導航:首頁 > 作文大全 > 年俗作文大全

年俗作文大全

發布時間:2020-12-20 10:00:21

Ⅰ 年俗作文

每個地方都有年俗,我家鄉的年俗也很有趣哦!大掃除,年夜飯,守歲,貼對專聯,放鞭屬炮,發利是。。。。。。

我最喜歡的年俗是收壓歲錢,相信每個小朋友都喜歡這個節目吧,嘿嘿。每到過年,晚輩給長輩拜年,祝福長輩身體健康,長輩們就會給我發紅包。我將每年收到的紅包攢下來,存到銀行,到現在已經比較可觀了。

過年時我們都會放鞭炮,噼里啪啦的聲音,宣告了新年的到來。「爆聲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每到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買很多鞭炮,焰火,在晚上放,特別好玩。

吃團年飯。大年三十的年夜飯是大家期待已久的聚會。不管平時工作/居住隔有多遠,到了這個時候,大家都會和親人聚在一起享受這快樂難得的團聚。

貼對聯: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貼對聯。「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我還記得去年春節我家門上貼的對聯呢:

上聯:合家歡樂迎富貴

下聯:滿門平安好運來

橫批:萬事如意

這就是我家鄉過年的風俗,怎麼樣,豐富多彩吧!

Ⅱ 我家年俗 作文

過年的興奮寡了許多,也便多幾分理性,突然注意起習俗來,玩味一番,撰成文字,大家把玩一下吧:
東北過年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的,這一天是小年,「臘月二十三送灶王爺上天」,灶君既是長駐民家的「官」,又專管「閑事」,自然家家戶戶都很怕他。相傳,此君可以直上天庭面見玉皇大帝,報告一家「私事」。玉皇大帝就根據灶君的奏聞,安排各家過年的吉凶禍福。於是人們,不得不臨時抱佛腳,拍馬屁,想辦法封灶君的「嘴」。所以,送灶之日,恭送灶君夫婦上天庭。而奉祀的供品,除酒餚外,「糖茶」更是絕不可缺少的東西。這是「甜」他的嘴,讓他暈頭轉向,在玉皇大帝跟前說盡「甜密密的話」。 東北有首民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
臘月二十四寫大字,以前叫「書春」、「借紙學書」、「結翰墨緣」、「點綴年華」等。其實就是寫對聯和福字,紅紙黑字或紅紙金字。現在不用了,都是現成的印刷品。我們村上有個老秀才,字寫得好,大家每年都這天開始夾著大紅紙去找他,他忙不過來了,我的爸爸還算村上有文化的人,行草字也不錯,就代寫了許多,後來爸爸做不過來,就讓我代勞了。記得我寫了幾年後,就感到文字的內容太古了,就自已編了起來,我把這事後來寫到作文中,說「就是紙好字新,可惜內容太古,滿腦子守舊「,被我的老師批了一通,作文不合格重寫!
臘月二十五掃塵土,掃塵的意義,不外是除舊迎新,祓除不祥。舊式家庭一般絕少徹底清理,經常把一些傢具、雜物,以及不需要的東西,任由積疊堆置。日積月累,層邊牆壁布滿蜘蛛網,角角落落地也都成了蟲、鼠、蟻盤居的好地方。如果沒有這一年一次的徹底「掃塵」,這許許多多雜物、垃圾以及陰暗地方將永遠不會受到整理和清掃。掃塵這一天,媽媽通常先把房裡的床鋪和廳堂的桌椅遮罩,又用布巾把頭包好,然後以竹竿綁牢掃帚,通屋上下掃將起來。掃屋以後,洗抹桌椅、台凳,連沖洗地面,我有潔癖,這事通常最樂意去做。
臘月二十六殺豬肉,臘月二十七殺小雞,臘月二十八炸麻花,這幾天說白了,就是准備年食,在今天,這些都是家常便飯,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過年時方可大飽口福。
臘月二十九蒸饅頭,這里說的饅頭可主要不單單是為了年食了,饅頭的另一個用處就是用來拜神祭祖,不論說現在時代發展怎麼樣,但每個人思想里的族親觀念,還是很大的,基本每個家族都有在其中一家供有家堂,饅頭就是供品之一。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時時分,大大小小都換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點燭、燒香、焚紙、放炮,子孫跪拜如儀,稱為「發紙接種」。 祭祖的意義是慎終追遠,更表現源遠流長,有望於後裔的繁昌,所以行事之時,嚴肅、隆重、恭敬、誠摯,全發自中國傳統的倫理思想。
大年三十坐半宿,也就是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點燈燃燭,敲鑼打鼓;夜裡,通宵守夜;十二點開始,放煙花爆竹,相傳在很古很古的時代,我們祖先曾經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名字叫「年」,而「年」最怕響聲和火,於是放煙花爆竹是為了嚇跑「年」這種猛獸的,我們小時都很喜歡放的,現在我家的爆竹除了除夕夜能想起放,其它時間早經常記不起放了。然後就是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必吃餃子,因各家習慣不一樣,有暈素之分。然後長輩分發「壓歲錢」,父母發給兒女,嫂嫂塞給小姑,叔伯遞給子侄,互祝新春快樂,萬事如意。
大年初一拜年,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電話拜年、E-MAIL等網上拜年。還值得提的拜年磕頭,就是跪在地上磕頭。一隊隊、一排排,行過來、走過去,大姑娘小夥子跟在長輩身後,挨家挨戶地串門拜年。天大亮了,只是乾乾凈凈的衣服,棉褲膝蓋處全都沾滿了塵土,這是跪拜磕頭的結果。現在歲數大一點的成人就免去了,不過我每年還得給祖先、奶奶和父母磕頭,反正是長輩也沒理會什麼封建等帽子。
初三出嫁女兒要回家拜年了,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這一天起早就要把祖先譜和家堂等收起來,門神也要在取下燒掉,俗諺說:「初三燒了門神紙,各人尋生理。」說不能讓出嫁的女兒女婿看到,因為她們是外姓人。出嫁女兒回家在帶禮品來的,娘家親戚都要走到,以示其孝。
初五,叫破五,一家團圓了一個年,這天後就要各自到各自的崗位工作去了,各店鋪也要開始開張忙計了。」《燕京歲時記》雲:「初五日謂之破五……新嫁女子,亦於是歸寧,……諸商亦漸次開張貿易矣。」 最最緊張的是初五晚上開市之前那頓酒席了。這是一頓使人提心吊膽的「便宴」,這頓便宴行話叫「說官話」,俗名「吃滾蛋包子」。這頓晚宴,是比較豐盛的,有菜有酒,酒後吃飯時,照例是吃包子。上席時,東家、掌櫃,大小夥友各就坐位,小伙計依次把酒斟滿,當家的舉杯祝賀,然後吃上幾口酒菜之後,便要開腔了。如果生意好,便當眾宣布人事照舊,大家開懷暢飲,如果生意不好,要辭退人,按老年規矩,也十分注意禮貌。在席上當家的嘆完「苦經」之後,等到包子端上來,便親自夾一隻包子放在某人碗中,此人便明白了,飯後自己就收拾行李帶著辛酸和熱淚告辭走了。「吃滾蛋包子」由此得名。不過現在好像沒有這種說法了,「吃離家包子」倒還很對,當然,新的一年,每人會有新的想法,重新計劃未來,選擇職業和單位倒是不少。
初六「送窮」,是我國自古就有的一種很有特色的過年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早在宋朝時,送窮風俗已相當普遍。宋以後,送窮風俗依然流行。送窮風俗的儀式大多是:送窮時,既要為「窮鬼」准備象徵性的車船,還要給「窮鬼」帶上干糧。有的地方還有「以芭蕉船送窮」的做法。看來,各地送窮,各有各的辦法。民間廣泛流傳的送窮習俗,反映了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正月十五是春節的高潮,鑼鼓敲得震天響,沒有鑼鼓或鑼鼓少的時候,人們把鐵罐子也當成鑼鼓敲。所以東北民間有「正月半敲鐵罐」的俗語。龍燈會是東北民間正月十五節慶活動的中心。人們一般從初八開始扎龍,還扎獅子、綵船、竹馬、高蹺、平台等樣式。正月十五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樂,唱各種彩詞。采蓮船走村串戶,見到什麼人家就唱什麼詞,例如「老者添壽、少者安寧、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穀豐登、鹿鶴同春、七星轉斗、八仙臨門、久久富貴、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語。
話還很多,以前還有年秧歌,家家去扭,每家都要給謝錢的。二月二也值得提,要剃龍頭,吃豬頭肉。
民俗是人們心底的文化,是延續一個民族發展的文化的象徵,過年是中華民族各種民俗最集中的體現;崇紅、尚新、團圓、吉祥這四個觀念是中國人年俗的深刻內涵。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wo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旳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非常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le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渡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接著就是家家戶戶准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全部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怎麼オ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ㄦ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好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但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雲《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是會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陽,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線。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象徵一天的開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歷1月1日,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元旦節。我國歷代的元旦,日期並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會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即陰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另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我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每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清明節前一天:寒食 (舊俗中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於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晉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之推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晉文公於是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人們起火燒飯,以寒食表示悼念。後來便形成了在寒食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 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陰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與「午」互為諧音而通用。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節日。我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 遭讒言被放逐後,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又不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拯救危亡的祖國,於是自投汩羅江以殉國。此後,人們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屍體,紛紛用糯米和麵粉捏成各種形狀的餅子投入江心,這便成為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炸糕的來源。這風俗已傳到了國外。) 農歷七月初七:七夕情人節 (陰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我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後有婦女於此夜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所謂乞巧,即在月光下對著織女星用綵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農諺上說「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鐮割好稻。」這又是磨鐮刀准備收割早稻的時候。)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陰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徵,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據傳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起暴動的日期寫在紙條上,放在月餅餡子里,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諸位在八月十五日起義。終於在這一天烘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後,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陰歷九月初九。我國古代以九為陽,九月九日正是陰月陽日,故名「重陽」。相傳東漢時汝南人桓影,聽到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將有大災難,趕快叫家裡人縫制小代,內裝茱萸,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藉以避難。桓景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裡的雞、狗、羊所有死掉。從此,民間就有在重陽節做茱萸代、飲菊花酒、舉行廟會、登高等風俗。因「高」與「糕」音同,所以重陽節又有吃「重陽糕」的習俗。唐代詩人王維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記載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由於該詩感情真摯,至今膾炙人口。)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特別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每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還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當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以後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准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ZF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哪位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創建歷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計劃。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准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傳說之三: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概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假如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

Ⅲ 關於年俗的作文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寫福字,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吃臘肉,二十七,版燉只雞,二十八,把面發,權二十九,備壇酒,
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這首童謠從明朝就已經廣為流傳了,它讓我知道了老祖宗過年的風俗。
相傳,有一種叫「年」的怪獸,每到除夕夜就來禍害人間。有位神仙教人們在門口貼紅紙、放炮仗,終於嚇跑了「年」獸。從此,每到年三十,人們就在門上貼紅對聯,燃放爆竹;家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正月初一大清早,躲避了「年」獸的人們紛紛走親訪友,道喜問好。這一風俗流傳至今。
春節的風俗從商朝開始,經過三千多年的演化,有許多有趣的風俗和禮節。我最喜歡祭灶王爺,能吃到甜甜的麥芽糖,還有喝臘八粥,收紅包。

Ⅳ 家鄉年俗的450作文大全

備年貨

每進臘月,年味日濃,大人小孩就都有了各自的安排和打算。

小孩生性貪玩,逢年過節,自然更是歡呼雀躍,巴不得年節馬上就到,好著一身新衣,拎一串鞭炮,或噼噼叭叭炸響於街頭巷尾,或冷不丁地爆響於門前屋後。而每家的大人們,則因過年而忙得不可開交,尤其是春節臨近期間,更是起早貪黑,一邊要忙於家裡的雜務,一邊得盤算外邊的買賣。但最為緊要的事情,莫過於備辦年貨了。

過年前的兩三天內,只見家家戶戶的老老少少,蜂湧進城,把個街道和集市擠得水瀉不通,人們你擁我,我擠你,或購新衣,或添物什,或買酒肉,或購糖果,賣的開個高價,買的還個中平,有的乾脆利落,不在乎什麼錢多錢少的了,只要貨好就行,圖的是買個稱心,買個如意,反正一年到頭,難得慷慨一回。到了下午散街時,一個個滿載而歸。一路上車來人往,絡繹不絕,有車拉馬馱的,有肩挑人背的,也有用手推車或是三輪車拉運的,似乎要在年尾歲首把該賣的賣掉,該買的買回,因此家鄉的年貨街,年年都熱鬧空前,成了鄉人進行大聚會、大交流和大買賣的聚散地。

事實上,人們過年是吃不了多少的,尤其是吃多了大魚大肉,你還有多大胃口。但風俗如此,你總不能像城裡人一樣嬌氣。大凡買菜買肉,鄉人動輒就是十幾斤、幾十斤甚或上百斤的買,雖然手裡並不十分富足,但在年前買下的東西總要足夠應付年後最少也是半把個月的消耗。因此每年的春節,都快成了家鄉人進行大手買賣、大手使錢和大碗吃菜、大碗喝酒的盛大節日。

送灶君

臘月二十四,傳說是灶君老爺上天之日,故家家戶戶都在這天晚上把鍋灶擦抹乾凈,用一小碗,盛滿五穀和切細了的稻草秸,然後用香盞點上油燈恭送灶君上天。為不讓灶君把家醜啟稟玉帝以遭懲處,故鄉人多用大麥芽製作的白糖(一種宜含化而不宜咬嚼的飴糖)作獻品,欲把灶王的嘴給封起來,讓他有口難言。

每入農家,常見居中的後堂樓牆上貼有「天地國親師位」

之牌位。牌位之側,則分別貼有灶王和祖公牌位。在灶王牌位之中弦,有隻書「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之神位」的,也有在灶王牌位之側再各書「人間司命主,天上耳目神」或「上天奏好事,回宮降吉祥」的。從供奉的牌位看,灶王已然成了人間的司命神主,天上的耳目神仙,故而鄉人將其送出,還得在大年三十晚上點香燈、備貢品將其畢恭畢敬地迎回,以圖風調雨順,家道吉昌。

烀酸湯

大年三十,家家都興烀酸湯。

烀者,煮也,熬也,但又不全是煮和熬。煮是短時間的,

而熬卻是長時間的,烀卻不長也不短,是介於二者之間的一種烹調技術。

家鄉的酸湯,說白了是一鍋雜鍋菜,雜七雜八的一鍋菜倒在鍋里,烀至兩三個小時後即可食用,味極佳。但要烀好一鍋酸湯,也不易為。首先蔬菜類要准備齊全,蘿卜、藕、茨菇、毛芋、芹菜等是必不可少的主要菜類;其次是油水要搭配適中,既不可太素,也不能太油,素則味淡,油多膩嘴,故而肉要選放適度,最好是把豬肉切成坨來烀。雞鴨則要成只放於鍋中(但要除去內臟),然後連同蔥、姜、蒜苗(也要成根、成坨用,不切細)、八角和草果等佐料一齊放入鍋中,待烀熟後,再抄起盛於瓦盆之內。因每家酸湯量多,故而吃的時間較長。當下吃時,味美可口,能吃半飽,但愈往後擱,酸味就愈重。酸湯之說蓋由此始。據說有的人家的酸湯竟能從大年三十一直吃到正月尾二月初的。想想,那時隔月久的酸味,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滋味,其酸味怕不亞於酸楊梅吧。況且酸里還有一股很重的餿味呢。但有的人家偏就不怕酸,還挺愛吃的。城裡人見之,無由不瞠目者。

貼春聯

貼春聯是家鄉的一大民俗,大多在吃年飯前就貼好。

正月初一早飯後,你只要沿街走走,村村寨寨,家家戶戶的大門上,無不穿起了紅紅的新衣,映襯出一門的吉祥和喜慶。

記得幼時貼春聯,大多為墨寫就。而今隨著社會的進步,

墨寫的春聯也逐步被金粉書寫的春聯所替代。農家小院的門扉,一旦貼上紅紅的春聯,加之不同風格的字體,看上去就鮮活、俊俏起來,洋溢出一種熱烈、祥和、喜慶和文明的氣氛。有一定文化的人家,春聯一般是不買來貼的,而是要自撰自書,這樣才顯得有品味和檔次。因為從街上買來的春聯幾乎都千篇一律,很難分類張貼,有的還很俗氣,就連貼於豬圈或柴房的春聯都沾染了銅臭的字眼,聯既不好,語又頗俗,因而許多人家還是喜歡張貼手書春聯,這不僅避免了俗氣之嫌,而且有的自撰春聯既可表達主人的心願和期盼,還可藉以言志抒情,豈不美哉?

放鞭炮

家鄉素有「煙花火炮之鄉」美稱,其量多,故價廉,鄉人豈有不放之理。

逢喜事,要放;遇節日,要放;辦喪事,要放。以致婚

喪嫁娶,買賣交易,甚或飯店開張,起房蓋屋,買彩中獎,無不炮聲震天,不舍晝夜。除夕之夜,更是抓住機遇,大放特放。整個江川壩子,一時間爆竹聲聲,此鳴彼應,徹夜通宵。一旦鞭炮聲響了起來,就要從大年三十下午一直延續到元霄佳節才漸少漸稀,漸放漸停,但騰空的煙花焰火卻還不時轟響於半天,綻放出五彩繽紛的圖案和光彩。

吃年飯,

Ⅳ 年俗漸行漸遠作文大全

在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農歷正月初一的春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春節的歷史非常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祀活動。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更新復甦草木,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滿懷喜悅之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日子。經過千百年的演變,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
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死寒鴉」。臘八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在這天,家家都要臘八粥。粥是用米、豆等穀物和各種乾果熬成的,預示著新的一年「五穀豐登」!

臘月二十三這一天是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相傳,灶王爺可以直上天庭面見玉皇大帝,報告一家「私事」。玉皇大帝就根據灶君的奏聞,安排各家過年的凶吉禍福。所以,送灶之日,奉祀的供品,除酒宵外,蜜糖更是絕不可缺少的,以表來年「萬事如意」。

臘月二十五掃塵日,掃塵的意義:除舊迎新,祓除不祥。平時家庭中一般絕少有機會徹底清理,經常把一些傢具,雜物,以及不需要的東西,任由積疊堆置。日積月累,層邊牆壁布滿蜘蛛網,如果沒有這一年一次的徹底「掃塵」,這許許多多雜物,垃圾以及陰暗地方將永遠不會受到整理和清掃。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隨著春節的臨逝,家家戶戶都要准備年貨,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年貨一般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是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

臘月三十,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時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夜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是「交」的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黏黏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甜蜜蜜,步步高。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點燈燃燭,敲鑼打鼓;夜裡,通宵守夜;十二點開始,放煙花爆竹。相傳在古代,我們祖先曾經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名叫「年」,而「年」最怕響聲和火,於是放煙花爆竹是為了嚇跑「年」這種猛獸的。然後長輩分發「壓歲錢」,互祝新春快樂,萬事如意。

到了初一那天,全家老少都要換上新衣,新襪,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點燭、燒香、焚紙、放炮,子孫跪拜如儀,稱為「發紙接種」,祭祖的意義是慎終追遠,更表現源遠流長,有望於後裔的繁昌,所以行事之時人們要嚴肅、隆重、恭敬、誠摯。

大年初一拜年,百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先要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新年快樂」等吉祥話語,左鄰右舍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初三出嫁女兒要回家拜年了,它表達了姑娘對親人的切切思念。出嫁的女兒回家要帶禮品來的,娘家親戚都要走到,以示其孝。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大街小巷,人山人海,處處張燈結綵,遠遠望去,一片火樹銀花,好不熱鬧!隨著一聲清脆的響聲,一柱煙花升起,夜空中驟然間出現了五彩繽紛,瑰麗奪目的火花,真是火樹銀花不夜天。這晚,人人都要吃元宵,預示著「團團圓圓」。

一眨眼的功夫,春節在正月二十結束了。新的一年也在漸行漸遠的春節中滿載希翼的拉開了帷幕,而蘊含著如此深厚的中國傳統風韻的春節像一抹揮之不去的霓虹,停住在每個人心中,昂揚著人們的鬥志,寄託著人們的企盼,滌盪著人們的情懷。

Ⅵ 家鄉年俗 作文大全600

E智網為您解答,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照我們家鄉的老規矩,只要一到農歷二十,男人就會趕到集鎮上,忙著籌辦買年貨,滿載著一車的年貨興奮地回到家中,然後騰出一塊空地,將年貨單獨擺放在那裡。女人們則在商場里購買新衣,這兒買一件大襖,那兒買一條棉褲,這兒買一套童裝,那兒買一套唐裝,直到口袋中的錢花得一個子兒都不剩,這才拎著大包小包往家裡趕。小孩們則擠在售賣煙花爆竹的攤鋪前,盯著玲琅滿目的爆竹,不知該選擇哪一種。
除此之外,這一天女人們還要做饅頭,包粽子。剛剛宰殺的年豬的叫聲還在院子里盪漾著,砧板上已經「嘚嘚嘚」地開始剁肉餡了。肉餡里裹藏著胡蘿卜的橙紅,芹菜的鮮綠,一股腦兒都裝進了麵皮里,成了鼓鼓囊囊的包子。紅豆、綠豆、棗子、栗子和糯米混在一起,夏天就早早地准備好的箬葉將它們緊緊地抱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可愛的粽子。每五個一串,然後放在開水煮上兩三個小時。出鍋後,便掛在窗頭,等待正月的到來。
大人們井井有條地計劃著,孩子們擺弄著煙花,期待著除夕夜燃放的那一刻。真的,就在大家的准備中,山村的春節已呈現出一片熱熱鬧鬧的景象。
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這是春節前夕最精彩的前奏。離家不遠的,都紛紛趕回家中,和家人們提前過一個團圓日。當夜幕完全籠罩整個村莊,絢麗的煙火就會准時綻放。
過了二十四,小孩子們忙著給長輩親戚端年飯,當然這個時候最高興的莫過於手上揣幾個紅包。送完最後的年飯,大年三十也就在眼前了。
一早起來,大家開始穿上新衣,便開始忙著貼對聯,掛燈籠。十二點過後,大傢伙都開始准備給先祖的供品,現在條件好了,各色供品應有盡有。有些人家竟將孩子的獎狀也放在籃子里,一並給先祖看,告訴先祖,今年孩子的成績。當舊年最後一絲亮色斂進了黑匣子,大家門前的燈籠全部亮起,整個村莊被喜慶的紅色包圍著。大家一起圍坐著圓桌,滿面紅光地討論著新的一年的計劃,大家有說有笑,被新年的氣氛感染著。
午夜十二點左右,大家都把自家的煙火包放到祠堂前的空地上,當零點的鍾聲准時敲響,數十炮煙火一齊綻放在村莊的上空,每一炮都震耳欲聾,彷彿春雷炸響在山谷……
正月初一的早晨按照我們村莊的習俗,家家戶戶,老老少少都要吃一碗長壽面,祈願能夠健康長壽。
過了初一,大家都開始走親訪友,手裡提著禮品,心中懷著美好的祝福,去拜訪親朋好友。家家戶戶招待客人總少不了「三遍茶」,第一遍清茶,第二遍棗子桂圓茶,第三遍雞蛋茶。還有些人家三遍茶過後,餛飩或長壽面會熱騰騰地上桌。之後各色菜餚一一上桌,喝酒的喝酒,聊天的聊天,整間屋子都彌漫著喜慶的味道。
正月十五,年味才漸漸散去,大傢伙兒又陷入各自的忙碌中,開始了新一年的打拚。

Ⅶ 關於年俗的作文

以年俗為題的作文
盡春回,按著我國農歷時序即將進入春節。
提起春節,確有很多民俗趣聞值得記述和回味。「臘鼓催年」,這種傳統習俗一般從「臘八」開始,一直延續到元宵節後。用各種米、豆及栗子、小棗等熬成的「臘八粥」,至今也是人們喜食的應節食品。「臘八粥過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舊時俗稱「祭灶」。祭灶以後,人們開始准備過年,掃房、洗澡、理發是必不可少的,以乾乾凈凈過大年。春節前夕,貼春聯、買年畫,這是年前一項重要活動。「新年新月共新春,花紅對聯貼滿門」,春聯不僅是節日的裝飾,也是人們對未來的寄託,對新春的祝頌。年畫,過去主要突出一個「喜」字。這種民間的文化藝術品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而且也顯示著一種招人喜愛的魅力。
農歷除夕和大年初一是春節的高潮。從兒時記事起,我印象中除夕和大年初一既不許動剪刀,也不許說不吉利的話,尤其除夕夜間,家家戶戶幾乎一夜不睡,叫作「守歲辭歲」。三十晚上的團圓飯,講究在半夜子時合家聚到一起吃,叫作「更歲餃子」,明清時期,也曾叫過「煮餑餑」。當時民諺說:「煮餑餑,皮兒薄,餡兒多,婆婆吃了笑呵呵,一家滿張羅!」這也意味著吃完餃子即開始進入新的一年,也是為了取個吉利。
拜年,是春節期間一項主要活動。大年初一,親朋好友相見,總要互致問候,相互祝福,正如古籍中所記載:「車馬喧闐,追歡竟日」,春節達到了高潮。如今這種活動仍然不衰,只是形式不同罷了。
逛廟會,是春節期間另一番盛況。以北京來說,廟會很多,如著名的「都中巨觀」白雲觀,歷史悠久的「廠甸」等等。有一年正月初我去逛廟會,只見商賈雲集的廟會市場,不僅可以買到各種傳統商品,吃到各種地方小吃,而且也能觀賞到民間組織的各種「花會」,如秧歌、高蹺、旱船、中幡等等,各懷絕技,五花八門,好不熱鬧。據說,過去「豐台十八村」的「花會」很著名,至今在當地還流傳著「後泥窪的棍,前泥窪的幡,孟村的旱船跑得歡,樊家村的童子眾會參」。
「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再過幾天就是農歷癸未羊年。時值改革開放的大好年代,祝願朋友們過一個吉祥如意的大年!

只找到一篇哦
抱歉
☆╭┐┌╮☆°.·
╭┘└┘└╮∴°☆°
└┐..┌┘ ———╮∴°
╭┴——┤HAPPY ├╮
│o o│牛YEAR │●°
╰┬——╯ │ ∴°

Ⅷ 關於年俗風情的作文

在我的家鄉,每到年末,每家每戶都要祭神。
祭神的前一天,進行撣塵(打掃衛生)。大家一起把屋裡的每個角落打掃干凈,桌椅、灶台,全都拭擦一遍,寓意:把這一年的邪祟掃除,迎接新年的到來。再從街上買來雞、肉放在大鍋里煮熟。第二天凌晨,大人們早早地起床,穿上新衣服,梳著時尚的發型。祖孫三代(或父子兩代)從屋裡抬出八仙桌,對著大門,寓意攔住所有的好運。
桌上擺著大塊的肉,足足有七八斤重;整隻的雞,嘴上銜著三根蔥,表示健康聰明;兩條大鯉魚,表示年年有餘。它們的擺放也很有講究:鯉魚的頭朝里,表示余進來,雞的頭朝外,表示大家都知道健康聰明。其它還擺有年糕、蘋果,年糕表示年年高,蘋果表示平平安安。所有的食品上面都覆蓋著一小張紅紙,寓意來年紅紅火火。聽老人們講:所有的祭神食品,不能放十種,一般都放八到九種。因為「十」表示十全十美,而十全十美的生活也就沒有了生活追求的目標。看來祭神中也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
魯迅的作品《祝福》中,也有類似的祭神儀式。如果,魯迅先生能活到現在,他一定會發出感慨:為女性的解放而歡呼。因為,家鄉現在祭神的風俗中,男女地位相同,他們都能與祖、父輩一起祭神。當然這一風俗的改變是實行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以後才出現的。
聽媽媽說,這種祭神的風俗在破四舊的年代曾被禁止了十多年,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的文化素養提升了,電腦也進入了農家。農民祭神不是愚昧的迷信,它是一種年文化的呈現。它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生活的希望。
過年祭神在歷史的長河中不知起源於何時,它的形式在變,但它的核心文化永遠不變,追求美好的生活是人們共同的心願。年俗
紅彤彤的對聯、喜艷艷的門神、熱騰騰的團圓飯、樂融融的全家福……人們剛剛度過了十年一遇的冰天雪地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天的到來。春天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重要的一天,還蘊涵著許多中華民族悠久的古老文化。
春節有許多年俗:日、貼春聯、貼年畫、剪窗花、放炮竹……其中「福」字為什麼要倒著貼,裡面有蘊涵著什麼故事?帶著疑問,我跑去問奶奶,奶奶告訴我:倒貼「福」的習俗來源於清代恭新王府。一到春節前夕,大管家為了討恭親王的歡心,就寫了許多個「福」字叫人貼在庫房和王府的大門上,有一個家人因為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為此,恭親王很惱火,大管家解釋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現在,大福真的到(倒)了,表示吉慶之兆。」恭親王聽了之後心想: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所以,他十分高興,就重賞了大管家和他的家人。事後,倒「福」字的習俗就由達官府第入各家的老百姓。 所以,倒貼「福」字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聽完奶奶的講述之後,我才知道年俗也很有趣

Ⅸ 年俗作文800字 北方

進入臘月,北方的天氣就變得嚴寒起來,民間有「寒冬臘月」的說法,並不為過。先是凜冽的北風徹天徹地地刮上一陣,伴之而來的往往是揚揚灑灑的鵝毛大雪。早晨起來推門一看,霍,簡直是人間盛景!千樹萬樹梨花般盛開,到處銀裝素裹,冰清玉潔。天空也還是灰濛蒙的。這時,北方人都知道,令人期盼的中國年款款而來。
忙碌了一年的鄉下人終於可以把自己關在屋子裡,籌劃著怎麼過這個傳統的節日。孩子們是放假了,他們進門的時候都笑逐顏開,個個捧回一張大大的獎狀或者紅紅的喜報,這是他們當然更是家長們最豐碩的收獲。當然,可能還有孩子沒回到家,大人便向鄰家的去打聽,知道他們又去了村裡的水池坑裡滑冰。臘月天寒,冰凍三尺,這也是小孩子們最為得意之時。一放學,大家成群結隊,斜挎著沉甸甸的書包,抱著自家的小板凳,急匆匆往離學校半里多路的水坑裡跑,那裡的冰結得足以承載全校的學生。孩子到了以後,讓板凳四腳朝天,坐在上面,用腳奮力一蹬,便箭也般的飛了出去,那些飛得遠的必引來其他孩子們的艷羨。更有趣的,三個孩子在一起滑冰,前後各一,來來回回推中間那個孩子的板凳,這樣在冰上就有了更多的風采。遠處傳來大人們呼喊孩子的聲音,夾雜著刺骨的寒風,但這些對孩子們來說,都是耳旁風,他們的心全在這溜光溜光的冰上。
北方過年的第一件事是破冰捕魚。熟悉北方鄉村的朋友都知道,十里八鄉的村裡沒有無大坑的,這些坑來歷各異,但大都處在村子中央。夏季雨水勤,坑滿濠平。到了養魚時節,就有專人買些魚苗放養在裡面。一到冬天,魚已吃得膘肥體壯。也就在臘月二十左右,人們開始用水泵徹去坑裡的水。水抽得差不多時,活蹦亂跳的魚便進入人們的視線。坑的四周,圍得人山人海,大家伸長脖子,凝神定氣地盯著一竄半米來高的大鯉魚,「嘖,嘖,嘖……」驚羨聲不斷傳來。一條又一條鮮活的大魚被抱上來,又引來不少大人小孩的圍觀,捉魚者眼裡放出奇異的光采,在一片贊揚聲中又下坑去捉。一個多小時後,捕魚者不再下水,胡意留下一些,然後大聲喊著「放行了」,這就宣告水裡的魚主人家已經不要。這時,有些半大小夥子早已沉不住氣,脫掉鞋子,跳進水裡去捕捉剩下的魚。很快就有人捉到,跳上岸,鞋子也顧不得穿,抱著就匆匆忙忙地跑回家,他要把這條好消息告訴准備過年的父母還有妻兒。
「三祭灶,四掃屋,五蒸饃饃,六殺豬」,這是北方年的習俗,當然這「三」或「四」指的是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是一種虔誠的儀式。灶神,是請來的,說是請其實就是買。眼看快到祭灶了,便有那些善於印製灶神的人挨家挨戶送。人們恭恭敬敬地接過來,付錢,然後像得了寶貝似的捧著,貼到廚房靠近鍋灶的地方。這時最好撮一捧草灰,插一炷香,點燃後,再磕上幾個頭。這是對灶神的敬愛,也是對來年平平安安,豐豐收收,喜喜悅悅的期盼。可要知道,小孩子在祭灶神的時候是不能靠近的,他們只能遠遠地望著穿得花花綠綠的灶神,好奇地想看得更清晰更仔細一點。到現在,我還不明白孩子到底為何不能參與這一喜慶之事。
掃屋,當然是除舊布新之意。二十四那天,早早起床,吃一頓美食之後,家人開始布置任務。大人好說,自當挑選重活或大活干,小孩子們的職責大概就一個,放鞭炮。前些年,鄉下不富裕,但掃屋的鞭炮是要買的,或多或少,這是孩子們盼望的日子。鞭炮不在多少,有就行,特別是家裡孩子多的,頭天臨睡之時每人分得三五個小鞭炮,那就會興奮得徹夜難眠。當大人把綁好的掃把舉起來開始掃屋的時候,畢畢剝剝的鞭炮聲就響起來,與其他人家的相應,此起彼伏,整個村鎮便祥和起來,沉醉在美美樂樂之中。
蒸饃饃是北方最富有年味的一個環節。真的過年了,饃饃就要蒸得量大且花樣繁多,一般情況下,年後要吃到出了正月才行。現在人們省卻許多麻煩,不再勞神費力去蒸饃,其實,也就銷蝕了許多年味。到了臘月二十五,人們早早和面,孩子們還躺在被窩里時,大人們已經蒸出了一鍋噴香噴香的饃饃,那四溢的香味繚繞在夢中,真是奇妙的感覺。所謂花樣繁多,一般是黃的、黑的、白的以及雜色的幾種。黃的是玉米面的,黑的是地瓜面的,白的當然是小麥面的。有些人家獨出心裁,幾種面混和,再摻上些大米面,就做成了雜色的。黃的和黑的都可以做成實心的,然而也可以變成另外的花樣,比如,玉米面的,可以把地瓜和紅棗煮熟,攪成餡,外面用黃色的皮一包,就做成了另一樣。地瓜面呢,一般做成窩窩頭,也就是中間是空的;小麥面的也可以包成包子。更為精妙的是,人們有時用紅棗做成「花山」,一層又一層,上一層總比下一層少一些紅棗,最上層只有一顆,用白面纏繞固定,遠遠望去就似一座小山,樣子非常美觀。所有做成的饃出了鍋一律要先供養天爺爺的,大人們用碗盛好,端到家裡面的台桌前,虔敬有加,口中念念有詞,都是些祈福一類的話,然後,連饃帶碗放在那兒。

Ⅹ 年俗在我身邊(作文)

相傳,古時候人們是為了嚇跑叫「年」的兇猛怪獸,才有了每到除夕人們點紅蠟燭、放鞭炮的習俗,慢慢的「年」成了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蘊涵了豐富的民俗文化。「年」所渲染的熱鬧氣氛以及它所承載的親情和友誼是其他任何節日都不可替代的。如今,經常聽到人們說年味兒越來越淡了,是的,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的今天,年再也無法為我們帶來穿新衣、吃白面的喜悅,但是,「年」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它也不僅僅是家人團圓、親友相聚的代名詞,因為它早就紮根於中國人的靈魂里。這不,馬上就要過年了,安陽市機床廠家屬院年屆七旬的王景珍大媽一邊盤算著要買些啥年貨,一邊給孫子們嘮起了安陽的年、過去的年及如今的年。送灶爺「小時候家裡窮,臘八粥里除了小米、綠豆、豇豆等,蘿卜、蔓菁、紅薯啥都往裡邊放,往往超過8樣,糖也不放,菜也沒有,就那還吃得挺香。」王大媽今年71歲,娘家在安陽縣瓦店鄉,「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來辦。」她說一過臘八,村裡就隱隱開始有了年味兒,但是真正的春節是從祭灶開始的,「那時候一到祭灶,先得在老灶爺前擺上香爐祭上灶糖,然後跪地禱告:『灶王升天,好話多說,賴話不談』,最後將舊的神像燒掉,送灶王爺上天。」農歷新年是從臘八還是祭灶才開始呢?不同時代和區域的人有不同的解釋,但相同意見是舊時冬季農閑,年貨不易籌備,不少人過了臘八,就開始操持著過年的事了。蒸饅頭過了祭灶直到大年三十,是家裡最忙的時候,民謠有雲:「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貼花花(指貼對聯、窗花、年畫等),二十九去買酒,三十兒褪皮兒(換新衣)」。備備年貨,買買新衣,然後全家老少齊上陣,打掃打掃庭院,裝飾裝飾房子,洗切蒸煮、煎炒烹炸自不待閑,蔬菜豆腐雞鴨魚肉也都要切丁剁泥做熟備用,餃子餡一定要夠全家吃過「破五」,蒸好的饅頭最好夠撐到正月十五,大紅的對聯和福字貼滿屋裡屋外,包好的餃子堆滿櫥櫃和菜板,這一切都准備好時,除夕也到了,該吃年夜飯了。同在一個院里居住的76歲的劉素琴大媽是土生土長的安陽人,她記得最清楚的是蒸饅頭和各種各樣的祭品,「蒸饅頭時還要蒸面魚、花糕和刺蝟,大年三十上供用。蒸面魚的說法是能連年有魚;花糕也有講究,多的要蒸6層,說是步步高升;一雙面刺蝟背上馱著棗花,放在屋門口說能招財進寶。」三十兒供「回家過年」這個觀念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離家在外的子女一定會趕在除夕前回家,和家人一塊兒熱熱乎乎吃個團圓飯。吃年夜飯前先要拜神祭祖,也叫「三十兒供」。「財神、全神、門君、仙家都要敬,全神要敬在中堂,放上花糕、面魚和各種祭品。敬神要五個碗,敬祖要四個碗,條件好的還有供豬頭的,神三鬼四,家裡的男人都得跪地磕頭。」劉大媽說,祭奠之後,鞭炮聲落,餃子端上來後,先端一碗到供桌上讓神靈祖宗嘗鮮,這時全家才能圍在桌子上吃飯。「年三十兒晚上到初一早上,看到菜刀剪子等不吉利,所以年夜飯前要藏起來,到初一中午才能拿出來。」王大媽笑著說,從三十兒晚上點鞭炮到「破五」,這段時間從前有很多忌諱,孩子再哭鬧也不能打孩子的頭,說是來年容易招來霉運;不能掃地不能清爐灰,尤其不能動鞭炮灰,據說怕掃帚把福氣掃走。在王大媽的老家,新娶的媳婦還要在初一早上到墳上祭祖,不然死後祖宗不認。拜大年初一五更時分,小輩們照例到長輩那裡磕頭拜年,或多或少討些紅包。照例要先放一掛鞭炮,俗稱「開門炮」。「以前在農村磕頭要磕整道街,現在有的地方還有這個習俗,大部分地方如今大都是拱拱手說些祝福的話,基本上不再磕頭了。」劉大媽說,「滑縣、浚縣、內黃等地方,起五更拜年前先要吃頓餃子,拜年回家後再吃頓早飯,這在市區周邊不太時興。」據說如果兩家平時鬧矛盾,過年時登門給老人磕頭,就相當於賠禮道歉,這成了農村一種特殊而有效的社交方式。因為「歲」和「祟」同音,所以壓歲錢有壓住邪祟的意思,晚輩得到壓歲錢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送窮神「走親不能過正月十五,不能過午,說是不吉利。」王大媽說起來頭頭是道,「初二走娘家,初三之後是走姑姑、姨或姐姐家等。」而在滑縣、內黃等地,走親的禮物都需雙份,中午或早晨吃過飯回來時,一般還要折回一半,還要「還禮」(即派小輩到對方家回拜)。農歷正月初五是「破五」,一般不走親戚,而是待在家中改善生活;安陽東部有掏出爐灰送至街心的舊俗,稱為「送窮灰」,據說可保來年財源滾滾大吉大利;王大媽說,當天送完窮神後還要在屋門口放一個竹竿,說是怕家財外流。上山 「這幾年年紀大了,不怎麼出去,前些年每到正月十五前,都要挑選一天上山。」 王大媽說,浚縣的大伾山,水冶的九龍山,淇縣的雲夢山、靈山,正月十五前都是人山人海。而劉大媽去過浚縣大伾山,她說記憶最深的是山上的樹枝到處系滿了紅頭繩,聽人說這樣不但能夠求子得子祈福得福,還能保佑青年男女早遇良緣,特別靈驗。有廟的地方一般正月十五都有廟會,到正月十五、十六最盛,每回趕廟會,老人總會買些諸如浚縣的「泥咕咕」或者木製的紅纓槍回去,「孩子們都很喜歡。」看「把戲」到了正月十五、十六,除了吃元宵、鬧花燈、看焰火,老人最喜歡的還是看「把戲」(「把戲」是老百姓對雜技或者社火的統稱)。劉大媽在安陽土生土長,記得最清的還是以前老西街廣場的「把戲」,一到正月十五,來自曲溝的背閣、抬閣,不知道哪裡來的高蹺旱船,以及民間的雜技比比皆是。「我記得最清的是『跑馬上山』,幾個小孩在桿子上來回翻跟斗,真是好看。」劉大媽說,以前老安陽到了正月十五要送城隍爺,從城隍廟一路把塑像抬到北關,此時一艘紙糊的大船漂在安陽河上,上面扎著各種神像和紙花等物,非常漂亮,一番祭奠之後燒著紙船,把城隍爺送上天。「那幾天人非常多,沿著街道黑壓壓的全是。」後記:「現在過年,可沒有過去熱鬧。」王大媽說,現在生活好了,買東西也很方便,「花糕饅頭在門口就能預訂,餃子餡超市裡多的是,連丸子酥肉等半成品買來也很方便,想做飯買來東西就能做,不想做了就到飯店吃……」跟王大媽一樣,因為年齡大了怕身體受累,劉大媽的兒子說今年過年不用她動手,「去年還能蒸點兒花糕,炸點兒丸子,今年光剩下吃了。」「以前盼著過年是因為過年有好吃的好玩的,現在家裡啥都有了,過年跟平時沒有啥大的區別。」王大媽說,「不過,『年』雖然好『過』了,人們也離不開這個節日,傳統永遠不能丟的。」

閱讀全文

與年俗作文大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