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作文大全 > 求諫寫作文

求諫寫作文

發布時間:2020-12-20 07:12:33

⑴ 作文:我想對鄒忌諷齊王納諫

讀好文章,如飲醇酒,其味無窮,久而彌篤.《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初小時就成誦了,覺得它故事性強,有趣味,引人入勝.六十年後,再讀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親切 .
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不同的是「過也,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諫官,自己有了錯誤,臣下可以進諫.帝王,自以 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萬民,行為萬世師,言作萬世法,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俯視一切.能傾聽逆耳之言,採納美芹之獻的,歷史上並不多見.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也有少數聰明一點的,為了坐穩江山,籠絡人心,也能從諫如流.有聖君,有賢臣,使政治穩定,國泰民安,歷史上稱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與魏徵,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數鄒忌與齊威王了.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聖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赤心耿耿,盡忠進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慘的故事,千古流傳.
因此,對這位勇於納諫的齊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贊賞他的風度.這篇《鄒忌諷齊王納諫 》的文章,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寬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幾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當年,他聽了鄒忌的諷諫之後,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國,面刺錯誤,指陳弊病,不僅言者無罪,反而重賞,這是何等氣度,何等磊落胸懷,千載之下,猶令人感奮不已!
事因難能,所以可貴.在同一本《古文釋義》里,小時候也讀過《召公諫厲王止謗》這篇古文,至今還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這位厲王和齊威王一比,真可謂天淵之別了.齊威王下令求諫,周厲王卻以「能止謗」自喜,天下之人,滿腹不平,他要鉗住萬民之口,自己也捂緊耳朵.「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止謗」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後,土壅而川決,這個特大暴君——人民之敵,被「流於彘」.
齊王與厲王,兩種對待諫謗的態度,得到的結果也截然相反.
歷史是一面鏡子.《鄒忌諷齊王納諫》《召公諫厲王止謗》這兩篇古文,我們對照著讀,大有可以借鑒之處.
追古思今,現在我們有些作負責工作的領導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顯的缺點和錯誤,文過飾非,怕聽逆耳之言,一聽到正中要害的話,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聽到別人說他頭上的瘡疤一樣.有的甚至對批評自己的同志,打擊報復,仗勢凌人,以冰棍對付熱情,什麼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原則,全成為過耳東風.這樣做的結果如何呢?貽誤工作,傷害同志,最後,自己也難免於垮台.
說到這里,我們自然會想到「四人幫」的所作所為.他們當道之時,得意忘形,凌駕一切.江青一句屁話,成為「聖旨」,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謗,冤獄累累.人力無窮,天網恢恢,他們的滔天大罪,終於被清算.
諫難,納諫尤難.要得到成果,需要雙方合力.有敢直諫或諷諫的良臣,還要有能納諫的明君.鄒忌的譬喻再妙,辭令再巧,沒有齊威王善聽的耳朵,也是白費唇舌,枉運心機.
《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文章之所以動人,不僅由於它的意義,也還因為它那委婉而諷的進諫方法.這樣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鄒忌並沒有板起面孔,擺出義正辭嚴的態度,反之,卻以與徐公比美、妻妾評議之閨房瑣事出之,如果遇到一個暴君,責以褻瀆之罪,也是責無旁貸的.這種構思,這樣筆法,與《觸龍說趙太後》如出一轍,而同樣奏效.這么寫,生動親切,娓娓動聽,饒有情趣.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繪,三個人物的情態和心理,真實透徹,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於「皆以美於徐公」,接下去,「今齊地方千里」來個陡轉,入了正題,由於妻妾、朋友的「私臣」,聯系全國上下「莫不私王」,譬喻與正題扣得極緊.諫議的結果是「戰勝於朝廷」.
讀罷這篇絕妙佳作,掩卷沉思,忽發奇想.如果現在我們的某個部門或機關,也來個「懸賞納諫」,那該是「門庭若市」,批評、建議雪片飛來.最後的結果呢,也可以想知.準是改進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幹凈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廣大群眾的鼓勵與表揚,對四化的進 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⑵ 求諫譯文

譯文:

唐太宗容貌威武嚴肅,百官中進見的人,見到他都會緊張得舉止失常不知所措。

太宗知道情況後,每當見到有人奏事時,總是做出和顏悅色的樣子,希望能夠聽到諫諍,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貞觀初年,太宗曾對公卿們說:「人要照見自己,一定要有明鏡;一國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過失,一定要藉助於忠臣。

君主假如自以為聖明,臣下又不去糾正,要想國家不傾危敗亡,能辦得到嗎?於是君主失掉他的國,臣下也不能獨自保全他的家。

至於像隋煬帝殘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閉起來不講話,最後終於因為聽不到自己的過失而導致滅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誅殺。前事不遠,你們今後每當看到事情有不利於百姓的,必須直言規勸諫諍。」

貞觀元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國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國家。

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處共事,如魚得水,那麼天下就可以平安無事了。我雖然不算明君,幸虧你們多次匡正補救過失,希望憑借你們直言鯁議,以實現天下太平。」

原文:

太宗威容儼肅,百僚進見者,皆失其舉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見人奏事,必假顏色,冀聞諫諍,知政教得失。貞觀初,嘗謂公卿曰:「人慾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借忠臣。

主若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敗,豈可得乎?故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至於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前事不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於人,必須極言規諫。」

貞觀元年,太宗謂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匡救,冀憑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

出處:出自唐代吳兢的《貞觀政要》之《求諫》。

(2)求諫寫作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求諫是鼓勵臣下提意見,可以算是唐太宗用人思想的精華。貞觀年間,特別是貞觀之初,恐人不言,導之使諫,這一兼聽納下的思想和行動,造成了諫諍蔚然成風、君臣共商國事的良好風氣,是「貞觀之治」中最引人矚目的重要方面。

唐太宗也因而成為一個從諫如流、雄才大略的帝王君主,一個中華民族歷史上屈指可數的政治家。

唐太宗曾對房玄齡等人說:「能正確對待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但要做到實在困難。這像會寫作的文士、有技巧的工匠,都自誇自己有本領,別人比不上。如果遇上著名的文士、工匠來評量指責,雜亂無章的文辭和拙劣的技藝就會顯現出來。

這樣說來,君主須有匡救諫諍的臣子,來指出過錯。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事情,若單靠一個人來了解判斷,即使再辛苦勞累,怎能把每件事都處理得盡善盡美呢?

我常想念魏徵遇到問題時隨時諫諍匡正,多次切中我的過失,這好像用明鏡來照形體,美與丑都會顯現出來。」因而舉起杯子給房玄齡等幾位敬酒,勉勵他們也應這樣做。

⑶ 以(虛心納諫)為題的作文

虛心納諫,聆聽忠告,樂於規勸,這是「貞觀之治」在政治上的一個突出特徵內。唐太宗求諫容時態度誠懇,方法多樣。對的,則加以褒獎;錯的,也不以委罪。對於來自四面八方紛紜復雜的各種意見,他判明是非,分清曲直,擇其善者而從之,令其不善者而改之。平時,魏徵對唐太宗的謬誤,常常能當面批駁,毫不示弱。有時激怒了唐太宗,弄得唐太宗面紅耳赤,非常難堪。但魏徵仍據理力爭,繼續規勸,直至皇帝口服心服,方才罷休。魏徵逝世以後,唐太宗悲痛欲絕,說「我喪失一面鏡子了!」
知人以心,信人以賢,用人以才,待人以禮,廣羅天下各種人才,這就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又一個鮮明的特徵,同時也是唐太宗被後人界定為賢明君主的重要標志。唐太宗堅決反對以人際關系和血緣親情為標尺來選拔人才。他注意從新人、疏人,甚至敵對營壘中選用許多傑出的文官武將。著名的政治家,忠於職守的當朝重臣魏徵,就是他從敵對的政治集團中選拔出來以後加以重用的。
「貞觀之治」的第三個特徵是唐太宗和他統治集團里的重要成員,一般都能節制開銷,收斂私慾,精簡機構,減少賦役,反對奢侈,杜絕賄賂,盡一切可能減輕人民負擔。
正是因為擁有了這樣的年代才有了玄奘的西行基礎!

⑷ 《求諫》高中課文翻譯,共六段

貞觀五年,太宗對房玄齡等說:"自古以來有很多帝王放任自己的喜怒,高興就胡亂升賞無功的人,不高興就亂殺無罪的人.所以社稷淪喪,天下混亂,沒有不是因此而造成的.我現在每晚沒有不把他當成心事,一直想讓你們盡力進諫,而你們也要接受別人的諫言,怎麼可以因為別人的話與自己的不同,就護短不接納?如果不能接受別人的諫言,又怎麼能去勸諫別人呢?

貞觀八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我每當無事靜坐,就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對上不能使上天稱心如意,對下被百姓所怨恨。只想得到正直忠誠的人匡救勸諫,好讓我的視聽能和外邊相通,使下面沒有積怨。此外近來見到來奏事的人,常顯得心懷恐懼,連講話也變得語無倫次。平時奏事,情況尚且如此,何況要折面諫諍,必然害怕觸犯逆鱗。所以每當有人諫諍時,縱然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見怪。假如立刻發怒斥責,恐怕人人心懷恐懼,豈敢再說話!」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對房玄齡等人說:「能正確對待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但要做到實在困難。這像會寫作的文士、有技巧的工匠,都自誇自己有本領,別人比不上。如果遇上著名的文士、工匠來評量指責,雜亂無章的文辭和拙劣的技藝就會顯現出來。這樣說來,君主須有匡救諫諍的臣子,來指出過錯。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事情,若單靠一個人來了解判斷,即使再辛苦勞累,怎能把每件事都處理得盡善盡美呢?我常想念魏徵遇到問題時隨事諫諍匡正,多次切中我的過失,這好像用明鏡來照形體,美與丑都會顯現出來。」因而舉起杯子給房玄齡等幾位敬酒,勉勵他們也應這樣做。

⑸ 我要高中課文《求諫》全文翻譯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唐太宗容貌威武嚴肅,百官中進見的人,見到他都會緊張得舉止失常不知所措。太宗知道情況後,每當見到有人奏事時,總是做出和顏悅色的樣子,希望能夠聽到諫諍,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貞觀初年,太宗曾對公卿們說:「人要照見自己,一定要有明鏡;一國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過失,一定要藉助於忠臣。君主假如自以為聖明,臣下又不去糾正,要想國家不傾危敗亡,能辦得到嗎?於是君主失掉他的國,臣下也不能獨自保全他的家。至於像隋煬帝殘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閉起來不講話,最後終於因為聽不到自己的過失而導致滅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誅殺。前事不遠,你們今後每當看到事情有不利於百姓的,必須直言規勸諫諍。」 貞觀元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國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國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處共事,如魚得水,那麼天下就可以平安無事了。我雖然不算明君,幸虧你們多次匡正補救過失,希望憑借你們直言鯁議,以實現天下太平。」諫議大夫王回答說:「我聽說木材彈上墨線就能鋸得筆直,君主聽從規諫就能成為聖明。所以古代聖明的君主必須設諍臣七人,說的話如不被接受,就一個接一個地以死相諫。陛下開拓思路,採納臣民忠言,我等處在不避忌諱的聖朝,實在願意把愚昧之見都講出來。」太宗稱贊說得好,下詔規定今後宰相入宮商量處理國家大事,必須讓諫官跟著進來,聽一聽如何處理。有話敞開說,一定虛心採納。 貞觀三年,唐太宗對司空裴寂說:「近來有人上書奏事,條數很多,我都貼到卧室的牆壁上,出入時看看想想。之所以要這么孜孜不倦,是想把臣下的想法都弄清楚。我每當一想到治國大事,有時要到三更以後才睡覺。我也希望你們用心不倦,以符合我的心意。」 貞觀六年,唐太宗因為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杜正倫、秘書少監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人所奏的事很合心意,召見時對他們說:「我曾把從古以來臣子盡忠的事跡一一看過,如果遇到聖明的君主,自然就能夠誠心規諫,但如像關龍逢、比干那樣的處境,就不免身遭殺戮株連家人。做君主不容易,做臣子也難。我又聽說龍可以馴養得聽話,但喉下有逆鱗。你們就敢於犯逆鱗,各自進上奏書。常能這樣,我難道還怕宗廟社稷會傾覆!每想到你們一片忠心,一刻也不能忘懷,所以設宴共享歡樂。」還給每人賞賜了數量不等的絹。 貞觀八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我每當無事靜坐,就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對上不能使上天稱心如意,對下被百姓所怨恨。只想得到正直忠誠的人匡救勸諫,好讓我的視聽能和外邊相通,使下面沒有積怨。此外近來見到來奏事的人,常顯得心懷恐懼,連講話也變得語無倫次。平時奏事,情況尚且如此,何況要折面諫諍,必然害怕觸犯逆鱗。所以每當有人諫諍時,縱然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見怪。假如立刻發怒斥責,恐怕人人心懷恐懼,豈敢再說話!」 貞觀十五年,唐太宗問魏徵:「近來朝臣都不議論政事,這是為什麼?」魏徵回答說:「陛下虛心納諫,本來應當有話說。然而古人說過:『不被信任的人勸諫,會被認為是毀謗自己;已被信任而不勸諫,就叫做屍祿。』但是人的才能氣度,各有不同:膽小怕事的人,心存忠直而不能進諫;被疏遠的人,怕不信任而無法進諫;貪戀祿位的人,怕不利於自身而不敢進諫。所以大家沉默不言,應付著混日子。」太宗說:「這些現象確實像你所說。我常想,人臣要勸諫,動輒害怕有死亡之禍,這和赴鼎鑊被烹殺、冒刀劍被斬殺又有什麼兩樣?因此忠貞的臣子,並非不想竭盡忠誠,竭盡忠誠實在太難了。所以夏禹聽了好的意見要拜謝,豈不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我如今敞開胸懷,接受諫諍,你們無須因為害怕而不敢把想說的話說出口。」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對房玄齡等人說:「能正確對待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但要做到實在困難。這像會寫作的文士、有技巧的工匠,都自誇自己有本領,別人比不上。如果遇上著名的文士、工匠來評量指責,雜亂無章的文辭和拙劣的技藝就會顯現出來。這樣說來,君主須有匡救諫諍的臣子,來指出過錯。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事情,若單靠一個人來了解判斷,即使再辛苦勞累,怎能把每件事都處理得盡善盡美呢?我常想念魏徵遇到問題時隨事諫諍匡正,多次切中我的過失,這好像用明鏡來照形體,美與丑都會顯現出來。」因而舉起杯子給房玄齡等幾位敬酒,勉勵他們也應這樣做。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問諫議大夫褚遂良說:「從前虞舜製作漆器,夏禹雕飾祭器,當時勸諫的有十多人。飲食器皿一類的小事,何必苦諫?」褚遂良回答說:「從事精雕細琢會妨害農耕,編織五顏六色的綵帶會妨礙婦女的正常事務。首創奢侈淫逸,就是危亡的開端。有了漆器不滿足,必然要用黃金來做。金器還不滿足,必然要用玉石來做。所以諫諍之臣必須在事情的開端就進諫,等到已做完再勸諫也不起作用了。」太宗說:「你講得很對,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當,不論是在剛開始,或者是將做完,都應當及時進諫。近來我翻閱前朝史書的記載,有時臣下進諫,君主就回答說『已經做了』,或者說『已經同意做了』,終究不肯停止改正。這樣下去危亡的災禍在一反手之間就會到來。」

⑹ 我愛我,認識自我,快樂成長。作文怎麼寫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是快樂的,回憶過往的點點滴滴,我的腦海猶如電影回放著一幕幕畫面。。。。。。
自從我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就是幸運的。當我學會了走路和說話,正准備好好享受媽媽的愛時,媽媽卻把我帶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幼兒園。我嚇得嚎啕大哭,現在想想覺得真好笑。在幼兒園我也認識了許多的好朋友。
三年時光如梭,我該上學了,我來到了一個可愛的學校——槐蔭實驗小學。
因此我也認識了我的啟蒙老師,也是班主任——耿老師,她那美麗的臉上時而嚴厲,時而溫和,我們在她的呵護下茁壯成長。當我帶上紅領巾的那一刻時,我覺得我長大了,我成為了一名少先隊員。我經常讓媽媽測量自己的身高,每長高一點都異常興奮。我的身體有點弱,經常感冒吃葯,都成了「葯罐子」了,於是我學習了游泳和柔道。通過鍛煉,身體也變得強壯了。
我們的校園很漂亮。春天,茁壯的的松樹枝上已經偷偷地露出了新葉,樹下的小草也努力地長高變綠,鮮艷的花朵每天都在向你微笑;夏天,茂盛的枝葉為我們遮檔強烈的陽光,幽靜的竹林每天都在安靜的看我們上學、放學,柿子樹和石榴樹上長出了青果;秋天,鮮果滿樹,香飄滿園,我們都能吃到又酸又甜的石榴。冬天,校園里到處是銀裝素裹,我們可以打雪仗,堆雪人,我們就在這美麗的校園里快樂的成長著。
怎麼樣!讓我們一起快樂成長吧!

⑺ 關於「求諫」的作文

太宗威容儼肅,百僚進見者,皆失其舉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見人奏事,必 假顏色,冀聞諫諍,知政教得失。貞觀初,嘗謂公卿曰:「人慾自照,必須明鏡; 主欲知過,必藉忠臣。主若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敗,豈可得乎?故君失其國, 臣亦不能獨全其家。至於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 世基等,尋亦誅。前事不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於人,必須極言規諫。」 (中間還有四段。)貞觀十七年,太宗問諫議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當時諫 者十有餘人。食器之間,何須苦諫?」遂良對曰:「雕琢害農事,纂組傷女工。 首創奢淫,危亡之漸。漆器不已,必金為之。金器不已,必玉為之。所以諍臣必 諫其漸,及其滿盈,無所復諫。」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為事,若有不當, 或在其漸,或已將終,皆宜進諫。比見前史,或有人臣諫事,遂答雲『業已為之』, 或道『業已許之』,竟不為停改。此則危亡之禍,可反手而待也。」

⑻ 治人 治國 治民族作文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歷史悠久,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王朝政權幾度更迭。究其原因,是帝王所奉行的統治政策是否得民心,開明的治國之道,歷來是各朝君主的追求,而真正在這方面有所成功的卻為數不多,一朝的興衰,全在於治國的方法,開明則興隆昌盛,閉塞的結果是覆滅。
「貞觀之治」說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治理之下的興盛,盡管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所用的手段極為殘酷,但他傑出的政治才能卻是不可否認的。在他治理朝政的時期,唐朝之所以出現一片繁榮景象,一方面有賴於他傑出的領導才能,嚴謹的工作作風;另一方面,他虛心的態度,善於納諫的品質也尤為重要。《求諫》中就多次提到他為了促使臣民積極進諫採取的各種舉措,如:「每有人進諫,必假顏色」,以魏徵給各大臣樹立榜樣,來鼓勵他們多進諫,如此這般。在封建王朝之中,一位君王能做到如此,實屬不易。由此可見,君主開明的治國之道,對於促進王朝的興衰,是很重要的。今年是中國共產黨90歲華誕,共產黨之所以能領導全國人民推到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取得八年抗日戰爭勝利、三年內戰的勝利,是依靠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共同奮戰的結果,正是驗證了「得民心者的天下」的話語,也是共產黨英明的治國之道的結果。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因帝王的昏庸暴虐,肆意專政而導致王朝覆滅的事例,就更是多得數不勝數了。夏桀的肆意妄為,專權暴政滅亡了夏朝;商紂王的不聽忠言,專寵妲己毀滅了周朝;秦二世昏庸無能,導致秦奸臣當道,忠心進諫之臣無立足之地,帶來的也是毀掉秦始皇艱辛打下的基業。古往今來,多少王朝因此而覆滅,也許王朝外部面臨的危機是部分原因,但究其根本,還是君王的昏庸無道而導致國家內部的政治腐敗,就好像蟲子啃食大樹一樣,啃食樹皮的蟲子並不會使大樹死亡,而啃食樹根的蟲子,才是導致大樹殘枯死亡的本質。
治國之道開明與否,帶來的差別如此之大。在封建王朝之中,亦是政治開明才能興國安邦,治國之道要開明,開明帶來的好處不勝枚舉。政權的穩固需要開明。當代社會,民主風氣大行,無疑帶來了社會的安定和諧,政治民主,也為大多數國家所追求。由此可見,開明在治國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理應努力開明治國,發揮出開明無窮的威力。

⑼ 關於《求諫》寫一篇作文範文

那這怎麼解呢

⑽ 初中的一篇作文,閱讀完《鄒忌諷齊王納諫》後,根據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的藝術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自己的看法

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不同的是「過也,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諫官,自己有了錯誤,臣下可以進諫。帝王,自以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萬民,行為萬世師,言作萬世法,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俯視一切,能傾聽逆耳之言,採納美芹之獻的,歷史上並不多見。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也有少數聰明一點的,為了坐穩江山,籠絡人心,也能從諫如流。有聖君,有賢臣,使政治穩定,國泰民安,歷史上稱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與魏徵,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數鄒忌與齊威王了。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聖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赤心耿耿、盡忠進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慘的故事。千古流傳。

因此,對這位勇於納諫的齊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贊賞他的風度。這篇《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文章,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寬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幾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當年,他聽了鄒忌的諷諫之後,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國,面刺錯誤,指陳弊病,不僅言者無罪,反而重賞,這是何等氣度,何等磊落胸懷,千載而下,猶令人感奮不已!

事因難能,所以可貴。在同一本《古文釋義》里,小時候也讀過《召公諫厲王止謗》這篇古文,至今還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這位厲王和齊威王一比,真可謂天淵之別了。齊威王下令求諫,周厲王卻以「能止謗」自喜,天下之人,滿腹不平,他要鉗住萬民的口,自己也捂緊耳朵。「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止謗」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後土壅而川決,這個特大暴君——人民之敵,被「流於彘」。

齊王與厲王,那種對待諫謗的態度,得到的結果也截然相反。

歷史是一面鏡子。《鄒忌諷齊王納諫》、《召公諫厲王止謗》這兩篇古文,我們對照著讀,大有可以借鑒之處。

追古思今。現在我們有些作負責工作的領導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顯的缺點和錯誤,文過飾非,怕聽逆耳之言,一聽到正中要害的話,立即火冒三丈,像阿Q聽到別人說他頭上的瘡疤一樣。有的甚至對批評自己的同志,打擊報復,仗勢凌人,以冰棍對付熱情,什麼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原則,全成為過耳東風。這樣做的結果如何呢?貽誤工作,傷害同志,最後,自己也難免於垮台。

說到這里,我們自然會想到「四人幫」的所作所為。他們當道之時,得意忘形,凌駕一切。江青一句屁話,成為「聖旨」,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謗,冤獄累累。人力無窮,天網恢恢,他們的滔天大罪,終於被清算。

諫難,納諫尤難。要得到成果,需要雙方合力。有敢直諫或諷諫的良臣,還要有能納諫的明君。鄒忌的譬喻再妙,辭令再巧,沒有齊威王善聽的耳朵,也是白費唇舌,枉運心機。《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文章之所以動人,不僅由於它的意義,也還因為它那委婉而諷的進諫方法。這樣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鄒忌並沒有板起面孔,擺出義正詞嚴的態度,反之,卻以與徐公比美,妻妾評議之閨房瑣事出之,如果遇到一個暴君,責以褻瀆之罪,也是責無旁貸的。這種構思,這樣筆法,與《觸龍說趙太後》如出一轍,而同樣奏效。這么寫,生動親切,娓娓動聽,饒有情趣。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用了譬喻的描繪,三個人物的情態和心理,真實透切,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於「皆以美於徐公」,接下去,「今齊地方千里」來個陡轉,入了正題。由於妻妾、朋友的「私臣」,聯系全國上下「莫不私王」,譬喻與正題扣得極緊。諫議的結果是「戰勝於朝廷」。

讀罷這篇絕妙佳作,掩卷沉思,忽發奇想。如果現在我們的某個部門或機關,也來個「懸賞納諫」,那該是「門庭若市」,批評、建議,雪片飛來。最後的結果呢,也可以想知準是改進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幹凈的身子洗了個清水澡,受到廣大群眾的鼓勵與表揚,對四化的進展也起來了推動作用。

閱讀全文

與求諫寫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