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仿陳涉世家作文記敘文或寫人的(不是翻譯)不用太多,400,500字左右,或給點思路.採納獎勵10q幣或更多.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每每吟誦這句詩,便覺得一股血腥風之豪氣席捲過五千年青史的長卷。「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而在風雨飄搖的秦末,燃起亂世的戰火中,毋庸置疑那第一隻手,是屬於陳勝的。
曾從一本書上看到:「人的資質不同,又能差出多少?所謂無敵武士,不過力敵百人,縱橫十六國的謀士,也有失手的時候。最後決定英雄的,還是他的心。他為何要憑臨絕頂,俯瞰群山,這個是他心中的力量,可敵千軍萬馬。」
起初,我不懂,直到從《史記》泛黃的紙頁中,看到一個正為佣耕的少年悵恨唏噓的身影,嘆息著:「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瞬間,我彷彿穿越了千年的光影,真實地感受到了一股睥睨山河的英雄抱負。或許,早在那個陽光燦爛的下午,那一席發自肺腑的衷言,就已註定了陳勝——這個不平凡的少年,將會在多年以後,步入歷史變化莫測的舞台,大放異彩。
與其說是大澤鄉那一場天降的瓢潑大雨,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不如說是陳勝那一句「王候將相寧有種乎」的咆哮,震盪了贏氏王朝冷酷殘暴的鐵血統治。
從入木三分的時事剖析,到勇謀兼備的軍事策劃,從輿論准備的魚腹藏書、篝火狐鳴,到起義發動的並殺兩尉、為壇而盟。陳勝,這個寒門少年,完全展現了他一介布衣不應有的機智、膽魄和野心。
當大家都被陳勝的光彩吸引了眼球的同時,可曾注意到吳廣?那個同為屯長的吳廣,共商舉事的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的吳廣」,他好象擁有不遜於陳勝的條件,無論人脈、膽量抑或計謀,但最後他仍是甘居人下。或者,從那張「陳勝王」的書帛,從他甘聽陳勝調遣去篝火狐鳴日「大楚興,陳勝王」時,就已慷慨地把寶座讓給了陳勝,讓他成為眾人眼中首屈一指的英雄。我只能說,吳廣較之陳勝少了一顆英雄心,那是一種掌控天下掃盪六合的慾望,那是一種卓爾不群唯我獨尊的胸襟。「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大概就是最好的詮釋吧。
我很佩服吳廣願為綠葉的情懷,但是英雄必竟只有一個,我仰慕英雄,確切地說,是仰慕陳勝那一顆勇於振臂一呼的英雄心吧。
陳勝大軍,一路勢如破竹,恰恰揭示了秦王朝的腐朽所必然吹響的改朝換代的號角,這正是「強極則辱、官逼民反」的真實寫照。高壓手段,坑殺戰俘換來的四野臣服,是恫嚇下的屈從,不知柔懷則為亂國之本。太宗皇帝說得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陳勝、吳廣在秦末的戰場上浴血奮戰時,他們怎能想到自己只是這一場顛覆江山的鏖戰之配角而已,他們的出場只是為了拉開楚漢之戰的盛大序幕。農民起義註定有農民的局限性,就象一蓬煙花無論綻放得多麼驚艷壯麗,也難逃灰飛煙滅的歷史宿命。
陳勝得勢後,誅殺故人,「由是無親陳王者」,驕傲自大,「故天下傳之,伙涉為王,由陳涉始」,聽信讒言,「諸將以其故不親附」。凡此種種,焉能不敗?部下田臧與吳廣有隙,假傳王令斬之,秦二世命驪山修阿房宮數十萬工匠充軍反撲,情況急轉,涉之車夫貪功斬陳勝首而獻之,諸將紛紛立之為王。凡此種種,焉能不亡?
必竟是布衣出身,沒受過先賢治國之道的熏陶,摒棄了文化忠孝禮儀的學問。陳勝,那個揭竿而起欲救萬民於水深火熱的英雄,那個直搗黃龍憑一腔熱血欲創萬世基業的英雄,應該就是千萬農民的代表吧。代表了他們的掙扎,他們的憤怒,他們的反抗,他們的不甘。曾經那顆英雄心殷紅如血、光耀天地因為裡面承載的是天下動盪、人民疾苦,後來,那顆英雄心黯淡沉淪、一不振,因為裡面牽念的是榮華富貴、淫逸驕奢。他失去了那顆英雄心,所以他敗了,也代表著農民的素養難抵紅塵聲色,終不足以踏入歷史的最高點掌控河山。
「陳勝雖已死,其所置譴王候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記載到史冊上的,也不過是這只言片語罷了。自陳勝後,民心鼓舞,紛起倒秦,所以才有了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的光輝,卻都是後話了。
升沉榮辱,布衣將相,成敗英雄心。
陳勝是陽城人,字涉。吳廣是陽夏人,字叔。陳涉年輕的時候,曾經跟別人一道被僱傭耕地,陳涉停止耕作到田邊高地休息,因失望而嘆恨了很久,說:"如果有一天富貴了,不要彼此忘記。"同伴們笑著回答說:"你做僱工為人家耕地,哪裡談得上富貴呢?"陳涉長嘆一聲說:"唉,燕雀怎麼知道鴻鵠的凌雲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調貧苦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漁陽,駐在大澤鄉。陳勝、吳廣都被按次序編入戍邊的隊伍裡面,擔任了小頭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誤期。誤期,按照秦朝法令都要斬首。陳勝、吳廣於是一起商量說:"現在逃跑也是死,起義也死,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可以嗎?"陳勝說:"全國百姓長期受秦王朝壓迫,痛苦不堪。我聽說秦二世是秦始皇小兒子,不應當立為皇帝,應當立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蘇。扶蘇因為多次勸戒秦始皇的原因,皇帝派他在外面帶兵。現在有人聽說扶蘇沒有罪,二世卻殺了他。百姓多數聽說他賢明,卻不知道他已經死了。項燕做楚國的將領的時候,多次立有戰功,又愛護士兵,楚國人很愛憐他。有人認為他死了,有人認為他逃跑了。現在果真把我們的這些人冒充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向全國發出號召,應該有很多響應的人。"吳廣認為陳勝所說的正確。於是二人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們的意圖,說:"你們的事情都能成功,將建立功業。然而你們把這件事向鬼神卜問一下吧?"陳勝、吳廣很高興,又考慮卜鬼的事,說:"這是教我們首先威服眾人罷了。"於是用丹砂在絲綢上寫道:"陳勝王",放在別人用網捕獲的魚的肚子裡面。戍卒買到那條魚回來煮著吃,發現魚肚子裡面的帛書,本來已經對這件事感到奇怪了。陳勝又暗中派遣吳廣到戍卒駐地旁邊叢林里的神廟中去,在晚上用竹籠罩著火裝作鬼火,像狐狸一樣叫喊道:"大楚復興,陳勝為王!"戍卒們夜裡都驚慌恐懼。第二天,戍卒中到處談論這件事,都指指點點,互相示意的看著陳勝。
吳廣向來愛護士卒,士兵們有許多願意替他效力的人。押送戍卒的兩個軍官喝醉了酒,吳廣故意多次說想要逃跑,惹軍官惱怒,讓軍官責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戍卒。軍官果真用竹板打吳廣。軍官又拔出寶劍來威嚇,吳廣跳起來,奪過寶劍殺死軍官。陳勝幫助他,一同殺死了兩個軍官。陳勝、吳廣召集並號令眾戍卒說:"你們碰到了大雨,都已經誤了朝廷規定的期限,誤期就會殺頭。就算朝廷不殺我們,但是戍邊的人十個里頭肯定有六七個死去。再說好漢不死便罷,要死就要取得大名聲啊!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眾戍卒都說:"聽從您的命令。"於是就冒充是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順從人民的心願。軍隊露出右臂作為標志,號稱大楚。他們築起高台,在台上結盟宣誓,用尉的頭祭告天地。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起義軍首先攻下大澤鄉,吸收民眾參軍後接著攻打蘄縣。蘄縣攻下之後,就派符離人葛嬰率領部隊去奪取蘄縣以東的地方,攻打銍、酇、苦、柘、譙等地,都攻佔下了。在行軍時又沿途吸收群眾參加起義軍,等到到達陳縣,起義軍已有戰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步兵幾萬人。攻打陳縣時,郡守和縣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的譙門中同起義軍作戰。守丞戰敗,被殺死了,起義軍就進城佔領了陳縣。過了幾天,陳勝下令召集三老、豪傑一起來集會議事。三老、豪傑都說:"將軍親身披著堅固的鐵甲,拿著銳利的武器,討伐無道的秦王,進攻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國,論功勞應當稱王。"陳勝就立為王,宣稱要重建楚國。在這時,各郡縣受秦朝官吏壓迫的人,都懲罰那些當地各郡縣的長官,殺死他們來響應陳涉。
或 陳勝是陽城人,字涉。吳廣是陽夏人,字叔。陳涉年輕的時候,曾經跟別人一道被僱傭耕地,陳涉停止耕作到田邊高地休息,因失望而嘆恨了很久,說:"如果有一天富貴了,不要彼此忘記。"同伴們笑著回答說:"你做僱工為人家耕地,哪裡談得上富貴呢?"陳涉長嘆一聲說:"唉,燕雀怎麼知道鴻鵠的凌雲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調貧苦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漁陽,駐在大澤鄉。陳勝、吳廣都被按次序編入戍邊的隊伍裡面,擔任了小頭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誤期。誤期,按照秦朝法令都要斬首。陳勝、吳廣於是一起商量說:"現在逃跑也是死,起義也死,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可以嗎?"陳勝說:"全國百姓長期受秦王朝壓迫,痛苦不堪。我聽說秦二世是秦始皇小兒子,不應當立為皇帝,應當立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蘇。扶蘇因為多次勸戒秦始皇的原因,皇帝派他在外面帶兵。現在有人聽說扶蘇沒有罪,二世卻殺了他。百姓多數聽說他賢明,卻不知道他已經死了。項燕做楚國的將領的時候,多次立有戰功,又愛護士兵,楚國人很愛憐他。有人認為他死了,有人認為他逃跑了。現在果真把我們的這些人冒充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向全國發出號召,應該有很多響應的人。"吳廣認為陳勝所說的正確。於是二人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們的意圖,說:"你們的事情都能成功,將建立功業。然而你們把這件事向鬼神卜問一下吧?"陳勝、吳廣很高興,又考慮卜鬼的事,說:"這是教我們首先威服眾人罷了。"於是用丹砂在絲綢上寫道:"陳勝王",放在別人用網捕獲的魚的肚子裡面。戍卒買到那條魚回來煮著吃,發現魚肚子裡面的帛書,本來已經對這件事感到奇怪了。陳勝又暗中派遣吳廣到戍卒駐地旁邊叢林里的神廟中去,在晚上用竹籠罩著火裝作鬼火,像狐狸一樣叫喊道:"大楚復興,陳勝為王!"戍卒們夜裡都驚慌恐懼。第二天,戍卒中到處談論這件事,都指指點點,互相示意的看著陳勝。
吳廣向來愛護士卒,士兵們有許多願意替他效力的人。押送戍卒的兩個軍官喝醉了酒,吳廣故意多次說想要逃跑,惹軍官惱怒,讓軍官責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戍卒。軍官果真用竹板打吳廣。軍官又拔出寶劍來威嚇,吳廣跳起來,奪過寶劍殺死軍官。陳勝幫助他,一同殺死了兩個軍官。陳勝、吳廣召集並號令眾戍卒說:"你們碰到了大雨,都已經誤了朝廷規定的期限,誤期就會殺頭。就算朝廷不殺我們,但是戍邊的人十個里頭肯定有六七個死去。再說好漢不死便罷,要死就要取得大名聲啊!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眾戍卒都說:"聽從您的命令。"於是就冒充是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順從人民的心願。軍隊露出右臂作為標志,號稱大楚。他們築起高台,在台上結盟宣誓,用尉的頭祭告天地。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起義軍首先攻下大澤鄉,吸收民眾參軍後接著攻打蘄縣。蘄縣攻下之後,就派符離人葛嬰率領部隊去奪取蘄縣以東的地方,攻打銍、酇、苦、柘、譙等地,都攻佔下了。在行軍時又沿途吸收群眾參加起義軍,等到到達陳縣,起義軍已有戰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步兵幾萬人。攻打陳縣時,郡守和縣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的譙門中同起義軍作戰。守丞戰敗,被殺死了,起義軍就進城佔領了陳縣。過了幾天,陳勝下令召集三老、豪傑一起來集會議事。三老、豪傑都說:"將軍親身披著堅固的鐵甲,拿著銳利的武器,討伐無道的秦王,進攻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國,論功勞應當稱王。"陳勝就立為王,宣稱要重建楚國。在這時,各郡縣受秦朝官吏壓迫的人,都懲罰那些當地各郡縣的長官,殺死他們來響應陳涉。
㈡ 有關陳涉其人的作文
仇富」聽多了,便想起「仇窮」。「仇富」自古就有,「仇窮」亦然。比如陳勝回,就是那位領導第一次農民起答義的領袖,有個窮朋友,一個「佣耕」時的好朋友,卻被陳勝殺了。
「苟富貴,毋相忘。」這是陳勝對朋友的諾言,人們都很欽佩。「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是陳勝的名言,人們都牢牢記著。
然而,人們怎麼也沒有想到,能創造出令人經久不忘的格言的陳勝,食言而肥,竟然殺掉了自己的朋友。
陳勝殺掉的,僅僅只是一個佣耕時的窮朋友么?不!他其實是用窮朋友的鮮血,抹去了「苟富貴,毋相忘」的諾言,抹去了他曾經譏笑過的燕雀所難以理解的「鴻鵠之志」。
讀史可以知興替。歷史的經驗,倘若拒不借鑒,興也難;歷史的教訓,如果不吸取,衰也易。我所以想起陳勝殺窮朋友,照直說來,是從某些人的身上,看到了陳勝的影子,看到了魯迅先生所說的「一闊臉就變」的裝扮。
陳勝沒有正確理論,不懂先富攜後富以共同富裕,「仇窮」不足為怪。而今不是有共同富裕的理論嗎?怎麼不問緣由,一個勁地指責「仇富」?如果不能從陳勝那裡吸取教訓,農民工總有一天會像離開陳勝的「故人」那樣,紛紛撤離城市,那後果恐怕難以想像。
㈢ 如何改寫《陳涉世家》 作文300-400字左右,謝謝。
擴寫
㈣ 陳涉世家改寫作文500字
《陳涉世家》記敘了距今兩千兩百多年前的秦二世時期陳勝、吳廣率領農民在大澤鄉起義的故事。義旗一舉,天下民眾紛紛響應,「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如此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當時暴秦的法律殘酷、徭役繁重、賦稅無度等。所以,一個國家的治理應以民為本,才能使之繁榮富強,反之,只會衰敗滅亡。
秦朝滅亡,漢朝建立。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減輕農民的徭役賦稅,重視以德化民,百姓們才安居樂業,社會自然也安定了許多。國邦安定,百姓和樂,如果漢朝初期不以民為本,這些成果從何而來?
唐朝是古代中國最繁榮昌盛的時期。唐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於是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呈現出「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
如果歷朝歷代的帝王都像李世民一樣,以民為本,哪裡還會有陳勝、吳廣這樣的起義,可惜以民為本的帝王太少了。
隋朝末年,隋煬帝徵集百萬民工開鑿大運河,建造龍舟,逼得農民紛紛起義,加速了隋朝的滅亡,「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說得正是隋煬帝這一類的暴君。
世事兩茫茫,盛衰豈無憑?以民為本,大興治國之道,國家必然繁榮昌盛。不得民心,一心只為「私」字奔忙,衰敗早已註定,因而就必然會有千千萬萬個陳勝、吳廣起義。
㈤ 名人的狀舉作文100字
--180個詞及意思匯編(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麼(安求其能千里也) 2、養(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質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備: 1、周全、詳盡。(前人之述備矣《岳陽樓記》) 2、具備。(一時齊發,眾妙畢備《口技》) 3、准備。(猶得備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響(被於來世) 2、同「披」,穿(皆被綺綉) 5. 鄙:1、邊境(蜀之鄙有二僧《為學》) 2、鄙陋、目光短淺(肉食者鄙《曹劌論戰》)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6. 畢:1、盡(畢力平險《愚公移山》) 2、全部(群響畢絕《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陽樓記》) 2、輕視。(不宜妄自菲薄《出師表》) 3、厚度小。(薄如錢唇《活板》) 8.策:1、馬鞭。(執策而臨之《馬說》) 2、鞭打、驅使。(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3、記錄。(策勛十二傳《木蘭詩》) 4、計謀。(成語「束手無策」) 9.長:cháng 1、長度。(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2、與「短」相對。(北市買長鞭《木蘭詩》) 3、長久,健康。(但願人長久《明月幾時有》) 4、永遠。(者長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蘭無長兄(《木蘭詩》) 6、zhǎng,頭領。(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10.稱:1、相當、配合(稱其氣之小大/不能稱前時之聞)2、稱贊(先帝稱之曰能) 11. 誠:1、誠心(帝感其誠)2、的確,實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12. 懲:1、苦於(懲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懲罰 13. 馳:1、騎(願馳千里足) 2、驅車(追趕)(公將馳之) 14. 出:1、發、起(方其出海門) 2、 在邊疆打仗(出則方叔、召虎) 3、來到(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兵) 4、產生(計將安出) 15. 辭:1、推辭(蒙辭以軍中多務) 2、語言(未嘗稍降辭色) 16. 次:1、編次。(吳廣皆次當行《陳涉世家》) 2、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17. 簞:1、用簞裝著(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2、古代裝飯的圓形竹筐(一簞食,一豆羹) 18. 當:1、承當,承受。(當之無愧) 2、應當。(當獎率三軍《出師表》) 3、將要。(今當遠離) 4、對著,向著。(木蘭當戶織《木蘭詩》) 5、值,正在。(當時此,諸郡縣苦秦吏者《陳涉世家》) 6、抵擋。(「銳不可當」) 19. 道:1、道路。(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2、道義。(伐無道,誅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4、說,講。(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20. 得:1、能夠(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獲得(故不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21. 等:1、同樣(等,國可乎/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2、諸位,表多數(公等遇雨) 22. 敵:1、攻擊(恐前後受其敵《狼》) 2、 敵人(蓋以誘敵《狼》) 23. 吊:1、憑吊(為我吊望諸君之墓) 2、慰問(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計、推測(孤不度德量力) 2、渡過、越過(關山度若飛) 25. 端:1、畫幅的右端(左手執卷端) 2、正、端正(其人視端容寂) 26. 惡:1、怎麼(惡能無紀) 2、厭惡(所惡有甚於者) 27. 發:1、行動、發動(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 2、發射(見其發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發於畎畝之間) 4、征發(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 5、開放(野芳發而幽香 ) 6、發出(一時齊發,眾妙畢備) 7、fā,頭發(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28. 凡:1、凡是(則凡數州之土壤) 2、總共(凡三往) 29. 方:1、見方(方七百里)2、長方形(方以長)3、當……時候(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 30. 分:fēn 1、劃分,分開。(今天下三分《出師表》) 2、分配,分給。(必以分人《曹劌論戰》) 3、長度單位。(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4、fèn,職分,本分。(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 31. 奉:1、通「俸」侍奉(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於危難之間) 3、供養(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沒有(尊君在否) 2、惡、壞(陟罰臧否) 33. 夫:1、那(予觀夫巴陵勝狀) 2、fú,句首發語詞(夫環而攻之/且夫人之學) 3、丈夫(夫齁聲起/羅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稱,人(荷擔者三夫) 34.扶:1、沿,順著(便扶向路《桃花源記》) 2、攙扶(出郭向扶將《木蘭詞》) 35. 拂1、違背、阻礙(行拂亂其所為) 2、同「弼」,輔佐(入則無法家拂士) 3、輕輕擦過(以手拂之) 36. 福:1、賜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為福乎) 37. 富:1、富麗(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許多(家富良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進而(醉則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慶) 4、再、又(更上一層樓) 5、更加(舉杯銷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貴/苟慕義強仁) 2、苟且(故不為苟得/苟全性命於亂世) 3、且、或許,表希望(苟無飢渴) 40. 固:1、本來(固眾人《傷仲永》) 2、 頑固、固執(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者固十六七)4、鞏固(固國不以山溪之險)5、安守,固守(君子固窮……) 41. 故:1、舊的,原來的(溫故而知新/兩狼之並驅如故) 2、特意(桓侯谷使人問之/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3、原因,緣故(公問其故) 4、所以,因此(故余雖愚) 42. 顧:1、回頭看(顧野有麥場《狼》元方入門而不顧《世說新語》) 2、難道(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 3、看望,拜訪(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43. 觀:1、看(予觀夫巴陵勝狀) 2、景色,景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 44. 冠: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3、男子成人禮(既加冠) 45. 光:1、發揚光大(以光先帝遺德) 2、光線(彷彿若有光) 46. 歸:1、歸依(微斯人,吾誰與歸) 2、回家(太守歸而遊人從) 47. 過:1、經過(過秦漢之故都《上樞密韓太尉書》) 2、到(及魯肅過尋陽《孫權勸學》) 3、犯過失(人恆過) 4、超過,勝過(況才之過於余者乎) 48. 好:1、美(秦氏有好女/好鳥相鳴) 2、喜歡(好為梁父吟/好讀書,不求甚解) 3、以便、能夠(好收吾骨瘴江邊) 49. 號:háo 1、大叫,呼嘯。(陰風怒號《岳陽樓記》) 2、hào,別號。(故自號日醉翁也《醉翁亭記》) 3、hào,國號。(號為張楚《陳涉世家》) 4、hào,號召。(號令召三老……) 50. 還:1、回家(還以與妻《樂羊子妻》) 2、xuán, 同「旋」,回轉、掉轉(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51. 患:1、擔憂、憂慮(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且人患志之不立) 2、憂患(無凍餒之患) 3、當作禍害、認為……是禍害(為鄉人所患) 52. 惠:1、恩惠(大王加惠) 2、同「慧」,聰明(汝之不惠) 53. 或:1、有時(一食或盡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2、有的人(或說處殺蛟/或以為或以為亡) 3、或許(或異二者之為) 54. 極:1、盡頭、窮盡(此樂何極) 2、盡、到(南極瀟湘) 3、窮盡,動詞(嘗極東方)4、非常、最(初極狹) 55. 寂:1、平靜(視端容寂) 2、寂靜(寂寥無人) 56. 加:1、更加(而山不加增)2、好處(萬鍾於我何加焉)3、虛誇,以少報多(弗敢加也) 57. 間:1、夾雜(中間如拉崩倒之聲) 2、一會兒(立有間) 3、 參與(又何間焉)4、中間(傅說舉於版築之間)5、期間(奉命於危難之間)6、量詞(宮闕萬間都做了土)7、間隔,隔開(遂與外人間隔)8、暗暗地(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 58. 見:1、同「現」(路轉溪頭忽見) 2、引見(胡不見我於王) 3、召見,接見(於是見公輸盤/曹劌請見) 4、拜見(子墨子見王/乃入見) 5、知道(見往事耳) 6、看見(貴人過而見之) 59. 將:1、將領,名詞(則命一上將)2、率領(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 3、將要(公將戰) 4、攙扶(出郭相扶將) 5、無實義(宮使驅將惜不得) 60. 角:1、吹奏的樂器(鳴角振鈴) 2、吹號角(且角且走) 61. 借:1、借(每假借於人) 2、依*(願借子殺之) 3、即使(借第令毋斬) 62. 盡:1、沒有了(擔中肉盡/林盡水源) 2、全部取得(利盡南海) 3、盡量,盡可能(進盡忠言) 63. 就:1、接近、趨向(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頹然就醉)2、完成,達到 3、即使 64. 居:1、過了(居十日) 2、停留(不可久居) 65. 舉:1、傳揚(即舉大名耳) 2、發動(舉大計亦) 3、被舉用(管夷吾舉於市)4、參加(董生舉進士) 5、全(舉國歡慶/舉世無雙) 66.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 2、具有(各具情態) 67.決:1、判斷(孔子不能決也)2、 分別(意難決舍) 3、斷然(故決然捨去) 68. 絕:1、隔絕 2、極點(以為妙絕《口技》) 3、停止,消失(群響畢絕《口技》)4、極高的,陡峭的 69. 開:1、散開(日出而林霏開) 2、放晴(連月不開) 3、打開(旁開小窗) 70. 可:1、大約(高可二黍許/潭中魚可百許頭) 2、可以(珠可歷歷數也) 71. 苦:1、苦於(苦秦久矣) 2、使……苦(苦其心志) 3、愁(何苦而不平) 72. 樂:1、以……為樂(太守之樂其樂) 2、使……快樂(鍾鼓樂之) 3、樂趣(而不知人之樂) 4、歡樂、快樂(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73. 類:1、類似(絕類彌勒) 2、同類(不與培塿為類/臣以王吏之攻宋為與此同類) 74. 利:1、有利的(天時不如地利) 2、銳利(兵革非不堅利/懷抱利器) 3、認為……有利可圖(父利其然) 4、物資(利盡南海) 75. 隸:1、屬於(世隸耕) 2、跟著(隸而從者) 76. 良:1、真,實在(良多趣味) 2、善良(此皆良實) 77. 臨:1、面對、對著、當著(執策而臨之/把酒臨風) 2、來到,在(臨溪而漁/臨池學書) 3、*近(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4、將要(故臨崩寄臣以大事) 78. 鱗:1、像魚鱗一樣(鱗浪層層)2、魚(呷浪之鱗) 79. 令:1、命令。(乃令符離人葛嬰……《陳涉世家》) 2、讓,使。(忿恚尉,令辱之) 3、指縣令。(陳守令皆不在) 80. 妙:1、奇怪(妙無一人肯泊岸)2、奇妙(以為妙絕) 81. 名:1、命名、起名(名之者誰《醉翁亭記》) 2、 說出(不能名其一處《口技》) 3、名字(自名為羅敷《陌上桑》) 82. 謀:1、商量(陳勝吳廣乃謀曰/聚室而謀) 2、謀劃、籌劃(抑亦人謀/肉食者謀之) 83. 奇:qí 1、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記》) 2、奇怪,罕見。(此獨根分而枝合,奇已!《峽江寺飛泉亭記》) 3、jī。零數。(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84. 騎:1、jì,騎兵(騎千餘)2、馬(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者) 85. 前:1、前面(其一犬坐於前《狼》) 2、上前(狼不敢前《狼》) 86. 強:1、強悍(凶強俠氣)2、有餘(賞賜百千強)3、勉強(不可強以仕)4、力行(慕義強仁)5、強盛,強大(以弱為強者)6、通「僵」,僵硬(項為之強) 87. 且:1、將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況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88. 清:1、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過清) 89. 情:1、實情(必以情) 2、友情、交情(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90. 請:1、請允許,敬辭(請獻十金) 2、請求(曹劌請見) 3、請教(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91. 窮:1、窮盡,動詞(窮山之高而止/窮回溪/欲窮其林) 2、盡頭,名詞(而不知其所窮) 3、窮盡,形容詞(樂亦無窮) 4、深(窮冬烈風)5、貧窮(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92. 屈:1、委屈(猥自枉屈)2、彎曲(手指不可屈伸) 93. 去:1、走開,離去(一狼徑去) 2、距離(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94. 闕:1、宮殿(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2、同「缺」,中斷(略無闕處) 95. 容:1、許、讓(雖席地不容閑)2、神色(視端容寂)3、容貌(花態柳情,山容水貌) 96. 乳:1、餵奶(婦撫兒乳《口技》) 2、奶頭(兒含乳啼《口技》) 97. 善:1、專長,名詞(豈愛人之善) 2、好(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3、擅長,動詞(羅敷善蠶桑) 98. 尚:1、尊重、推崇(而使後人尚之如此) 2、還(而君前途尚可) 3、尚且 99. 少:shǎo 1、一會兒(少時) 2、稍微(意少舒 3、不多(飲少輒醉) 4、shào,年輕(陳涉少時) 100. 舍:1、學舍、書館、房屋(至舍/屋舍儼然)2、舍棄(舍文軒而竊敝輿/便舍船,從口入)3、丟開、離去(意難決舍/故決然捨去)4、shě,施捨(舍與你的《范進中舉》) 101. 射:1、射箭(嘗射於家圃《賣油翁》) 2、射術(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 102. 甚:1、超過、厲害、嚴重(所惡莫甚於者) 2、十分(流輩甚稱其賢) 103. 勝:1、取勝,勝出、超過(此時無聲勝有聲) 2、優美、美好(予觀夫巴陵勝狀)3、忍受,能承受(高處不勝寒/驢不勝怒) 4、盡(跨州連郡者不勝數) 104. 施:1、shī,施實。(然後施行……《出師表》) 2、yì,(施施)慢步徐行的樣子。(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遊記》) 105. 食:1、shí,吃。(食不飽,力不足《馬說》) 2、sì,通「飼」,喂養。(食之不能盡其材) 106. 使:1、派(秦王使人謂安陵君) 2、出使(使於秦) 3、使者(使子為使) 107. 始:1、曾(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才(始指異之)開始(游於是乎始) 108. 市:1、集市(東市買駿馬《木蘭詞》) 2、買(願為市鞍馬《木蘭詞》) 109. 恃:1、憑借、依仗(天下之所恃以無憂《上樞密韓太尉書》 2、子何恃而往《為學》) 110. 是:1、判斷動詞,是(我是鬼《宋定伯捉鬼》)2、代詞 這樣(如是再三《宋定伯捉鬼》) 111. 適:1、往(抱而適市) 2、正好(而此地適與余近) 3、舒適(其體不適) 112. 書:1、書寫。(乃丹書帛日《陳涉世家》) 2、文字,字條。(得魚腹中書) 3、書信。(一男附書至《石壕吏》) 4、文件。(軍書十二卷《木蘭詩》) 113. 數:1、shù,表多次。(又數刀斃之《狼》) 2、shǔ,計算。(珠可歷歷數也《核舟記》) 3、shuò,屢次。(扶蘇以數諫故《陳涉世家》) 114.遂:1、完成(已遂述數行)2、就、於是(遂逐其師) 3、因而(恐遂汩沒) 115. 所:1、地方(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2、「所」與「何」組成偏正片語,「哪裡」「什麼」(不知有何所畏忌) 116. 所以:1、用什麼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 2、用這些來(所以動心忍性) 3、……原因(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117. 通:1、通過(初極狹,才通人) 2、通曉、掌握(未能通習吏事) 3、順利、順暢(政通人和) 4、整個(通計一舟) 5、通報、傳達(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 6、貫通(中通外直) 118. 圖:1、想(不圖觀瀑一至於斯) 2、謀取(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 3、畫(命工吏圖而書之) 119.徒:1、僅僅、只(葉徒相似/徒以有先生也) 2、光著(免冠徒跣/徒步旅行) 120. 推:1、推究、考察(推王君之心) 2、推廣(其亦欲推其事) 121. 屯:1、堆積(大雪屯門) 2、停駐(屯大澤鄉) 122. 望:1、聲望(先達德隆望尊) 2、看見(望桓侯而還走) 123. 為:1、以為、認為(孰為汝多知乎) 2、做,製造(為學/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公輸盤為我為雲梯) 3、是(此不為遠者小) 4、對、向(不足為外人道也) 5、替、給(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 6、刻有(為人五) 7、為了(故不為苟得也) 8、接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124. 謂:1、說(謂為信然) 2、對(謂先主曰) 3、是(太守謂誰) 4、認為(予謂蓮) 5、商量(舍人相謂曰) 6、叫做(此之謂失其本心) 7、命名(太守自謂也) 125.文:1、畫著文彩(皆披發紋身)2、文章(屬予作文以記之)3、彩飾(舍其文軒) 126. 聞:1、聽說(余聞之也久) 2、名聲(不能稱前時之聞) 127.下:1、攻下、攻克(蘄下) 2、向下(日光下澈) 3、往下走(下見小潭) 128. 鮮:1、鮮艷(芳草鮮美) 2、xiǎn,少(陶後鮮有聞) 129. 賢:1、勝過、超過(賢於材人遠矣《傷仲永》) 2、 有才能的(如此其賢《傷仲永》) 130. 相:1、一起、共同(此子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2、互相(舍人相謂曰) 131. 效:1、功效、效果,名詞(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2、取得成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132. 屑:1、不屑指因輕視而不肯接受(乞人不屑也)2、忙碌的樣子(而樓上人往來屑屑) 133. 謝:1、請問(使君謝羅敷)2、道歉(長跪而謝之)3、致意(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 134. 信:1、信任(願陛下親之信之) 2、信實(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確實(謂為信然/豈信然邪) 4、通「伸」,伸張(欲信大義於天下) 135. 行:1、品德(性行淑均) 2、行軍(行收兵,比至陳) 3、行列、隊伍(皆次當行/行陣和睦) 4、行走(行深山巨谷中) 136. 許:1、贊成(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2、答應,承認、同意(時人莫許之/遂許先帝以驅馳) 3、大約的數量(高可二黍許) 4、hǔ,擬聲詞(曳屋許許聲) 137. 學:1、學問(人之為學有難易乎《為學》) 2、 學習(學之,則難者亦易矣《為學》) 138. 尋:1、尋找(尋向所志《桃花源記》) 2、不久(尋病終《桃花源記》) 139. 焉:1、哪裡(且焉置土石) 2、句末語氣詞(始一反焉) 140. 艷:1、妖艷、艷麗(艷裝騎驢) 2、欣羨(略無慕艷意) 141. 夷:1、平(船背稍夷) 2、平和、平易(言和而色夷) 3、少數民族(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 142. 遺:1、wèi,留給、給予(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父母歲有裘葛之遺) 2、去的人留下的(深追先帝遺詔/遺風餘思) 3、丟失的(得遺金一餅) 143. 已:1、停止(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2、完了、完畢(者長已矣) 3、算了,罷了(且壯士不即已) 4、已經(骨已盡矣) 144. 義:1、堅持合宜的道德、情理 2、正義、仁義(捨生而取義) 3、適宜、恰當(引喻失義) 145. 異:1、奇異、特殊、不同(奇山異水/覺無異能者) 2、認為……奇怪(父異焉/漁人甚異之)3、意外的事(久行懷思,無它異也) 192
㈥ 評價陳涉世家裡陳涉的作文
《陳涉世家》主要寫了陳勝吳廣領導農民在大澤鄉起義的事。讀了之後頗有感觸。 感觸一:陳勝的遠大志向。在那樣一個時代,作為一個被僱用耕地的人,他的地位多麼低可想而知,可是就是這樣一種情況下,陳勝卻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發出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響徹天地的問語。他的志向不小。試問一下自己我們的志向在哪裡呢?恐怕有些人還沒有志向吧! 感觸二:陳勝洞察時事的能力。他有著一雙犀利的觀察社會的眼睛,在當時路遇大雨時有較清醒地頭腦去分析,當時人們可能的悲慘結局。現在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年代,可是有些人依然我行我素,看不清現代社會,不重視學習,坐以待斃。這是行不通的。應該趕快加入學習的行列,不管你從事哪一個行業,離不開的是學習,而現在信息更新又快,沒有信息便沒有一切機會,所以需要我們廣泛的涉獵,爭取從多種渠道去得知信息,才能更好的立足於當今社會。 感觸三:陳勝的起義准備穩打穩扎、步步為營。盡管他對當時的時事所作的分析准確無誤但是當他行動起來時,他表現得小心翼翼,先是去占卜,當形勢都非常有利於他時他沒有馬虎大意而是進行一番更周密的安排計劃為萬無一失,他不但把寫著陳勝王的字條放在於肚子里,而且還在晚上點鬼火,裝鬼叫,讓人們不再疑慮,為起義做好輿論准備。這些都做好之後,他沒有直接去殺都尉,而是先激怒都尉,讓都尉先表現出兇狠再對都尉下手,+一件件事做下來人們的心已經都歸順於他了,再做起事來豈不容易得多了,陳勝肯定研究過心理學,很懂得摸透人們的內心。當今社會有些人也有著遠大的志向,但具體實現起志向來就不如陳勝作的這樣天衣無縫了,他們往往不太考慮現實生活和自己的實際就匆匆的作起來,以至於面對他們的只有失敗。想做一件事就一定把它做好,想好,把可能出現的情況都作出判斷與應對,等到,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時再做,相信結果就不會這么糟甚至會比較喜人的。 感觸四:吳廣甘當配合角色。在奪得政權時,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可以說吳廣與陳勝的功勞相差無幾,在這樣一個時刻,吳廣沒有計較這些,而是甘當與陳勝合作,甘為陳勝之下,他有著寬闊的胸懷,他們之間的友誼也是顯而易見的。
㈦ 少年陳涉:(作文)
公元前209年,安徽大澤鄉境里爆發了我國封建社會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起義。九百名准備北上戌守漁陽的貧苦農民,因不甘暴雨誤期而被殺頭的厄運,在陳勝、吳廣的領導下「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為壇而盟」,「袒右,稱大楚」,將矛頭直接對准殘暴的秦王朝。此時的中國,猶如一個彌滿煤氣的房間,突遇一點火星,便爆響為熊熊列焰。起義軍所到之處「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飽受欺凌的勞苦大眾,宛如百川歸海匯成勢不可擋的洪流,連下數城,很快占據秦之重鎮陳。陳勝在大家的擁戴下稱王,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農民階級的政權——張楚。隨後,陳勝分兵數路,向全國進軍,主力在周文率領下直搗秦的都城,一直攻到戲(陝西臨潼附近)。後來,雖然在秦王朝的瘋狂反撲下,起義軍主力遭到重創,吳廣、陳勝相繼遇害,「張楚」政權僅存半年之久,鉭由陳勝委派的其他義軍,加入劉邦、項羽的隊伍,經過兩年的苦戰,終於推翻了秦王朝。陳勝吳廣的首創精神也永遠彪炳史冊。
「張楚」,即張大楚國之意。陳勝吳廣為何要高舉「張楚」旗幟,建立「張楚」政權呢?筆者在查閱文獻史料的基礎上,認為有以下三種原因。
其一,起義及陳勝稱王的地點都在楚地。大澤鄉是戰國時楚國的疆土。當時楚國是疆域最大的南方國家,其鼎盛時,西接巴蜀,楚約在前678年在此修築長城,設關塞。北境達到陳(今淮陽)召陵(今鄢陵)以北,東到大海,南跨吳越。陳勝起義的前期基本在楚地,張楚政權建在陳,這里曾是楚的都城。因此以張大楚國來號召楚地群眾,是最有感召力的。
其二,是陳勝審時度勢,激勵將士的軍事戰略。楚國原來與秦並無宿仇,戰國前期兩國通婚,為友好之邦。但隨著秦國之擴張,秦窺覦楚之廣闊國土,豐厚資源,逐漸將矛頭指向楚國。秦先佔巴蜀,控制長江上游,對楚構成威脅,後逐步蠶食,並利用不光彩的外交手段,將楚懷王騙入秦國,被逼至死。楚人深感恥辱,對懷王之死,非常哀憐,種下對秦人仇恨的種子。後秦將白起攻破郢都,焚燒楚先王陵墓,楚人非常痛恨。在秦的步步緊逼下,楚之都城先由郢遷陳,又遷壽春,不久國破王虜,楚國滅亡。楚人對秦之殘暴滿腹仇恨,楚南公曾言,秦滅六國,楚最無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表達了楚夫人與秦不共戴天,誓死抗爭的復仇精神。因此,陳勝在起義前就同吳廣商議:「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因此,陳勝高舉張楚之旗幟,是他審時度勢、善抓要害的戰略決策。
其三,起義軍首領和士卒多為楚人。起義的九百人,是在楚地征發屯集的,多是楚人。《史記》等文獻資料,多稱起義軍為「楚人」、「楚卒」、「楚盜」。後來,起義軍「行收兵,比至陳」,也都在楚地,隊伍迅速擴充為數萬之眾,自然也多是楚人。特別是起義軍的首領陳勝也是楚人。《史記.李斯列傳》中,趙高誣陳勝為「楚盜陳勝」,《陳涉世家》中稱:「陳勝者,陽城人也。」陽城今屬何地?長期以來,眾說紛紜,但披沙揀金,經諸多歷史學家考證,陳勝故里陽城圈定在河南境內的登封、方城兩處。我國著名歷史學家、秦史專家馬百非在《秦集史》之郡縣志中,列出秦時有兩個陽城縣。其一為南陽郡的陽城縣(今方城),他引用《史記.曹參世家》:「從南攻犨,與南陽守戰陽城郭東...取宛,虜 ,盡定南陽郡」,《集解》徐廣曰:「陽城在南陽」,漢應劭曰「今堵陽」,《清統志》:堵陽故城在河南方城縣東六里。這些史料足以證明方城在秦為陽城。另一處為穎川郡的陽城縣,故城在今登封縣東南三十五里。但同時馬百非又指出《中國歷史地圖集》明確將陳勝故里陽城為南陽郡。二者到底哪裡是陳勝故里,實際是顯而易見的。穎川郡的陽城縣從未屬過楚國,而是由鄭入韓,再入秦。而南陽郡的陽城縣在春秋時屬楚,楚曾在方城山修築長城。《春秋左傳.僖公四年》:楚國派屈完到召陵與齊國會盟,面對齊侯八國聯軍的武力威脅,屈完說:「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一般來講,號召性標志都應經一個組織的首領決定取捨,不難想像,如果陳勝不是家居楚地,而稱「張楚」,那是怎麼也說不通的。這一點,有不少有智之士加以論證,持肯定態度。著名歷史學家、上海大學教授譚其驤著有《陳勝鄉里陽城考》一文,進行了精闢的論證,駁斥了登封說、宿縣說、商水說,認為陳勝故里最有說服力的應該是南陽郡陽城縣。1987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由王成斌等為主編編撰,由徐向前元帥題寫書名,聶榮臻元帥題詞的《中國一百個軍事家》一書,該書不僅將陳勝列為我國百名軍事家之一,更明確提出,陳勝是今河南省方城縣人。得到胡喬木等國家領導人和專家的支持和關注。這些都充分證明:陳勝是楚人,其故里在方城縣。陳勝高舉「張楚」旗幟,順天應人,確實不愧為我國第一位農民階級軍事活動家。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㈧ 如何改寫《陳涉世家》作文300-400字左右
少時即有鴻鵠志,會天大雨是誘因。
天下苦秦也已久,失期法斬更不得。
而是原本小兒內子,謀害扶容蘇失人心。
項燕楚將百姓憐,吾眾詐稱宜多應。
陳勝吳廣計議定,卜者教其去念鬼。
丹書魚腹樹聲譽,篝火狐鳴威眾耳。
卒夜驚恐惟覺怪,陳勝為王已無爭。
吳廣平時有威信,趁將尉醉故欲亡。
尉果笞廣以激眾,陳勝佐廣殺兩尉。
召令徒屬講局勢,王侯將相寧有種?
徒屬皆曰敬受命,為壇而盟祭尉首。
袒右揭竿稱大楚,攻下大澤向蘄沖。
乃令葛嬰攻蘄東,一路向西到陳州。
車六七百騎千餘,守丞戰死據入陳。
三老豪傑會議事,功宜為王稱陳王。
國號張楚立將軍,吳廣做副為都尉。
諸地聞之刑長吏,以應陳涉大起義。
㈨ 作文:續寫《陳涉世家》600字左右
陳勝稱王總共六個月的時間。當了王之後,以陳縣為國都。從前一位曾經與他回一起僱傭給人家耕田的答農民聽說他做了王,來到了陳縣,敲著宮門說:「我想要見陳勝。」守宮門的長官要把他捆綁起來。經他反復解說,才放開他,但仍然不肯為他通報。等陳王出門時,他攔路呼喊陳勝的名字,陳王聽到了,才召見了他,與他同乘一輛車子回宮。走進宮殿,看見殿堂房屋、帷幕帳簾之後,客人說:「多啊!陳涉大王的宮殿深廣氣派啊!」楚地人把「多」叫做「伙」,所以天下流傳「伙涉為王」的俗語,就是從陳勝開始的。這客人在宮中出出進進越來越隨便,常常跟人講陳勝從前的一些事。有人就對陳王說:「您的客人愚昧無知,專門胡說八道,有損於您的威嚴。」陳王就把來客殺死了。各位陳王的老朋友都自己離開了,從此再沒有親近陳王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