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舌尖上的中國寫一篇作文
作為一個忠誠的吃貨,不可能在《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如此火爆時無動於衷。當我屁顛屁顛流著哈喇子觀看著那一種種聞所未聞色味俱佳的美味的同時,流著口水的同時還有淚水。也許我體會到了那比吃更可貴的情感……
無可否認的是,這部紀錄片在「勾人饞蟲」
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網友們大呼「受不了」,不看《舌尖上的中國》
不知道全中國竟然有那麼多聞所未聞的美食:炸乳扇、炒麻食、魚頭泡餅、汆烏魚子、黃魚鯗;還有那些聽著就口水吧嗒的菜:臘汁肉夾饃、醉湖蟹、梅菜燒肉……看完這部片子,大家的口水都止不住了!《舌尖上的中國》,講的是天南地北的中國美食,可謂包羅萬象,此片看後必然讓你垂涎三尺,都說民以食為天,想要減肥的朋友們看片要三思哦!至於我,反正沒hold住~~
但是,《舌尖上的中國》給人帶來更多的是感動。看著冬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里閃閃發亮,揭開蒸籠冒著白花花的蒸汽的饅頭,拉麵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挖藕人吃著用自己雙手挖出的藕的樸素的笑,都讓人激動得想落淚,多可愛的中國!
那是一個令我記憶猶新的片段。從每年農歷十一月初開始,老黃每隔三天,會拉著自己家裡做的七百個饃饃,騎一個半小時的三輪車,到縣城裡去賣。一年中最冷的兩個月,老黃可以賣出15000個黃饃饃,老黃賣的黃饃饃,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饅頭。是陝北人冬天最愛吃的一種主食。上碾,揉面,發酵……每一個過程都讓人感到溫暖。當老黃趕著驢磨糜子時,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在老黃馱著700個黃饃饃的車子上時,當老黃拚命蹬著車子趕路時,當有人買老黃的黃饃饃時,當老黃自豪地說自家的黃饃饃最好吃時,當老黃賣黃饃饃吆喝時,那笑容,是我們這些生活在快節奏生活中,生活在繁華浮躁的城市中,久違的真誠的笑容!那從片段中流露出的人文關懷與脈脈溫情,令人回味……
《舌尖上的中國》呈現的不僅僅是美食,還有用具體的人物故事串聯起的中國各地美食生態,這其中,有製作的技巧,有艱辛的勞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變過程,有方寸間的方桌廚房,也有廣袤的祖國山河……《舌尖上的中國》存在的意義已經超越了美食紀錄片,它告訴我們一個真實的、原味的中國,帶著土地的氣息和米面的甜香。
這是鹽的味道,風的味道,山的味道,雲的味道……這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久違的味道~~這些味道,在漫長的時光中,與故土、鄉親、質朴、勤儉、堅韌等等情感與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頭!
2. 《舌尖上的中國》400多字的作文。
舌尖上的抄中國
近日來,中國中央電視台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國》的節目,播出之初,取得了很高的收視率,廣泛流傳。
《舌尖上的中國》,以一種最簡單的解釋,那大自然的恩賜,故事的主食,轉化的靈感,時間的味道,廚房的秘密,五味調和。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在不同的地方自由行走中,展現各地民族風情習俗,呈現在面前是童年回憶之一。那些普通的人,善良淳樸,與現代城市文明獨特的田園生活,傳統一脈相承,技能代代相傳,記在心裡。表達一種愛和敬畏自然,一種隱藏在背後的中國菜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文化遺產緩慢下降的擔憂,一種中國食物含有親情,愛心的宣揚。讓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 ,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來之不易。
《舌尖上的中國》中提到一種苗魚,是湘西苗族人民的美食烹飪魚,辣尤其之重。做苗魚功夫在於煎功上,是講究以文火慢慢煎,把魚炸香脆而不是炸糊,火候不容易掌握。配料是青椒為主,比例是五五。魚有辣味,椒有魚香,湯既魚味也辣味。起初入口很香的氣味撲鼻而來,吃起來既香滑柔軟,有鱗片的皮吸收也有很多的湯,咬魚皮時湯水溢出,別有一番風味。
《舌尖上的中國》記錄是美味的食物,也是中國吃苦耐勞的精神!
3.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五十字
我心中的美麗家園我的心中有一個美麗家園,這個家園,是一個和平,快樂,沒有戰爭和飢回餓的地答方那裡的孩子們,自由自在。他們在自己的家園里隨意玩耍,沒有戰爭,沒有苦難。我心中的家園,到處都有鮮花和學校,每個孩子,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家家都能上上最好的學校。每個人的家園都是那沒的美好而安寧,人人都面掛笑容,沒有戰火的硝煙,沒有災難的打擾沒有不愉快的索事,一切是那沒的祥和安寧,沒有任何危害人們,危害動物和人類所賴以生存的地球。其次,人人是那麼友好和平共處,共同保衛國家的尊嚴。中國五十六個民族欣欣向榮,團結向上的精神永駐人間。正應為有這種精神才創造出了這麼美好的人類家園。人類所夢想的家園,不是靠乞討而得來的,是通過人類的努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所創造
4. 2016年署假舌尖上的中國800字隨筆初中
中國的「吃文化」
人說中國有三把刀為世界所不及,第一把就是菜刀!
中國也許是世界上最能吃,最會吃,最敢吃,最愛吃的民族了!有句話叫做「兩腳的爹娘不吃,四腳的床板不吃,其他什麼都能吃!」就說吃人吧!別的民族可能從未出現過吃人的現象,可中國發生過好幾次!而且吃了人就成名人了!齊桓公,把易牙的兒子蒸熟吃了,就成了五霸之首,劉備把劉安的妻子吃了,就以仁義而著稱,重耳把介子推腿上的肉煮成肉湯喝了,他就成了春秋五霸之一……我並沒有貶低這幾位大人物的意思,因為他們事先並不知道那是人肉,只是為了說明,中國人無所不吃,不僅好吃的東西吃,難吃的東西也吃,成吉思汗逃難的時候就經常吃老鼠……算了,我沒有惡心諸位的意思,這只是說古代中國人的吃,我們聽著還挺新奇,但你要繼續聽我講現代中國人的吃,恐怕就笑不出來了。
咱們中國人可真是大方,一下館子,不管多少人,沒十幾個菜他不幹,他怕別人說他「寒酸」,自己也「沒面子」真是謬論。恐怕他不知道,咱們國家是供不起他這樣奢侈的!我國雖然佔地大,人口多,是「農業大國」但我們的糧食生產量平均到每個人身上,遠不夠世界平均水平!且現在我國耕地越來越少,農業科技水平也遠不能和發達國家比,最嚴重的是,我國農村勞動力已越來越少,越來越老(現在的青壯年寧願在城市打工,不願在農村致富……現在農村也不容易致富,留在農村的都是些五六十的了)現在臭氧層已出現漏洞!水資源已經匱乏!各種資源已面臨短缺!如果糧食也得依靠進口,那問題可就大了!
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
隨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熱播,追逐美食的浪潮也席捲到了地產界。近日,萬科府前一號就搭上了「舌尖」這趟快車,表示將以「舌尖上的南沙」為名義,舉辦一場海鮮美食節。其實,廣州人一貫好吃,哪怕畸角旮旯,只要有夠出名的佳餚存在,也能吸引一眾吃貨前往。所以,以美食為「誘餌」也的確能讓部分潛在客戶願意專程到樓盤一游。
用美食、購物、旅遊景點等作為樓盤的推廣手法,已被不少開發商所採用。比如中國鐵建·荔灣國際城,就專門製作了一本生活鑒賞手冊,將項目周圍交通、美食、旅遊和購物場所一一列出,圖文並茂,指引明確。美食篇中,不僅將周圍5~20分鍾車程內的特色餐館點出,連推薦菜式、電話和地址都詳細標明,讓人食指大動,馬上會對樓盤產生幾分親切之感。同樣,位於蘿崗區的萬科東薈城也將項目附近的廣州植樹公園、國際網球中心、翡翠皇冠假日酒店以及各種食肆一一羅列,甚至還製作了一張漫畫形式的樂活地圖,讓客戶對樓盤周邊吃喝玩樂以及教育、醫療、文化等配套有直觀認識。
記者認為,這種富有生活情趣的推廣方式,遠比生硬在樓書中標榜自己地段多好、在哪個新城核心、未來前景如何光明更能打動買家。對於剛需客戶來說,買樓其實也是為了有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更好的生活體驗。如果能夠讓他在腦海中描繪出以後生活場景,也等於讓客戶離成交又靠近了幾步。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搭乘時下流行話題的推廣方式,未必適合每個項目。這種搭便車的營銷更像快餐文化,看起來色彩豐富,芳香四溢,短時間內能吸引到不少市民到場,卻不一定能讓人家長期惦記。樓盤推廣仍要注意凸顯自己的個性,並將這種特質延續到每一次活動中。這樣才能讓項目在眾多樓盤中脫穎而出,培養出真正屬於該項目的客戶群。
5.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
星期五的晚上我看了「舌尖上的中國」。裡面講了中國許多健康的美內食。在中國有許許多多的城容市,在這些城市裡有很多的美食。記者尋訪了中國的每個城市裡的美食。
看了這些,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19歲的小伙爬樹采蜂蜜。為個么這個是我印象最深的呢,因為他先要經過一條危險的山路,找到有蜂蜜的大樹,這棵樹有十層樓那麼高,然後他爬了3個多小時,爬到樹頂的時候就把那裡所有的蜂蜜都采了下來,采完以後他回家和家人一起吃到了甜甜的蜂蜜。我也要向他一樣,學習他堅持不懈的精神。
看了這個節目,我知道了我們祖國的美食真多啊!
6. 關於《舌尖上的中國》的作文
一雙筷子,一個碗,成就了我們人類的食物,塑造了我們老祖先所傳承的東西,廚師不是將多少種調料加入食物中去攪拌,而是發揮食物本身的味道,讓我們品嘗它那最真實的味道。
這回觀賞的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三餐,對於我們來說,三餐是極為重要的部分,人每天忙綠的奔波就是為了可以吃飽,完之後再為下一頓而努力著,講述了青海玉樹巴塘草原上的生活,在草原都是以放牧為主,丈夫和孩子去放牧,女人都是在家裡做著酥油茶和糌粑,雖然都是比較簡單的食物,但味道都是極為的鮮美,他們需要進食許多高脂肪的食物來保持自己體內的溫度,提供充飢禦寒的能量,還有許多美味的食物。
中國人吃早餐的習慣始於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此後華夏大部分地區都有了早、中、晚,三餐的進食方式,看著這上面所講的美食,我都有一種想要馬上飛過去,來品嘗那裡的美食,我邊看邊擦著我不爭氣的嘴,也不知怎麼了,就感覺吃了酸梅一樣,一直的往下流東西,有可能是我的嘴太不爭氣了,但我覺得還是裡面的食物太美味了,讓我欲罷不能。
其實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在忙碌的奔波,三餐可以給我們提供本身原有的味道,讓我們可以在想念家鄉的是後就可以體會的回到家裡的感覺,每次我從外面回來,媽媽給我做的就是餃子,在我的印象里,吃到餃子也就表示著回到了家裡,不管自己的家是好是壞,那是都是你成長的地方,也是你一輩子要守護好的地方。
7. 看《舌尖上的中國》的作文,不少於600字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集開篇在簡單交代中國是個地大物博食材豐富的國度之後,畫面切入到雲南香格里拉。首先出現的鏡頭就是在群山環繞之中的香格里拉城,然後配合著旁白對當地氣候的解說,很快閃過幾處雲煙繚繞的壯闊大山,最後畫面定格在了一處景色唯美的小橋上,一個叫柴旦卓瑪的藏族姑娘和她的母親開始走入鏡頭……
如果仔細將這些鏡頭逐個進行定格,觀眾會發現,其中每一次鏡頭都極為講究,定格下來完全不輸於任何一副名家畫卷的畫面布局。紀錄片有這樣的風格並不奇怪,但能將這種風格貫徹到該片每一組鏡頭並同時用鏡頭來推進敘事的功能卻不得不說是一種高超的電視藝術手段。要知道在第一集後面的劇情當中,即便是掘藕人在一片狼藉的淤泥當中掘藕時,畫面的構圖也是絲毫不亂,反倒是藉助掘藕人拔藕時那輕巧流暢的動作,令整個畫面看起來格外賞心悅目。
如果說上述的鏡頭表現手法大多是通過遠景和中景的拍攝處理來達到誘惑觀眾的效果的話,那麼剩下的近景就是這部片的殺手鐧了。拿該片第一種介紹的食材——松茸來舉例,這一段落中鏡頭數次巧妙地選取近景拍攝的角度,將鏡頭對准了松茸藏身的那一小片土堆,而將該土堆周邊的凌亂景緻做了虛化處理。隨著小鋤頭輕輕扣入土堆,一個輕巧的撬動,然後一雙干凈的手將飽滿的松茸從容地摘走這樣的動作出現在鏡頭里的時候,能令觀眾產生一種親身採集的樂趣。
最絕的是鏡頭記錄烹飪松茸的過程,首先是一塊被筷子夾著的酥油在沸騰的黑陶土鍋上勻凈地遊走,營造出動人氣氛,然後畫面中幾塊被切成片狀的松茸在黑色鐵板上隨溫度提升而輕微跳動、因水分流失而捲曲「身體」、又因油料的加入而華麗變身成金黃色的那個過程,因為干凈的畫面表達而顯得格外生動。難怪很多觀眾都抱怨說,「看著煎松茸的畫面,在煙霧冒起的那一瞬間聽到旁白說『香氣畢現』,我馬上就被挑逗得口水嘩嘩的啦。」
手段二 細節故事
《舌尖上的中國》引起巨大反響之後,最大的一個爭議就在於很多美食家認為這部紀錄片並非是單純以介紹美食為目的的作品,裡面還夾雜著地理、風土、人情等亂七八糟的東西。但恰恰是這種完全顛覆了傳統美食節目——加多少克油鹽醬醋,再加什麼食材的死板方式。它獨特敘事的過程,卻令觀眾耳目一新。
出現在節目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與要介紹的美食緊密相關的,如挖松茸是卓瑪和她的藏族同胞每年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掘藕的小夥子更是透露他家蓋房子的錢以及小孩讀書的錢都來源於自己挖藕,廣西的靠著自家竹林吃飯的先生更是依靠祖傳的秘法做起了酸筍生意。當觀眾看到屬於死物的食材在人類生活的流水線上流轉的時候,會忍不住對這些食材產生一種感恩的想法,令這些食物顯得更為可愛和擬人化,恰恰緊扣了主題「大自然的饋贈」。
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對空巢老人,他們最開心的時刻,就是兒孫從寧波回來,為他們製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年糕嘮著家常,其樂融融。然而,短暫的團聚之後,兒孫們各自開車離去,家裡又剩下這對老人。而在另一集中,一對老夫妻日復一日地在種著芋頭,而他們的子女早已離開這里去了大城市工作,不再跟田地打交道。該片的總導演陳曉卿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城市化迅猛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原有的大家族也在發生變化。通過吃食的故事,來展示普通中國人的人生況味,《舌尖上的中國》因此有了一層厚重的歷史感。」
同樣,片中還描繪了一群香港老人,他們總是聚在一起,做著他們最拿手的飯菜,聊著他們年輕時的故事。他們彼此攙扶,彼此取暖,彼此分享生命中的溫馨和苦痛。美食在這里,顯然已經成為人與人之間心靈溝通的橋梁。
手段三 清脆的聲音
在電視表現藝術當中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講究一個「聲畫同步」,但《舌尖上的中國》卻將這一最簡單的定律演繹到了最高的水準。就好像古龍武俠小說當中傅紅雪,沒有任何花哨的武藝,卻將拔刀的動作練得爐火純青,講究一招制敵。很多觀眾看這部作品時,最大的驚嘆除了畫面展現出來的唯美之外,還在於在片中切割食材、煎煮食材時所傳達出來的那種令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清脆聲音。片中細筍柔嫩的肢體與下鍋後爆出的清脆油炸聲之間的強烈對比、廚師用山鹽在火腿上摩挲時發出的沙沙聲均能最大程度的體現食材和美食本身的質感。
手段四 明快的節奏
記者翻看該片時發現,每一集《舌尖上的中國》時長均為50分鍾。但這50分鍾並沒有糾纏在單純某一個食材上大做文章,而是圍繞諸如「大自然的饋贈」、「五味的調和」等主題,以明快的節奏講述諸多含有主題元素的美食。
這其中每講述一種美食的小故事,其所佔的戲份比例都堪稱短小精悍。粗略算來,大概在20分鍾的篇幅里該片會講述三種食材,也就是出現三個關於食物的小故事。在人們還在為上一種美食意猶未盡時,影片已經帶著觀眾開始體驗下一道風景、下一種美食和下一種風土人情。這一編排令觀眾好像是去朋友家吃飯,剛夾了一筷子美味的燒鵝,主人家又馬上端上來一道烤乳豬,簡直目不暇接,菜式豐富。
8. 舌尖上的中國的作文
《家鄉的美食》
我的家鄉是四川一個普普通通的小鎮,它雖然毫不起眼,但是卻有著自己獨特的韻味。
我最喜歡吃酸辣粉和麻辣燙了,將光滑、雪白的粉條倒進沸騰的開水中煮一會兒,待粉條煮熟了以後,就被倒進干凈的瓷碗中,在上面撒上蔥呀、蒜泥呀、胡椒粉等作料,再將鮮紅的湯汁倒進半碗進去,就這樣,一碗美葉的酸辣粉就做好了。麻辣燙的做法更簡單,將粉紅的火腿呀什麼的串在干凈的竹簽上,放進鍋里鍋邊用夾子把竹簽夾著,防止它整個兒都進了鍋里,鍋內鮮紅的湯汁翻滾著,湯面上密密麻麻地漂浮著花椒、辣椒,以及一些我叫不出名的作料,過了一會兒,麻辣燙煮熟了,將它從鍋里撈出來就可以吃了。
小孩子特別愛吃麻辣燙,不管是上學還是放學,他們都要買上一串在路上吃。大人們比起麻辣燙來,似乎更愛吃酸辣粉一些。難道不是嗎?不論是下雨還是別的什麼壞天氣,小店裡的人總是滿滿的。而且坐在桌旁埋頭吃酸辣粉的總是大人們,在熱氣騰騰的鍋旁等候的除了幾位給孩子買麻辣燙的大人和幾名中學生外,大多數是活潑的孩子。
我和媽媽也很愛吃酸辣粉和麻辣燙。如果一個星期沒有吃到一碗香噴噴的酸辣粉和幾串美味的麻辣燙,我心裡就不踏實,怪難受的。每個星期日我都會拖著媽媽一起去吃酸辣粉。也許是國為大家心靈相通吧!小店裡總是擠滿了人:有工人,有學生,還有教師……
遇到人滿的時候,我總是把嘴一噘,站在一旁,責怪媽媽誤了時間。這時,和藹可親的老闆娘總會過來打圓場:「小姑娘,別生氣了,是我的錯,是因為我這店太小了!」那幽默風趣的話逗得我導火線涕為笑。
人少下來的時候,我和媽媽就坐在位子上,津津有味地吃著。酸辣粉的味道好極了,酸酸辣辣的,讓人忍不住吃了還想吃。吃完粉後,我總會多要幾串麻辣燙在回家的路上細細品嘗,可最後的一串我絕對會風卷殘雲般地把它吃得乾乾凈凈。
啊!家鄉的美食!
9. 高中優秀考場作文賞析:《舌尖上的中國》為什麼紅
作為一個忠誠的吃貨,不可能在《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如此火爆時無動於衷。當我屁顛屁顛流著哈喇子觀看著那一種種聞所未聞色味俱佳的美味的同時,流著口水的同時還有淚水。也許我體會到了那比吃更可貴的情感……
無可否認的是,這部紀錄片在「勾人饞蟲」 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網友們大呼「受不了」,不看《舌尖上的中國》 不知道全中國竟然有那麼多聞所未聞的美食:炸乳扇、炒麻食、魚頭泡餅、汆烏魚子、黃魚鯗;還有那些聽著就口水吧嗒的菜:臘汁肉夾饃、醉湖蟹、梅菜燒肉……看完這部片子,大家的口水都止不住了!《舌尖上的中國》,講的是天南地北的中國美食,可謂包羅萬象,此片看後必然讓你垂涎三尺,都說民以食為天,想要減肥的朋友們看片要三思哦!至於我,反正沒hold住~~
但是,《舌尖上的中國》給人帶來更多的是感動。看著冬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里閃閃發亮,揭開蒸籠冒著白花花的蒸汽的饅頭,拉麵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挖藕人吃著用自己雙手挖出的藕的樸素的笑,都讓人激動得想落淚,多可愛的中國!
那是一個令我記憶猶新的片段。從每年農歷十一月初開始,老黃每隔三天,會拉著自己家裡做的七百個饃饃,騎一個半小時的三輪車,到縣城裡去賣。一年中最冷的兩個月,老黃可以賣出15000個黃饃饃,老黃賣的黃饃饃,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饅頭。是陝北人冬天最愛吃的一種主食。上碾,揉面,發酵……每一個過程都讓人感到溫暖。當老黃趕著驢磨糜子時,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在老黃馱著700個黃饃饃的車子上時,當老黃拚命蹬著車子趕路時,當有人買老黃的黃饃饃時,當老黃自豪地說自家的黃饃饃最好吃時,當老黃賣黃饃饃吆喝時,那笑容,是我們這些生活在快節奏生活中,生活在繁華浮躁的城市中,久違的真誠的笑容!那從片段中流露出的人文關懷與脈脈溫情,令人回味……
《舌尖上的中國》呈現的不僅僅是美食,還有用具體的人物故事串聯起的中國各地美食生態,這其中,有製作的技巧,有艱辛的勞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變過程,有方寸間的方桌廚房,也有廣袤的祖國山河……《舌尖上的中國》存在的意義已經超越了美食紀錄片,它告訴我們一個真實的、原味的中國,帶著土地的氣息和米面的甜香。
這是鹽的味道,風的味道,山的味道,雲的味道……這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久違的味道~~這些味道,在漫長的時光中,與故土、鄉親、質朴、勤儉、堅韌等等情感與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