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以仁政為話題的作文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載舟,水者覆舟。
追溯華夏文化五千年,歷史在不斷地演變,夏商西周,秦朝漢宮,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歷史在不斷地進化,由元謀人、藍田人到一代代君王,「人文初祖」黃帝,以身作則、與群眾同甘共苦的大禹,雄霸一方但又治國殘暴的秦始皇,實現大一統的漢武帝,奢侈暴政的隋煬帝,虛心納諫、以民為主的唐太宗……時間又怎麼能阻抑歷史匆匆前進的腳步呢。讓人深思,一次次的改朝換代,統治者該如何穩住江山呢?
現今社會,許多領導人物之所以權利穩如泰山,才幹固然重要,最大的因素莫過於深受群眾的追捧和愛戴。所以我說,得民心者得天下。
統治者得天下,在於取悅民心,得民心以仁政為先。
歷史長河源遠流長。秦始皇就猶如一顆劃過夜空的流星,絢麗而短暫。他威名遠播,帶領秦兵東征西討,所向披靡,統一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開創了封建社會專制制度,促進了封建社會的經濟發展。他如此功績赫赫,理應受到萬民敬仰,受到後人垂青,可恰恰相反,群眾不僅爆發了秦末大起義,而且還推翻了他一手創立的秦朝。這就在於他的殘暴——繁重的徭役壓得老百姓喘不過氣來,生活苦不堪言;嚴峻刑法讓老百姓活在陰霾下,擔驚受怕,處於水深火熱當中。試問,民怎能容忍這樣的暴君?嬴政啊嬴政,「水者載舟,水者覆舟」啊!
農民起義源頭起於對統治者的不滿,對百姓生活的同情,逼迫統治者調整政治,促使改朝換代。可想而知,群眾眼裡根本不會去思量你當初立下的汗馬功勞,只在乎你現在是否為百姓謀福址?盡管你才略了得,如因你的某種缺點遭到群眾的排斥,最終還會敗下陣來。一失足成千古恨,君王處事要三思,一個抉擇就事關禍連百姓與朝廷。政治黑暗,事關君王是否願意撥亂反正?
相比之下,唐太宗在歷史上光芒四射,備受贊揚,就在於他的仁政可以得民心。他虛心納諫傳得一代佳話,他銘記「以古為鏡,可以知道興衰」,吸取隋亡的緣由,目睹農民起義,感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載舟,水者覆舟」,深知人民群眾偉大力量。這啟發了他以仁治國,事事以民為先,展現「貞觀之治」的現象,家家戶戶安居樂業,國力強盛,為唐朝他日步入鼎盛打下結實的基礎。唐太宗深受百姓愛戴,至今仍謳歌偉績。由此可見,當初他取悅於民,他的仁政讓他實實在在地坐擁天下。
歷史就是如此。翻開歷史的書頁,無不向我們講訴朝代更迭,試想君王如果仁政,便讓江山穩固屹立不倒,那何樂而不為呢?
仁政可以得民心,得民心必得天下。群眾會像一抹陽光,給予君王與朝廷一片明朗大地;群眾會像風帆,與君王和朝廷在大海上乘風破浪,順利航行,共同進退;群眾會像一棵大樹,幫君王與朝廷遮擋所有的風雨……歷史璀璨始終需要君與民共描繪,君待民好,民自然待君好。
得民心者得天下,仁政為先。
Ⅱ 寫一篇關於「仁」的作文
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春秋後期的孔子,最為主張「仁」,於是他如此道:「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其意為:人若不仁,怎樣來對待禮呢?人若不仁,怎麼來對待樂呢?誠然,仁,是重要的。沒有仁,便沒有禮;沒有仁,便沒有樂。孔子之所以能名揚天下,是因為他有一顆對萬物眾生的仁愛之心。唐太宗之所以能得「貞觀之治」的千古美名,是因為他有一顆對百姓子民的仁愛之心。漢文帝之所以能成因「親嘗湯葯」聞名的孝子,
是因為他有一顆對母親的仁愛之心。不同的榮耀背後總有不同的執著,不同的執著背後總閃爍著溫暖人心的仁愛,縱然那是一個平凡普通的百姓,縱然那是一個弒兄篡位的皇帝,縱然那是一位至尊的聖賢,然而,因仁愛之心,他們走到一起。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沒有仁愛的人,不可以長久地處於貧困的境地,也不可以長久地處於安樂的境地。有仁愛的人安於仁,聰明的人從仁中獲利。由此可風,仁,是重要的——以仁待人,別人也會以仁待已,如此一來,世界豈不美哉快哉?
沒有仁,何來孔子桃李滿天不?沒有仁,何來唐太宗「貞觀之治」?沒有仁,何來漢文帝「親嘗湯葯」的千古美名?沒有仁,何來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沒有仁,何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沒有仁,何來□嘔心瀝血一心為民?沒有仁,何來我們今日美好生活?
因為仁,山崩地裂之時,綠色的迷彩撐起了生命的希望,他樹起了旗幟,自己卻悄然倒下,在那災難的黑色背景下,他26歲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他累死在5.12抗震救災的第一線,讓全國13億人為之落淚;他,是武文斌。
因為仁,4.14玉樹大地震時,他不顧自己的安危,甚至來不及在救援家人,卻在第一時間趕到村民的身邊,挽救了近30多名受傷的各族群眾;對鄉親有最深的愛,所以才不眠不休,對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離不棄,鐵打的漢子,是廢墟上不倒的柱,不斷的梁;他沉靜的面孔,是高原上最悲壯的風景;他,是「玉樹鐵漢」才哇。
因為仁,讓一個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憊的肩膀,有了聖潔的光芒;她剪去長發,在風雨里長成南國高大的木棉,紅碩的花朵,不是嘆息,是不滅的火炬;她,是「最美」洗腳妹劉麗。
因為仁,危險裹脅生命呼嘯而來,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剎那搖擺;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傳統美德;她並不比我們高大,但那一刻,已經讓我們仰望;她,是「最美媽媽」吳菊萍。
願人人心中有仁,讓仁愛之心播種大地!
Ⅲ 關於仁為話題的作文
孔子以仁為中心思想,不管在家侍奉父母,還是入朝對待同僚,總是以仁為基礎,並加以延伸擴大,使整個國家都彌漫著仁的芬芳。
而可以讓我終身奉行的仁,並不是婦人之仁,優柔寡斷、無法下決定,是以廣大的胸襟用仁德來對待萬物。有一次,楚莊王大宴群臣,大家都喝得不省人事,突然燈熄了,一名大臣竟伺機想非禮楚王的寵妃,而寵妃也很機智拉下了他的官帽並大聲叫喊,楚王的反應卻是先叫大家都把帽子丟到地上,再把燈點起,楚王不因小過而殺人之仁,使那位原本應死的大臣感激涕零。
幾年後,秦國來攻打楚國,楚國的軍隊全軍覆沒,正當楚王於存亡危急之秋,一名大將不顧危險地殺進重圍,英勇地將他救了出來,在犒賞之際,楚王好奇他的忠誠,,他才流淚答說:「我就是那位非禮大王妃子的臣子,因為大王的仁,我才可以繼續活著,所以一直在找機會報答。」楚王無心地行仁,救了一個人的生命,而在他瀕死之時,那人也奮不顧身的報答,這可以見證人所帶的益處。
仁,讓我們待人處世圓融美滿;仁,讓周圍的人感受溫馨和平;仁,讓這社會弭平暴戾之氣,使每個腳落都升起美好的旗幟。而仁是可以互相影響、傳遞的。當我們以仁對待別人,仁就似彈力球般滾回你身旁,可以感受的溫暖也是芬芳而持久的。
只要別人都秉持著仁,這社會將不會再有犯罪;只要大家接近仁、喜愛仁,那在人與人之間就會綻放美德的鮮花,先從我自己做起,「仁」就是我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希望長大我也能與孔子一樣,做一名傳播「仁」 的園丁。
Ⅳ 以仁、義、信為話題的作文
眾所周知,誠信,是眼下很時髦的一個詞。買賣東西要講誠信、與人處事要講誠信、商業談判更要講誠信。小到一個人,大到整個社會,誠信是基礎,它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地位和社會的穩定。一個人可以失去財富、失去職業、失去機會,但萬萬不可失去信譽。
我們中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幫著稱於世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源源流長。中國可以說是「誠信」的故鄉,「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在2000多年中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而「信」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孔子常常談「信」,「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是孔子每天反躬自省的三項內容中的兩項。在《論語》中從個人修養也說到「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車兀,其何以行之哉?」作為一個人來說,人無信則無以立,無以行。孔子談到治理國家大事時還說到「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站在為政者的立場上,孔子認為「信」比軍隊、糧食還要重要。荀子也認為「誠信生神」。到漢朝董仲舒則把「信」列為「五常之一」:「夫仁、義、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飭也。」漢朝許慎在《說文》中釋「誠」為「信也」,釋「信」為「誠也」,誠信互訓。宋朝朱熹認為,誠是自然的實,信是做人的實。明末清初的王船山則認為:「人與人相於,信義而已矣;信義之施,人與人相於而已矣。」這就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看作是信義的施行,所以人和人之間相互服務的關系,也要重視信義的施行。講信用,實在是日常活動中最基本的道德和守則。誠實守信,一諾千金是何等寶貴!
翻開歷史的畫卷,講誠信的例子,比比皆是:
戰國時的商鞅,「徙一木棍而賞重金」是誠信,他的「非常之舉」為變法革新鳴鑼開道,從而打下了富國強兵、統一天下的基礎;他們這些人與社會打交道的時候,總是把誠信作為恪守的第一準則,總是努力用行動表明自己「說話算話」「信守承諾」,而看打交道的對象,同樣也總是看他是不是「可靠」,是否「守信用」。正是因為他們講誠信,守信用,才贏得了別人的信任,成就了輝煌的事業。
朋友,不欺騙,不隱瞞,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遠離爾虞我詐,圓滑世故,多一份真誠的感情,多一點信任的目光,腳踏一方誠信的凈土,就可澆灌出人生最美麗的花朵,夯築起人生堅不可摧的銅牆鐵壁。擁有誠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燃亮一片心空;擁有誠信,一片小小的綠葉,可以傾倒一個季節;擁有誠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飛濺起整個海洋……
相信誠信的力量,它可以點石成金,觸木為玉。我們崇尚這樣一種誠信:仰起希冀的臉龐,拍拍嬌嫩的手,歪歪頭,說:「相信你!」此時此刻,難道你的心底能不湧起一股激動的熱潮?我們嚮往這樣一種誠信;舒開緊蹙的眉,露出笑靨,快步走到朋友面前,說:「真誠地祝賀你!」此景此境,難道你的頭腦沒有閃爍過一片快樂的彩雲?播種誠信,你收獲的就不僅僅是朋友的信任,還有———可以信任的世界。
拋棄誠信,虛偽的面具將充斥生活的每個角落,生命變得生氣全無,友誼之花在凋謝,親情之果在隕落;撩起人們面前的五彩面紗,露出的是「君子」們道貌岸然的臉,變了形的醜陋的臉。這樣的世界,流淌著惡濁的血液,飄浮著腐朽的氣息,太可怕了。可是,由於我國的法律法規不很健全,導致有些人心存僥幸,誠信意識和觀念淡薄,各種不講誠信,不講道德,不守規矩的現象屢屢發生。各種不講誠信、不守誠信的人和事仍然很多,嚴重沖擊著社會秩序,腐蝕著人們的靈魂。這說明要恢復和重建那些被敗壞了的良好社會道德風尚,是何等的不易。它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從政府到每個機關、每個行業、每個企業到每個公民作自覺的、不懈的努力。
既然誠信如此重要,誠信教育就應該放在首位。我們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肩負著振興中華的偉大使命;作為祖國建設的生力軍,有為黨的事業繁榮富強而奮斗的義務。我們的自身修養,一言一行都關繫到完善自我、健全自我。我們應當把誠信作為自己做人的根本,樹立「說誠實話、辦誠信事、做誠信人」的觀念,做誠實守信的榜樣,進而推動整個社會風氣的純潔凈化。然而,作為學生的你做到了嗎?
考試,是每個學生最頭疼的事。考不好,怕老師批評、怕家長責怪,有少部分同學就開始作弊。最原始的作弊方法就是傳紙條;後來有人「發明」了把公式、答案抄在尺子上、橡皮上、桌子上甚至校服上。雖然學校對作弊現象嚴加管制,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學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作弊方法。作為學生,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學習。既然學了,就要正確面對每一次考試,不能把一些投機取巧的方法用在考場上。我們每個人都會講信用,都要講誠信,可是你在考試的時候講誠信了嗎?你做到誠信了嗎?考試是檢驗學習知識牢固程度的一種方法,作弊帶來的後果不堪設想。今天考試可以作弊,但是明天呢?明天的明天你還要作弊嗎?
在我們的身邊也有些這樣的例子,比如:在上學期班主任比較相信同學們,只要請假原因合理基本上都同意,但是有很多同學卻利用老師的信任欺騙老師說家裡有什麼事,或者說自己生病了,就去請假,有的不按請假時間按時返校或者不按放假時間按時返校,所以本期班主任老師制定了嚴格的請假制度。這樣一來有些同學想欺騙老師隨便找借口就去請假就難了,特別是曾經欺騙過老師的同學很難再次取得老師的同意,而且每次請假都要扣操行分。有的同學覺得請假制度太嚴格了。這也怪不得老師,誰叫同學們不講「誠信」呢?假如班上的同學不欺騙老師,不去隨便請假,我想老師也不會那樣做。
還有一些諸如說謊,抄同學作業,拾到東西不上交老師,稱病逃避體育課,不按時完成作業還說「停電」,借了同學的書不歸還等不誠信的事例。對於這些行為,你又是給予其什麼樣的態度呢?
誠信好比是一面忠誠的鏡子,人們在思想中不能沒有誠信這面忠誠的鏡子。一旦沒有了這面鏡子,我們內心的美與丑就沒有可以衡量的標准了。正如古代一位君王李世民所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誠信對社會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Ⅳ 以仁義為話題的作文800字
《仁義之我見》
仁義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仁義是每一個人都應有的良好品質,仁義就在我們的身旁。今年的暑假,我就關注了一本書,叫《三國演義》,它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羅貫中,明朝人。我剛聽到書名的時候,感覺不好看,但是當我看到書面的時候,就不由自主地被那副帶有英雄豪氣的畫面深深吸引住了,從此我就認真地讀了起來。
《水滸傳》里有許多令人敬仰的人物,如張飛、關羽、孔明等。但最令我敬佩的人,那還要數關羽了,因為他特別重情義,講仁義!
記得那次,曹操發兵二十萬攻打劉備,關羽拚死堅守,但靠孤軍奮戰也是不行的,曹操還是攻破了徐州,劉備匹馬投奔了青州袁紹,張飛也中計敗走芒殤山,劉備的家眷和關羽被曹軍重重包圍,曹操勸其投降,關羽提出了三個條件:一、我只向漢帝投降,決不屈服於曹操;二、兩個嫂嫂那裡,請撥皇叔的俸祿贍養;三、只要我知道皇叔的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也都要去投奔他。這三缺一,關羽就決不投降!曹操一心只為招降關羽,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都答應了。於是關羽就開始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生活。這難道不叫做「仁義」嗎?你看,關羽寧可死,也不願投降自己的敵人,當今社會上像關羽這樣的人簡直太少了,甚至沒有。我想如果我是關羽的話,在當時無奈的情景下,一定也會投降於曹操的。而關羽則不,他還記得當年在桃園發過的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共同報國安民!這就叫做「忠義」吧。雖然關羽暫時安身於曹營,但身在曹營的關羽卻時時刻刻不忘故主劉備,我認為這也應該叫做「仁義」。當關羽打聽到劉備的去處時,就想去找劉玄德,可曹操不惜讓這么一員良將如此走掉,就越發對關羽好,先是送給了關羽許多金銀珠寶,又贈了一件戰袍,接著又送給關羽一匹好馬。關羽雖很想念劉備,但也被曹操的一番深情所打動,決定報答曹操,於是就幫助曹操斬袁紹兩位大將。我認為這更叫「仁義」。當關羽報答完曹操大恩之後,就去找劉備,但曹操設下種種阻攔,可關羽為了兄弟情義,毫不畏懼,過五關,斬六將,這也叫「仁義」。當時曹操敗走華容道,被關羽圍得水泄不通,但關羽又想起在曹營時曹操待他不薄,又顧念舊情,就又把曹操放了,這也叫「仁義」。當時吳國為奪回荊州,周瑜被氣死,吳蜀之間的怨恨更加深重。這時吳國魯肅居然宴請關公赴會。面對東吳擺下的鴻門宴,關雲長卻是不動聲色,單刀赴會。這叫做「忠勇」。
有一次,關羽在與曹操奮力抗戰的過程中中了箭毒,關平請來華佗為他父療傷,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而關雲長卻談笑著與馬良下棋,另一隻手還拿著雞肉。華佗拿出一把尖刀,讓隨從在一旁接血。華佗先割開關羽手臂上的皮肉,一直割到見得到骨頭,只見骨頭已經發青,華佗用刀刮著骨頭上的毒素,發出「沙沙」的響聲,帳上帳下的人都掩面失色,關公卻一邊喝酒吃肉,一邊笑著下棋,臉上不見一點痛苦的神色。不一會兒,血就流了一大盆。華佗刮盡關公骨頭上的毒,就敷上葯,再用線將皮肉縫起來。手術剛做完,關羽就大笑著站起來,還伸了伸手臂,說:「手臂伸舒想過去一樣,不痛了。先生真是神醫啊!」從這里可以看出關羽是何等的英勇!如果是我們,早已嚇得昏了過去,而且那時候沒有麻醉人的葯,把骨頭刮出來那得有多疼啊!而關羽還能談笑風生,顯得如此輕松,我真是自愧不如呀!
「 義」這個字可真奇妙,雖然只有三筆,但裡面所包含的意思卻深奧的不得了。關羽就配得上「義」這個字。因為他特別仁義、忠義,還很忠勇。這本書讓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真是受益匪淺吶!
Ⅵ 關於「仁」得作文!
他們的精神繼傳至今,他們的崇高事跡,令人拍案驚起,感嘆不已。在眾多英雄人物里,有這么一位我所敬佩的思想家,他為後人駛破洶涌滾滾的浪,那前進的道路上立即展現出萬道霞光,他的化身形成一股強力的風向標,那風向的盡頭,光彩奪目,波瀾壯闊,要駛達那裡,必須學會管理自己。這風向標指引著我們人生的目標和做人的准則,這人就是偉大的孔子。 「仁」,是我所追求的。「仁,就是愛人」。無論是友人,親族還是陌生人都要善待和尊重。誠信,本分,尊老,愛幼,這些中華美德的結晶就是「仁愛」。「仁愛」,也是「仁義」,從而「仁義」就是正義。先對人仁愛,便成仁義,成了仁義,便成正義,再之後就是堂堂正人君子。孔子的話簡明卻意深,總使人悟到生活以外的抽象的道理。 有人說孔子其貌不揚,醜陋不堪。不錯!孔子確實是如此,但是,光憑美貌論天下,何以仁人,仁家,仁國?有人才有家,有家才有國。仁人者便仁家,仁家者便仁國,仁國者便仁人,循環至此,國泰民安。如論美,君子得五美方可治天下:「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並不是外表美。「惠而不費」指運用智慧帶領人們謀生,使得安居樂業,百姓自然勞而不怨。這方是天下太平的方法!自己衣冠端正,目光尊嚴,儀態莊重,人望而生畏,便是不動之而懼,威而不猛。但從一面來看就像頂端的文明文化發展,所以才有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和「半章《論》語可以振興中國」之說。 仁者,「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無言,非禮勿動」。孔子的言行舉止同樣遵從。心中有「仁「這一信念,做法也會遵循。在公共場合,尊重別人言論。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我反駁你的言論,但我誓死扞衛你說話的權利。」有關於孔子的故事:一次,孔子周遊列國,在街上走時,天突然下起傾盆大雨,孔子措手不及,只得躲在別人屋檐下,身上淋得像只落湯雞,一街人諷孔子如喪家之犬,亦如下井之蛙。孔子並不駁論什麼,那街人很奇怪,問孔子原因,孔子只說了一個字:「仁。」街人不解,繼續問,孔子說:「仁,要在生活中運用,現在我們就是仁,以仁為本,君子為人之道,以做為本分事,寬待人,心中有知識與仁愛,就不空虛,就會寬待人,為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惡空虛之徒,但心中要有仁愛,要用信念去化解他。」街人聽了,感到慚愧,於是馬上跪下拜孔子為師,以後也成為了名士君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心存仁念,要去感化別人,不為小事而氣憤,要慷慨的容納,大方的原諒,可以辯論別人的不同觀點,但是要尊重別人的權利,因為人人都有自尊,並不是因為衣著打扮,錢財富有,而身份高貴,反而往往這些人都沒有修養,那些人對自己放縱,對別人則苛求貪利,正人君子則聲張正義。這就是「君子求誅己,小人求誅人。」 《論語》,是中華民族燦爛智慧與品德的精華。在滔滔的大江里,沖天波浪又湧起英雄兒女。 追問: 有關仁中包含的孝的作文 追問: 有關仁中包含的孝的作文 追問: 有關孔子中包含的孝的作文 回答: 《論語》內容廣泛,記載了關於哲學,藝術,倫理,文學,政治,教育等幾個方面的言論,是儒家學派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國文化絕對不可不讀的作品。一直以來,我都沒有細心地品讀過這享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譽的著作。今年寒假,鄭校特意挑選了這部書給全校教師學習,讓我進一步親近了孔夫子的思想。細讀《論語》,它不時激發著我思考,使我迸發出一絲絲的感悟。 孔子重孝,「孝」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是為人之本。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論語里有很多處都在講孝道,「父母在,不遠游」,「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中國古語說「父慈子孝」,為什麼在論語里,只看到關於子孝的討論,卻看不到關於父愛,母愛的內容為什麼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愛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尤其中國的父母,對子女更是愛的深,只是他們很少直白的表達出來而已。 論語沒有關於父母之愛的講述,實屬正常,因為實在沒有必要去講。需要講的是對孝的提醒,為什麼呢因為「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就拿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來說吧,這好像是在說費話,子女怎麼會不知道父母的年齡但是,走在大街上,隨便問一個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會給你一個精確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問問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看看有幾個能答上來的父母之年實際是代表了子女對父母關心多少的問題。 父母那樣的關心我們,而我們對父母的關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嗎知道他們喜歡吃什麼嗎知道他們愛看什麼樣的節目嗎知道父母內心中的希望嗎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當我真正體會到父母之愛的時候,我已經十四,五歲了。記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對我的生活處處操心,對我的事情樣樣提醒,我反而覺應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數的子女一樣,甚至對父母有一種反感。現在回想起來,自己真是「該當何罪」啊 大學畢業那一年的夏天,我媽媽去檢查身體,得知患了糖尿病,那時她檢查出來的血糖值是11。7,醫生建議我媽媽馬上住院治療。我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心裡非常害怕,因為我知道,肯定是病情嚴重才需要住院的。我真想馬上跑到媽媽的身邊緊緊地抱著她,可是,那時我還在學校上課。我無時無刻地牽掛著我的媽媽,盡管她在電話里一直跟我說叫我不要擔心,她的病情並不是我想像的那麼嚴重。那是我第一次對媽媽如此強烈的牽掛。因為我很怕改變現狀,很怕失去任何的一份愛,所以我要更好的愛我的父母。 自從那時開始,我十分關注我媽媽的飲食,什麼可以吃,什麼不可以吃;吃什麼對她的病有好處,吃什麼對她的病有害,我都了如此掌,還定期提醒她檢查血糖值,有時間就多陪在她身邊。幸好我媽媽現在的血糖值都很穩定,但每天都要吃葯。以後,我一定會更好地關愛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身邊的每一個人。 論語里說,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了解,關心自己的老父老母。我想我現在做到了,至少比以前好了很多。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意即:「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曰:「事父母能竭其力」,講的是:「做子女的侍奉自己的父母應竭盡心盡力。」 孔子主張人們恪守長輩與幼輩之禮,這種當時社會上的盡「孝」之舉如今似乎逐步褪色。不少學生認為家長的付出是天經地義的,於是社會上出現漠視父母的案例居然不足為怪。我們要知道,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每位學生的自覺行為。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為此,許多學校教育陣地慢慢興起了「孝道」教育,指導學生學會關愛,體貼自己的父母,學會感恩,形成一個健康的人格。我校在寒假期間,要求學生每天為父母至少做一項家務;過新年的時候向父母說一兩句祝福的話等等。這都是學校為了點燃學生心中對父母關愛之情的點滴舉措。人貴盡孝。我想,「孝道」教育是每一名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論語》,作為一部先聖的經典,帶給後人的啟迪和價值是說不盡的,而且越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孔子及其學說的魅力會越真實地展示出來。對於《論語》這本書,正如編者所說的:它是一切炎黃子孫必不可少的人生教科書。
Ⅶ 以仁義為話題的作文如何指導
歷史的大江波濤旋卷驚天,激勇起千帆英雄人物:岳飛,鄭成功,戚繼光,誓死守衛邊疆,精忠報國;屈原,文天祥,滿懷忠心為復國,淚灑熱土。他們的精神繼傳至今,他們的崇高事跡,令人拍案驚起,感嘆不已。在眾多英雄人物里,有這么一位我所敬佩的思想家,他為後人駛破洶涌滾滾的浪,那前進的道路上立即展現出萬道霞光,他的化身形成一股強力的風向標,那風向的盡頭,光彩奪目,波瀾壯闊,要駛達那裡,必須學會管理自己。這風向標指引著我們人生的目標和做人的准則,這人就是偉大的孔子。
「仁」,是我所追求的。「仁,就是愛人」。無論是友人,親族還是陌生人都要善待和尊重。誠信,本分,尊老,愛幼,這些中華美德的結晶就是「仁愛」。「仁愛」,也是「仁義」,從而「仁義」就是正義。先對人仁愛,便成仁義,成了仁義,便成正義,再之後就是堂堂正人君子。孔子的話簡明卻意深,總使人悟到生活以外的抽象的道理。
有人說孔子其貌不揚,醜陋不堪。不錯!孔子確實是如此,但是,光憑美貌論天下,何以仁人,仁家,仁國?有人才有家,有家才有國。仁人者便仁家,仁家者便仁國,仁國者便仁人,循環至此,國泰民安。如論美,君子得五美方可治天下:「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並不是外表美。「惠而不費」指運用智慧帶領人們謀生,使得安居樂業,百姓自然勞而不怨。這方是天下太平的方法!自己衣冠端正,目光尊嚴,儀態莊重,人望而生畏,便是不動之而懼,威而不猛。但從一面來看就像頂端的文明文化發展,所以才有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和「半章《論》語可以振興中國」之說。
仁者,「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無言,非禮勿動」。孔子的言行舉止同樣遵從。心中有「仁「這一信念,做法也會遵循。在公共場合,尊重別人言論。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我反駁你的言論,但我誓死扞衛你說話的權利。」有關於孔子的故事:一次,孔子周遊列國,在街上走時,天突然下起傾盆大雨,孔子措手不及,只得躲在別人屋檐下,身上淋得像只落湯雞,一街人諷孔子如喪家之犬,亦如下井之蛙。孔子並不駁論什麼,那街人很奇怪,問孔子原因,孔子只說了一個字:「仁。」街人不解,繼續問,孔子說:「仁,要在生活中運用,現在我們就是仁,以仁為本,君子為人之道,以做為本分事,寬待人,心中有知識與仁愛,就不空虛,就會寬待人,為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惡空虛之徒,但心中要有仁愛,要用信念去化解他。」街人聽了,感到慚愧,於是馬上跪下拜孔子為師,以後也成為了名士君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心存仁念,要去感化別人,不為小事而氣憤,要慷慨的容納,大方的原諒,可以辯論別人的不同觀點,但是要尊重別人的權利,因為人人都有自尊,並不是因為衣著打扮,錢財富有,而身份高貴,反而往往這些人都沒有修養,那些人對自己放縱,對別人則苛求貪利,正人君子則聲張正義。這就是「君子求誅己,小人求誅人。
Ⅷ 關於仁義為話題的作文
爸爸是山,我總靠在山邊,享受山清水秀的風景。爸爸是山,無論風吹雨專打,爸爸總屬是微笑的面對生活。爸爸是山,保護著我這個剛萌芽的小苗。
爸爸是水,滋潤著我這棵乾枯的小苗。爸爸是水,用他豁達的胸懷,包容我的一切過錯。爸爸是水,唱出無比動聽的人生。
爸爸是樹,永遠為我遮風擋雨。爸爸是樹,紮根在深深大地上。爸爸是樹,保護著我們一家。
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們做兒女的,又如何能不為過去因自己的幼稚,傷害了父母的心而感到羞愧呢?又如何能視父母的日漸蒼老而不顧呢?我們只有憑著一顆拳拳赤子之心,懷著一份深深地感激之情,為家庭及國家做出貢獻,我們才能不負父母的一片養育之恩。
Ⅸ 以仁愛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字典里說「仁愛」是指同情、愛護和幫助別人的思想感情,對我而言,這只是一串文字,並沒想過它的真實含義,而那一次,讓我發自內心得認識到了這種感情不是由人憑空捏造,想像出來的,而是隱藏在人內心深處的一種憐愛之情。
尤記得那是去年盛夏的一個傍晚,父母帶著我和表弟一起到東華門夜市逛小吃街。在經過地下通道的時候,我們看到一位五六十歲左右的乞丐,半跪在那裡,每經過一個人,都要狀似可憐兮兮的張口要錢,這種現象我已經司空見慣,每看到這里都有一種憎惡的感覺,而這時弟弟拉著我的手對我說:「咱們給他點錢吧。」我驚愕地望著年僅9歲、尚且年幼單純的弟弟說道:「弟弟,你難道沒聽過大家對這些乞丐的評論嗎?」弟弟瞪大了純真的眼睛,反問我道:「什麼事?我怎麼不知道?」我一聽他不知道,霎時來了說話的興致,把街頭巷尾那些對乞丐的不利言論一股腦的傾瀉給了弟弟。而且誇大其詞地說:「這些乞丐可有錢啦,比咱們父母一年掙得錢還多,別看他們白天打扮成這樣,晚上回家喝著美酒,吃著烤肉,用騙來的錢在那裡享福,所以說你給他錢就等於助長他這種不道德的行為,你要是留著這點錢,待會兒還能多買幾串你最愛吃的羊肉串…」我正說的起勁時弟弟打斷了我說:「『大道理』哥哥,我知道你說的有一定的道理,可你看看那個乞丐的樣子。」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向那乞丐望去,面容枯黃,嘴唇龜裂,看上去像兩三天沒有進食了,這時弟弟的話又傳來:「萬一真的是我們誤會了他,都不給他錢讓他買飯吃,那麼他的心一定會冷了,哥哥,我寧可給他錢讓他回去吃烤肉,也不願意誤會他讓他吃不上飯啊!」我驚詫的轉過頭望著弟弟,頓時有種羞愧的感覺,是啊!如果因為我們的一時偏見,如果這個老人真的是在渴望我們的幫助,我們卻如此冷冷的對待他,那麼……我憐愛的摸了摸弟弟的頭與他交換了一個肯定的眼神,幾乎是在同一時間,我們把自己身上僅有的一點點零食,輕輕地放到了他的面前。老人充滿滄桑的臉上霎時間堆滿了笑容,不住的和我們說謝謝,我們歡笑著跑出了地下通道。後面傳來父母親贊揚的聲音……
之後每一次再遇見沿街乞討的人,都會想到弟弟朴實無華的語言和沒有被世俗污染的純真心靈,讓我情不自禁的伸出友愛之手,而不去計較對與錯,每每那時都會想到地下通道的那個老人與弟弟純真的話語,他們讓我感悟到了「仁愛」的真諦!
Ⅹ 以仁愛為話題的作文600字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國清晨我放飛一群白鴿……」老歌新唱突然不經意間又增添了些內許容傷感些許自豪.為祖國母親那57年的滄桑經歷而傷感同時也為祖國母親越來越健康越來越美麗而自豪而驕傲是的作為母親最最寵愛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