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作文喜歡古詩《憫農》並說說原因
李紳——《憫農》抄二首
其一
春種一粒襲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賞析:
這首名詩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既然風調雨順,
五穀豐登,那麼豐收的糧食都到哪裡去了呢?人們不難知
作者之意:「苛政猛於虎也!」詩人委婉而深刻地揭露了統
治者剝削者殘酷剝奪農民軍勞動果實的罪惡。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賞析:
這首描寫農民在烈日下艱辛苦鋤地,感慨嘆一粥一飯
來之不易,暗斥侵奪農民勞動果實的剝削階級。兩首「姊
妹篇」都具有與內容相稱的形式,均選用短促的仄聲韻律,
給人以急切悲憤的感覺、抑鬱難伸的氣息,因而更具有藝
術感染力。
Ⅱ 圍繞《憫農》寫一篇作文
我最喜歡的一首古詩─《憫農》
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學過很多首古詩版,例如:孟郊的《遊子吟》權、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其中,我最喜歡的一首古詩是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次看到這首古詩,我就彷彿看到:烈日炎炎的中午,一個農民伯伯在一下一下的鋤著地,鋤頭越來越重,農民伯伯也越來越累,豆大的汗珠順著臉流了下來,濕透了衣服,滴到了地里,這是一幅多麼辛勞的畫面啊!正是因為有了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我們每天才能吃到那麼多豐富的食物,有香噴噴的米飯、好吃的饅頭、各種各樣的瓜果蔬菜……可媽媽告訴我說,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因為災害、戰爭等各種原因而吃不上飯,他們忍受著飢餓與痛苦,有的人還被餓死了,這是多麼的悲慘啊!與他們相比,我們的生活又是多麼的幸福啊!可有的小朋友,並不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幸運,他們吃飯的時候浪費糧食,對食物挑挑撿撿,還把飯粒掉的四處都是,甚至有的小朋友還偷偷的將食物倒掉,唉!真是不應該呀!在這里,我要對所有的小朋友,大聲地說:「請愛惜糧食!」
Ⅲ 一《憫農》,,為話題寫800字作文。。。。(節約糧食的)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憫農》。 農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鋤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長禾苗的土中。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一粒都是這樣辛苦得來。 這首詩語言淺顯而內涵深邃。有一個故事說,一個財主的兒子不知道稼穡之艱難,常到一個飯館里吃餃子,但把餃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餡。後來家裡遭遇火災,麗樓美閣一夕之間夷為平地,他成了乞丐,要飯要到這個飯館,老闆以餃子皮招待他,他深為感動。老闆說,不用謝,這都是你當初扔掉的皮,我揀起曬幹了而已。財主的兒子很慚愧,後來勤奮勞動,生活節儉,家道重又殷富起來。這個故事,也印證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尚書·大禹謨》。 在國家事業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儉。 克勤克儉,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傳說中的古代聖賢都是這樣做的,他們對於國家大事盡心盡力。大禹勤勞於治水大業,數過家門而不入。堯特別關心群眾,認為別人挨餓受凍,是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到家,是自己的過錯。古代聖賢的生活卻十分節儉,經常穿著粗布衣裳,吃粗米飯,喝野菜湯。由於堯、舜、禹在事業和生活上克勤克儉,所以贏得了百姓的擁戴。 糧食的故事 馮世瑜 「民以食為天」,這話我深有感觸。 小時候,在爺爺的懷里,就得知糧食對人的重要。飯桌上,爺爺見我們兄妹拔飯丟了飯粒,他便心疼地一顆顆揀起往嘴裡送,一邊講起他缺糧少米的那些日子:「我娃,爺像你們大時,你祖公哪養得活你爺,早就送到地主家放牛討飯吃去啦!那時一斗米能買一大壩田呢!」往後,父親的嘮叨里依然還夾雜著一些共和國飢餓的歷史,三年的自然災害不知餓死了多少人,那險些餓死而又活過來的人們自是把糧食看得格外珍貴,對糧食自有一份特殊感情。 我能記起的只是大集體最後那年分糧的事了。爹娘都是隊上的好勞動力,共掙了400多個工分,一年下來也只分到1000多斤稻穀,這還是我家分到糧食最多的一年。聽娘講,要是往年頂多隻能分個800斤稻穀,不摻這就摻那,一年總沒能吃上幾頓白米飯。我當時還看見隊長三狗大爺笑眯眯地把隊里分剩的幾十斤苞谷叫寨上窮得叮當響的那幾家背了去。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寨上人歡天喜地的把集體田地,沸沸揚揚地分了又分,我家分到一畝水田和幾畝旱地,幾塊黃泥巴土,爹娘為此還高興得幾夜沒合上眼。 當人們帶著極大的熱情打理手中的土地,種下各自的希望時,一場罕見的災害向我們地方襲來,飢餓又一次卷土重來,靠國家的供應、救濟,我們才淌過了吃蕨粑和野菜充飢的日子。到了1984年,風調雨順,我家就豐收了一回,全家人靠4畝地收了3000多斤稻穀,比集體時多了4倍,打那時起我家就開始吃上了白米飯,那是爺爺們從未過上的好日子。 1992年,我到縣城讀高中,在城裡聽人家講雜交稻種能夠增產兩倍,於是就省了半點錢半信半疑的到種子公司去問,好心的阿姨幫我裝好稻種後,千叮萬囑要按科學方法種植,我用筆記本記了整整兩頁,喜滋滋地趁周末趕回家去講給爹娘聽,爹哪裡肯相信:老子幾十年都是栽一把秧子,栽一根會結得好穀子才怪,還要栽兩次,又麻煩又費時,一根一根怕是要栽到別人收穀子。我好說歹說,還把報刊上雜交水稻增糧增產的報道讓他看,他勉強答應育4包稻種,我特地請了幾天假,在家幫爹搭了個簡易的育秧棚,把秧子育了出來,讓他們在家慢慢地栽。放假回來,姐告訴我:栽小秧那陣子,寨上別家洋芋都除了草,苞谷全下了種,就我家還未做那些活,3個人差不多栽了半個月才完事,寨鄰看了都說:「他家今年是在辦怪,怕是要兩頭結穀子。」 秋後收割奇跡出現了,經爹苦心管理,那年我家稻子出奇的好,收割時我看著那壯實的秧桿和飽滿的谷穗,一根種苗竟發出十多根來,我也驚奇,開始感嘆科學的神奇,當然寨上的堂公伯叔們就更覺奇怪了。在往年的基礎上,我家多收了3000多斤,稻子壓彎了爹那堅實的肩膀,我發現爹一貫愁眉不展的臉上溢出了難得的笑容,從此他開始相信科學,帶頭宣傳科技。 寨上的人傻眼了,多收了3000多斤,算起來應該是兩頭結穀子啦!雜交水稻給他們大開了眼界。第二年,家家戶戶買來雜交稻種向我家取經。打這後,寨上的糧倉都能裝得滿滿的,不愁吃不上白米飯了。
求採納
Ⅳ 我最喜歡的一句詩寫憫農作文
我最喜歡的一句名言 世界上有許多名言,然而我最喜歡愛迪生說的這句話:「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於浪費時間。」以前,我只是在書上淡淡地看過這句話,並沒有反復研究,反復品味,現在我對這句話終於有了一些感悟。世界上最大的浪費是浪費時間,浪費時間等於浪費生命。 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樹者,無一不惜時如金。古書《淮南子》有雲:「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漢樂府《長歌行》有這樣的詩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晉朝陶淵明也有惜時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美國著名科學家富蘭克林曾經說過:「你熱愛生命嗎?那麼你就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誠然,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在於他為社會創造的價值,但這種創造的價值卻是隨時間的延續來實現的。試想,歷史上那些為人類創造出許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科學巨匠文藝大師,哪一個不是通過「惜時」把自己的人生體現得豐富而有意義呢?歌德是舉世聞名的大詩人,他的自述是他對時間的認識和感情的最好注釋:「時間是我的財產,我的田地。」 這時我不禁想起昨天睡覺前媽媽的嘮叨:「你看看,磨磨蹭蹭的,從拿衣服、洗澡、穿衣服到睡覺一共費了多少時間!如果你用這些時間來讀書,復習功課,那不是很合算嗎?」我思索了一會兒,是呀,如果我能用這些時間來背些單詞不就很合算嗎?還有,我做作業時喜歡做小動作,喜歡一邊吃零食一邊演算習題,喜歡讀讀書看看電視上上網,甚至做一會兒作業,做幾個好吃的小餅……這樣做的後果是花了大量的時間,不但沒有完成作業,而且作業的質量很差,學習效率低下。 曾不止一次地讀過朱自清的《匆匆》,每次讀都有不同的感受,「親愛的聰明的,請你告訴我,時間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時間就像流水,總是急匆匆地在你眼前流過,用手攔下它,它又從你的手指縫溜走。魯迅告訴我們說:「時間就像海洋之中的水,只有擠,還是有的。」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珍惜時間,珍惜每一個日日夜夜,去做生活的強者,而不要淪為時間的奴隸。 我最喜歡的一句名言 名言妙語,就像是人類智慧長河中閃光的珍珠,前人通過體驗生活而總結出來了許許多多的名言警句教導我們、啟迪我們、告誡我們,激勵我們不斷奮進。當我在一次翻開那名言警句積累的小本時,一句我最欣賞最喜歡的名言映入了我的眼簾—— 「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 生命是由秒針一聲聲嘀嘀嗒嗒的聲響匯聚而成的。在人的一生中,只要有時間,就可以爭得許多錢,只要有時間,就可以創造更多的財富。但是,多少金錢卻也無法挽回我們流逝和消耗的生命。??這是我對這句名言的理解,也是我最欣賞它的原因。它總是時刻在提醒我要珍惜時間、愛惜生命。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生命是以時間為單位的,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無異於慢性自殺。」 縱古觀今,多少位名人獲得成功不是因為他們抓緊了分分秒秒、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才得來的呢? 前蘇聯著名昆蟲學家柳比歇夫青年時代開始了實行自己的時間統計法,他詳細記錄下自己的每次時間的支出。他掌握了時間的主動權,避免了時間的浪費。他在他平凡的一生中取得了不平凡的豐碩的科研成果。他發表了七十多部學術著作,寫了數以萬計張稿紙的學術論文,他為後人留下了不朽的功績。 從這個事例中,我們不難看出:成功,是需要通過珍惜並且利用好分分秒秒,辛勤付出一點一滴的勞動,才可以換來的! 魯迅先生也是一個惜時的人。在他的一生中,他「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辛勤地工作著。他的作品大多流傳至今,成為不朽的佳作。有人說他是天才,而他自己說:「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全部都用在工作上了。」他還說過:「用秒來計算時間的人,總會比用分來計算時間的人,時間足足多出了五十九倍!」 當我在寫這篇文章時,時間就從我的筆尖下流走。不過,但願千萬不要輕易讓時間從聊天間溜走,不要從手指間滑過,不要從玩耍中錯過,更不要從發呆中虛度,因為「時間就是生命」!千萬不要再回首往事時,因感到碌碌無為、虛度年華而羞愧與悔恨;不要等到老了之後,才體會到「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滋味。 詩中寫的好: 「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松勁退千尋。 古雲此日足可惜,吾輩更應惜秒厘。」 是啊!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做到「努力請從今日起,別讓萬事成蹉跎」! 還是那句名言:「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請倍加珍惜吧!
Ⅳ 英語作文《憫農》
憫農抄 Sympathy for the peasants 鋤禾日當午,Hoeing millet in mid-day heat, 汗滴禾下土.Sweat dripping to the earth beneath: 誰知盤中餐,Do you know the food on your plate, 粒粒皆辛苦.Each grain was hard-earned.
Ⅵ 賞欣《憫農》詩作文400字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當我讀起這首古詩,便會想起雪白雪白的米飯和農民伯伯辛勤的汗水。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回到了故鄉,我在外婆家收割稻穀,親身
Ⅶ 憫農英語作文
Friends,when you are enjoying your meals,do you know where the food on your plate and each grain come from? They come from the farmers' hard work,hoeing millet in the mid-day, sweat dropping to earth.(獨立柱個結構,作版狀語權)
Ⅷ 用憫農編一張作文360字
一個烈抄日當空,赤日炎炎的中午,火辣辣的太陽高高掛在空中,彷彿要把大地烤焦。空中的鳥兒也早跑的無影無蹤,不知了去向。一望無際的田野,原本生機勃勃。可肥沃的土地因為長期的乾旱早就已經裂出了深深的,長長的縫隙。原本鬱郁蔥蔥的禾苗現在都耷拉著頭,像一個個生病的孩子。
這時,一位骨瘦如柴的老伯伯正在田野里辛勤地除草。
他穿著一件破爛不堪的衣衫,頭上戴著縫了很多補丁的破草帽,赤著腳,一張面如土色的臉上掛滿了一顆顆汗珠,手裡還拿著一個破舊的鋤頭,正在艱難的除著草。老人望著一望無垠的田野心想:老天爺,您就給我們下點雨吧!俺們農民的日子實在是太苦了!
他又拿著鋤頭給長長的田壟除草。看到農民伯伯辛勤的勞動,詩人不禁感慨萬千,揮毫寫了這首千古名篇《憫農》:鋤禾日當午,漢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結辛苦。
Ⅸ 用古詩憫農寫作文
憫農: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憫農2: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詩一開頭,就來了個特寫對准農田一角連續攝下:「春種」、「秋收」兩組鏡頭。春日裡,農夫滿懷希望的播下一粒粒谷種,十月秋風里,又揮汗割收沉甸甸、飽鼓鼓的金黃谷穗。詩人運用對句以「一粒粟」變成「萬顆籽」喜人收獲景象,表現的是農田巨大豐收。然而作者寫目的並不是著眼於收成,是要喚起讀者聯想:時令推移、農活更換-----是讓我們體會農民累月勞動的辛勤。
「四海無閑田;」接著作者由特寫的近鏡頭「點」俯瞰攝取的豐收面貌圖片後,把攝相頭拉開,特寫大鏡頭,對准「面」進行鳥瞰,那就是:「四海(耕種范圍廣)無閑田(土地利用率高)------再度強調了豐收的盛況。我們可以合理想像:「一粒」能夠收獲「萬籽」,四海之內遍地黃澄澄的谷穗,能夠收獲多少個「萬籽」啊。
這樣好的收成,如此辛勤的勞作,農夫門應該過一種足食無憂的生活吧.豐收以後應該能夠改變勞動者的悲苦命運吧?可是得來卻是:「農夫猶餓死。」------這就是那些眾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人門得來的最後結果.這一出人預料的結句,就似一聲雷鳴,使人魂飛魄散,驚起無限的思緒:從春種一粒到秋收萬籽,勞動者需要多少血汗才得以實現?四海田無閑需要多少勞動者的繁重勞動?可是為什麼農夫卻落了個餓死的結局?這么好的收成年景尚且還餓死人,那麼大荒之年,農夫命運又該如何?不禁讓人不寒而慄.這些問題作者留下來讓讀者自己去想像去思索.去探究.去找答案.詩人就是通過這種含蓄而餘味永久的詩篇,暴露農夫門的無盡痛苦,寄寓作者對於農人深沉」憫農」心.
二
第二首一開頭又是一個特寫鏡頭:」鋤禾日當午」作者精心勾勒了一個」鋤禾」特寫場景.要說鋤禾應該是農人在普通不過的農活,問題是作者安排在」日當午」的特定環境里,這就和一般意義上的農活不同了.鋤禾一般是在盛夏,至今在我們的農村還流傳著」夏鋤三伏」的說法.可是我們的鋤禾不一定是在日當午.你看盛夏赤日炎炎,猶如火燒,且還是在當午,那種酷暑和酷熱之苦真讓我們感到了焦灼難耐.渾身著火.
作者獨具匠心加重濃墨描寫農夫耕作苦:」汗滴禾下土」。對」汗」揮灑筆墨,就抓住了最有典型的事物,產生了有包孕的藝術片段感染效果.汗說明了天氣的酷熱,惟有大量的汗水才足以說明農夫耕耘之辛苦.作者是如何描述汗水之多呢?汗水滴滴達達撒滴在禾苗,而且撒落到了泥土之中.
吟讀詩行,細品詩句,掩卷長思,一副〔盛夏正午農夫鋤禾圖〕躍然眼前:我們彷彿看到了農夫們在烈日驕陽下汗水滾滾順眼而傾,滴到禾上又滾入地下,農夫捨命耕作的凄苦情景;我們感到了」赤日炎炎似火燒」的境地,感到了農夫們承受的那種痛苦的煎熬.
詩人再也按耐不住,從內心深處迸發出一腔憤怒和不平:」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發出了一聲呼喊,你們誰人知道盤中的一顆一粒,是農夫們心血和汗水得來的啊!」誰知」二字,問得讓人感到悲憤沉鬱,大有理直氣壯,大義凜然之感.問出了腐朽統治者對民生疾苦的無知,包含著對於統治者寄生蟲的無情揭露,對於不恤民情的統治者憤怒控訴,寄寓了作者對低層農民的深深同情!
Ⅹ 我與《憫農》詩 作文
從小媽媽就教我讀古詩、識字、讀拼音……可我最喜歡的古詩是《憫農內》詩。那是一容次吃飯的時候。那時是夏天,太陽放出的熱讓知了不停地叫著,我們也都熱壞了。中午到陽,我放學回家,媽媽正等著我吃飯呢,可我到了家裡卻說:「媽,我不吃了,吃不下。」於是,我回到書房寫起作業來,可我怎麼也靜不下心來,說到這我想我們從小就讀的古詩《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想到這我腦海里浮現出一幅畫:在炎夏的中午,太陽把大地照得火辣辣,農民伯伯脖子就掛了一條涼手巾,在那舉著鋤頭種地,那黃豆大似的汗水一滴滴地往下落,如果我不吃飯,我的肚子會餓,同時也是一種浪費,更是驪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米飯的一種犯罪,所以說不吃飯就是犯罪,就是農民伯伯不尊重,不尊敬!於是,我走出書房,推開飯廳的門,走進去說:「媽,我要吃飯。」媽媽說:「剛才不吃,現在怎麼就要吃了。」我說:「這個嗎,你知道。」媽媽恍然大悟。
後來,只要我不吃飯,我就會想起這首《憫農》詩。
同學們,如果你也不想吃飯,不妨試一試!讓我們共同珍惜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