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教案來的具體內容包括以源下十項: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目的(或稱教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
七.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九.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准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教具(或稱教具准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書寫過程中,教學過程是關鍵,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導入新課
1.設計新穎活潑,精當概括。
3.提問那些學生,需用多少時間等。
(二)講授新課
1.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三)鞏固練習
1.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歸納小結
(五)作業安排
布置那些內容,要考慮知識拓展性、能力性。
㈡ 在作文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寫好作文
激發學生的作文欲,與語文教師的引導有直接關系。題目一出,不導則寫,對多數學生來說,則是苦差事。因此,導是作文教學的重要一環,不可等閑視之。教學中要想真正落實作文要求, 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習作水平的高低就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可談文色變的學生大有人在,老師往往也會感到無從下手,問題出在哪?我認為主要是學生的生活范圍有限,缺乏觀察力,感受生活能力沒有養成,習作素材有限,心裡有話倒不出。對此,我就對於如何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談談自己的點滴體會。
一、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葉聖陶先生說過: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葉老的話精闢地道出了習作與生活的密不可分的關系。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只有投入到生活中去,體驗人間真情,豐富個人情感,積累習作素材,習作時才有事可敘,有景可描,有情可抒,有感可發,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有聲有色,亦情亦景。才會使讀者讀起來有滋有味,妙趣橫生。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養成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動手寫寫的好習慣。正所謂肚中有墨,何愁倒不出。與此同時,教師必須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一個孩子就其天性來說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心裡的詩的琴弦響起來,要打開他的創作的泉源,就必須教給他觀察和發覺各種事物之間的眾多的關系。教師應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去發現,去體驗;鼓勵學生走進大自然,置身於大自然中去玩賞,在玩賞中觀察,玩中感悟,賞中習作。要讓學生真正做到四帶:帶好自己的眼仔細看;帶好自己的耳認真聽;帶好自己的腦邊想邊體驗;帶好自己的筆做必要的記錄。我在教學中堅持讓學生寫日記,要學生用自己的火眼金睛發現生活中的精彩鏡頭,用自己的聰明智慧感悟深刻的一剎那,盡量拓寬學生的活動場所。我往往利用課前五分鍾及課外活動課的時間,讓學生讀自己的日記,師生共同評比,評出具有獨特發現、獨特體驗的好日記。這樣學生寫日記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寫日記不再流於形式,日記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了。學生也日漸養成了細心觀察的好習慣,促使學生真正成為生活的主人,做生活的有心人,為習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二、創設情境,感受真實生活
親身經歷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可貴的寫作,有了切身體驗才能動於中,發於言。倘若教師命題內容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沒有真實的生活體驗,又怎能激起學生表達的慾望呢?學生只能在萬般無奈下去胡編亂造,寫出的文章只能是語無倫次,前後矛盾,缺乏真情實感。因此教師應適當地創設情境,給予學生真實的感受,引導學生用眼、鼻、舌、手去攝取生活素材,讓學生眼中有物,方能筆下有文。特別是聽了齊白堅教授快樂大作文的觀摩課,更是使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齊白堅教授善於創設原始的情景,讓學生運用眼、耳、手、鼻、舌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和學生獨特的體驗,適當指導學生寫作的基本要點,放手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高漲情緒中學會作文。回到學校,我馬上利用兩節課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吹氣球》比賽,布置了比賽的規則,在三分鍾內誰吹得最大,誰就取勝,當然氣球吹破的被淘汰。在比賽過程中我適當地引導學生做到眼、耳、腦、筆並用,比賽結束後,我便讓學生動手寫作,一節課時間學生就把自己的作文寫好了,個個同學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往日寫作時的愁眉苦臉已盪然無存。
當然,每一次習作都不可能先表演後再習作,這就需要老師放慢記憶鏡頭。盡管學生在平時生活中已積累了豐富的習作素材,但由於心理上的抵觸,無法進入再現情景或再現時印象、感悟不夠深刻。此時,教師必須善於用豐富的語言組織、啟發或用生動的圖片、美妙的音樂讓學生放鬆心情,喚起對當時的人、景、情感的回憶。在教師隨風潛入夜的引導中,往事就猶如電影回放一樣清晰地浮現於學生的腦海中,此時提起筆寫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好詞佳句
人是樁樁全靠衣妝,其實文章也一樣,准確華美的詞句更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葉聖陶先生也說過寫東西靠平時的積累,不但著作家、文學家是這樣,練習作文的小學生也是這樣,小學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他今天以前的知識、語言、思想等方面的積累。足見積累對寫作的重要性。積累豐富的詞彙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導學生大量閱讀。大量閱讀既可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語感,又可為學生積累寫作的素材,豐富學生的詞彙。反之學生閱讀量太少,積累的詞彙有限,學生的作文也只能是茶壺裡面煮餃子有貨倒不出,內心不能盡情表達,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博覽群書,吸眾家之所長,要求學生多讀、多想、多記、多用,豐富大腦,寫作時這些好詞佳句就能准確地為自己的文章增添光彩。當然積累好詞佳句不能靠一朝一夕,要持之以恆,積少成多。同時還要注意積累的方法。我在指導學生閱讀習作中,要求學生在閱讀時勾、背、寫好詞佳句,積累的內容可以是名人名言、詩句或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的優美句子,也可以是人物外貌,或細節描寫的句子,也可以是好的開頭和結尾或新穎的題目。平時有空時拿出來讀讀背背並默寫下來。我總是利用課外活動課開放學校圖書館,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每個星期五下午的活動課讓學生展示該星期積累的好詞佳句,表揚課外閱讀量多並做好讀書筆記的同學,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積累好詞佳句的興趣。
四、指導學生審題,明確寫作要點
學生作文中離題、偏題,詳略不當的現象時有發生。可見,學生習作審題是關鍵。每一次作文均有一定的具體要求,習作的重點,教師平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認真審題,否則學生一不留神,就會離題萬里,寫出的文章也就牛頭不對馬嘴了,即使是所寫的文章妙語連珠也是白費功夫了。我在習作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反復讀習作要求,讓學生說說寫作的范圍及要求,弄清是關於寫人、寫事、寫狀物的還是寫景的作文,明確寫作的要點,確立寫作的側重點,並要弄清作文還有哪些限制。其次在審題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寫作的類型,到底是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還是屬於自己命題作文;是屬於想像、自由作文還是看圖作文。教會學生審題之後,教師還要適當指導學生掌握各類習作的要點。小學生作文主要有寫人、記事、狀物、寫景四大類。寫人的文章要善於運用細節表現人物的個性,記敘人物的一、二事,注意外貌、神態、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從而勾勒出人物的形象特點,做到言如其人,行似其態,必須強調所描寫的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必須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齡與地位。如果是敘事的文章,可以採用總分總的結構來寫,也可以運用首尾照應的寫法,還可以在文章的開頭開門見山交代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或事情的起因。事情發生的過程是習作的重點,要把其來龍去脈具體生動地敘述出來。關於寫狀物的文章應具體描述物品的顏色、形狀,寫出物品的特點,展開豐富的想像,多用一些比喻、擬人等方面的修辭手法,賦予它情感,使所寫的物品躍然紙上,最好能夠做到動靜結合,這樣就會給文章增添一些情趣,有些物品我們可以寫它的獨特用途,從而突出了物品的特點,在字里行間還要滲透作者的情感。如果是寫景的文章,一定要精心設計好寫景的順序,可以按方位順序來進行描寫,也可以按游覽參觀的順序來記敘,還可以按時間的先後順序來記敘。同時還要注意寄情與景物的描寫中,做到互相交融,將讀者引進身臨其境的境界。在進行景物描寫時,要做到詳略得當,切記面面俱到或泛泛而談,應抓住一兩處自己喜愛的,覺得有趣的,印象深刻的景物進行具體描寫,其他景物可一筆帶過。總之,只要學生明確了各類習作的要點,就猶如心中有了一盞明燈,照亮了前進的道路。
習作教學之路不是一帆風順的,也不是一就而蹴的,它需要持久的動力,不懈的努力。廣大教師要勇於探索,精於思考,長期指導,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加強習作技巧的指導,相信作文教學一定會跨上一個新的台階。
㈢ 怎樣寫好作文教學視頻
在這春暖花開的三月里,我們學校有許多活動,比如海粟講堂,繽紛影院,舉辦七彩版故事會等八大權系列,在今天我們舉行了第一項:海粟講堂。
我的題目為什麼叫生命50秒呢?因為老師給我們看了一段視頻:一位母親努力地把孩子生下來,可是那個男孩沖破了房子,沖向天空,10秒間他變成了一個男孩,又10秒他變成了一個成人,再10秒他變成了一個老人,最後10秒,他飛向了棺材中。人生其實十分短暫,我們應該充分地利用時間,節約時間,不浪費一分一秒。還有一個故事可以表達讓我們好好節約時間:一個教授他往瓶子內放了一塊大石頭,問同學們滿了沒有?同學們說沒有滿。於是教授又往裡面倒了一些碎石頭,同學們還是覺得沒有滿,教授又往裡面倒了一些沙子,同學們說還是沒有滿,教授最後又往裡面倒滿了水,這回同學們才說滿了。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那一口大瓶呢?雖然有許多的時間空著,可是那也要充分地利用這段時間,人生的事情變化無常,我們要勇於擠緊時間,不要讓時間悄悄地流逝。我們現在是青年期,是人生的黃金期,也是疏遠期,馬上我們的階段又將變成接近期,最後才是戀愛期,所以說人生變化無常。我們正處於黃金期,人生的最用時期,所以我們要充分地補充能量、營養。
㈣ 如何開展有效的作文教學
淺談如何有效進行作文教學
作者: 陳靖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作文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要使學生不懼怕寫作,樂於寫作,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主動握起筆桿,同時還應當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善於捕捉生活精彩瞬間,積累素材,懂得運用寫作技巧。
關鍵詞:作文教學 寫作興趣 生活 觀察力 積累 寫作技巧 有趣化
在《語文新課程標准》第三部分關於寫作中提出:「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由此可見作文寫作訓練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所以自然而然地,如何指導學生進行作文的寫作也就成了頭等之事,而恰恰是這一要事,提到它,幾乎成了學生和老師最頭疼的問題:學生害怕寫作文,拿起筆總是覺得無從下手;而老師頭疼的就是苦於如何解決學生的這一問題。下面就我這幾年來的教學經驗淺要談談如何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寫作方面的訓練。
一、讓興趣打開學生心靈之窗,樂於握起筆桿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其實人作為一種生物,所有的行為都是直接或者間接按照自己意志去行動的,而這一切都必須要有足夠的動機,它可能是外界的壓迫或者一時的發憤可以暫時充當這種動機,但是任何純被動的行為是無法持續太久的。只有有了內在的動力,也就是興趣,學習的行為才能夠高效地持久下去。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生活的一種動力。如果沒有了興趣,何來動力?學習怎能主動?其實這也是每個教育工作者在為師之初學習教育學、心理學時就知曉的,那在實踐中我們教師也就應以興趣培養為入手,開展著教育教學活動。
對於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對於不同的學生,這個過程的長短也不盡相同,同時在這一步執行的過程中對教師的耐心也是提出了極大的考驗,因此教師心中一定要有足夠的信心與信念,對自己有信心的同時也要對學生也要有信心。
寫作是語文學科的一重要組成部分,而教師又是語文學科的教授者,要讓學生喜歡上寫作,首先就要讓學生喜歡上你這一任課老師,從而再間接地觸發對寫作的興趣,喜歡上寫作。在2010年高考狀元出爐後,有記者對高考狀元進行采訪,問及如何能取得好成績的時候,這位高考狀元直言:「除了自己的努力外,對任課老師的喜歡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為在學習上,老師是直接引導我們對一門課程產生興趣的人。」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個人魅力,努力讓學生喜歡上你這位語文老師,讓上你的課成為他們所期待的,這樣我們作為學生的「指路明燈」才能盡情地發光發亮。
對於學生最開始的寫作,不論是從選材還是文句的組織上,說實在的,都不敢恭維,但是也正是因為這樣才需要我們老師的指導,這個時候我們應當是看到問題,並開始想法辦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對學生的作文進行一味地否定,甚至是抨擊,這對學生的自信心是極大的挫傷,致使他們認為:「反正我總是寫不好,老師總是在批評我」,進而放棄了寫作,就算下次你布置了作文,他們就是交了,相信極大程度上也是敷衍了事,這樣的惡性循環是最可怕的,這也是我自己剛畢業,剛從教時犯過的錯誤,相信也是許多人曾經犯過的,其實究其原因:是我們站在了自己的角度,以一個成人的眼光,以一個比這些學生多念了將近十年書的這么一個身份去看待,去審視,而忘卻了他們都還是些孩子,都是需要你指導幫助的學生。但與此同時,經驗是寶貴的,它告訴了我這樣的一條路是走不通的,我開始了反思,同時也改變了策略,學會了變換角度,放低自己,利用改作文寫評語這一平台與學生進行最開始的交談。學生是天真無邪的,在作文中他們一開始往往只能用最簡單的語句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而表達得不盡然,但作為老師的我們還是有能力從那隻言片語當中去推測出學生的心理,其實這就是個契機,把握住這一點,在評語中,先除去那些語法等寫作技巧,簡單地就事與學生進行心靈上的溝通,溝通中一定要表示出你對他們的理解,以及對他們所提到的困惑等提出一個較為有效的解決辦法或者進行適當開導,總而言之,要讓學生知道你是懂得他們的老師,是會替他們著想能與他們溝通,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可畏不可敬的老師。學生心靈的這扇窗一旦打開了,心理障礙摒除了,寫作的興趣也被觸發,因為他們知道了原來老師要求的寫作文並不是那麼乾巴巴,而是有情有義在,有話是可以通過他們的「說」,而「談」,慢慢地他們也就有了寫作的願望,樂於寫作,進而握起筆桿,通過語言文字去傾訴,也就開始了我手寫我心。
記得曾經有個學生,由於從小在國外生活,前兩年才轉回國內,學習語文對他來說,那是最頭疼的事情,尤其是到了作文課,更是懼怕三分,巴不得生病請假,因為他從來沒有按時交過一篇完整的作文,常常遭到老師的批評,內心對語文老師也有所排斥。鑒於此,我在一開始沒有對他要求太多,而是注意觀察他,了解到他喜歡籃球,於是我做足了這方面的功課,然後開始在課間有意無意地跟他聊籃球,漸漸地,彼此的距離拉近了,對我這語文老師他也不再有排斥心理,溝通變得極為順暢。同時我意識到時機來了,於是我在一次課間告訴他,由於事情繁多,把周末的某場籃球賽給錯過了,可是很想了解比賽過程以及其中某球員的表現,本想讓他口頭跟我講述,可是下課時間太短,講不詳細,所以就請他將過程寫下來,有空拿給我。果真,這孩子第二天就拿了份非常棒的作品,在看完之後,我非常激動,在作文後寫了個大大的「好」字,因為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我馬上找到他說:「你做得非常棒,寫得非常詳細,非常生動,簡直可以當範文。」那孩子聽完後,不好意思地撓撓頭,但是他臉上那喜悅與成功的表情展露無遺。此後這孩子的作文水平一路提升,有回在學校的作文比賽中還得了獎。
寫作的興趣一旦被點燃,就好比火箭擁有了燃料,有了動力,之後的發射速度可想而知,這時候教師只要再進行有效引導,讓其不偏離軌道,一切就變得順水推舟般的簡單。
二、做個有心人,讓生活的精彩縈繞筆尖 相信大家都經常聽到學生們抱怨道:「又寫作文,真不知道寫什麼好」「有什麼好寫的」;也常常聽到不少老師們抱怨學生怎麼寫來寫去總是那幾件事,小學就開始寫的讓座、拾金不昧、生病了,媽媽半夜送他去醫院等等,在中學的作文里仍是屢見不鮮,說白了,就是學生的選材不夠新穎,那怎麼辦呢,我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究其原因,基本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是缺少對生活的觀察力;二是自身生活閱歷與認識淺。
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可見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而作文則是生活的再現。不管是什麼樣學習水平,不管家境富裕或者貧窮,不管是快樂無憂還是充滿坎坷,每一個學生的生活都不是一片空白,都是豐富多彩的,但在這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他們只看到了「黑」「白」兩種顏色,致使得他們誤以為自己的生活是黑白,實則是他們缺少觀察,缺少發現的眼睛,沒有采擷到那五彩的顏色,導致許多值得寫的內容都從眼皮底下滑了過去。此時,要想學生的作文有內容可寫,有內容想寫,我們就要注意豐富學生的日常生活,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接觸自然,接觸社會,感悟生活,最重要的是還要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養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讓學生在接觸自然,接觸社會的過程中,時時處處做個有心人,並且能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即時地寫下來,哪怕只有幾句話也好,這將成為學生取之不盡的作文材料,筆下的作文才能富有長久的生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每周所布置的周記就是對這一方面的有針對性的訓練,一段時間下來,學生的觀察力,對生活的感知能力,乃至作文的素材積累,以及選材的能力上都有了不小的提高。
初中的學生年齡基本在十三到十五歲之間,年齡小,閱歷也相對較淺,再加上思想等方面也尚未成熟,價值觀還未健全,對生活的認識尚停留在表層,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與家長為他們共同創造條件,並且進行悉心的引導。在家長會上,作為語文老師在發言時,我每提及學生作文一事,總不忘建議學生家長有空多帶孩子出去見見世面,長長見識,這是在增加孩子對自然,對社會的認識。只有閱歷增加了,有了活水的注入,寫作的源泉才不會枯竭。
除此之外,增加學生的閱讀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它同樣有助於增加學生的認識。一個人只有一種人生,而書刊雜志則融匯了許許多多人不一樣的人生經歷,讓學生通過閱讀,去感悟與自己不一樣的人生,體會不一樣的情感,對學生的感性認識的提高,人生價值觀的形成有著不容小視的作用。我平時每周會布置學生讀一本好雜志――《讀者》《青年文摘》《意林》等,但僅僅只是要求看那是不夠的,為了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學生閱讀是否有效,我要求他們要選擇至少三篇的文章進行批註,或者寫讀後感,這樣就留下了他們閱讀時思考的痕跡,因為如果沒有了思考,只是極為純粹的用眼睛過一遍,那是沒有多大的訓練效果的,也就達不到我布置這項作業的目的,這道理如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般。這方面的訓練效果頗為顯著,除了作文的寫作水平提高之外,還附帶來了另一個驚喜,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也提高了。
三、讓學生成為善於雕琢的能工巧匠
學生對作文寫作有了興趣,有了素材,但僅僅這兩樣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就好比一位雕刻家選好了原材料,有了一塊上等玉石,但卻沒有好的刀工手法一樣,技術不好,就會浪費了一塊好材料,技術好則能成就一件完美的藝術品。而作文的技術無非就是寫作的技巧。
一篇好的作文,何以稱得上好,其中寫作技巧的運用得好是非常關鍵的。其實,在作文的教學這一塊,一直以來都沒有教材可依,它完全依賴於教師個人去尋找,開發課程資源。
寫作技巧訓練,首先一點是要讓學生常練筆,沈虹野雲:「文章硬澀由於不熟,不熟由於不多做」,也就是說多寫才能熟,熟才能生巧,只有經常寫,反復寫,才能在學生身上形成一個寫作技巧的「概括化系統」。平時對學生的訓練可以是片段寫作也可以是成篇的作文寫作,但是不管是哪一種教師都應當盡量使得這樣的寫作課有趣化。記得初一在教學生人物描寫的時候,為了激起學生的寫作參與熱情,我以游戲式的教學來上這堂課,讓學生各自描繪班級里的某一位同學,然後讓其他人通過他的描述語言來猜測是誰,回答正確的給予加分,結果這堂課非常成功,學生積極參與,而且發言很踴躍,當然最主要的是,他們到最後明白了很重要的一點,對人物的描寫關鍵的是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徵,這樣我的教學目的也達到了。
以上三點,是這幾年來的工作經驗之淺談,或許仍有不足之處,但相信只要以後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繼續做個有心人,肯定會學到更多的教學技巧,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參考文獻:
[1] 《語文新課程標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 肖穎穎《學習心理差異與語文教育》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3] 袁火平《淺論開放式作文教學》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4] 陳道新《談談加強初中語文基本訓練問題》安徽教育,1980年10期。
㈤ 如何有效的進行作文教學
淺議如何進行初中作文分層教學
作文在初中語文中考試卷中佔有「半壁江山「,可謂是作文寫得好,語文教學就成功了一半。初中學生的作文寫作尤其是初一作文寫作主要是建立在小學作文的模仿寫作基礎上上,雖有一定的寫作基礎和朦朧的寫作意識,但是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寫作,要想讓學生盡快擺脫小學時的幼稚模仿模式,建立自己的成熟寫作模式,從而真正會寫作文,我想從以下幾點談談自己的淺見:
首先,對學生進行歸類,並根據學生現有的作文水平以及所處類別進行有目的的培養。
分類的依據多種多樣,根據學生興趣的有無可以分為有興趣的和沒興趣的,有興趣的還可以分出興趣較高的和興趣較低的;根據學生的知識面寬窄可以分為知識面寬廣型、知識面狹窄型;根據學生的書寫的水平可以分為美觀、工整、基本工整、潦草:根據學生對於作文題目的理解程度可以分為透徹型和膚淺型;根據學生對於文章的結構的把握上可分為寫作結構完整型、結構不完整型;根據作文內容的充實程度可以分為內容充實型和內容空洞型等等。對學生分出類別以後,一定要與學生溝通,既要讓學生明確自己所處類別的培養目標,又要打消學生「我是不是不好的學生」「老師是不是不想看我的作文」等等顧慮。
我對於我班學生在開學時就採取在不做任何輔助講解的情況,布置一篇作文,根據學生的最真實作文水平進行分類。然後以此進行作文指導。
當然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分類也不是越多越好,分類的標准要既有代表性,又要有針對性;既不可為了達成分類這種形式而進行分類,走形式;也不要讓分類的標准過於模糊,將不同問題類型的學生放在一類,降低教學的針對性。這就需要教師認真對待學生的第一篇作文,給每一個學生進行准確定位,確定類別,並根據學生在以後的表現適時做出調整。
其次,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進行指導,重在提出改進意見,定期進行檢測並及時反饋。
在確定好學生的作文大致水平之後,就要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比如對於知識面比較狹窄的同學就要鼓勵他多讀文章多積累;對於書寫較差的學生可以要求每天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練字,爭取潦草的寫到基本工整,基本工整的寫到工整,工整的寫到美觀;對於文題理解不透徹的學生可以多出一些題目,讓他研讀,訓練理解,培養能力;對於結構寫不完整的可以讓他看一看一些典型的首尾呼應的文章,以增強對於文章的整體概念;對於文章內容空洞的同學自然要建議他首先是多積累素材,其次是要善於運用手中的素材。
例如關於作文的細部處理上,我的教學心得是文字與情感上的「簡單——復雜」的辯證處理上,細節描寫是要把「簡單的語言復雜化」,就是在細節上詳細描寫,不惜筆墨;情感上的處理應做到「把復雜的情感簡單化」,即是用簡單的語言把復雜的情感表示出來,盡量使用短句,情感表達要清晰、語句要簡短。在進行了指導並提出改進意見後就要結合學生的後續習作情況進行具體講評,根據學生每一次作文的情況製作一個記錄薄,將學生每次的進步和存在情況進行記錄並結合學生的作文及時給與反饋,爭取做到擯棄缺點,固化優點。還可以結合期中期末的考試對學生的作文水平進行階段性檢測,並根據檢測的情況制定下一步的改進或是努力地方向。需要提醒的是講評時要注意以鼓勵性的語言為主,切忌挖苦諷刺。
再次,根據學生的作文水平適時調整學生的類別,讓學生始終都有明確的階段性目標。
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學生作文水平的進步也是不斷表現出來的。當學生能有效完成前一階段的培養目標不再適合原有類別的培養目標時,就需要對學生及時進行調整培養類別,使學生自始至終都有明確的階段性努力目標。教師對學生的作文水平的評價可以藉助於大型階段性考試的檢測結果,如期中、期末考試。這樣的考試對於學生作文水平的檢測可能更科學、更合理、更准確。也可以根據每周的作文情況進行總結判斷,每個月進行一次調整。但是最好不要頻繁的調動,以免適得其反。
㈥ 作文教學案例的寫法
作文教學案例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
作文重點:學寫童話(訓練學生選材能力,學會寫童話)
課前准備:學生重溫經典童話故事,把握童話的特點,並創作童話。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教師激情導入)
同學們,這段時間我們學習了安徒生童話名篇《皇帝的新裝》,又借機重新瀏覽了古今中外的童話名篇,把握了童話的特點,喚醒我們心中埋藏已久的童話情懷,現在,請同學們看大屏幕,把你看到的童話故事說出來。
二、教師利用大屏幕以「MTV」的形式讓學生欣賞一些童話的形象畫片。然後讓學生說出作者及童話名稱,並向同學介紹自己最喜歡的童話故事及理由。
三、找三五名學生談談自己最喜歡的童話及理由。教師對學生的發言做精彩點評。
四、師生共同歸納童話的特點
純真的童心 大膽的想像
理想的寄託 美好的願望
五、講評學生的童話(採用自評、互評、師生共評的方式)
1、學生以自薦或推薦的方式讀自己的童話(三到五篇為最佳)。
師:同學們在前段時間閱讀了童話,又創作了童話。今天,誰想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同學們也看看我班「誰最有才」誰能獲「作文天才」的稱號?
2、一學生讀自己創作的《一條牛仔褲的自述》。
3、師:我來采訪你,你能把你的創作動機談一談嗎?
4、該生談自己的素材選擇源泉(來自網上)及自己創作童話的動機:以一條牛仔褲的所見所聞披露大學生奢侈浪費之風。
5、師生點評。
(教師可提示從內容、風格、特點幾方面講評)
6、第二個學生讀《狼愛上了羊》。
7、師:我知道你這篇作文選材取自網路歌曲,你想通過這篇童話告訴我們什麼?
8、生:一旦確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就要執著地追求下去,哪怕需要我們沖破世俗的城牆。
9、師:我希望你成為你作品中的狼的形象,有堅定的信念,而且還有為自己的理想而執著追求的意志。
10、第三名學生讀《歲月•年輪•鍾鼓樓》。
11、學生評:
甲:本文構思精巧,開頭巧用題記,引領全文,語言精美含蓄。
乙:本文集童話的特點於一身,有完美的語言,完美的結構,完美的內容,我認為本文的作者應該成為我班的「作文天才」。
六、小結
看了同學們創作的童話,又聽了幾篇童話,老師驚喜的發現,我的孩子們長大了,你們的作文能力在潛滋暗長,坐在教室里的孩子們也在關注現實,也在思考生命的方式與價值。我們知道童話是假的,但童心是真的;我們也知道現在喜歡童話的人越來越少了,而童話帶給人們的意義卻是恆久的。願同學們帶著童話的情懷上路,因為純真是永恆的。
七、布置作業
將自己的童話再修改,把成稿寫到作文本上。
課後反思:
這是初一上學期的一節作文講評課,這節課學生歡呼雀躍,積極發言,踴躍地展示自我風采,他們主動推薦自己的作品,也能客觀而公正地評價別人的作文,他們能坦率地承認別人作文的長處,也能公正的指出別人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課堂上洋溢著孩子們積極發言的氣氛,對學生來說,這是一節精彩的作文課;對教師而言,這也是一節成功的作文講評課,它讓孩子們快樂習作,又讓他們在習作中認真思考,將文學與生活結合起來,從文本到人本,體現了課標新理念。做為教者從備課者和聽課者兩個方面對本節課做如下總結:
一、讓學生感到創作的快樂
童話是孩子最喜歡的一種文學題材,本次作文讓學生重溫小時候熟悉的童話故事,從中發現新的啟示和體會,讓他們感覺到童話的特點,進而再寫作文,讓學生對童話創作充滿信心,這個寫作的過程也就是快樂的過程。
二、進一步讓學生擴大選材的范圍
從學生所讀的三篇童話中,我們發現學生的選材面擴大,不再停留在文具盒裡的鉛筆與橡皮,也不再是小貓小狗會說話了,而是從網路上尋找素材,從歌曲中開啟思路,簡訊也讓他們倍受啟發,這無疑是一個成功的嘗試。因為學生作文的問題之一就是選材,這種方法擴大了選材的范圍,對學生作文思路的提高有很大幫助。
三、教師精彩的點評語言及採用的巧妙的點評方法
本節課教師的點評精當到位,要麼幽默含蓄的指出作文的不足,要麼激情地創造一個高潮。
使用各種行之有效的講評方法,將點評與互評結合起來,從作文全篇、局部(一段或一句)亮點抓點評。學生個別評與師生共評結合起來,整節課在師生互動情況下展開。
附學生範文《歲月•年輪•鍾鼓樓》
歲月•年輪•鍾鼓樓
樺甸六中 七年級 歷思彤
指導教師:戴曉莉
鍾鼓樓高高的屹立在京城北面。鼓樓在前,紅牆黃瓦。鍾樓在後,灰牆綠瓦。——題記
誕 生
從前,北京市的中軸線上,矗立著兩座大樓——鍾樓和鼓樓。元朝時它們就在這安家落戶,成了這里最雄偉,磅礴的景觀。每天來此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似乎所有人都已清楚鍾鼓樓的存在。
日暮時分,鍾鼓樓照例打著「叮、咚」的聲響,送走了來此觀望的人們。鍾樓長舒一口氣,用那渾厚的聲音對身旁的鼓樓說:「唉,伙計,瞧瞧我們現在的生活,多安逸,多舒適!再瞧瞧那破爛不堪的水泥板,又有什麼資格和我們媲美?」它輕蔑地瞥了一眼地上布滿苔蘚的水泥板,不屑一顧地說。「就是,瞧瞧咱這身衣服!金碧輝煌的,怕是那皇宮也比咱遜色幾分吶!而且每天有這么多人到此來觀光,他們仰視著我們的金碧輝煌,再低頭看看那水泥板,每天被那麼多人踩在腳下,弄得自己滿臉污痕。恐怕這輩子它也別想穿上我們穿的衣服,過上我們過的生活了!你說呢?伙計?」矮胖的鼓樓發出輕快的聲音。鍾樓點點頭,發出一聲聲響,響聲震徹天空,嚇走了落在屋頂上的鳥,嚇跑了房檐上的貓。
鍾鼓樓的年輕氣盛被水泥板看在眼裡,它想:「孩子啊,時間會證明一切的。」
成 長
鍾鼓樓就這樣相伴相隨,走過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誰知,好景不長,一九OO年八國聯軍的入侵,使整個鍾鼓樓變了模樣。
一九OO年的一天,鍾鼓樓被「八國聯軍」強行掠奪,在火光中,硝煙里,鍾樓依晰地看見了鼓樓的面孔,鼓樓像在哭泣,烈火的燒灼下,它早已被熏黑。鍾樓用微弱的聲音尋找著鼓樓的氣息:「伙計,你還好嗎?」試探性的問話,鍾樓也不敢多說,因為它也已奄奄一息。「我…沒事…就是掉了幾塊磚,門也破了,樓上的鼓也沒了,剩的那一個上面還有凌亂的刀痕。你呢?伙計,你…怎樣…?」鍾樓不敢開口說話,因為侵略者的刺刀已經捅向它的身上,「哧」的一聲,門破了,「嘭」,大炮在鍾樓上留下個大洞,石磚「撲撲」地往下掉,掉得可以堆起一座小山;鍾樓看見自己破爛不堪的身體,淚流滿面,鼓樓此時也在哭,因為樓上的一角已被炸破,露出的石磚像是從血肉中支出的骨頭,張牙舞爪地翹著,讓人心寒……
鍾鼓樓在這半分鍾的時間里默默地俯視著腳下的一切和歷史中的自己。在差不多半分鍾里,歷史和命運就那麼無言地,似乎無動於衷地對望著。
水泥板看見了鍾鼓樓的遭遇,它默默地想:「孩子啊,好在時間能彌補傷痛,過幾天,就幾天,傷口就會癒合。」
長 大
經歷了上次劫難後,鍾鼓樓一下成熟許多,因為此時的它們已經沒有了可以炫耀的地方,斷臂殘垣也不再吸引人了。只剩下一些愛感傷歷史的人到這里逛逛,緬懷那些曾經被人們遺忘了的過去?同時也提醒著鍾鼓樓:時間在你身上流淌過。
一九二四年之後,鍾鼓再沒有響過,因為此時人們已不再需要它,也沒有必要將它重新修建,它就只能這樣矗立在時間的長河中,像一座豐碑,孤獨而寂寞。
歲月已在鍾鼓樓身上刻下年輪,一圈一圈,是不可逃避的軌跡,必須挨過。
鍾樓長嘆一聲:「唉,伙計,我們就要這樣老去?都說苦盡甘來,可現在還沒發現「甜」何處?」鼓樓聽後,亦長嘆一聲道:「伙計,人生不必轟轟烈烈,多幾分平淡反倒好啊!就像人們喝的茶,雖淡卻香啊!」鍾樓仰天長望,悲從中來。
水泥板看著此時蒼老的鍾鼓樓,心生感慨:「時光流逝似水匆匆,讓我們無法駐足而觀。」
衰 老
只有見證過時間流逝的人方可追溯歲月的滄桑。現在,鍾鼓樓依舊矗立在貫穿全市的中軸線上,只不過,再過幾天它們將已離去……
市裡規劃在鍾鼓樓旁建一個花園小區,可鍾鼓樓太礙事,只得拆掉,這就意味著:曾經叱吒風雲的鍾鼓樓,不久將會化為一攤廢墟。
拆遷的前一天晚上,鍾樓與鼓樓徹夜長談。鍾樓道:「伙計,我今天終於通悟,我們的人生處處有「甜」,八國聯軍侵華那陣,不是我們向人們見證了他們的罪行?見證了歷史?現在的人們見到了我們,才了解了那段歷史。反過來,我們熬了幾百年,等到老了時,不也發現了時代的變化?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還有龐大的古建築群,那麼多新鮮的事被我們遇見,豈不是三生有幸?」鼓樓微笑著回答:「年輕時的我們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等我們長大了,成熟後,才知道世界到底有多大,狂妄的個性也已收斂,不過還想到新的世界去闖。可到老了時,才發現有些東西不能硬拼硬碰,於是我們塵埃落定,想順其自然地生活,可是通悟時卻已太晚。」
面對鼓樓的肺腑之言,鍾樓感慨萬千,想到有生之年能通悟人生之事,此生足矣。
水泥板無牽掛地閉上雙眼,看到孩子的成長,它也明白很多。明天,它也將同鍾鼓樓一樣,變成塵世間的一粒砂……
請記住:在北京城中軸線的最北端,屹立著古老的鍾鼓樓。鼓樓在前,紅牆黃瓦。鍾樓在後,灰牆綠瓦。鼓樓胖,鍾樓瘦。盡管它們現在已經不再鳴響晨鍾暮鼓了,但當它們映入有心人的眼中時,依舊巍然地意味著悠悠流逝的時間。
㈦ 作文教學的方法和技巧
作文的教學是具有一定方法和技巧的,首先必須要明確教學的目標,然後按照不同的步驟進行有效的講解,讓他們在整一個作文寫作的架構上達到一個清晰的效果。
㈧ 教師怎樣教孩子寫作文
對於小學語文教學來說,作文成了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寫作成了學生望而生畏的科目。為了寫好作文,師生都必須付出許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過《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加之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本人認為,小學作文教學應注重以下幾點:
1 用生活體驗作文的快樂
「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有源頭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感可發,就需要學生的作文反映他們的真實生活,表達他們的真情實感,體現童真童趣。首先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提煉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讓學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筆描繪生活,要引導學生勇於去體驗生活,在生活中去發現,去探究。真實的情感最能打動人心,真實的感受是學生寫作的第一手材料,既豐富了學生的內心體驗,又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能使學生把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盡情地釋放出來。例如,學生在參加勞動時,親身經歷了勞動的辛苦和勞動場面的熱火朝天後,筆者安排了一篇寫勞動的作文,學生就能把在勞動中看到的、聽到的、做到的、想到的、體會到的情景描寫得十分真實、生動、感人,就能把勞動的激烈場面寫得真實具體。星期天學生幫助父母打掃家務,有些學生就把他們的勞動經歷和感受寫進作文里,有寫勞動辛苦的,有寫生活不易,感恩父母的,那字里行間流露出的真情實感,著實讓人感動。讓人覺得孩子們突然長大了,懂事了。如果不是親身經歷了、感受了,寫出真情實感是不切實際的。因此,要堅持作文與生活相結合,作文與做人相結合,防止無病呻吟,胡編亂造,假情假意,說空話,說大話。其次,教師要賞識、尊重學生的寫作,讓學生敢於說真話。在作文中出現了說真話,表達真情的內容,哪怕表現出了不積極的道德思想,或語言文字不規范的情況,教師都要加以表揚抒發真情實感的好苗頭,在肯定了學生表達真情實感的基礎上,再對學生在其它方面存在的問題予以指導改正。
2 優化作文訓練,提升學生的人格
要走出作文教學的困境,就必須重新認識「作文」這一概念。作文能力是由語言表達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因此寫作能力的提高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經過長期實踐、反復練習。所以我們平時的作文訓練大可不必要求面面俱到,具體說作文不必強調文體,也不一定強調成篇。作文,作為語文課的一種訓練,他與數、理、化的作業一樣,只是一種練習。對於學生的作文,我們不宜用文學批評的「標准」去硬套,也不必去用文章應有的格局去衡量。作文,相當於音樂課的視唱練習,相當於美術課的速寫、素描,你能說視唱練習等有什麼完整的格局、有一定的套式嗎?但是,通過這些練習,將來,學生就自會唱歌,自會畫畫。作為練習的作文,同樣如此。閱讀中滲透寫作,陶冶學生的人格。通過閱讀讓學生充分感知生活,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引發表情達意的心理沖動。具體地說就是在文本解讀活動中達到溝通與默契,攪動積淀在學生心底的生活積累,觸動他們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們產生寫作上的沖動,讓語言激流宣洩出來。如在教學《氣象學家竺可楨》一文時,筆者在「日記數量」後的「日記情懷」板塊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當四十多本日記呈現在我們面前時,當我們一頁一頁地翻閱竺可楨的日記時,我們看到的僅僅是天氣嗎?僅僅是大自然的變化嗎?那麼,從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日記中,我們還看到了什麼?請從文章中找到依據。」隨後的精讀文本中,竺可楨的人格魅力感染著學生,霎時間,學生情不自禁慾以文字傾訴感情:從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日記中,筆者還看到了日記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從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日記中,筆者還看到了他堅持不懈的精神;從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日記中,筆者還看到了他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等等。
3 要不斷滿足學生的表現欲
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是培養學生作文興趣的重要手段,小學生的自尊心很強,有著強烈的表現欲,小學生喜歡教師、家長和同學們重視自己,注意自己。老師如果在作文教學過程中,能創造各種條件,千方百計滿足小學生的表現欲,讓小學生能享受自己作文成功的快樂,那對培養、激發小學生的作文興趣,尤顯重要。利用黑板報、牆報等,開辟「作文園地」,將本班學生中寫得較好的文章,優美的詞語、句子、片段,精彩的開頭、耐人尋味的結尾、新穎的選材、與眾不同的寫法、恰當的修辭方法登上去,供大家閱讀、欣賞、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成功心理、表現欲,使他們進入到自己作文「樂」的境界。搞好課堂效應為學生寫好作文後,可在課中將一些優秀的作文、精彩的片段讓學生當堂朗讀,給好、中、差三類學生提供均等的機會,無論是一點一滴都可讀出來。這樣,就使每個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滿足,都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也就都增加了對作文的喜愛。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向校內、校外報刊雜志上投稿。如果一旦某個學生在某篇報紙上投稿成功,對其本人來說,無疑是一種表現欲的滿足,而對整個班甚至是整個學校來說,更是一種很大的促進。開展多種多樣的作文比賽,根據小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可運用多種方法進行作文比賽,讓更多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來表現自己,哪怕一點點的成功,及時受到老師的表揚,同學們的鼓勵,增強他們的滿足感,培養他們的作文興趣。如「看誰的作文開頭最吸引人」,「誰的作文結尾最能給人以懸念」,「誰的過渡句用得好」,「誰想像得最合理、最豐富」,「誰的描寫最精彩」……這些比賽的形式很容易讓學生接受,能不斷激發學生向更好的方面發展。批改中讓學生感到成功的喜悅,教師在學生的寫作中發現其閃光點,指出其「不同凡響」之處,更能起到鼓勵引導的作用。例如:班中有位學生寫《記一次勞動》,文章大意是我班同學在勞動中不怕臟、不怕累,幹得熱火朝天,任務提前完成。但文章內容「言之無物」。對這們的文章如果讓他重寫,那就會打擊他的積極性,使他的寫作興趣喪失殆盡。於是,筆者首先肯定了他文章的長處:語句通順,選材較好,中心明確,同時又指出他的不足,並啟發他努力回想一下當時勞動的情景:大家是怎樣乾的?勞動最好的同學是誰?他是怎樣乾的?再告訴他文章應該怎樣言之有物,祥略得當,重點突出。結果這位同學沒過多久就寫出了一篇好文章。從此,寫作成了這位同學的一大興趣。
以上就是筆者在作文教學上的一些理解和感悟。筆者相信教師只要在新教學理念的沐浴下,引導學生立足與生活實際,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導下,再給予學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導,給他們表達的自由和空間,一定會改變學生不願意寫作文的局面,每個人都會樂於作文,樂於表達,讓作文成為學生表達生活的、體驗生活的一部分。再也不把作文當做負擔去對待了。
㈨ 怎樣作文教學課才是一堂真正有效地作文
一直以來,我校的作文教學面臨非常窘迫的現狀,一是教師不知道如何去上作文課,二是學生提到作文難,作文整體質量差,精品少。一是因,二是果。下面所說是我作文教學中的一些做法,是否對你有所幫助?
一、 作文教學的目的是什麼?
我認為作文教學一是提高學生應考的分數,這也是我經常所談的學生作文只要能打動作文批改者,就能得高分;二才是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個人認為作文教學的這兩個目標一個是短期目標,一個是長期目標。當然,這兩個目標是不可分的,學生應考作文得分較高,可以說明這個學生寫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反之,如果說學生的作文能力較好,那麼就不擔心學生考試中的作文不能得高分。
二、 作文教學目的的實現
1、 教師應該給作文分好類。
我是這樣為學生分類的:從形式上分,可以分為寫人、寫事、寫景、寫物、想像作文、應用文、讀後感。從表達主題上可以分為很多種,但從打動作文批改者這個角度來說,我分為了兩個大類,愛和環保。表現「愛」的作文:愛「地」,如愛家鄉,愛學校等;愛「人」,如愛教師,表現師生情的,愛家人,表現親情的,愛朋友,表現純真友情的;愛國,展現新時期少年新風採的;寫國家重大事件的,如奧運、5.12汶川等。環保作文多是以想像作文的方式來展現。
作文的分類,教師可以去更深一層次地思考,我所分不一定是全面的、正確的。這兩種分類方法,我建議教師在教學中明確給學生提出第一種,閱讀教學中多提及第二種,因為第二種分類與我們平時的語文閱讀教學能更好的結合。
2、作文教學貴在平時閱讀教學。
作為中高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都有一個落腳點,那就是寫。「寫」應該貫穿於整個語文教學之中。一般的來說,每次新課結束後,根據課文特點都應該讓學生有目的地寫,寫一個片段,寫一句話等。當然,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有方法方面的指導。
我這閱讀教學中,教給學生這樣一些寫作方法:通過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態描寫來表現人物品質,表達出自己的愛與恨;通過自己的五官感受,恰當運用修辭方法和想像寫出景物的特點,寫出自己所感或者自己體會到的哲理;寫景作文中多用比喻、排比、擬人的手法,賦予對象生機。想像作文多與愛與環保的主題相結合,如假如我有一根金手指,我為病殘的人送上健康,這是小愛;為戰爭中的孩子送去關愛,呼籲和平,這是大愛;我為沙漠送去雨露這是環保。這里好像扯遠了,呵呵,話歸正傳。上面的幾個寫作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應該一個一個去落實,如課文中有外貌描寫的,無論課文是一篇什麼樣題材的課文,作為教師,都要引導學生去品味作者外貌描寫的手法,並有針對性地練筆。
只有上好了閱讀教學中的「重點詞、句、段」,才能有我所說的針對性練筆,才能說到作文的立意、主題、選材、結構、表現手法等方面。
3、重視學生的積累。
詞語、句子是構成作文的重要要素,我在上課中發現學生經常詞不達意,句子不優美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一現狀,我煞費苦心。<蓮山~課件 >我的做法是成立班級圖書角,讓學生多讀書,並且自主積累優美詞句,這也可以讓學生記住一些「故事」,對學生作文大有好處。二是教師根據作文有針對性地、分類地讓學生積累。記得上六年級的時候,我常常在晨會時在黑板上寫上許多優美詞語、句子,與學生互相品析後,讓學生抄寫在積累本上,並且要求學生能寫入或者改入自己的作文中。在品析時,很多的時候,我會系統地融入修辭、句式、關聯詞、病句等方面的基礎知識。
4、上好作文課
我的作文課是師生批改作文和賞析作文的一個過程。
根據學生作文中出現的問題,我「發明」了「八讀法」修改作文。作文是學生改(自己改→同桌改→組長改),此前要教給學生一些基本修改號的用法。在學生改後,我粗略翻一下。所說與學校教導處規定相違背。學生能改作文還不能寫作文嗎?有效就做,規定不一定適用。
先說一說我的「八讀法」。
一讀改字:學生集中糾正作文中的錯別字;
二讀改詞:換去不恰當的詞。
三讀改句:修改病句(用錯的標點也在此列),給句子換個說法,主要是修辭方面的。
四讀改段:詳略得當,簡單地說是主要的多寫,次要的少寫或不寫。
五讀品優美詞句。
六讀品修辭。
七讀品寫法。
八讀品主題。
一到四讀以改為主,五到八讀以品為主。一般的來說,成績差一點的可以做到三讀,後面的幾讀主要是在交流中進行。作文改後,學生與教師一定要交流,師生間相互賞析,發表看法。「八讀法」讓學生明確了每一步做什麼,在交流中,有所說,不僅僅是一個好差的評價,還能說出好差的原因。「八讀法」還是一種賞析範文的方法。這種做法,涉及到一個分組的問題,我建議以四人小組為宜,成績好中差搭配。
以上是我個人在面對學生作文時的一些做法,記得我帶的一個班級,在這種方法下,一期下來,學生作文水平有了一個質的飛躍,這不是自吹的,考試下來,全班70來人,作文最低分19分,與最初剛接這個班的作文水平相比,我倍感欣慰。學生應考都不怕了,作文能力不就提高了?當然,這裡面,還有學生作文技巧的問題。不妥的地方望留言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