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作文大全 > 模仿藏戲寫作文

模仿藏戲寫作文

發布時間:2021-03-15 14:43:04

1. 模仿藏戲寫一篇作文關於(介紹劇種的)

京劇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它博採眾長,是中國戲曲藝術中的瑰寶。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摺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台本戲。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

京劇的戲劇情節是安和的,在平和清楚的敘事過程中展現優美,它不用緊張、激烈、刺激的劇情吸引觀眾;京劇的音樂伴奏是安穩的,在悠悠京胡伴奏下,給人一種天衣無縫的安穩感覺;京劇的表演風格是安詳的,既不過分高亢激昂,也不刻意一唱三嘆,從不強調暴力和血腥。京劇在發展,在創新,在與時俱進,並沒有安於現狀,安常處順;京劇在推陳出新,並在不斷的推陳出新中,弘揚安和、安穩、安詳的風貌,才能安坐戲劇舞台「國粹」的王座安然不動!

1960年,周總理曾在北京新街口總政排演場觀看京劇《霸王別姬》。戲劇開始,劉邦發兵攻打項羽。群臣紛紛勸諫,項羽不聽。總理說:「一人言堂。」項羽回到皇宮,虞姬又規勸,項羽還是不聽。總理說:「一家之長。」當演到項羽孤軍陷入設好的埋伏時,總理道:「一籌莫展。」當虞姬備酒安慰項羽時,總理說:「一曲輓歌。」四面楚歌,漢兵將至,虞姬拔劍自刎,全場劇終時,總理又說:「一敗塗地。」總理僅用20個字就概括了項羽失敗的全過程,堪稱妙絕。

京劇是國粹,是我們民族優秀文化的精華,遺憾的是現在許多青少年對此知之甚少。很多人都喜歡聽流行音樂、搖滾音樂、看「超女」……他們並不喜歡聽戲劇,更不要說看我國的「國粹」——京劇了。很多人都認為京劇和無聊,很老土,不如現在的音樂那麼有趣,那麼流行。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歡聽戲劇,而拋棄了我們的「國粹」,這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我希望大家多看京劇,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國粹」。

2. 仿寫藏戲的作文寫越劇

豫劇是在中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戲曲劇種,它發源於河南省,據中國各地地域戲曲之首。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吐字清晰、有血有肉、韻味醇美、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顯示出特有的中原文化藝術魅力,並受到各界人士歡迎。豫劇的起源最早有三種說法。一說是明末清楚秦腔於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後,與當地民歌、小調結合而成。二說是由北曲弦索調直接發展而成。三說是在河南民間演唱技術,特別是明朝中後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時尚小令基礎上,吸收弦索等藝術後發展而成。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專家得出了豫劇最早誕生地是在古都開封和周邊各縣的結論。豫劇演出有時會在臉上畫各型各色的臉譜,以象徵這個人的性格和品質。紅色含有褒義,代表忠勇者;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者;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凶詐者;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豫劇的服裝是其他藝術手法不能代替的,在藝術的發展中,受文化差異的影響,逐漸導致了不同劇種服飾風格的不同,豫劇服裝是豫劇特有的服裝,它具有鮮明的特點,與其他劇種相比別具一格,構成了豫劇舞台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豫劇的伴奏樂器早期為大弦、二弦和三弦。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樊梓庭先生借鑒山東梆子的伴奏樂隊,引進了板胡,大弦、二弦逐漸棄置,改用中音板弦為主弦。五十年代後,一般文場逐漸增添了二胡、竹笛、笙等。有的還增加了墜胡、古箏等,也有增加電子琴、小提琴、中提前及西洋銅管、術管樂器等。音樂樸素大方,高亢被奔放,鄉土氣息濃厚,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群眾喜聞樂見。豫劇的角色行當為「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鑔共八口)倆箱倌」,即四生、四旦、四花臉。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凈、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豫劇的老一輩藝術家像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等六大名旦,他們都為我國的豫劇事業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豫劇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傳統劇目如:《花木蘭》、《穆桂英掛帥》、《對花槍》、《鍘美案》《三哭殿》等仿照藏戲寫作文3篇仿照藏戲寫作文3篇。新中國成立後出現了不少描寫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如:《紅色娘子軍》、《小二黑結婚》、《朝陽溝》、《劉胡蘭》、《人歡馬叫》等在群眾中都頗具影響。豫劇人以高亢粗獷的唱腔、和豐富多彩的動作來表達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戲班更是有各種風格的表現形式。觀眾在吃喝玩耍中看戲,一出戲演他個十天八天的也是常事,大家隨心所欲,尤其是老人們優哉游哉,毫無倦意。豫劇就是這樣,不僅表現出了河南文化,傳承著河南文化,這種傳統文化更是中華文明的結晶。我相信,新世紀,這顆璀璨的明珠,定能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3. 模仿藏戲寫京劇作文

京劇 霸王別姬京劇,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版音樂素材,也兼唱權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另外,「京劇」也是一個網路用詞,意思同「驚懼」。

4. 模仿《7*藏戲》寫一篇關於粵劇的作文

世界上還有幾個據種是戴著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不配伴奏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據種是專設一名「解說人」的呢?
還是從嘉木樣五世丹欠堅贊赴拉薩學法的故事講起吧。
嘉木樣五世丹欠堅贊對西藏的藏戲產生極大的興趣,在1937年赴拉薩,3年後回到了拉卜楞寺,馬上開始介編導演具有甘南風格特點的藏戲。
就這樣,嘉木樣五世丹欠堅贊成為了甘南藏戲的開山鼻祖。幾十年來,甘南藏戲在原有的基礎上,採用了京劇,秦劇之長,經過無數輩藝人的改革,是它得到了飛速發展。
在甘南藏戲里,佛、仙、神、鬼、妖都帶有面具。面具的顏色與演員身份的關系與藏戲的面具規則基本相同。神佛的面具是深黃的;巫女的面具是深灰色的,而鬼怪的面具則是青藍色的。其餘的演員一律不戴面具,但是都要經過化妝,道具也新穎別致。這就是與「假面藝術」的藏戲的不同之處。
面具誇張而有講究,這也是甘南藏戲得到發展的一重要原因。
笛子、龍頭琴、四胡、鑔、鼓等樂器在演員上場前演奏。而特別之處在於等演員上場之後,這些樂器就不伴奏了。這又和以鼓、鈸伴奏的「廣場劇」藏戲有所不同。
為了將「開場」、「正戲」與「結尾儀式」三個步驟一貫到底,戲中專設一名「解說人」承上啟下。
甘南藏戲表演細膩、韻白清晰、繪聲繪色。唱腔時而高亢爽朗,時而低緩悲涼。是甘肅人民喜聞樂見的地方戲種。

5. 仿照藏戲寫一篇有關河南豫劇的日記

仿照藏戲寫作文

篇一:豫劇豫劇是在中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戲曲劇種,它發源於河南省,據中國各地地域戲曲之首。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吐字清晰、有血有肉、韻味醇美、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顯示出特有的中原文化藝術魅力,並受到各界人士歡迎。豫劇的起源最早有三種說法。一說是明末清楚秦腔於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後,與當地民歌、小調結合而成。二說是由北曲弦索調直接發展而成。三說是在河南民間演唱技術,特別是明朝中後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時尚小令基礎上,吸收弦索等藝術後發展而成。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專家得出了豫劇最早誕生地是在古都開封和周邊各縣的結論。豫劇演出有時會在臉上畫各型各色的臉譜,以象徵這個人的性格和品質。紅色含有褒義,代表忠勇者;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者;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凶詐者;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豫劇的服裝是其他藝術手法不能代替的,在藝術的發展中,受文化差異的影響,逐漸導致了不同劇種服飾風格的不同,豫劇服裝是豫劇特有的服裝,它具有鮮明的特點,與其他劇種相比別具一格,構成了豫劇舞台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豫劇的伴奏樂器早期為大弦、二弦和三弦。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樊梓庭先生借鑒山東梆子的伴奏樂隊,引進了板胡,大弦、二弦逐漸棄置,改用中音板弦為主弦。五十年代後,一般文場逐漸增添了二胡、竹笛、笙等。有的還增加了墜胡、古箏等,也有增加電子琴、小提琴、中提前及西洋銅管、術管樂器等。音樂樸素大方,高亢被奔放,鄉土氣息濃厚,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群眾喜聞樂見。豫劇的角色行當為「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鑔共八口)倆箱倌」,即四生、四旦、四花臉。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凈、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豫劇的老一輩藝術家像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等六大名旦,他們都為我國的豫劇事業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豫劇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傳統劇目如:《花木蘭》、《穆桂英掛帥》、《對花槍》、《鍘美案》《三哭殿》等仿照藏戲寫作文3篇仿照藏戲寫作文3篇。新中國成立後出現了不少描寫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如:《紅色娘子軍》、《小二黑結婚》、《朝陽溝》、《劉胡蘭》、《人歡馬叫》等在群眾中都頗具影響。豫劇人以高亢粗獷的唱腔、和豐富多彩的動作來表達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戲班更是有各種風格的表現形式。觀眾在吃喝玩耍中看戲,一出戲演他個十天八天的也是常事,大家隨心所欲,尤其是老人們優哉游哉,毫無倦意。豫劇就是這樣,不僅表現出了河南文化,傳承著河南文化,這種傳統文化更是中華文明的結晶。我相信,新世紀,這顆璀璨的明珠,定能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6. 仿寫藏戲的作文

藏族,約有人口5416021人(年人口普查數據),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臨近省。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蕃」(音bo),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蕃巴」。「蕃巴」又按不同地域分為「堆巴」(阿里地區),「藏巴」(日喀則地區),「衛巴」(拉薩地區),「康巴」(四川西部地區),「安多窪」(青海、雲南、川西北等地區)。藏語依地區劃分為衛藏、康、安多三個方言。
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 3 5 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 5.5 %。 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據史書記載:早在秦漢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兩岸。由於草原遼闊,水草肥美,生產多以牧業為主。主要有綿羊、山羊和氂牛、犏牛。其中氂牛體大毛長,耐寒負重,除供奶、肉外,還是交通運載的「高原之舟」。農業以種植青稞為主,也有小麥、油菜、碗豆等農作物。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對研究藏族的服飾文化有著重要價值。
藏戲獨具特色,歌曲和舞蹈充分體現了民族風格。藏族雕刻技藝高超。位於西藏首府拉薩紅山上的布達拉宮,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宮堡建築群,以其建築特色、輝煌的繪畫、雕塑藝術和珍貴的文物聞名遐邇。
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藏文的使用,加強了藏族與祖國中原地區經濟的聯系。十世紀到十六世紀,是藏族文化的興盛時期,幾百年間,藏族文化大放異彩。除了舉世聞名的《甘珠爾》、《丹珠爾》兩大佛學叢書外,還有關於韻律、文學、哲理、史地、天文、歷算、醫葯等專著問世。
藏族人民熱情開朗、豪爽奔放。他們一般以歌舞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揚頓挫,合轍貼韻,悅耳動聽。唱時還伴以各種舞蹈。舞姿優美,節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鍋庄舞、弦子舞最為廣泛流傳。
【民族歷史】
藏族的先民自遠古時就居住於雅魯藏布江中游兩岸,6世紀山南雅隆部落首領,成為當地諸部的領袖,號稱「贊普」(王)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建成自稱為「博」的奴隸制王朝。7世紀初,贊普松贊干布統一整個西藏地區,定都邏娑(今拉薩),在漢文史籍中稱為「吐蕃」。 吐蕃建政後,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進入9世紀後半期,吐蕃王室分裂,藏族地區出現長期分裂割據局面。到了元朝,政府把藏族地區的分裂局面統一在中央王朝的統治之下,在中央設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區事物。這是中央在西藏設官建制的開始。明朝承襲元朝管理制度。清朝統一中國後,在中央設置理藩院,並任命駐藏大臣,會同地方辦理西藏事物。公元641年贊普松贊干布與唐朝的文成公主聯姻,被唐封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公元71O年,犀德祖贊又與唐朝的金城公主聯姻,由於與東部中原地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使西藏社會逐步有了很大發展。元朝把藏族地區置於中央王朝統一治理之下,設置由中央管理的三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理包括西藏在內的全部藏族地區。明朝也設置了行都指揮使司等地方行政機構。清朝,在中央設置理藩院,管理西藏、蒙古等地事務。對西藏地區正式冊封達賴喇嘛(年)和班禪額爾德尼(1713年),設立西藏地方政府「噶廈」(1751年),並任命駐藏大臣(1728年)。歷屆民國政府也在中央設立了管理蒙藏事務的專門機構。1934年,國民黨政府在拉薩設立蒙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是中央派駐地方的專門機構。新中國成立後,1959年建立了西藏自治區籌備處,1965年正式建立西藏自治區。
【宗教信仰】
布達拉宮
藏族信仰佛教。公元七世紀佛教從印度傳入西藏,至今已有1 3 0 0 多年的歷史。公元1 3 至1 6 世紀中葉,佛教日益盛行,佛事活動頻繁,佛教寺廟遍及西藏各地。著名的寺廟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和布達拉宮。
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主要教派:公元10世紀後,隨著藏傳佛教「後弘期」的開始,陸續出現了許多教派,早期的有寧瑞派(俗稱「紅教」),薩迦派(俗稱「花教」),噶當派,噶舉派(俗稱「白教」)等。15世紀初,宗喀巴實施宗教改革,創建格魯派(俗稱「黃教」).此外藏傳佛教還有一些獨立的教派:息學派,希解派,覺宇派,覺囊派,廓扎派,夏魯派等。
【飲食習慣】
以青稞等製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是農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碗豆炒熟後磨製而成的炒麵,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團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磚茶的茶葉倒入1米長的木質長筒內,加上鹽巴和酥油,用長軸上下沖擊,使其各種成分均勻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寧可三月無肉,不可一天無酥油茶。青稞酒是用當地出產的青稞釀制而成的一種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歡,食物多用肉食和奶製品,不少人愛吃風乾的牛羊肉。
[編輯本段]【婚喪習俗】
西藏人死後有五種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領主死後,即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則把屍體丟進河裡喂魚,這叫水葬。生前作過壞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認為,被埋的人是永遠不會轉世的。 天葬寄託一種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儀式一般都是在清晨舉行的。死者家屬在天亮前,要把屍體送到拉薩北郊的天葬台,太陽徐徐升起,天葬儀式開始。不經允許一般是不歡迎人們去觀看的。
【服飾特色】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藏族廣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等地,服飾多姿多彩、男裝雄健豪放;女裝典雅瀟灑,尤以珠寶金玉做為佩飾,形成高原婦女特有的風格.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裝款式,種類很多,從衣服質地上可分錦緞、皮面、氆氌、素布等、藏袍花紋裝飾很講究,過去僧官不同品級,嚴格區分紋飾。藏袍較長,一般都比身高還長,穿時要把下部上提,下擺離腳面有三、四十公分高、紮上腰帶。藏袍可分牧區皮袍、色袖袍、農區為氆氌袍,式樣可分長袖皮袍,工布寬肩無袖、無袖女長袍和加珞花領氆氌袍,男女穿的襯衫有大襟和對襟兩種,男襯衫高領女式多翻領,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長40公分左右。跳舞時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優美。
幫典——即圍裙,是藏族特有的裝束,是已婚婦女必備的裝飾品,幫典顏色,或艷麗強烈,或素雅嫻靜。
藏帽式樣繁多,質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氌帽等一二十種.藏靴是藏族服飾的重要特徵之一,常見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線皮革做的。
頭飾佩飾在藏裝中佔有重要位置,佩飾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飾品多與古代生息生產有關.講究的還鑲以金銀珠寶、頭飾的質地有銅、銀、金質雕鏤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寶。
【民族禁忌】
接待客人時,無論是行走還是言談,總是讓客人或長者為先,並使用敬語,如在名字後面加個:"啦"字,以示尊敬和親切,忌諱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帶笑容、室內就座,要盤腿端坐,不能雙腿伸直,腳底朝人,不能東張西望.接受禮品,要雙手去接.贈送禮品,要躬腰雙手高舉過頭。敬茶,酒,煙時,要雙手奉上,手指不能放進碗口. 藏族人絕對禁吃驢,馬肉和狗肉,有些地區也不吃魚肉. 敬酒時,客人須先用無名指蘸一點酒彈向空中,連續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著輕輕呷一口,主人會及時添滿,再喝一口再添滿,連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滿時,必須一飲而盡. 吃飯時要食不滿口,咬不出聲,喝不出響。 喝酥油茶時,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雙手捧到面前時,才能接過來喝. 禁忌在別人後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瑪尼堆,佛塔等宗教設施,必須從左往右繞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經筒,經輪不得逆轉. 忌諱別人用手觸摸頭頂。
【民族禮儀】
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穀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一口,然後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後,大家才能自由飲用。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製作時還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綹白毛,表示吉祥。
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它以白色為主,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一般長約1.5米至2米,寬約20厘米。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五彩哈達用於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
【民族節日】
轉山會藏族傳統節日,又稱沐佛節、敬山神。流行於甘孜、阿壩藏族地區。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誕辰時,有九龍葉水為其沐浴,故又稱沐佛節。每年這一天,甘孜藏區遠近群眾身著民族服裝,匯集到跑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們先到寺廟里燃香祈禱,焚燒紙錢。然後轉山祭神,祈求神靈保佑。轉山後,支起帳篷進行野餐,演藏戲。唱民間歌謠,跳鍋庄舞、弦子舞,騎手們還進行跑馬射箭比賽。在此期間,人們還要舉行物資交流活動和其他文化體育活動。
採花節南坪縣博峪一帶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期兩天。傳說,很久以前博峪是一個荒僻的山溝,人們以採集和狩獵為生,以樹葉和獸皮做衣服。一天,從遠方來了一位叫蓮芝的姑娘,她美麗善良,心靈手巧,教會了當地人們開荒種地和織布縫衣,還采來百合花為人們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這天,蓮芝上山採花,被鎳風卷下懸崖摔死了。人們很悲傷,便在這一天上山採花紀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採花節。
黃藏歷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節日,要穿著盛裝相互拜年,並到寺院朝拜祈福。正月十五日,各大寺院舉行法事,入夜,各家點燃酥油燈盞,在青海塔爾和拉薩大昭寺等寺,喇嘛用酥油製成的酥油花,色彩鮮麗,雕塑精巧,遠近馳名。四月十五日,相傳為釋迦牟尼成佛和文成公主到西藏的日子,各地舉行宗教活動紀念。七月,糧食收成在望,農民背著經卷轉繞田間,稱旺果節,預祝當年豐收藏歷新年
藏族稱新年為「洛薩」。藏歷年古時曾以麥熟為歲首或麥收為歲首,是在夏秋季。據記載,公元前1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歷法,它根據月亮的圓缺來推算日、月、年。幾百年過後,苯教徒(西藏的原始宗教)又能精確推算出冬至日歸時間,並以此作為一年初始,形成了節日及各種儀軌。公元7世紀,唐朝文成、金成兩位公主先後入藏成婚結盟,帶來內地的歷法。此後,藏族古歷法與漢歷、印度歷法相結合,到元代時形成了天干、地支、五行合為一體的獨特的歷法。大約十三世紀元代的薩迦王朝時定為藏歷元月一日為新歲起始,沿襲至今。
藏族節日繁多,其中最為隆重、最具有全民族意義的要數藏歷新年。藏歷新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一年最大的節慶。從藏歷十二月中旬開始,人們就准備過年吃、穿、用的節日用品。成千上萬的農牧民湧入拉薩城,購買各種年貨。此時是拉薩一年中最為繁忙的季節。
藏民族過年是從藏歷十二月二十九日開始的。晚上,家家戶戶要團聚在一起吃「古突」(面團肉粥),以此辭舊迎新,求得太平康樂。一家人在歡聲笑語中吃完九道「古突」後,舉著火把,放起鞭炮,呼喊著「出來」,走到十字路口祈望給來年帶來好運。
藏歷除夕是個十分忙碌的日子。這天,除打掃房舍、個人衛生外,各家都要在一個叫「竹素琪瑪」的木斗內裝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麥粒、人參果等食品,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花彩板。然後把琪瑪、「卡賽」(油炸果子)、青稞酒、羊頭、水果、茶葉、酥油、鹽巴等擺放在正堂藏櫃之上,在大門前用糌粑或白粉畫上吉祥八圖,預祝新年五穀豐登、人畜兩旺。
藏歷初一,是在凌晨時分吉祥的「折嘎」說唱中迎來的。藏族人大年初一會來一個「搶水比賽」,每戶要出一名青年人到河邊、井口或自來水下「搶」頭道水。據藏族傳統,藏歷初一誰搶到第一桶水,就是「金水」,第二桶水被稱為「銀水」,預示著吉祥、幸運,財源滾滾。當太陽升起時,盛裝的人們按長幼次序已吃完幾道節日食品。那時,鄰居間就要挨戶端琪瑪、敬青稞酒,高誦沿傳已久的「扎西德勒品松措」、「艾瑪帕卓貢康桑」等表示吉祥、健康、幸福、和睦的祝辭。此後,全家會閉門歡聚。大年初一,許多信仰佛教的農牧民還到拉薩的大昭寺進行朝拜,祈求新年平安、健康。
到了大年初二,走親訪友活動使大街小巷熱鬧起來,也成了人們展示新年時裝的時刻,到處都是「洛薩(新年)扎西德勒!」的祝福聲。
大年初三的活動則以宗教、文體內容為主,轉經路上、房頂上彌漫著濃濃的桑煙,年輕人在房頂和山頂上插五彩經幡,以祈福禳災,而廣大農牧區還將舉行新馬馱鞍儀式、賽馬、拔河、投擲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藏歷新年的歡慶活動將一直持續到藏歷正月十五。
藏歷農家年
由於在藏歷的元月,後藏(西藏主要的產糧區,指日喀則一帶)農民就要開始春耕,所以後藏一帶的藏族祖先很早以前就把每年的藏歷12月1日定為藏歷農家新年。
過藏歷農家年的習俗一般只在西藏日喀則一帶,其中包括西藏拉薩的尼木縣,而西藏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在藏歷每年的1月1日過新年的。
藏族節日本就繁多,而藏歷農家新年是後藏一帶最為隆重、最具有民族意義的節日。從藏歷11月中旬開始,人們就開始准備過年時吃、穿、用的節日用品。
雖然真正的農家新年是藏歷12月1日,但過節的喜慶活動則從藏歷11月29日就開始了。從這天晚上的「古突」合家團聚開始,藏歷農家新年的一系列歡樂活動正式拉開了帷幕。藏歷農家新年的歡慶活動與西藏其他地區過藏歷新年的活動基本相同,其歡樂活動將一直持續到藏歷正月十五。
薩噶達瓦節
四月十五日是藏族的薩噶達瓦節。關於它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紀念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一說是紀念文成公主到達拉薩的日子。這天西藏各地都要舉行宗教紀念活動。在雲南的藏族人民有的還要到維西縣的達摩山朝拜,有「轉葛拉」(繞山)的儀式。
女兒節
甘肅文縣的藏族,每年農歷五月初四、初五,是他們的「女兒節」。節日期間,姑娘們由自己的胞兄陪同,穿上艷麗的服裝,帶上美味可口的佳餚,上山採茶對歌,和小夥子互相敬酒,祈祝吉祥。
望果節
「望果」」(意為轉田間)節是西藏藏族傳統節日之一。節期為一至三天不等。每年七月,糧食收成在望,藏民們便背著經卷轉繞田間,預祝豐收。同時舉行賽馬、射箭、文藝表演等活動。>>
演員在布達拉宮廣場表演藏戲慶祝雪頓節
雪頓節
雪頓節是藏族傳統節日,起源於公元11世紀中葉。藏語「雪」意為「酸奶」,「頓」意為「宴會」,雪頓節即為酸奶節,每逢藏歷6月30日舉行,為期四五天。據佛教規定,出家比丘在一段時間內禁止出門。夏季,藏歷6月底期滿,比丘出寺下山,世俗百姓以酸奶子進行施捨。當時純屬宗教活動。
17世紀中葉,清朝正式冊封五世達賴和四世班禪後,西藏各地著名的藏戲團體集中到拉薩為雪頓節助興,雪頓節活動演變成為以藏戲匯演為主,宗教和文娛活動相結合的重要節日,故又稱「藏戲節」,因其范圍局限在寺廟內外,並以哲蚌寺為中心,故稱為「哲蚌雪頓節」。18世紀初,雪頓節活動中心從哲蚌寺轉移到羅布林卡,允許市民入園觀看藏戲。
西藏民主改革後,雪頓節成為人民群眾自己的節日。節日期間有哲蚌曬佛、藏戲表演、逛林卡等活動。每年的藏歷6月30日,拉薩市西郊的哲蚌寺都舉行盛大的「展佛」活動,讓更多的信徒有機會膜拜佛祖,地方政府對這樣的佛事活動不加干預。節日期間,羅布林卡內,人山人海,林木間到處是帳篷、地席,藏族群眾歡聚在這里喝著青稞酒、酥油茶,吃著酸奶子,並觀看藏戲和欣賞各種文藝節目。
1993年,拉薩市人民政府決定,從1993年起,每年舉辦一次拉薩雪頓節,同時舉辦拉薩雪頓節物資交易會。1993年8月16日,首屆「雪交會」開幕。如今雪頓節已發展成融文藝匯演、經貿洽談、招商引資、物資交流、產品展銷、體育競技、旅遊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節日盛會。
2004年,拉薩市人民政府決定,為了解決傳統雪頓節以藏歷為准,每年的公歷日期不一致,給國內外遊客造成不便的問題,從2004年起,除哲蚌寺展佛活動依然按傳統的藏歷6月30日進行外,由市政府主辦的雪頓節固定為每年公歷8月18日開幕。
「白來日追」節
藏歷10月15日是一年一度的藏族傳統節日——白來日追,即「吉祥天母節」。
關於這個節日的起源,藏族民間有個生動的傳說:大昭寺的守護神母瑪索傑姆有三個女兒,小女兒白拉協姆,二女兒東贊傑姆,大女兒白拉扎姆。因為她們不聽話,母親便許了咒,願大女兒一生不得丈夫,即使有也只能一年見一次。咒願實現了,白拉扎姆的情人住在拉薩河南岸赤仆宗贊,每年只能在藏歷10月15日相見一次。
為慶祝「天母節」,婦女們在這一天刻意梳妝打扮,到白拉扎姆天母像前焚香祈禱。西藏自古就有不論貧富向晚輩、僧侶、小孩們進行施捨的習俗,小孩們在這一天是最快樂的,一大早就向父母要「白來日追」節日零花錢。
從藏歷10月14日晚上開始,朝拜白拉扎姆的信徒絡繹不絕,許多善男信女紛紛向天母敬獻哈達,大昭寺的全寺僧眾舉行隆重的例行年祭和會供曼荼羅的定時大祭,並將白拉扎姆的天母像面朝拉薩河南岸的赤撲地,而赤撲地也把宗贊的塑像面朝北,表示兩相會面之意。
藏歷
藏歷是中國藏族人民的傳統歷法,基本上與夏歷相同。它以月球圓缺一個周期為一個月,大小月相間,大月30日,小月29日。平年12個月,全年354日;閏年13個月(平均每兩年半到三年加一閏月),全年384日,用以調整月份和季節關系。藏歷重視「定望」,不重視「定朔」,即「望」必須在每月十五,「朔」不一定在每月初一,這樣藏歷與夏歷日序有時相差一天。
藏歷採用干支紀年,以「陰陽」與「木、火、土、金(藏文直譯為鐵)、水」五行相配代替十干,以十二生肖代替十二支,再以十乾和十二支相配成,如:陽木鼠、陰木牛、陽火虎、陰火兔……2001年是夏歷辛巳年,藏歷為陰金蛇年,也稱鐵蛇年。藏歷還採用二十四節氣,對五大行星運行和日月食也做預報。
根據藏歷理論,每三十二個半月應閏一個足月,這樣藏歷年與農歷春節的日期就形成了一個特定的「三年循環」,即頭一年相同,第二年差一天,第三年差一個月,然後再循環。。
【建築特色】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
扎什倫布寺
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採光之用;四周用氂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用開辟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採暖的效果。
民居室內外的陳設顯示著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論是農牧民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設施。最簡單的也設置供案,敬奉菩薩。
【藏族音樂】
藏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 文化,在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藝術等 方面,都有豐富的文化遺產。早在12、13世紀前後,即出 現了論述藏族民族音樂的專著,如薩迦班達智·貢格堅 贊的《論西藏音樂》等。寺廟中至今保存並使用藏族的 古老圖形樂譜——央移譜。藏族傳統音樂特色鮮明,品 種多樣,包括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3大類。民 間音樂可分為民歌、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器樂等5類。衛藏、康、安多3大方言區的民間音樂在風 格上有明顯的差別,樂種亦不盡相同。宗教音樂包括誦 經音樂、宗教儀式樂舞羌姆、寺院器樂;宮廷樂舞嘎爾 只傳於拉薩布達拉宮及日喀則扎什侖布寺。民間音樂在 傳統音樂中居主要地位。 央移譜 民歌 包括山歌(牧歌)、勞動歌、愛情歌、風俗 歌、頌經調等。
山歌 衛藏地區稱「拉嚕」、康地區稱「嚕」、安 多地區稱「勒」,是在山野間自由演唱的歌曲。山歌音 域寬廣,節拍、節奏自由,旋律起伏較大,悠長高亢,極富 高原特色。安多地區的山歌當地亦稱為酒麴。牧歌流行 於牧區,與山歌音樂特點相近。山歌、牧歌有多種曲調, 結構多為上下句體,常用羽、徵、商、宮五聲(或六聲) 調式。甘孜山歌《阿中》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勞動歌 藏語稱「勒諧」,種類甚多,幾乎在各種 勞動中都有特定的歌曲。有的節奏鮮明,與勞動動作緊 密配合,如打青稞、挖土、打牆等;有的節奏較為自由, 如放牧、犁地、擠奶等。勞動歌有獨唱、齊唱及一領眾 和等形式。
愛情歌 包括情歌 情茶歌等 情歌安多地區稱「拉 伊」,衛藏地區稱「嘎嚕」。情歌音樂有的較深情,有 的較開闊自由,接近山歌風格。情茶歌藏語稱「克加」, 流傳於雲南中甸等地,是在青年男女們聚會、飲茶以表 達愛情時唱的歌,包括招呼歌、進門歌、對歌、感謝歌、 告別歌等。 風俗歌 包括酒歌、猜情對歌、婚禮歌、箭歌、告 別歌等。
①酒歌。藏語稱「羌諧」,流傳於藏區各地,在節慶 聚會敬酒時唱。安多地區的「則柔」,甘南地區的「格 兒」,都屬酒歌一類。各地酒歌的演唱形式不同,有的 邊舞邊唱,有的只唱不舞。音樂開朗熱情,多為宮調式。 如下例:
②猜情對歌。衛藏地區稱「次加」、康地區稱「葉 莫」或「戈莫」,安多地區稱「諧莫」等,是藏族青年相 聚娛樂或作占卦游戲時所唱的歌,流傳廣泛。四川藏族 區青年游戲時常以戒指作為卜卦的信物,因此亦稱「箍 箍卦」。猜情對歌的音樂輕松活潑,常用五拍子與四拍 子的混合拍,以宮、羽、徵調式為常見。
③婚禮歌。各地的婚禮歌及演唱形式不同,大致包 括接親歌、離家歌、途中歌、迎親歌等。其中有的旋律 悠長,有的歡快帶有舞曲性質。
④箭歌。藏語稱「達諧」,主要流行於西藏林芝地 區,亦稱「工布箭歌」,春夏之際,在林卡耍壩子時演 唱,是射手們誇耀弓箭及射箭技術所唱的歌。唱時伴以 舞蹈動作。音樂中常用附點音、三連音和切分音,清新 明快。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700.htm#4

閱讀全文

與模仿藏戲寫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