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以「最欣賞的古人」為話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初二水平,要原創的。越快越好
在我國唐朝時期,有這樣一個人。他才華橫溢,文章風采,名震天下,被後人尊稱為「詩仙」。說到這兒,想必你已知道他是誰了。沒錯,他就是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他性格豪放,游歷我國大江南北。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像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他一生留下了詩文千餘篇,我們從小就朗朗上口的《靜夜思》、《望廬山瀑布》等就出自他之手。
從小我就背誦《唐詩三百首》,其中很多都是李白的詩。可以說我是讀著他的詩長大的。可當時我對他並不了解,只知道他是唐朝時的一位詩人。上了初中,隨著所學知識的增多,我對這位「詩仙」產生了濃厚興趣。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你不見黃河滔滔之水彷彿從高高的天上湧出,一瀉千里奔騰到海不再回返。不僅描繪出黃河洶涌澎湃的氣勢,更彷彿是詩人狂放性格的寫照。短短兩句,就寫出了時間流逝的飛快,這不更體現了李白的才華橫溢么?
也許有人會說:「李白不就是詩寫得好一點么,有什麼了不起!」的確,李白沒有顯赫的政績,更沒有驚天動地的疆場征戰,只是古代多如牛毛的詩人中的一個,然而,卻沒有人敢說他是最不起眼的一個。為什麼?因為他直抒胸臆的吶喊,他吞吐宇宙的豪情,他光照千秋的才華……歷史的卷軸將他留在熠熠閃光的那一頁,他的名字將永垂不朽。
李白曾被召至長安,供墨翰林。唐玄宗賞識他的才華,可皇宮內的權貴紛爭使李白感到厭倦,寫下了《夢游天姥吟離別》後棄官而去,繼續飄盪四方的流浪生活。「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道出了李白那藐視丑惡的慷慨心聲。
如此偉大的詩人,一生中也有低谷。他曾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面對自己的人生,李白曾有過迷茫與困惑,但他重新樹立起了對自己前途的信心,才寫出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
甫曾作詩「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我彷彿看見了李白一邊喝酒,一邊吟詩那悠然自得的神情,更體會到了他那不為權貴低頭的豪放性格。
雖然李白已經逝去,但歷史的長河已經將他定格在了屬於他的位置上。作為現代人的我們不僅要學習他那橫溢的才華,豪放的性格,更要學習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他,就是我最欣賞的古人!
② 寫作文最佩服的古人怎麼寫
像這種文章不要寫一些很少人知道的人物,最好就是選些大家都比較知道的,而且身上有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的人物,像是屈原、文天祥、諸葛亮...
但是要注意選擇的要是古人!!不要搞個什麼毛澤東出來...
然後在網上查點關於這個人物的故事,從故事中引出你的覺悟,或者是贊嘆和反省,要注意扣住中心,不要這個寫一點那個寫一點的,因為「最佩服」的字眼就暗示你一般情況下只有一個
如果文章是要給老師看的話,我提幾個意見,肯定受用!!
1.如果文體不限的話,就嘗試用書信體,就是像寫信一樣,但是要注意格式,這樣文章看上去比較吸引(真的用書信體的話,你就可以當作把信寫給你最佩服的古人,直接用「您」去稱呼那古人,要注意語氣,要尊敬)
2.多引用故事和名人名言,給老師的感覺就是,這個學生很有文化知識,加分不少~~但引用的東西一定要是真實的,與人物有關,與文章中心思想有關
3.贊美的時候不要光在那裡寫類似「啊~我尊敬你」這樣大膽露骨的東西,又沒頭腦,要寫深刻一點,別光在那裡喊爹喊娘的,要明確表達你的感情(用剛才那話做例子,應該深刻的改成「我對你的尊敬之情已經無法用世上的言語來形容」一方面美觀深刻,還可以湊字數)
4.注意審題和點題,看清題目要求,抓住重點字眼,並在文中提及相關思想感情(例如你給的題目就要注意「最」代表一樣事物;「佩服」代表要是正面的思想,別找賣國賊之類的反面派;「古人」要求找古代人物,別找劉翔,他忙的很!)時不時在文章中寫一些能反映中心思想和題目思想的句子,這樣老師看的明白,老師可沒時間跟你玩捉迷藏,找你的思緒...
5.注意文章結構和分段,這個會寫作文的人都知道
6.字跡工整,語言流暢,忌諱網路流行用語和廣東話字眼(這是廣東中學生容易犯的毛病)最好也不要用英語,也不要提及真人名和地方名等真實資料
7.注意客觀評價,別與社會倫理道德相違背(例如,你說陳水扁是個好人...)
希望對你有幫助,加油吧...我也是這么一路走來的...
③ 有哪些古人可以用來作為作文材料
屈原比較好寫
寫它可以從多個角度寫,有的可寫
④ 關於寫古人的500字滿分作文
關羽之恨
「久仰將軍盛名,如雷貫耳,文人幕士,成居於此。區區一東吳小國,人貧地乏,不足為將軍憂耳。望將軍竭力攻打曹魏,使東吳得以殘喘。」
「哈哈,東吳百姓人人皆知吾名。好!明日應戰。」關羽撫著髯道。
「將軍,此舉欠妥,東吳素有窺視荊州之意,若攻打於禁,恐中了呂蒙之計,讓他襲了荊州。望將軍三思!」一謀士進諫。
「汝不聞吾自征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區區呂蒙,安足掛齒。吾意已決,退下!」
「退下!」
經過幾日苦戰,活捉於禁,但關羽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
正准備班師回荊州。
「報――――,荊州已被呂蒙襲了。東吳陸遜正引兵望此處而來。」
「報――――,陸遜用攻心術,本部軍士多有降敵之意。」
「報――――,本部軍士多翻牆而出,降吳去了!」
「報――――,麥城中糧食將盡,急需救援。」
關羽跌坐帳中,「悔不該,悔不該不聽您的意見,忽視了東吳,才落得如此下場。那,下一步該怎麼走?」
「惟有去上庸請孟達、劉封援助。」
求援的將士還沒歸來,守城的士兵卻一個個地逃跑了,關羽仰望蒼穹,滿臉失意與不服:「我自破黃巾以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義釋曹操』可謂身經百戰,哪一次不是自己做的決策,哪一次不是充分利用我的智慧。為什麼會有今日的敗局,不!我不相信,我就是英勇、智慧的化身,我不會輸,看我下一次!」
上庸軍遲遲不來,關羽決定突圍出去。
「將軍,東吳兵料想咱們勢單力薄,一定會埋伏在小路,請將軍走大路。」
「不!山路較崎嶇,容易突圍出去,走小路。」美髯公再次斬釘截鐵地說。
於是,有了「美髯公被俘,先主興師報仇」這一幕。
是的,對於南征北戰的勇士來說,自主決策,顯示出了英明與智慧,這也是每一個成功的將士所應有的。但是也應看到無論在軍隊中抑或是朝廷中,文臣是不可少的。所以,我們在相信自己的同時,不妨聽一聽別人的意見,那樣,一定會「事半功倍」的!
⑤ 寫作文常贊美的幾位古人
【李牧】(?—前229年),戰國時期趙國人,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官至趙國相,大將軍銜,受封趙國武安君。
李牧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以抵禦秦國為主。
趙國在公元前309年趙武靈王時期,下令國中「胡服騎射」,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軍事力量逐漸強大。但是,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時期,匈奴各部落軍事力量逐步恢復強大起來,並不斷騷擾趙國北部邊境。趙王便派李牧帶兵獨當北部戍邊之責。
李牧常年駐守北部代郡、雁門郡(今山西代縣西北)邊境地區防禦匈奴。他根據實際情況採取有力措施加強軍隊的戰鬥力,有效地防備了匈奴的侵擾,贏得士兵們的愛戴。他的措施是:首先,任用自己認為能乾的人為官,同時把收來的貨物,稅款掌握在自己的駐軍公署,充當士卒的日常開銷。其次,每日宰殺數頭牛采犒賞將士,優待士兵。第三,加緊練習騎馬射箭,重視警報系統,增設偵察人員。在軍事上,嚴明法規:「匈奴□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史記·李牧列傳》)。所以匈奴每次入侵,嚴密的警報系統發揮威力,士兵迅速退回營壘固守,不敢擅自出戰。使匈奴擄掠無所得,趙國軍隊卻因此保存了實力,多年來在人員、物資上沒有多少損失,為以後的伺機反擊奠定了物質基礎。
但匈奴人卻認為李牧這是膽怯,就連趙國邊境上的士兵也認為自己的將軍是膽小害怕。趙王因此而責備了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我行我素。終於激怒了趙王,把他召回,另派將領替代他。新任將領到職一年多,每當匈奴兵來犯,他都命令部隊出戰,往往受挫失利,損失傷亡慘重。使邊境地區不能按時耕種、放牧。於是趙王又請李牧復出,李牧閉門不出,堅持說自己有病,趙王一再懇請,李牧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史記·李牧列傳》)。趙王答應了他。
李牧再次到邊境後,仍按原來的規約行事。幾年當中,匈奴來犯一無所獲,但始終認為李牧膽怯不敢出戰。戍邊的將士日日受到犒賞而不被使用,因此,都請求願與匈奴決一死戰。李牧看準了時機,准備經過挑選的兵車一千三百輛,精選的戰馬一萬三千匹。獲賞百金的勇士五萬人,優秀射手十萬人,全部組織起來加以訓練。並大縱牲畜,讓人民滿山遍野地放牧。
匈奴見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接戰後,李牧佯敗,丟下幾千人給匈奴。單於聞之,率大軍入侵趙地,李牧則出奇兵,以兩翼包抄戰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軍,一舉殲滅匈奴騎兵十餘萬人。接著又乘勝滅檐襤、破東胡,降林胡,單於遠遠逃走。其後十多年,趙國北邊穩固,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的城邑。李牧也因此成為繼廉頗、趙奢之後趙國的最重要的將領。
由於李牧確保了趙國邊境的安全,使趙國君臣能無後顧之憂地對付強秦的兼並戰爭,實際上,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人在政治軍事斗爭上的每一個勝利,都有李牧的協作支持在內。
李牧到朝中任職,約在前246年以後。他曾因國事需要調回朝中,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之質子。兩年後悼襄王繼位。當時,趙奢、藺相如已死,廉頗與樂乘均出走他國,李牧成為朝中重臣。
趙悼襄王元年(前244年)趙國派李牧攻打燕國,拔武遂(今河北徐水縣西)、方城(今河北固安縣南)。此時,秦國迅速地兼並了魏國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國臣服之後,把主要兵力對向趙國。
趙王遷三年(前233年)趙將扈輒為秦將桓齮(又稱樊於期)所敗,喪師十萬。秦又自北路進攻趙的後方,形勢危急,趕任命李牧為大將軍,率兵南下反擊秦軍,在宜安(今河北蒿城縣西南二十里)大破秦軍,10萬余秦軍,全部被殲。桓齮僅率少量親兵沖出重圍,畏罪逃奔燕國。此戰給秦國以沉重打擊,李牧因功被封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復攻趙番吾(今河北省平山縣南),李牧出兵迎戰,再次重創秦軍,但趙國的軍力損失也很大。當時韓、魏已聽命於秦,隨秦軍攻趙,李牧為此又向南進軍,抵禦韓、魏的進攻。
公元前229年,秦派王翦攻趙,趙以李牧、司馬尚抵抗。秦軍不得進,就以重金賄賂趙王寵臣郭開,他在趙王面前散布李牧、司馬尚想謀反,趙王中計,派趙蔥和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從命,趙國暗中布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撤換了司馬尚。趙國臨戰而親佞臣誅良將。三個月後,秦將王翦乘勢急攻,大破趙軍,殺趙蔥,虜趙王遷及顏聚,趙國滅亡。
點評: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也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其經歷與秦國武安君白起又何等相似。胡三省注《通鑒》時,將李牧的被害與趙國的滅亡聯系在一起:「趙之所侍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貿》中說趙王遷「其母倡也」,「索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司馬遷因趙王而遷怒其母,可見其何等義憤。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唐代詩人,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漢族。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七絕龍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人號「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宣和書譜》雲:「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裡。」董其昌《容台集》稱:「余所見顏、柳以後,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謂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舊唐書》卷百四十七、《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張好好詩》,行草墨跡,杜牧太和八年(834)所書,此時年32歲。帖為麻箋,縱28.2厘米,橫162厘米,46行,總322字。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朴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曾經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梁清標、乾隆、嘉慶、宣統內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於《宣和書譜》、《容台集》、《平生壯觀》、《大觀錄》等。杜牧由於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為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
【趙牧】〔唐〕(約公元八六七年前後在世)字、里、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懿宗咸通中前後在世。有俊才,負奇節。大中咸通間,(公元八四七至八七三年)累舉進士不第。遂舍場屋,放浪人間以終。牧為詩效李長吉,頗涉狂怪,聳動當時。
【陳 牧】(?-25),新莽末平林(今湖北隨州東北)人。地皇三年(公元22年)與廖湛等在平林起兵,號「平林兵」,後合於綠林軍。王莽政權被推翻後,劉玄封他為陰平王。後遭劉玄疑忌,被害。
⑥ 寫古人的作文 600字
——遙思李白當年
李白是一個狂人,也只有李白的狂放能舉起詩歌的火炬來照亮輝煌壯麗的唐代文明;李白是一個詩人,也只有詩歌的國度能締造李白的不凡來灌溉茫茫無邊的詩歌之土。時勢造「英雄」,也只有唐代,這個空氣中也彌漫著詩香,土地里也耕耘著自由的時代。締造了超然的李白;締造了狂放的李白,更吸引著我走近李白。
唐代是中國詩壇的珠穆朗瑪峰,李白則是峰頂的一塊堅石,偉岸而不可動搖。唐代是中國詩壇的長江與黃河,李白則是浪尖的一股勁流,兇猛而不可阻撓。失去了巨峰基墊的堅石,擁有不了自身的偉岸;失去了巨浪烘托的勁流,擁有不了自身的兇猛。於是我們瞭然失去了時勢後盾的「英雄」擁有不了自身的不凡。
唐代的歷史環境締造了超然的李白。「昔乘匹馬去,今驅萬乘來」,自認為是老子李茸後裔的李世民來了,騎著那昭陵六駿,如一陣風,興盛了「站在九天絕頂看人間」的老莊道家,興盛了自魏晉至南北朝便勃興的佛教。沒有過往的思想芥蒂,沒有過往的言論束縛。於是,李白也插上了夢想的羽翼在自由的天空飛翔。他是「其翼若垂天之雲」的大鵬,不屑於做儒家的信徒;他是「雙晴曜宿,六翮垂雲」的大鶚,昂首觀宇宙把視野擴大到最大限度。他是雲,必須飛到天頂去探測天空的浩渺;他是水,必須奔何大海去揚起海上的狂濤。於是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用超然物外的態度來對待生活中的一切哀苦。生活的超然使他耐得住身為百姓的凡,受得住皇帝召見的喜,挺得住無情流放的悲。詩格的超然使他寫得出岑參、高適大氣磅礴的邊塞詩「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使他寫得出王維恬靜優美的山水詩「對酒不覺暝,落花盈成衣。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使他寫得出孟浩然寫意田園的田園詩「跪進雕胡飯,月光明專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更使他寫得出獨絕古今,無人匹敵的《將進酒》等等。宋代詩歌評論家嚴羽,說別人寫詩是用筆一句句寫下來,李白則只要把心裡那股氣一張口噴出來就行了。我想這就是我看到的時代造出的超然李白吧!寫的太棒了
⑦ 中考滿分作文寫古人的
眼淚,也許可以觸動人內心深處的那根弦,但它所能給你帶來的,只是一閃即逝的同情,而不會是尊重。我不相信眼淚,一如往昔那些不相信眼淚的古人。
【用議論的表達方式,點明了「我」不相信眼淚的原因,同時由那些不相信眼淚的古人引起下文】
越王勾踐說:「我不相信眼淚!」
硝煙彌漫,哀嚎遍野。轉眼之間,國破家亡,曾經的君臨天下,曾經的唯我獨尊,隨著風煙消雲散,成為曾經。如今的他,淪為吳王的階下囚。綾羅綢緞換成粗衣麻褲,山珍海味變成了殘羹剩菜。去舔嘗苦膽,只為讓自己記住今日的痛苦。紅羅斗帳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草席木枕;萬人侍奉的生活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日復一日的繁重勞作與鞭責唾罵。他說:「我不相信眼淚。」逼著自己在苦不堪言的勞作後堅強起來,只為讓自己記住今日的酸楚。即使現實如此殘酷,他也從不向命運低頭。終於,在多年的忍辱負重之後,他積蓄起自己的力量,一朝打碎了吳王的美夢,重新站上了權力的巔峰。
【用對比的寫法描寫了越王淪為階下囚的慘狀,更加突出了越王「不相信眼淚」的決心。用他重新站上了權力的巔峰來表達了他「不相信眼淚」 的結果,從而有力地證明了不相信眼淚這一觀點】
漢使蘇武說:「我不相信眼淚。」
茫茫大漠,駝鈴叮當。他帶著漢皇的驕傲行往蠻夷之地。本該受到上等禮遇,卻不料陡生變故——同行之人參與匈奴內部謀反,計劃敗露而被捉,他也被牽涉其中。作為漢朝使者,於理,他不該干涉匈奴內政;於情,他不能受辱於匈奴而丟了國家面子。面對如此境況,他說:「我不相信眼淚。」呼吸之間,便拔出了佩刀,向自己狠狠刺去,毫不猶豫,毅然決然,只為能捍衛大漢王朝的尊嚴。寒風凜冽,滴水成冰,他悲慘的命運還在繼續。被流放到北海無人處牧羝,靠羝乳方得歸。面對如此境況,他說:「我不相信眼淚。」沒有糧食,便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沒有水喝,便嚙雪止渴;冷了,便靠著羊互相取暖;累了,便撫摸著旄節,告訴自己要忠於漢朝,忠於漢朝。正是這股信念,使他撐了整整十九年。就算是衛律說的榮華富貴,李陵說的君主寡恩,也沒能動搖他半分。他憑著自己的堅持,最終回到漢朝,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蘇武為了大汗的尊嚴不受辱於匈奴,不相信眼淚,將佩刀向自己刺去。被流放北海牧羝,不相信眼淚,克服種種困難。最終回到漢朝。】
眼淚,固然是情緒發泄的一種方式,但它不是用來換取同情的工具。流過眼淚,不能說明你就懦弱,但相信眼淚就證明你是弱者。我不相信眼淚,一如往昔那樣不相信眼淚的古人。
【最後強調,不相信眼淚,深化了中心論點】
點評:
一、本文能過兩個事例論證了「不相信眼淚」這一論點,同時表達了對古人的崇敬。事例論證有力且典型。
二、兩個古人一個是為了東山再起而不向命運低頭,一個是為了國家的尊嚴而不屈不撓,在敘述中條理清晰,事實准確充分,突出了「我不相信眼淚」這句話,從而有力地表達這一觀點。
三、語言有氣勢,用了對比、排比等修辭方法,極有勢很有說服力。四、如果最後再聯系自己,寫一不相信眼淚的事例會更好一些,因為題目是「我」不相信眼淚。
⑧ 有哪些比較出名的古人事例(能夠用在作文裡面的,要簡潔,但有力度)
用在愛國方面的:
屈原: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 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 「博聞強志, 明於治亂, 嫻於辭令.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 以出號令; 出則接遇賓客, 應對諸候, 王甚任之」. 因為他受到楚懷王的重用, 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蘭的嫉妒, 就在楚懷王及繼位的頃襄王之前毀謗屈原. 楚王汏而逐漸疏遠屈原, 連帶的也不採納他的諫言, 最後甚至將屈原放逐. 屈原滿懷悲憤, 落拓江湖, 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 懷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死後數十年, 楚國終因讒臣誤國而為秦所滅. 但是屈原這位忠而見疑的悲劇英雄還活在楚國姓的心中. 下面這個故事可以用來說明楚人愛戴屈原的心情.
用在勤學方面的:
孟軻刻苦學習的故事:
古時候,有個學問家叫孟軻。他剛上學的時候,很用心,寫字一筆一劃,很工整。不久,他覺得學習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於是,他逃學了,常到山坡上樹林中去玩,好開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裡,正在織布的媽媽問他:「怎麼這么早就放學了?」他只好承認逃學了。媽媽生氣地說:「我辛辛苦苦織布供你讀書,你卻逃學,太沒出息了!」小孟軻連忙給媽媽跪下。
媽媽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沒織完的布剪斷了,說著:「你不好好讀書,就像這剪斷的布,還有什麼用處!」
小孟軻哭著說:「我錯了!今後再也不貪玩了。我一定好好讀書!」從此,小孟軻勤奮學習,從不偷懶。後來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張衡
張衡(78~139),字平子,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他的出生地在現在的河南省南陽縣的石橋鎮。他的祖父張堪做過太守,為官清廉。父親早逝,因此張衡家裡很貧窮。張衡從小就勤奮好學,加上天資聰穎,很早就聞名鄉里。 據史書記載,他10歲時就「能五經貫六藝」,過目成誦。他興趣很廣泛,常常涉獵自然科學方面的讀物,而且寫得一手好辭賦。 一天,張衡從一本詩集里讀到四句詩,描述了北斗星在各個季節傍晚時的變化:「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覺得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閃爍,有的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們的運行義各有怎樣的規律呢?這簡直是太美妙了。於是張衡根據詩的內容又參考別的書籍畫成了天象圖,每夜只要是沒有雲彩,他就默默地對著天象圖仔細觀察著夜空。廣漠的星空有多少難解之謎呀,他觀察著、記錄著、思考著,他的腦袋裡裝滿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充滿了五顏六色的幻想。後來,他終於確認那四句詩里描述得不夠准確,事實上斗柄早春指東北,暮春卻指東南。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匡衡
有個叫匡衡的人,非常喜歡讀書。但是家裡貧窮,買不起蠟燭,夜間無法照明讀書。匡衡鄰居家日子過的挺好,每天晚上都點起蠟燭,屋裡得很亮。他想到鄰居家去讀書,可是遭到拒絕。後來,匡衡想出一個好辦法,他在牆上鑿了一個小洞,鄰居家裡的光就透過來了,他把書對著光,讀起挺方便。匡衡讀的書愈來愈多,可是他沒錢買書怎麼辦呢?有一天,他發現一個才主家,家裡堆了很多書,他就去幫才主家幹活,不要錢,才主很奇怪,問他:「小夥子,你為什麼白白幹活呀!」匡衡也不隱瞞,就說:「我幫你幹活,不想得到工錢,只想借你家的書看看,不知你答應不?」才主非常高興,就把家裡的書借給他看,後來,匡衡成了一個有學問的人。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說人要刻苦好學。
車胤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也當了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