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開題報告和結題報告怎麼寫啊~!!!
一、 選題意義 1、 理論意義 2、 現實意義 二、 論文綜述 1、 理論的淵源及演進過程 2、 國外有關研究的綜述 3、 國內研究的綜述 4、 本人對以上綜述的評價 三、 論文提綱 前言、 一、1、2、3、······二、1、2、3、······三、1、2、3、結論四、論文寫作進度安排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提綱一、開題報告封面:論文題目、系別、專業、年級、姓名、導師二、目的意義和國內外研究概況三、論文的理論依據、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四、研究條件和可能存在的問題五、預期的結果六、進度安排課題結題報告格式及要求 1、 報告標題:課題名稱+結題報告 2、 作者署名:單位+姓名(負責人或負責人和撰寫人),署在標題的下面。 3、 內容提要:主要觀點、內容。超過4000字的就要寫內容摘要。 4、 問題提出:意義(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對研究方案中的研究意義部分的深化)、理論依據、前人研究綜述(包括研究方案中前人研究綜述以及立項後又看到過的同類課題研究成果)。 5、 研究過程:簡單介紹研究經過、方法、步驟。方案中的研究過程是一種假設,而結題報告中的研究過程是實際做的。 若在文中恰當運用圖表,可以簡捷明了地表述研究的主要結果。圖表可以對研究過程中一些零亂的原始數據進行初步加工整理,從而直觀地反映數據的某些規律和特徵,顯示事物發展規律、變化趨勢及分布狀況。常用的表格有分類表、頻數頻率分布表、累積頻率分布表等。使用表格一般都要進行顯著性檢驗,如卡方檢驗。有時為了更直觀地表達研究結果,可以用統計圖像,如條形圖、圓形圖、線狀圖等。在論文中若運用量表和常模,必須標出名稱,並簡述使用方法。 10、 附錄:不便列入正文的原始材料等。如一些原始材料,包括調查問卷,一些統計過的數據,一些典型的案例,一些照片等材料。
2. 尋一篇課題研究的範文 《開題報告,結題報告。》
(一)選題
1.課題來自哪裡?
2.選題的一般原則
科學性:要有理論基礎和事實依據,必須符合科學原理;預期結果要合理;研究方法要正確嚴謹。
可行性
創新性
3.選題的一般過程
(1)明確方向——發現問題
(2)濃縮范圍——經驗分析
(3)提示焦點——形成課題
4.選題的注意事項
(1)選題宜小不宜大
(2)選題應結合實際。選題要有新意。
(3)選題要考慮研究者的優勢,與自身工作相結合,與研究者的能力相適應。
(二)申報課題
申報課題,也就是設計研究方案,是如何進行課題研究的具體設想,是開始進行課題研究的工作框架,是如何進行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保證研究順利進行的必要措施;使研究具體化的中心環節;是研究成果質量的重要保證;有利於檢查和自我檢查;有利於協作研究。一般上級部門開展的課題研究都附有課題申報表。
1.課題申報表(課題研究方案)組成:
(1)課題的表述與界定:課題的名稱或題目必須明確表述所要研究的問題,要體現研究對象、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如「初一政治自學輔導教學的實驗研究」。
(2)研究的背景、目的、意義:
研究背景:即根據什麼、受什麼啟發而研究。
研究目的意義:即為什麼要研究、研究的價值是什麼、解決什麼問題,包括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外在目標(目的)、內在目標目的——學生發展)。
研究綜述:本課題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研究的特色或突破點:問題新、方法新、角度新、效果新。
(3)研究范圍:對研究對象的總體范圍的界定;對研究對象的模糊概念進行界定;對關鍵概念的界定。
(4)研究內容:很重要的部分,如果提不出具體的研究內容,就無法研究。
(5)研究方法:
①注意事項:注意多種方法的使用;方法要寫詳細些;不能濫用方法
②主要方法:
行動研究:
實驗研究:
個案研究:
調查研究:
文獻研究:
(6)研究對象: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使研究結果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7)研究程序(步驟):研究的每一階段的工作任務和要求
第一階段(准備階段):收集資料、開題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
(8)預期成果的形式:①論文、研究報告、著作等;②學生變化
(9)研究成員(及負責人、分工)
(10)經費預算及其他所需條件
2.填課題申報表(立項論證)
3.填寫課題申報表的注意事項
(1)認識填寫申報表的重要性。是成功的一半,不能應付。
(2)一式幾份,要自己留一份,最好在電腦中保留一份。
(3)核心是目的意義、研究步驟、研究內容方法。
4.我的課題申報表
(三)開題論證
1.開題論證的含義、意義
2.開題報告的撰寫方法
3.與立項論證(申報課題)區別
4.召開開題論證會
(四)實施研究
1.重視理論學習和理論的指導作用
2.重視選擇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的特徵:
⒈ 為行動而研究
為行動研究指出了行動研究的目的。研究的目的不是構建系統的學術理論,而是解決實踐工作者所處的情境遇到的問題。研究目的具有實用性。問題的解決具有即時性。
⒉ 在行動中研究
在行動中研究指出了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行動研究的環境就是實際工作者所在的工作情境,並非是經過特別安排的或控制的場景。行動研究的研究過程,即是實際工作者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種行動的表現,也是實際工作者學會反省、問題探究與問題解決能力的過程。
⒊ 由行動者研究
由行動者研究指出了行動研究的主體是實際工作者,而不是外來的專家學者。專家學者參與研究扮演的角色是提供意見與咨詢。是協作者,而不是研究的主體。
3.重視資料的積累
(1)收集和學習與課題相關的背景資料:對研究對象進行前測、後測的統計資料要收集;與課題相關的理論、概念的界定和相關研究動態的資料要收集;自身學習和研究的過程資料要記錄和收集;對材料進行分類歸檔;進行跨學科的學習和收集資料。
(2)經常撰寫研究過程中的體會與論文
(3)收集與整理課題研究中的典型案例:一定數量的典型教例;學生發展變化的典型材料。
(4)及時收集研究過程中取得的成效憑證:學生變化發展的材料;教師教學水平變化材料。
(5)要有一本研究過程的大事記。
4.重視利用電腦和網路工具;
5.我的研究過程
(五)總結和推廣階段
1.整理相關資料;撰寫報告或論文;
怎樣撰寫結題報告
①題目:清楚、准確地呈現研究的主要問題;有時可加副標題。
②前言(有時用「問題的提出」):表明研究的目的;說明選題的依據、課題價值與意義;目前國內外研究成果、現狀、問題、趨勢;研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及理論框架。字數不宜多、表述要具體、清楚。
③方法:對方法進行說明,主要考慮:對課題進行界定;研究目標;研究程序、步驟;所使用的方法及其說明(實驗法還需要解釋假說)。
④具體操作:
⑤結果
說明:學生日記、作業、自己觀察記錄、體會感受、家長教師學生反饋等來說明和獲得結果。
呈現方式:用文字或圖表、數據、案例來分析;用邏輯或統計的方式來呈現結果。
注意事項:結果一定是自身或成員獲取的;要定量與定性結合;資料翔實、文字簡明。
⑥討論:
結果是否與目標一致?為什麼一致或不一致?
對結果進行理論上的分析和論證;
找出優劣、得失,進行討論;
提出有待深入的問題進行討論。
⑦參考文獻及附錄。
我的結題報告
怎樣撰寫論文
我的研究論文
2.鑒定(使研究成果得到認可)
3.應用和推廣階段
3. 求一份高中生學習報告 內容有開題報告 課題組活動記錄 結題報告
元素周期律的發現及元素周期表的建立和完善 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質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而呈周期性變化的規律。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科學特別是化學學科中的重要基礎理論之一。它的發現是自然科學中的一個重大成就,對化學以致整個自然科學的發展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的建立和發展,使之具有如今的面貌,不是一帆風順的,經歷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⑴之間的激烈斗爭過程。自1661年英國化學家波義爾發表《懷疑的化學家》一書。提出元素概念,「把化學確立為科學」⑵以來,在整整一個半世紀中,由於形而上學在人們的思想中佔了統治地位,再加上當時所提供的實踐資料也不充分。直到1800年,人們總共才發現了28種元素,因而元素間相互聯系的辨證性質還不可能被揭露出來,化學工作者只好把多種多樣的化學元素看作是彼此獨立,互不相關的,對元素進行孤立,割裂的研究,從事著對化學元素的簡單堆積。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科學也大踏步地前進了。形而上學的自然觀被自然科學的一系列重大發現,打開了一個又一個缺口,弄得百孔千瘡。幾十種元素間孤立無關的傳統觀念,也開始引起人們的懷疑。1815年,普勞特提出「氫原子構成一切元素」的假說,說明元素間不是絕對毫無聯系的。由於當時認為氫元素的原子量為1,無法解釋像Cl(相對原子質量為35.5)等這樣一些帶小數的原子量,因而普勞特的看法未能被同時代的人所接受。但是,他認為元素間有聯系的思想是可貴的,對以後的工作具有積極影響。普勞特以後的幾十年間隨著生產實踐的發展,特別是人們把電力應用於化學,發現了電解的方法,以及人們利用光譜分析儀器觀察了各種元素的光譜之後,不斷發現了一些新的化學元素,認識了它們的基本化學性質,揭露元素間具有相互聯系的感性材料愈來愈豐富。到1869年,人類已知63種元素,並積累了不少關於這些元素的物理、化學性質的資料。因此,人們產生了整理和概括這些感性資料的迫切要求。在尋找元素性質間的內在聯系的同時,提出了將元素進行分類的各種學說。 1829年,德柏萊納⑶把當時54種元素中的15種,按元素間的類似性分成五組,提出了「三素組」的假設⑷。認為一組中的三個元素不僅性質相似,而且原子量的大小也是有規律的,中間元素的原子量,等於前後兩個元素的原子量的算術平均值。這是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元素的原子量和性質之間的關系問題。 1826年,尚古都在圓柱上製成了一個螺旋圖。將元素按原子量遞增的順序排在螺旋線上,結果性質相似的元素都在同一垂線上。第一次暗示了周期的概念。 1864年,德國人邁耶爾⑸發表了《六元素表》。在表中,他跟據相對原子量遞增的順序把性質相私的元素六種、六種進行分族。但《六元素表》包括的元素並不多,還不及當時已經知道的元素的一半。 1865年,英國人紐蘭茲⑹把當時已經知道的元素按相對原子質量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發現從任意一種元素算起,每到第八種元素就和第一種元素的性質相似,猶如八度音節一樣,他把這個規律叫做「八音律」,但是,由於他沒有充分估計到當時的相對原子質量測定可能有錯誤,而是機械地按照相對原子質量有小到大的順序排列,他也沒考慮到還未被發現的元素,沒有為這些元素留下空位。因此,他按「八音律」排的元素在很多地方是混亂的,沒有能正確地揭示出元素間的內在聯系的規律。 至1869年,總共已有63種化學元素被人們發現,其中金屬48種,非金屬15種占天然元素的三分之二,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⑺在前人的工作基礎上,仔細研究了各種元素的顏色、沸點、比重、硬度、導電性、磁性、導熱性、原子量等各種性質,分析總結了很多試驗數據,對大量的感性材料,經過一番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地改造和處理。他把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的名稱,原子量,氧化物以及各種物理與化學性質,分別寫在各元素的卡片上。他在排列這些卡片時,不僅根據元素的原子量,而且很重視元素的性質及其與其它元素的聯系。1869年2月,門捷列夫按原子量遞增的順序把63種元素排列成幾行,同時把各行中性質相似的元素左右對齊,當按原子量順序安排的位置與元素的順序發生沖突時,他遵從元素的性質而換掉位置,或者留下空位,這樣使每一橫排化學元素的性質相近,每一縱行化學元素變化也呈現出周期性的變化。1869年在俄國物理化學會議上提出了「元素性質對於原子量依賴關系」的論文,發現了元素周期律,制定了元素周期表⑻。論文中包括下列幾個要素:⑴元素如果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來,其性質呈現著明顯的周期性。⑵原子量的大小決定元素的特徵,正像質點的大小決定復雜物質的性質一樣。因此,例如相似的S和Te的化合物、Cl和I的化合物等,也呈現著極明顯的差別。⑶應該預料到許多未知的單質的發現,例如類鋁和類硅的元素,其原子量在65~67之間。⑷知道了某元素的同類元素的原子量,有時可以修正該元素的原子量。幾乎和門捷列夫同時,邁耶爾也提出了類似的元素周期律,並把元素排成一個表。指出「元素的性質為原子量的函數」,並以元素的原子量為橫坐標,原子體積為縱坐標,繪制了原子體積曲線。結果,類似的元素在這條曲線上都佔有類似的元素在這條曲線上都佔有類似的位置,顯示出各元素的原子體積和原子量函數關系。元素周期律雖已被門捷列夫揭示出來,公布於世,但並沒有完全被承認甚至連他的導師齊寧也笑他是不務正業。在人們的冷漠和嘲笑中,1871年,門捷列夫改進和充實了他1869年制定的元素周期表,今兒發表了⑼《化學元素的同周期性依賴關系》一文,將元素分成八族,同邁耶爾一樣劃分了主族和副族。同時他以元素周期表為基礎,不顧當時公認的原子量,改排了某些元素(Os,Ir,Pt,Au;Te,I;Ni,CO)的位置,校正了一系列元素(Sn,La,Ce,T,V等)的原子量。最後,相應於周期表中的空位,門捷列夫預言新元素:類鋁,類硼和類硅的存在及其性質。四年之後布阿博德朗發現了元素鎵,證實了門捷列夫預言的類鋁。再過四年,尼爾遜發現了元素鈧,證實了門捷列夫預言的類硼,又過七年,溫克萊爾發現了元素鍺,證實了門捷列夫預言的類硅。在大量鐵的事實面前,元素周期律才被舉世公認。門捷列夫工作的成功,引起了科學界的震動。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就把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稱為門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但是由於時代的局限,門捷列夫揭示的元素內在聯系的規律不是初步的,他未能認識到形成元素性質周期性變化的基本原因。但應當指出,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及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元素周期表,也不是十全十美的,還存在不少問題。如:H與Li之間是否還有元素存在?碲(128)和碘(127)等為什麼要顛倒排列?稀土元素的數目到底有多少?它們在表中的位置應如何排列?元素的性質隨原子量的增加呈現周期性的原因何在?等等。在這些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時候,周期律由遇到一個嚴重考驗。雷姆賽在1894年發現了惰性氣體氬。氬的原子量是39.9。應排在鉀(39.1)和鈣(40.1)之間,但這里沒有留下空位。這一新發現與已經確定的東西發生了抵觸,當時仍然有人主張把氬排在鉀的前面,也有些人在這新的矛盾面前,竟然懷疑起事實的正確性來,認為氬和後來發現的氦不是化學元素,而是氣體混合物,企圖以此來解決氬和鉀在原子量上的矛盾。1895年雷姆賽又在地球上發現了另一個惰性氣體氦。由於氬和氦的性質很相似,又與周期表中以發現的其他元素的性質相差很大,因此使人們設想氦和氬可能是另一族元素,這就使周期表又增添了一個新的「O」族。新的空位有促進了其他惰性氣體元素的發展。雷姆賽於1898年又發現了氪,氖和氙,道納於1900年發現了氡,這些新的科學成果,使周期律逐步地更加完善了。周期律的又一次發展,是自1911年盧瑟福提出原子有核的模型後,莫斯萊於1913年應用X射線的試驗方法,測定了元素的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數目——原子序數的工作,發現了原子序數定律。指出:作為周期律的真正基礎不是原子量,而是元素原子的核電荷數。這是周期律的一個重要進展,它把元素性質變化的周期性與元素原子的核電荷數聯系起來了。解決了若干不按原子量排列的矛盾,如鈷(39.1)和鎳(58.7),碲(127.3)和碘(126.9),氬(39.9)和鉀(39.1)的倒置等。也解決了氫與氦之間不可能再有其他元素的問題。原子量和原子序數增長次序的不一致,又被後來同位素的發現所解決。周期律的第三次大的發展,是波爾於1913年引用了量子理論,得到了電子在原子中的分布具有層狀結構的結論。1916年索麥菲提出了軌道分層的理論,並引用了軌道在電磁場中量於化取向的概念。1925年泡利提出兩個電子不能共處於同一量子狀態上的不相容原理,規定了每個分層中的最高電子數⑽,確立了每個電子在原子中的狀態被四個量子數描述,而在同一原子中不能有四個量子數相同的兩個電子存在。量子力學的法展,進一步詳細的闡明了原子中電子的層狀結構。這就揭示了:元素性質呈周期性變化的原因是由於原子的電子層結構呈周期性的變化。一般講周期律時,都是按周期方向指出元素性質變化的周期性。但是,早在1887年巴扎羅夫就指出:在元素周期表的族中,元素原子量的大小發生周期性的變化。1915年比隆在「第二周期性現象」和其他的一系列工作中,研究了在同周期表的族中元素某些性質非單調呈鋸齒形的周期性變化。使我們對周期表,周期律的認識又加深了一步。近幾十年來,大量超軸元素的成名⑾,又使周期表獲得了新鮮的內容。總之,周期律和周期表自1869年誕生至今的一百多年來,絕對不是固定不變、原封不動的,而是隨著實踐的深入不斷得到修改、充實和發展,有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就是今天的周期表⑿也不是完美無缺的,更不能永遠停止在一個水平上。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元素周期律必然會更加完善、充實。
參考資料: http://www.ouounews.cn/html/meinvtietu/shehuidiaocha/200902/04-2627.html
4. 高中研究課題開題,結題報告
一、研究背景
學校健康教育是整個健康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依據中小學生心理特點及身心發展規律、面向全體學生、優化心理素質、開發心理潛能、促進心理健康、培養健全人格、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 展的重要工作。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和減負增效的實施,怎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了普遍的關注。素質教育論者都強調學生要「學會學習」。既是「學會了」,也就形成了能力。而「學會」是需要一個過程的,能力的培養也需要一個過程。若不能切實培養出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就不可能使學生的學習行為主動、長期地堅持下去,其學習過程就有可能中斷。學習過程一中斷,就無所謂「學會」,無所謂能力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繼《學會生存》、《學會關心》之後,又發表了題為《學習:內在的財富》的專題報告,為21世紀教育提出了戰略性思路與行動建議,指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個人(無例外地)發展自己的才能和創造性潛力」,其中也強調這個目標「需要長期的努力才能實現」。這也告訴我們,學生要「發展自己的才能和創造性潛力」,就必須「長期的努力」堅持下去。而要能夠「長期的努力」堅持下去,就必須得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更需要培養出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質的二十一世紀新型人才,使學生具有開拓和競爭意識,健全開放的人格,能夠獨立自主接納他人,友愛寬容,健康文明,有積極向上的學習、生活方式和良好習慣,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目標的實現最基礎的根源在小學教育,小學教育應把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作為教育的最終目標。因此,我們的教育應與之相適應,讓學生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更好地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學會交流,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有助於今後發展的學習習慣。我校在2001年就確立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一研究課題。根據課題研究方案進行了定向、連續、有序的研究。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我們深感對此課題進行研究與實踐具有更加現實而重要的意義。
二、研究目的
1.從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素質教育還沒有能完全真正落到實處,「應試教育」的陰影並沒能徹底擺脫。進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研究」有很強的現實必要性。俗話說「好習慣終身受益」。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養成,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素質,而且對學生今後的繼續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2.就「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研究」這一課題而言,各地教科研部門開展的研究,還缺乏系統而深層次的探索,這正是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課題,並由此而提升到理論的高度。
3.研究「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素質,有利於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推動素質教育的向前發展。
三、研究內容
1.常規學習習慣。
主要是指課堂教學中的聽、說、讀、審、檢、作業書寫、預習、復習方法的習慣。
2.善於思考問題的習慣。主要是指體現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方法、思維品質,和善於提出問題,質疑問難,科學思維,勤於思考的習慣。
3.合作性學習習慣。主要是指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相結合,課堂積極參與合作操作、實踐。課外合作收集生活中學習信息,思考探究處理信息,解決問題的習慣。
4.自信的學習習慣。自信心是創新者不可缺少的良好心理素質。獨立鑽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習慣,善於多角度思考問題習慣和聯想探索,假設習慣的培養,體現個性發展。
以上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歸類,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與習慣培養的統一。以素質教育的培養為目標,創造性地超越和拓展了傳統的學習習慣的內涵。圍繞這些培養內容,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訓練學生,注意擴展到課外家庭、社會,培養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習慣,是適應時代發展,創新的培養策略與培養方法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與過程(注:方法與過程也可分列)
1.更新觀念,與時俱進,對教師進行全面培訓。為把這項工作真正落實到實處,我校及時組建了實驗工作領導小組,校長***全面負責,教導主任***具體負責課題管理,少先隊輔導員***負責團隊活動和主題教育,形成了全方位的管理體系,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同時建立健全心理教育有關機制。
教書育人的成敗,關鍵在教師,課題研究能否順利地開展,關鍵在於教師的教育觀念是否符合時代的要求。而教育科研又是更新教育觀念、永葆教育發展的生機與活力的有效載體,是將先進的教育思想轉化為具體的教育實踐的必由之路和必經過程。因此在實施研究前,我們針對教學中的實際情況組織課題組教師深入學習。一方面集中學習有關習慣培養方面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書籍,了解課題研究的意義和步驟,組織教師仔細研讀,認真琢磨,在級組里交流心得,更新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掌握相關理論經驗;一方面選派教師外出學習先進的教育科研經驗;在研究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珍惜每一次與專業教研員的交流和研討,進一步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技巧和能力。
這樣經過長時間的充電學習,我校大部分教師由原來的不知道心理教科研如何下手,成長為具有一定的教科研操作能力的教師,提高了學校的整體教學水平。
2.建立學生心理檔案,掌握第一手材料。
為了掌握學生的情況,解決學生的心理障礙,我校為實驗班全體學生建立了心理檔案,主要包括學生基本情況登記表(個人情況、家庭情況、生活習慣、學習興趣、課外閱讀、家庭學習、交往、愛好等)和問卷調查。通過認真分析綜合,在掌握學生在校表現的同時,了解學生的各種行為習慣和生活環境。另外各班還建立了「知心信箱」、「悄悄話」等心理教育信箱,以便及時把掌握學生的學習心理和生活心理。一系列的操作使得我們掌握了第一手材料,為實驗的實踐奠定了基礎。
3.圍繞課題,狠抓實驗工作管理。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育者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行為科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和技術,通過集體心理輔導、個別心理輔導等形式,幫助學生克服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開發自身潛能,取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與人格健全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課題在內容上側重於小學生學習習慣的背景調查、成因分析和對策研究,幫助全體學生獲得適應與發展,增強自我教育、自我矯治的能力。在途徑和方法上,側重於集體輔導、個別輔導、教育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優化個案者家庭教育的輔導研究,並輔之一次定期教育、適時矯治和過程評價等多種方法。
4.立足課堂,面向全體,有機滲透學習習慣的培養。
心理教育活動課,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我校實驗班開設每兩周一次的心理活動課。課的內容有的選用指導書上的範例,有的根據班內的實際情況及近期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即興而定,在認真編寫教案的基礎上,採取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如:角色扮演、討論分析、辯論心理陳述等,使心理教育不受傳統學科教學的干擾,以期收到更好效果。
把心理教育滲透到各科課堂教學中。課堂40分鍾不僅是傳播知識的寶貴時間,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主要渠道。因此,充分利用學科教學滲透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抓住學科教學這個關鍵,適時地進行心理教育滲透,不僅在備課中列出心理素質培養目標,而且在授課中得到體現。學校在評課中將是否合理滲透心理教育,是否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評課的重要標准之一,有的放矢的教學管理也為我們在課堂中全方位滲透心理教育奠定了基礎。
教師要善於聯系學生實際,文道有機結合,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葉聖陶先生說:「習慣是從實踐中培養出來的,知道一點做一點,知道幾點做幾點。積累起來,各方面都養成習慣,而且都是好習慣,就差不多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聯系實際,指導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有機滲透預習、復習習慣,聽的習慣,讀的習慣,獨立作業的習慣,遵守紀律,尊老愛幼,熱愛勞動等等習慣的培養。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化,形成習慣。我們必須改變原有的教學習慣,努力創設和諧的教學氣氛,積極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這不僅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日復一日,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受益無窮。
5.家校同步,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家庭教育是整個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的身心發展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心理影響很大,根據我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及良好學習行為習慣的培養過程,在對我校學生進行集體或個別心理輔導時,發現一些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不良習慣往往根源於家庭的不良教育或家長的不良行為的影響,我們發現要幫助他們克服、矯治這些心理障礙和不良行為習慣,必須取得家庭教育的積極配合方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開辦《家長報》。根據我校家長的特點,在2004年初開辦了《長凝小學家長報》。使家長掌握了大量教育孩子及培養孩子好習慣的科學方法,使家長們認識到要改變以往把教育責任全部推給學校的錯誤想法和做法,從而積極配合學校做好習慣培養工作,把孩子培養成有用的人。
啟動「走進家庭、同育新人」工程。利用課余時間全校上下進行集體家訪,特別是對後進生、學困生、家庭生活貧困、有殘疾的學生進行了全面的了解。並對於那些問題較嚴重的學生,我們利用各種形式和機會對他們進行心理調整、心理訓練、行為訓練,在進行個別輔導的過程中,我們力求建立一種平等自由的輔導關系,在和諧的輔導關系中,引導學生自我探討,發現並了解自我,糾正不良習慣,促進健全人格的發展。為了將問題生盡快轉化,我們還進行問題生跟蹤教育,進行個案分析,讓孩子們與快樂共存,與幸福有約。
6.將學習習慣的培養寓於豐富多彩的活動中。
豐富多彩活動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載體,它具有現實生活中所不及的凝練和精神,針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我校各學科設立興趣小組,積極開展課外活動,同時學校也組織了相關系列活動:如勤奮學習主題教育系列活動、晨讀、學生作業展評觀摩、朗誦會、百題口算大賽、學習習慣童謠創編大賽等等。學校發動全校師生積極參與,並根據自身的不足和學校師生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作出總結,並動員學生們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入生活情景拍成小品、相聲、短劇等,在主題班會、中隊活動、校本課程、心理培育課上進行表演,使同學們對學習習慣的要求理解得更加深刻、更加透徹,提高了師生的規則意識,使學生逐漸形成了善於對自己行為作出正確的判斷、選擇與反省,善於及時調控自己不正確行為的習慣。
五、課題研究的成果(注:本課題成果注重實踐成果,而缺乏理論成果,老師們撰寫時一定要兩者兼顧)
1.提高了學生的素質
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同學們經過不斷的訓練,學生原有的一些不良的學習慣得到了改正,逐步養成了多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堅持每天20分鍾練字,書寫清楚、規范、美觀;在學習過程中已能夠熟練使用工具書,自行掃除閱讀理解上的文字障礙,成為一種基本技能;養成了「不動筆墨不看書」的習慣,記好聽課筆記,寫好讀書筆記,切實提高了聽課的效率和讀書的質量;養成了朗讀背誦的習慣,能有表情的誦讀課文,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堅持課外閱讀,既拓展了視野,吸收了大量的信息、知識,又豐富了自己的課餘生活,激發了學習的熱情;養成了科學思維的習慣,掌握了創新思維的方法,並能運用到自己的學習中,思維活躍,不人雲亦雲,不偏激武斷,實事求是,辯證全面地看待問題、解決問題,敢於提問,敢於發表個人看法,並盡可能做到自圓其說……
2.實驗班各學科考試成績較前有顯著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有了明顯進步。在全鎮每學期末的統考中,各學科成績都居同年級第一名,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和校領導的表揚。從2001年9月開始,我校先後在兩個平行班中以一個班為實驗班,另一個班為對照班,由一人執教進行了對比實驗,到2005年7月實驗結束,收到了顯著的效果。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成績見下表:
3.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不僅會學,而且善學。
關於學習中的行為習慣,我們根據學校制定的「良好學習習慣評估細則」要求進行了調查測試,在前測中,全校402名學生中學習習慣良好的佔32.7%,一般的佔40%,較好的佔27.3%,在後測中,學習習慣良好的佔70.5%,一般的佔18.5%,較差的佔11%。
4.學生素質方面全面提高,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發展。
學生在全市、縣、鎮各級比賽中獲獎達一百餘人次。
5.教師會教、善教、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我校是一所鎮直農村小學,在研究中,全體教師通過學習現代教學理論、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發生變化,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在去年的教學質量評估中,我校的教學質量及各級各類活動均名列全鎮第一,甚至超過一些城市小學。
通過這項課題的研究,教師的科研水平不斷提高,逐步由實踐型向經驗型、進而向科研型轉變,一個科研性的教師群體正在我校形成。
六、問題分析與思考
經過幾年的深入系統研究,我校課題組基本上完成了預定的研究任務,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需要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要求和訓練,讓習慣成為自然,變為學生的自覺行動,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增強自學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因此,我們還要在大量的具體實驗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教育理論、觀念,提煉出一整套「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操作模式,以供同行參考借鑒,把研究成果推廣出去。同時,希冀得到專家、領導的不吝賜教,使本課題研究得到提升,臻於完美,從而更好地為學校整體教育教學工作服務。
參考文獻:
1、《語文教學大綱》
2、《葉聖陶教育文集》
3、《中小學課堂教學》
4、《素質教育與實踐》
5、《小學語文課堂標准》
5. 急用!!要一篇開題報告和結題報告(課題不限)
開題報告和結題報告(課題不限)我可以幫你代寫
6. 課題結題報告的開題報告
1.什麼是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是指開題者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說明材料。這是一種新的應用文體,這種文字體裁是隨著現代科學研究活動計劃性的增強和科研選題程序化管理的需要應運而生的。開題報告一般為表格式,它把要報告的每一項內容轉換成相應的欄目,這樣做,既便於開題報告按目填寫,避免遺漏;又便於評審者一目瞭然,把握要點。
2.撰寫開題報告有什麼意義?
撰寫開題報告,作為多層次科研工作的第一個寫作環節,非常重要,這是因為:
通過它,開題者可以把自己對課題的認識理解程度和准備工作情況加以整理、概括,以便使具體的研究目標、步驟、方法、措施、進度、條件等得到更明確的表達;
通過它,開題者可以為評審者提供一種較為確定的開題依據。「言而無文,其行不遠」,以書面開題報告取代昔日廣為運用的口頭開題報告形式,無疑要切實可靠得多;
如果開題一旦被批准,課題得以正式確立,則還可以通過它,對立題後的研究工作發生直接的影響:或者作為課題研究工作展開時的一種暫時性指導;或者作為課題修正時的重要依據等。
總之,科研開題報告是選題階段的主要文字表現,它實際上成了連接選題過程中備題、開題、審題及立題這四大環節的強有力的紐帶。
在當今世界搞科學研究,必須重視開題報告的寫作。如果不重視開題報告的寫作,即使是有名望的研究者,也不免有科研課題告吹的命運。在美國有這樣一個實例:美國科學基金會曾同時收到關於同一科研課題的兩份開題報告,一份是獲得過諾貝爾獎金的西博格寫的;另一份是由名不見經傳的一位青年研究者寫的。經過專家們的認真評議,結果批准了那位無名小卒的申請,把這一課題的研究經費撥給了他。所以,在美國,許多科學家每年幾乎要用兩個多月的時間從事課題建議書(即開題報告)的起草工作。就我國情況看,關於科技工作者要寫「科研開題報告」,大學研究生、本科生申請學位要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等規定,都已經處於實施之中。今後,隨著科研管理的加強,在開題報告寫作方面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
3.開題報告的各個欄目怎樣填寫?
3.1開題報告封面各欄目的填寫方法
封頁各欄目由開題者(學生)填寫。
其中「年月日」欄目:在開題報告封面下方,應填寫開題報告實際完成的日期。實際完成日期一般應學校規定的時間段內完成此項工作。逾期即被視為未按時完成開題報告工作。
3.2「綜述本課題國內外研究動態,說明選題依據和意義」欄目的填寫方法
綜述(review)包括「綜」與「述」兩個方面。所謂綜,就是指作者對佔有的大量素材進行歸納整理、綜合分析,使文獻資料更加精煉、更加明確、更加層次分明、更有邏輯性。所謂述,就是對各家學說、觀點進行評述,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填寫本欄目實際上是要求開題者(學生)寫一篇短小的、有關本課題國內外研究動態的綜合評述,以說明本課題是依據什麼提出來的,研究本課題有什麼學術價值。
3.2.1 綜述的主體格式
綜述的主體一般有引言、正文、總結、參考文獻四部分。
3.2.1.1引言部分
引言用於概述主題的有關概念、定義,綜述的范圍、有關問題的現狀、爭論焦點等,使讀者對綜述內容有一個初步輪廓。這部分約200—300字。
3.2.1.2 正文部分
正文部分主要用於敘述各家學說、闡明所選課題的歷史背景、研究現狀和發展方向。其敘述方式靈活多樣,沒有必須遵循的固定模式,常由作者根據綜述的內容,自行設計創造。一般可將正文的內容分成幾個部分,每個部分標上簡短而醒目的小標題,部分的區分也多種多樣,有的按國內研究動態和國外研究動態,有的按年代,有的按問題,有的按不同觀點,有的按發展階段,然而不論採用何種方式,都應包括歷史背景、現狀評述和發展方向三方面的內容。
歷史背景方面的內容:按時間順序,簡述本課題的來龍去脈,著重說明本課題前人研究過沒有?研究成果如何?他們的結論是什麼?通過歷史對比,說明各階段的研究水平。
現狀評述又分三層內容:第一,重點論述當前本課題國內外的研究現狀,著重評述本課題目前存在的爭論焦點,比較各種觀點的異同,亮出作者的觀點;第二,詳細介紹有創造性和發展前途的理論和假說,並引出論據(包括所引文章的題名、作者姓名及體現作者觀點的資料原文)。
發展方向方面的內容:通過縱(向)橫(向)對比,肯定本課題目前國內外已達到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能的發展趨勢,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能解決的方法。
正文部分是綜述的核心,篇幅長約1000――1500字。
3.2.1.3 總結部分(不是必須的)
在總結部分要對正文部分的內容作扼要的概括,最好能提出作者自己的見解,表明自己贊成什麼,反對什麼。要特別交待清楚的是,已解決了什麼?還存在什麼問題有待進一步去探討、去解決?解決它有什麼學術價值?從而突出和點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這一部分的文字不多,與引言相當。短篇綜述也可不單獨列出總結,僅在正文各部分敘述完後,用幾句話對全文進行高度概括。
3.2.1.4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綜述的原始素材,也是綜述的基礎,置於開題報告最後面,此處從略。
3.2.2 綜述寫作步驟
3.2.2.1確立主題
在開題報告中,綜述主題就是所開課題名稱。
3.2.2.2搜集與閱讀整理文獻
題目確定後,需要查閱和積累有關文獻資料,這是寫好綜述的基礎。因而,要求搜集的文獻越多越全越好。常用的方法是通過文摘、索引期刊等檢索工具書查閱文獻,也可以採用微機聯網檢索等先進的查閱文獻方法。有的課題還需要進行科學實驗、觀察、調查,取得所需的資料。
閱讀整理文獻是寫好綜述的重要步驟。在閱讀文獻時,必須領會文獻的主要論點和論據,做好「讀書筆記」,並製作文獻摘錄卡片,用自己的語言寫下閱讀時所得到的啟示、體會和想法,摘錄文獻的精髓,為撰寫綜述積累最佳的原始素材。閱讀文獻、製作卡片的過程,實際上是消化和吸收文獻精髓的過程。製作卡片和筆記便於加工處理,可以按綜述的主題要求進行整理、分類編排,使之系列化和條理化。最終對分類整理好的資料進行科學分析,寫出體會,提出自己的觀點。
3.2.2.3撰寫成文
撰寫綜述之前,應先擬定寫作提綱,然後寫出初稿,待「創作熱」冷卻後進行修改成文,最後抄入開題報告表的「綜述本課題國內外動態,說明選題依據和意義」欄目內。
3.2.3 撰寫綜述的應注意事項
3.2.3.1撰寫綜述時,搜集的文獻資料盡可能齊全,切忌隨便收集一些文獻資料就動手撰寫,更忌諱閱讀了幾篇中文資料,便拼湊成一篇所謂的綜述。
3.2.3.2綜述的原始素材應體現一個「新」字,亦即必須有最近最新發表的文獻,一般不將教科書、專著列入參考文獻。
3.2.3.3 堅持材料與觀點的統一,避免介紹材料太多而議論太少,或者具體依據太少而議論太多,要有明顯的科學性。
3.2.3.4 綜述的素材來自前人的文章,必須忠於原文,不可斷章取義,不可閹割或歪曲前人的觀點。
3.3「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欄目的填寫方法
本欄目由開題者(學生)填寫。「研究的基本內容」和「擬解決的主要問題」在內容上雖然緊密相關,但角度不同,在填寫時,可以分別表述。
3.3.1 「研究的基本內容」的填寫方法。
「研究的基本內容」就是論文(設計)正文部分的內容,是研究內容的核心。正文內容又分為若幹部分和層級。填寫此欄目實際上是編寫論文基本內容的寫作提綱。
基本內容提綱的寫法有兩種:一種是標題法,即用一個小標題的形式把一個部分的內容概括出來。標題法的長處是:簡明、扼要、能一目瞭然。短處是:只能自己理解,別人看不明白,而且時間一長,自己也會模糊。另一種是句字法,即用一個能表達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一個部分的內容概括出來。句子法的長處是:具體、明確,無論放下多久,都不會忘記,別人看了也明白。短處是:寫作時不能一目瞭然,不便於思考,文字也多。上述兩種寫法,各有優缺點,用哪一種好,還是混合使用好,這由作者自己確定。
不管是文科論文,還是理工科論文寫作提綱,都沒有必須遵循的固定模式,一切視研究內容的需要而定。以下介紹兩個案例,供填寫「研究的基本內容」欄目時參考。
3.3.2 「擬解決的主要問題」的填寫方法
「擬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論文的主攻方向、研究目的。具體是指開題者預先設想的、將要在論文中證明的某一個新的理論問題,或某一個新的技術問題,或某一個新的方法問題等,以及開題者對這個問題的基本觀點(贊成什麼,反對什麼)。填寫此欄目,就是要求開題者用明確、具體的文字(力求用一、兩句話)把論文題目中的上述信息傳達出來。
「擬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在綜述本課題國內外研究動態的基礎上提出來的,論文正文的各個部分都是為了論述這一主要問題,而主要問題的解決,將得出研究成果。
一篇論文只有一個中心,一個重點。不管文章長短,材料多寡,但主題只有一個。集中也是深刻的保證,只有集中於一個主題,才能論述深刻。如果一個課題,要解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要問題,就有可能導致主攻方向不明確,在論述過程中發生種種困難,或觀點沖突,或邏輯混亂,或主次不分。所以,一般情況下,一篇科研論文論述一個基本觀點,解決一個主要問題。
3.4「研究步驟、方法和措施」欄目填寫方法
本欄目由開題者(學生)填寫。要求回答本課題怎樣研究的問題。可以分三個層次表述:即研究步驟、研究方法、研究措施。
3.4.1 研究步驟
研究步驟,也稱寫作步驟、寫作程序等,具體指從提出問題到撰寫成文的各個階段。填寫時可以如下表述:第一步,選題;第二步,搜集、閱讀和整理資料;第三步,證論與組織(擬寫開題報告);第四步,撰寫成文;第五步,論文修改與定稿;第六步,外文翻譯。
為了使同學們對六個步驟有一個明晰的印象,以下逐個給予簡單的介紹。
第一步,選題。
即選擇研究課題,確定主攻方向,是撰寫論文的第一步,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選題必須符合選題原則。選題恰當與否直接關繫到研究成果的質量水平。選題有導師命題分配和學生自擬自定兩種方法。題目選擇恰當,等於論文成功了一半。
第二步,搜集與閱讀整理資料。
論文題目選好以後,接著就要搜集資料,進行知識積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資料就無法進行科學研究。搜集資料要發揮高度的主觀能動性,想方設法得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資料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文獻資料;二是科學實驗、觀察、調查。
先談談文獻資料的問題,文獻資料是前人從事科學研究的總結。科學研究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有著繼承性和連續性。我們要了解本課題研究的歷史和現狀、掌握動向、吸取經驗教訓、開擴思路、進行比較、做出判斷等等,都需要參考資料,從中得到借鑒、印證、補充和依據。這些都是寫作論文的必要素材。
再談談搜集科學實驗、觀察、調查材料的問題。科學實驗是人們為暴露事物內部矛盾,揭示事物本質及其規律,發現其內部的矛盾而進行的變革研究對象的一種操作和活動。由於實驗是在受控制的條件下進行的,將盡量排除外界的影響,因此,人們有可能對研究對象做細致、周密的觀察,從而找出事物內部的聯系。我們要取得實驗的第一手材料,就要進行科學觀察。科學觀察應具有客觀性、系統性和保密性。客觀性,是指不要先入為主,戴有色眼鏡看待事物,而要如實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系統性,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連續、完整地觀察事物發展、變化的全過程,而不至於漏掉重要的細節。嚴密性,是指觀察要一絲不拘,注意任何微小的變化。在觀察中,往往會發現意外的情況,這種偶然的發現叫機遇,這種機遇我們不要輕易放過,在其中可能蘊藏著重大的科學發現。觀察要及時、准確地把觀察到的現象、數據、結果記錄下來,這些都是我們寫論文的素材,科學實驗必須藉助實驗原料、儀器、設備等才能進行,不同的材料、設備,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因此,這些科學實驗使用的器材,同樣屬於寫論文需要體現的素材。
不論是社會科學的課題,還是自然科學的課題,有的素材必須通過調查才能取得,它是對客觀事物自發過程進行觀察和記錄的科學研究活動(參見任務書中有關「調查研究類型」的介紹)。
從各種途徑獲取的資料,必須加工整理,包括:檢查資料是否齊全,重不重要;對資料進行科學分類(最好根據中國圖書分類方法分類,以使資料分類標准化,如果按自己方法分類,最好能堅持始終);編制資料索引,進行加工,做到統一化(如數據、年份、術語要統一,便於比較)、序列化(如年代中斷要想辦法排齊)、典型化(即對同類資料進行篩選,找出有代表性的資料)、形象化(即把一些數字通過圖和表表示出來)等。
搜集和整理資料是異常艱苦和細致的工作,要具有吃苦精神。達爾文曾經說過:「科學就是整理事實,以便從中得出普遍規律或結論。」他自己就是在整理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搜集了大量的動物標本之後,才寫成了偉大的著作——《物種起源》的。馬克思在撰寫《資本論》時,花了四十年心血,他閱讀了浩如煙海的理論著作、事實材料、統計數字等等。鑽研和摘要過的書籍達1500多種,為此他還學了好幾種外國語。在《資本論》中引用和提到過的著作達505部,所有英國的議會報告和其他官方文件59種,報刊56種。列寧對馬克思的《資本論》的產生過程作了精闢的說明,他說:「《資本論》不是別的,正是『把推積如山的實際材料總結為幾點概括的彼此相聯系的思想』。」我們在撰寫畢業論文的時候,要學習這些偉人的科學精神、吃苦精神。
第三步,論證與組織。在搜集資料的基礎上,需要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它進行研究。首先要樹立科學的方法論。其次,掌握正確的分析方法。第三,確立論點,其中包括中心論點(或總論點)與分論點。第四,選擇材料擬寫提綱,對全文的內容作通盤的安排,對結構格式作統一的布局,規劃出論文的輪廓,顯示出論文的條理層次。論證與組織的過程,也是撰寫開題報告的過程。
第四步,撰寫成文。
搜集了資料、確立了論點、選擇了材料、填寫開題報告之後,就進入了論文的撰寫階段。
第五步,論文(設計)修改與定稿。
論文(設計)寫好初稿後,必須從思想內容與表現形式上進行修改。修改論文是很細微深入的工作。論文經過多次修改後,就可以列印定稿,在排版時一定要符合文面的要求。
第六步,外文翻譯:
翻譯是本科畢業生的基本素質和業務水平的重要標志。翻譯的主要用途是獲取和傳播最新的學術信息,一般要求做到忠於原文、通順流暢。
3.4.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指分析論證課題時的思維方法,它屬於認識論范疇。沒有正確的研究方法,就不能深入認識事物的本質,揭示其客觀規律。沒有正確的研究方法,就不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前進、有所創新,自然也就不能獲取研究成果。因此,有的專家學者認為,選擇了好的研究方法,也等於論文完成了一半。
科研方法很多。按照人的活動區分,可以分為兩類:即實踐(經驗)性方法;理論性方法。前者如觀察方法、實驗方法、調查方法、後者如抽象方法、假說方法。各種科研方法按照適用范圍區分,可以分為三類:即適用於一切學科領域的哲學方法;適用於眾多學科領域的一般方法;適用於某些具體學科領域的特殊方法或專門方法。這里只能列舉部分研究方法,並按適用范圍將科學研究方法分三大類介紹,其中有些方法是所有專業適用的,有些是部分專業適用的。
3.4.2.1 哲學方法
哲學方法是最為概括、最具有普遍性的方法,適用於各類學科,各個專業。
3.4.2.2一般思維方法
一般思維方法是哲學方法與專門分析方法的中介,是取得經驗性知識及發展理論性知識的一般方法。又分為:歸納與演繹方法;分析與綜合方法;歷史與邏輯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系統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定性與定量分析方法。
3.4.2.3 專門分析方法
又稱特殊研究方法。專門方法很多,不甚枚舉,各個學院、系甚至專業可以結合院、系、專業的研究特點,介紹一些專門的研究方法,例如:
理工類專業的常見專門研究方法有:實驗法、觀察法、調查法等。而在物、化、數、生等學科中又有各自的更加專門的方法,如物理學研究中的光譜分析法,化學研究中的比色法等等。
經濟管理類專業常見的專門研究方法有計量經濟法。
法學專業常見的專門方法有歷史考證法、比較分析法、社會分析法、規范解釋法、經濟分析法等。
文藝學類專業常見的專門研究方法有「文學——歷史」批評法、社會批評法、傳統研究法、精神分析法、原型批評法、符號學研究法、俄國形式主義研究方法、英美新批評法、結構主義法、闡釋學法等等。
漢語言文學專業專門研究方法有推理與議論法、證明與反駁法、傳統考據、考證、考訂、點評等方法。
心理學專業專門研究方法有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個案研究法、行為研究法等。
在同一論文中,各個部分可以分別採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各種方法互相補充,互相協調,才能揭示研究對象各個側面或各個層次的特殊規律,進而證明總論點
對於初學寫論文的本科生來講,有的不知道有哪些研究方法,寫論文不講方法;有的不問清紅皂白,生搬硬套,亂用研究方法;有的雖然知道一些研究方法,但在論文中往往只局限於一種方法,思維單一,視野狹窄。為此,開題者(學生)首先應該學習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識;第二,開題者(學生)在論文寫作中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地使用各種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 高中的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和結題報告怎麼寫論文怎麼寫
根據科學論述此文化,西方國家已把性公開為一門課程,讓青少年早了解此知識,防止病菌發生以及多重危害性等等健康成長問題。具體細節根據你們的課程來論述你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