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指導中學生寫作
提起作文,大多數中學生大傷腦筋,總覺得寫作文時無話可寫,卻又非寫不可,只好硬著頭皮胡亂寫幾句應付老師。不少老師對此毫無辦法,不知從何入手去指導學生進行寫作,結果形成了學生不願寫作文、老師不願講作文的局面。我認為要改變這種現狀,教師應首先培養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有了寫作興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使其願意寫作並努力寫作。激發起興趣再施以正確合理的指導、練習,一定會寫出好的作文。 一、指導閱讀,初步練筆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形象地講述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只有廣泛的閱讀,才會擁有廣博的知識,運用到寫作中才能有話可說。閱讀不是盲目的、無選擇的,教師應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選擇一些典型性的文章進行范讀或放錄音,讓學生體會文章的美,然後指導學生默讀或有表情地朗讀,指出典型的詞句,讓學生理解其在文章中的意義和色彩,激發學生聯想,領會詞句的妙用。例如:在《蘆花盪》這篇小說中,「自負」本來是一個貶義詞,但確實是文中主人公的主要性格所在,並不是貶低主人公。可讓學生試著寫寫這樣的句子,訓練他們運用詞彙的能力,從中體會文字的無窮妙用。在閱讀過程中,可指導學生把自己認為好的句子或者段落摘抄下來,反復朗讀,在講解的過程中教會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文章的意境、思想,使學生感到理解一篇文章有章可循了,自然會增強閱讀的興趣。課內的閱讀是有限的,還要鼓勵學生進一步把閱讀擴展到課外,例如讀書、看報等。這里所說的閱讀,一方面要大量閱讀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另一方面還應大量閱讀當代同齡人的優秀習作(學生只有在閱讀同齡人的優秀習作時,才會產生濃厚的作文興趣,因為同齡人的優秀習作,反映的生活是學生所熟知的,語言風格是學生所喜歡的,學生讀過以後很容易產生模仿的沖動,而這種沖動正是良好的作文興趣的開端),只有這樣,才能開闊學生的視野,使課內外閱讀形成互補,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為寫好作文積累素材。 二、教會觀察,體驗生活 要想讓學生寫作時有話可寫,閱讀必不可少。但光靠閱讀是不行的,教師還必須教會學生走進生活,學會觀察體驗生活,從生活中挖掘寫作的素材。 教師要教會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人、事、景、物,從中獵取寫作文時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對一些看似不大實則很有意義的事情產生興趣,注意觀察起因、過程和結果;你要留意校園花壇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變化它的顏色,學會刨根問底,弄清這些變化的來龍去脈;你要走向社會,同更多的人接觸,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東西,隨時將它們匯入自己思想的長河。 三、逐步滲透,說寫結合 課內外的大量閱讀,使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了,知識增加了;仔細體驗觀察生活,讓學生有話想說了。但是,能不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清楚某一件事或某一觀點呢?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善於設置疑問,啟迪學生的智慧,或者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可由其他學生給予解答。教師對主動提問、解答的學生給以充分肯定的同時,還應指出學生口頭表達的一些不足,如語言不連貫、邏輯性差、詞語選用不當等,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其感到自己能夠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並且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課下指導學生把提問解答的內容在筆記本上歸納總結,把口頭表達的內容加以整理,加工落實到書面上,自然就是一篇小文章了,書面表達能力也就相應增強了。在教學中逐步把說寫結合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可以通過演講比賽、討論會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自由發言、自由想像、互相討論。這樣一來,說得多了,口頭表達自然會增強,活動結束後再把自己或別人講述的事或者闡述的觀點加以補充和完善,一篇小記敘文、小議論文就蘊育而生了。 四、多寫多練,功到自然成 通過大量的課內外閱讀,學生已經掌握了大量的寫作素材,說寫訓練使其掌握了一些寫作技能,但這些還遠遠不夠。要想掌握寫作規律,還應多寫多練,才能真正寫出好的文章。教師可以布置周記,讓學生把每天聽到、看到、讀到和想到的一切用最貼切、最恰當的語句,以最合理的順序記錄下來,長此以往,習慣成自然,學生自會把社會生活中的一切寫成文章了。這樣,寫作時就不會無話可寫、胡亂應付了,因為學生已經願意把一切訴諸文字、展示心聲。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改寫、縮寫練習,進一步提高其寫作能力。 指導中學生寫作還有很多其他方法,但是只有培養了寫作興趣,才能寫出好的文章。所以,指導閱讀、留心生活、說寫結合、多寫多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才能運用文字,創造出佳句,寫出井井有條、文采飛揚的好文章。
② 怎樣指導中學生寫作文
作文,是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的重頭戲。作文是用文字書寫靈魂,傾訴情感,每一個字必經「千錘百煉」。而現在許多學生是洋洋灑灑數千字,不知其所雲;或是寥寥數字,雖言簡而意不明;或是假情假意,真情不在。因而如何引導學生寫出「真」作文成了語文教師最大的難題。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應該怎樣指導中學生在作文寫出既有生活的真,也有情感和美,還有思想的善的文章呢?下面我就談談這個問題。
一、作文教學要做到「有的放矢」
作文被有的語文教師視為「天敵」,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些語文教師對於作文的目標不是很明確,有時候全憑心情布置作文,作文的布置或者作文教學都是很隨機的。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對初中作文進行序列的構建和實踐。寫文章是一種高強度的表達活動,文章寫出來是以一定的物質形態存在的。由此,我們語文教師可以對於初中三年的語文教學進行一下編排。
初一:對話的基礎階段——觀察與再現。作文教學內容主要圍繞以下四方面展開:1.狀物;2.寫景;3.寫人;4.記事。對話語言要求:正確清晰,力求具體、生動。
初二:對話的提升階段——思考與表達。作文教學內容圍繞以下四方面展開:1.「我」與自我,如理想、人生、未來等;2.「我」與人;3.「我」與社會;4.「我」與自然。印象最深刻的是金老師
③ 如何指導初中生寫作文
一、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葉聖陶先生說過: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葉老的話精闢地道出了習作與生活的密不可分的關系。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只有投入到生活中去,體驗人間真情,豐富個人情感,積累習作素材,習作時才有事可敘,有景可描,有情可抒,有感可發,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有聲有色,亦情亦景。才會使讀者讀起來有滋有味,妙趣橫生。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養成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動手寫寫的好習慣。正所謂肚中有墨,何愁倒不出。與此同時,教師必須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一個孩子就其天性來說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心裡的詩的琴弦響起來,要打開他的創作的泉源,就必須教給他觀察和發覺各種事物之間的眾多的關系。教師應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去發現,去體驗;鼓勵學生走進大自然,置身於大自然中去玩賞,在玩賞中觀察,玩中感悟,賞中習作。要讓學生真正做到四帶:帶好自己的眼仔細看;帶好自己的耳認真聽;帶好自己的腦邊想邊體驗;帶好自己的筆做必要的記錄。我在教學中堅持讓學生寫日記,要學生用自己的火眼金睛發現生活中的精彩鏡頭,用自己的聰明智慧感悟深刻的一剎那,盡量拓寬學生的活動場所。我往往利用課前五分鍾及課外活動課的時間,讓學生讀自己的日記,師生共同評比,評出具有獨特發現、獨特體驗的好日記。這樣學生寫日記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寫日記不再流於形式,日記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了。學生也日漸養成了細心觀察的好習慣,促使學生真正成為生活的主人,做生活的有心人,為習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二、創設情境,感受真實生活
親身經歷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可貴的寫作,有了切身體驗才能動於中,發於言。倘若教師命題內容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沒有真實的生活體驗,又怎能激起學生表達的慾望呢?學生只能在萬般無奈下去胡編亂造,寫出的文章只能是語無倫次,前後矛盾,缺乏真情實感。因此教師應適當地創設情境,給予學生真實的感受,引導學生用眼、鼻、舌、手去攝取生活素材,讓學生眼中有物,方能筆下有文。特別是聽了齊白堅教授快樂大作文的觀摩課,更是使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齊白堅教授善於創設原始的情景,讓學生運用眼、耳、手、鼻、舌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和學生獨特的體驗,適當指導學生寫作的基本要點,放手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高漲情緒中學會作文。回到學校,我馬上利用兩節課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吹氣球》比賽,布置了比賽的規則,在三分鍾內誰吹得最大,誰就取勝,當然氣球吹破的被淘汰。在比賽過程中我適當地引導學生做到眼、耳、腦、筆並用,比賽結束後,我便讓學生動手寫作,一節課時間學生就把自己的作文寫好了,個個同學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往日寫作時的愁眉苦臉已盪然無存。
當然,每一次習作都不可能先表演後再習作,這就需要老師放慢記憶鏡頭。盡管學生在平時生活中已積累了豐富的習作素材,但由於心理上的抵觸,無法進入再現情景或再現時印象、感悟不夠深刻。此時,教師必須善於用豐富的語言組織、啟發或用生動的圖片、美妙的音樂讓學生放鬆心情,喚起對當時的人、景、情感的回憶。在教師隨風潛入夜的引導中,往事就猶如電影回放一樣清晰地浮現於學生的腦海中,此時提起筆寫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好詞佳句
人是樁樁全靠衣妝,其實文章也一樣,准確華美的詞句更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葉聖陶先生也說過寫東西靠平時的積累,不但著作家、文學家是這樣,練習作文的小學生也是這樣,小學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他今天以前的知識、語言、思想等方面的積累。足見積累對寫作的重要性。積累豐富的詞彙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導學生大量閱讀。大量閱讀既可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語感,又可為學生積累寫作的素材,豐富學生的詞彙。反之學生閱讀量太少,積累的詞彙有限,學生的作文也只能是茶壺裡面煮餃子有貨倒不出,內心不能盡情表達,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博覽群書,吸眾家之所長,要求學生多讀、多想、多記、多用,豐富大腦,寫作時這些好詞佳句就能准確地為自己的文章增添光彩。當然積累好詞佳句不能靠一朝一夕,要持之以恆,積少成多。同時還要注意積累的方法。我在指導學生閱讀習作中,要求學生在閱讀時勾、背、寫好詞佳句,積累的內容可以是名人名言、詩句或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的優美句子,也可以是人物外貌,或細節描寫的句子,也可以是好的開頭和結尾或新穎的題目。平時有空時拿出來讀讀背背並默寫下來。我總是利用課外活動課開放學校圖書館,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每個星期五下午的活動課讓學生展示該星期積累的好詞佳句,表揚課外閱讀量多並做好讀書筆記的同學,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積累好詞佳句的興趣。
四、指導學生審題,明確寫作要點
學生作文中離題、偏題,詳略不當的現象時有發生。可見,學生習作審題是關鍵。每一次作文均有一定的具體要求,習作的重點,教師平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認真審題,否則學生一不留神,就會離題萬里,寫出的文章也就牛頭不對馬嘴了,即使是所寫的文章妙語連珠也是白費功夫了。我在習作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反復讀習作要求,讓學生說說寫作的范圍及要求,弄清是關於寫人、寫事、寫狀物的還是寫景的作文,明確寫作的要點,確立寫作的側重點,並要弄清作文還有哪些限制。其次在審題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寫作的類型,到底是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還是屬於自己命題作文;是屬於想像、自由作文還是看圖作文。教會學生審題之後,教師還要適當指導學生掌握各類習作的要點。小學生作文主要有寫人、記事、狀物、寫景四大類。寫人的文章要善於運用細節表現人物的個性,記敘人物的一、二事,注意外貌、神態、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從而勾勒出人物的形象特點,做到言如其人,行似其態,必須強調所描寫的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必須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齡與地位。如果是敘事的文章,可以採用總分總的結構來寫,也可以運用首尾照應的寫法,還可以在文章的開頭開門見山交代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或事情的起因。事情發生的過程是習作的重點,要把其來龍去脈具體生動地敘述出來。關於寫狀物的文章應具體描述物品的顏色、形狀,寫出物品的特點,展開豐富的想像,多用一些比喻、擬人等方面的修辭手法,賦予它情感,使所寫的物品躍然紙上,最好能夠做到動靜結合,這樣就會給文章增添一些情趣,有些物品我們可以寫它的獨特用途,從而突出了物品的特點,在字里行間還要滲透作者的情感。如果是寫景的文章,一定要精心設計好寫景的順序,可以按方位順序來進行描寫,也可以按游覽參觀的順序來記敘,還可以按時間的先後順序來記敘。同時還要注意寄情與景物的描寫中,做到互相交融,將讀者引進身臨其境的境界。在進行景物描寫時,要做到詳略得當,切記面面俱到或泛泛而談,應抓住一兩處自己喜愛的,覺得有趣的,印象深刻的景物進行具體描寫,其他景物可一筆帶過。總之,只要學生明確了各類習作的要點,就猶如心中有了一盞明燈,照亮了前進的道路。
習作教學之路不是一帆風順的,也不是一就而蹴的,它需要持久的動力,不懈的努力。廣大教師要勇於探索,精於思考,長期指導,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加強習作技巧的指導,相信作文教學一定會跨上一個新的台階。
④ 如何指導初中學生寫好個性作文
提起作文,大多數中學生大傷腦筋,總覺得寫作文時無話可寫,卻又非寫不可,只好硬著頭皮胡亂寫幾句應付老師。不少老師對此毫無辦法,不知從何入手去指導學生進行寫作,結果形成了學生不願寫作文、老師不願講作文的局面。我認為要改變這種現狀,教師應首先培養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有了寫作興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使其願意寫作並努力寫作。激發起興趣再施以正確合理的指導、練習,一定會寫出好的作文。
那麼如何指導中學生寫作呢?我認為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1. 指導閱讀,初步練筆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形象地講述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只有廣泛的閱讀,才會擁有廣博的知識,運用到寫作中才能有話可說。閱讀不是盲目的、無選擇的,教師應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選擇一些典型性的文章進行范讀或放錄音,讓學生體會文章的美,然後指導學生默讀或有表情地朗讀,指出典型的詞句,讓學生理解其在文章中的意義和色彩,激發學生聯想,領會詞句的妙用。例如:在《蘆花盪》這篇小說中,「自負」本來是一個貶義詞,但確實是文中主人公的主要性格所在,並不是貶低主人公。可讓學生試著寫寫這樣的句子,訓練他們運用詞彙的能力,從中體會文字的無窮妙用。在閱讀過程中,可指導學生把自己認為好的句子或者段落摘抄下來,反復朗讀,在講解的過程中教會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文章的意境、思想,使學生感到理解一篇文章有章可循了,自然會增強閱讀的興趣。課內的閱讀是有限的,還要鼓勵學生進一步把閱讀擴展到課外,例如讀書、看報等。這里所說的閱讀,一方面要大量閱讀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另一方面還應大量閱讀當代同齡人的優秀習作(學生只有在閱讀同齡人的優秀習作時,才會產生濃厚的作文興趣,因為同齡人的優秀習作,反映的生活是學生所熟知的,語言風格是學生所喜歡的,學生讀過以後很容易產生模仿的沖動,而這種沖動正是良好的作文興趣的開端),只有這樣,才能開闊學生的視野,使課內外閱讀形成互補,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為寫好作文積累素材。
2. 教會觀察,體驗生活 要想讓學生寫作時有話可寫,閱讀必不可少。但光靠閱讀是不行的,教師還必須教會學生走進生活,學會觀察體驗生活,從生活中挖掘寫作的素材。
魯迅先生在回答文學青年「如何才能寫出好文章」的問題時強調了兩點:一是多看,二是多練。這里的「多看」即指多觀察。這就說明:要寫好文章,要掌握嫻熟的文章寫作手法,就要多觀察、學會觀察,觀察是寫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礎。
俄國小說家契訶夫就這樣諄諄告誡初學者:「作家務必要把自己鍛煉成一個目光敏銳、永不罷休的觀察家――要把自己鍛煉到觀察簡直成習慣,彷彿變成第二個天性。」把觀察鍛煉成習慣,鍛煉成第二天性,這是一種很需要時間去磨練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教師要教會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人、事、景、物,從中獵取寫作文時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對一些看似不大實則很有意義的事情產生興趣,注意觀察起因、過程和結果;你要留意校園花壇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變化它的顏色,學會刨根問底,弄清這些變化的來龍去脈;你要走向社會,同更多的人接觸,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東西,隨時將它們匯入自己思想的長河。
3. 逐步滲透,說寫結合 課內外的大量閱讀,使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了,知識增加了;仔細體驗觀察生活,讓學生有話想說了。但是,能不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清楚某一件事或某一觀點呢?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善於設置疑問,啟迪學生的智慧,或者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可由其他學生給予解答。教師對主動提問、解答的學生給以充分肯定的同時,還應指出學生口頭表達的一些不足,如語言不連貫、邏輯性差、詞語選用不當等,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其感到自己能夠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並且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課下指導學生把提問解答的內容在筆記本上歸納總結,把口頭表達的內容加以整理,加工落實到書面上,自然就是一篇小文章了,書面表達能力也就相應增強了。在教學中逐步把說寫結合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可以通過演講比賽、討論會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自由發言、自由想像、互相討論。這樣一來,說得多了,口頭表達自然會增強,活動結束後再把自己或別人講述的事或者闡述的觀點加以補充和完善,一篇小記敘文、小議論文就蘊育而生了。
4. 多寫多練,功到自然成 通過大量的課內外閱讀,學生已經掌握了大量的寫作素材,說寫訓練使其掌握了一些寫作技能,但這些還遠遠不夠。要想掌握寫作規律,還應多寫多練,才能真正寫出好的文章。教師可以布置周記,讓學生把每天聽到、看到、讀到和想到的一切用最貼切、最恰當的語句,以最合理的順序記錄下來,長此以往,習慣成自然,學生自會把社會生活中的一切寫成文章了。這樣,寫作時就不會無話可寫、胡亂應付了,因為學生已經願意把一切訴諸文字、展示心聲。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改寫、縮寫練習,進一步提高其寫作能力。
指導中學生寫作還有很多其他方法,但是只有培養了寫作興趣,才能寫出好的文章。所以,指導閱讀、留心生活、說寫結合、多寫多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才能運用文字,創造出佳句,寫出井井有條、文采飛揚的好文章。
⑤ 淺談如何指導中學生寫作文
生活是寫作材料的源泉,觀察是寫作的門徑,一切外部信息要通過觀察才能進入大腦。只有熱愛生活並且善於觀察的人,才能從生活中發現許多可寫的素材,並產生強烈的寫作願望。
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帶著情境性的情感對人的認識和行為更有引發作用。贊可夫說:應該打開窗戶,讓沸騰的社會生活,奇異的自然現象,映入學生的腦海,藉以豐富學生的感情經驗,激發學生的感情。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奇異的自然現象和參與沸騰的生活。此外還必須有意識地創設情境,渲染氣氛,為學生創造'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捕捉寫作時機,激發學生的寫作情感。
一. 在作文中創設情境,激發情感,培養觀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只有對觀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做到變被動為主動,變無心為有心,學生有了寫作的積極性,搞好作文教學就有了良好的基礎。
1.從玩中觀察
從孩子喜歡的事物中觀察,孩子往往會瞪大一雙好奇的眼睛,效果容易事半功倍。記得在指導寫《記憶一次參觀活動》的作文時,正趕上學校秋遊香山植物園。於是我給學生布置了觀察作業:游覽之中選三種你喜歡的植物,認真觀察它的顏色,樣子以及生長特點,回來後畫下來在班裡展覽。有了明確的目的,學生們在活動中看得可仔細了,摸一摸,聞一聞,有的還專著的拿筆記一記,生怕忘了似的。回來之後,一幅幅逼真的作品誕生了:葉背是紅紅的'紅背桂';葉子象七個手指的'七葉葵';葉子很小但很香的'九里香';長滿小刺的'仙人鞭'等等,真讓人目不暇接。作文的第一步--'畫'的工作完成了。
接下來進行作文的第二步--'說'。在第一節作文課上,我組織孩子們暢所欲言地把自己畫的植物介紹給大家。讓大家也了解這種植物,喜歡這種植物。學生爭先發言,講起來滔滔不絕。熱烈的掌聲,喝彩聲,不時從教室里傳出。從這就可以知道學生們在這次活動中是仔細觀察了。
作文第三步--'寫',安排在第二節課。學生們聽了要求之後,都埋頭在桌子上寫起來,再沒有左顧右盼,獃獃坐著得人了。有的同學寫到:美人蕉盛開的花朵從遠處看像一個個小喇叭,可是走到近處看,卻是四,五片花瓣組成。風兒一吹,花朵就像一個美麗的少女,在翩翩起舞;葉子就像一把大扇子,上下晃動。花蕊就藏在花瓣里,如果你用手摸一摸它,手上就會沾上不少花粉,滑溜溜的。再用鼻子一聞,一股清香味撲鼻而來。精彩的片段真讓我愛不釋手。這種觀察不僅不是負擔,還給了孩子們樂趣,因為有了樂趣所以才會有收效。
2.在活動中觀察
小學生的特點是好奇,對新鮮的事物特別感興趣。為了激發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我勁量在班裡組織一些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像拔河比賽,特技表演,知識競賽等。六年級畢業前夕,要寫一篇《我愛我的學校》的作文。寫作之前,為了加深學生對既熟悉(天天見到),又陌生(熟視無睹)的校園的印象,我在班裡開展《校園一角》攝影比賽。每人選出3張優秀的作品參賽。參賽時要求學生以《誇誇我的學校》為題,在班會上介紹校園環境或設施,也可以是在校園中開展的有意義的活動,課堂學習的動態。學生們行動起來,背上相機,走遍校園去選景,選角度,還真像個小攝影師。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有學生們的足跡。學校的每一處景物都盡收學生們的眼底。照片出來了,學生們的作文也有了素材。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切實感受到:花點功夫,激發學生寫作文的興趣,讓他們有話可說,讓他們有表達的慾望,這應該是作文教學的第一步。
二. 作文教學過程中,逐漸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
小學生智能發展尚處於低級階段他們的意志內控力弱,情緒性突出,觀察事物往往比較粗略,缺乏精細的辨別能力。針對學生觀察過程中的特點,我利用一些電教手段,指導學生如何觀察。
1. 有順序地進行觀察
人們從事一項活動,總要按照合理的順序進行,觀察活動也是如此。記得在指導寫《我喜愛的一種小喜動物》一文時,我從學校找到了《小白兔》的錄象。首先讓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要求:觀察小白兔的外貌特徵。然後指導學生進行有順序的觀察。先整體到部分的觀察,指導學生觀察白兔外形時,錄象採用定格,把最能顯示小白兔樣子的鏡頭定下來。學生們都不約而同地大聲說全身雪白的小白兔,真惹人喜愛。然後在指導學生按從上到下,從頭到尾,從左到右,由遠到近地進行觀察。指導過程中,強調觀察的順序。各部分仔細觀察之後,再把錄象完整地放一遍。配上音樂和旁白,從整體上加深觀察印象,最後訓練學生說一說到寫下來。
通過指導,學生觀察事物變無序為有序,為作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觀察與聯想相結合
小學生天真活潑最富於想像力,只要我們正確誘發學生的聯想,使聯想與觀察有機的結合起來,學生感知到的事物才有神。平時在講讀課文教學中,多用投影,引導學生欣賞優美句子,啟發他們想像;多用錄音,借用一些與課文感情一致的音樂,與課文一起
⑥ 如何對初中生進行作文指導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作文是衡量其語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在教學實踐中,常聽有些中學生說:"我就怕作文,一提筆就頭疼,總覺得沒東西可寫。"有的乾脆說:"我真不知道該寫什麼,從何寫起"。有的學生作文雖然也交上來了,但仔細一看,剛開個頭,敷衍幾句,就草草收場。內容空泛籠統,材料陳舊,改頭換面,東拼西湊……如何指導初中生寫作文?這確實是很多中學老師深感頭疼的事情。如何指導初中生,讓這些剛剛踏入中學校門的孩子們寫出一篇像模像樣的作文,確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在十幾年的教學過程中,我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重視積累打好基礎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閱讀是作文的基礎,作文要在閱讀中吸取養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古人這些總結,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閱讀、積累"在寫作中的重要性。在教學中,對剛剛踏入初中的學生來說,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多側面、多角度的小練筆,任意選取一個小片段,由於內容短小、選材自由,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想像力,所以比較受學生歡迎,同時也從多方面積累學生的素材。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對百草園景物的描寫有一特殊句式"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我讓同學們仿寫,由於同學們已學過且對課文理解的較深刻,所以多數同學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再如教材中有許多地方給學生流下了思考餘地,教師要充分把握好教材,把空白留給學生,讓學生的想像來補充空白。如《珍貴的教科書》一課在敘述敵機轟炸後寫道:"我兩耳一陣轟鳴,就什麼也不知道了……"省略號省略了我昏迷以後指導員護書的經過,我讓學生加以想像並寫下來,有同學這樣寫道:"炸彈在我身邊爆炸了,彈片紛飛,眼看就要落到那捆珍貴的教科書上,那捆毛主席從印文件的紙里節省出來並印刷的教科書上,說時遲那時快,指導員一個飛躍,趴在那捆書上,那捆珍貴的教科書保住了,而彈片卻穿透了指導員的胸膛,鮮血染紅了那捆珍貴的教科書。",通過補寫空白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和表達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學生寫作文的興趣。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學生有興趣了,就可以循序漸進,進行"百字新事"訓練、"剪報作文"訓練等,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落實"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進而從多方面積累素材,達到"厚積而薄發"的目的。
二、創造情景、學會觀察
什麼是觀察?所謂觀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遠"觀"近"察",事事留心,時時注意,並養成一種習慣。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有意識的指導學生欣賞、體會作者在文章中的觀察方法和寫作技巧,並以此作為範文讓學生進行仿寫練習。記得2009年冬天的第一場大雪,也正趕上上作文課,學生被漫天的雪花所吸引,時不時的往外探頭,心思已不在教室內,這是一個"調皮"的同學詭異的說:"老師,我們不願意寫作文,咱們打雪仗好不好?"我靈機一動馬上說:"好"!教室內立刻沸騰了,各個摩拳擦掌准備往外沖。這是我說:同學們,我先來朗讀峻青《海濱仲夏夜》中的一段描寫,再去好不好?教室內立刻鴉雀無聲,各個激情昂揚非常專注的聽我朗誦:"夕陽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還燃燒著一片橘紅色的晚霞。大海也被這霞光染成了紅色……"。接著我分析作者抓住了海濱夏夜的特色,用"橘紅色"來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紅色"寫海水的色彩,用"燃燒"一詞生動的描繪了晚霞的情態。寫出了晚上海濱的獨特美景,使讀者如臨其境。為什麼峻青能把海濱夏夜的景色寫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為作者以生活為寫作素材,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感受和思考,才把這一景色寫活了。現在我們就走出教室去看、去玩、去感受,玩夠了,鬧夠了,再靜下來寫一篇關於"雪"的作文。這次的作文寫的非常成功,現摘錄於下:"積雪有一尺多後,站在教學樓上遙望操場,象面對一面鏡子,它照出了一串串快樂的腳印"。"龍爪槐靜靜地迎著雪花,像撐起一把厚厚的大傘,為鳥兒留下一片覓食的空地"。生活是色彩斑斕的,只要不斷的引導學生以自己獨特的方法向生活投射自我的眼光,他們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獨特,就能產生有個性的思想和獨特的情感,就能用自己的話語大膽展示自己獨特的精神世界,就能寫出好文章。
三、貼近生活,親身體驗
馬克思文藝理論認為:現實生活是文學寫作的唯一源泉。學生作文雖然不同於文學創作,但習作也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環境,學生的生活越充實,作文內容就豐富,學生才能寫出耳目一新的作品來。例如:寫作文題目"記一次比賽活動",為了讓學生們有內容可寫,我舉辦了一次拔河比賽,當時的場面真令人激動,賽場上隊員們汗流滿面,一旁的啦啦隊員喊的聲音嘶啞,場下的觀眾心潮澎湃。賽後,同學們自動總結了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並主動寫成文字,這次作文成功了許多。他們抓住了細節,寫出了自己的感受,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像參賽的同學寫自己比賽時的感受,啦啦隊員寫到自己眼看繩子一點點挪向對方,卻無能為力,只得振臂呼喊,場下的觀眾則雙手緊握,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兒,為本班默默的加油……正是由於在活動中學生們細心體驗,寫作興趣才會濃厚,主動性也越來越強,促使他們去全面、細致、深入的觀察、體驗胸有成竹,寫什麼也就迎刃而解了。
"學無止境,教無定法"。在作文教學中,只要我們有意識的依據教材讓學生積累素材,有目的的指導學生觀察生活,從現實出發反映生活,就能解決寫作中的"無米之炊"問題;學生就會由討厭作文變為喜歡、熱愛寫作文,從而提高寫作能力。
⑦ 如何教初中學生寫作文
打開學生日記本,常常會看到這樣的讓老師傷心的語句:「作文真讓人頭痛!」「我最怕上作文課!」上作文課,老師拿著作文批改手冊走進教室,也常常傳來這樣非常不情願或不耐煩的聲音:「又要寫作文了!」一篇作文布置下去,好多同學都在那兒抓耳撓腮,不知如何下筆。有時候,這一周布置的作文甚至到下一周還遲遲交不上來。這些現象都足以表明,對於剛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來說,寫作文是一件多麼艱難的事,他們又是多麼害怕作文。然而,寫作能力是一種重要的語文能力,寫作能力的培養,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不寫不行;寫,又怎樣指導同學們寫好作文呢?下面談一點嘗試。
我們知道,做數學題,只要記住了公式,弄懂了原理,動動腦筋就能推出結果;背誦課文,再難記的東西,大不了多讀幾遍,加深理解,很快也就背得爛熟……然而作文則不同,它沒有現成的公式作依據,也不是單憑記憶就能夠解決問題的,它是一個復雜而艱苦的藝術加工的過程。要完成這一過程,它需要作者用心去體會,潛心去感覺;需要一番苦苦「修行」,然後才能修成「正果」——領略到作文的奧秘。要做到這些,對初一的學生來說實在是一件難事,這就使得好多學生對寫作文產生了一種神秘感。就是這種神秘感使得他們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而視作文為畏途。怕寫作文自然很難寫好作文,所以,要想指導學生寫好作文,首先要讓他們不怕寫作文。
那麼,怎樣清除學生懼怕作文的心理呢?
有的老師認為,學生懼怕作文主要是「無米」之故,於是他們便常常告誡學生「觀察!讀!寫!」可是到後來大致結果都會這樣:由於老師的引導不力,學生觀察了一陣子覺得也並沒有看到什麼可寫的,回來再讀上一陣子書也沒得到什麼補益;要求多寫,他根本就沒有什麼可寫,你叫他們怎麼多寫呢?這樣,就會使得學生對寫作文再一次失去信心。可以說,「無米」是學生懼怕作文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這種「看讀寫」的做法對解決學生的「無米」之難其效果卻並不好。
還有的老師認為,學生懼怕作文是因為他們對寫作不感興趣,於是有人便搜集大量的資料,向學生介紹古今中外作家的創作經驗,來激發學生寫作文的興趣。事實上,這樣做收效也並不見大。我們應該明白,我們面對的是一批十二三歲的孩子,他們的社會經驗和文化知識與作家不是一個層次的,與他們談這些,只能是用高掛在樹上的桃子去饞尚不會爬樹的小猴子,僅能讓它們空羨慕一場而不能讓他們得到什麼。聽的時候,熱情是能夠激發起來,他們也想一夜之間成為一個偉大作家,創作出千古不朽的作品。然而,當他們從幻想回到現實中拿起筆來的時候,卻又深深地感覺到自己根本就不是那塊料。於是,美麗的肥皂泡破滅了,留給他們的只能是失望自愧,剛激發起來的熱情也便重新降溫。
既然上述做法效果都太差,我們何不另找出路,再想辦法呢?
我們可以這樣設想一下:一個班裡很大一部分同學都怕寫作文,可也還有一部分是不怕的,而在這些不怕寫作文的人中,個別的還是寫作能力很好的!上面我們談到,在社會經驗和文化知識上,我們的這些中學生和作家不能相提並論,不是一個層次的人,作家的寫作本領他們是望塵莫及的。然而,怕寫作文的學生和不怕寫作文的學生是同學,他們的年齡,他們的社會閱歷,以及他們所學的知識都差不多,他們總該是一個層次吧。這樣,我們就可以先以培養不怕寫作文的同學的寫作能力為主,來帶動怕寫作文的同學進行寫作。
具體方法可以這樣:
首先,既然有些同學不怕作文,這說明他們對寫作文感興趣;既然他們對作文感興趣,我們就可以把這些學生組織起來,組織成一個興趣小組。對於興趣小組的同學,我們可以按常規來指導他們寫作:指導他們細心觀察,指導他們認真閱讀,督促他們多寫多練,還可以指導他們批改其他同學的作文,取人之長,去人之短,來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通過一階段的訓練,使他們的作文能「拿出門」來。當然,對這「拿出門」來的要求也不能過高,因為他們畢竟是初一學生,只要能做到錯字病句少出現,優美詞句多一點,用詞較准確,篇章結構新穎一點即可。總之一句話:讓他們給怕寫作文的同學作個表率就夠了。
以上是第一步,培養「師資」。第二步便需給怕作文的同學緊緊弦了。具體作法可以這樣:把怕寫作文的同學編成幾「旗」(為了與興趣小組中的「組」相區別,我們不妨也用一下「八旗制」),每旗的人數不要太多,三五人即可,因為多不一定精。每周班裡寫完一篇作文後(全班一起寫),由老師從寫作興趣小組的作文中挑出能作「表率」的文章,然後任抽出一旗,把這些作文分給這一旗中的各成員,讓他們認真研讀,找出這些作文的優點,看誰找得好,這一旗作完這一練習之後,可以再抽一旗進行同樣練習,直到各旗都進行完。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其好處很多。
首先,想寫好作文,閱讀一些優美的名家名篇固然重要,但也需讀一點與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文章。因為作家名篇水平很高,學生閱讀這些作品往往是食而不知其味,很難體味出作家是怎樣構思並組織這篇文章的,也就是說,作家高明的寫作技巧他們很難學到,因而讀完了這樣的作品之後,他們便會產生這樣的心理:這是我可望而不可即的,我的能力不行,我不會寫!這樣,就更增加了這些學生對作文的神秘感,他們也就愈怕作文了。當然這並非否認作家作品在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方面的作用,而不去讀它,而是在引導學生練習寫作的過程中,既要引導他們認真閱讀這些成功的作品,又要引導他們尋找「解近渴」的「近水」。也就是說,在指導學生閱讀作家名篇的同時,也不時地讓他們認真「研究」一下和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一些作品——這些作品他們是完全可以欣賞了的,他們會很容易地領略出自己的同學是怎樣構思並寫作這篇文章的。那麼研讀完這篇文章之後,他們會恍悟:原來這篇文章就這樣寫,我也會!紗網戳破,他們心中對作文的神秘感也就消失了。
其次,優點是他們自己找出來的,他們認為這些地方好,潛移默化中,這些「旗人」們就可以把它們學去了。——作家高水平的優點是不大易學的,可這些低水平的優點卻正合他們的胃口。「老師,××同學這個地方寫得真有趣!」「老師,××同學這段景物描寫真好!」「老師,××同學這篇作文的主人公的名字取得真好聽!」……這些與發現了新大陸同樣驚喜的語言,是在做完了這項練習之後少不了的。
再次,這些「旗人」們也寫過這一篇文章,對同一題目也動了一番腦子,而在研讀這些文章的同時,他們不自覺地就會把自己的作文與這些作文相對比,通過對比,他們會意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也會看到自己的長處,而增強自己寫作文的信心。同時,在不知不覺中,他們開闊了自己的思路,也悟出了別人構思文章的方法。到這個時候,他們便再也不愁沒的可寫了。這樣,也就為進行下一步練習打下了基矗。
既然「旗人」們已發現了「新大陸」,那麼我們何不讓他們登上這塊大陸一覽風情呢?這就是我們要進行的第三步練習——寫作。通過上面第一、二步的練習,「旗人」們就覺得有可寫的了。這時候,我們就要抓住時機,促使他們來一個飛躍——重寫這篇文章。這部分作文交上來,仔細翻閱就會發現,它們盡管仍是好一點、差一點各不相同,但與他們原先「擠牙膏」擠出的作文相比要進步多了。並且這一次他們也願意寫,寫得快,交得也快。這樣一次一次地進行練習,他們很快便會學會構思作文,也不會再有「沒的可寫」之感了。
為了調動「旗人」們的積極性,我們還可以開展小型的寫作競賽活動,人與人之間,旗與旗之間展開競爭,看哪一個人,哪一旗分數高。解脫了他們「沒有可寫」的痛苦之後,他們中許多人也便由原來的怕寫作文變為愛寫作文,在這種心理狀態下,他們的寫作水平一天天提高。當他們的寫作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也就是「入門」之後,便可讓他們退「旗」入「組」,加入到興趣小組的行列中去進行正常的寫作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