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作文大全 > 以屠呦呦的故事寫作文

以屠呦呦的故事寫作文

發布時間:2021-03-10 04:11:32

『壹』 百度描寫屠呦呦的作文 六年級

例文

俗語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又何嘗不是呢?
提到上面一句詩,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老師。我相信同學們都有許多話想對老師說,而我就有千言萬語想對我的語文老師王老師說。
現在我已經上六年級了,打從四年級開始,您就開始教我語文。一見您,高高的個子,龐大的身體,任何人見了您都得畏懼三分,我也不例外。可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和您相處了一段日子,發現您並不是我想像中的那麼可怕,而是那麼和藹可親。作為一名新生的我,上課非常害怕回答問題,生怕回答錯了,會被您一頓臭罵。可在我的一次偶然回答中,您表揚了我。從此,我對自己逐漸有了自信。上課時總有我的那隻小手高高舉起。放學了,在回家的路上,您經常撫摸我的頭,指導我怎樣學習。老師,您知道嗎?您的每一個微笑,每一句話,都正在或將改變我的人生。
對很多同學來說,寫字都只當是完成任務,沒有多大意義,不把它放在心上,本來我也這樣認為。可是您教導我們:寫字不是在完成任務,是不可忽視的,一個人從小就要把字練好,因為作為一名社會人員,連字也寫不好,將來在社會上是很難立足的。只要現在把字寫好了,就已經為將來成就打下了基礎。從此,我開始一筆一劃地認真寫字,發現寫字並不難,只需把筆劃放對位置,字就不會丑。經過長期的練習,加上你的不斷激勵,我的字在全班名列前茅。在接受您的教導後,我發現本來讓我們討厭的作文成了我的最愛。我們班很多同學都有同感。隨著和您在一起時間的增長,我對您的好感也越來越深。在和您相處的這些日子裡您不斷給予我表現自己的機會,您讓我參加作文競賽,書法競賽和學校的優秀作品展等,讓我在比賽中茁壯成長。

『貳』 寫屠呦呦內在美的作文

屠呦呦,這個不曾被世人熟知的名字,一夜之間,家喻戶曉。 「 中國獲科學類諾貝爾獎金第一人 」 、 「 青蒿素之母 」…… 鋪天蓋地的名譽與贊揚紛至沓來,她只淡淡地留下了一句話: 「 我覺得科學研究不是為了爭名爭利。 」 以身試葯,讓她的肝臟傷痕累累;放棄照顧女兒,使女兒體會不到母愛的溫暖。她的淡泊名利、她的無私奉獻,早已讓她心靈升華,讓她人格閃光,讓她名留青史。 我不禁想起了你 —— 六齣祁山,七擒孟獲,排八陣,演七星,東結孫吳,西和羌族,北抗曹魏,南平蠻夷。為了輔佐明君一統天下,拯救黎民百姓,你沒有絲毫怨言。 「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 你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你盡了人臣的責任。你忠貞職守,從未要求過榮華富貴, 「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 你用生命詮釋了無私與淡泊的重量。 三十年間,你遍嘗百草,時常在生死之間徘徊,但你始終沒有放棄,不知奮筆疾書多少個日夜,不知忍受了多少苦澀的味道,你終鑄成這部中國醫學史上的煌煌巨著 —— 《本草綱目》,在中國醫葯史上畫...

『叄』 屠呦呦的事跡能用於什麼作文

可以用於「記敘文」,描寫具體的人物事跡。
也可以用於「應用文」,寫人物發現的青蒿素的過程。

『肆』 寫屠呦呦的作文

「梅花香自苦寒來」,學習她的「韌勁兒」。青蒿素的發現談何容易,專屠呦呦和其團隊付出屬了怎樣的艱辛,世人難以想像。如果沒有鍥而不舍的「韌勁兒」,科學實驗難有建樹。

「千錘萬鑿出深山」,學習她的「鑽勁兒」。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引發瘧疾的瘧原蟲產生了抗葯性,科學家們開始尋找新葯。在漫長的探索中,中國政府也啟動了「523項目」,屠呦呦開創性地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如果沒有勇於探索的「鑽勁兒」,這項科研成果很可能付諸東流。

「柳暗花明又一村」,學習她的「悟勁兒」。屠呦呦從系統整理歷代醫籍入手,她查閱經典醫書、地方葯志,四處走訪老中醫,做了2000多張資料卡片,最後整理出一個600多種(包括青蒿在內)草葯的《抗瘧單驗方集》。「我們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療瘧疾的經驗。我們為什麼就做不出來呢?」屠呦呦再次翻閱古代文獻尋找答案。《肘後備急方》中的幾句話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如果沒有「悟勁兒」,屠呦呦不會想到結合現代科學技術,首次採用乙醚低溫提取,如願獲得抗瘧效果明顯的青蒿提取物。

『伍』 屠呦呦的事跡可以寫與什麼有關的作文

一、科學研究需要學術自信和文化自信。屠呦呦從事青蒿素研究的年代,盡管今人看來「封閉、保守」,但充滿了激情和必勝的信念。屠呦呦及其團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土法上馬,經過191次實驗終於取得成功,可謂百折不撓。「兩彈一星」和人工合成胰島素均不例外,都源自信念的力量。不僅如此,那個年代的科研人員有為國家、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如鄧稼先等),即便拿自己身體做實驗也在所不惜。這對當下某些人而言簡直不可思議。屠呦呦及其團隊的成功還得益於文化自信。青蒿素研究源於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的記載,正是基於對傳統古典醫葯典籍的崇信,他們鍥而不舍,終成正果。反觀,中國當下的科技教育界,最缺乏不是科研條件而是學術與文化的自信。近現代中國遭受外國列強蹂躪,被簡單地歸咎於傳統文化的「落後、愚昧」。這種文化自卑感至今仍未消除,如中醫葯「偽科學」論仍不絕於耳。因此,唯歐美馬首是瞻的思維定勢,使亦步亦趨地追隨變得似乎天經地義。如果他國研究超音速4倍的發動機,中國步其後塵而不是創制新的航空器,那終將受制於人。如果留洋經歷和SCI論文變相地成為某些科研機構和高校人才任用和績效評價的尺度,那中國科技人員就有淪為歐美學府奴僕的危險,國家科技與文化安全都令人堪憂。如果傳統的中國哲學、歷史、文學、文字學、民俗學、中醫(葯)學科研人員,也被迫為稻粱謀而留洋,那文化消解與瓦解則勢所難免。二、要建立有利於各類人才成長和創新的機制和體制。首個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者既無院士頭銜,又無博士稱號,更無留洋經歷,這給中國人才任用和評價體制帶來了尷尬。筆者雖不贊同網上有關廢除中國院士制度的偏激論,但制度本身的「弱踵」因素值得考量。由於現代人缺乏公心,即便有蔡元培式的伯樂,也不敢貿然不拘一格用人。為了規避任人唯親,誕生了中國化一刀切式的系列管理法。如上世紀90年代要進科研院所和高校,須碩士學位;隨著博士雨後春筍般「孵出」,如今要進重點科研院所和高校,須博士名號外加留洋經歷。50年後是否須有月球游歷經歷不得而知。貌似公平的管理制度,卻讓以權謀私者有機可乘。假冒偽劣的院士成果也屢見不鮮。於是眾多的屠呦呦被拒之於門外。如何讓「低學歷」的華羅庚和錢穆們、「非專業」的郭沫若們脫穎而出、大顯身手,又不讓方鴻漸們投機鑽營,是未來中國科研體制、人事制度改革乃至政體改革面臨的難題。三、科研要有點非功利心、需要默默耕耘的精神。屠呦呦及其團隊是自1969年聽從上級安排,開始試驗研究的。雖然1971年下半年已取得顯著療效,但1974年才得到完全認可。第一篇中文論文1977年才發表,而且還是以「青蒿素協助組」的名義;英文論文更是到1982年才刊發。他們科研不是沖著大筆科研經費和獎勵,而是受一種使命驅使的。今年三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都已耄耋之年,他們做夢都沒有想到獲大獎。屠呦呦的啟示告誡人們:科研要有點非功利心、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功利性愈強,愈經不起挫折。反觀當下的中國科技教育界的研究,急功近利似乎已成常態,為了早獲名利不惜殺雞取卵。四、媚外是國之大忌。屠呦呦獲此殊榮當然可喜可賀,但決不能以諾貝爾獎項作為科研成果最高、甚至是唯一的評價尺度,須知袁隆平、王選等中國科技精英對人類的貢獻,遠非諾貝爾獎項所能涵蓋;也不可以一榮俱榮之心侵染科學的神聖。筆者獲悉屠呦呦家鄉的舊居,被以1.5億元(人民幣)天價標出;前些年莫言獲獎後,其故居周邊的草木都被拔光「沾仙」。這些暴露的是潛在的文化自卑和媚外習氣。具有悠久歷史、燦爛文明和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中華文化,是中國人文化自覺自信不竭的動力和源泉;簡單地媚外崇洋為國之大忌。五、科研成果的大小並不取決於投入的多少。科研成果與投入往往不成正比。據說中國研製「嫦娥一號」的開支,僅相當於一公里地鐵的費用。屠呦呦們從事青蒿素的研究條件十分簡陋,他們土法上馬,購置三口大缸做實驗用具。現在一些科研人員動輒要求與「國際接軌」與老外攀比。自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以來,中國每年的科技投入是相當可觀的,但高水準的、具有首創性的成果卻不多。大量的資金因疏於監管而浪費,設備被閑置。要改進和完善相關的制度。

『陸』 名聲與實干(以屠呦呦為事例)800字作文

「梅花香自苦寒來」,學習她的「韌勁兒」。青蒿素的發現談何容易,屠呦呦和其團隊付出了怎樣的艱辛,世人難以想像。如果沒有鍥而不舍的「韌勁兒」,科學實驗難有建樹。 「千錘萬鑿出深山」,學習她的「鑽勁兒」。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引發瘧疾的瘧原蟲產生了抗葯性,科學家們開始尋找新葯。在漫長的探索中,中國政府也啟動了「523項目」,屠呦呦開創性地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如果沒有勇於探索的「鑽勁兒」,這項科研成果很可能付諸東流。 「柳暗花明又一村」,學習她的「悟勁兒」

『柒』 作文素材——屠呦呦

[作文素材——屠呦呦]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浙江寧波人,中共黨員,葯學家,中國 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作文素材——屠呦呦。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葯學系(該院1952年年底自北京大學獨立建院,2000年4月回歸北京大學,更名為北京大學醫學部)。歷任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葯研究所化學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1971年首先從黃花蒿中發現抗瘧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離出新型結構的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2011年9月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個人榮譽
1958年,被評為衛生部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瘧研究課題獲全國科學大會「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獲國家科委授予的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1984年,青蒿素的研製成功被中華醫學會等評為「建國35年以來20項重大醫葯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會授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狀;
1992年,雙氫青蒿素被國家科委等評為「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
1997年,雙氫青蒿素被衛生部評為「新中國十大衛生成就」;
2009年,獲第三屆(2009年度)中國中醫科學院唐氏中葯發展獎;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獎。
拉斯克獎是美國最有聲望的生物醫學獎,也是世界上最有聲望的大獎之一,是僅次於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大獎。屠呦呦獲得的拉斯克臨床醫學獎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級大獎。
獲獎詞
表彰她在青蒿素的發現及其應用於治療瘧疾方面所做出的傑出貢獻。這一醫學發展史上的重大發現,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發展中國家,挽救了數以百萬計瘧疾患者的生命。在基礎生物醫學領域,許多重大發現的價值和效益並不在短期內顯而易見。但也有少數,它們的誕生對人類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義是立竿見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們一起研發的抗瘧葯物青蒿素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科研過程

屠呦呦自幼耳聞目睹中葯治病的奇特療效,小時候就對中葯有了深刻印象,這促使她後來去探索其中的奧秘。

考大學時,屠呦呦選擇葯物學專業為第一志願。她認為葯物是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與工具。1951年,屠呦呦如願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葯學系,所選專業正是當時一般人缺乏興趣的生葯學。她覺得生葯專業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歷史的中醫葯領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學4年期間,屠呦呦努力學習,取得了優良的成績。在專業課程中,她尤其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植物分類學有著極大的興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學畢業,分配到衛生部直屬的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從此,她埋頭從事生葯、炮製及化學等中葯研究,開始了她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當時,正值初創的中醫研究院工作條件差,設備簡陋,科研人員不足。但是,黨的「繼承、發揚中醫葯學寶庫,積極發展中醫葯事業」的政策,遂成為廣大中醫葯工作者的奮斗目標。為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屠呦呦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從事生葯學研究。1956年,全國掀起防治血吸蟲病的高潮,她對有效葯物半邊蓮(Lobelia chinensis
Lour.)進行了生葯學研究;後來,又完成了品種比較復雜的中葯銀柴胡(Stellaria dichotonia
L.var.lanceolata Bge.)的生葯學研究。這兩項成果被相繼收入《中葯志》。

屠呦呦雖身患結核等慢性疾病,但仍堅持工作,無論到野外採集標本,還是在室內進行實驗研究,她都積極主動地完成。由於她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現,1958年,被評為衛生部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

1959年,屠呦呦參加衛生部舉辦的「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系統地學習了中醫葯知識。在2年半的學習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論知識,而且參加過臨床學習。通過這次學習,屠呦呦深深感受到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她還根據自己的專業,深入葯材公司,向老葯工學習中葯鑒別及炮製技術,並參加北京市的炮製經驗總結,從而對葯材的品種真偽和道地質量,以及炮製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感性認識,作文素材《作文素材——屠呦呦》。以後,屠呦呦參加了衛生部下達的中葯炮製研究工作,是《中葯炮炙經驗集成》一書的主要編著者之一。該書廣泛收集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中葯炮製經驗,對有關文獻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整理。1978年,該書獲衛生部醫葯衛生科技大會成果獎。

通過一段時間的生葯和炮製研究,屠呦呦體會到,中葯研究還必須重視中葯內含物質與葯效之間的關系,而有效成分的研究又是掌握中葯療效規律的必然途徑。屠呦呦和同志們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後發明和研製了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還原青蒿素。1978年,青蒿素抗瘧研究課題榮獲全國科學大會「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1979年,獲國家科委授予的發明獎。1984年,青蒿素的研製成功被中華醫學會等評為「建國35年以來20項重大醫葯科技成果」之一。由於屠呦呦在科研工作的出色成績,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會授予她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狀。2011年9月,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寸草心,幾度寒暑報春暉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小雅》的名句寄託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作為一名生葯學專業學生,屠呦呦考入北大醫學院時就和植物等天然葯物的研發應用結下不解之緣。從1955年進入中醫研究院(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來,她幾十年如一日,埋首於深愛的事業中,將一份份漂亮的成績單回饋給黨和人民。

屠呦呦入職時正值中醫研究院初創期,條件艱苦,設備奇缺,實驗室連基本通風設施都沒有,經常和各種化學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體很快受到損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實驗室內「搖瓶子」外,她還常常「一頭汗兩腿泥」地去野外採集樣本,先後解決了中葯半邊蓮及銀柴胡的品種混亂問題,為防治血吸蟲病做出貢獻;結合歷代古籍和各省經驗,完成《中葯炮炙經驗集成》的主要編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矚目的成就是發現青蒿素,作為防治瘧疾的一線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拯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並且在與瘧疾這種致命疾病的持續戰斗中產生了長遠的醫療福利。」拉斯克基金會如是說。

為什麼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崗位上大有作為?或許我們可以從她說過的一句話中找到答案:「一個科技工作者,是不該滿足於現狀的,要對黨、對人民不斷有新的奉獻。」

傳承者,古代醫書淘到金

1971年10月4日,一雙雙眼睛緊張地盯著191號青蒿提取物樣品抗瘧實驗的最後成果。隨著檢測結果的揭曉,整個實驗室都沸騰了:該樣品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

臨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為「523」項目中醫研究院科研組長。要在設施簡陋和信息渠道不暢條件下、短時間內對幾千種中草葯進行篩選,其難度無異於大海撈針。但這些看似難以逾越的阻礙反而激發了她的鬥志:通過翻閱歷代本草醫籍,四處走訪老中醫,甚至連群眾來信都沒放過,屠呦呦終於在2000多種方葯中整理出一張含有640多種草葯、包括青蒿在內的《抗瘧單驗方集》。可在最初的動物實驗中,青蒿的效果並不出彩,屠呦呦的尋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屠呦呦再一次轉向古老中國智慧,重新在經典醫籍中細細翻找,突然,葛洪《肘後備急方》中的幾句話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一語驚醒夢中人,屠呦呦馬上意識到問題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為高溫會破壞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隨即另闢蹊徑採用低沸點溶劑進行實驗。

追夢人,求索之路無止境

成功,在190次失敗之後。1971年,屠呦呦課題組在第191次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了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該成果得到重視,研究人員從這一提取物中提煉出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這些成就並未讓屠呦呦止步,1992年,針對青蒿素成本高、對瘧疾難以根治等缺點,她又發明出雙氫青蒿素這一抗瘧療效為前者10倍的「升級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見的一種植物,鬱郁蔥蔥地長在山野里,外表朴實無華,卻內蘊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樣的科學追夢人,大愛在左,奉獻在右,隨時播種,隨時開花,將生命長途點綴得花香彌漫,綠意盎然,讓不同地域、種族的人一起吮吸現代科技的芬芳。

拉斯克獎

2011年8月,屠呦呦出現在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名單上。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預言性地公開指出,非院士的屠呦呦和另外一位中醫科學家值得獲得諾貝爾獎。
饒毅說:「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希望很大,事實上,她獲得這個獎甚至比獲得諾貝爾獎更厲害。」

共有超過300人次獲得拉斯克獎,而其中有80位在後來獲得了諾貝爾獎,所以該獎項也被看作諾貝爾獎的「風向標」。
個人獲獎引爭議
「功勞歸於一人不公平」
。關於青蒿素研究的爭議,已持續多年。屠呦呦獲獎的消息傳出後,業內也不乏異議。

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者」稱,關於青蒿素研究的爭議已有30年,早期甚至「狀告」至國家科委(現科技部)獎勵辦。「屠呦呦既不是最先發現青蒿提取物抗瘧作用的人,也不是首先分離到抗瘧有效單體的人,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在她指導下取得的,將功勞全歸給她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與歷史事實不符」。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研究員李英,1967年就參加「523項目」,並在改造青蒿素分子結構中作出關鍵貢獻。她透露,這一發明此前曾獲國家發明二等獎,並獲香港、泰國等獎項,「但都是頒給集體」。

「泰國的獎,屠呦呦也以個人名義申報了,但在評審時還是給了集體,可能美國特別強調個人的作用,所以給了個人。」李英認為,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證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貢獻,但屠呦呦對其他發明環節很難出力。

對於屠呦呦獲獎引發爭議的問題,北大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表示,經查證原始資料,尤其是軍事科學院此前保密的材料,最後確定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的關鍵作用,所取得的成績無可爭議。
饒毅同時也提出,如果屠呦呦獲國內廣泛認可、甚至世界肯定,大家不要簡單地英雄崇拜,更不應否認其他人的工作,在這背後,還有一群「無名英雄」。
〔作文素材——屠呦呦〕【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捌』 關於的屠呦呦作文

2011年9月,屠呦呦獲得2011年度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獎,以表彰其對治療瘧疾的青蒿素研究所作出的貢獻。這是該獎項設立65年以來,首次頒給中國科學家,也是迄今為止,中國生物醫學界獲得的世界級大獎。

消息一出,各大媒體像炸開鍋一樣,開始追蹤報道屠呦呦的獲獎背景,研究專業,以及生平記事。

屠呦呦對青蒿素的發現有多重要?

我們先回到上個世紀50年代,抗美援朝以及越南戰爭時期。當時作戰士兵常常被瘧疾所累,戰鬥力受到嚴重影響。於是,多國政府都不得不將大量精力投入到抗瘧葯物的研發上,但都一籌莫展。

1967年5月23日,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下,來自全國各地的科研人員聚集北京,就瘧疾防治葯物和抗葯性研究工作召開了一個協作會議,就此啟動了代號為「523項目」的計劃。該項目的短期目標是要盡快研製出能在戰場上有效控制瘧疾的葯物,長遠目標是通過篩選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葯葯方與民間療法來研發出新的抗瘧葯物。

國家對「523項目」十分重視,特設仿造西葯或製造衍生物、從中葯中尋找抗瘧葯、製造驅蚊劑等幾大課題組,組織了來自60多個研究機構和單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員參與研發,這其中就有來自中醫研究院中葯研究所的屠呦呦。她被分在了中醫葯協作組,主要從中醫角度開展實驗研究。

實驗的過程漫長而復雜。光調查收集這一個過程,屠呦呦和她的課題組成員便篩選了2000餘個中草葯方,並整理出了640種抗瘧葯方集。他們以鼠瘧原蟲為模型檢測了200多種中草葯方和380多個中草葯提取物。這其中,青蒿素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素是來自一種菊科艾屬植物的提取物,屠呦呦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它對鼠瘧原蟲的抑制率可達68%.但這個抑制率十分不穩定,甚至在後續的實驗中,抑制率顯示只有12%-40%。對此屠呦呦猜測,低抑制率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份濃度過低的原因造成的。於是她著手改進提取方法。通過翻閱古代文獻,特別是東晉名醫葛洪的著作《肘後備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她意識到常用煎熬和高溫提取的方法可能破壞了青蒿有效成分。

不出所料,改用乙醚低溫提取後,研究人員如願獲得了抗瘧效果更好的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點較低的乙醚製取青蒿提取物,並在實驗室中觀察到這種提取物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這個解決問題的轉折點,是在經歷了第190次失敗之後才出現的。」這一步,至今被認為是當時發現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關鍵所在。

後來,為了獲證青蒿素對人體瘧疾的療效,屠呦呦等人首先在自己身上進行實驗,實驗效果十分喜人。隨後,屠呦呦課題組深入到海南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在21位感染了瘧原蟲的患者身上試用之後,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臨床效果非常成功。

青蒿素對惡性瘧疾、腦瘧強大的治療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飽受瘧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稱之為「中國神葯」。「在人類的葯物史上,我們如此慶祝一項能緩解數億人疼痛和壓力、並挽救上百個國家數百萬人生命的發現的機會並不常有。」斯坦福大學教授、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成員露西·夏皮羅如此評價發現青蒿素的意義。

屠呦呦因此被稱為「青蒿素之母」,並得到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獎的嘉許。

因為拉斯克獎還有一個「諾貝爾獎風向標」的別稱,人們便激動地預測,屠呦呦很有可能成為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一個中國人。結果我們都知道了,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兩個美國人和一個法國人。雖然希望落空,但這也不影響人們給屠呦呦加冠另一個頭銜——離諾貝爾最近的中國女人。

閱讀全文

與以屠呦呦的故事寫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