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師大語文第三年級上冊,第九單元,語文天地暢所欲言的作文怎麼寫
第一單元師生
師恩難忘 (劉紹棠)
孔子和學生
語文天地一
第二單元明月
古詩二內首
鳥鳴澗 (王維)
暮江吟容 (白居易)
走月亮 (吳然)
飛向月球
語文天地二
第三單元民族之花
愛我中華 (喬羽)
草原 (老舍)
中國結 (朱傑人)
語文天地三
第四單元收獲
落花生 (許地山)
拾穗
語文天地四
第五單元橋
飛奪瀘定橋
橋之思 (樊發稼)
語文天地五
第六單元方寸世界
美麗的集郵冊 (高帆)
羅斯福集郵 (王庸聲)
語文天地六
第七單元地名
地名
第八單元尊嚴
囚歌
晏子使楚
為了他的尊嚴
語文天地八
第九單母音樂
中華民族的最強音
月光曲
林中樂隊 (維塔利·比安基)
語文天地九
第十單元金錢
一枚金幣
散落的鈔票
毽子里的銅錢 (琦君)
語文天地十
第十一單元大與小
「掃一室」與「掃天下」
井底之蛙
「三顆紐扣」的房子 (羅大里)
語文天地十一
第十二單元雪
瑞雪圖 (峻青)
下雪的早晨 (艾青)
語文天地十二
生字表
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綜合知識
望採納
B. 關於歌頌校園變化的作文800字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交通運輸日益發達,人們的出行方式也日趨多元化。然而,這一現象的背後,也隱藏著不容忽視的一個重大問題——交通安全問題。
建國60年來,交通運輸方面有了重大的改觀。街道不擁擠了,變得有秩序了。60年前,「開門就是山,抬頭就是坡,邁步就是坎,蜀道難,難於上青天。」60年後,水、陸、空構建的立體交通樞紐網路,讓我們「條條道路通羅馬」。來自市交委的數據顯示,自建國以來,我市交通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僅公路里程而言,就增長了5.8倍。我市市民的交通安全觀雖有改善,但仍需推廣。
據了解,2006年全國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378781起,比上年下降15.9%。自2000年以來,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首次回落到9萬人以下,共造成89455人死亡,比上年下降9.4%。
在我們現代社會中,城市馬路不僅僅是人和物位置移動的通道,同時也是體現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明程度的檢驗場。 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交通安全教育,孩子們從小就接受交通知識的教育,每個人也嚴格按照交規出行。
我國雖然也十分重視交通安全和交通文明,但相比較其他國家做得還遠遠不夠。每天,馬路上,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行人、自行車、車輛比比皆是。例如,非機動車遇紅燈時越線、在車道上逆行、違法載人載物,行人不走人行道、任意跨越護欄、亂穿機動車道等。有的時候我過馬路,經常會看見紅燈時行人無視信號燈闖紅燈,或者綠燈時汽車利用交叉路口時間差不顧過馬路的行人加速沖過去等情況。我國交通法規明確規定:「車輛行經人行橫道,遇有交通信號放行行人通過時,必須停車或減速讓行;通過沒有信號燈控制的人行橫道時,須注意避讓來往行人。」在現實生活中,有交通信號的路口還好一些,沒有交通信號的路口根本就是一片混亂的景象,車水馬龍,互不相讓。在我們這個現代社會中,車輛依法行車,行人依法行路,是交通文明的一部分。另外,交通警察依法管理、文明執法,也是交通文明的另一部分。這兩部分同時「展現」在馬路上,才能構成完整的交通文明。 1、絢麗多彩的服飾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
C. 三顆紐扣的房子課本劇作文
以演帶讀,引導學生改編課本劇,揣摩人物性格,演繹劇情。
D. 四年作文童話故事怎樣才能寫更好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認識童話的特點,提高欣賞童話的能力.
2.通過知童話、畫童話、講童話、寫童話,訓練學生想像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引導歸納、知童話→激發興趣、畫童話→確定中心、講童話→展開想像、寫童話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一步讓學生體驗童話的魅力,感受童話給我們帶來的快樂.
教學過程:
一、引導歸納,知童話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坐在這「夢幻屋」里,老師希望你們女生變得更漂亮,男生變得更帥,老師希望你們所有的同學變得更聰明.
師:老師想提一個問題考考你們是不是變聰明了:這個單元我們學習了哪些童話故事?
生1:《巨人的花園》、《幸福是什麼》、《去年的樹》、《小木偶的故事》.
師:你們還看過或知道有哪些童話故事嗎?
生1:《丑小鴨》、《紅蠟燭和小人魚》.
生2:《七個小矮人》、《三顆紐扣的房子》.
生3:《水晶球》.
生4:《小農民》、《三片蛇葉》.
生5:《皇帝的新衣》.
……
師:真不錯,原來同學們還知道那麼多童話,你們說的好多童話老師都沒看過.老師應該向你們學習──多看課外書.
師:你們喜歡童話嗎?
生(齊聲):喜歡.
師:美妙的童話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色彩.其實,童話故事的編寫都是有一定規律的,你們知道那麼多童話,你們了解和發現了童話故事的哪些規律和特點?請用「我發現了……」來告訴我.
生1:我發現了童話故事很適合兒童閱讀.
生2:我發現了童話故事裡的一些動植物都會說話.
生3:我發現了童話都是作者想像出來的,裡面有凶惡的巫婆,有好心的小精靈,它們都會魔法.
生4:我發現了童話對我們都有教育意義,讓我們都受啟發.
生5:我發現作者主要用對話的方式寫的.
……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關鍵字:適合兒童、能說話、想像、幻想、誇張、有魔力、對話、擬人化、思想教育……)
二、激發興趣,畫童話
師:同學們說得多好啊.其實,童話離我們很近,我們的身邊、生活中都存在.只要我們張開想像的翅膀,就能用童話來表達我們美好的心願,可不可能?
生:可能.
師:下面就請同學們拿起筆來,把自己心中的童話畫到紙上,好嗎?看誰畫得生動、形象.
(學生畫童話,師巡視指導,幫助有困難的同學.)
師:你畫的是我的眼睛和眼鏡嗎?
一女生:不是的.
師:我多麼希望你畫得就是我的眼睛和眼鏡啊!老師也很想知道我的眼睛和眼鏡之間發生了一個什麼故事.
(生很高興.)
師:同學們快看啊,吳英同學畫的兩棵樹都長了嘴巴,它們肯定在說話,它們之間一定發生了一個動人的故事,是不是?
(生2點頭.)
師:你畫的桌子把凳子舉得高高的,他們之間是不是在吵架啊?
(生3得意的點頭.)
師:他們後來又和好了嗎?
生3通過老師的啟發,趕緊點頭.
……
師:有的同學畫得真快,一會兒就畫起了.畫起的同學請給自己的童話命一個可愛的題目,然後同學之間可以互相交換欣賞.
三、確定中心,講童話
師:同學們畫得多漂亮啊!在欣賞美妙童話故事的同時,能給人以心靈的啟迪,使我們受到思想教育,這是童話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你的這幅童話准備說明一個什麼道理或表達什麼情感呢?是像《巨人的花園》一樣教育我們要學會寬容?還是像《幸福是什麼》一文教育我們幸福要靠勞動?還是像《去年的樹》一樣告訴大家要珍惜友情?還是要像《小木偶的故事》告訴大家學會感悟快樂的真諦?誰願意把你畫的童話要表達的中心說給大家聽?
生1:我畫的《小花和小草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了優點不要驕傲,驕傲了就要受到懲罰.
師:說得好,這個思想對我們很受用,我想他的這個故事一定很感人的.
生2:我畫的《課桌和凳子》,我的這個故事告訴大家朋友之間要珍惜友情、互相寬容,齊心協力才能為人們服務.
E. 如何寫好四年級的童話作文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認識童話的特點,提高欣賞童話的能力。
2.通過知童話、畫童話、講童話、寫童話,訓練學生想像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引導歸納、知童話→激發興趣、畫童話→確定中心、講童話→展開想像、寫童話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一步讓學生體驗童話的魅力,感受童話給我們帶來的快樂。
教學過程:
一、引導歸納,知童話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坐在這「夢幻屋」里,老師希望你們女生變得更漂亮,男生變得更帥,老師希望你們所有的同學變得更聰明。
師:老師想提一個問題考考你們是不是變聰明了:這個單元我們學習了哪些童話故事?
生1:《巨人的花園》、《幸福是什麼》、《去年的樹》、《小木偶的故事》。
師:你們還看過或知道有哪些童話故事嗎?
生1:《丑小鴨》、《紅蠟燭和小人魚》。
生2:《七個小矮人》、《三顆紐扣的房子》。
生3:《水晶球》。
生4:《小農民》、《三片蛇葉》。
生5:《皇帝的新衣》。
……
師:真不錯,原來同學們還知道那麼多童話,你們說的好多童話老師都沒看過。老師應該向你們學習──多看課外書。
師:你們喜歡童話嗎?
生(齊聲):喜歡。
師:美妙的童話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色彩。其實,童話故事的編寫都是有一定規律的,你們知道那麼多童話,你們了解和發現了童話故事的哪些規律和特點?請用「我發現了……」來告訴我。
生1:我發現了童話故事很適合兒童閱讀。
生2:我發現了童話故事裡的一些動植物都會說話。
生3:我發現了童話都是作者想像出來的,裡面有凶惡的巫婆,有好心的小精靈,它們都會魔法。
生4:我發現了童話對我們都有教育意義,讓我們都受啟發。
生5:我發現作者主要用對話的方式寫的。
……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關鍵字:適合兒童、能說話、想像、幻想、誇張、有魔力、對話、擬人化、思想教育……)
二、激發興趣,畫童話
師:同學們說得多好啊。其實,童話離我們很近,我們的身邊、生活中都存在。只要我們張開想像的翅膀,就能用童話來表達我們美好的心願,可不可能?
生:可能。
師:下面就請同學們拿起筆來,把自己心中的童話畫到紙上,好嗎?看誰畫得生動、形象。
(學生畫童話,師巡視指導,幫助有困難的同學。)
師:你畫的是我的眼睛和眼鏡嗎?
一女生:不是的。
師:我多麼希望你畫得就是我的眼睛和眼鏡啊!老師也很想知道我的眼睛和眼鏡之間發生了一個什麼故事。
(生很高興。)
師:同學們快看啊,吳英同學畫的兩棵樹都長了嘴巴,它們肯定在說話,它們之間一定發生了一個動人的故事,是不是?
(生2點頭。)
師:你畫的桌子把凳子舉得高高的,他們之間是不是在吵架啊?
(生3得意的點頭。)
師:他們後來又和好了嗎?
生3通過老師的啟發,趕緊點頭。
……
師:有的同學畫得真快,一會兒就畫起了。畫起的同學請給自己的童話命一個可愛的題目,然後同學之間可以互相交換欣賞。
三、確定中心,講童話
師:同學們畫得多漂亮啊!在欣賞美妙童話故事的同時,能給人以心靈的啟迪,使我們受到思想教育,這是童話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你的這幅童話准備說明一個什麼道理或表達什麼情感呢?是像《巨人的花園》一樣教育我們要學會寬容?還是像《幸福是什麼》一文教育我們幸福要靠勞動?還是像《去年的樹》一樣告訴大家要珍惜友情?還是要像《小木偶的故事》告訴大家學會感悟快樂的真諦?誰願意把你畫的童話要表達的中心說給大家聽?
生1:我畫的《小花和小草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了優點不要驕傲,驕傲了就要受到懲罰。
師:說得好,這個思想對我們很受用,我想他的這個故事一定很感人的。
生2:我畫的《課桌和凳子》,我的這個故事告訴大家朋友之間要珍惜友情、互相寬容,齊心協力才能為人們服務。
師:是啊,如果只有桌子或者只有凳子,我們讀書、寫字就不方便了。它們之間千萬不能發生矛盾啊!
師:還有很多同學想說,下面就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照著他們的樣子,把你的童話要表達的中心在小組里說給其他同學聽。開始!
(同學們四人一組說得很激烈。老師巡視指導。)
四、展開想像,寫童話
師:老師看到同學們的童話畫得很漂亮。你們圖畫上的這些事物之間一定發生了一個動人的故事,他們說了些什麼?又做了些什麼?你們願意把它寫出來給老師看嘛?
生:願意。
師:很好!在這里我首先謝謝各位了。你們准備怎麼寫呢?寫時應注意些什麼呢?
生1:寫時要圍繞中心,大膽的想像。
師:對!就是要圍繞你們剛才說的中心,這樣寫出來的一定很棒。
生2:也可學習書上用人物對話的方式寫。
師:這種方法很好,值得向全班同學提倡。在寫時可以把每個人物的原話單獨作為一個自然段,但要注意打好冒號和引號哦!
生3:我們寫時應該學習作者多運用一些寫作手法,這樣文章才生動。
師:說得好,也就是要圍繞老師板書的這幾個方面去寫。
師:今天,我們大家都坐在這「夢幻屋」里,就彷彿走進了夢幻般的世界,看著手裡美麗的圖畫,張開我們想像的翅膀吧,把它們說的、做的,用文字描述出來。看誰寫得又快又好。
(學生拿出老師事先發的規格一樣大小的紙寫童話,師巡視指導,把寫得好的開頭和句子念給大家作借鑒。)
師:這位同學開門見山引出人物:「一隻小老鼠從窩里鑽出來。他的個兒只有大拇指那麼小,是整個老鼠家族中最小的一個。大家都叫他「小個子」。」這樣寫真棒!
師:這位同學開頭這樣寫到:「我是一隻貓。」讓人感覺他正在親身體驗貓的生活。
師:「從前,有一棵大樹和一棵小樹,他們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形影不離」用得多好啊!
師:「看我長了果實那麼多……」這句話有兩處問題,再讀一讀,體會一下應該怎樣改?
……
師:寫好的同學要多看幾遍,一些基本的錯誤希望不要出現哦。
五、編寫《四二班童話集》
師:同學們,你們希望自己的作品變成書嗎?
生:希望。
師:是啊,自己的作品成書了該多好啊!老師想編一本書,叫《四二班童話集》,你們的作品想參加嗎?
生:想!
師:那就要認真修改哦!下課後也可以和別人交換修改,多請別人給你提提建議,爭取能被編入這本書
F. 3篇5000字作文
龍,是祖國的象徵,我們每個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這就是華夏兒女泱泱的氣節,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母親,那就是中國!
一想到祖國這個字眼,我就會感到無比的激動,那壯麗的山河,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良的傳統……無不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祖國,你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美麗神話:四大發明令人驚嘆,萬里長城舉世矚目,神舟六號遨遊太空,北京奧運成功舉辦,抗震救災眾志成城……這些怎能不讓我們中華兒女倍感自豪?回首往昔,在我們遭受外國人的欺凌時,你一次又一次地從危險困境中走出來,因為你心中有我們,有人民!你用偉岸身軀來保護我們,我們也要回報於你:愛你,保衛你。
從我懂得要愛國的那一天起,「李大釗」這個名字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1926年3月,李大釗為了拯國家於危難,救人民於水火,領導並親自參加了北京人民反對日、英帝國主義和反對軍閥張作霖、吳佩孚的斗爭。北洋軍閥段祺瑞執政府製造了「三?一八」慘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釗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繼續領導黨的北方組織堅持革命斗爭。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逮捕了李大釗等80餘人。李大釗備受酷刑,在監獄中,在法庭上,始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4月28日,反動軍閥不顧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和譴責,悍然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李大釗第一個走上絞架,從容就義,時年38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華夏兒女的鋼筋鐵骨養成了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像李大釗這樣「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英雄在我們祖國有何止他一個:精忠報國的岳飛、收復台灣的鄭成功、兩彈一星的鄧稼先、中國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無數仁人志士用碧血丹心譜寫了一曲曲愛國之歌。他們就算死也要為祖國效忠。
同學們,我們應該為生在這個英雄的國度而自豪,為這些民族之花而驕傲!我們少先隊員也要向這些愛國者學習,就算不能為祖國死,也要為祖國盡自己最大的力。愛國,不應該流於形式,它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我們要從自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不亂丟垃圾,不隨地吐痰,不踩踏花草;節約每一滴水,節約每一張紙,節約每一度電……我們從小就要樹立遠大的理想,那就是報效祖國,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想到祖國以前受到的種種屈辱,我就會在心中燃起一團團熊熊烈火。我在心底里不斷地說:「加油,自己;加油,祖國!」我深知:報效祖國需要有強健的身體,豐富的學識,高超的本領。因此,我要珍惜現在的每分每秒,抓緊鍛煉身體,努力學習功課,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掌握豐富的知識,增強創新意識,准備著,時刻准備著——為建設祖國,振興中華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祖國,你將永遠會在我心中佔有崇高神聖的地位,因為如果沒有日益強大起來的你,就不會有我們大家現在的幸福生活,祖國,我永遠祝福你!
1、絢麗多彩的服飾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
G. 作文不得出現真實信息怎麼美好的一天寫
美好的一天周五回到家媽媽讓我趕快寫作業,說明天我們去烏鎮一日游。我高興的一蹦三尺高。第二天五點半,我便迫不及待的起床了。六點半我們的旅遊大巴從新街口准時出發去烏鎮。才上車導游就告訴我們大概要三個半小時才能到達烏鎮。我的天啊這么長時間怎麼挨啊。還好我帶了幾本我喜歡的漫畫書。我心裡想著。正准備拿書的時候只聽見導游說現在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烏鎮的由來。
烏鎮原名烏墩、烏戍,傳說在唐朝的時候烏鎮有個叫李琦的他想稱霸便發動叛亂,唐憲宗就命烏瑱將軍去率兵討伐。烏瑱因為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所以打得李琦節節敗退,但李琦詭計多端當烏將軍乘勝追擊到烏鎮的車溪河畔時,他突然要求休戰,烏將軍便信以為真了,當天深夜,李琦便偷襲營地,亂箭把烏將軍射死。為紀念烏將軍,烏鎮的百姓把烏墩改名為烏鎮。接著導游又給我們介紹了烏鎮的特產姑嫂餅和三白酒。在導游的講解中不知不覺已經到達烏鎮的大門口。
一下車看到的是一片傘的海洋,五顏六色的傘下面是一張張開心的面孔。在車上我還想下這么大的雨人一定不多,誰知這里竟是人山人海。而且孩子們個個都興高采烈。緊跟著導游進入烏鎮,哇好美啊。中間是一條河,河面上有好多遊船。河裡有各種各樣的魚。河的兩邊都是木頭做的房子。導游一邊講解我們一邊欣賞。一邊叫東街一邊是西街。而且那裡的樹都長得好粗好高。枝葉都非常茂盛。媽媽說烏鎮是古鎮。這里的樹樹齡都很長。導游先帶我們參觀了東街的中山裝演變過程館。知道了中山裝的四個口袋是代表禮義廉恥。袖口的三顆紐扣代表三民主義。民主民權民生。隨後帶我們參觀了矛盾故居。矛盾先生的家好大。導游說在那個時代是有錢人家。一進大門映入眼簾的是矛盾先生老年時的雕像。第二進是矛盾先生年輕時的雕像。第三近兩邊的牆上都掛著矛盾先生的各種時期的照片。以及他家人的照片。還有他的代表作。讓我影像最深的是他在北大的照片。那時候的矛盾先生好英俊好威武。跟著導游接著參觀了兩邊的廂房。有卧房有書房。書房是以前矛盾先生上課的地方。他是在自己家有專門的老師上門教課。接著導游還帶我們參觀了手工床館,藍花布館。
下午一點以後是自由活動期間。我們去了西街。媽媽她們去買了一些土特產。我便坐在烏鎮的大戲台前看大戲。這也是烏鎮的一大特色。古戲台每天循環的為遊客唱大戲。這個以前只能在電視的古裝戲里看到。但在烏鎮就能親眼目睹。下午四點半我們返回南京。
烏鎮一日游不僅看到了美麗的風景還學到了許多知識。這一天真是太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