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中作文怎麼教
作文在初中語文中考試卷中佔有「半壁江山「,可謂是作文寫得好,語文教學就成功了一半。初中學生的作文寫作尤其是初一作文寫作主要是建立在小學作文的模仿寫作基礎上上,雖有一定的寫作基礎和朦朧的寫作意識,但是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寫作,要想讓學生盡快擺脫小學時的幼稚模仿模式,建立自己的成熟寫作模式,從而真正會寫作文,我想從以下幾點談談自己的淺見:
首先,對學生進行歸類,並根據學生現有的作文水平以及所處類別進行有目的的培養。 分類的依據多種多樣,根據學生興趣的有無可以分為有興趣的和沒興趣的,有興趣的還可以分出興趣較高的和興趣較低的;根據學生的知識面寬窄可以分為知識面寬廣型、知識面狹窄型;根據學生的書寫的水平可以分為美觀、工整、基本工整、潦草:根據學生對於作文題目的理解程度可以分為透徹型和膚淺型;根據學生對於文章的結構的把握上可分為寫作結構完整型、結構不完整型;根據作文內容的充實程度可以分為內容充實型和內容空洞型等等。對學生分出類別以後,一定要與學生溝通,既要讓學生明確自己所處類別的培養目標,又要打消學生「我是不是不好的學生」「老師是不是不想看我的作文」等等顧慮。
我對於我班學生在開學時就採取在不做任何輔助講解的情況,布置一篇作文,根據學生的最真實作文水平進行分類。然後以此進行作文指導。
當然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分類也不是越多越好,分類的標准要既有代表性,又要有針對性;既不可為了達成分類這種形式而進行分類,走形式;也不要讓分類的標准過於模糊,將不同問題類型的學生放在一類,降低教學的針對性。這就需要教師認真對待學生的第一篇作文,給每一個學生進行准確定位,確定類別,並根據學生在以後的表現適時做出調整。
其次,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進行指導,重在提出改進意見,定期進行檢測並及時反饋。 在確定好學生的作文大致水平之後,就要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比如對於知識面比較狹窄的同學就要鼓勵他多讀文章多積累;對於書寫較差的學生可以要求每天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練字,爭取潦草的寫到基本工整,基本工整的寫到工整,工整的寫到美觀;對於文題理解不透徹的學生可以多出一些題目,讓他研讀,訓練理解,培養能力;對於結構寫不完整的可以讓他看一看一些典型的首尾呼應的文章,以增強對於文章的整體概念;對於文章內容空洞的同學自然要建議他首先是多積累素材,其次是要善於運用手中的素材。
例如關於作文的細部處理上,我的教學心得是文字與情感上的「簡單——復雜」的辯證處理上,細節描寫是要把「簡單的語言復雜化」,就是在細節上詳細描寫,不惜筆墨;情感上的處理應做到「把復雜的情感簡單化」,即是用簡單的語言把復雜的情感表示出來,盡量使用短句,情感表達要清晰、語句要簡短。在進行了指導並提出改進意見後就要結合學生的後續習作情況進行具體講評,根據學生每一次作文的情況製作一個記錄薄,將學生每次的進步和存在情況進行記錄並結合學生的作文及時給與反饋,爭取做到擯棄缺點,固化優點。還可以結合期中期末的考試對學生的作文水平進行階段性檢測,並根據檢測的情況制定下一步的改進或是努力地方向。需要提醒的是講評時要注意以鼓勵性的語言為主,切忌挖苦諷刺。
再次,根據學生的作文水平適時調整學生的類別,讓學生始終都有明確的階段性目標。 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學生作文水平的進步也是不斷表現出來的。當學生能有效完成前一階段的培養目標不再適合原有類別的培養目標時,就需要對學生及時進行調整培養類別,使學生自始至終都有明確的階段性努力目標。教師對學生的作文水平的評價可以藉助於大型階段性考試的檢測結果,如期中、期末考試。這樣的考試對於學生作文水平的檢測可能更科學、更合理、更准確。也可以根據每周的作文情況進行總結判斷,每個月進行一次調整。但是最好不要頻繁的調動,以免適得其反。
還有,就是要加強同輩群體間的交流,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自己的真實水平還要知道自己的習作水平在班級中的地位。
一般情況下,學生只知道自己寫作時的心理狀態和自己滿意的地方,而對於其他同學甚至自己的同位同學的寫作都不了解,通過讓學生在同位之間,在不同類別的同學之間,尤其是讓那些處在同一類別的同學之間進行批改、交流、相互探討,相互指正。學生便會對自己的作文水平有了一個更全面更准確的定位,也能在不斷的交流中找到差距。學生進行交流時,最好進行有指導的交流,當然教師的介入最好是宏觀指導性的,也可以通過批改成功的和不成功的範例加以示範講解。
比如我每次講評作文時都讓學生從書寫是否工整美觀、結構是否完整、內容是否充實、開頭結尾是否精彩、標點符號的使用是否合適等角度評價別人的作文,並在別人的作文中找出優劣所在,及時記錄整理出評語,相互交流。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做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並要找到規避他人的弊端的方法,經過幾次學生便有了明確的改進目標和奮斗目標。當學生不在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不再把作文當做自己和老師之間的機密,那麼學生的進步就指日可待了!
最後教師在學生練習作文的全程中要及時准確的把握學生的心理,及時加以調適,對於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感到灰心喪氣的,教師要及時予以鼓勵;對於學生的寫作上的進步要及時予以肯定,甚至適當放大學生的進步,鼓勵學生繼續努力;作文批改的語言盡量以提建議為主,作文的評語以鼓勵性為主,弱化其的缺點,強化其優點。
Ⅱ 如何教初中學生寫作文
打開學生日記本,常常會看到這樣的讓老師傷心的語句:「作文真讓人頭痛!」「我最怕上作文課!」上作文課,老師拿著作文批改手冊走進教室,也常常傳來這樣非常不情願或不耐煩的聲音:「又要寫作文了!」一篇作文布置下去,好多同學都在那兒抓耳撓腮,不知如何下筆。有時候,這一周布置的作文甚至到下一周還遲遲交不上來。這些現象都足以表明,對於剛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來說,寫作文是一件多麼艱難的事,他們又是多麼害怕作文。然而,寫作能力是一種重要的語文能力,寫作能力的培養,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不寫不行;寫,又怎樣指導同學們寫好作文呢?下面談一點嘗試。
我們知道,做數學題,只要記住了公式,弄懂了原理,動動腦筋就能推出結果;背誦課文,再難記的東西,大不了多讀幾遍,加深理解,很快也就背得爛熟……然而作文則不同,它沒有現成的公式作依據,也不是單憑記憶就能夠解決問題的,它是一個復雜而艱苦的藝術加工的過程。要完成這一過程,它需要作者用心去體會,潛心去感覺;需要一番苦苦「修行」,然後才能修成「正果」——領略到作文的奧秘。要做到這些,對初一的學生來說實在是一件難事,這就使得好多學生對寫作文產生了一種神秘感。就是這種神秘感使得他們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而視作文為畏途。怕寫作文自然很難寫好作文,所以,要想指導學生寫好作文,首先要讓他們不怕寫作文。
那麼,怎樣清除學生懼怕作文的心理呢?
有的老師認為,學生懼怕作文主要是「無米」之故,於是他們便常常告誡學生「觀察!讀!寫!」可是到後來大致結果都會這樣:由於老師的引導不力,學生觀察了一陣子覺得也並沒有看到什麼可寫的,回來再讀上一陣子書也沒得到什麼補益;要求多寫,他根本就沒有什麼可寫,你叫他們怎麼多寫呢?這樣,就會使得學生對寫作文再一次失去信心。可以說,「無米」是學生懼怕作文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這種「看讀寫」的做法對解決學生的「無米」之難其效果卻並不好。
還有的老師認為,學生懼怕作文是因為他們對寫作不感興趣,於是有人便搜集大量的資料,向學生介紹古今中外作家的創作經驗,來激發學生寫作文的興趣。事實上,這樣做收效也並不見大。我們應該明白,我們面對的是一批十二三歲的孩子,他們的社會經驗和文化知識與作家不是一個層次的,與他們談這些,只能是用高掛在樹上的桃子去饞尚不會爬樹的小猴子,僅能讓它們空羨慕一場而不能讓他們得到什麼。聽的時候,熱情是能夠激發起來,他們也想一夜之間成為一個偉大作家,創作出千古不朽的作品。然而,當他們從幻想回到現實中拿起筆來的時候,卻又深深地感覺到自己根本就不是那塊料。於是,美麗的肥皂泡破滅了,留給他們的只能是失望自愧,剛激發起來的熱情也便重新降溫。
既然上述做法效果都太差,我們何不另找出路,再想辦法呢?
我們可以這樣設想一下:一個班裡很大一部分同學都怕寫作文,可也還有一部分是不怕的,而在這些不怕寫作文的人中,個別的還是寫作能力很好的!上面我們談到,在社會經驗和文化知識上,我們的這些中學生和作家不能相提並論,不是一個層次的人,作家的寫作本領他們是望塵莫及的。然而,怕寫作文的學生和不怕寫作文的學生是同學,他們的年齡,他們的社會閱歷,以及他們所學的知識都差不多,他們總該是一個層次吧。這樣,我們就可以先以培養不怕寫作文的同學的寫作能力為主,來帶動怕寫作文的同學進行寫作。
具體方法可以這樣:
首先,既然有些同學不怕作文,這說明他們對寫作文感興趣;既然他們對作文感興趣,我們就可以把這些學生組織起來,組織成一個興趣小組。對於興趣小組的同學,我們可以按常規來指導他們寫作:指導他們細心觀察,指導他們認真閱讀,督促他們多寫多練,還可以指導他們批改其他同學的作文,取人之長,去人之短,來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通過一階段的訓練,使他們的作文能「拿出門」來。當然,對這「拿出門」來的要求也不能過高,因為他們畢竟是初一學生,只要能做到錯字病句少出現,優美詞句多一點,用詞較准確,篇章結構新穎一點即可。總之一句話:讓他們給怕寫作文的同學作個表率就夠了。
以上是第一步,培養「師資」。第二步便需給怕作文的同學緊緊弦了。具體作法可以這樣:把怕寫作文的同學編成幾「旗」(為了與興趣小組中的「組」相區別,我們不妨也用一下「八旗制」),每旗的人數不要太多,三五人即可,因為多不一定精。每周班裡寫完一篇作文後(全班一起寫),由老師從寫作興趣小組的作文中挑出能作「表率」的文章,然後任抽出一旗,把這些作文分給這一旗中的各成員,讓他們認真研讀,找出這些作文的優點,看誰找得好,這一旗作完這一練習之後,可以再抽一旗進行同樣練習,直到各旗都進行完。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其好處很多。
首先,想寫好作文,閱讀一些優美的名家名篇固然重要,但也需讀一點與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文章。因為作家名篇水平很高,學生閱讀這些作品往往是食而不知其味,很難體味出作家是怎樣構思並組織這篇文章的,也就是說,作家高明的寫作技巧他們很難學到,因而讀完了這樣的作品之後,他們便會產生這樣的心理:這是我可望而不可即的,我的能力不行,我不會寫!這樣,就更增加了這些學生對作文的神秘感,他們也就愈怕作文了。當然這並非否認作家作品在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方面的作用,而不去讀它,而是在引導學生練習寫作的過程中,既要引導他們認真閱讀這些成功的作品,又要引導他們尋找「解近渴」的「近水」。也就是說,在指導學生閱讀作家名篇的同時,也不時地讓他們認真「研究」一下和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一些作品——這些作品他們是完全可以欣賞了的,他們會很容易地領略出自己的同學是怎樣構思並寫作這篇文章的。那麼研讀完這篇文章之後,他們會恍悟:原來這篇文章就這樣寫,我也會!紗網戳破,他們心中對作文的神秘感也就消失了。
其次,優點是他們自己找出來的,他們認為這些地方好,潛移默化中,這些「旗人」們就可以把它們學去了。——作家高水平的優點是不大易學的,可這些低水平的優點卻正合他們的胃口。「老師,××同學這個地方寫得真有趣!」「老師,××同學這段景物描寫真好!」「老師,××同學這篇作文的主人公的名字取得真好聽!」……這些與發現了新大陸同樣驚喜的語言,是在做完了這項練習之後少不了的。
再次,這些「旗人」們也寫過這一篇文章,對同一題目也動了一番腦子,而在研讀這些文章的同時,他們不自覺地就會把自己的作文與這些作文相對比,通過對比,他們會意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也會看到自己的長處,而增強自己寫作文的信心。同時,在不知不覺中,他們開闊了自己的思路,也悟出了別人構思文章的方法。到這個時候,他們便再也不愁沒的可寫了。這樣,也就為進行下一步練習打下了基矗。
既然「旗人」們已發現了「新大陸」,那麼我們何不讓他們登上這塊大陸一覽風情呢?這就是我們要進行的第三步練習——寫作。通過上面第一、二步的練習,「旗人」們就覺得有可寫的了。這時候,我們就要抓住時機,促使他們來一個飛躍——重寫這篇文章。這部分作文交上來,仔細翻閱就會發現,它們盡管仍是好一點、差一點各不相同,但與他們原先「擠牙膏」擠出的作文相比要進步多了。並且這一次他們也願意寫,寫得快,交得也快。這樣一次一次地進行練習,他們很快便會學會構思作文,也不會再有「沒的可寫」之感了。
為了調動「旗人」們的積極性,我們還可以開展小型的寫作競賽活動,人與人之間,旗與旗之間展開競爭,看哪一個人,哪一旗分數高。解脫了他們「沒有可寫」的痛苦之後,他們中許多人也便由原來的怕寫作文變為愛寫作文,在這種心理狀態下,他們的寫作水平一天天提高。當他們的寫作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也就是「入門」之後,便可讓他們退「旗」入「組」,加入到興趣小組的行列中去進行正常的寫作訓練。
Ⅲ 初一學生怎麼寫好作文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古人這些總結,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積累」在寫作中的重要性。「平時靠積累,考場憑發揮」,這是考場學子的共同體會。
(一)語言方面要建立「語匯庫」。語匯是文章的細胞。廣義的語匯,不僅指詞、短語的總匯,還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語匯庫」途徑有二:第一是閱讀。平時要廣泛閱讀書籍、報刊,並做好讀書筆記,把一些優美的詞語、句子、語段摘錄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製作讀書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時要捕捉大眾口語中鮮活的語言,並把這些語言記在隨身帶的小本子或卡片上,這樣日積月累、集腋成裘,說話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會妙筆生花。
(二)要加強材料方面的積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許多學生由於平時不注意積累素材,每到作文時就去搜腸掛肚,或者胡編或者抄襲。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積累素材。平時有條件的可帶著攝像機、錄音機、深入觀察生活、積極參與生活,並與寫生、、寫日記、寫觀察筆記等形式,及時記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中的見聞。記錄時要抓住細節,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徵。這 樣,寫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強思想方面的積累。觀點是文章的靈魂。文章中心不明確,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說明作者思想膚淺。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庫」。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獲。」平時要深入思考,遇事多問問「為什麼」、「是什麼」、「怎麼樣」。這樣就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還要隨時把思維的「火花」、思索的結論記錄下來。第二要輯錄,也就是要摘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總之,作文要加強積累,建立好「語匯庫」、「素材庫」、「思想庫」這三大寫作倉庫,並要定期盤點、整理、分門別類,且要不斷充實、擴容。
Ⅳ 七年級的作文怎麼教
作文是一門課,上課,教師出題,學生圍繞題目思索,組織,分段編寫,至時交卷,教師批改,評分,發還,如是而已。
我當年也曾這樣理解。因為這樣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裡或眼前就有兩個影子晃動。影子之一,這是嚴肅艱難而關系不小的事,比如說,課堂之上,如果寫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體面;考場之上,如果寫不好,分數就會下降,有名落孫山的危險。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題構思、開頭結尾、組織穿插等等,必須勤摸索,牢牢記住,執筆時還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夠不出漏洞,取得內行人的贊嘆。兩個影子合起來,說是等於枷鎖也許過分,至少總是大禮服吧,穿上之後,就不能不正襟危坐,舉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學時期,作文課就是這樣兢兢業業度過來的。那時候還視文言為雅語,作文爭取用文言,在兩個影子籠罩之下,一提筆就想到聲勢,於是開頭常常是「人生於世」,結尾常常是「嗚呼」或「豈不懿歟」。老師當然也欣賞這類近於「套數」的寫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數,有時還留績,受表揚。自己呢,有不少年頭也以為這條路是走對了。後來,漸漸,知道這條路走得並不對,即使不全錯,也總是膠柱鼓瑟。認識變化的歷程,河頭驛站,游絲亂卓,相當繁雜,不能多說。打個比方,起初舊看法佔據天平的一端,因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顯得很重。以後日往月來,讀,思,寫,新的成分逐漸增多,終於壓倒了舊的一端。為了明確些,這新的成分,也無妨舉一點點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談到,民初某有怪異風格的散文大家談他的作文老師,乃是一本書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豈有此理!」好事者幾經周折,才找到這位老師,是清末上海張南庄作的怪諷刺小說《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書的劉復校點本,讀了,也悟出一些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讀《莊子》,如《知北游》篇答人問「道惡乎在」,說是「無所不在」,然後舉例,說「在螻蟻」,「在稊稗」,直到「在屎溺(尿)」。這是「扔掉一切法」 的反面一路,「怎麼樣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錯,一面是怎麼作都合法,這矛盾之中蘊涵著一種作文的妙理,用現在的習語說是「必須打破框框」,或者說積極一些是「必須解放思想」。本篇的標題是「什麼是作文」,這里就談在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門課程,提到作文,我們就想到這是指教師命題學生交卷的那種活動,自然也不錯。不過,至少是為了更欣?諮埃?頤腔故薔×堪遜?
作文並不神秘,要想寫好一篇文章,首先要多看,多想,勤於觀察,積累素材.只有細致的觀察生活,積累素材才是寫好作文的基礎.首先要明確你要寫的主題,認真的審題,列出大綱,不要只注意題目中要求的字有多少,要多注意題目的本身,要多讀多想,准確的用好詞語和修飾語.這是審題的關鍵,要確立好主題的依據,要精心的選材,布局列題,有的材料,還要分析整理.這就要對材料進行分類,比較,概括,篩選.我們不要象蓋房子那樣的把所有的材料都堆砌起來,要合理恰當的組合,具體的說開頭和結尾要略寫,那麼經過就要仔細的推敲,修辭,潤色,寫好以後不要急於交稿,反復檢查認真的修改,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都說明一個道理,只要你多看書,多讀書對你的寫作文有一定的好處.只要你明白這樣的一個道理,作文,就是要你把生活中喜,怒,哀,樂用文字經過加工,修飾.整理,也就是我們說的作文了.
圍放大才好。事實上,這類編寫成文的活動,范圍確是比課堂作文大得多。情況很明顯,課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個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筆寫點什麼的機會是時時都有。這寫點什麼,內容很繁,小至便條,大至長篇著作,中間如書信、日記等,既然是執筆為文,就都是作文。總之,所謂作文,可以在課堂之內,而多半在課堂之外。課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標題的形式,或經常不用標題的形式。自然,如果你願意標題,譬如寫一封信完了,可以標個「與某某書」或「復某某的信」一類題目。考察寫作的情況,大都是心中先有某性質的內容,然後編組成文,然後標題;作文課是練習,「備」應用,所以反其道而行之。學作文,知道一般是文在題先,甚至無題也可以成文,會少拘束,敢放筆,多有機會馳騁,是有好處的。
課堂之外,凡有所寫都可以成文,因而文不文就與篇幅的長短無關。司馬光等寫《資治通鑒》,全書近300卷,是作文。《紅樓夢》第五十回「即景聯句」,不識字的鳳姐編第一句,「一夜北風緊」,李絝續第二句,「開門雪尚飄」,都只是五個字,也是作文。
文,目的不同,體裁不同,篇幅不同,寫法不同,自然有難易的分別。卻不當因此而分高下。一張便條,寫得簡練、明白、得體,在便條的范圍內說,同樣是優秀的。前些年,提倡言文切合,有所謂「寫話」的說法。上面幾段主張作文的范圍應該擴大,是否可以說,作文不過是話的書寫形式,說的時候是話,寫出來就是作文呢?可以這樣說,因為種種性質的意思,都是既可以說出來又可以寫出來的。但那樣籠統而言之,並不完全對,或並不時時對。有時候,口裡說的,寫下來卻不能算作文。例如你念杜牧詩《山行》,很喜歡,吟誦幾遍,怕忘了,拿起筆來寫,「遠上寒山石徑斜……」,這里寫話,可不能算作文,因為不出於自己的構思。同理,像填固定格式的報表之類也不能算。還有一種情況,思路不清,說話不檢點,結果話「很不像話」,應該這樣說的那樣說了,應該說一遍的重復了幾遍,應該甲先乙後卻說成乙先甲後,意思含糊不清,等等,這樣的話,除非小說中有意這樣寫以表現某人的顛三倒四,寫下來也不能算作文,因為沒有經過組織。這樣,似乎可以說,所謂作文,不過是把經過自己構思、自己組織的話寫為書面形式的一種活動。顯然,這種活動無時而不有,無地而不有,就是說,遠遠超過課堂之內。這樣認識有什麼好處呢?好處至少有兩方面:一是有較大的可能把課堂學變為隨時隨地學,因而會收效快,收效大;二是有較大的可能把與命題作文有關的種種膠柱鼓瑟的信條忘掉,
一篇關於高考的文章:
作文佔60分!筆者認為高考作文分值偏高,如是會導致學生盲目看重作文而忽略了基礎,最終又影響到作文,形成惡性循環。
高考語文畢竟不是作家比拼,應當重視語文基礎知識,而且這樣又可以有助於作文的提高,從而又反過來鞏固基礎。
筆者認為高考作文佔50分為宜。一百五十分:一百分基礎,五十分作文,而且「發展等級」佔15分。由於應試教育思想的束縛,學生們不是不想創新,而是不敢創新,而「發展等級」正是學生發揮創意的舞台,我們應當對此加大關注,與素質教育逐步接軌。
最後,筆者認為還有一點會影響學生作文,那就是作文字數規定:不少於800字。字數的多少並不代表作文的優劣,而正是因為「不少於800字」,使多少學生形成了寫作啰嗦,表達欠簡潔的壞習慣。 故筆者認為可將作文字數下限稍降一些。
以上是筆者對高考作文的淺薄看法。
利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與積累,前面已經敘述,此處不再贅言。此節只從閱讀與寫作關系的角度,來談利用多種途徑搜集與積累寫作材料的問題。
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讀書時,養成了一種獨特的習慣,就是凡是讀過的東西,他都要在活頁紙上認真地做摘錄,然後把摘錄加以分類,放進貼有各類標簽的文件夾里。這樣不管需要用到哪一條摘錄都可以馬上拿到手。
黑格爾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因為閱讀也是我們作文素材的來源之一,是我們提高寫作水平一條重要途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已是人們熟知的有關讀書與寫作的古訓。勤記是幫助人們增長知識的有效手段,古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這話告誡人們,在學習過程中,要勤於手抄筆錄,手腦並用。只要堅持勤記,我們一定能成為一個知識的富有者,從而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
搜集與積累的途徑很多,主要的有利用圖書館和使用網路。對於一個善於搜集與積累的人來說,即使是平時聽別人說話也能夠搜集與積累到許多素材。因此,學習寫作就必須練就利用多種途徑(圖書館、網路)隨時搜集、積累寫作材料的本領。
一. 掌握做摘錄和卡片的方法。
1. 摘錄的意義。
在讀書時我們常常會碰到許多重要的材料、重要的論點、自己欣賞的段落和精彩的詞彙語句,將這些摘錄下來就叫做摘錄。毛澤東同志在學生時代就勤寫筆記勤做摘錄。他每次去圖書館,必定帶上三件物品:地圖、字典、筆記本。讀書時,凡學到自己需要的知識,就立刻記在筆記本上。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也十分重視摘錄,他的「摘錄筆記本」多得不可勝數。他每天上午總是伏在一張寬闊的書桌上寫作,身旁堆滿了筆記;下午到圖書館去,從大量報刊上摘錄自己所需要的資料。注重知識的積累,為他的小說創作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素材。養成勤做摘錄、勤寫筆記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掌握豐富的知識積累寫作素材是十分重要的。
2. 做摘錄卡片的好處。
在中學生的寫作積累活動中,做摘錄卡片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首先,它可以使中學生們一舉兩得,既可以鍛煉自己的書寫能力,又可以在抄寫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摘抄文字的優點或者缺點。其次,摘抄時間可短可長,使用靈活。第三,摘抄時一般使用卡片,卡片只要索引清楚,查找起來就會十分方便。
3. 做摘錄卡片的方法。
做摘錄不能改變原文中的字句和標點,這是做摘錄的原則。
摘錄方式:對於字句不多的內容,可以整篇摘抄;文字較長的內容,如是新聞報道,只要抄下導語,能幫助記憶即可;如果其他類型的長文章也需要摘抄,那隻要記下提要或論點和論據,就能幫助記憶全文的主要內容了。
摘錄方法:准備一些卡片(可以到文具商店購買,也可以自己利用紙頁整齊裁出製作),摘錄時應先抄上原文的題目、作者的姓名、報紙的名稱、發表的日期以及版次,並在卡片的上方寫出分類標題,如「名人名言--談勤懇」。
請看文章:
錢鍾書的讀書筆記
已故的著名學者、作家錢鍾書,被譽為「文化昆侖」。其《談藝錄》《管錐編》《宋詩選注》等學術著作,援引的參考書目數以萬計,且涵蓋了文、史、哲、心理學等多門學科。有趣的是,他自己的藏書卻很少,他的書齋中有兩三個不大的書架,放著一些工具書和出版社、作者贈送給他的書籍。他藏書不多,著書卻不少,這當中博覽圖書館書籍時所作的大量的讀書筆記發揮了重要作用。
讀書須作筆記,錢鍾書開始並不以為然。他在清華大學讀書時,自恃有過目不忘的記憶力,連課堂上聽講都不作筆記,更不屑於課外讀書作筆記。他進清華後雖立志 「橫掃清華圖書館」,看書時卻只在書上用鉛筆寫劃,並不作筆記。他的同學饒餘威在《清華的回憶》一文中寫到錢鍾書時說:「他自己喜歡讀書,也鼓勵別人讀書。他還有一個怪癖,看書時喜歡用又黑又粗的鉛筆劃下佳句,又在書旁加上他的評語,清華藏書中的畫線和評語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筆。」錢鍾書在清華,「宋以後集部殆無不過目」,畢業後到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時,在備課、寫文章的實踐中,方認識到讀書單憑記憶是不行的,遂開始讀書必作筆記,並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錢鍾書的讀書筆記本很厚,有普通練習本的四倍,上面寫得密密麻麻,有中文,也有英文,別人很難看懂。他每讀一書,都作筆記,摘出精華,指出謬誤,寫下心得。他很珍重自己的讀書筆記,「文革」期間,他曾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幹校勞動,行李箱里也忘不了放上幾本字典、詞典和讀書筆記,一有空便反芻似地閱讀。
他著書時,主要是參考讀書筆記。從1939年到1942年完成的頗有影響的文藝理論著作《談藝錄》,為何採用了傳統詩話的札記式的寫法,其原因就在於利用讀書筆記之便。1956年,錢鍾書接受了編寫《宋詩選注》的任務之後,到北大圖書館和社科院文研所圖書館借到大批有關宋詩的書籍,諸如《宋詩紀事》《宋詩鈔補》《宋詩鈔續補》及各種宋人筆記、詩話、文集、方誌等,在閱讀時作了大量筆記,糾正了前人的錯誤,遂將一本普及讀物編寫成了學術價值甚高的宋詩選本。 1972年3月,錢鍾書夫婦從河南「五七」幹校返京,開始偷著寫《管錐編》,這部洋洋百萬言的學術宏著,主要資料來源就是錢鍾書寫下的五大麻袋讀書筆記,這些素材是他多年讀書心血的積累,整理成書稿又費時三年,自然還是用札記形式。1979年此書一出版,便轟動了學術界,此後一版再版,成了學者們書架上的必備書。
俗話說:「好腦子不如爛筆頭」,此言不差。熟悉錢鍾書的學者都認為,錢的記憶力是驚人的,幾十年前讀過的東西還能記住,在現代中國學者中,除了史學大師陳寅恪外,沒有第二人能與他相比,外國學者說他的記憶是「照相機式」的記憶。即便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讀書筆記是錢鍾書攀上學術高峰的重要階梯。錢鍾書先生尚且如此,對於記憶力一般的人來說,讀書作筆記就更為必要了。
讀了《錢鍾書的讀書筆記》你一定感慨萬分吧!一代宗師治學給我們啟迪多多!做學問需要靈活的大腦和良好的方法,缺一不可。文中所說的「讀書筆記」相當於我們介紹的「做摘錄與卡片」,只不過「讀書筆記」是專題的摘錄與分析,而卡片則是能夠五花八門包容許多的素材紀錄。
錢鍾書的夫人楊絳最近在《光明日報》上發表的近作《我愛清華圖書館》中稱,自己本來可以在宿舍里讀書的,但偏愛去圖書館。她說,讀書如「串門兒」,借幾本書在宿舍讀是串幾家的「門兒」,而站在圖書館的長長的書架前,「家家戶戶」自由出入,幸無窮。可見讀書是錢、楊的共同志趣,他們留學英國在牛津讀書時,錢將牛津圖書館戲譯為「飽蠹樓」(Bod le ian),以饕餮之蠹自詡。近年楊絳整理錢鍾書的筆記,計有外文筆記178冊34000多頁,中文筆記分大體數量與此相當;另有「日札」23冊,2000 余頁,加在一起足足四十卷。楊絳說:「許多人說,錢鍾書記憶力特強,過目不忘。他本人並不以為自己有那麼『神』。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書雖多,也不易遺忘。」(《讀書》雜志2001年9月)
其實「先搜集材料,再按題作文」,就像我們看媽媽做飯一樣,做飯要有米、有水、有菜……沒有這些怎麼能做好飯呢?正如俗話所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文和做飯一樣,也要有生動充實的素材,豐富多彩的詞彙……。沒有語言、沒有素材,是寫不好作文的。當然,作文也有作文的技法,但是,如果不注意學習語言、不注意積累素材,腦子里空空的,技法學得再多,作文也寫不生動、寫不實在,那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了!
二. 有選擇地剪報,有針對性地進行評析。
1. 剪報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搜集素材的形式。
我們每天都閱讀的報紙承載有大量的信息,如果我們每個月或每個星期都整理報紙的話,那麼將其中有用的材料剪下來,分類搜索就不是一件難事。比如,愛好足球的同學搜集有關足球的信息,愛好旅遊的同學搜集關於旅遊的信息等等。
2. 剪輯下來的材料應該加以認真的評析。
三言兩語寫下剪報時的初衷,那不僅僅是一個材料的佔有,同時還是一個看法(思想)的輯錄。面對經過評析的剪報,我們能夠迅速分辨它的類別,也能看出自己思想的軌跡。這是一種既提高寫作水平又促進寫作意識發展的好方法。
3. 剪報評析的方法。
評析一般分為「隨感式」和「評注式」。「隨感式」的評析相當於「讀書心得」,而「評注式」的評析即對文中的句、段進行分析;還可以從語言上分析……這樣分析使我們加深了對原著的理解,而且對提高文學的鑒賞力大有好處。
請讀下文:
學習鄭板橋
這里不談鄭板橋生前就被稱為三絕的詩書畫,而是說要學他做人的明白。在文學史上,鄭並沒有多高的地位。但在當時,他也算一代名流了。問題是:一代名流怎麼看自己?在他被看做一代名流的日子裡。
鄭第一次刻印自己詩集時這樣說:「余詩格卑卑,七律尤多放翁氣息。二三知己,屢詬病之。好事者又促余付梓。自度後來未必能進,姑從諛而背直。慚愧汗下,如何可言。板橋自題。」
在為自己的詞抄作序時,鄭這樣說:「燮年三十至四十,氣盛而學勤,閱前作輒欲焚去。至四十五六,便覺得前作好。至五十外,讀一過,便大得意。可知其心力日淺,學殖日退,忘己丑而信前是,其無成斷斷矣。」
嗟夫,我們真該向板橋前輩學習啊。
第一要記住,要感謝:那老愛挑我詩詞毛病的,是我的好朋友。
第二條:忘己丑之日,便是完蛋之時。如果開始對著舊作沾沾自喜,恐怕就危險了呢。忘己丑越早,便越見可悲。切記,切記。
(阿夏)
這是一篇「隨感式」的評析。屬於看完一個材料就將感想記錄下來的一種。
還有另外一種「譯注式」,請看:
有感《苦難是一所學校》
偶爾在一本雜志上讀到了這篇文章,對於故事的主人公實在是相當敬佩。現今社會有不少人,在逆境面前沒有掙扎或稍加掙扎就喪失了勇氣,從此一蹶不振,聽憑命運的擺布而不做任何奮爭,他們有的成為懶惰的人,礙事的人,有的成為厭世的人,遁世的人,看看下面的故事你或許能夠從中悟出一些道理。
主人公名叫黃海濤,3歲時,母親不堪忍受「文革」的迫害飲恨身亡,父親一人挑起全家八口人的重擔,一個年屆七旬的老奶奶還有六個不諳世事的孩子。主人公無論是三伏炎夏三九嚴冬,總是一個人呆在空曠的田野里辛勤地勞作,在當時還是小學生的他,自己吃力而快樂地啃著《三國演義》《鏡花緣》《紅樓夢》《西遊記》,遇到不認識的字就查字典。後來上了初中,他在文學方面的造詣也慢慢地顯露出來。為了幫大哥治病家裡背上了上萬元的貸,他不得不離開校園,成了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那年他剛上初三。從此,他白天干農活料理家務,晚上就在昏暗的油燈下自學初三的課本。農閑時就早出晚歸到學校跟班聽課,後來學校領導讓他回來參加中考,原來好心的校長一直將他作請病假處理。果然他不負重望以全校第一的身份考取了紅安師范,不幸的是他又被人擠掉了。
家人鼓勵他繼續讀取高中。為了節省家裡的開支,他連5分錢的鹹菜也捨不得買,就這樣還不得不常常忍飢挨餓,總是吃了上餐沒下餐,就是在此種條件下,他在近 100名的文科生中始終名列前五名。可是1992年高考他卻落榜了,十年寒窗就這樣飛灰煙滅了,要知道精神上的折磨要比肉體上的折磨更加讓人難以煎熬,壯志未酬痴心不改的他,面對已是窮徒四壁的家裡,毅然決定南下武漢打工。
(評註:人生要有理想,一個人沒有理想,生活就沒有光彩。但是只有理想還不夠,還要努力去實現理想,而實現理想,就需要毅力,否則,理想將成為空想。)
揣著借來的11元錢,他隻身來到陌生的江城,連續三天都沒有人肯收留他,第四天他來到一家建築工地,和灰、篩沙子、扛水泥,身穿單薄衣衫的他站在19層的樓頂任憑寒風呼嘯,還不得不伸進刺骨的冷水裡。一天由於鬧肚子他從樓上摔下來,尖利的竹排劃破了他的左胸,老闆不僅連句問候的話都沒有,而且看到撒得滿地的混凝土竟勃然大怒。他不敢頂嘴,可心卻一直在滴血。一天勞累的工作後,等民工們都睡著了,他又拿出課本,溫習、記誦。
山川經不起太多的悲哀,歲月經不起長久的等待。1993年他重返校園,開始了近乎瘋狂的學習,終於他圓了自己的大學夢。面對高昂的學費,他又一次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無數次他打工回來,看到同伴們睡得那麼香甜,而自己卻不得不為生計而奔波時,心裡就一陣難過。
(評註: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將苦其心智,勞其心骨,餓其體膚。)
生存不是目的,先生存而後發展,這才是他的奮斗目標。由於刻苦學習,他連年獲得甲等獎學金。
(評註:勤奮是點燃智慧的火把。一個人知識的多寡,關鍵在於勤奮的程度如何。懶惰者永遠不會在事業上有所建樹,永遠不會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唯有勤奮者,才能在無限的知識海洋里獵取到真智實才,才能不斷地開拓知識領域,獲得知識的酬報,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
就在這時他碰到了中國應用寫作學會會長洪威雷教授,從而喚醒了他心中沉睡的夢想:文學。他每天如痴如醉的讀書看報,簡直是近乎瘋狂,他的文章先後在《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大報發表,許多新聞單位還歡迎他去工作,同學們無不羨慕,然而在他拚命掙學費時,其他同學又在干什麼呢?
(評註:人們往往津津樂道偉人所取得的光輝成就,而忽視取得成就的艱辛歷程,有些人甚至還認為,一個人的成才離不開好的運氣和優越的環境。但實際上縱觀世界上的名人生平,你可以得到一個完全相反的結論:天才的生活道路自古多坎坷而少坦途。)
苦難教給了他一切,更給他上了人生的最重要的一課:那就是學會從苦難中頑強地成長。
(評註:每個人在追求事業的過程中,都不會一帆風順,總會有艱難曲折,一個真正有事業心的青年就應該像岩下竹筍,石縫中青松,冰山上雪蓮那樣,頑強地追求自己認定的目標,不管有多少挫折也堅定不移。消沉詛咒,那是弱者的哀鳴,它永遠代替不了建設將來。與其攤開雙手大喊大叫,不如用這雙手去建設新生活。挫折固然使人痛苦,但戰勝挫折後將是何等歡樂。向前看吧,朋友們,我們應該成為生活的強者,我們應該奏出時代的最強音,新時代的開拓者應該屬於新時代的青年!)
(幸福女孩)
幸福女孩寫的一篇文章《有感<苦難是一所學校>》,發表時編輯使用了評注式評析法加註文章,加註的內容即閱讀時的感觸感悟,寫於字里行間突出了文章要點,加強了議論抒情的力度。這樣在篇中加註的方法對於在省時前提下的閱讀積累是頗有益處的。
Ⅳ 怎樣教初一學生寫作文
打開學生日記本,常常會看到這樣的讓老師傷心的語句:「作文真讓人頭痛!」「我最怕上作文課!」上作文課,老師拿著作文批改手冊走進教室,也常常傳來這樣非常不情願或不耐煩的聲音:「又要寫作文了!」一篇作文布置下去,好多同學都在那兒抓耳撓腮,不知如何下筆。有時候,這一周布置的作文甚至到下一周還遲遲交不上來。這些現象都足以表明,對於剛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來說,寫作文是一件多麼艱難的事,他們又是多麼害怕作文。然而,寫作能力是一種重要的語文能力,寫作能力的培養,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不寫不行;寫,又怎樣指導同學們寫好作文呢?下面談一點嘗試。
我們知道,做數學題,只要記住了公式,弄懂了原理,動動腦筋就能推出結果;背誦課文,再難記的東西,大不了多讀幾遍,加深理解,很快也就背得爛熟……然而作文則不同,它沒有現成的公式作依據,也不是單憑記憶就能夠解決問題的,它是一個復雜而艱苦的藝術加工的過程。要完成這一過程,它需要作者用心去體會,潛心去感覺;需要一番苦苦「修行」,然後才能修成「正果」——領略到作文的奧秘。要做到這些,對初一的學生來說實在是一件難事,這就使得好多學生對寫作文產生了一種神秘感。就是這種神秘感使得他們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而視作文為畏途。怕寫作文自然很難寫好作文,所以,要想指導學生寫好作文,首先要讓他們不怕寫作文。
那麼,怎樣清除學生懼怕作文的心理呢?
有的老師認為,學生懼怕作文主要是「無米」之故,於是他們便常常告誡學生「觀察!讀!寫!」可是到後來大致結果都會這樣:由於老師的引導不力,學生觀察了一陣子覺得也並沒有看到什麼可寫的,回來再讀上一陣子書也沒得到什麼補益;要求多寫,他根本就沒有什麼可寫,你叫他們怎麼多寫呢?這樣,就會使得學生對寫作文再一次失去信心。可以說,「無米」是學生懼怕作文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這種「看讀寫」的做法對解決學生的「無米」之難其效果卻並不好。
還有的老師認為,學生懼怕作文是因為他們對寫作不感興趣,於是有人便搜集大量的資料,向學生介紹古今中外作家的創作經驗,來激發學生寫作文的興趣。事實上,這樣做收效也並不見大。我們應該明白,我們面對的是一批十二三歲的孩子,他們的社會經驗和文化知識與作家不是一個層次的,與他們談這些,只能是用高掛在樹上的桃子去饞尚不會爬樹的小猴子,僅能讓它們空羨慕一場而不能讓他們得到什麼。聽的時候,熱情是能夠激發起來,他們也想一夜之間成為一個偉大作家,創作出千古不朽的作品。然而,當他們從幻想回到現實中拿起筆來的時候,卻又深深地感覺到自己根本就不是那塊料。於是,美麗的肥皂泡破滅了,留給他們的只能是失望自愧,剛激發起來的熱情也便重新降溫。
既然上述做法效果都太差,我們何不另找出路,再想辦法呢?
我們可以這樣設想一下:一個班裡很大一部分同學都怕寫作文,可也還有一部分是不怕的,而在這些不怕寫作文的人中,個別的還是寫作能力很好的!上面我們談到,在社會經驗和文化知識上,我們的這些中學生和作家不能相提並論,不是一個層次的人,作家的寫作本領他們是望塵莫及的。然而,怕寫作文的學生和不怕寫作文的學生是同學,他們的年齡,他們的社會閱歷,以及他們所學的知識都差不多,他們總該是一個層次吧。這樣,我們就可以先以培養不怕寫作文的同學的寫作能力為主,來帶動怕寫作文的同學進行寫作。
具體方法可以這樣:
首先,既然有些同學不怕作文,這說明他們對寫作文感興趣;既然他們對作文感興趣,我們就可以把這些學生組織起來,組織成一個興趣小組。對於興趣小組的同學,我們可以按常規來指導他們寫作:指導他們細心觀察,指導他們認真閱讀,督促他們多寫多練,還可以指導他們批改其他同學的作文,取人之長,去人之短,來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通過一階段的訓練,使他們的作文能「拿出門」來。當然,對這「拿出門」來的要求也不能過高,因為他們畢竟是初一學生,只要能做到錯字病句少出現,優美詞句多一點,用詞較准確,篇章結構新穎一點即可。總之一句話:讓他們給怕寫作文的同學作個表率就夠了。
以上是第一步,培養「師資」。第二步便需給怕作文的同學緊緊弦了。具體作法可以這樣:把怕寫作文的同學編成幾「旗」(為了與興趣小組中的「組」相區別,我們不妨也用一下「八旗制」),每旗的人數不要太多,三五人即可,因為多不一定精。每周班裡寫完一篇作文後(全班一起寫),由老師從寫作興趣小組的作文中挑出能作「表率」的文章,然後任抽出一旗,把這些作文分給這一旗中的各成員,讓他們認真研讀,找出這些作文的優點,看誰找得好,這一旗作完這一練習之後,可以再抽一旗進行同樣練習,直到各旗都進行完。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其好處很多。
首先,想寫好作文,閱讀一些優美的名家名篇固然重要,但也需讀一點與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文章。因為作家名篇水平很高,學生閱讀這些作品往往是食而不知其味,很難體味出作家是怎樣構思並組織這篇文章的,也就是說,作家高明的寫作技巧他們很難學到,因而讀完了這樣的作品之後,他們便會產生這樣的心理:這是我可望而不可即的,我的能力不行,我不會寫!這樣,就更增加了這些學生對作文的神秘感,他們也就愈怕作文了。當然這並非否認作家作品在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方面的作用,而不去讀它,而是在引導學生練習寫作的過程中,既要引導他們認真閱讀這些成功的作品,又要引導他們尋找「解近渴」的「近水」。也就是說,在指導學生閱讀作家名篇的同時,也不時地讓他們認真「研究」一下和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一些作品——這些作品他們是完全可以欣賞了的,他們會很容易地領略出自己的同學是怎樣構思並寫作這篇文章的。那麼研讀完這篇文章之後,他們會恍悟:原來這篇文章就這樣寫,我也會!紗網戳破,他們心中對作文的神秘感也就消失了。
其次,優點是他們自己找出來的,他們認為這些地方好,潛移默化中,這些「旗人」們就可以把它們學去了。——作家高水平的優點是不大易學的,可這些低水平的優點卻正合他們的胃口。「老師,××同學這個地方寫得真有趣!」「老師,××同學這段景物描寫真好!」「老師,××同學這篇作文的主人公的名字取得真好聽!」……這些與發現了新大陸同樣驚喜的語言,是在做完了這項練習之後少不了的。
再次,這些「旗人」們也寫過這一篇文章,對同一題目也動了一番腦子,而在研讀這些文章的同時,他們不自覺地就會把自己的作文與這些作文相對比,通過對比,他們會意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也會看到自己的長處,而增強自己寫作文的信心。同時,在不知不覺中,他們開闊了自己的思路,也悟出了別人構思文章的方法。到這個時候,他們便再也不愁沒的可寫了。這樣,也就為進行下一步練習打下了基矗。
既然「旗人」們已發現了「新大陸」,那麼我們何不讓他們登上這塊大陸一覽風情呢?這就是我們要進行的第三步練習——寫作。通過上面第一、二步的練習,「旗人」們就覺得有可寫的了。這時候,我們就要抓住時機,促使他們來一個飛躍——重寫這篇文章。這部分作文交上來,仔細翻閱就會發現,它們盡管仍是好一點、差一點各不相同,但與他們原先「擠牙膏」擠出的作文相比要進步多了。並且這一次他們也願意寫,寫得快,交得也快。這樣一次一次地進行練習,他們很快便會學會構思作文,也不會再有「沒的可寫」之感了。
為了調動「旗人」們的積極性,我們還可以開展小型的寫作競賽活動,人與人之間,旗與旗之間展開競爭,看哪一個人,哪一旗分數高。解脫了他們「沒有可寫」的痛苦之後,他們中許多人也便由原來的怕寫作文變為愛寫作文,在這種心理狀態下,他們的寫作水平一天天提高。當他們的寫作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也就是「入門」之後,便可讓他們退「旗」入「組」,加入到興趣小組的行列中去進行正常的寫作訓練
Ⅵ 如何有效指導七年級學生寫好話題作文
摘 要:話題作文因形式自由,內容豐富,容易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是中考題目及平時作文的常見形式。但在實際教學中,話題教學卻顯得隨意,缺乏科學訓練,有效指導。依託我校語文組小課題研究,對七年級學生進行了歷時一年的話題作文的訓練實驗,獲得了初步成效。遵照學生的一般認知規律,設計訓練內容,由簡到繁,由整體到局部。從擬題,話題片段,素材搜集,材料選擇,結構安排等方面開展序列訓練和指導,使七年級學生的話題作文水平得到提高。
關鍵詞:話題作文;有效指導;七年級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191-01
話題作文,因其表達形式不拘一格,既給學生以廣闊的自我表現空間,有利於消除學生寫作的畏難情緒,又給學生以思維的訓練和思想的啟發,使學生在寫作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但話題作文因題材寬泛,內容繁雜,方式靈活,學生在實際作文中容易出現擬題隨意,主題模糊,思路不清,偏離主題等諸多問題。學生在行文過程中往往是信馬由韁,想到哪寫到哪,缺乏整體構思,選擇材料不夠慎重,容易出現千篇一律的現象。就文體而言,由於話題作文中明確「沖淡文體」,因而,學生認為不需要文體規范,可以隨心所欲。學生寫作中「四不像」問題成為普遍現象。就立意而言,仍就貧乏、單一。雖然強調的是自定立意,可從多個角度來表達觀點和感受,但多數同學仍舊立意單一。受學生思維能力、認識水平的限制,立意偏頗問題普遍存在。
制定話題作文的訓練計劃需從基礎抓起,訓練內容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現狀,由簡到繁,局部到整體,不可貪多貪大。
一、採用調查法,了解學生作文的的實際情況
在設計訓練計劃之前,需要對學生進行摸底調查,了解學生作文的實際狀況。調查方法可採取問卷調查法,學生習作抽樣分析法,學生作文批改發等方法。注意做好分析及記錄,最好持續觀察記錄一到幾名學生的不同階段訓練的習作,以便測試訓練的成效,繼續修訂訓練計劃,豐富訓練內容。
二、遵循科學,採取分階段有序訓練。
七年級的學生,剛從小學升入初中,寫作的水平還只是處於初級階段。在小學階段,學生訓練的更多的是有條理的敘事能力、把握記敘文的六要素、語句通順、把真摯的感情融入文章中等,訓練的作文題目多為命題作文和半命題作文,對話題作文的要求和寫作思路知之甚少。為了讓學生進入初中後能夠在寫作方面拓展思路,提高能力,結合學生在寫作實際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話題作文的方法指導,和能力訓練。
1、第一階段側重話題作文擬題訓練
俗話說:「好題一半文」,題目猶如文章的眼睛,可以洞悉文章的靈魂,新穎獨到的題目可以引人入勝,發人深思,從而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擬題訓練:
(1)標題范圍盡量要小,要大題小作,不要小題大做。
(2)善於從作文題目已有的材料或要求中篩選信息,確定標題。
(3)在寬泛的話題前面或後面做適當的增補,對寫作范圍加以限制,能使話題由大變小,由虛變實,由抽象變具體,是最常見的快速擬題技法。
2、第二階段側重話題作文片段訓練
話題作文的內容指導應從片段訓練開始,可以進行分類集中訓練。
先對學生進行「寫景抒情」類話題片段訓練,如以「大雪覆蓋下的松林景象」、「傍晚的海邊景象」、「校園之晨」、「美麗的―(春、夏)」等景物的命題、半命題和話題片段訓練。
接下來可對學生進行了「寫人記事」類話題片段訓練,如以「成長」、「――,我想對你說」、「我的爸爸媽媽」、「未來世界」等命題、半命題和話題的片段訓練。教師要給予了學生一定的寫法指導。
教師利用課上10―15分鍾組織學生當堂練筆,如果課堂閱讀教學有好的訓練題目,也可隨即靈活植入。周末或假期布置話題周記,培養學生練筆的習慣,做到每天有話寫,每周有體會。
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幾方面。1、片段訓練的字數不宜太多,100字到300字最佳,字數太少不能達到訓練的目的,字數太多學生會厭煩。2、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或者是能引起學生爭議的問題,只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的話題學生才有內容可寫,才有興趣去寫。
3、第三階段進行話題作文整體強化訓練
(1)收集素材,豐富積累
繼續堅持每周的話題片段訓練,引導學生既關注自我、關注人生、關注社會、關注現實以及熱點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搜集寫作素材,如讀書心得,名人名言摘抄,古詩詞佳句記誦,社會焦點問題討論等,指導學生做好素材分類,為話題作文的材料儲備打好基礎。
(2)精心選材,凸顯個性
教師給學生提供的話題要貼近社會生活和自然現象。學生在社會、自然、人生的過程中有了自身感悟,才能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下筆之前,一定要指導學生從自己最熟悉的內容和材料入手,確保內容真實;另外要避免英雄所見略同,選擇最能展示個性、最能吸引人的材料;再者要用自己最擅長的文體和表現形式說自己最想說的話,體現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受。
(3)及時批改,強化訓練
教師及時閱讀學生的文章,細致批閱,也可間歇採取小組互批,自批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到寫作中存在的不足,明確修改的方向。教師根據學生寫作狀況及時調整訓練內容和指導方法。
話題作文既給學生一個較為廣泛的寫作空間,更有利於學生觀察自然、社會,思考感悟人生,在張揚個性的同時,豐富聯想和想像,抒發真情實感,充分體現語文教學與生活的聯系。如果學生經過話題作文的訓練,有利於增強語文學習能力和寫作能力,有利於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師在話題作文教學中堅持有計劃,分步驟的科學訓練,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Ⅶ 如何引導初一學生把作文寫長
經過探索,我總結出了一個四步訓練法,操作簡單,方便好用,可以收到很好的實效。這個四訓練就是:一練「言之有物」,二練「言之有序」,三練「言之有理」,四是「一題多練」。
初一學生剛剛從小學進入初中,也許是小學作文訓練較少,也許是學生對作文認識不多,也許是學生生活閱歷太過平淡,作文寫不長,一般也就300字左右。作文只是一味述說,沒有描寫,沒有真情實感,寫得不生動,很多就像是記帳。怎樣讓學生把作文寫長,是一個困擾許多初一語文老師的事情,因為作文寫不長,敘事不可能很清楚,描寫肯定也不會很生動。
言之有物,就是要讓學生有可寫之內容。初一的學生,作文比較空洞。主要是因為他們缺少生活體驗,沒有生活積累。如果老師不加以很好的引導,學生就不能完成寫作任務,達不到寫作要求,久而久之,就會對寫作產生畏難情緒,害怕寫作。我的要求是讓學生「我手寫我心」,讓學生從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開始寫。比如,春天到了,我會組織學生去田野里放風箏,去山坡上看野花,去河邊觀賞柳枝隨風飄揚的樣子,去看柳絮漫天飛舞的景象;夏天來了,我會讓學生到小河中去捉小魚小蝦,組織他們到山裡去野炊,帶著他們到學校後面的小山坡上捉迷藏;秋天到了,我會讓他們和我一起去豐收的田間看谷穗,去樹林看紅葉,新手去撿起一片片的黃葉;冬天來了,我會讓他們裹著厚厚的棉衣,搓著凍紅的小手去撿冰塊,和他們一起跳大繩,和他們一起揀拾干樹枝烤火。我的作文就是讓學生從寫親手做了事、親身體驗了生活入手,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學生有了生活積累和體驗,有內容可寫,作文也就不難了。
言之有序,就是寫作的材料,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來組織。一開始,學生的寫作素材很多,有些學生就把這些寫作素材不分次序寫在一起,順序混亂,條理不清。我就讓學生在寫作前先列出寫作提綱,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在草稿本了理出一個條理來。比如,敘事作文,一開始就要求學生按照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在寫好了順序作文以後,再引導學生根據寫作中心,學習使用倒敘和插敘,最後根據寫作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敘事順序。這樣由易而難,由簡單到復雜,學生掌握也就比較容易了。
言之有理,就是在寫作中,要根據表達中心的需要,對材料進行處理,使它們該簡時,一字嫌多,該繁時,千言嫌少。一件事情,在它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會有很多環節,但不是所有的細節都對表現中心有用,寫作時就應本著為我所用的精神,有用則用,無用則要捨得放棄。但是學生就不一樣了,特別是他們寫好的作文,從來不捨得在段大段的刪除。怎麼辦呢?我就加強例文評講。在學生中挑選範文,有寫得好的,材料取捨恰當,詳略得體的;也有寫得不好,材料多但對表現中心沒有用處的。通過投影,現場評改,讓學生明白,寫得好好在何處,寫得不好應如何修改,寫一次作文,有一次收獲。特別是對學生的作文進行面批面改,學生收獲最大,既拉近了老師與學生的距離,又促進了師生交流溝通,能給學生留下特別深的印象。
一題多練,就是一個作文題目,可以進行多次訓練。根據學生的寫作實際,每次訓練的重點都不一樣,就可以讓學生在反復修改中進行提高。「文從改中來」,反復訓練不是簡單的重復,每練一次都有重點。這種方法適合初一學生,經過三到四次訓練,一般的學生都要可以把這篇作文寫成範文,進步神速。
Ⅷ 如何教初一學生寫作文開頭與結尾
• 作文的開頭
好的開頭俗稱「鳳頭」,是指開頭不同凡響,小巧精美,有吸引力,能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它強調的是第一印象。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們作文時要重視開頭。《安娜 卡列尼娜》開頭修改了十幾次,最後定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平時作文開頭往往存在以下幾種不足:
1、 不必要的釋題;
例如:在以「陽光」、「溺愛」為話題的文章中,我們很多同學喜歡這樣開頭:「所謂陽光是指……」、「溺愛是……」,試問:這些概念人人盡知,再作解釋有何必要?或這概念自己就弄不明白,怎好解釋?
2,陳詞老套
有些文章開頭總是從形勢寫起,言心稱「在××的領導下,在××的支持和關懷下,在××的幫助下」有的文章開頭總是「太陽」、「月亮」,「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這些調子老唱,這些套路老用就成了令人生厭的陳詞老套了。
3, 信筆寫來
不理題目要求,不問中心是什麼,想著什麼就寫什麼,或者只要句子優美,或者自己感覺「爽」,就可以成文.
例如,
繽紛色彩閃出的美麗,是因它沒有分出每種色彩。」一首《光輝歲月》告訴了我們人生的美麗並不在於那多彩繽紛。《做人應該像一塊磚》
4、故弄玄虛,轉彎抹角,入題太慢,頭重腳輕。
5、 照抄原材料或引用復述不簡練,中心話題「千呼萬喚不出來」
6、 起調太高,難以後繼
7、引用錯誤,或開頭段出現錯別字。
8、開頭突然
有些文章開頭,缺乏應有的交代,顯得突如其來,沒頭沒腦,不知所雲。如寫讀後感,有的文章在不作任何交代的情況下就開始「感」起來了。寫供料作文一開頭就說「讀了這個材料我有深刻的體會……」材料內容隻字不提就這樣寫,太突然了。
9、 開頭重復 文章只能有一個開頭,可是有的文章有兩個
開頭。比如有的文章本想從引用寫起,寫好後又覺得扣題目談更好,於是又開個頭。有的文章一開頭就介紹背景,寫好後又覺得首先應該揭示文章的中心,於是又開個頭。這樣都會出現兩個開頭。出現這種情況,可根據題目或中心的要求,取其一個開頭即可。
10、盲目寫景
寫景的主要目的,或是為了突出主題,或是為了刻劃人物,或是為了烘托氣氛,如果與此無關,一般來說這樣的寫景是沒有意義的。有些文章一開頭就「花兒」、「鳥兒」、「草兒」地寫一通,實在是不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