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指導中高年級的小學生寫好作文
如何指導中高年級的小學生寫好作文
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農村學生的見聞不廣,讀的課外讀物較少,寫作時遇到很多困難。那麼,教師應如何激發農村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其寫作水平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 感悟生活,認真觀察,注意積累,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一)感受生活
作文教學要激發學生的情感。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社會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都引人深思。可是,面對美麗的大自然,學生雖感到美,卻寫不出來。因此,想方設法提高學生認識生活、反映生活的水平,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獨特的、敏銳的觸角去感受世界,在感悟中去發現美,進而去表現美,讓作文回歸生活,讓個性回歸作文。
作文教學專家李白堅認為:「任何生活和學科都可以從作文中找到表現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就可以從任何生活和學科中找到體現自己的豐富內容。」溝通學科間的聯系,把作文和學科學習相聯系起來,不僅拓寬學生的寫作素材,創設了豐富的寫作情景,而且教會學生在思考中學習,在反思中提高學習能力,從而達到作文和學科教學的共同提高。
(二)注意觀察
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提高觀察興趣,訓練觀察能力,形成初步的探索大自然的能力,並學會用語言總結自己的觀察、探索的內容。如寫家中的雞,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雞吃食、雞打架、雞下蛋等等,幫他們列出觀察項目,學生就會有目的地觀察,寫作時就不會無話可說了。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回憶每天發生的事,互相說一說、議一議,在科學課上觀察科學實驗,在美術課上學生寫生、臨摹、製作各種小物品,設計喜歡的東西,既學會認識形、色的方法,提高描繪物體形態、色彩的能力,積累寫作素材,在體育課上學會觀察描繪把握動作,增強動作的協調性。
(三)善於積累
積累是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它包括思想上的、經驗的、知識上的、語言技能上的等等。只有有了一定的積累才能在寫文章時把這種積累化為優美的文字。因此,有積累,才能表達,才能有感而發。那麼,怎樣積累呢?
1.充實生活,豐富生活內容。
作文離不開生活,生活是五彩繽紛的,作文要不斷地生活化、平凡化,不要概念化、模式化。對此,義務教育大綱指出:「指導學生作文,要從內容入手,教師要引導學生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指導學生細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養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同時,還指出:「課內和課外閱讀,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豐富學生的作文內容,其他學科中的觀察、參觀、操作、實踐等實踐活動,有的可以作為作文的內容。」因此,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活動,閱讀有益書籍是有效地積累材料的方法。」語文教師要不斷地創設情景指導學生觀察生活,喜愛生活。比如:在學習了《山中訪友》這一單元後,習作寫景點或景物,帶學生走出教室,去看、去體會,體會到了秋天是豐收的季節。學生有了親身經歷,寫出了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2.教給學生積累的方法。
有了充實的生活,豐富的活動內容,並不等於學生就有了積累。
二、寫好日記,循序漸進
積累素材,由易到難,寫日記是提高小學作文的必經之路。要使學生能夠掌握、運用日記,學生形成寫日記的習慣,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幫助學生學好語文,陶冶情操,還必須遵循以下幾點:
1.持之以恆。
2.循序漸進。
三、 激活思維,標新立異,提高學生的想像力
作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想像力。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逐步提高學生的想像力。
(一) 觀察生活,激發想像
(二) 結合課文內容,進行想像
(三)加強課外閱讀,才能不斷培養想像能力。
四、 修改作文,激發興趣,提高分析能力
俗話說,好作文是改出來的,歷代文人為使一個字、一個詞運用恰當,仔細推敲、琢磨的故事不勝枚舉,可見,作文寫好後,修改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也是學生快速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徑。那麼,教師應該注意指導學生修改作文。
(一) 指導學生自改
(二)指導學生互改
(三) 師生評議
② 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寫作水平
如今,傳統的課內寫作教學在學生的寫作教學中仍然佔有重要的地位。它仍然是學生寫作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徑,但它也存在很多不足。當前寫作教學中的問題是:一是寫作教學形式比較單一,上課時都是教師在講學生在聽;二是寫作素材來源比較貧乏,學生大都是間接從作文書中吸取素材;三是學生作為寫作主體得不到體現,大都處於被動的地位。
程標准明確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最重組成部份。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②寫作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份,在小學教育階段肩負著不可卸載的責任。寫作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溝通社會,還可以幫助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因此,小學寫作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界致力改革和優化的核心問題。盡管當前學生寫作教學改革千帆竟逐,百花竟艷。然而,由於我們長期受到傳統文化的謹嚴的影響和傳統思維方式的慣性影響,使我們仍然滑入了另一種程式化、模式化、標准化的作文範式,從而忽視了對人的本體性的理性認識,忽視人文精神的承載。小學寫作教學領域仍是山重水復,春光不現,致使小學寫作教學陷入了「以文為本」的誤區。課內寫作教學雖然對學生的寫作水平的提高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但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適應新時期小學寫作教學的需要,我們從課外活動去尋找有利於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因素,來彌補小學課內寫作教學的不足,以此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十分有必要的。
課外寫作對於提高高年級學生寫作水平意義重大。那該如何做呢,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 通過課外活動提高學生口頭寫作水平
在課內寫作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在其教學中穿插一些類似於表演、演講、論辯的活動。但是由於課內寫作教學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鍾,這些活動所發揮的效果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說還沒來得及展開就收場了。課外活動中的表演、演講、論辯等活動,有更充足的時間保證,因此也能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其作用,從而更好提高學生口頭寫作水平。
(二) 從課外活動提高學生書面寫作水平
1. 從校內課外活動提高學生書面寫作水平
校內課外活動是指地點在學校,教師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的有組織的課外活動。其主要形式有閱讀、練習片斷以及經驗交流。傳統的課內寫作教學對這些形式的運用是不充分的。例如閱讀方面,傳統的教學中都是在應付考試時才讓學生進行有限的閱讀,在作文課上卻較少讓學生進行閱讀;而在作文訓練時,教師往往進行整篇的命題寫作,較少讓學生進行片斷的練習;說到經驗交流方面,傳統的課內寫作也比較少,最多隻能讓少數作文寫得好的學生進行經驗介紹。校內的課外活動能彌補傳統課內寫作的不足。在實施過程中,不同的校內課外活動有不同的特點。
(1) 廣泛閱讀,遷移運用
古語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就道破了閱讀對寫作的作用。閱讀和寫作是兩個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環節。好的閱讀能為寫作積累好的素材,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寫作水平的提高;寫作則是對閱讀中體會到的知識運用,從一定程度上促進閱讀數量的增加和閱讀水平的提高。生活經歷還不夠豐富和學習經驗也不高制約著學生的閱讀能力,但是如果能在課外廣泛閱讀,去積累有關詞句。這樣不僅可讓他們了解寫作,還能使他們樂於寫作。在不知不覺中,將在閱讀中所學到的知識漸漸用於寫作中,由此,他們的寫作水平也得到提高。課外閱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長知識和長身體的學生。我們可以在學校舉行有關專題閱讀活動,指導學生有目的地去閱讀有關書籍。比如讓他們去搜集有關的珍惜時間的名言警句,然後用活動的方式進行交流,最後還再讓他們去寫這次活動的心得體會。這樣不但可以讓他們懂得時間的寶貴,還讓他認識很多名人,更可以豐富他們寫作的素材。課外活動中的閱讀對於自主還不強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更可以使他們學會做人和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2) 練習片斷,多記日記
好的作文都是練出來的,這種練須有時間的保證。而僅僅憑課內寫作的時間來練,未必也太少機會讓學生去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好的文章又何從談起呢。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對小學中高年級明確規定的寫作教學要求是使學生「40分鍾能完成不少於400字的習作」⑧。這樣的目標我們怎樣使學生達到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多練習片段多記日記.。練習片段,難度相對較低,學生容易下筆; 多記日記,內容相對自由,學生能從中積累材料。但這兩種形式都只能鼓勵多寫,不能定量定得過死,要鼓勵創新,又不能放任自流,得把握好一個度。比如記日記,只要求他們把當天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記下來就行,在字數和思想上均不作要求,哪怕只有平平淡淡的一兩行文字。時間長了,他們因為經驗的增加會有所改變。
課外練筆是很重要的。除了每天的日記外,還應該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課外小練筆呢?這要「結合閱讀教學進行多角度訓練」,要「結合課內作文進行同題材練寫」,要「結合學生生活進行自由練筆」。⑨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可見,課外小小的練筆,有利於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並為學生語言表達打下扎實的基礎。
(3) 經驗交流,相互促進
經驗交流是很能重要的。我們每個人的經歷都不同,從中積累的經驗也不一樣。經驗交流中,可以吸取別人的好經驗,來豐富自己的經驗。課外活動中的經驗交流對小學寫作教學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讓學生的寫作水平得到更好提高,僅僅憑在課內寫作教學的時間來讀幾篇範文是遠遠不夠的,更多是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進行相互交流,互相提高。課外的經驗交流方式盡可能多樣化。如可讓他們開寫作經驗交流會,也可讓學生用文字形式進行交流,例如編輯經驗交流報等。還有,課外的經驗交流的內容也可多樣化,如可以是關於對寫作的心得體會,也可以是閱讀好文章的收獲,更可以是對某篇文章發表自己的看法等。這些對學生來說會有一定難度,可以從最簡單做起。時間長了,學生的交流就會變得豐富,寫作經驗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積累,寫作水平也會由於經驗的豐富而得到提高。
2. 從校外課外活動提高學生書面寫作水平。
校外課外活動則指地點是在課外,側重學生與社會接觸,積累社會經驗的課外活動。校外課外活動的形式也多種多樣的,但對學生寫作作用較大的莫過於參觀考查和欣賞自然這兩種形式。在實施中,這兩者也各有特點。
(1) 參觀考察
參觀考察是學生校外課外活動的一種,我們要注重指導。首先,學生要做一定的記錄。記錄的內容是要求把你在這次參觀考察中印象最深的或最有意義的地方記下來。其次,參觀考察的內容要多樣化。小學階段的參觀考察對象既可是歷史名城和歷史古跡,也包括博物館、工廠、農村、工程、科研項目、新產品、新技術等。這可使學生增長見識,受到社會現實的教育,激發學生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其中歷史名城和歷史古跡是學生參觀考察的最佳對象,因為它們是經得起歷史考驗的文化遺產,哪怕學生只吸收到其中的那麼一點點,對於其寫作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再次,參觀考察的形式也應多樣化。我們既可以讓全班一起去,也可以分小組進行。有必要,還可以讓他們單獨進行。無論哪種參觀考察,其中有些知識是他們在課內寫作教學的課堂里學不到的,也是教師難以用言語來表達的。雖然學生的吸收能力有限,有時難以體會出其中的內涵,但教師可成為指導者,如在參觀歷史名城和歷史古跡時,教師可充當學生的導游,把文化內涵盡可能用明了的語言講給學生聽。這樣學生才能較好地體會其中文化意義,更好地促進其寫作水平的提高。
(2) 欣賞自然
大自然是美麗的,其本身就是一個豐富的寶藏,蘊含著大量的寫作素材。在小學課內寫作教學中,學生了解到的都是抽象文字意義上的大自然。其實這些是遠遠不夠的,要開闊視野就得讓學生走出課堂,親身體驗大自然。最好是用自己的手去觸摸大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大自然,用自己的鼻子去嗅一嗅大自然,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大自然。只有這樣,大自然在學生的記憶中才會是深刻的。才能在在學生的大腦中留下記憶的印象,才有可能成為學生寫作素材。欣賞自然,不能走馬觀花,要讓學生與大自然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教師要教會學生觀察方法,如觀察的時間、順序、重點等,使學生的觀察從點到面、從簡到繁逐步發展。還可把其觀察後的體會也記錄在本子上。在欣賞自然中,學生遇到一些好奇的問題,教師要給予回答,增強大自然對學生的吸引力,便於學生對大自然進一步的探索。欣賞自然,學生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既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寫作水平也會得到提高。單憑課內寫作教學的講授,對於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學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用真實可感的大自然去印證書本中的大自然,只有這樣,他們才會用自己的筆去抒寫他們心中的大自然。
③ 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作文水平
一 要積累作文材料
1、積累「從生活中得來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堅持寫版觀察日記。
2、積累「書權籍和資料中得來的材料」,一方面靠課內閱讀,把語文課堂中的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另一方面還要靠課外閱讀,堅持寫摘錄式的讀書筆記。
二 要按循序漸進的規律訓練
1 先練習寫記敘、描寫文章,後練習寫說明、議論的文章。
2 先練習寫自己親身經歷的事,後練習寫別人轉述的事。
3 先側重訓練觀察和積累,後側重訓練分析和表達。
4 先練習寫單純的事,後練習寫復雜的事。
5 先不受寫作「框框」的限制,放開膽子寫;後按不同文章的基本要求及特點作規范訓練。
6 先「模仿」,寫依樣畫葫蘆的文章;後「創造」,寫新穎別致的文章。
7 先力求把文章寫長,強調擴展與鋪陳;後力求把文章寫短,講究簡潔凝煉。
三 要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1 「天天動筆,多少寫一點」的習慣。
2 「通篇構思,寫作文提綱」的習慣。
3 「默誦文章初稿」的習慣。
4 「認真修改」的習慣。
5 「不說假話」的習慣。
6「不要硬寫,強迫自己寫」的習慣。
7 「保持文面整潔,書寫力求規范」的習慣。
④ 如何培養小學高年級寫人作文的自改能力
一、改變傳統的精批細改模式,落實學生自改作文的新課標精神
《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規定第三學段(五、六年級)「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實際上,一個學期共7個單元,每個單元含練筆學生要寫兩篇作文,一個學期每個學生至少寫14篇作文,一個班按50人計算(實際往往不止50人),一個學期教師要批改作文700篇,平均每天要批改7篇左右,既要寫總批,又要有眉批。每次批改作文,教師都要煞費苦心地揣摩作文評語。於是批改作文成了語文老師最頭疼的苦差事,可是你忙上十天八天後,作文逐本精批,篇篇細改,而學生發到作文本的第一件事是看老師評的等級,至於老師辛辛苦苦寫的眉批總批,他們並不細細體味其中的意思,更不要說按老師的要求修改了。這正如葉聖陶先生指出的教師「本本批改,而所批所改或當或不當,詢之學生,學生又不盡明曉教師之用意,如此者即屬勞而少功」。對學生而言,教師的精批細改一次又一次地剝奪了學生自行修改作文的機會,整個評改過程動腦筋的是老師,學生始終處於消極被動、無所作為的地位。正是教師的包辦代替人為地養成學生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賴性,扼殺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嚴重阻礙了他們的發展。其次,教師的批改以教師一人為主,一手包辦,即「一言堂」、「一貫制」,教師的評改成了學生作文的最終定論,成了最權威的標准。實際上,由於受時間、精力、能力的限制,教師的一支筆、一張嘴,帶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師評改作文寫評語往往力不從心,無法對全班每個學生的每篇作文做到面面俱到地批改,有時評語籠統空泛,於學生則更是隔靴搔癢,無濟於事,甚至對學生的作文也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導致作文指導的低效和偏誤。新課標在「階段目標」中提出第二學段(三、四年級)學生「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根據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第三學段(五、六年級)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流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教學建議」強調「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評價建議」提出「要引導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從以上引文可見,新課標已明確提出學生自改互改作文的要求及作用,所以教師應改變傳統的精批細改模式,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使習作評改成為由老師主持開展的「精神聚餐」活動。
二、精心引導,逐步放手,培養學生自己動手修改作文的能力
小學生修改作文剛剛起步,離不開教師的指導示範,需要教師逐步教給修改作文的方法與技能,決不能一蹴而就。具體訓練步驟如下:
第一步,由教師示範批改作文。
1.示範使用統一符號。初學修改作文,教師要求用統一的修改符號,給學生一個示範作用。修改符號包括常用的刪、添、改、調、換等。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把學生的作文放在投影儀下,用規范的修改符號刪、添、改、調、換,做修改示範。學生通過大屏幕清楚地看到整個修改過程,強化每個符號的意思,在今後自改、互改作文時有章可循。
2.示範修改步驟。實踐證明,學生互批互改,首先是「讀」。因為受經驗、能力等方面的制約,學生對於語言的感覺主要是從朗讀中獲得,特別是水平中下的學生,讓他們默讀作文,很難找到毛病,但只要讀出聲來,藉助聲音刺激,憑借語感,他們就會發現習作中哪些語句不通順,哪些句子不完整,哪些詞句拗口,哪些是錯別字,哪些標點不當,哪些行款格式和書寫不規范,甚至邊讀邊推敲、揣摩,還能發現同一個內容、同樣一個意思,可換上不同的說法或用上更好的詞彙、句式及修辭手法。學生互批互改第二步是「想」,即圍繞本次作文訓練要求,想一想習作是否根據相應的要求選材、謀篇布局,內容是否具體,詳略是否得當,感情是否真實;哪些地方寫得好,好在哪裡;哪些地方寫得不夠,應該怎麼改,這些問題都需要仔細思考,認真揣摩。有把握的可直接在作文本上做記號,沒有把握的可提出來和大家探討、交流。第三步是「議」,互批互改後,學生應仔細讀一讀自己或別人的作文,有不同修改意見的可在小組內共同討論。共同批改、共同討論的方式,既可梳理自己的思路,也可以梳理別人的思路,在彼此不同思想的碰撞中相互刺激、相互整飭,達到共同提高作文能力的目的。
3.示範寫眉批。作文批改含有「批」和「改」兩個部分,批分眉批和總批。一般來說,眉批是就作文的某方面具體給予啟發,著重解決個別和局部的問題,通常是教師選擇好、中、差比較典型的作文,置於投影儀下,從眉批的內容入手,一步一步地教學生批。第一,指出字、詞、句的正誤優劣。如一篇作文中出現這么一句:「我被媽媽誠懇的話激動了。」顯然,「激動」一詞用得不當,眉批寫上:「將『激動』改為『感動』是否更恰當?」這是以商量式的口吻糾正用詞不當的。有的語句不通順,也要在眉批中指出。如:「媽媽一走,就從冰箱里偷偷取出冰激凌吃。」眉
⑤ 如何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作文自改能力
如何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作文自改能力
一、加強自改引導,激發學生興趣
自改作文是打破傳統教師批改學生作文的一種創新方式。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成為備受教師關注的一個現實問題。學生剛開始進行作文自改時,容易掌握不準自改的方向以及正確的規范作文的標准,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因此,為了把不利因素盡量降到最低,讓學生都能夠在習作中發揮各自的真實水平,教師要積極地給學生進行指導,從而激發學生對習作的興趣。
首先,教師應按學生的不同習作水平採用不同的引導方法。高年級學生雖說都掌握了一定的語文知識,對習作也有了一定的概念,但是不見得每個學生的習作能力是一樣的。所以在學生自改作文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現狀,在接下來的輔導中採用不同的引導方法。把學生分成小組,並且選出小組長,讓習作能力強的帶動弱的,這樣可以保證課堂紀律的管理,也能提高上課效率。在指導過程中,教師要著重於給學生指明作文的總體框架,比如文章主題、文章結構等。在指導時,教師扮演輔助的角色,盡量激發學生對習作要求的理解力,觸類旁通地引導。
其次,激發學生的自主習作興趣。學生在固定模式下習作,缺乏開拓思維的機會,因此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差。當進行自改作文時,學生可以自己做主積極融入習作培養的集體,這樣他們思考問題的空間格局也變大了,很符合他們這個年齡階段的特性,很活潑、富有想像力,這無疑也增加了他們對語文習作的興趣。
二、引領自改規范,統一自改符號
教師要引領學生做到自改規范,首先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批改學生作文的方式,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才不會誤導學生,學生在教師的標准要求下會更加遵循一定的步驟規范批改。從目前新課改的要求來看,變化最大的就是對寫作的要求普遍增加,所以為了達到要求,作文一定要具有規范性,在自改作文時的要求也會相應提高。其次,高年級學生的作文不會很復雜,主要注重學生的細節問題。學生在沒有統一標準的情況下會隨意批改,學生的作文卷面也很亂,這不符合習作的要求。每當老師要求學生自改作文時,就必須給出自改的符號,統一自改規范,這有利於學生檢查自己的錯誤和加強對習作的鞏固。比如在細節上有人稱的變化問題,有標點符號的修正問題,有格式的要求問題等。對人稱問題應該用紅色筆修改,並且要把人稱的用法寫在旁邊,這樣的問題犯錯次數也要寫出來。假如標點符號用錯時,也要用紅色筆標出來並修改。一旦自改作文的規范被統一,學生在自改過程中就不會出現誤入歧途的現象,學生在修改作文時會更加有成就感而不是疲憊感。
三、指導自改方法,形成自改習慣
學生在自改作文時要逐漸培養出自改習慣,這樣對作文的標准會有更深的認識。教師的指導要做到位,否則學生一旦形成不好的習慣,不僅影響了其他同學的自改方式,還阻礙了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要想擁有自改的好習慣,學生就要對自改的方法有一個深刻的認識。首先,對於不同的作文體裁,它的批改方法是不一樣的。比如人物描寫的作文,要注重人物外觀和內心的描寫,同時還應指導學生在人物神態、細節的刻畫時的用詞處理問題。而在對一類事物進行描寫時,要能夠進行用詞的歸類等。如一位學生在寫作中寫「今天陽光明媚,萬物復甦」,顯然是不正確的,應該在批改過程中把「萬物復甦」改為「萬里無雲」。在用心培養學生的自改方法時,不僅增加了學生對詞彙的掌握,還讓他們在用詞時注意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避免張冠李戴。其次,在對作文修改後,教師要組織學生朗誦自己的作文並且談談修改前後的作文相同點,在課後還要學生把自己的作文與其他同學一起分享,也可以互換批改作文,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其他同學的寫作方法,還可以提醒自己該如何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對於好的範文,教師把它們貼到「學習園地」,供學生欣賞。良好的自改方法是一系列的措施,教師必須嚴格要求學生做好每一步,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自改習慣,從而促進學生習作能力的飛速進步。
四、強化自改訓練,提高自改能力
賣油翁的故事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啟示「熟能生巧。」擁有好的方法,如果不加以訓練,則達不到精益求精的效果。在自改作文時,教師必須要求學生嚴格對待。在自改的過程中,教師要讓訓練的內容多樣化,訓練的方式具有獎勵性。
首先,訓練內容多樣化。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自改作文能力為最終目的。習作的題材是來源於生活的,而在加強自改內容的豐富性時,應讓習作回歸生活。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自改訓練,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視頻,把社會熱點向學生展示,並現場讓學生習作並自改,這是一種高強度的訓練模式。學生在現場的氛圍中,能夠更加准確地把握文章的重點,從而在自改時才能抓住一些細節的描寫。
其次,對於學生自改能力的訓練有時容易導致學生疲勞,這時老師可根據學生的綜合表現給出自改作文的評比結果,給每個小組,甚至每個突出表現的學生以獎勵。獎勵是學生在習作上形成你追我趕的動力因素,學生在訓練中的熱情會逐漸增加。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鐵杵也能磨成針」。在自改作文的巨大困難前,加強對學生自改作文的訓練,也會使學生在寫作能力上取得突破性的進步。
學生自改作文比教師幫學生修改作文的意義要大得多。自改作文時,學生對作文的寫作要求、寫作方法、寫作注意事項會有一個本質的認識和長久的記憶,這將會極大地增強高年級學生的習作能力。面對新課改的要求,也是新時代的要求,必須及時採取有效的措施並制定理想的方案,為學生提供一套良好的自改作文的方法,從而提升小學生的習作能力。
⑥ 如何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的作文自改能力
一、改變傳統的精批細改模式,落實學生自改作文的新課標精神
《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規定第三學段(五、六年級)「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實際上,一個學期共7個單元,每個單元含練筆學生要寫兩篇作文,一個學期每個學生至少寫14篇作文,一個班按50人計算(實際往往不止50人),一個學期教師要批改作文700篇,平均每天要批改7篇左右,既要寫總批,又要有眉批。每次批改作文,教師都要煞費苦心地揣摩作文評語。於是批改作文成了語文老師最頭疼的苦差事,可是你忙上十天八天後,作文逐本精批,篇篇細改,而學生發到作文本的第一件事是看老師評的等級,至於老師辛辛苦苦寫的眉批總批,他們並不細細體味其中的意思,更不要說按老師的要求修改了。這正如葉聖陶先生指出的教師「本本批改,而所批所改或當或不當,詢之學生,學生又不盡明曉教師之用意,如此者即屬勞而少功」。對學生而言,教師的精批細改一次又一次地剝奪了學生自行修改作文的機會,整個評改過程動腦筋的是老師,學生始終處於消極被動、無所作為的地位。正是教師的包辦代替人為地養成學生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賴性,扼殺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嚴重阻礙了他們的發展。其次,教師的批改以教師一人為主,一手包辦,即「一言堂」、「一貫制」,教師的評改成了學生作文的最終定論,成了最權威的標准。實際上,由於受時間、精力、能力的限制,教師的一支筆、一張嘴,帶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師評改作文寫評語往往力不從心,無法對全班每個學生的每篇作文做到面面俱到地批改,有時評語籠統空泛,於學生則更是隔靴搔癢,無濟於事,甚至對學生的作文也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導致作文指導的低效和偏誤。新課標在「階段目標」中提出第二學段(三、四年級)學生「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根據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第三學段(五、六年級)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流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教學建議」強調「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評價建議」提出「要引導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從以上引文可見,新課標已明確提出學生自改互改作文的要求及作用,所以教師應改變傳統的精批細改模式,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使習作評改成為由老師主持開展的「精神聚餐」活動。
二、精心引導,逐步放手,培養學生自己動手修改作文的能力
小學生修改作文剛剛起步,離不開教師的指導示範,需要教師逐步教給修改作文的方法與技能,決不能一蹴而就。具體訓練步驟如下:
第一步,由教師示範批改作文。
1.示範使用統一符號。初學修改作文,教師要求用統一的修改符號,給學生一個示範作用。修改符號包括常用的刪、添、改、調、換等。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把學生的作文放在投影儀下,用規范的修改符號刪、添、改、調、換,做修改示範。學生通過大屏幕清楚地看到整個修改過程,強化每個符號的意思,在今後自改、互改作文時有章可循。
2.示範修改步驟。實踐證明,學生互批互改,首先是「讀」。因為受經驗、能力等方面的制約,學生對於語言的感覺主要是從朗讀中獲得,特別是水平中下的學生,讓他們默讀作文,很難找到毛病,但只要讀出聲來,藉助聲音刺激,憑借語感,他們就會發現習作中哪些語句不通順,哪些句子不完整,哪些詞句拗口,哪些是錯別字,哪些標點不當,哪些行款格式和書寫不規范,甚至邊讀邊推敲、揣摩,還能發現同一個內容、同樣一個意思,可換上不同的說法或用上更好的詞彙、句式及修辭手法。學生互批互改第二步是「想」,即圍繞本次作文訓練要求,想一想習作是否根據相應的要求選材、謀篇布局,內容是否具體,詳略是否得當,感情是否真實;哪些地方寫得好,好在哪裡;哪些地方寫得不夠,應該怎麼改,這些問題都需要仔細思考,認真揣摩。有把握的可直接在作文本上做記號,沒有把握的可提出來和大家探討、交流。第三步是「議」,互批互改後,學生應仔細讀一讀自己或別人的作文,有不同修改意見的可在小組內共同討論。共同批改、共同討論的方式,既可梳理自己的思路,也可以梳理別人的思路,在彼此不同思想的碰撞中相互刺激、相互整飭,達到共同提高作文能力的目的。
3.示範寫眉批。作文批改含有「批」和「改」兩個部分,批分眉批和總批。一般來說,眉批是就作文的某方面具體給予啟發,著重解決個別和局部的問題,通常是教師選擇好、中、差比較典型的作文,置於投影儀下,從眉批的內容入手,一步一步地教學生批。第一,指出字、詞、句的正誤優劣。如一篇作文中出現這么一句:「我被媽媽誠懇的話激動了。」顯然,「激動」一詞用得不當,眉批寫上:「將『激動』改為『感動』是否更恰當?」這是以商量式的口吻糾正用詞不當的。有的語句不通順,也要在眉批中指出。如:「媽媽一走,就從冰箱里偷偷取出冰激凌吃。」眉批:「這句話中是誰偷吃冰激凌呢,請補上。」相反,對精彩優美的詞句更需要在眉批指出給予鼓勵,如一學生在《鑰匙》一文結尾寫道:「如今我一看到爸爸右手那條細長的傷疤,不禁嘆道:這個鑰匙鎖住了我的『寶貝』,也鎖住了我的心房,而真正要鎖住的是我的任性啊!」眉批註:「排比句生動形象地表達了你的內心感受,篇末點題。」第二,指出文章層次脈絡是否清晰。第三,指出作文中所用的寫法。除了從眉批內容上進行指導外,還要提醒學生在給同學的習作寫眉批時,批語盡量准確、具體,即應把什麼地方好、為什麼好,什麼地方不好、為什麼不好,寫清楚明白,才能使人受到啟發。批語以鼓勵為主,從正面點撥,以商量式、建議式的口氣寫,切忌簡單諷刺挖苦。 4.示範寫總批。總批寫在習作的末尾,是對全文作總的評價或提示,一般對照每次作文訓練的要求去評價。由於學生的生活環境、經歷、個性特徵等不同,寫作能力有差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總批側重點不盡相同,既要注意作文的總體要求,又要根據這種差異實事求是地區別對待,總的原則是把「果子」掛在不同的高度,使所有的學生都能跳起來摘到。老師在示範寫總批時,一定要選取班上比較典型的好、中、差作文進行批改,向學生說明清楚怎樣寫批語,為什麼要這樣寫。例如,對寫作基礎較好的學生,既要激勵他們,保護其積極性,又要嚴格要求,從習作的構思立意、謀篇布局、譴詞造句等方面向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對中間水平的,要引導他們認識自己的不足之處,爭取進步;而對寫作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只要他們的作文格式正確、書寫工整、語句通順、言之有物,都給予鼓勵和肯定。總批的層次性使程度不同的學生都各得其所。這一環節實際操作起來比較難,有些學生寫作文都有困難,更不用說給自己和別人寫總批,但只要持之以恆,仍有成效。教師示範修改作文實際上是一個使學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過程,學生不僅懂得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步驟,還認識到作文應怎麼寫,不該怎樣寫,可提高學生選材、謀篇布局等方面的能力。
第二步,師生共同批改作文。
教師示範指導批改,其目的是教給學生修改作文的方法。當教師示範改了幾回之後,就應該讓學生參與修改作文,使他們在實踐中鞏固課堂上學到的方法,形成能力。具體作法是:學生完成習作後,教師選一兩篇典型性和示範性的習作,組織全班同學按照一定的步驟,運用老師教給的修改符號和修改方法集體討論、修改。同時,教師做好巡視和指導,要是學生沒有想到的,教師相機點撥,讓學生知道「改」的「所以然」。評改完,教師及時總結這次評改作文學生哪些方面取得了進步,哪些方面還存在問題,針對存在的普遍問題,著重輔導。這樣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雙向、多向的互動,讓學生直接感知批改的全過程,直接訓練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踐的能力,從中習得自改方法。
第三步,培養骨幹,成立批改小組。在經歷了教師示範批改和師生共同批改兩個環節之後,部分學習基礎好的學生很快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這些學生自然成了作文修改小組的骨幹力量——小組長。有多少個小組長,就可以把其他不同層次的學生搭配分為幾組,一般每個組的成員不超過6人,每個小組均由良好、中等、偏差三類學生組成。小組長對全組作文總負責,評評組員的作文布局謀篇如何,遣詞造句如何,說說每個同學作文好在哪裡,哪些地方不足,應該怎樣修改,負責寫總批。其他組員負責檢查本組作文中的錯別字、病句和標點,標出好詞好句,字跡端正、能力較強的組員負責寫眉批。小組在批改作文時,教師巡視,鼓勵學生大膽評議,遇到小組內有爭議的問題,及時給予點撥指導。
第四步,全員參與,合作探究批改。當第三階段進行了一個學期之後,大部分學生具備了修改作文的習慣和能力,教師有意識地在第三階段的基礎上拔高要求,即在一個組內,每個學生都應當獨立批改作文,參與寫眉批和總批。他們根據作文要求,在總批中評點自己作文的優缺點,小組成員再互相交換作文本互改,寫上眉批和總批,署上名。學生自評互改作文,不僅准確記住了作文的基本要求,還通過合作學習,互相修改,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每次換改,每個組員都有當組長的新鮮感,增強了積極性和責任感,形成了研究性的學習氣氛。
第五步,教師檢查,反饋講評。提倡學生自改互改是否意味著教師可高枕無憂呢?不是的,學生自改以及共同修改,並不能完全替代教師批改。作文本收上來之後,教師應檢查一遍,適當調整不合理的評改,給評改者打分,增強學生的責任感,促使他們逐步提高評改能力。檢查核實後,教師針對作文的實際問題認真評講,這也是對學生作文指導的繼續和延伸。講評完畢,再挑出十幾篇寫得好、評改得好的文章,張貼在教室作文專欄上,供學生閱讀。一學期之後,將這些文章收集起來,裝訂成冊,寫上序言和目錄、插圖,配上精美的封面,作為學生勞動結晶的見證。
實踐證明,讓學生自改互改作文,不但減輕了教師批改作文的勞動強度,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文習慣。因為在小組合作批改中,每個學生必須揣摩品味、欣賞辨析,他們思維活躍,討論熱烈。這個過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修改作文的積極性,學生的作文水平和修改水平都得到了提高。自改互改這種形式不但發揮了群體的作用,也調動了個體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小組合作修改作文的過程中,每個學生必須積極承擔責任,相互支持、配合、促進;學會傾聽、感激、寬容,知道與人溝通;學會互相幫助,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學會欣賞他人,欣賞自己,促進學生健康個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