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李清照,林黛玉,陸游,李白,陶淵明。。。的優秀作文叫什麼文章
一、寫李清照的
乍暖還寒的時候,憑著史冊上殘存的注釋,我把你讀成西風中一株黃花的模樣,你的客船遠航千年,卻早已消失在碧空的盡頭,遲到的我,手捏一張過期的船票,在擺渡的口岸守望。今夜,南北少年飛揚的心靈暫離多愁的軀殼而跨越歷史的天海雲波。
在秋水會睜的花季,你著紫衫藍裙,在紫丁花前盪鞦韆,正香汗淋漓呢!風流倜儻的趙公子搖扇而來,於是,天上的朝霞立即把你的香腮染成嬌艷的桃紅。你「心如驚鹿,含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桃嗅」。
請原諒我偷看了你上鎖的心事,但後人已確實領略了你當時心跳的感覺。在你哀愁的一生中,少許的歡樂只是悠長悲歌主曲中的一個小小的音符。仔細回味你後半生最好的慰藉,你本過著踏雪尋梅、採茶自煎的寧靜生活,自從金人揮師南下之後。離人便如哀鴻四散。從此,你淺淺低吟的只是些傷心的句子。在溪亭日暮驚起一灘鷗鷺的那些興致便成為美好的回憶。
數點笛聲,把你梅心驚破,濃愁吹動,蕭蕭疏雨,又催下你千行熱淚。趙郎人去樓空,肝腸寸斷與天下誰同?你恨天恨地,茫茫天地,誰是知己?生生死死與誰相依?舊時的天空,你著舊羅衫,只有一腔情懷大異於舊時呵!
楚楚可憐的你學會了飲酒,完全是為了消解千古憂愁。但你卻忽略了借酒消愁愁更愁。在梧桐更兼細雨的黃昏,點點滴滴反襯出你的孤寂。這心情,三杯兩盞淡酒又有何用?!孤燈相伴直到夜已深深。香爐里,香料早已燃盡,一屋子靜悄悄,空盪盪。惟有樓前流水淙淙聲響,念你終日凝眸,但在凝眸處又添了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新愁。
一剪梅花,綻放在陰晦的冬季。北燕南飛之後,月滿西樓。山花開敗了,隨無情水東流。你輕解羅衫獨上蘭舟,用哀怨的眼睛仰望,雲中誰寄來一頁錦書?可望斷肝腸也總是一春魚雁,無消息,愁緒才下眉頭又堆上心頭。淚水洗掉了脂粉。你緩緩走過小重山,千萬遍地唱蝶戀花,「易安,時空橫阻,我半方揩淚的素絹無法寄達,空留你夜雨剪刀花!!」
你三面臨水的住所竹牆瓦頂,又是秋色又是寂寞的時令,庭院蕭條更兼斜風細雨。種種天氣令你煩惱,天黑盼天亮,天亮盼天黑,只有你才知道夜有多長。用破一身心所成的詩賦,皆因萬千征鴻盡而獨自收藏。你更加憔悴了,青絲冷霜,怕在夜間出,只躲在簾兒底下,傾聽他人的歡聲笑語。
曾記否?早年元宵佳節,正是融和天氣。中州盛日,你閨門外停放著香車一樣的熱鬧。如今這樣凄涼,影悄悄月依依,人在何處?永夜懨懨難忘可。一個人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怎的不凄凄慘慘戚戚!
千年以後,海棠花依舊開得綠肥紅瘦,只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拾起人間你留下的唱詞,我感動得欲雨淚先流了。而今天,我雖然把你讀成凄苦的模樣,但我又怎麼能詮釋你那顆飽浸血淚、千瘡百孔的心!守望地等待你,必會讓歲月的風霜染黑發。而悲歡離合所造成的傷口,飛針的巧手又怎能縫合?但我仍甘願化作一隻啼泣的高原鳥,飛落於你雕花的窗檯上,聆聽你讓人低吟讓人感動的詩詞,苦苦盼守你搖擺不定的歸期!
二、寫林黛玉的
該死的林黛玉
——誤入大觀園之我見「黛玉之死」
我愛《紅樓夢》,痴狂鄰人聞。十歲入園去,一夢到如今。
曹公花十年時間為我們做了一場《紅樓夢》,我用等量的時間啃下了《石頭記》。十年時光,恍然若夢,彈指即逝。只是緊抱著《紅樓夢》的我抱出了些須心得,沒見過名家大言,更沒見過「脂批」,所以我也不知道這心得是正是誤。大家權且當「賈語」、「誤解」來看罷。
誤入大觀園,誤讀《紅樓夢》……
啃了十年的《石頭》是一百二十回的曹高合著本。前八十回的曹公原著其妙自不必多言,且說這高氏續本。
我個人認為,無論是就藝術手法還是前後銜接而言,高氏續本最精華的部分應是「黛玉之死」——如曹公所寫的「元春省親」前的「秦鍾之死」,如省親中的合家泣涕——以喜襯悲到了極至。特別是在寶玉成婚的那一刻,在合家喜慶中,黛玉留下的那句未完的話:「寶玉,寶玉,你好——」這「好」字的後面是什麼呢?是「好好過」?是「好狠」?是「好自為之」?乍一看,都是;細一想,又都不是。想來,此刻的黛玉對寶玉該是又恨又愛的。恨他,是今日的糊塗、是今日的背叛;愛他,是素日的情分終不能相忘。高鶚的一個未完的「好」字恰到好處地表現出黛玉臨死時的復雜情感,也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間。每讀到此處,我更深刻覺得:
林黛玉該死!
寶玉、寶釵二人天賜的「金玉良緣」理應美滿,只嘆多出了一株絳珠草來攪和。來攪和還不算,竟拉著老太太一起攪。請看六十六回的開頭,興兒(賈璉小廝)給尤氏姊妹介紹賈府中的一段話:「只是他(指寶玉)已有了,只未露形。將來準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則都還小,故尚未及此,再過三二年,老太太便一開口,那是再無不準的了,」看看,賈母的意思明顯到連一個尋常家人都看得出來!
就算家人的話不大可信,那麼鳳姐呢?鳳姐可是榮、寧兩府里第一機靈人,把賈母的心摸了個透亮。鳳姐也不只一次地「明示」了賈母的意思。二十五回中間,他們姐弟中邪前,鳳姐在寶玉房裡同黛玉開玩笑:「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麼不給我們家做媳婦?」又指著寶玉說:「你瞧瞧,人物兒、門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點還玷辱了誰呢?」不只這個,五十無回里,鳳姐和平兒估算園里人的終身大事的花費時,不是有這么一句話:「寶玉和林妹妹他兩個一娶一嫁,可以使不著官中的錢,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來。」
再者,從私人感情出發,林黛玉是賈母的外孫女,賈母豈有不偏愛之理?有好的,自然要留給她。寶玉是賈母的孫子,二者結合,親上加親的好處自不必述,旁的好處也不少。一者兩人自幼感情深厚與別個不同,結了親,往後的日子自是更加和睦。二者,黛玉自幼失孤,倘使嫁去別家,賈母百年後,恐給別人欺負了去。嫁與寶玉就不同了,又是娘家又是婆家的,誰敢欺負「寶二奶奶」?賈母百年之後,見了賈敏,也可以讓賈敏安心。三者,這林黛玉的容貌、才情更是一絕,大處的為人做人也上配人疼的。總此三者,賈母字上願意黛玉嫁寶玉的。
但是,曹公不想黛玉嫁寶玉。三十六回「綉鴛鴦夢兆絳芸軒」里,曹公讓寶釵而不是黛玉綉鴛鴦,就直截了當地告訴讀者,他要讓寶釵嫁寶玉。林黛玉不死,寶釵怎麼嫁寶玉?
林黛玉該死!
《紅樓夢》看了這么久,越看越覺得寶玉身邊的丫鬟里有一位「林妹妹」——晴雯。七十四回里王夫人描述晴雯時就說了:「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而且,放眼大觀園,膽敢與寶二爺弄性子的,也只有黛玉、晴雯了,象「絞穗」、「撕扇」一類的事,也只有她們會做的。再來,寶玉乾的一系列「壞事」(如:讀《西廂》,寫大字哄騙賈政,甚至是最後抄檢大觀園的幌子——寶玉夜遇黑影,賈母要查賭)都有她們的身影。晴雯死後,寶玉還為她做了一篇《芙蓉女兒誄》。大家細想想,怡紅院夜宴上,是誰拈到了芙蓉簽?不是林黛玉,卻是哪個?
晴雯這位丫鬟群里的林妹妹結局如何?也只能「俏丫鬟抱屈夭風流」。晴雯都死了,林黛玉自然也留不了多久。
林黛玉該死!
四十九回的中間偏後部分,林黛玉對寶玉說的兩句話更顯得她大限將至——「近來我只覺心酸,眼淚卻象比舊年少了些的。心裡只管酸痛,眼淚卻不多。」絳珠草是來報答神瑛侍者的澆灌之恩的,是來「還淚」的!「淚」已盡,該回太虛幻境了……
林黛玉該死!
林黛玉孤高,林黛玉嬌弱,林帶魚乖僻,在賈府的庇護下,尚且過著「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日子,賈府敗落後,林姑娘又該何去何從?我想,以曹公對黛玉的愛惜,必定不會讓她淪落到被作踐成「蒲柳」的。所以她應登仙而去。在賈府衰敗之前,她就應回去了。
林黛玉該死!但林黛玉不該這么死!林黛玉不該如高鶚所述那般孤獨離世,生前身後凄慘悲涼——賈母不問,眾人不管,連她自幼隨身的丫鬟雪雁都冷淡了她,末了末了,居然連寶玉的最後一面都沒有見上!甚至,可以說是賈府眾逼死了她!她與寶玉之間的暗香浮動,眾人豈會不知?即使有不知道的,襲人也把那層窗戶紙捅破了:讓寶玉娶寶瘥就是在要林黛玉的性命呀。眾人這是在用林黛玉的性命去換賈寶玉的神智呀!這么做的,還不是她的敵人,是她的親外婆、親舅媽!賈府人再無情、再冷酷也不至於把自己的親外孫女、親外甥女往死路上逼!況且這么做,還不一定能換回寶玉的神智,還可能把寶玉的命也搭上!
林黛玉的生命縱然是一場悲劇,黛玉縱然命薄如紙,她幼年失孤,還會早夭,也夠慘的了,再添上一層「親離」,對她會不會太殘忍了呢?
林黛玉還是該死的!她應該死在「金玉良緣」之前,死在賈府敗落之前。這位絕塵的女子應該這么死:
在一場妖異的兆頭(或園子內奇花異草一夜凋零,或沁芳斷流、凹晶乾涸,或是別的什麼)之後,在一個東風和煦的日子裡,在眾人(至少有寶玉、寶釵、紫鵑、雪雁)的環繞中,翩然逝去。臨終前的黛玉不是絕望無助的,她只是放心不下「要做和尚去」的寶玉, 她把寶玉託付給了寶釵,促成了她以前最恨的「金玉良姻」,帶著無奈、帶著不舍,咽了氣……
我覺得,四十二回里「衡蕪君蘭言解疑癖」讓黛玉、寶釵的關系轉暖、親密,為的便是後來黛玉的「臨終托玉」。再回過頭來,看五十八回末尾,寶玉由芳官嘴裡聽得藕官一席暗合他意的「瘋語」、「呆話」——「比如男子喪了妻,或有必當續弦者,也必要續弦者,也必要續弦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丟過不提,便是請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續,孤守一世,妨了大節,也不是理,死者反而不安了。」想來便是曹公為後來寶玉在黛玉逝去後娶寶釵,預設下的埋伏。
註:作者尤心
三、陸游
梅香如故——關於陸游
一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一曲《詠梅》吟斷了古今多少文人騷客的情思。一片開闊的雪地,亂紅飛舞,伴著雪片,和著蕭聲,一老者霜髯白發,滿目憂郁與憤懣,質問蒼穹。
寒流為之凝香,天地為之動容。
這老者,便是詩人陸游。
我一直認為,陸游是中華民族一個大大的英雄。但或許是因為我們的思維過於狹隘,總把英雄的身影籠罩到金戈鐵馬,黃沙飛揚的沙場。確實,就連陸游本人也不曾覺得他是個英雄,要不,他怎會發出「一事無成兩鬢霜」的哀嘆呢?
時代畢竟是暫時,而歷史終究是無盡的永恆。
被時代所遺忘與埋沒的英雄必定會得到歷史的理解。
盡管詩人的一生自悲劇始,以悲劇終,但這悲情正是他英雄魅力之所在!
英雄,終歸是英雄!
二
偉大的詩人誕生於沒落的國度,不幸的時代。
幼年的陸游,便隨家人四處逃難「避胡兵」。顛沛流離的生活,奠基了他一顆恆定不移的愛國抗金之心。
二十九歲那年,即公元1154年,意氣風發的他,參加兩浙地區的考試。才華橫溢的文章,竟使考官不顧權傾朝野的奸相的孫子,將陸游排到第一名。這並非幸事,而是悲劇的序幕。
「我堂堂秦檜,權覆天下,竟讓你陸游佔了我孫兒的位子,等著吧!」
於是乎,陸游生活在秦檜的魅影下,倍受壓抑,滿腹才華無以揮灑,一腔豪情無從迸發。這,無異於一個知識分子最大的悲哀,更是大宋王朝的悲哀。一個腐落至此的王朝,大概沒有什麼希望了……
三
烏雲散盡,冷雨又至。
秦檜死了。
這對陸游來說,應是他人生的轉折點——他終於踏上了仕途,可以追逐他兒時的夢了。
但黑夜不是寥寥幾顆星就可以點亮的。當時,主和派把持朝政。這幫膝蓋跪軟的人,提起金國便兩腿打顫,更別談什麼「抗金」了。
陸游恐怕天生就是悲劇的主角。他浴血沙場的夢依舊難圓。倍受排擠的他不得不罷官隱居。
他的《豆葉黃》最能反映當時的心境:
「一春常是雨和風,風雨晴時春已空。誰惜泥沙萬點紅。恨難窮,恰似衰翁一世中」。
我想,陸游就是一個行將沒落王朝的受害者。這個末路王朝 沒有希望,沒有明天,有的只是若干仁人志士的赤膽忠心來捍衛風雨飄搖的政權。像陸游,他從未想過那是個無可救葯的王朝。盡管不時哀嘆幾聲,發發牢騷,卻總不肯忘記「手梟逆賊清舊京」;盡管清楚的看到「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卻仍對腐朽的朝廷充滿幻想,惹得一生痛楚。
原來,陸游的悲劇竟源於自己的執著!
四
陸游決不是個稱職的隱者。
1170年,他又耐不住性子,出山了。而後的二十年,幾遷幾謫,有光榮,有夢想,有失望,有惆悵,其中的酸甜苦辣,大概只有詩人自己品得出來。
他的執著,註定了他不被時代所理解的命運;他那些極富戰斗性的詩篇,深為權貴所嫉恨。二十餘年,再鋒利的刀刃也會磨鈍。
詩人老了,帶著疲憊的身心,帶著華發蒼鬢,再度隱居山陰。這一隱,便一隱至終。
其實,他的「隱」又何曾忘了「顯」?這心志,即使在他生命最後一刻也未曾遺棄。
還記得那首哀感頑艷的絕筆《示兒》么?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充斥著血汗的字里行間,為詩人的悲劇劃了個不圓滿的句號┄┄
五
九百年轉瞬即逝,中華民族仍然繁衍不息。昔日的胡人,今朝已是中華版圖的有機組成了。不知陸游見狀會如何感想,或許會熱淚濕襟吧。
但不管哪朝哪代,中華民族是少不得陸游這樣的英雄的。他不是為己而生,而是為整個民族而生,是中華民族之真正脊樑!而我們要做的,無非是使他更加健壯,而不是將其摧折——一個民族,禁不起這樣的折磨!只有挺起脊樑的民族,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文末,我們再來品鑒一下詩人的《卜運算元.詠梅》以明其心志,勵以前行吧!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朋友,品到點點流芳千年的馨香了么?
四、李白
關於李白的一些
【關於行走】
「行走」在如今說來已經成了一個很文藝很小資的詞。然而在李白的時代,行走漂泊,總是跟落魄推不開干係。貶官才會去邊疆,流民才會離家鄉,況當時大唐盛世,誰願意離開繁榮的長安而去那些山水險惡之地呢?
李白卻是不一樣的。骨子裡刻著動盪,宿命中寫著流離。李白的行走,應從他的性格說起。
他擁有極端的自信。他也曾渴求功名,寫信給韓朝宗以期引薦,筆墨中隱藏不住氣焰囂張。「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那些「溫良恭儉讓」的「君子」們會怎麼想呢?慣於中庸思想的他們,容不下這豪放的李白。李白在政治上不受重視,恐怕跟權貴們看不慣他有很大關系。仕途受阻,李白選擇了離開。「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那是因為這死板的世界不適合他。那麼,就走吧。「行路難,歸去來」。李白離開了常規世界,開始他無盡的旅途。
【關於別離】
李白的詩中,最多是送別,行樂和孤獨。即便那些寫女子的詩,她們也多是在等待和期盼中。這恐怕是因李白自身漂泊的經歷,及他重情義的性格,才使他表現了如此多的離愁別緒。
別離,是傷感的。於是李白便主張「行樂須及春」,趁著好時光盡興游樂吧,以免過後留下的只有傷感。然而無論醒時如何交歡,醉後仍要各自分散。李白開始慨嘆光陰易逝,那使得「朝為青絲暮成雪」的,正是見證了百代過客的時光。浮生若夢,為歡苦短,最終一切消逝。眾鳥高飛,孤雲獨去,只有敬亭山留下來,與他「相看兩不厭」。
李白的行走帶來了別離,別離帶來了行樂思想。
而最終這不過只是孤獨。
【關於故鄉】
故鄉何處?我們學的第一首唐詩便是他的「低頭思故鄉」,然而李白,真的有故鄉么?生於西域,幼年隨父東遷,二十即遠游,足跡遍布神州;曾於長安供職,後又被貶,途中遇赦。對這樣的李白來說,哪有什麼故鄉的概念?李白自己也說「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這個李白,他低頭而思的,根本就不是一個確切的地址,而是一種心靈的寄託。故鄉是他曾行走的每一寸土,喝過的每一杯酒,作過的每一首詩……
而最終李白抱月而眠,沉醉湖底。他回到故鄉了吧?
五、陶淵明
自然與美——論陶淵明的散文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為我們所熟識的是其高尚的人格精神和清新怡然的田園詩句。然其成就卻不僅僅在於此,在辭賦散文方面,他也能夠卓然一家、別具風格。那麼他的散文又是怎樣的呢?體現了詩人怎樣的胸襟和精神世界呢?
崇尚自然
崇尚自然不僅僅在陶淵明的詩句中有所體現,在其散文中也同樣體現了出來,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崇尚自然是陶淵明對人生更深刻的哲學思考,這個「自然」是老莊所謂的「自然」——非認為的;本來如此的,自然而然的。陶淵明在其散文中無不滲透了希望返歸和保持自己本來的、未經世俗異化的、天真性情的思想,從而使其散文在抒發追求自然本真方面比前人更勝一籌。
隱士形象
陶淵明於《五柳先生傳》一文中,以簡潔流暢的筆墨,塑造了一個超脫俗世、清高怡然的隱士形象。雖然不是"自傳",卻是他心靈的畫像,從而為後世的士大夫提供了一個寄託理想的人物典型。但是通過我們細觀其文章的脈絡,不難看出《五柳先生傳》以文的實質——是陶淵明託名五柳先生而寫的自傳,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他的自畫像——隱士。
回歸自我
《歸去來兮辭》可以說是一篇由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從此,陶淵明踏上了「把酒話桑麻」和「採菊東籬下」的、貼近自然的、回歸自我的田園生活。而對於後人來說,一切的回歸,一切的解放,都可以借這篇《歸去來兮辭》來抒發。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有了永恆的生命力。
品酒中人生
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愛酒者多有,但大多的是借酒消愁,宣洩個人的情感。當然也有少數的文人,能於酒中寫出篇篇佳句。而真正能從酒中品味出自然與人生的真諦,構築一種物我兩忘的,首推陶淵明,這在其散文中都有所體現,於人生的追求上更多了一層意境,值得我們去揣摩。
人與自然的統一
在陶淵明的散文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已經成為構築作品獨特意境的決定性因素。《桃花源記》一文中虛構的「世外桃源」有著儒家幻想的上古之世的淳樸,也有老子的「小國寡民」社會模式的影子,是陶淵明「歸於自然」觀念的體現。
反觀以上對陶淵明散文的看法和當今社會散文發展的狀態,我們不免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現代社會的散文向何處提升呢?賈平凹先生於1992年提出了「大散文」的主張,提倡散文寫大境界、大氣魄,追求一種雄沉、博大的感情,拓寬寫作的領域和范圍,並且視一切文章為散文。
這些從陶淵明的散文中我們都能夠找到影子,相信認真地細讀陶淵明的散文,一定能夠從中學到很多。
2. 高中作文滿分60。題目是陶淵明的「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守拙」是中心詞。意思是堅持原有的本真
文體意識清晰,卷面工整的話,二十多分沒問題,應該能給你個及格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