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爬靈岩山的作文的讀後感
暑假裡的一天,我來到了吳中區旅遊勝地——靈岩山。靈岩山景區位於「秀絕冠江南」的靈岩山麓,景區內樓台亭榭,依山勢而建,九曲長郎因地形而走,清池涓流,岸曲水回,真不愧是吳中著名的旅遊勝地。
靈岩山山高182米,周廣1800畝,山上多奇石,巨岩嵯峨,怪石嶙峋,舊有"十二奇石"或"十八奇石"之說。因為靈岩塔前有一塊"靈芝石"十分有名,因此得名"靈岩山"。遙望靈岩山,一眼便看到一座高聳入雲的寶塔,掩映在綠草從中。老師曾經告訴我們,靈岩山是有著千年歷史的佛山。進入靈岩山風景區,只見有一條石頭台階直通向山上,我便拾階而上,首先映入我眼裡的是石階兩旁那許多的樹木,沒想到這盛夏時節,這里依然鬱郁蔥蔥。在台階邊上還有一座座小亭,我想這肯定是給遊人坐的,真是勞累歇息的好去處。爬到山上時我就發現這里空氣中到處散發著樹葉的清香和泥土的芳香,我深呼吸了一口空氣,「啊,好新鮮呀!」我情不自禁地叫了出來。我走了一會兒,也感覺到疲憊了,便坐在旁邊的椅子上歇會,忽然發現周圍有幾塊奇特的石頭,有伸首隆背地烏龜、有兩耳直豎的兔子,還有形影不離的鴛鴦鳥……真是千奇百怪、栩栩如生!不知不覺已經到了山頂,再向下俯視,只見山下遊人猶如一隻只螞蟻那麼細小,我不禁又拍起手喊到:「真高呀,真高呀!」到了山頂我一路向西走,還遊玩了寺廟里的大殿和後花園,還有館娃宮、西施洞、吳王井等遺留古跡,景色都是非常的美麗,很值得瀏覽的地方。
靈岩山不僅山高入雲,山上還有著美麗富饒的景色,真是令人留戀往返呀!
⑵ 爬靈岩山作文怎樣寫多字
今天是個晴空萬里、陽光明媚的好天氣,鄰居阿姨約我和媽媽一起去爬山。
我們乘公交車來到石禪寺,穿過石禪寺,到了鍾室背後,就是我們這次登山的起點。
看了看這蜿蜒曲折的山路,我心想:這座山不管有多高,多陡,我都一定要爬上山頂,這是登山者的精神,開始爬山了,在這怪石嶙峋,凹凸不平的山路上,我一邊越過石塊,一邊喘著粗氣,不一會兒就爬到了半山腰,這時我已經汗流浹背了,媽媽對我說:「休息一會兒吧。」說著我們就在山路邊的樹蔭下休息了一會兒,接著我們繼續前進,這時我的體力恢復了許多,自然走路也有勁,但是悶熱的空氣把我的信心一點一點的磨調了,我又變得垂頭喪氣,媽媽鼓勵我要堅持,不能放棄。我心裡想:是啊,我一定要堅持,不能放棄,這樣才能看到那些美麗的風景啊!想到這,我便立即打起精神,對媽媽說:「老媽,我們繼續走吧。」說著我又開始向山頂發動了強烈的猛攻。經過我不懈的努力,我終於登上了山頂,我高興極了。我站在山頂上,向遠出眺望:整個海滄地域,盡收眼底。一座座工廠、河流、民房,看得我眼花繚亂,一條條馬路縱橫交錯,天空蔚藍蔚藍的,好像在祝賀我的成功,仰望天空,我心中的雜念頓時煙消雲散。
我喜歡爬山,更喜歡爬山者勇往直前的精神。
⑶ 濟南的靈岩寺怎麼寫作文
1在 共青團路 趵突泉抄北路 交叉口西側 路北的 趵突泉北門 站乘5 到解放橋下車乘坐游707 周一至周日每天一班,早8時由解放橋發車,15時30分由靈岩寺返回。 2009.3.28開通
解放橋北發車時間8:00 靈岩寺返回時間15:00 五峰山返回時間 15;30
2乘坐118路、K98路公交車到「營市街」站下車,對面等去萬德、泰安的中巴車。跟車上人說到萬德鎮靈岩寺就可以了
⑷ 木瀆公園和木瀆古鎮的作文 500字
歡迎大家來木瀆古鎮旅遊!木瀆位於蘇州城西南十公里處,距太湖五公里,是太湖十三個風景區,以吳越遺跡、山林石景和木瀆古鎮為特色,既有山林之勝,又有園林之美。
現在,我們就到木瀆古鎮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首先,我們來看這座石牌坊,上坊寫著「瑞門入勝」四個字,也就是說,當我們跨進這座吉祥門,就走進了古鎮悠遠的歷史畫卷。說起木瀆的「古」,我給大家講一下 木瀆之名的來歷。相傳春秋末年,吳王夫差為了取悅美女西施,在這里大興土木,修姑蘇台,建館娃宮。木材源源而至,竟把這一帶的河流港瀆全部堵塞,稱為「積 木塞瀆」。「木瀆」之名也就由此而來。
這條河道雖然貌不驚人,但在春秋歷史上赫赫有名。當年吳王為了討伐楚國,從陸地上開挖了這條全長230多公里的人工運河,經水路發兵,出奇制勝,取得了「五戰五捷」的輝煌戰果,由此奠定了吳國的春秋霸主的地位。因為這條運河由伍子胥建議並率眾開鑿,後人為了紀念他,就稱此河為「胥江」。
河邊的這條長廊稱河棚,全長175米。河棚一面倚河,一面與民居邊成一體,為上街賣菜的菜農、船民和過往行人提供方便,夏天不遭日曬,雨天不受雨淋,因而深受歡迎。遠遠望去,百米河棚顯得錯落有致,高低不一,彷彿姑蘇園林中一道貼水的長廊,風姿綽約,平添了幾分美感。
大家看,這兒有兩座橋,一座叫「斜橋」,一座叫「邾巷橋」,兩橋一橫一堅,取袂而築,相依相偎,因而又稱「雙橋」。請看。從太湖來的胥江和源自光福銅坑的香溪在斜橋下合二為一,一清一濁,形成一條明顯的分水嶺,這,就是著名的木瀆古十景之一的「斜橋分水」。
木瀆不僅是一個水鄉古鎮,由於鎮上私家園林眾多,因而又有「園林之鎮」的美譽。現在我們要參觀的就是以「江南三雕」見長的私家園林「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的主人馮桂芬是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政論家,因他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考中庚子科一甲二名進士,也就是僅次於狀元的榜眼,所以人們稱他的故居為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佔地約十畝。它的布局為前宅後院,坐南朝北,有照牆、門廳、大廳、樓廳、花園,形成一條縱軸線,是典型的清朝中期江南宅地園林風格。
主人馮桂芬因出生時,正值桂花開放,故得名桂芬。他自幼博覽群書,通曉經史,以才學負名鄉里,道光十二年,林則徐任江蘇巡撫時,識拔了素昧平生的馮桂芬,稱他為「百年以來僅見」的人才,並招入撫署讀書,收為學生。這一年,馮桂芬剛剛二十三歲。
這是馮宅大廳。名「顯志堂」。是主人招待貴賓的場所。堂名是主人當年春風得意時所題,顯示了胸中的雄偉抱負。廳內陳設古樸高雅,反映了主人的儒雅風范。
這里是馮桂芬的書房名「校邠廬」。馮桂芬高中榜眼之後留在京城任翰林院編修,因不滿官場的腐敗,不久就辭官回鄉。在這期間,馮桂芬寫下了他的政論代表作《校邠廬抗議》,他針對鴉片戰爭時期內憂外患的國情提出了四十條改革建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采西學、制洋器」,成為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先聲,又被後來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奉為先導。馮桂芬性格剛烈,嫉惡如仇,這副對聯「官久方知書有味,才明敢道事無難」,正是對馮桂芬一生仕宦生涯的總結。
郊鄰廬的建築結構較為別致,匯聚了榜眼府內的木雕精華。首先,屋頂為三軒連綴,江南罕見,其次,在結構承重上又有獨到之處,兩根步柱不落地,用短柱替代,並飾以倒掛花籃,俗稱「花籃廳」,既增加了空間,又方便採光,這種集技術和藝術,實用和美觀於一體的建築風格,正是當地香山幫巧匠高超智慧的體現。
這副石雕《盛世滋生圖》是我們榜眼府中的第二寶。此畫又名《姑蘇繁華圖》,由清人徐揚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所繪,全長1225厘米,主要描繪了康乾盛世時蘇州的繁華景象,具體內容為「一城、一街、一鎮、一村」,而木瀆佔了一村、一鎮,因此在民間流傳著這祥一句話:「姑蘇繁華圖,一半在木瀆」,木瀆當時的繁華可見一斑。
進入內宅,我們就可以看到榜眼府第的第三寶:磚雕門樓。這座磚雕門樓建於清嘉慶年間,磚雕內容均為戲文圖案,有「漁樵耕讀」、「太白醉灑」等,表現了主人崇尚的人生境界。中間四字「通德高風」,既高風亮節的意思,是馮桂芬的又一位恩師潘世恩所寫。
內廳名叫芙蓉樓,以芙蓉「出污泥而不染」之寓意,來表達主人的高潔品性。另外,芙蓉花生命力旺盛,因而也有希望家族興旺發達的意思。
後花園面積很大,園中有亭榭廊軒,點綴在紅花綠樹之中,最有特色的是,我們在山頂的含山亭可登高望遠,俊逸挺秀的「吳中第一山」靈岩山一下躍入您的眼簾,激起你對吳王、西施故事的無限遐思。
木瀆鎮上有兩處「雙橋」,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有「小雙橋」之稱的西安橋和小日暉橋。站在西安橋上向東望去,就是百步之遙的東安橋,兩橋一座精緻,一座雄麗,遙相呼應,俗稱「姐妹橋」。站在橋上向西望去,就是著名的木瀆古「十景」之一的「姜潭漁火」。每逢夜幕降臨,岸上的萬家燈火,滿天閃爍的繁星與江中的點點 漁火相映成輝,讓人留連忘返。
這是虹橋,始建於宋代。每當夕陽西下,放眼西望,可見夕陽正和香溪、虹橋形成一線。遲暮的日光把香溪水染成一匹綵綢,給兩岸的粉牆黛瓦披上襲朱紗,絢麗無比,這就是木瀆十景中著名的「虹橋晚照」。
我們現在正走在山塘街上,這是一條百年老街,當年康熙、乾隆就是沿著這條街登上靈岩山的。由於山塘街背倚靈岩。面臨香溪,依山傍水,在古代的時候有許多達官貴族在此居住。接下來我們參觀的就是清末木瀆四大富翁之一蔡少漁的舊宅-------古松園。
古松園的主人蔡少漁早年在上海經營洋貨生意,發達後回鄉造屋置地,有良田萬頃,從這幅《古松園鳥看圖》可以看出,古松園小巧精緻,曲折幽深,是典型的清代宅第園林。
穿過門廳,進入天井,回首可見一座磚雕門樓,門樓上下坊分別刻有「老子西遊入關」、「瘋僧掃秦」、「將相和」、「截江奪斗」、「張羽傳書」、「寧戚飯牛」等一組歷史故事,字枋為「明德惟馨」,兩側兜肚分別為「張良拾履」和「高山流水」,整座門樓深雕綴飾,形神有致,尤其「張良拾履」中的拱橋和「高山流水」中 的水浪波紋,生動逼真,有極強的質感,充分體現出雕刻技藝的精妙。
這是一座抬梁式大廳,是主人接待貴賓和操辦紅白喜事的地方。正廳為仿明建築,步桿和內四界的梁架上各有四對棹木,形如古代官帽翼翅,俗稱紗帽廳。棹木上透雕了各種戲文故事,梁頭的山霧雲和抱梁雲為「鶴鳴九皋」圖案,氣韻生動,精妙絕倫。最有意思的是明間梁架正中一根方椽上刻有八隻琵琶,名為「八音聯歡」,寓意喜慶歡樂。
這是樓廳,只五間,兩側有廂房,因檐枋下端有十六隻倒掛花籃,樓上軒梁雕有十六隻鳳凰,因而人們又稱為「花籃樓」或「鳳凰樓」。鳳凰樓是東山雕花大樓的前期作品,建築風格和雕刻藝術如出一轍,這里的所有雕刻均為吉祥圖案,民間稱為「討口彩」,如明間檐枋由東而西分別刻有畫、書、信、元寶,稱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次間檐枋刻有花籃、箱子、寶劍、葫蘆等,俗稱「暗八仙」;廂房檐枋上刻有海螺、風火輪、珊瑚、銅鼓等八件寶物,雅稱「八寶」,樓下是「木瀆名人館」,介紹了木瀆鎮上66位歷史和當代名人,圖文並茂,大家看後會對木瀆歷史有更深層次的了解,樓上是「書法藝術館」,集中展示了我們木瀆「書法之鄉」100多位當地書法家的精品力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上樓參觀。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古松園的後花園,在花園東側有一棵羅漢松,高逾十米,為明代遺物,據《吳縣志》記載,此樹已有五百多年樹齡,蔡少漁「古松園」之名既因此樹而來。不遠處有一株銀杏,粗可盈抱,枝幹挺拔,秋天果實盈枝,初冬則滿樹金黃,為前宅後院帶來一片喜氣。
後花園建築的最大特點就是以雙層長廊把亭台樓閣連成一個整體,置身雙層曲廊之上,既可近攬古松翠色,又可這矚靈岩山景,這樣,古松園雖小,但於局面促之中,能領略山水之妙、自然之趣,不失為蘇州私家花園的精巧之作。
沿著山塘老街,我們繼續往前漫遊,身邊是靜靜流淌的香溪河,傳說吳越春秋時,西施住在靈岩山館娃宮里,每日用香料沐浴,這洗妝水流入山下河水中,滿河生香,故得名香溪。沿著香溪漫步,我們就像聞到了二千五百年前吳宮花草的芳香。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木瀆最大的私家園林——虹飲山房。
虹飲山房是清代乾隆年間蘇州近郊著名園林,因為它門對香溪,背靠靈岩,其「溪山風月之美,池亭花木之勝」,遠過於其它園林,所以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遊木瀆的時候,必到虹飲山房,在這里游園、看戲、品茶、吟詩,直到夜色降臨,才依依不捨,順著門前的山塘街道,前往靈岩山行宮。因此,虹飲山房在當地又被稱為乾隆 皇帝的「民間行宮」。
這就是御碼頭和御碑亭。乾隆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51年的春天,乾隆首次南巡,御舟經運河,轉胥江,折入香溪,在此舍舟登岸。
乾隆喜好遊山玩水,舞文弄墨,所到之處,必賦詩題字。當他見到這條山塘街古道幽奇古絕,不由詩興大發,當即口佔七律一首。後來,這首七律被當地官員鐫刻於碑,置於亭內,與對面的明代怡泉亭兩相映照,成為古鎮一大景觀。
大概是乾隆「到此一游」之類的詩題得太多了,據說他在位的60年中,作詩達41800首,平均每天達2首,因此,後人對他的詩題和書法見仁見智多有褒貶。他自己也覺得題詩太多,說是「五集篇成四萬奇,自賺點筆過多詞」。但是,後人對乾隆的重臣,體紅客大學士劉墉的書法卻是推崇備至,稱他「濃墨宰相」,為一代書家之冠。現在我們看到的虹飲山房的匾額,就是由劉墉親筆題寫。
當年,乾隆皇帝住在靈岩山行宮,而那些詞臣隨扈則住在虹飲山房。據信吏記載:劉墉曾二度在虹飲山房下榻,與主人徐士元相交默契,這「程子四箴」四個大字,就是劉墉專門贈給徐士元的。這個「程」字,指的是北宋理學家程熙、程灝,兩人為親兄弟,同學於周敦,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世稱「二程」,。官至崇政殿說書,反對王安石新政,主張「專人慾,存天理」,壁如寡婦再嫁,他認為是大逆不道。為封建統治者辯護。所謂「程子四箴」也就是要求讀書人恪守本份,效忠朝廷。
這是虹飲山房的鎮園之寶:龍椅。它可不是一把普通的座椅,是當年康熙南巡駐蹕靈岩山行宮時的聖駕專座。後來乾隆游木瀆時也坐過。它是用千年紫檀精製而成,九條金龍纏繞騰飛,顯示出至高無上的帝王之尊。這只龍椅原來一直保存在靈岩山上,文革中論落民間,最近虹飲山房修復時從民間收受而來。
虹飲山房的主人徐士元是位落第秀才,一生不慕功名,惟喜居家讀書。徐士元有個嗜酒的癖好,常和朋友在園中詩酒為樂,而且酒量極大,號稱「虹飲」又因宅園毗鄰虹橋,虹飲山房之名即由此而來。徐士元嗜飲卻從不放浪形骸,一生循規蹈矩,尤其對父母孝順,是遠近聞名的大孝子。為討二老歡心,他專門在園中建造了這座古戲台,每逢春秋佳日,請來戲班子為二老演唱,以怡其心,安享天年。乾隆到木瀆,必游虹飲山房,而且一定要在這里看戲。據說,有一次,乾隆看戲看得高興,還親自登台,舞劍助興,這倒真有點與民同樂了。
不過,與乾隆爺一起看戲,一般老百姓可沒有這樣的待遇,能在這露台之上陪侍皇上看戲的,都是四品以上官員,其他地方官員和鄉紳只能在戲台兩側的看樓里觀賞,而且這戲台四周都有大內侍衛和官兵把守,一般人等是不得入內的。
在戲台兩側的廊牆上,陳列著明清及至民國時期吳地名人書寫的對聯65幅, 稱為「吳中聯墨寶鑒」,所選名人大都與木瀆有關,而且都是書壇一代大家,有著極深的藝術造詣。廊內還陳列著近百件清代牌匾,固其多為重臣大吏、進士舉人榜書題寫,書法精美,風格各異,加上精心刻制,妙趣橫生,極具收藏和欣賞審美價值。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盡情瀏覽一番,細細品嘗玩味。
現在,我們來到了東園,這里原是明代李氏的小隱園,以老樹奇石和竹林茂盛著稱。乾隆初年,此園被徐士元購得,增築廳堂四進,主要用於生活起居,又在後園中疏池開徑,疊石栽花,成為一處精巧雅緻的宅第園林,既可與古戲台娛樂區相連,又可自成一統,十分清靜閑適。
這是轎廳,名為「離茨堂」,是當年徐士元迎客停轎的地方。「離茨」二字出自《離騷》,有「茨錄施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句,「茨錄施」皆為惡草,徐士元將其借喻小人,告誡自己近君子,遠小人,故以此為轎廳之名。
這是大廳,主人舉辦婚嫁喜事、祭祖典禮或招待貴賓的地方。中堂為《古木慈鳥圖》。表達了徐士元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兩側字畫值得一讀,其中這幅《春山訪友》,是徐士元留存至今唯一的一首詩作,詩意清新脫俗,寄託了詩人幽居隱逸的情懷。另一首是《夜讀山房》,作者談汝龍也是木瀆人,康熙南巡木瀆的時候, 談汝龍作為木瀆秀才,當面向康熙獻詩一首,深得賞識,被欽取進京,入內庭任纂修,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辦公廳秘書。
到了清末,徐家日漸衰落,這座東園為陳家購得。陳家的外孫女沈壽從小在這里長大,隨外祖母和姐姐沈立學習女紅,用功不輟,終成一代「刺綉皇後」。這座樓廳就是當年沈壽的綉樓,名「雪宦樓」,如今,我們在這裡布設了沈壽紀念館,較為詳細地介紹了沈壽的生平、藝術成就和獲獎情況,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往一看。
清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桂花飄香時節,沈壽出生於吳縣,即現在的蘇州喬司空巷。沈壽7歲的時候,開始在木瀆外婆家生活,為姐姐沈立穿針引線,學習綉藝。第一幅作品為《鸚鴻圖》,12歲時綉成《秋雨月上圖》。驚動長輩,15歲就以綉藝聞名姑蘇。
光緒二十年(即1894年),20歲的沈壽與紹興秀才、書畫家余覺結婚,住在蘇州范庄前。五年後,隨余覺遷居上海。
光緒三十年,慈禧太後七十大壽,沈壽與姐姐沈立、學生余靜芬等人綉成「八仙上壽圖」、「無量壽佛」兩幅壽屏,進獻慈禧,被慈禧磁後稱為「絕世神品」,人專旨農工商部領「四龍寶星」四等商勛,並親書「福」、「壽」二字分賜余沈夫婦。沈壽原名沈立芸,得慈禧賜書後改名沈壽,並改號為「雪宦」。這時,朝廷採納農工 商部建議,設立好綉工科,亦稱皇家綉工學校,沈壽為總教司,余覺為外事總辦。11月,余沈夫婦赴日本考察美術學校教學,第二年1月回國,帶回各種畫冊87本和刺綉小屏一架以及金線、顏料等,開始嘗試以西洋版畫及攝影圖片為綉稿,開創「模擬綉」技藝,其貢獻具有劃時代意義。
光緒三十二年,沈壽用「模擬綉」技藝綉制了我國第一幅人物肖像刺綉作品《義大利皇後愛麗娜像》參加義大利都朗博覽會獲一等獎,被授予「世界至大榮譽最高之卓越獎狀」,被譽為「神針」。
辛亥革命爆發,沈壽的女工綉工科解散,余沈夫婦去天津創辦自立綉工傳習所,1914年,應張騫之邀,沈壽去南通任女工傳習所所長,為南通培養綉女150多人。第二年2月,美國為紀念巴拿馬運河通航,在舊金山舉行博覽會,沈壽的《世界救世主耶酥像》獲博覽會一等獎,聲名遠播,被譽為「綉聖」。
1917年10月沈壽患病。卧病期間,沈壽口述自己一生綉技的經驗理論要點,由張騫手記整理成《雪宦綉譜》,開中國工藝專書之先河。在此期間,沈壽還抱病綉成了她一生中最後一幅作品《女優倍克像》。1921年6月8日(農歷五月初三),沈壽病逝,終年47歲,葬南通黃泯山。
作為一代刺綉皇後,沈壽為我國培養了大量的刺綉藝術人才,為蘇綉在國際上贏得了巨大榮譽。這就是沈壽的大弟子金靜芬,解放後蘇州刺綉研究所第一任所長,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這位是沈壽的侄女沈粹縝,也就是鄒韜奮的夫人,這是他們的全家福,中間就是鄒家華。沈壽是蘇綉的驕傲,也是木瀆的驕傲。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了西園,這里原來是明代東林黨人五心一的別墅,建成於崇禎四年,即1631年。 當時,五心一因彈劾宦官魏忠賢,被削籍遣歸。先在蘇州建造田園居,也就是現在拙政園的東園部分,仍嫌城中煩囂,便在木瀆香溪之濱建秀野園,時常邀上三五同志,在園中游觀酬唱,排遣情懷。不久,五心一重被朝廷起用,先後做過太僕卿(相當於現在的中宣部副部長)、應天府甲(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市長)、少司寇 (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副部長)。
大家都知道,我們木瀆不但是江南唯一的園林古鎮,而且是乾隆六次到過的地方。因此,在修復虹飲山房過程中,我們走遍大江南北,遍搜民間有關清代皇牘文化的珍藏之物,現在,就請大家隨我去欣賞一下這些鎮園之寶,稀世珍品。
我們首先來到的是聖旨館,這里陳列著清代十位皇帝即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的二十道聖旨。平時,大家在古典戲劇和影視片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面,一位皇宮太監手捧黃綾在宣讀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其實,這些都是演出的道具,真正見過皇帝詔書和聖旨的人卻寥寥無幾。
那麼,真正的聖旨又是怎樣的呢?
所謂「聖旨」,是民間對皇帝「詔書」、「封詔」的尊稱。「詔書」專指皇帝的命令文告;而「封告」就相當於現在組織部門的「委任狀」、「任命書」、「聘用文件」之類。「封詔」分「誥命」和「敕命」兩種:一品至五品授以誥命,聖旨用七彩綾;六品至九品授以敕命,用的是白綾。在清代,這種貴重的綾錦絲織品專門由 江寧織造,我們熟知的《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就曾任過江寧織造,而他的外公李煦也擔任過蘇州織造。
聖旨一般有3米至5米長,寬33厘 米。為什麼這樣長呢?一是內容很多,不僅有官員的職銜、勛封等項,還有該官員的事跡。除了封勛官員本人,還對其先代和妻室實行「推思封贈」,甚至延及該官員的子孫後人。二是清代聖旨用「滿漢合壁」書寫:滿文行款從左至右,漢文行款從右至左,合於中幅而書「年月日」。年月按奉旨日期書寫,上面鈐蓋「制誥之 寶」也就是皇帝的「玉璽」。
為了防止聖旨的假冒偽造,古代聖旨還有它特定的防偽標志。請看這些聖旨的兩端,有兩條上下翻飛的銀龍,中間是「奉天誥命」四個氣韻非凡的篆字,既神聖威武,又動感壯美,這就是清代聖旨的防偽標記。
從聖旨的圖案中,能看出被賜者的地位等級。五品以下的一般用祥雲圖案,五品以上則為瑞鶴。
對於聖旨的保管,歷代都有相當嚴格的規定。官員得到皇帝授予的聖旨後,就把聖旨小心翼翼地珍藏於秘箱內,而另外復制木刻匾牌懸掛於殿堂之上,以顯示家族之榮耀。如果偶然遇到水、火或偷盜導致毀失者,經申請復議,准許給予補給;如果是因為收藏保管不慎導致蟲蛀、損壞者,輕者罰俸祿六個月,重者革去官職;最為嚴 重的就是將聖旨典當,則違反了大清刑律,除了追奪繳還外,還將移交刑部,以欺君之罪論處。
明清二代專門書寫聖旨的人稱為「庶吉士」,而「庶吉士」必須是進士出身的翰林院大學士,擅長書法,文采飛揚。我國著名書法家柳公權、顏真卿、董其昌等一度擔任過「庶吉士」,專門書寫聖旨。因此,歷代聖旨的字跡圓潤飄逸,行文遣詞相當洗練,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和學術研究價值。
聖旨用料的質量,還反映了當時國力的盛衰。清代盛世的聖旨用綾都很講究,到了後期,用料越來越美。清看這幅光緒聖旨,它的用絲已粗糙得像麻布一樣了。偽「滿州帝國」傀儡皇帝溥儀索性將聖旨改為「指敘令」,其玉璽也由「司法部門」代替了。
慈禧太後在清後期因其專權保守簽訂了不少不平等條約,留下了千古罵名。不過,她在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下達的這份公告全民的「一視同仁」懿旨中,卻有其非常進步的一面。懿旨中表述:一、廢除滿漢不準通婚的禁令;二、勸阻漢族婦女纏足的陋習,使其恢復自然;三、禁止在漢女中選秀女。
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王朝培養人才,選拔官吏的一項根本制度,自隋至清的1300餘年中,有狀元750餘人,進士11萬餘人,舉人上百萬。中國歷代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興衰,無不與這一制度有著密切的聯系。西方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亦淵源於中國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大文化奇觀。
這是一份由戶部開出的「執照」,相當於現在的介紹信,上面有考生的曾祖、祖父、父親三代姓名,如果該考生的出身成份不好,就沒有考試資格。考生持有這份「戶部執照」後,就可以到國子監換取這份監照,等於現在的准考證。古代雖然沒有照相機,但可以通過文字把考生的五官相貌描繪得一清二楚:「根據戶部冊報,溫世 壽,系山西汾州府介休縣人,年十五歲,身巾、面白、無須------
這是一套光緒二十年河南鄉試題目。共分三場,第一場為「四書」三題,第二場為「五經」五題,第三場為「第」五道。這是一套完整的鄉試考卷,是河南省姚毓賢鄉試卷1—3場真跡,十分珍貴。清鄉試要求嚴格,起首為考生姓名、面形、年齡、描述,後書三代姓名,並印有監考、關防以及收卷官(分內收掌、外收掌)、彌封官、卷八官等官印。鄉試考取者即為舉人,三年後方可進京參加會試、殿試。
這就是科舉考試最高一級考試試卷——殿試卷。殿試是國家最高級別的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在太和殿(後改為保和殿)舉行,考中一甲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考中第二甲者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這是一份殿試卷,雙面書寫,書法功力深厚,內容切題,用語精彩,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學習范 本。
封建科舉考試可謂考場森嚴,但依然擋不住各種稀奇古怪的作弊手段。這件絲綢夾帶長45厘米,寬38厘米把它雙面書寫對折成兩部分,便於考生藏於鞋內。每個字只有2—3毫米,筆劃細如發絲,書寫俊秀,共有2萬8千餘字,包含了《四書》的全部內容和批註。此書如此之小,顯然是為考生作弊方便,但狡猾的書商卻在扉頁上寫有「幸勿誤帶入場」的字樣,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無非是為了避免考生一旦露餡而牽連到自己。
⑸ 小學作文深秋的靈岩山
今天我和媽媽爸爸去木瀆的靈岩山玩爸爸說:木瀆是乾隆皇帝次去過的地方回上山的時候我一答溜煙就把媽媽爸爸甩在了後面一進山裡啊太涼快了兩路長這參天的大樹,突然有一個人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他走兩步跪下磕頭拜佛我問媽媽他怎摸了媽媽說:他是個忠誠的跪拜著過了一會我們到了山頂俯瞰山下高樓大廈變小了汽車想螞蟻一樣到了靈岩山寺有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威風凜凜的四大天王還有神態各異的如來佛、和菩薩十八羅漢玩的正開心的時候爸爸說回家吧我戀戀不舍的下山了有看見了跪拜著還是走兩步虧下磕頭拜佛爸爸說你學習要有他的精神只要有恆心什莫事情都可以辦得到我點了點頭雖然上山很累但是讓我看到了美麗的風景!
⑹ 小學生作文寫靈岩寺游記
略陽靈岩寺 初冬到略陽探訪朋友,略陽的朋友帶我探訪靈岩寺.上山的路上,我們沒有遇到其他的遊人,但是我能感覺到一個朋友比我們早到了.這位朋友就是初冬,初冬每年都要來到靈岩寺,他和靈岩寺的友誼有好幾千年了.因為初冬的到來,靈岩寺內心寧靜,他讓那些不能理解初冬的凡夫俗子不要打擾自己和初冬的對話.我和略陽的朋友雖是凡夫俗子,但是我和她都應該能聽到那寧靜的對話,於是我們就輕輕地踏著小徑拾級而上.洗心靈岩寺真得算一方寶地,依山而建的整個寺廟可以說是鑲在一個大石頭里,最讓人心動的是這里的石頭有著水的柔情.我們能聽到水在石頭里流動,就像我們的血液流動一樣.沿路有天然的水潭,人工建造的溝渠、水池也盡量道法自然.朋友介紹路邊一個小水池,水池名為「洗心」,水靜靜地流動著,水中一些落葉或沉或浮.我的心的確也是池塘一方,裡面也雜陳著落葉、落花、天光、雲影……洗心,我們的心在塵世中被塵埃沾染著,去洗一洗、拭一拭,或許會更清澈、明凈.我就伸出手指,沾上一點池水……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一滴水能洗心嗎?江山在路邊的平台上,我們憑欄眺望.對面是山、腳下是山,這山與那山其實都是秦嶺的一部分,這山與那山之間是南行的嘉陵江.山靜靜的,各色樹葉掩映的群山就如盛開的花兒在習習的江風中搖曳.初冬時節,水落石出,江水混濁.她問我有什麼感覺,我說沒什麼感覺.其實我們都知道,沒有感覺或許就是一種最好的感覺.這如畫江山,本似一壺老酒、一杯清茶,就是要讓人慢慢品味.放下酒壺之後,才知道醉的滋味;離開這如畫的江山之後,才開始回味.謝謝李白在千年前的詩句——相看兩不厭,在江風吹動發梢的時候,我們就靜靜地看這些山、水、草、木……碑刻《郙閣頌》是靈岩寺中最著名的摩崖石刻,我不懂書法,但作為一個初中語文教師,我對漢字有著深深的敬意,我站在《郙閣頌》下默默凝望著……石頭會說話,寫字的人、刻字的人把一顆種子埋藏在石頭里,他們看見石頭開出美麗的花.每一方石碑、磚雕都是沉默的思想者,只是靜靜觀看著世事變幻.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曾站在這里,而我又能說什麼呢?佛像大雄殿里坐著金身的佛像,他在高高的台基上坐著.殿下的空場上站著我和我的朋友,我們眼中裝著自己的佛像.佛像不是佛,只是像佛.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都是佛像,只要找到一個角度,我們都像佛.我們看佛像,其實是看自己.我們能看到過去的我、現世的我、未來的我.朋友說還有尊睡佛在溶洞里,哪裡有病就去摸摸佛像.鑽進黑黑的洞里,終於找到了沉睡的佛像,不忍打擾、不敢驚動他,我輕輕地退出山洞,和朋友一起告別這里.
⑺ 暑假去山裡玩的作文
明天爸爸就要帶我去蘇州玩,今晚我高興的已經睡不著了。在床上翻來覆去的好像在烙餅。 小荷作文網
第二天早上天還沒亮透,我們就出發了。一路上爸爸給我講了蘇州的概況。
蘇州位於江蘇省東南部的長江三角洲平原,東靠上海,南界浙江,西瀕太湖,北臨長江。它的歷史可上溯到6000至7000年前。說起蘇州城市的特色,基本可以,概況括為「三位一體」,即:古城、水鄉、園林城市,因而自古以來就有「東方威尼斯,秀甲江南園」的美譽。它的主要景點有宋代的滄浪亭,網師園,元代的獅子林,明代的拙政園、留園,清代的怡園、耦園、鶴園、環秀山莊、虎丘,寒山寺、天平山、靈岩山等……
正說著,蘇州已經到了,我們的第一站是虎丘。「七里山堂到虎丘」。經過熱鬧的山塘街我們來到虎丘的山門海涌橋。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景區方圓230來畝,最高處海拔僅34米。然而,在這里大大小小分布著50多個景觀呢!
進入山門,正前方的那座虎丘塔已經進入我們的眼簾,那就是虎尾了。剛才走過的山門就是虎頭,門口的兩口古井是虎的雙眼,左右對稱的八字護牆是雙耳,臨山塘河的石階是牙齒,隔岸的照壁是嘴唇,再往前面的斷梁殿是咽喉,整座山就像虎身……
踏上山道,進入景區我們游覽了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景點。這條長約數十米的山道,點綴著憨憨泉、試劍石、枕頭思、仙桃石以及真娘墓等名勝古跡,著你讓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穿過一個圓洞門,我們來到了虎丘最美麗的地方——劍池。這里四周石壁合抱,有一種形式奇險,氣象蕭森的感覺。狹長形的水池,南稍寬而北微窄,狀如寶劍,池水清澈甘冽,唐朝時曾被品為「天下第五泉」。峭壁前,有摩崖石刻「風壑雲泉」4字,右壁上有「劍池」兩個篆體大字,相傳是書聖王羲之的筆跡。
過雙橋往西,再經雪浪亭北上,來到虎丘塔前。只見虎丘雄踞塔園中央,塔身顯得有點蒼老班駁,但依然矯健挺拔,姿色迷人。眾所周知,義大利有座舉世聞名的比薩斜塔,虎丘塔要比比薩斜塔早建400多年,所以虎丘塔有被稱為「東方斜塔」。
不知不覺一天已經過去了,我們也該回家了。在車上我想虎丘不但有山的風骨,也有水的柔姿。最後,我想借用古人的兩句詩來評價我們今天的虎丘之行:平生游覽遍天下,
⑻ 袁宏道《靈岩記》文章和譯文
靈岩記
作者:(明)袁宏道
【原文】
靈岩一名硯石,《越絕書》雲:「吳人於硯石山作館娃宮。」即其處也。山腰有吳王井二:一圓井,曰池也;一八角井,月池也。周遭石光如鏡,細膩無駁蝕,有泉常清,瑩晶可愛,所謂銀床素綆,已不知化為何物。其間挈軍持瓶缽而至者,僅僅一二山僧,出沒於衰草寒煙之中而已矣。悲哉!有池曰硯池,旱歲不竭,或曰即翫華池也。
登琴台,見太湖諸山,如百千螺髻,出沒銀濤中,亦區內絕境。山上舊有響屧廊,盈谷皆松,而廊下松最盛,每沖飆至,聲若飛濤。余笑謂僧曰:「此美人環佩釵釧聲,若受具戒乎?宜避去。」僧瞠目不知所謂。石上有西施履跡,余命小奚以袖拂之,奚皆徘徊色動。碧鐿緗鉤,宛然石髬中,雖復鐵石作肝,能不魂銷心死?色之於人甚矣哉!
山仄有西施洞,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或雲石室,吳王所以囚范蠡也。僧為余言:其下窪處,為東西畫船湖,吳王與西施泛舟之所。采香徑在山前十里,望之若在山足,其直如箭,吳宮美人種香處也。山下有石可為硯,其色深紫,佳者殆不減歙溪。米氏《硯史》雲:「蠖村石理粗,發墨不糝。」即此石也。山之得名,蓋以此,然在今蒐伐殆盡,石亦無復佳者矣。
嗟乎,山河綿邈,粉黛若新。椒華沉彩,竟虛待月之簾;誇骨埋香,誰作雙鸞之霧?既已化為灰塵白楊青草矣。百世之後,幽人逸士,猶傷心寂寞之香趺,斷腸虛無之畫屧,矧夫看花長洲之苑,擁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當何如哉?夫齊國有不嫁之姊妹,仲父雲無害霸;蜀國無傾國之美人,劉禪竟為俘虜。亡國之罪,豈獨在色?向使庫無湛盧之藏,潮無鴟夷之恨,越雖進百西施,何益哉!
【譯文】
靈岩,又名硯石,《越絕書》上說:「吳國人在硯石山上修建了館娃宮。」說的就是這個地方。山腰有兩口吳王井:一口圓井,叫池;一口八角井,叫月池。周圍的石頭光滑如鏡,石質細膩沒有剝蝕,井內有常清的泉水,晶瑩可愛,一般所說的井欄和井繩,早已不知道變成什麼東西了。其間帶著凈瓶和飯缽而來的人,只有一兩個山僧,(他們也不過)在衰草寒煙之中出沒而已。悲哀啊!(山上)還有一處泉水叫硯池,極旱的年歲水也不幹,有人說這就是翫華池。
登上琴台,(可以)看見太湖一帶的幾座山,就好像成百上千的發髻,出沒在銀色的波浪中,這也是區內的絕妙景色。山上原有響屧廊,滿山谷都長滿了松樹,而廊下松樹最為茂盛,每當疾風颳起,聲若飛濤。我笑著對山僧說:「這是美人環佩釵釧叮當作響即將走來的聲音,你受得了這戒律嗎?大概應該避開去吧。」山僧瞠目結舌不知我說的是什麼。石頭上有西施的足跡,我命小童僕用袖子拂拭一下,小童都徘徊猶豫變了臉色。西施所穿的青絲的鞋緣和淺黃色的鞋扣,宛然在石頭上忽隱忽現,即使是用鐵石作心肝的人,能不魂銷心死嗎?美色對於人來說真是太厲害了啊!
山側有西施洞,洞中的石頭樣子很粗陋難看,不免有點唐突佳人。有人說這座石洞,是當年吳王用來囚禁范蠡的地方。山僧對我說:這下低窪之處,是東西兩座畫船湖,是當年吳王與西施泛舟游樂的地方。采香徑在山前十里處,遠遠望去好像在山腳下,這條小路像箭一樣筆直,是當年吳國宮中妃嬪們種香草的地方。山下有石頭可以制硯,石色深紫,好的製成硯質量不差歙溪出產的歙硯。米氏(米芾)的《硯史》上說:「蠖村的石頭文理較粗,發墨不會散落。」說的就是這種石頭。山名得來,大概也是因為這一點,然而現在已經採伐殆盡,石材也不再有質地較好的了。
唉,山河久遠,美女容顏還像新的。椒花的香氣已經淡去,最終不過使為待月而開的香簾虛開罷了;歷代被贊為美女的都已被埋葬在歷史的塵煙之中了,還有誰作佳侶雙宿雙飛呢?(這些)都已經化為灰塵白楊和青草了。百代之後,那些幽居之士和隱逸高人,仍然為之感到傷心寂寞的美人的足跡,為之感到斷腸虛無的彩繪的木板鞋,何況那些在長洲苑看花,擁有翠白玉床的人呢,其情景會怎麼樣呢?齊國有不嫁的姊妹,管仲說這不會損害齊國的霸業;蜀國沒有使國家傾覆的美人,劉禪最終成為俘虜。亡國的罪責,難道只是在女色嗎?如果府庫無湛盧那樣的收藏,錢塘潮中沒有伍子胥鴟夷裹屍的仇恨,越國即使進獻一百個西施,又有什麼用處呢!
【注釋】
1、駁蝕:亦作「駁蝕」。猶剝蝕。明袁宏道《靈岩》:「周遭石光如鏡,細膩無駁蝕,有泉常清,瑩晶可愛。」清王士禛《黃子文王叔明合作山水圖》詩:「粉墨駁蝕神淋漓,岩谷高深氣磐礴。」
2、銀床素綆:井欄和吊繩。
3、挈:提;拎;持;拿。
4、軍持:源於梵語。澡罐或凈瓶。僧人遊方時攜帶之,貯水以備飲用及凈手。後亦指形略扁,雙耳可穿繩,能掛在身上的陶瓷水瓶。唐賈島《訪鑒玄師侄》詩:「我有軍持憑弟子,岳陽溪里汲寒流。」清錢謙益《舒仲符畫丹徒張明府文光小像戲題四絕句》之三:「計口虀鹽度六時,放衙取水一軍持。」清陶煒《課業餘談·器》:「軍持,浄瓶也。」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八章:「﹝李強﹞在臨動身時特別找了一個裝滿冷開水的軍持掛在腰間,這時取下來遞給自成。」
5、瓶缽:梵語音譯,和尚用的碗。
6、旱歲不竭:乾旱年頭也不幹枯。
7、翫:同「玩」。
8、螺髻:古時童子把頭發盤結在頭上,形狀像螺殼,稱為螺髻。後人多以此形容山的峰巒。
9、響屧廊:相傳吳王夫差所建,用楩木、梓木鋪地,下空,讓西施和官女穿著木屐,走著發響。屧,木板拖鞋。
10、沖飆:猛然而來的狂風;急風;暴風。晉葛洪《抱朴子·博喻》:「沖飆傾山,而不能效力於拔毫;火鑠金石,而不能耀烈以起溼。」北周王褒《送觀寧侯葬》詩:「沖飇搖桓榦,烈火壯曾昆。」唐王勃《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沖颷盪岳,寧移忍地之靈;烈火焚山,不撓堅林之色。」宋楊萬里《海鰌賦》:「於是海鰌交馳,攪西蹂東,江水皆沸,天色改容,沖飆為之揚沙,秋日為之退紅。」清吳偉業《松鼠》詩:「沖颷飄頹瓦,壞牆叢廢棘。」
11、若:你。
12、具戒:即「具足戒」。佛教戒律。僧尼所受戒律之稱。意謂戒條圓滿充足,故名。其戒條數量,不盡一致。中國漢族僧尼依據《四分律》受戒,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條。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拘屍那揭羅國》:「善賢聞已,心浄信解,求入法中,受具足戒。」唐黃滔《龜洋靈感禪院東塔和尚碑》:「旋將西遊,受具足戒於襄州龍興寺。」亦省作「具戒」。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梵衍那國》:「及阿難之度出家也,其衣變為法服,及受具戒,更變為九條僧伽胝。」宋秦觀《圓通禪師行狀》:「天禧二年,普度天下僧,遂落發受具戒。」這兩句是袁宏道同和尚開玩笑,以松濤聲比作美人來了,叫守戒的和尚快快避開。
13、瞠目:瞪著眼睛。
14、履跡:足跡。南朝陳何楫《班倢伃》詩:「履跡隨恩故,階苔逐恨新。」唐岑參《長門怨》詩:「綠錢生履跡,紅粉濕啼痕。」
15、小奚:即「小奚奴」。小童兒;小男僕。唐李商隱《李賀小傳》:「﹝賀﹞恆從小奚奴,騎距驉,背一古破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元湯式《脫布衫帶小梁州·四景為儲公子賦·春》曲:「問春何處忘機,小奚奴相趁相隨。」亦稱「小奚」、「小傒」。《醒世恆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又選小奚秀美者十人,教成吹彈歌曲,日以自娛。」清張岱《陶庵夢憶·冰山記》:「是夜席散,余填詞督小傒強記之。」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三:「每出遊,必使小奚負鐵鐺瓦缶纍纍,戞觸有聲。」參見「奚奴」。奚,奴婢。
16、色動:臉色改變。《戰國策·趙策一》:「知過出見二主,入說知伯曰:『二主色動而意變,必背君,不如令殺之。』」《東觀漢記·班超傳》:「﹝超﹞乃還告郭恂,恂大驚,既而色動。」《隋書·高祖紀上》:「﹝帝﹞因召高祖,命左右曰:『若色動,即殺之。』高祖既至,容色自若,乃止。」《警世通言·蔣淑真刎頸鴛鴦會》:「﹝公業﹞呼非煙詰之。非煙色動,不以實告。」
17、碧鐿緗鉤:青絲的鞋緣和淺黃色的鞋扣,比喻西施所著的鞋子。
18、石髬:字書無此字,疑有誤,指石色明滅閃動的形狀。髬:髬髵,猛獸鬃毛豎起的樣子。
19、仄:同「側」。
20、歙溪:在安徽省婺源縣,以產硯石著名。
21、蠖(huò)村:地名,在靈岩山下。
22、糝:灑;散落。
23、蒐(sōu)伐:搜括開采。
24、綿邈:長久;悠遠。晉陸機《感時賦》:「夜綿邈其難終,日晼晚而易落。」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開辟草昧,歲紀緜邈,居今識古,其載籍乎!」唐李華《詠史》之三:「緜邈數千祀,丘中誰隱淪。」清周亮工《覺庵兄六十序》:「加以世代綿邈,水火兵燹,以後雖復同處一域,不知為誰何氏之族者矣。」
25、粉黛:白粉和黑粉。後代指年輕貌美的女子。唐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五:「可憐粉黛叢中絕質,囹圄隊里愁形。」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狐嫁女》:「少間,粉黛雲從,酒胾霧霈,玉椀金甌,光映幾案。」
26、椒華:即「椒花」。晉王嘉 《拾遺記·周靈王》:「 越 又有美女二人……貢於吳 , 吳 處以椒華之房,貫細珠為簾幌。」唐 李賀 《巫山高》詩:「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墜紅濕雲間。」王琦 匯解:「椒花墜紅,即無人花自落之意…… 長吉生長中原,身未入 蜀 , 蜀地之椒,目所未睹,出於想像之間,故雲耳。」 唐 白居易 《新豐折臂翁》詩:「聞道雲南 有 瀘水 ,椒花落時瘴煙起。」
27、埋香:謂埋葬美女。唐李賀《官街鼓》詩:「漢城黃柳映新簾,柏陵飛燕埋香骨。」香骨,代指美女屍骨。宋吳文英《鶯啼序·豐樂樓節齋新建》詞之二:「別後訪,六橋無信,事往花委,瘞玉埋香,幾番風雨。」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此鳳眼張三舊居也,門庭如故,埋香黃土已二十餘年矣。」《花月痕》第四一回:「名花證果知何日?蔓草埋香有舊盟。」王德鍾《書感》詩之一:「氣豪擊劍吹簫里,才盡埋香葬玉中。」
28、雙鸞:即鸞雙。雙宿雙飛的鸞鳥。
29、幽人逸士:幽人:指幽居之士。宋 蘇軾 《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詩:「幽人無事不出門,偶逐東風轉良夜。」逸士:節行高逸之士,隱逸者。《後漢書·逸民傳·高鳳傳論》:「先大夫 宣侯 嘗以講道餘隙,寓乎逸士之篇。」唐 白居易 《秋日與張賓客舒著作同游龍門醉中狂歌》:「商嶺 老人自追逐, 蓬丘 逸士相逢迎。」《紅樓夢》第二回:「若坐於詩書清貧之族,則為逸士高人。」聞一多 《憶菊》詩:「啊!東方底花,騷人逸士底花呀!」
30、香趺:美人的腳跡。
31、畫屧:彩繪的木板拖鞋。《玉台新詠·梁簡文帝<戲贈麗人詩>》:「羅裙宜細簡,畫屧重高牆。」吳兆宜注引《說文》:「屧,屐也。」
32、矧:何況;況且。
33、仲父雲無害霸:管仲說這不會損害齊國的霸業。
34、湛盧:寶劍名。這句說,吳王得了越王所獻寶劍,驕傲起來,因而亡國。
35、鴟chī夷:皮革製成的囊。伍子胥諫勸吳王不要信任越王,不聽,自殺。吳王把他的屍首盛在鴟囊中,浮在江中。
⑼ 爬靈岩山作文怎樣寫多字
今天是個晴空萬里、陽光明媚的好天氣,鄰居阿姨約我和媽媽一起去爬山.
我們乘公交車來到石禪寺,穿過石禪寺,到了鍾室背後,就是我們這次登山的起點.
看了看這蜿蜒曲折的山路,我心想:這座山不管有多高,多陡,我都一定要爬上山頂,這是登山者的精神,開始爬山了,在這怪石嶙峋,凹凸不平的山路上,我一邊越過石塊,一邊喘著粗氣,不一會兒就爬到了半山腰,這時我已經汗流浹背了,媽媽對我說:「休息一會兒吧.」說著我們就在山路邊的樹蔭下休息了一會兒,接著我們繼續前進,這時我的體力恢復了許多,自然走路也有勁,但是悶熱的空氣把我的信心一點一點的磨調了,我又變得垂頭喪氣,媽媽鼓勵我要堅持,不能放棄.我心裡想:是啊,我一定要堅持,不能放棄,這樣才能看到那些美麗的風景啊!想到這,我便立即打起精神,對媽媽說:「老媽,我們繼續走吧.」說著我又開始向山頂發動了強烈的猛攻.經過我不懈的努力,我終於登上了山頂,我高興極了.我站在山頂上,向遠出眺望:整個海滄地域,盡收眼底.一座座工廠、河流、民房,看得我眼花繚亂,一條條馬路縱橫交錯,天空蔚藍蔚藍的,好像在祝賀我的成功,仰望天空,我心中的雜念頓時煙消雲散.
我喜歡爬山,更喜歡爬山者勇往直前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