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學生為什麼害怕寫作文
今天我帶班,在去學校的路上,遇到一位下學期上初三的學生家長。攀談幾句後,她便向我討教孩子害怕寫作文怎麼辦。我根據自己多年教學經驗和做家長指導孩子寫作的體會和這位家長進行了簡單的交流。我覺得現在的中學生,尤其是農村中學生害怕寫作文是通病。一提到作文,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喊頭痛。有的學生說:「每逢作文,自己常常感到無話可說,只好根據平時課內的一點積累東拼西湊,說些空話,甚至編造一些材料。」有的學生說:「老師一布置作文,我的頭立刻大了,為了矇混過關,乾脆從各種作文書上認為優美的語言和語段不加思考,不加修改,全盤的拿來主義。」出現這種較為普遍的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為,是因為學生平時沒有注重收集材料,沒有用心去體驗和感悟生活,因而下筆就往往言之無物,不知所雲了。然而,造成這種令人擔憂的現象的根源,卻不完全在學生這一方面,還與當前學生學習負擔過重有關,中學生除了要學習七八門功課外,還要應付繁多的考試和測驗,整天埋頭在成堆的習題、資料中,課外書籍沒有時間看,看電視、報紙的時間也被擠掉了,真有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味兒,這樣的後果,就必然使學生作文時愁眉苦臉,東拼西湊。記得兒子小學時,作文還是可以的,因為那時功課少,因此,我給他買的課外書他有時間看,有時放學後到學校看報紙、雜志等,寫作文時基本能做到胸有成竹。而自從進入初中,學習負擔一重,就無暇顧及閱讀,因此作文水平幾乎停滯不前。其實,許多中學生都存在著這種現象。另一方面,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已經過時。我們的語文老師都十分認真負責,在作文課上不厭其煩的給學生講怎樣開頭,怎樣收尾,議論文是什麼格式,記敘文分幾部分,散文怎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卻忽視了學生寫作智育的開拓,沒有因勢利導地教會學生怎樣從生活中汲取養分,獲得素材;怎樣從書刊上收集資料,怎樣掌握寫作方法等。這樣一來,學生寫作文的架勢有了,卻空話連篇累牘,學生頭疼,老師搖頭,家長發愁。對這個問題應如何改進呢?我在這里為語文老師提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首先,不應該只跟著中考的指揮棒轉,用題海淹沒學生的課外閱讀,而應減輕學生的課業「包袱」,使他們有時間到教室外邊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汲取寫作營養。其次,教師要在教會學生掌握各種作文體裁和基本寫法外,還要教會學生怎樣選擇課外書,怎樣進行閱讀,怎樣在閱讀中積累和運用資料的能力。第三,還要利用課余時間舉辦一些有助於學生閱讀能力提高,開拓寫作智力,提高寫作水平的語文實踐活動。比如故事會、演講比賽、作文競賽、語文知識綜合競賽等。這樣,中學生寫起作文來,就不愁沒有資料了,也就不會再出現害怕寫作文的現象了。
『貳』 怎樣寫作文不害怕
一看到要寫作文就頭疼?不用怕,作文和做人一個樣,直面對方,內瞪著對方,抓住對方的要害,容打倒對方。要害就是要點,作文要點就是他的核心要講什麼。比如,和諧,和諧的要點就是統一,讓大家思想統一,行動統一。抓住這一點,要寫的東西就多了,比如向某某同志學習了,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了等等這類的贊揚的話都寫上,就OK了,作文並不難,難的是做人。
『叄』 怎麼才能不怕寫作文
如何提高作文水平?
一、 寫作能力來自知識的積累。
能力從何而來呢 ?我認為:能力的基礎正在於知識。試想一下吧:一個沒有豐富的自然、社會知識的積累的人,能寫出什麼東西呢?古人認為寫作中不可缺少「才膽識才」四種因素,其中「才」是先天具有的,「識」才是後天勤奮學習而獲得的。而「膽」「力」則是「才」、「識」結合的產物,所以眀人李東陽認為「識先而力後」(《懷麓堂詩話》),此話很具有唯物辯證法。
正因為如此,我在作文教學中,特別注重知識的傳授,特別注重學生自身知識的積累。我常用的方法是:
老師多講。無論是作文指導課,還是作文評講課,對於寫作規范之類是講而不多的。最多的是知識的傳授、信息的傳播。從世界數學難題「四色問題」到「神舟五號」飛船上天,從美國發動慘無人道的伊拉克戰爭到民怨沸騰的台灣大選……只要寫作需要,我作文課是無所不包的。當然,這不是上課開無軌電車,瞎吹亂侃,所傳播的每一條信息都與作文教學密切的結合。例如,當我講《圍城》中「有人吃蘋果從最好的吃起,有人吃蘋果從最壞的吃起,」的故事時,就誘使學生作發散思維,讓學生考慮:這兩種人,誰是樂觀者?誰是悲觀者?最後的結論又總是出乎大家意料,因為兩種人都可能是樂觀者,都可能是悲觀者,在一陣興味盎然的笑聲中,學生學到作文構思、立意的思維方法。可見,寫作的規范、方法正寓於具體的信息、知識之中。
學生多看。教師多講,當然不能代替學生的多看,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師的講僅僅是對學生自己多看的指導,我特別注意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自己多看。我是不惜擠出語文講課時間讓學生閱讀課外書刊的。我常常從圖書館借出多於全班人數兩倍的雜志,在課堂上讓學生選擇閱讀、摘錄。對此,學生十分歡迎。另外,我規定每個學生每周必須摘一則剪報。並對所剪文章寫一篇評、感類隨筆。學生為找一篇好文章,每周必須讀相當數量的報紙,對許多文章進行比較、分析、選擇;寫隨筆,則對可把讀與寫結合起來了。長此以往,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讀報、剪報、評報的習慣。積累多了,知識自然也豐富了,「不意」之中,寫作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這方面,我的一點體會是,一個人閱讀的多少,決定了他知識總量的多少;而知識總量的多少,又直接關繫到他寫作水平的高低。如果說知識多的人未必一定是很會寫的人;但,一個知識貧乏的人,必定不會有較強的寫作能力,則是不容置疑的。
二、 知識的積累導致寫作欲的產生。
一個人知識素質的優劣、知識數量的多少直接關繫到一個人寫作水平的高低,這首先從寫作欲的產生方面表現出來。
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兼收並蓄,廣泛接受各方面的知識、信息,到了一定的質與量的時候,他們會不滿足於僅僅當一隻盛水的缸,當一張儲存信息的磁卡的。人的表現欲,發表欲會油然而生,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寫作興趣的產生。這也如十月懷胎,既然胎兒成熟,就不愁分娩了。其實學生怕寫作,寫不好作為的最主要原因肚內寥寥,沒東西可寫,既然有東西可寫興趣也相伴而生了。2004屆高三120班湯雲斌同學的進步就是一個較好的例子。高一入學時,這位同學成績平平,很不起眼。但對我講課特別感興趣,塔喜歡我講各種知識、信息;也喜歡聽我講自己的寫作體會;更喜歡每周一次的閱讀課,寫作興趣驟然而升。表現欲、發表欲促使他自己不斷地寫,對教師布置的作文更是認真完成。作文成績以驚人的速度提高。屢次在校刊上發表作文,一次在縣級、校級作文競賽中獲獎。今年高考他的語文取得128分的好成績。
三、 作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個潛移默化、水到渠成的過程。
我是不主張在作文課上過多講寫作法、寫作規范的,即使講,也是把主要內容放在各種範文的講析上。我覺得不應讓學生以為學一點寫作法自己的作文就能寫好了。因為這種誤解常使部分學生在寫作學習上追求急功近利,到頭來一無所成,寫作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實在是個潛移默化、水到渠成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靠多讀、多寫、多積累貫穿的。
每周寫隨筆,是我作文教學的法寶之一。前文已提到,我要求寫的隨筆是緊密結合讀報的評感式。對這類隨筆,我一般從不在寫作法角度進行評判,也從不評分打等級,對每次隨筆,我都根據學生所寫發表自己的感想,每周寫下80句左右自造的格言警句,或共鳴、或討論,進行師生間的交流。對此,學生非常歡迎,每次作文本發下,只見每位學生都迫不及待地看評語,然後互相交換傳閱,這樣一來,整個寫隨筆的過程成了「找材料——評材料——交流思想——信息互動」的一項「工程」了,許多同學的才華在這一過程中得到顯現。有的學生主動提出要我在寫作法方面給予批改評判,我給他們的回答是:「只管耕耘,不問收獲」;「得來全在不意之中」。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每次考試改卷,改作文的老師都說:「我教的學生語言有文采,見解深刻的學生比別班多。」還有不少學生紛紛向校刊投稿,有多篇隨筆被採用。值得一提的是王大發同學的隨筆《我為「神舟五號」飛船上天而自豪》在州級刊物上發表,張小紅同學的隨筆《淚雨》也在《中學生作文選》上發表。隨筆實在並不「隨」啊!寫作能力則在潛移默化而水到渠成;作文尖子在「不意之中」嶄露頭角。
今天話題作文一統天下,因為它的內容寬泛,容易抒發學生性情,非常受師生的歡迎。但是也應看到話題作文訓練過濫的問題,因為高考只考話題作文,所以隔三差五找一些話題給學生寫,作文仍進步不大。其實按照新課標的理念,首先要解決語言的積累,材料的積累的問題,量積累多了提高作文水平才不是空話,學生在知識積累的基礎上作文能自然流露和抒發,而不是筆不由己的「擠牙膏」。實踐證明,讓學生堅持積累知識、搜集材料,堅持寫隨筆的做法,其效果遠遠優於兩周一次的大作文,優於單調的話題作文訓練。
『肆』 我一寫作文就害怕,一篇作文要寫很長時間,寫的也不好,怎麼辦 (上初中了)
首先,要克服你自己對寫作文的恐懼感,每天在心裡自我鼓勵說「我不怕寫作文,我最愛寫作文」(建議每天早上起來時這樣自我催眠一遍),這是心裡上的暗示。
下面就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了:
1、留心觀察身邊的人、事、物,把你印象深刻的人、事、物,以及你感興趣的人、是、物記錄下來,作為日記、周記。養成寫周記、日記的習慣,一開始哪怕是記流水賬也沒關系,最重要的是記下那些人、事、物。這些日記、周記可以作為你以後寫作文的素材,有用得上的就可以直接拿來用了。
2、沒事就多翻翻詞典,多積累一些辭藻,抄錄下來,寫作為的時候可以用得上。
3、多看看名家名作(建議一開始看一些短篇的文章,比如雜文、微型小說等等),學習裡面的行文結構、遣詞造句的方法等等,把好詞好句抄錄下來,寫作文是可以引用這些好詞好句,還可以模仿這些名作的行文結構、遣詞造句的方法。
最後,介紹個行文結構方法:總(總起)——分(分敘)——總(總結),對於不拿手寫作文同學來說,這種三段式結構最好掌握,而且更容易得高分!切記:在開頭時簡要點題(不要啰嗦,直接點題,闡明中心思想);結尾時也要再簡要點題,做到前後呼應、畫龍點睛(也要簡潔、不羅嗦)。這樣便於老師批改時看到你的中心思想,老師都很喜歡這樣的行文思想,分數會打得高些。
註:記得行文時要始終緊扣中心思想啊!
『伍』 初中生作文寫得慢,有時不知道該寫什麼,還很怕寫作文。該怎麼辦
1,多復寫,多讀,多練,多修改。制2,觀察生活,注重積累。3,有感而發,勿無病呻吟。4,堅持寫日記。5,閱讀文學名著。6,多和老師同學交流寫作體會和寫作技巧。7,熟悉各種文體的寫作格式和技巧。8,圍繞主題組織材料,要求觀點正確,立意新穎,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詳略得當,語言簡練,文字優美,文筆流暢。
『陸』 怎樣讓學生不怕寫作文
怎樣讓學生不怕寫作文
學生普遍怕寫作文,一提寫作文,不是搖頭就是嘆氣,總是抱怨「沒啥可寫」的。仔細分析,這「沒啥可寫」其實分三種情況:第一種是真的「沒啥可寫」。學生缺乏生活閱歷,實在是沒話可說;第二種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有些學生不善於觀察,缺少對美的感受能力,對生活中的素材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第三種是「不知道寫啥」,有些學生把作文看得過高、過於神秘,覺得身邊的小事,不值得一寫,不善於發掘,眼高手低,忽視了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引導學生走出作文「沒啥可寫」的困境,打開創作的源泉,這是作文教學應該解決的首要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加以引導。一、引導學生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捕捉生活的「美」。「萬丈高樓平地起」,材料是寫作的基礎,要寫好作文,首先必須佔有材料,正如蓋房子需要准備好磚、瓦、石灰、鋼筋、水泥、木材等一樣。材料從哪裡來?材料來源於生活。古往今來,作家們都是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受生活的啟迪,才寫出了一篇篇的佳作,一部部的巨著的。不接觸社會,不積累生活素材,自然難為「無米之炊」了。那麼如何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呢?一是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善於接觸生活,鼓勵學生在周末去游公園、看展覽,參加各項社會實踐活動……或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等。二是引導學生通過書報、雜志、電影和電視等間接了解社會,擴大知識面,拓寬視野。二、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現生活的「美」。觀察是認識生活,積累材料的最基本、最初始的行為。魯迅先生說:「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善於觀察,就能發現問題,有東西可寫。如果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寫作素材就會很貧乏,所以說觀察力是寫作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巴爾扎克說過:「什麼叫生活呢?無非是些細小的情況,而人類最偉大的熱情就受這些情況管制。」因此,仔細觀察生活,捕捉「細小的情況」是解決「沒啥可寫」的重要途徑。如下面一段話:「這種鳥只有麻雀大小,體態輕盈,活潑可愛,它的身上為橄欖綠色,腹部是白色的
『柒』 怎麼樣才能克服害怕寫作文我害怕寫作文
怕作文,主要是因為作文寫不好,假設你每次作文都被老師當做範文,課堂上讀給同學們聽,我想你就不會怕作文而是很自豪了吧。
因此,根結就在於你的作文寫不好。
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也很困難。
簡單在於,多讀,多看,多寫,多練,多想,經過長時間積累,你自然就能將作文寫好!
困難在於,必須經過很長時間的積累,想要考試時寫好一篇作文,你就得在平時寫十篇、百篇甚至千篇的作文,說說容易,堅持難!
如果你下定決心要提高作文水平,那麼開始做以下幾件事:
1、買些適合你的作文書開始看,開始讀(多讀,多看)
2、買些筆記本,將你看到的讀到的好詞好句好段摘錄下來(多寫)
3、將你經常要寫的作文名字羅列出來,模仿優秀作文進行自己的創作,注意自己寫的和那些優秀作文的差距在哪裡(多練,多想)
4、每個作文名,只要能夠寫出三篇不同的作文,而且要和那些作文書上的優秀作文沒有太大的差異,就算你成功拿下作文關了,保證你從此不再怕作文
『捌』 怎麼樣才能克服害怕寫作文
你喜歡看?
小說?漫畫??電視?
還是報刊?
喜歡玩什麼?
如果喜歡的話看完就沒有版什麼感觸嗎權?
你每次玩完的時候就沒有什麼想法嗎?
有什麼想法感受馬上寫下來
那樣的文才最深刻最打動人同樣
也會得到最好的評論
你 可以試試怎樣^ ^
加油啊!
希望可以看到你的文啊^^^^^^^
我最討厭看那種白開水似的文了,我相信你肯定也不喜歡 +U+U+U
玩可以啊...我支持,在玩中可以得到很多收獲的.譬如志同道和的朋友/對事物的感受/對某個方面的的新的認識--------------------------------
『玖』 怎樣不怕寫作文
如何提高作文水平?
一、 寫作能力來自知識的積累.
能力從何而來呢 ?我認為:能力的基礎正在於知識.試想一下吧:一個沒有豐富的自然、社會知識的積累的人,能寫出什麼東西呢?古人認為寫作中不可缺少「才膽識才」四種因素,其中「才」是先天具有的,「識」才是後天勤奮學習而獲得的.而「膽」「力」則是「才」、「識」結合的產物,所以眀人李東陽認為「識先而力後」(《懷麓堂詩話》),此話很具有唯物辯證法.
正因為如此,我在作文教學中,特別注重知識的傳授,特別注重學生自身知識的積累.我常用的方法是:
老師多講.無論是作文指導課,還是作文評講課,對於寫作規范之類是講而不多的.最多的是知識的傳授、信息的傳播.從世界數學難題「四色問題」到「神舟五號」飛船上天,從美國發動慘無人道的伊拉克戰爭到民怨沸騰的台灣大選……只要寫作需要,我作文課是無所不包的.當然,這不是上課開無軌電車,瞎吹亂侃,所傳播的每一條信息都與作文教學密切的結合.例如,當我講《圍城》中「有人吃蘋果從最好的吃起,有人吃蘋果從最壞的吃起,」的故事時,就誘使學生作發散思維,讓學生考慮:這兩種人,誰是樂觀者?誰是悲觀者?最後的結論又總是出乎大家意料,因為兩種人都可能是樂觀者,都可能是悲觀者,在一陣興味盎然的笑聲中,學生學到作文構思、立意的思維方法.可見,寫作的規范、方法正寓於具體的信息、知識之中.
學生多看.教師多講,當然不能代替學生的多看,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師的講僅僅是對學生自己多看的指導,我特別注意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自己多看.我是不惜擠出語文講課時間讓學生閱讀課外書刊的.我常常從圖書館借出多於全班人數兩倍的雜志,在課堂上讓學生選擇閱讀、摘錄.對此,學生十分歡迎.另外,我規定每個學生每周必須摘一則剪報.並對所剪文章寫一篇評、感類隨筆.學生為找一篇好文章,每周必須讀相當數量的報紙,對許多文章進行比較、分析、選擇;寫隨筆,則對可把讀與寫結合起來了.長此以往,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讀報、剪報、評報的習慣.積累多了,知識自然也豐富了,「不意」之中,寫作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這方面,我的一點體會是,一個人閱讀的多少,決定了他知識總量的多少;而知識總量的多少,又直接關繫到他寫作水平的高低.如果說知識多的人未必一定是很會寫的人;但,一個知識貧乏的人,必定不會有較強的寫作能力,則是不容置疑的.
二、 知識的積累導致寫作欲的產生.
一個人知識素質的優劣、知識數量的多少直接關繫到一個人寫作水平的高低,這首先從寫作欲的產生方面表現出來.
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兼收並蓄,廣泛接受各方面的知識、信息,到了一定的質與量的時候,他們會不滿足於僅僅當一隻盛水的缸,當一張儲存信息的磁卡的.人的表現欲,發表欲會油然而生,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寫作興趣的產生.這也如十月懷胎,既然胎兒成熟,就不愁分娩了.其實學生怕寫作,寫不好作為的最主要原因肚內寥寥,沒東西可寫,既然有東西可寫興趣也相伴而生了.2004屆高三120班湯雲斌同學的進步就是一個較好的例子.高一入學時,這位同學成績平平,很不起眼.但對我講課特別感興趣,塔喜歡我講各種知識、信息;也喜歡聽我講自己的寫作體會;更喜歡每周一次的閱讀課,寫作興趣驟然而升.表現欲、發表欲促使他自己不斷地寫,對教師布置的作文更是認真完成.作文成績以驚人的速度提高.屢次在校刊上發表作文,一次在縣級、校級作文競賽中獲獎.今年高考他的語文取得128分的好成績.
三、 作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個潛移默化、水到渠成的過程.
我是不主張在作文課上過多講寫作法、寫作規范的,即使講,也是把主要內容放在各種範文的講析上.我覺得不應讓學生以為學一點寫作法自己的作文就能寫好了.因為這種誤解常使部分學生在寫作學習上追求急功近利,到頭來一無所成,寫作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實在是個潛移默化、水到渠成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靠多讀、多寫、多積累貫穿的.
每周寫隨筆,是我作文教學的法寶之一.前文已提到,我要求寫的隨筆是緊密結合讀報的評感式.對這類隨筆,我一般從不在寫作法角度進行評判,也從不評分打等級,對每次隨筆,我都根據學生所寫發表自己的感想,每周寫下80句左右自造的格言警句,或共鳴、或討論,進行師生間的交流.對此,學生非常歡迎,每次作文本發下,只見每位學生都迫不及待地看評語,然後互相交換傳閱,這樣一來,整個寫隨筆的過程成了「找材料——評材料——交流思想——信息互動」的一項「工程」了,許多同學的才華在這一過程中得到顯現.有的學生主動提出要我在寫作法方面給予批改評判,我給他們的回答是:「只管耕耘,不問收獲」;「得來全在不意之中」.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每次考試改卷,改作文的老師都說:「我教的學生語言有文采,見解深刻的學生比別班多.」還有不少學生紛紛向校刊投稿,有多篇隨筆被採用.值得一提的是王大發同學的隨筆《我為「神舟五號」飛船上天而自豪》在州級刊物上發表,張小紅同學的隨筆《淚雨》也在《中學生作文選》上發表.隨筆實在並不「隨」啊!寫作能力則在潛移默化而水到渠成;作文尖子在「不意之中」嶄露頭角.
今天話題作文一統天下,因為它的內容寬泛,容易抒發學生性情,非常受師生的歡迎.但是也應看到話題作文訓練過濫的問題,因為高考只考話題作文,所以隔三差五找一些話題給學生寫,作文仍進步不大.其實按照新課標的理念,首先要解決語言的積累,材料的積累的問題,量積累多了提高作文水平才不是空話,學生在知識積累的基礎上作文能自然流露和抒發,而不是筆不由己的「擠牙膏」.實踐證明,讓學生堅持積累知識、搜集材料,堅持寫隨筆的做法,其效果遠遠優於兩周一次的大作文,優於單調的話題作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