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平均分所想到的作文怎麼寫
可以寫數學論文,也可以寫一份關於平均分的故事
2. 有關人生是均等的作文
本文轉自《均等人生》(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3;此次上傳互聯網時,比原著增加了一個問答;《均等人生》答讀者問;《均等人生》作為一部集普及與研究於一體的哲學讀物;1問:這本書認為人生是均等的,是從價值層面展開探;答:這本書是從事實層面展開探討;人生在事實層面均等的案例數不勝數,例如:我們怎樣;2問:這本書從心理、生理、人生哲理,到國家機構制;答:廣義均等觀的
本文轉自《均等人生》(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年3月 增訂版,作者:賓昊)
此次上傳互聯網時,比原著增加了一個問答
《均等人生》答讀者問
《均等人生》作為一部集普及與研究於一體的哲學讀物,自出版以來深受廣大讀者關注。正如湖南人民出版社在它的網站(2006.1-2006.8)對該書的評介那樣:「本書??具有非常優秀的研究價值。」一些有興趣探討深層次問題的讀者,通過E–Mail等形式與作者進行了交流。這里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問答摘錄出來供廣大讀者參閱。同時謹向所有提問的朋友表示衷心感謝!
1問:這本書認為人生是均等的,是從價值層面展開探討,還是從事實層面展開探討?能舉出一個在事實層面均等的案例嗎?
答:這本書是從事實層面展開探討。
人生在事實層面均等的案例數不勝數,例如:我們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我們;我們怎樣破壞生存環境,環境就會怎樣讓我們不得生存。又例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節食者長壽,縱欲者早亡??
2問:這本書從心理、生理、人生哲理,到國家機構制度、世界和平、人類本源、物種演化均有不少探究。其核心理論「廣義均等觀」的理論依據是什麼?有何特色?
答:廣義均等觀的理論依據是兩大基本事實:「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辯證法則」和「生物界所有生物都具有求生存的本能」。
廣義均等觀要求運用辯證的、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眼光,綜合看待包括人、人類社會及大自然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在內的一切事物。
3問:什麼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辯證法則」?它在廣義均等觀中如何發揮作用? 答:「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辯證法則」就是客觀世界本身固有的辯證運動及其規律,也即客觀辯證法。它的基本規律包括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等。它是唯物辯證法的實際內容。
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辯證法則說明客觀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的。當我們以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的觀點去全面觀察和分析問題時就會看到:事物都是矛盾的結合體,矛盾的雙方總是相互依存並相互轉化。只要時間還存在,只要事物的運動過程還保持它的持續性和順序性,任何事物的陰陽正負,得失利弊都會周而復始重疊嚙合。當我們透過事物的現象看本質時,就可以看到在不均等的表象背後,實際存在著均等的人生。這就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辯證法則」在廣義均等觀中的作用。
有位網友就上述回答在網上反問:「自然界普遍存在辯證法則」此命題本身是否符合辨證法則?我回答說:當然符合。例如,在通常情況下,此命題普適於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整個自然界。但是當它有悖於生命的生存時,它就必須讓位於生物求生存的本能。如果不讓位它就違背了物質世界非生物與生物的對立統一;就違背了它本身也應具有的相對性;就從量變到了質變。然而,它的「讓位」並未使它的普適性消失,這不僅因為「讓位」的本身說明它正在「普適」到自身,而且,「讓位」的本身也正是它仍然在繼續發揮自身功能的表現,例如讓求得生存的生物在利弊均等的環境中生存(請參閱本書第四章)。
4問:什麼是「所有生物都具有求生存的本能」?它在廣義均等觀中如何發揮作用?
答:「所有生物都具有求生存的本能」是指所有生物生來就會為求得自己這一個體的生存而頑強拼搏;生來就會為繁衍自己的基因,求得自己這一種族的生存而頑強拼搏。生物如果不具有這種求生存的本能,生命就不會存活,就不會延續,自然界也就沒有生命。本書第四章對「所有生物都具有求生存的本能」的形成機制進行了詳細的討論,認為它產生於大自然的均等法則——「自然均等」之中。
「所有生物都具有求生存的本能」這一事實在廣義均等觀中具有三大作用。 首先,它能夠說明因人際關系引起的人生不均等最終是如何獲得均等。例如張三被李四尋釁追打,求生存的本能會讓張三奮起反抗,用相同的力度反擊李四,以此求得自己的生存。為什麼要用「相同的力度」反擊,而不是輕一點或重一點?這是因為反擊力度輕了,不能有效地保護自己,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而反擊力度重了,又會引發對方求生存的本能再次追打自己。因此,一來二去之後,較量的結果必然會在某一層次上獲得平衡。這樣,一時不均等的人生又重新獲得均等。並且,只有當不均等回歸於均等以後,雙方才會偃旗息鼓善罷甘休。如果在第一個回合中李四把張三打死了,張三的親友以及路見不平的人們還會替張三主持公道。在法制社會還有法律出面申張正義。如果李四畏罪潛逃,他的良心還會自我懲罰。並且,「法律」和「良心」的力量也都源自生物求生存的本能(請參閱書中關於暴力與戰爭,法律與制度,良心與良知都源於人類求生存的本能的討論)。
這個例子雖小卻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從大的方面可以由此推導出國際間的各種暴力和戰爭將如何從不均等達到均等,從小的方面可以推導出人際關系中的細小矛盾糾紛將如何從不均等達到均等。並且,因人際關系引起的不均等,正是人們詛咒人生不均等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是探討人生均等與否的重頭戲。因此,解答了人際關系中的均等問題也就解答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均等問題。
其次,它能夠說明所有生物之間的關系是均等的(詳見第三、四章的討論)。 第三,它給人們提供了一個衡量一切事物或有利或有弊的絕對標准。
由於廣義均等觀把「所有生物都具有求生存的本能」這一事實引入到人生是否均等的大是大非問題中進行討論,使得這一被人熟知卻常常被人忽略的事實不再無足輕重。依據這一事實,我們可以理所當然地推論:「是否有利於個體和種族的生存與長久生存」是生物界衡量一切事物或有利或有弊的絕對標准。當然,這同時也是人類衡量一切事物或有利或有弊的絕對標准,是積極人生的絕對標准。有了這一絕對標準的衡量,人們就不會面對利弊均等的事物猶豫彷徨。
一切有利於人類個體和種族生存與長久生存的理論和行為都是正確的理論和行為;一切不利於人類個體和種族生存與長久生存的理論和行為都是錯誤的理論和行為。這里的界線清晰明確,容不得半點含糊。只有那些不準備作用於人類的理論和行為才可以例外。
第四,它能夠使廣義均等觀遠離相對主義的困擾。
歷史上曾有一些大家學者,在論證人生均等時,由於主觀濫用辯證法,片面誇大事物和認識的相對性,割裂相對與絕對的辯證關系,否定事物在一定界線內的質的規定性,導致其論證陷入相對主義而不能自拔。然而,當我們運用廣義均等觀論證人生均等時,相對主義就失去了立足之地。
相對主義在廣義均等觀中之所以沒有立足之地是因為:一,在類似上例(張李之爭)因人際關系引起的人生不均等最終如何獲得均等的討論中,廣義均等觀根本不需
要特別地請出辯證法參與討論,問題就直接得到了解答,這當然不會給相對主義留下可乘之機。二,在討論另一些事物時,雖然我們可能大量運用辯證法,並且可能因運用辯證法不當而有意無意地偏向相對主義,但是,由於「所有生物都具有求生存的本能」這一事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衡量一切事物或有利或有弊的絕對標准,這就給辯證法的運用規定了一個嚴格的范圍。從而有效地遏制了人們主觀任意地運用辯證法,避免了相對主義的產生。
5問:本書第一章說:「幾個幼童去商店買東西,總會買回一些一模一樣的東西」的現象,「不是因為他們的審美觀或者興趣愛好一模一樣,而是因為他們有一種朦朧幼稚的均等觀」。請問,難道幼童也具有均等意識嗎?
答:本書說過:大自然賦予所有生物求生存的本能,讓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了一桿十分靈敏的天平秤,即「均等意識」。只要人們在交往中感受到了不均等,就會本能地產生生存危機感,就會以自己認可的方式去建立自以為能夠與他人均等的關系。雖然求生存的本能讓幼童產生的「均等意識」還只是處在朦朧幼稚階段,但是,這也是一種「均等意識」是不可否認的。
據2003年9月《自然》雜志報道,美國有生物心理學家因發現人類具有均等意識,便想看看其他動物是否也具有均等意識。他們對靈長類動物卷尾猴進行測試後發現,卷尾猴也具有明確的均等意識。既然卷尾猴也具有均等意識,那麼比卷尾猴的智商高得多的人類幼童,當然更可以具有均等意識。
由於「均等意識」產生於求生存的本能,又由於所有生物都具有求生存的本能,所以本書認為:不僅人類的幼童具有均等意識,也不僅卷尾猴具有均等意識,而且所有的生物都具有均等意識。只是這種「意識」的表達形式和表達強度會有很大的差距,致使有的能夠被人類觀測到,有的不能被人類觀測到而已。
6問:本書認為現代人類同它的原始祖先一樣,也要依賴生物的本能來維持個體和種族的生存。甚至認為審美標准、道德規范、法律依據等等典型的智慧產物,也無不源於生物固有的原始本能。如果這種觀點成立,那麼,通過數百萬年的進化才獲得的人類智慧,其主導地位又表現在何處?
答:本書認為:任何生物都具有且只具有一種本能——求生存的本能。不論生物進化的時間如何長,由進化引起的變化如何大,只要沒有從生物進化成為非生物,生物就不會改變這一求生存的本能。並且,伴隨進化產生的其他功能,不論看起來如何「新奇」,如何「高級」,都是為本能服務的。它們不能喧賓奪主擠占本能的主導地位,「智慧」也不例外。
例如人類智慧中的美德——勤勞勇敢、誠實厚道、艱苦樸素、睦鄰友好、遵紀守法、自強不息、父愛如山、母愛如海、見義勇為、精忠報國??甚至包括天下大同的美好願望,這一切都不是哪位政治家或道德家的發明,它們自古以來都在人類各異的風俗習慣中普遍存在,它們是人類求生存的本能使然。
本書第四章說過:生物進化的第一動力讓生物獲得變異,生物進化的第二動力讓生物獲得生存。求生存的本能就是進化的第二動力,沒有第二動力的推動,變異了的猿不可能最終變成人。因此,伴隨進化產生的所有其他功能都源於求生存的本能。
認為智慧的產物也源於生物求生存的本能,這不僅不會讓「智慧的產物」失去應有的光輝,反而給它們撐了腰正了名。例如,那些貶低法律與制度的作用,貶低良心與道德的作用,甚至把它們的作用視為可有可無的言行,在這里都將得到有力的批駁。
7問:一個有眼疾的人與一個沒有眼疾的人相比當然不均等,但是書中說,沒有眼疾的人或者有耳疾。眼疾與耳疾不是一回事,把它們扯在一起是在狡辯。要討論問題,必須限定一個具體的討論范圍,不然,廣義均等觀是否會成為可以隨意解釋的工具呢?
答:本書給廣義均等觀下的定義是:「把人生中各個時期各個方面的各種利弊得失累計相加減後與別人進行對照比較,若兩者的總量價值相等,則視為人生均等。」這種用聯系、發展、全面和承認矛盾的眼光綜合衡量人生的方法是科學的而不是「隨意」的,是具體的而不是含混的。
不論眼疾或耳疾,都是人生不樂意遇到的,既然大家都遇到了「不樂意」,為什麼還「當然不均等」呢?我們追求均等的人生應該是追求均等的幸福度,而不是追求一模一樣的幸福原因。如果因為眼疾與耳疾「不是一回事」就「當然不均等」,那麼,眼疾中的結膜炎與角膜炎也「不是一回事」;結膜炎中的感染性結膜炎與非感染性結膜炎也「不是一回事」;感染性結膜炎又分為??還有不同環境、職業、體魄、年齡、遺傳基因等對眼疾的影響都「不是一回事」。如果只要「不是一回事」就「當然不均等」,人生就永遠沒有均等可言。這正是書中批駁的「只有一模一樣才均等」的狹義均等觀。假若人們談論和追求的「均等人生」是這樣一種「均等」那是毫無意義也沒有任何結果的。
因此,如果人們要真實有效地討論人生的均等問題,就必須拋棄狹義均等觀,運用廣義均等觀。也只有在廣義均等觀的指導下人們才有可能真實有效地追求理想中的均等人生,才有可能讓理想具有現實可行的實際意義。
8問:作者認為「從廣義的角度來看,人生原本就是均等的」,這是否在說,人生不論怎樣都是均等的?既然如此,為什麼作者還要反對「無所作為」,反對「胡作非為」?為什麼還要號召人們去追尋探索「既理想又可行的最佳均等方案」?如何理解「最佳均等方案」?難道「均等」這個詞有不同的意義,可以分為「好的均等」和「不好的均等」?難道這就是書中說的「均等之中包含著不均等」?這里是不是有邏輯矛盾?
答:「不論怎樣都是均等的」並不等價於「不論怎樣都是好的」。從詞義上說,「均等」二字的確只有一種解釋,沒有多種解釋,但是,能夠被稱為「均等」的事物,卻沒有誰限定它只能有一種,不能有多種;也沒有誰限定它只能表述美好的事物,不能表述丑惡的事物。在均等的人生中,確實存在「好的均等」和「不好的均等」之分。
這就如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的「平等」一樣,它的詞義也只有一種,沒有多種。但是有誰會因為法院對不同的罪犯處以了不同的量刑,就說法院沒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呢?重罪重判,輕罪輕判,無罪釋放,這就是「平等」,也都是「平等」。
同樣,沒有誰會因為,反正「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任意胡來。雖然重罪重判,輕罪輕判,無罪釋放,都表現了法律的平等,但是,用「是否有利於個體和種族的生存與長久生存」這一積極人生的絕對標准來衡量,「殺人抵命的平等」與「互助互愛的平等」就有著很大的差別,這就是「均等之中包含著不均等」。這里的「均等」與「不均等」同時存在,卻沒有邏輯矛盾。
當然,如果我們不提出一個積極人生的絕對標准,這兩者之間也就沒有差別,也就不會出現「不平等」,也就沒有「邏輯矛盾」,然而,這就真正陷入了相對主義的泥淖,出現了詭辯(這就是主觀濫用辯證法導致相對主義的實例)。事實上,在任何一個法制健全的國度里,人們都不會因為能夠享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待遇而任
意地胡作非為。人們都會努力地從無數條「平等」的法律條文中去選擇「最佳平等方案」——不觸犯法律,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
書中論證了「自由自在的人生就是均等的人生」,但是,自由自在的人們完全可能做出各種不同的事情來。有的努力工作,有的得過且過,有的圖財害命,有的助人為樂??這就會產生出很多不相同的「均等人生」。
同樣,為了爭奪某種利益而兩敗俱傷、同歸於盡,這是一種均等人生;為了貪圖享樂和急功近利而把應留給子孫後代的不可再生資源大肆揮霍,讓一定量的地球資源不能細水長流而是早日枯竭,這也是一種均等人生;為了有利於人類個體和種族的生存與長久生存而有計劃地安排生產,安排生活,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大家互助互愛,和睦相處,這還是一種均等人生??
毫無疑問,這里的「兩敗俱傷」「同歸於盡」「互助互愛」「和睦相處」都是均等;「急功近利」與「細水長流」也是均等(總量均等);書中說的「均等的活著」「均等的死去」還是均等。那種認為只有全世界的人都一同活著,或者全世界的人都一同死去才是均等的觀點,正是書中批駁的狹義均等觀。
從這里我們看到,「均等」確實有「好的均等」和「不好的均等」之分。從眾多的均等方案中,選擇一種最有利於個體和種族生存與長久生存的方案,這就是最佳均等方案。
書中給出了選擇最佳均等方案的具體辦法,即趨利避害原則。請參閱。
9問:書的前言說:「廣義均等觀把眾多的人生哲理都歸納到一個統一而嚴謹的體系之中;把所有自發的人間道義都上升成為一種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紛繁復雜的人類社會也像自然界一樣,不再零亂無序,而是井井有條。」這一段話以及廣義均等觀中的核心概念——自然均等,都試圖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從理論上統一起來。這一研究方法讓讀者聯想起已經衰敗了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不知作者對此如何說明?
答:首先,本書不僅不含有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思想,而且還用大量的事實論證了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謬誤,兩者的觀點是針鋒相對的。例如,社會達爾文主義認為:人類的剝削、壓迫、侵略、歧視行為是天經地義的;而本書則認為:只有建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侵略、沒有歧視的和諧社會才是人類的唯一出路。
其次,讀者之所以會聯想起社會達爾文主義,是因為本書的研究對象也包括了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研究對象;本書的研究方法與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研究方法也十分相近,即:兩者都「試圖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從理論上統一起來」。
然而,正如讀者看到的那樣,用幾乎相同的方法,研究幾乎相同的對象,卻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結果。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社會達爾文主義運用的自然科學理論,即達爾文主義的部分內容有錯(詳見本書第四章以及《答讀者問》附文:弱肉強食不是人類社會的生存法則)。當我們把生物的「進化」還原為「演化」或改稱為「中性進化」以後;當各物種之間沒有「高等」「低等」之分以後;當弱肉強食是生物生存法則的命題只在種間有效而在種內無效以後,這種錯誤就得到了糾正。那種「為了邁入更高的階段,人類必須繼續經歷嚴酷的斗爭」的理論基礎消失了,社會達爾文主義也就不能成立。因此,社會達爾文主義之所以衰敗,是由於它運用了有錯的自然科學理論。它試圖「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從理論上統一起來」的研究方法並沒有錯。
有人不願意指出自然科學理論中的錯誤,便說社會達爾文主義之所以產生謬誤是因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不能通用。這種解釋顯然牽強。如果說「不
3. 關於平均分寫一篇演講作文怎樣寫
一天下午,我想去鏡湖公園玩。媽媽就對我說:「那我出幾道數學題給你算,如果你算對了,我就帶你出去玩。」我說:「好呀,好呀,你來出題目。」「把9朵小花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朵?」媽媽問道。我說:「9÷3=3(朵),每份應該有3朵。」媽媽又問:「1朵菊花9元,54元能買幾朵菊花?」「54÷9=6(朵),54元能買6朵菊花。」我回答道。媽媽說:「都答對了,真棒!現在我們出發吧。」
接著,我們帶著小狗興高采烈地向鏡湖公園出發了。
4. 二年級【下】每篇作文平均寫多少字
一年級30字左右,一般只要孩子掌握四素句。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二年級100-200字左右.這個年級開始要開發孩子的想像能力,和語言的基本組織能力。所以除了讓孩子懂基本的四素句,還希望多鼓勵他們自己發揮想像。
三年級300字這個年級一般都稱為作文閱讀了,這個年級的孩子需要大量的輸入相關的作文類型的範文,然後開始模仿範文進行寫作。
四五六年級400——600字這個年級段的就是操練為主了。
希望能幫到您
5. 寫一篇作文寫人的、寫事的、寫景的、狀物的均可
風箏
那年秋初,在一個秋高氣爽、萬里無雲的晌午。吃過午飯,我和我的奶奶到了莊稼地里幹活。當然,我也不會忘記拿我的寶貝——一個蝴蝶風箏。
縷縷秋風拂過我的面頰,鄉路兩旁的梧桐樹「沙沙」地唱著歌;小溪里的水「嘩嘩」地笑著。而我,也樂呵呵的拿著我的寶貝——那個蝴蝶風箏。
幹完活後,我拉著奶奶,走到了山嶺上。我細細地觀察著那個風箏:藍中透紅的翅膀;深黑而又修長的身體;藍藍的頭和紅紅的觸角。我真不忍心讓它獨自在無邊的天空中游盪,我心想:總有一天它會飛的,何不讓它是今天。於是我就讓我的奶奶持著風箏,而我向前飛奔,奶奶雙手一松,「飛了!飛了!」我高興地大喊著,心中滿是歡喜。我一點一點的拉長繩線,讓它在空中翱翔。我坐下來,看著那藍蝴蝶在風中翱翔。忽然我也變成了一隻蝴蝶風箏在天空中與它比翼雙飛。我倆飛過千山萬嶺,飛過五湖四海,環游世界。風在我們身邊掠過,我們開心極了!
「風箏跑了!」我一下驚起,只見奶奶手裡拿著風箏笑得都合不攏嘴了。
風箏,童年…
霧
霧,沒有白雲的多姿多彩;沒有夜空的撲朔迷離;也沒有彩虹的五彩繽紛,可我卻默默的將它珍藏在我的心中,是因為它的舞態輕盈,是因為它的神秘,還是因為它的浩瀚?我搖搖頭,因為霧是無法形容的。
霧的背影好像把我們引入了「仙境」中,我在「仙境」中漫遊,迎面而來的是一面面如絲般的白霧,這白霧如塵、如詩、如畫。它好像一個化妝師般,不一會兒,就把我的上下睫毛沾滿了小水珠。我在「仙境」中走起來跌跌撞撞,看似要走出「仙境」,卻又是一片「仙境」。
騎車的人背影匆匆,如鬼魅般,轉眼模糊。人在霧中,霧在夢中,它給予人們的是無限的遐想。霧給人自由的想像,讓人隨意穿越,隱隱約約的人影在霧中穿梭,時不時的與我撞個滿懷。
穿過馬路,往日風馳電掣、呼嘯而過的車輛,隱在白茫茫的霧中,緩緩前行,褪去了尖銳真實的一面,寬厚平和,不再鋒芒畢露。遠遠望去,只能看到隱隱約約的車燈在霧中穿行。所有的一切都沉浸在霧中,若有若無,不疾不緩。 霧是無形的,霧是無法形容的。它悄悄地來,悄悄地去,最後消失得無影無蹤。
6. 高考語文作文平均寫字速度
寫作文順利時當然快一點,到需要思考推敲時自然慢一點,如果其他題目做得快一點,作文自然就可以慢一點,故而並沒有什麼速度合適正常。一般而言,一篇作文四十至一小時是大部分人的速度。
7. 寫作文。。
春節趣事
歲月匆匆,看著牆上新買的掛歷,數著春節臨近的日子,不禁感嘆,流逝的又是一個平靜而忙碌的一年。而今過的這次年,使我感到十分的有趣。
今天是大年三十,吃好年夜飯,我便和爸爸一起去放鞭炮。來到樓下,爸爸點燃了一串噼里啪啦響的喜炮。一聽到「拍拍拍拍……」直響,我連忙捂住耳朵,只見鞭炮在地上炸,有的還在空中飛炸。我拿來「哪吒鬧海」的20響炮,爸爸點燃了引線,我把它對准天空,「嘭」第一發炮發出去了。只見它像火流星似的,發出巨響,隨即墜落,消失在空中。我們的炮非常高,比別人放得都高。這時,「空戰」發生得非常激烈。對面空中,突然出現了一個精密的、均勻的花狀「傘冠」,那朵朵「花瓣」猶如白色鑽石,遠處的煙花隱隱約約。我接著又拿出一個七彩飛虹,點燃引線,對准天空。只聽嗖的一聲,一個圓珠沖出了細管,在天空閃出一個美麗的禮花。啊!好漂亮呀!它像煉鋼鐵時鐵爐里蹦出的火花,又像鯨魚噴出的水花,像天空劃過的流星雨。
我萬萬沒想到,夜裡十二點,晚會還沒結束,一陣陣鞭炮聲傳入我的耳邊,隨後就聽見了禮花的聲音。到了這時候,我也等不及了,便穿上衣服飛奔到樓下。天啊!樓下到處都是放鞭炮的人。啊!真漂亮呀!無數個大禮花組成了一個個美麗的大花壇,在夜空下閃耀著明亮的光。突然,有一個煙花飛上天空,在一瞬間,炸開了,有的像無數顆流星,有的像五光十色的花朵,有的像金色的大衣,還有的像金色的太陽,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晝一樣。多美呀!整個夜晚的天空被一個個五彩斑斕的禮花籠罩著,漂亮極了。
到了深夜,人們漸漸地離開了,我也依依不捨回家睡覺了,進入了甜蜜的夢鄉。
8. 寫作文的方法
作文技巧
一、第一眼看整體
主要看字體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清潔,不塗不抹;字數不多不少(少則"殘廢",多則"臃腫")。
布局是否合理(頭大尾長身子小、段少字多密麻麻)頭尾短小精悍。開頭結尾段字數均應控制在百字以內,否則,頭大尾長身子小,比例失調,影響美觀。段落稍微多一點。600-800字分4-6段為宜。
選好文體。一般說來,如果寫記敘文,運用小標題、日記體、分鏡頭式等片斷組合法寫成的文章清爽直觀、疏密有致、思路清晰、層次分明,能給人整體美感的效果,易引起閱卷者的興趣。
二、第二眼看審題
角度的切入是否得當、立意是否准確鮮明。讓閱卷人比較容易地明白你的觀點:
1、 精心打造標題。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誠信照汗青》、《患者吳誠信的就診報告》、《問君哪得暖如許,為有愛心活力來》、《理想海闊憑魚躍,選擇天高任鳥飛》等。其中"誠信"、"愛心"、"選擇"就是切題的字眼。
2.巧妙運用題記。
3.用心寫好首尾。因為開頭和結尾也是老師尋找文章觀點的"戰略要地",所以,如果寫議論文,最好開頭用言簡意豐的語言開門見山地擺出觀點,結尾以韻味無窮的語言呼應觀點。另外,還可在文中反復緊扣文眼。
三、第三眼看選材
主要看材料是否切題、豐富、新穎——若選材不能說明觀點,則屬牽強附會;若材料單調,則說理空洞無力;若材料平庸,則落入俗套。
敘述中間要加入環境描寫、人物外貌、動作、語言、心理描寫,能力好的同學再來些遠近相襯、動靜相映、側面烘托、環境渲染、五覺描寫,使文章細膩、動人。
對於一般的同學來說,要做到:(1)選擇自己最拿手的內容;(2)寫出自己最好的字;(3)採用自己最順手的結構(總分結構或順敘方式),力求發揮好自己的水平。
對於寫作能力較好的同學來說,要做到:(1)選擇較有新意的、又是自己有把握寫好的內容;(2)有漂亮的書寫;(3)精心的安排好開頭和結尾,適當的採用倒敘、襯托、聯想、象徵、描寫、抒情、以小見大、欲揚先抑、渲染氣氛、借景抒情、托物喻志、以物喻人的方法方式結構文章;(4)採用適當的修辭手法,特別是運用比喻、反復、排比、反問等手法,恰當的運用成語、引用格言名句,增添文采。
寫作方法
「作文、作文,作得頭疼。」怎樣寫作文呢?面對這個問題,相信無論對於國內的孩子還是我們這群海外的孩子都是一個大難題,一個困擾大家很久的大難題。但所幸的是,國內的孩子,面對寫作文,即使再難也會七拼八湊地給你寫上一大段。可憐的是我們這群海外的孩子,在缺少語言環境,缺少時間的情況下,又要讓他們接觸陌生的寫作。這無疑又加重了他們學習的負擔。這「寫」吧,孩子犯難。不「寫」吧,老師犯難。這學習語言哪有光聽、讀、說,不寫之理。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點滴體會。
一、擦亮慧眼,從身邊尋找作文材料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孩子們常常會在拿起筆寫作文的時候,顯得茫然不知所措。孩子們經常會抱怨著:「我沒有東西可以寫」,「我不知道該寫什麼」。在這時,老師的首要任務便是要幫學生找到習作的素材。針對不同的學齡水平,可以區別對待。例如教學中文教材第四冊的班級中,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我拿出了自己心愛的玩具貓,然後用已有的材料指導學生講一段話,要求根據從頭部到尾部的順序講清楚,讓學生個個有話可說,讓他們覺得作文原來並不難,只要把自己的看到的和感受寫好就行了。此外在看圖寫話上,要求做到先來講,後來寫的過程。這樣一來,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會話能力,一方面又幫助學生練筆。其實,文章的素材生活中處處都有,在高學年的班級里,就要求孩子自己去尋找作文的素材。如:郊外的旅行,學校舉行運動會了,學校組織去工廠參觀訪問了……老師若能有意識地提前給學生輔導,學生當然能學會有目的地觀察生活,去抓住生活中感人的鏡頭。因為這些材料來自大家熟悉的真人真事,同學們也自然而然地會從五彩繽紛的生活中去尋作文的源頭。
二、利用範文,讓孩子學會模仿學會創作
有了材料,不等於就能寫出好的文章,寫作文方法的指導是學生作文的拐杖,對於我們海外學中文的孩子們,我提倡學生模仿和借鑒範文。如今海外學中文的孩子們普遍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1、詞彙缺乏。比如在寫作時形容「開心」的事,通篇都是「開心」,沒有考慮到別的形容詞。
2、句子不通順。在學習中我們的孩子們雖然掌握了一定量的詞語和句型,但是在碰到寫作時,運用這些詞語和句型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先在腦海中構造一個日文的句式,然後把它翻譯成中文。例如「書我讀了」(正確是「我讀了書」)、「我吃先」、「我走先」等(正確是「我先吃」、「我先走」)。
3、觀察力不夠,描寫不深入。例如在寫人物作文時,對描寫人物特點時,沒有舉例具體說明,缺少人物的心理活動。
針對以上一些特徵,如果選用一些同年齡孩子的佳作,印發給學生閱讀,對文章中好的手法或好的構思作適當的評點。這么一來既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又給不會讀書和寫作的同學作一點指導。日積月累,他們自然會掌握不少新的形式。
三、多看、多讀、多記,多積累
寫作是一種創作。要寫好作文的關鍵在於,觀察積累,記憶儲存;從說到寫,推敲修改,多讀勤寫。在教學中,我建議學生們多多閱讀,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讓學生多收集模範文章和剪報,抄寫和背誦好詞好句好段,讓他們記熟和運用。熟能生巧,經過練習,筆頭熟了,素材多了,寫起文章來也就能得心應手了。海外孩子學中文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但我相信只要下定決心肯學,一定能學好
僅供參考 歡迎採納 希望幫到你
9. 如何做一名優秀的均睿人作文
一名優秀的君瑞人文的作文。
10. 鍾和均寫的作文小學生標點
自從我認識那個掛在牆上嘀嘀嗒嗒走個不停的東西是鍾之後,它便一直掛在我們家最顯眼的地方,到了整點,它都會發出美妙的鈴聲,每當這時,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拍起手來,我常常向我的小夥伴們炫耀:我家有一個會唱歌的鍾,不信,我帶你們去聽。每當他們聽到那美妙的鈴聲時,都會很羨慕,我也很驕傲我們家有這會唱歌的鍾。
可是,童年就像那天上飄過的白雲,一晃眼就過去了。那隻鍾也隨著我們的搬家而遷移。童年那幼稚的想法,也隨著我的成長一起消失得煙飛雲散。
那隻鍾仍是整點報時,可它的鈴聲盡管音調什麼也沒有換,可那鈴聲在我耳邊想起時,它已不是那麼美妙了而是那麼催促,每當它響起時,我知道時間又悄悄地走過了,讓我時刻警醒著,分分秒秒都必須抓緊。
每天早晨,一聽到鈴聲,就像吃了興奮劑似的,立刻從床上蹦了起來,星期六星期日也不例外。中午,兩點鍾的鈴聲一響,我只能連滾帶爬地從床上踉蹌地起床。在我心中,那個鍾變了,變得那樣冷酷,那樣無情,它不像我的童年那樣可愛,那樣溫順,它也許和我一樣,長大了,沒了童年那份稚氣、可愛。
後來,那隻鍾就一直陪伴著我,我和尋常一樣,可不同的是,我經常幫它擦洗,出現了奇跡,它又變得那樣高貴,鈴聲婉轉而又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