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秋節禮物的作文600字 急用!!! 謝謝!!!
過去,每當中秋節來臨之時,我的外婆就會親手做好多好多的燈籠給我和其他的兄弟姐妹。中秋,曾是我一年中最快樂的日子。
外婆做的燈籠形狀各異,有圓形的,有扇形的,還有小兔子型的……那時候,我們幾個小孩子,總會爭著要小兔子型的燈籠,而每次外婆看到我們搶燈籠時,總會慈祥地笑著,然後再做幾個小兔子燈籠,那些圓燈籠,扇子燈籠,就全部留給了哥哥姐姐們。到了中秋節的晚上,我們提著燈籠出街去溜,還要比誰的更好看。而外婆總是笑著對我們說:「這都是外婆親手做的,哪裡分什麼好看不好看的?」
不過現在,我們都長大了,外婆也老了,再也做不了燈籠了,現在當我再想起那時歡樂的中秋,不知為什麼,心裡好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樣,有說不出的滋味。今年,我六年級了,我要在這次中秋節留下一個難忘的回憶,所以我決定自己做燈籠。
還記得,那時外婆做燈籠之前,都會去山上砍一些竹子回來,於是,我也學著外婆的樣子,上山了。面對那麼多不同的竹子,我有些不知所措,不知該砍哪一種,我努力的回想著,以前我好像摸過那種竹子,不是硬綳綳的,而是很柔韌的感覺。我憑著感覺,砍回了一種不知名的竹子。然後我開始做骨架,我把竹子稍微彎曲,做成一個圓的形狀,銜接的地方用一根細繩綁住,再用同樣的辦法做另一個圓,將它們用幾根短一些的竹子銜接成一個立體的圓。接著,我將宣紙裁成能保住這個圓體的大小,再把它貼到骨架上。然後就到畫畫的部分了,我用毛筆畫了一輪明月,下面有幾個小孩子在玩耍,但是好像畫得不大好。最後,我用鐵線穿過燈籠,弄了一個提手。
我自己的燈籠就這么完成了,雖然有幾個步驟錯了,導致沒有地方放蠟燭,不過整體來說,還算看得過去。
終於,中秋節到了,我拿著親手做的燈籠,回到外婆家,把燈籠送給了外婆。外婆拿著這個燈籠,什麼也沒說,就只是笑著點頭。看著外婆,我心裡有種苦澀的味道,眼眶紅了,我抬頭不讓大家看到,這抬頭我便看見了今年十五的圓月
Ⅱ 中秋節給長輩送節禮的作文
童年的生活是五彩繽紛的,那一件件如煙的往事,如天上的繁星,如海上的浪花,數也數不清。其中那年過中秋節時發生的一件事仍使我記憶猶新。
那天,皎潔的月亮照亮了大地。家家戶戶都坐在電視機前,一邊看著文藝節目,一邊吃著香甜可口的月餅與豐盛的晚餐,以歡度佳節。奶奶端來了一大盤香港月餅,對我說:「潔茹呀!快把這盤香港月餅送給樓下的劉奶奶去。」我心喜若狂,居然還手舞足蹈起來!劉奶奶的老伴在抗美援朝的時候,在戰場上當了烈士,而兩個兒子也分別考上了軍事大學,在邊疆保衛著祖國。這幾年又因為工作太忙,一直沒有回家看看劉奶奶。都快70的人了,不知這幾年沒人照顧,身體還硬不硬郎?想到這里,我就已經到了劉奶奶的家門口。
進了劉奶奶的家,看見了劉奶奶正在屋子裡掃地,這時我心中的一塊大石頭也落了地,劉奶奶的身體還硬郎著呢!我趕緊跑到了劉奶奶的面前說:「劉奶奶,快嘗嘗這香港的月餅吧!這可是我奶奶特意讓我給您老人家吃的!」一開始,劉奶奶說什麼也不肯要這盤月餅,可是經不住我的軟磨硬纏,只好收下了。這時,鄰居洋洋姐、李阿姨、趙大娘、王奶奶……也都陸陸續續地來到了劉奶奶的家裡。「劉奶奶您吃這四川的小吃。」「劉奶奶您吃這北京的烤鴨。」……不一會兒,劉奶奶那隻有45平方米的小屋便擠滿了樓上樓下的鄰居。
「快擺桌子,咱們在這兒聚一聚吧!」不知誰說了一句話,提醒了大家。大家便幹了起來,有拿菜的,有倒酒的,有拿椅子的,還有搬桌子的。我也忙的不可開交,一會兒幫洋洋姐倒酒,一會兒幫李阿姨拿菜。不一會兒,一切都准備妥當了。桌子上的菜豐盛極了:香港的月餅、四川的小吃、北京的烤鴨……大家還請劉奶奶坐首座,這時劉奶奶端起酒杯,激動地說:「鄰居們,真是太謝謝你們了!」徐奶奶說:「都是老鄰居了,還謝什麼,快吃菜,菜都涼了!」大家高興地吃起美味可口的菜來。為了讓徐奶奶高興,洋洋姐表演了優美多姿的舞蹈,李阿姨唱了一首婉轉動聽的歌兒,趙大娘講了一個笑破肚皮的笑話……整個小屋沉浸在快樂與喜悅之中。「鈴鈴鈴……」十二點的表聲響起來了,這時人們才知雖然道時間很晚了,便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劉奶奶家。
這件事十分平常,但對我來說確是童年中的璀璨的一顆星星。
Ⅲ 求一篇關於對中秋節送禮有感想的作文,火急
寫關於中秋節中去哪裡或在家怎麼過就可以了
Ⅳ 中秋送禮的作文400字速度啊
相關問題添加到搜藏已解決
中秋作文
懸賞分:0 - 解決時間:2008-9-14 15:46
我們要寫中秋節作文,謝謝各位豪傑
提問者: 洞洞圈 - 助理 二級 最佳答案
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為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一天也被視為撮合姻緣的大好日子。
說起中秋的來源,坊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游月宮等故事。
最為人熟悉當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後羿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也有多個版本。在較早的記載中,嫦娥偷吃了仙葯,變成了癩蛤蟆,被叫著月精。
奔月後,嫦娥住的月宮其實是一個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樹和一隻兔子,就別無他物。可是又有另一個說法是,在月宮里還有一個叫吳剛的人。
唐明皇游月宮,話說貴為天子的唐明皇對嫦娥非常的迷戀。一天他上了月宮,在月宮里看到了一隻玉兔和一群能歌善舞的仙女 。
朱元璋成功推翻蒙古人,建立明朝,在民間的傳說中是賴月餅作為通訊工具。朱元璋帶頭取義,把字條塞在每個月餅餡里,呼喚眾人依時起義。
中秋節的起源,其中的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夜,除了拜祭、還有就是應節的月餅和燈籠。祭拜的當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稱她為月娘。老人家說,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會被割耳朵
時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對於新的一代來說,中秋節最令人記取的是月餅和燈籠。當然,月圓當空的節日,是人們團圓的大好日子。
盼望已久的中秋佳節終於到了,人們興高采烈,以各種節目形式來歡度這個傳統節日。這天剛好是我叔叔的生日,大家一起在酒店裡聚餐,慶祝生日,共度佳節。
來到酒店門口,嘩!那裡人山人海,連泊車的位子都沒有了,人們把酒店都圍了個水泄不通。幸好我們預先訂好了四張桌,看到整個飯店人頭攢動,熱鬧非凡的歡樂景象,我心裡特別高興,盡情地品賞著各種各樣的海鮮和名菜。
吃完晚飯,我們就到海濱泳場看花燈。這時,一輪明月高高掛在天上,又大又圓,把整個大地都照得亮堂堂的。今年的天氣特別好,九點十五分,我們來到目的地時,沙灘上已經燈火輝煌,遊人如織了。我們沿著沙灘一邊觀賞一邊向前走。走進大門,「奇燈異彩耀水灣,依山伴水放珠海」的巨副對聯則提醒遊人千萬不要忘記了在此賞月的大好時光。進入泳場,只見偌大的泳場里到處都是火樹銀花,奇燈異彩。遊人的歡歌笑語此起彼伏。沙灘上三五成群的珠海人擺開鍋碗瓢盆,搞起燒烤;有的在沙灘上鋪開塑料紙,放上月餅、飲料等等,圍在一起,對月舉杯;有的人還手拉手跳起舞;熱鬧無比。
今天晚上的花燈令我大飽眼福,真是流漣忘返。當我們懷著愉快的心情走在回家的路上時,圓圓的月亮也悄悄地跟在我們的後面。
參考資料:886
Ⅳ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400字,有急用!!!
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台,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其它中秋節的習俗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岩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 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發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葯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台,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其它中秋節的習俗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岩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 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發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Ⅵ 以中秋節的慰問為題的一篇作文
懷著無比輕快的心情,我們迎來了上中學以來的第一個中秋佳節。
原本打算好好賞一賞月的,我家樓頂是最好的賞月場所。可是原計劃糟到暗算,學校在中秋節那一天,突然傳來了一個不知是好是壞總之破壞了我原來計劃的駭人消息:按上級領導規定,中學生中秋節將在學校度過,晚上6點30分到校組織看露天電影《走進毛澤東》,全部學生自帶報紙「席地而坐」。我們一聽,全部傻眼了。接著,發出一聲聲嘆息:「唉——」「真討厭——」剎時全班變成菜市場。
可再怎麼叫也沒辦法,我們當即決定:既然如此,就要使這個中秋節過得別具一格。於是,我們便密謀了一個開心的「賞月計劃」。
中秋節晚上,我「密謀」的要求,帶了一個雙黃月餅。呵呵,著不是單我一個人吃的,是……哦,My got,不能說,說了這個計劃就完了。
一到校,剛好六點半。我們在憤罵聲中勉強坐下後,便把報紙連接鋪在一起,那時准備用來放月餅和吃月餅的!呵呵——可能你已猜到一半了,我們將在這里一起吃月餅!
一開始,我們混混沌沌地看了一點電影,然後就是擠成一堆聊天。忽然聊到月亮,便一齊抬頭望月。呵,月亮呈紅銅色,活像月食發生了。圓倒挺圓,只是……這顏色也真倒挺另類。不過,我們的計劃也很別樣,也就不計較這么多了。紅月亮就紅月亮,月亮還不一個樣,顏色的差異或許會更具吸引力。
八點種悄悄地來臨了。這是我們吃月餅的「神聖時刻」。徐倩華、鍾偉、我、李瀾濤各自帶了一個不同的月餅來吃,恰好湊成一盒多元素月餅——白蓮蓉、哈密瓜、雙黃蓉、五仁香。我們興致勃勃地切開一個又一個月餅,六七個人圍成一圈「品嘗」四種不同味道的月餅,氣氛熱熱鬧鬧,輕松搞笑。邊吃又邊看電影,還在「賞月」(實際上就是隨意看一眼,沒有多少人認真看它)。班長陳秀燁發話了:「我們吃得這么開心,不妨把廖韶婷的雙黃給老師吃吧。」不愧是班長,我們舉雙手贊成。如果老師也能分享我們的快樂,那豈不是「皆大歡喜」?因為「快樂也是一種傳染病」,把我們鬧翻天的快樂通過一個小小的蛋黃月餅所傳達給老師,希望老師也和我們一樣過個開開心心的中秋節。
這個中秋節十分特別,這或許是上中學的第一份「友誼加固禮」吧!
Ⅶ 中秋節風俗作文300字
秋高氣爽,氣爽秋高,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八月十五中秋節,我們全家都喜歡過中秋節,我爸,我媽,我哥,我姐,我弟,我妹也全喜歡過中秋節,因為中秋節這天,我們全家能在一起合家歡樂的吃月餅。
今年中秋節,恰逢農歷八月十五,黃昏的傍晚,玉兔東升,皎潔的月亮正照耀著一輪圓月,天空中有幾朵潔白的雲彩飄盪在雲朵中間,微風颯颯,徐徐地吹著小風,月光下的葡萄架上有幾串沉甸甸的葡萄,正掛在葡萄架上,幾只螢火蟲飛來飛去,又飛去飛來,是那麼的有情調,這情調又是那麼的迷人。
我和弟弟,弟弟也和我,我倆站在院子中央,抬著頭,仰脖看那天上的月亮,我說:「看吶,這邊的月亮升起來了!」弟弟說:「看吶,那邊的月亮也升起來了!」這時,在院子里的全家人,也包括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幾乎全都異口同聲地一起喊道:「看吶,東邊的月亮真的升起來了!」
好大好圓的月亮啊,它即象一輪明月,又象一輪圓月,正在升起來!
我們在院子里高興的簡直就是高興,沒有人能說出這不是高興,我們全家人都喜歡這美麗而又美觀的中秋節,尤其是在八月十五這天,正巧又趕上中秋節,真是雙喜臨門吶!
月有悲歡離合,人有陰晴圓缺,此時此刻,正是全國各地的全國各族人民全家在一起合家團圓的好日子,讓我們一起高高舉起月餅,共同暢飲這一杯高興的月餅吧!
今年的中秋節,真是讓人難忘啊,但願明年八月十五,還能趕上中秋節
Ⅷ 關於中秋節風俗的作文 500字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占據溫、台、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Ⅸ 中秋節的風俗習慣
Ⅹ 關於中秋節禮的作文
畫欄開處冠中秋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
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
出自:《鷓鴣天》 年代:宋 作者: 李清照
中秋才過
中秋才過,又是重陽到。
露乍冷,寒將報。
綠香催渚芰,黃密攢庭草。
人未老,藍橋謾促霜砧搗。
照影蘭缸暈,破戶銀蟾小。
樽在眼,從誰倒。
強鋪同處被,愁卸歡時帽。
須信道,狂心未歇情難老。 ...
出自:《千秋歲》 年代:宋 作者: 李之儀
又中秋
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
二十年重過南樓。柳下系船猶未穩,
能幾日,又中秋。黃鶴斷磯頭,
故人曾到否?舊江山渾是新愁。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
出自:《唐多令》 年代:宋 作者: 劉過
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嫦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
出自:《木蘭花慢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年代:宋 作者: 辛棄疾
中秋佳節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
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獨思浙。
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
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夫胸襟誰識我?
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 ...
出自:《滿江紅》 年代:近代 作者: 秋瑾
江中秋雲起
怨別秦楚深,江中秋雲起。
天長杳無隔,月影在寒水。 ...
出自:《送李十五》 年代:唐 作者: 王昌齡
中秋三五夜
不動者厚地,不息者高天。
無窮者日月,長在者山川。
松柏與龜鶴,其壽皆千年。
嗟嗟群物中,而人獨不然。
早出向朝市,暮已歸下泉。
形質及壽命,危脆若浮煙。
堯舜與周孔,古來稱聖賢。
借問今何在,一去亦不還。
我無不死葯,兀兀隨化遷。
所未定知者,修短遲速間。
幸及身健日,當歌一樽前。
何必待人勸,持此...
出自:《效陶潛體詩十六首》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嫦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
出自:《木蘭花慢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有賦待》 年代:宋 作者: 辛棄疾
況屈指中秋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
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
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
秋晚蒓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
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
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
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
出自:《木蘭花慢 滁州送范倅》 年代:宋 作者: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