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作文大全 > 湖北的過年習俗寫作文

湖北的過年習俗寫作文

發布時間:2021-02-22 03:27:35

Ⅰ 湖北民風民俗的作文

襄樊民俗
家族 舊時,襄樊土著或外地遷入者定居一處,因人丁興旺而發展為大家族,有的村即以姓氏命名。如市郊董台的董家、陳家營的陳家、劉家河的劉家,他們聚族而居,有族產、族規、族普,家族事務由族長掌管。家道富裕而輩
份高的族人也有一定發言權,族內組織常常與鄉里政權組織混成一體。有的族長就是鄉長或保長、甲長、集族權...

襄樊民俗 人生禮儀習俗
婚嫁 婚嫁是家族延續的重要環節,古人十分重視,禮儀甚繁,有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6禮。襄樊舊時婚嫁逐漸演化為訂親、擇期、迎親幾個步驟。 訂親 首先,男方父母請紅爺(媒人)到女家求婚。若
女方父母同意,則由紅爺將女方的「八字庚貼」(即寫明女方出生年、月、日、時的柬貼)交付男方。俗...

襄樊方言
天文地理曬老爺兒(曬太陽)蔭涼坡兒(蔭涼地)旋磨風(旋轉風)麻風雨(毛毛雨)飄潑桶倒(大暴雨)下罩子(霧)天道(天氣)月黑頭(黑夜)撂天地兒(野外)緊高頭(最高處)緊里頭(最里邊)挨根兒(附近)這兒嗨
兒(這里)那兒嗨兒(那裡)哪兒嗨兒(哪裡)床頭起(床根前)牆根□(底下)(牆根下)末腦篤兒(末尾)...

襄樊民俗大觀
家族 舊時,襄樊土著或外地遷入者定居一處,因人丁興旺而發展為大家族,有的村即以姓氏命名。如市郊董台的董家、陳家營的陳家、劉家河的劉家,他們聚族而居,有族產、族規、族普,家族事務由族長掌管。家道富裕而
輩份高的族人也有一定發言權,族內組織常常與鄉里政權組織混成一體。有的族長就是鄉長或保長、甲長、集族...

襄樊民俗文化之婚嫁
襄樊民俗文化之婚嫁 婚嫁是家族延續的重要環節,古人十分重視,禮儀甚繁,有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6禮。襄樊舊時婚嫁逐漸演化為訂親、擇期、迎親幾個步驟。 訂親,首先,男方父母請紅爺(媒人)到
女家求婚。若女方父母同意,則由紅爺將女方的「八字庚貼」(即寫明女方出生年、月、日、時的柬貼)交付男方...

保康民俗:皮影戲
保康民俗:皮影戲 皮影戲是山區農民為了祈神還願和慶賀豐年而產生的一種民間文化.皮影是用大張驢皮塗繪勾金、著色雕制而成,是一種圖案藝術。所表現的人物、景物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皮影戲的表演者點上機油
燈,手持皮影在幕布後上場。舞台形象便靠強烈的燈光將皮影投射到白布上。表演者邊舞邊唱,題材主要以...

嗩吶巫音
嗩吶巫音 湖北保康縣巫音(嗚音)調是荊楚文化的重點組成部分,是隨著楚國的興起發展而由民間走入宮庭的音樂。巫音調演奏樂器由馬鑼、小鑼(包鑼)、戰鼓、小釵、大釵(俗稱葉子)、長號、嗩吶2支(比現通用的粗
長)組成,由5人或6人演奏,巫音調的主要表現器樂為嗩吶。古時演奏者坐在宮庭遙池對面的雲台上,故稱「雲...

襄樊市保康酒文化
襄樊市保康酒文化 酒俗.酒趣:湖北省襄樊市保康縣人制酒合酒獨具特色,特別是飲酒時繁瑣的酒規、酒法更是獨樹一幟,酒成為一種禮儀,一種文化。 接客:每逢過年過節或因需接客,提前給客人打招呼,當天登門再請
,如果答應主人家邀請,一定得到,否則為瞧不起主人家。 入席:主人家按年齡、輩份、職務等情況合理...

保康民俗:薅草鑼鼓
保康民俗:薅草鑼鼓 薅草鑼鼓是在湖北襄樊保康當地農民中流傳的一種生產習俗。過去,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事有換工的習慣,分大工、小工,兩個小工頂一個大工。各種農活都有技術、質量、定額要求。薅草
20人左右即打鑼鼓。 薅草鑼鼓二人一班,一人敲鼓,一人面掛鑼鼓架,架上掛著大、小鑼和鈸。演唱以...

Ⅱ 小學三年級湖北公安的春節風俗習慣作文

家鄉的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年當中最熱鬧,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早早的,街上「展覽」的對子、「福」字、窗花、糖果等年貨給我帶來了一絲絲「年味」。
從臘月二十三「祭灶官」吃芝麻糖開始,大家就開始准備過年了。這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我們小孩饞的總想先嘗嘗又酥又甜的芝麻糖。可是總要等到奶奶先到廚房的灶王爺前祭祀一翻,才能吃到喲。據說,這樣灶王爺才能上天言好事。
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掃房子。媽媽要早早的把屋子收拾干靜,這是為了新年有一個新氣象。過了二十四大人們忙著殺魚、肫肉、蒸花饃,准備年貨。
每當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春聯也叫門對、對聯、對子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有一年朱元璋准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到了大年三十,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把節日的氣氛裝點的更加濃厚。吃過午飯後,端出香噴噴的肉餡,一家人就包起了餃子,男同志擀皮、小孩們當運輸員,媽媽們就負責製作精美的水餃。奶奶還要在餃子里放進硬幣,看誰最有福氣。當一盤盤挺著肚子的水餃端上桌時,大家找到自己滿意的餃子,張口就咬,希望自己能走好運。最後,那個帶有福氣的餃子還是被爸爸吃掉了。
除夕,家家戶戶吃的都是餃子,我們早早的吃晚飯,守在電視前看春晚,也是「守歲」。
初一到初六這幾天,就是我們小孩子「掙錢」的最好時機。天天不是呆在爺爺家,就是泡在姥姥家,用媽媽的話說,就是「整天不著家」,但我們仍然樂呵呵的東跑西竄。
我們這的春節一般到「二月二,龍抬頭」的時候才告一段落。雖然濮陽不算大城市,但是它也與許多大城市一樣,熱熱鬧鬧的迎來春節,又熱熱鬧鬧的把它送走。

Ⅲ 湖北的民俗風情 作文

武漢夏夜街頭的"竹床陣"

夏至七月以後,酷熱的夏夜把武漢市民從家中"趕"出來,不得不到街道兩旁擺竹床露宿。密密麻麻的竹床一個挨一個,老者、兒童、青年、少婦乃至姑娘都躺在竹床上,渡過一個又一個的夜晚。北方人或外地人看見少婦、姑娘身著短褲、裙子睡在街頭上,大為不解,也十分感到新鮮。然而當地人卻習以為常。

武漢是中國有名的三大"火爐城"之一,夏季氣溫高達40攝氏度左右。酷熱難耐的時間長達兩個月左右,使之形成了武漢特有的民習"竹床陣"。

2、吃粽子和賽龍舟

吃粽子和賽龍舟是中國許多地方的風俗。然而這一習俗是因從紀念屈原而來,使得屈原的家鄉故地的湖北,此俗更甚。
每逢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湖北各地賽龍舟、吃粽子遍及全省城鄉。只要有湖、河、江的地方,人們早早就把龍舟修整或清理好,一至初五,龍舟便紛紛下水了,一條條"黃龍"、"白龍"、"紅龍"、"青龍"劈波斬浪,箭一般前駛,鑼聲、鼓聲、吆喝聲、喝彩聲響成一片,江河兩岸觀看賽龍舟人們黑壓壓一大片,那場面實在壯觀極了。
傳說屈原投汩羅江死後,他的故鄉鄉親秭歸人做了一個夢,夢見屈原身體消瘦了,便用箬葉包米飯做成有角的角黍(粽子),用龍舟裝上投入江中,因水中水族屬龍管,以為是龍王送來的角黍,便不敢食。這就可讓屈原食用了。這就是賽龍舟和吃粽子的由來。

3、荊州花鼓

荊州花鼓原是民間窮苦人乞討謀生的"沿門花鼓"和薅草秧歌。這種"花鼓"是一人擊鼓唱詞,數人幫腔和調。
近幾十年來,荊州花鼓已演變成獨具特色的地方花鼓戲。1955年有一位老藝人搜集記錄了花鼓戲的全部唱腔,整理出從未有過的第一套完整的花鼓音樂曲譜,並大膽地把二胡、板胡、琵琶、揚琴、竹笛、嗩吶等民族樂器用來為花鼓戲伴奏,使花鼓戲結束了"一唱眾和"和單純用鑼鼓伴奏的歷史。如今,荊州花鼓戲充滿濃郁的地方情調,唱腔悠揚、甜美、悅耳,已有《家庭公案》、《水鄉情》等幾十個劇目,既取材於湖鄉生活,又展現湖鄉風貌。在民間,男女老幼走路、勞作,不時哼唱花鼓調,也有很大的"魔力"。有人說:"聽了花鼓的喲喂喲,害病可以不吃葯!""做活不唱花鼓戲,渾身上下無力氣"。來到荊州地區,可以看到小學生放學時提著的收音機里。汽車里、商店櫃台內,播放的全是荊州花鼓戲。

4、天門"三棒鼓"

在天門、沔陽一帶,由於地勢低平、多水,往昔水災不斷,民眾身受其苦。為謀求生路,他們背井離鄉,背起"三棒鼓",浪跡四方。許多人從湖北到中國西南部、印度、伊朗、中歐、西歐等地。也有些人經廣東到菲律賓及其它東南亞國家,
他們背起的"三棒鼓"走到哪裡唱到哪裡,人們稱他們為"中國的吉卜賽人"。

5、通山山鼓
相傳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通山山鼓,是農民在野外勞動時,邊勞動邊以山鼓伴奏、唱歌的一種民間傳統藝術。
山鼓的形狀如戲曲中所用的小堂鼓,尺寸形制略小,鼓身兩邊安鐵環,系有牛皮帶或緞帶,便於鼓匠掛在胸前。演唱時,鼓匠右手執扦擊鼓,左手托著鼓的底部,配合用手指調節出不同的音色。一名技藝出色的鼓匠,一般能夠打出數十種節奏迥然不同、情緒各異的鼓點子。山鼓之音響亮清脆,數里之外能聞其聲。
通山山鼓主要分《挖山鼓》和《栽田鼓》兩大類。此外還有一種《山鑼鼓》。這種《山鑼鼓》除鼓匠身背一面山鼓外,腰間還掛有一面銅鑼,左手執鍾打鑼,右手拿扦擊鼓。
山鼓的曲調與地方語言結合緊密,節奏性很強,加上旋律高亢激昂,質朴熱烈,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是一種活躍勞動場面的藝術形式。1988年湖北省民間音樂舞蹈電視比賽中,通山縣改編的節目《喜耘禾》山鼓,榮獲銀杯獎。

6、崇陽人的老風習
鄂南崇陽縣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由於遠離大城市,鄉民們保持了許多民間傳統老風習。當青年男女嫁娶成婚時,打造的傢俱樣式仍按古老的形式 。如睡覺的木製床為古式雕木的花床,床四周有雕花桿,床前面雕花板上方,有三層雕"滴水沿",床下前方有三層踏板。床入口處僅僅只留可兩人並坐的"口子",床兩頭和後面用整塊木板釘死。這種講究的崇陽花床,實在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習俗了。
此外,熱情待客的崇陽人給客人泡的茶是花椒鹽巴家焙茶,吃的菜是大塊肉、大塊魚、紅苕粉絲、煎豆腐四大菜。一寸來寬、二三寸長的大塊煙熏肉,令城裡人食一、兩塊就足夠了。

7、鄂西土家風情
鄂西毗鄰湘西、貴北和川東南,居住著數十萬土家族居民。他們有著富有特色的生活習俗。獨特、鮮艷的服飾。土族居民,特別是青年人,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如男青年,頭上纏著一條長長的青頭巾,外面上衣往往是白布上鑲寬大的藍邊,傳統布扣、褲子比較寬大。女青年,其頭巾則是彩色布巾,上衣或紅或綠,但領口、背肩、袖口、下擺等處都鑲有美麗花紋的邊帶布。手上戴著金或銀制的手鐲。
山歌。唱山歌是青年土族男女中不可缺少的本領,有些上了年紀的土族人山歌也能唱上"一大籮"。在曲折蜿蜒的山道上,在田間、茶場、農舍、土塘旁,常常可聽到陣陣悠揚的山歌傳入耳中。更有山歌男女對唱,山族青年以這種形式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愛慕之心。木葉傳情。土族青年用口含一青青的木葉,吹出美妙、動人、委婉的聲音。這聲音就是動人的情歌。小小的一片樹葉,僅為男女傳情表達出心聲。

9、神農架的奇風異俗
吃熱飯:在土家山民家中做客,吃飯是很講究的。主人給客人盛飯,每次只盛一點點,過一會,客人碗里的飯還未吃完,主人便奪下客人手裡的碗,將碗內的飯倒掉,重新盛點熱飯,就是大熱天也是如此,這樣做以表示主人的熱情之心和家庭富裕。
「打喪歌」在神農架是追悼亡人的一種特殊儀式。它又稱為「孝歌」、「陰羅鼓」、「跳喪鼓」等。它主要用於親友鄰里代替死者眷屬追思亡者生前的功德,祝亡人升天,為後代祝福的儀式歌,是一種常見的帶有濃厚古老民族文化傳統和迷信色彩的喪俗。在神農架山鄉,凡遇親友辦喪事,左鄰右舍紛紛來祭,並請歌者擊鼓賽歌,整夜打喪鼓「伴靈」、「鬧喪」與其說是對死者的悼念不如說是對亡靈的歡送,亡者的親人也在這「鬧喪」的氣氛中,減輕了凄涼和悲哀。神農架的「喪鼓歌」歷史悠久,它是一卷絢麗多彩的歷史和神話的畫卷,是神農架民間流傳的《神曲》。
獨筷待客:有客初至土家山鄉,主人必先請吃一碗糯米甜酒或糖水泡糯米花,只給客人一隻筷子,這樣的食品統稱為「茶」,或作「見麵茶」,或作為「夜宵」,或作為睡前「晚茶」,據說一隻筷子表示「半席」,見麵茶,壓上飢,表示熱情接待。
喝冷酒:神農架下谷鄉是土家族聚居區,若到山民家做客,主人首先端出一杯酒說聲「請喝茶」,這種以酒代茶的習俗叫喝冷酒。客人接過酒一飲而盡主人才會高興,若不會飲酒應向主人講明,淺嘗一下,以示對主人的尊重,喝過冷酒,主人這才泡上熱茶。

Ⅳ 作文:湖北的民風民俗

神農架的奇風異俗

吃熱飯:在土家山民家中做客,吃飯是很講究的。主人給客人盛飯,每次只盛一點點,過一會,客人碗里的飯還未吃完,主人便奪下客人手裡的碗,將碗內的飯倒掉,重
新盛點熱飯,就是大熱天也是如此,這樣做以表示主人的熱情之心和家庭富裕。「打喪歌」在神農架是追悼亡人的一種特殊儀式。它又稱為「孝歌」、「陰羅鼓」、「跳喪鼓...

吃粽子和賽龍舟

吃粽子和賽龍舟是中國許多地方的風俗。然而這一習俗是因從紀念屈原而來,使得屈原的家鄉故地的湖北,此俗更甚。??每逢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湖北各地賽龍舟、吃粽子遍及全省城鄉。只要有湖、河、江的地方,人們早早就把龍舟修整或清理好,一至初五,龍舟便紛紛下水了,一條條"黃龍"、"白龍"、"紅龍"、"青龍"劈波斬浪

武昌舊俗甘蔗節

「三月二十八,洪山敬菩薩,錢多吃甘蔗,錢少吃麻花。」這是50多年前流行於武漢的一首民謠。寥寥20字勾勒出武昌舊俗甘蔗節的一個側面。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象宗敕封守護泰山的神祗為「東岳天齊仁聖帝」,民間稱之為「東岳大帝」或「東岳菩薩」。

名人與東湖

東湖風景區獨特的資源優勢,受到中外首腦和知名人士的青睞;東湖風景區的發展受到國家領導人和中外學者名人的關注,他們對東湖的整個規劃建設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和意見。下面是一些歷史照片,即是有力的佐證。建國之後,毛澤東居住的地方,除中南海外,在東湖居住的時間最長
朝武當

武當山地區有「朝武當」的習俗,含有上山祭拜山神的意思,其實這是人們享受生活的又一種方式,就像掃墓總是與踏青郊遊連在一起的,「朝武當」也成為一種爬山的樂趣。每年農歷三月份春光明媚和八月份秋高氣爽的時節, 武當山裡總是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當地旅行社往往會在這些時候開設武當山一日游的項目,收費在200元左...

卿龍降瑞福 王府接財神—卿龍(首義園)傳統廟會文化節

1、卿龍降瑞福王府接財神—卿龍(首義園)傳統廟會文化節時間:2004年1月 22日—2月6日地點:武昌首義廣場、武昌首義園主辦單位:武漢市文化局、武昌區人民政府、武漢卿龍酒業公司協辦單位:武昌區旅遊局、武昌區文體局、武漢老三屆經濟技術發展有限公司承辦單位:武昌區文化館、武昌

襄樊民俗 人生禮儀習俗

婚嫁 婚嫁是家族延續的重要環節,古人十分重視,禮儀甚繁,有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6禮。襄樊舊時婚嫁逐漸演化為訂親、擇期、迎親幾個步驟。 訂親 首先,男方父母請紅爺(媒人)到女家求婚。若女方父母同意,則由紅爺將女方「八字庚貼」(即寫明女方出生年、月、日、時的柬貼)交付男方。

天門"三棒鼓"

在天門、沔陽一帶,由於地勢低平、多水,往昔水災不斷,民眾身受其苦。為謀求生路,他們背井離鄉,背起"三棒鼓",浪跡四方。許多人從湖北到中國西南部 、印度、伊朗、中歐、西歐等地。也有些人經廣東到菲律賓及其它 東南亞國家,他們背起的"三棒鼓"走到哪裡唱到哪裡,人們稱他們為"中國的吉卜賽人"。...

隨州節日禮俗

春俗,在立春前一天,官吏迎春於東郊,遠近老幼雜處觀禮歡呼,以競觀為樂.立春 之日,官吏親擊鼓三然後鞭土牛,稱之為"擊春鼓".元旦(農歷正月初一),賀新年晨五鼓設香燭,陳果餅,酒食,拜神祉,依序拜尊長,非至親不面賀,惟以紅帖投其祝賀

武漢夏夜街頭的"竹床陣"

武漢是中國有名的三大火爐夏至七月以後,酷熱的夏夜把武漢市民從家中"趕"出來,不得不到街道兩旁擺竹床露宿。密密麻麻的竹床一個挨一個,老者、兒童、青年、少婦乃至姑娘都躺在竹床上,渡過一個又一個的夜晚。北方人或外地人看見少婦、姑娘 身著短褲、裙子睡在街頭上,大為不解,也十分感到新鮮。然而當地人卻習以為常。

荊州花鼓

荊州花鼓原是民間窮苦人乞討謀生的"沿門花鼓"和薅草秧歌。這種"花鼓"是一人擊鼓唱詞,數人幫腔和調。近幾十年來,荊州花鼓已演變成獨具特色的地方花鼓 戲。1955年有一位老藝人搜集記錄了花鼓戲的全部唱腔,整 理出從未有過的第一套完整荊州花鼓
通山山鼓

相傳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通山山鼓,是農民在野外勞動時,邊勞動邊以山鼓伴奏、唱歌的一種民間傳統藝術。山鼓的形狀如戲曲中所用的小堂鼓,尺寸形制略小,鼓身兩邊安鐵環,系有牛皮帶或緞帶,便於鼓匠掛在胸前。演唱時,鼓匠右手執扦擊鼓,左手托著鼓的底部,配合用手指調節出不同的音色。
崇陽人的老風習

鄂南崇陽縣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由於遠離大城市,鄉民們保持了許多民間傳統老風習。當青年男女嫁娶成婚時,打造的傢俱樣式仍按古老的形式。如睡覺的木製床為古式雕木的花床,床四周有雕花桿,床前面雕花板上方,有三層雕"滴水沿",床下前方有三層踏板。床入口處僅僅只留可兩人並坐的"口子",床 兩頭和後面用整塊木板釘牢
武漢風俗嬗變的過渡特徵

清末民國時期的武漢,從時間上說,屬於中古與現代之間的近代。這是一個過渡時代。此時社會風俗的膻變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一方面古老的傳統習俗拚命要 保住地盤,另一方面是新的社會習尚在艱難地奪取陣地。守舊勢力與 革新勢力激烈斗爭的結果,導致了古老的傳統習俗與新的社會風尚的並存

襄樊方言

天文地理曬老爺兒(曬太陽)蔭涼坡兒(蔭涼地)旋磨風(旋轉風)麻風雨(
毛毛雨)飄潑桶倒(大暴雨)下罩子(霧)天道(天氣)月黑頭(黑夜)撂天地兒
(野外)緊高頭(最高處)緊里頭(最里邊)挨根兒(附近)這兒嗨

兒(這里)那兒嗨兒(那裡)哪兒嗨兒(哪裡)床頭起(床根前)牆根□(底下)
(牆根下)末腦...

襄樊民俗

家族 舊時,襄樊土著或外地遷入者定居一處,因人丁興旺而發展為大家族,有的村即以姓氏命名。如市郊董台的董家、陳家營的陳家、劉家河的劉家,他們聚族而居,有族產、族規、族普,家族事務由族長掌管。家道富裕而輩 份高的族人也有一定發言權,族內組織常常與鄉里政權組織混成一體。

Ⅳ 武漢過年習俗作文330字左右

作為一個福建人來講,對於當地的習俗,我可是再熟悉不過了.不管是節日習俗,還是其他的.我都是有問必答.就拿春節的習俗來說吧,對於這方面,我可稱得上是「萬事通」呀! 我們泉州從初一到十五,都稱為「過年」,要等過了十五,「年」才算過去. 從 正月初一到初四,人們都歡度春節,初五,百業經營,俗稱「初五隔開,初六淘肥,初七人生日,初八五穀生日.」當零點一到,四處爆竹聲響成一片,人們就會在 家中廳堂設案,擺上三牲、水果、清茶、金豬等供品,點上三支清香,點蠟燭,恭拜「天公」,祭祀祖先,這種祭祀一直持續到初四. 除夕之夜要守歲至深夜12點鍾,迎來了新年黎明,家家戶戶都燃放煙花爆竹.開門迎春納祥,俗稱「 開正」 . 元日,每家每戶都會把自家的孩子早點叫起來,帖紅春聯,逢門必貼,無論前後,無論大小. 清晨,無論男女老少,紛紛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備好的新衣.早餐合家吃面線加雞蛋,吃蛋去殼,意在除霉氣,迎吉祥;面線則象徵福壽綿長.早餐後都會出門走訪鄰居,笑臉相迎,首次見面皆要互道「恭喜」.就拿春節的習俗來說吧,對於這方面,我可稱得上是「萬事通」呀! 到 了正月初九,也就是「天誕日」,民間普遍都要「 敬天公 」,放爆竹、點上一對紅燭燈.祈求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大廳...

Ⅵ 關於過年習俗的作文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剃頭發,做年夜飯,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無奈之下,我准備去問正在貼春聯的爸爸。
「貼錯了,貼錯了!」我看見爸爸將「福」字倒著貼,焦急地喊起來。「沒貼錯!」爸爸不緊不慢地回答。「那為什麼要倒著貼?」我疑惑不解。爸爸解釋道:「將『福』字倒著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哦,原來是這樣!那過年還有什麼習俗和規矩呢?」我又發出疑問。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講解起來。
原來,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於「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隻「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後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直至今日。
聽完爸爸的講解,我這才恍然大悟。我又問爸爸:「為什麼理發要趕在二十七呢?」「哦,民間有一條俗語,叫『二十七,剃精細,二十八,剃傻瓜!」「原來是這樣!」
我又發問:「那為什麼要大掃除呢?」爸爸說:「大掃除是為了掃除一年的晦氣!這是好兆頭!」「那為什麼送禮全送橘子啊?」我又不懂了。「這是因為啊,橘子的『橘』字與『桔』意思相同,而『桔』和『吉』又很相近,大家在新春佳節用橘子相互饋贈求個大吉大利!」「原來如此!」爸爸又說:「還有『接財神』這一習俗。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的晚上,各家各戶辦酒席,為財神爺過生日。」我這才全明白。
今天我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太迷信了!但這又彷彿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
同學們,我對「年」的習俗收獲很大,可我不知你們的收獲,若有更新奇的,快來告訴我吧!我先在這里祝你們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Ⅶ 湖北人過春節的習俗

1、喝雞湯

過年喝雞湯對於湖北的鄉親們來講,是必不可少的。雞湯象徵著「清泰平安專」,新年第屬一餐喝雞湯,能給家人帶來好運與祝福。分食雞肉的也很有講究,當家做主的人要吃雞骨頭,表示「出人頭地」;主要勞動力則吃雞爪,表示「新年抓財」;被寄予厚望的年輕人吃雞翅,寓意著「展翅高飛」。



2、拜年

跨完年就開始拜年了,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初三以後拜親友要先拜那些比自己有錢有勢的,這叫「人往高處走」,表示自己在新的一年會步步高升。但是在孝感,人民信奉的又是「拜年無大小」,來者皆是客。

Ⅷ 湖北的民俗事情作文250字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漸漸淡漠。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卻一直延續下來。

閱讀全文

與湖北的過年習俗寫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