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八一三事變簡介(要簡單點,能在一張便利貼上寫下,不過要概述得稍微全一點)
八一三事來變是指1937年8月13日抗日戰源爭初期繼七七事變以後,日本帝國主義蓄意已久地為擴大侵華戰爭在中國上海製造的事變。
八·一三事變以後,日軍對上海的進攻直接威脅著蔣介石的統治中心南京,也威脅到英、美帝國主義的在華利益,這就使國民黨政府不得不增調軍隊,實行抗戰政策。從此,中國軍民發起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軍的壯烈戰斗 。
1937年8月9日,日本海軍中尉大山勇夫和一等兵齋藤與藏駕車直沖軍用的中國上海虹橋機場,被中國保安士兵擊斃,這一事件被稱為「虹橋機場事件」。
以此為借口,8月11日,日本駐上海總領事向上海市長提出如下要求——中國方面的事件責任者謝罪,並處刑;限制停戰協定(地區內)內保安隊員人數、裝備、駐軍地點;撤除該地區內所有防禦工事;設立監視以上實行的日支兵團委員會、力行取締排日抗日。
B. 小學四年級語文作文《八一三事變》
日軍策抄劃進攻上海的八一三事變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華北發動盧溝橋事變後,又積極策劃進攻上海,想從華北與華東兩個戰略方向同時進兵,壓迫中國政府屈服。日本政府與陸海軍首腦經過密謀,制定了動員與派兵預案。7月 28日,日本政府密令將長江沿岸各地的近 3萬日僑於 8月上旬緊急撤退,進行作戰准備。8月9日傍晚,日本駐上海海軍陸戰隊官兵各一人,駕駛摩托車闖入上海虹橋機場,不聽中國保安人員勸阻,越過警戒線,恣意挑釁,當場被擊斃。10日,日方以此為借口,強硬要求撤退上海市內中國保安隊,拆除所有軍事設施,被中國方面拒絕。日本政府和軍方迅速作出反應,提出向上海派兵計劃和陸海軍協同作戰方案;13日,日本駐上海海軍陸戰隊約 4千人,在司令官大川內少將指揮下,悍然向中國軍隊進攻,中國軍被迫還擊,淞滬會戰由此開始。8月 15日,日本大本營下令組成上海派遣軍,侵華戰爭規模更加擴大。這次事件後來被稱為八一三事變。
C. 八一三事變的原因,經過和結果是什麼
八一三事變是指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國主義為擴大侵華戰爭在中國上海製造的軍事事變。
1932年一版·二八事權變後受《淞滬停戰協定》的限制,上海守軍兵力薄弱,而日本卻又重兵駐扎。1937年溝橋事變後日本准備對上海發動大規模進攻。經過製造一系列的事件,完成了對中國作戰部署。8月13日夜,日本政府下達攻擊命令,淞滬戰役開始。
八·一三事變是日本實現其滅亡中國的大陸政策的重要步驟。
D. 八一三事變的事變經過
1937年8月9日,日本海軍中尉大山勇夫和一等兵齋藤與藏駕車直沖軍用的中國上海虹橋機場,被中國保安士兵擊斃,這一事件被稱為「虹橋機場事件」。以此為借口,8月11日,日本駐上海總領事向上海市長提出如下要求——中國方面的事件責任者謝罪,並處刑;限制停戰協定(地區內)內保安隊員人數、裝備、駐軍地點;撤除該地區內所有防禦工事;設立監視以上實行的日支兵團委員會、力行取締排日抗日。
如此苛刻要求幾乎等同於宣戰布告,國民政府方面當然無法接受,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決定:不可能接受如此條件,准備戰斗。 8月13日傍晚5時,日本海軍上海特別陸戰隊司令官下令全軍進入戰斗狀態,嚴密警戒。
8月13日夜,日本內閣會議決定派兵,不和南京政府談和平,要嚴厲懲罰南京政府,當晚海軍第3艦隊司令長谷川下令:「第二空襲部隊對南京、廣德;第三空襲部隊對南昌;第十戰隊及第一水雷戰隊飛行機對虹橋機場予以突襲。」當夜,日本近衛內閣召開臨時會議,決定陸軍派兵上海;發表帝國政府聲明:「斷固膺懲」南京政府。由於東海台風,日本海軍對於中國各地的空襲延遲至8月14日開始,首先襲擊了杭州、廣德。8月14日,中國空軍對上海日本海軍第3艦隊旗艦「出雲」號實行了轟炸。
近衛內閣的聲明《帝國政府聲明》選擇於8月15日凌晨1時30分發布,此時,兩小時前即8月14日11時30分,台北和長崎的日本海軍基地已經接到命令「明晨出發,空襲南昌、南京。」隨後,日軍派遣軍艦16艘,陸戰隊在淞滬登陸。 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動下,國民黨政府第二天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告「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軍事委員會以京滬警備部隊改編為第9集團軍,張治中任總司令,轄3個師1個旅及上海警察總隊、江蘇保安團等部,擔負反擊虹口及楊樹浦之敵任務;蘇浙邊區部隊改編為第8集團軍,張發奎任總司令,守備杭州灣北岸,並掃盪浦東之敵。1937年8月14日,日守軍開始總攻,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15日,日本正式組織上海派遣軍,以松井石根大將為司令官,率領兩個師團的兵力開往上海,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張治中決心擴大戰果,對日本侵略軍發起全線進攻,出動空軍轟炸虹口日軍司令部,雙方展開激烈戰斗。
事變結果
中國軍隊經長期激戰,消耗很大。同時在軍事裝備上又不佔優勢,日本又有海空軍的協同作戰,中國軍隊雖經英勇奮戰,但處境漸漸不利。11月5日,新增日軍杭州灣登陸後,嚴重威脅中國軍隊側翼,戰局於中國極為不利,中國軍隊遂進行撤退,11月12日,上海淪入敵手。
E. 八一三事變300字簡介
關於八一來三事變,它是日本帝自國主義軍隊企圖進一步擴大對華夏的侵略而在其上海發動的一場事變,所以也被人們稱之為上海事變。當然其八一三的由來是因為事變發生的時間是1937年的8月13日,即盧溝橋事變之後。
根據八一三事變簡介可以看出1937年的8月9日這一天,駐扎在上海的日本海陸兩軍的一個長官帶領著自己的事變開車強行沖進了中國的軍用機場虹橋機場,因為這一次行為不符合當時的國際法律,所以當時的機場衛兵對兩人的做法採取的行動是當場擊斃。這也就是八一三事變發生的導火索。
在兩人被擊斃後,上海當局立即派遣中方代表前往與日本軍方進行交涉,要求雙方就這一事件採取外交的方式解決。但是日本軍方並不願意以外交方式解決,他們甚至提出要求,讓中國的軍隊從上海撤兵,同時將其在修建的一切軍用設施拆除,當然除了對中方的提出無理要求外,日本還開始向上海增派兵力。
同年8月13日,日軍並不滿足他們目前在中國的所得,便以當時的日租界和軍艦為其軍事基地,開始向中國發動大規模的進攻。面對這樣強勢的進攻,中國方面軍並不恐懼,他們在華夏國民的支持下,與日軍展開了為期三個月的會戰,這也就是八一三事變。
F. 八一三事變簡介200字
八一三事變
日本帝國主抄義擴大侵華戰爭在上海製造的事變,也稱上海事變。1937年8月9日,駐上海日本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率士兵齋藤要藏,駕軍用汽車強行沖擊虹橋中國軍用機場,被機場衛兵擊斃。事件發生後,中國上海當局當即與日方交涉,要求以外交方式解決。但日軍無理要求中國軍隊撤離上海、拆除軍事設施,同時,向上海增派軍隊。8月13日,日軍便以租界和停泊在黃埔江中的日艦為基地,對上海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上海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在上海和全國人民的支持下,開始了歷時3個月之久的淞滬抗戰。
G. 1900到1937年中國的大事件
1、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
2、1927年8月1日,由周恩來、譚平山、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中共人士領導了南昌起義,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繼承孫中山的武昌革命起義,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3、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橋頭的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的拒絕。當晚8點鍾,日寇突然向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守軍忍無可忍,奮起自衛,中國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抗日戰爭,從此開始了。
4、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當地國民黨駐軍第九集團軍在總司令張治中的指揮下,指揮87、88師等部開始總攻,中國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並於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虹口基地發起圍攻,試圖趕敵下海。「八一三」淞滬抗戰由此展開。
5、1937年9月25日平型關大捷,平型關大捷是指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115師於1937年9月25日在平型關附近伏擊日本軍隊並取得抗日首勝的戰斗。這次勝利打破了日本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八路軍進一步明確了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才是唯一正確的戰略方針。
H. 1919到1937中國的大事件
1919年5月4日 五四愛國運動爆發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2年初 香港中國海員大罷工
1922年7月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23年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4年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4年 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實現
1925年 孫中山逝世
1925年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1927年7月 國民革命失敗
1927年4月 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義
1927年8月7日 八七會議
1927年8月 湘贛邊秋收起義
1927年8月 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
1927年底 廣州起義
1928年4月 井岡山會師
1928年 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1年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 一.二八事變、十九陸軍抗戰
1932年 偽滿洲國成立
1934年10月 中央紅軍開始長征
1935年1月 遵義會議
1935年 中共中央發表八一宣言
1935年10月 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徵到達陝北
1935年 一二.九運動
1936年10月紅軍第二、四方面軍長徵到達甘肅會寧等地,長征結束
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變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
1937年 八一三事變
1937年9月 凇滬會戰
1937年 平型關大捷
1937年秋 中國 共產黨陝北洛川會議
1937年12月 南京大屠殺
I. 關於戰爭的作文或感人故事!速回(滿意有追加)
二戰空中豪傑陳瑞鈿
1997年10月4日,美國空軍歷史博物館所屬的美國空軍戰斗英雄館舉行儀式,表彰了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一位空戰英雄。出人意料的是他竟是一位華裔,此人就是二戰空中豪傑陳瑞鈿。顯然,對陳瑞鈿來說,此項殊榮遲到了幾十年。
美國空軍歷史博物館,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米德蘭(Midland),它收藏有美國各種飛機300餘架。其下屬的美國空軍戰斗英雄館,專門收集和展出美國空戰英雄的事跡。但入選該館的空戰英雄,必須具有擊落5架以上敵機的戰績,經該博物館顧問委員會評選之後,才能被授予空戰英雄(ACE)的頭銜。顧問委員會則由現役和退役的美國空軍參謀長、軍事專家、航空專家組成,其中還有一名已退休的英國空軍元帥,共120人。
在今年紀念「七.七盧溝橋事變」和「八.一四抗日空戰大捷」的日子裡,美國輿論界就陳瑞鈿榮獲空戰英雄一事,進行了廣泛的宣傳,並對其英雄事跡和坎坷人生進行了介紹。例如象美國的《世界日報》、《國際日報》、《星島日報》、美國有線電視軍事頻道等。1998年8月14日版《國際日報》撰文稱他是「中國戰鷹」、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國第一位空戰英雄」;《世界日報》在刊登他在廣東空軍的戎裝照時,稱他是「中美共同的空戰英雄」、「永遠令人景仰」。這在美國社會,尤其是在華僑同胞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戰功卓著1932年,年僅19歲的陳瑞鈿懷著滿腔熱血,返回祖國。1937年「八一三事變」的第二天,他便參加了震驚中外的「八一四」空戰。兩天後,他駕駛美製「霍克」雙翼戰斗機,擊落了日本的「三菱」轟炸機,首開了自己擊落敵機的紀錄。在1937年至1939年間,他共擊落敵機六架,並協助僚機擊落敵機三架。在空戰中,他驍勇奮戰,敢打敢沖,其座機曾三度被敵機擊落,但都跳傘成功幸運生還。其中有一次,當他的座機被擊中後,他奮不顧身駕機直沖敵機,將其撞毀。他自己則是在座機失去一個機翼的情況下成功跳傘生還的。另一次是在1939年秋任空軍副大隊長的陳瑞鈿,曾兩度率機掩護蘇聯援華空軍轟炸昆侖關一帶的敵占區。在12月27日邕寧附近上空的戰斗中,中方參戰的3架飛機與日本10多架戰斗機遭遇,經過長達1小時的激烈空戰,中方共擊落了3架敵機。在戰斗中,陳瑞鈿的座機油箱不幸被敵機擊中起火,自己全身也著了火。他帶火跳傘,為藉助高速氣流吹滅身上的火焰,他跳傘後並未及時開傘,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直到快著陸時才開傘,雖然跳傘成功,但面部和全身上下仍被大面積燒傷。他的英雄事跡當時被廣為傳頌,被譽為「中國戰鷹」(Chima's Warhawk),同時還被編成美國英語課外讀物《中國戰鷹》出版。美國於1946年發行的《真正英雄的真實漫畫故事》(RealHeroes,True Stories in Comics)系列叢書,在當年3-4月出版的第13期,以《真正英雄的動人故事》(Thrilling Stories abourReal People)為題,介紹了他的抗日戰績和不平凡的經歷。為紀念他1937年以相對落後的雙翼霍克戰斗機擊落日本先進的三菱九六式單翼轟炸機的戰果,美國著名畫家羅伊·格林內爾(Roy Grinnell)還專門作畫表現了當時激烈的空戰場面。據說,好萊塢一電影公司還有意將他的事跡搬上銀幕。去年10月4日,美國空軍博物館將他評選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最早的空戰英雄,也在情理之中。在表彰儀式上,他被稱為「美國第一位二次大戰的空戰英雄」。
經歷坎坷陳瑞鈿,祖籍廣東省台山縣大江村,父親是華裔母親是秘魯人。1913年,陳瑞鈿出生於美國俄勒崗州的波特蘭市,早年就有志於飛行事業,所以在高中時期,就靠打工掙錢來學習飛行。在日本入侵中國時他就取得了美國的飛行執照。1932年「九一八」事件發生後,波特蘭市華人決定派遣志願軍回國參加抗日空戰,當時陳瑞鈿已從當地華人創辦的美洲航空學校畢業,他便志願與來自俄勒崗州、華盛頓州、加利弗尼亞州的13位愛國青年一道參加了志願軍,其中還有一位女青年。
陳瑞鈿一行乘船首先抵達上海,但竟未被國民黨中央軍收留,當年11月,他便輾轉到廣州陳濟棠麾下,參加了廣東空軍,不久便分配在廣東空軍第六飛行隊,軍銜少尉。1935年,他被派往德國學習戰斗機飛行和戰術回國後晉升為中尉。1936年7月,因陳濟棠投歸南京政府,廣東空軍隨之被中央收編,陳瑞鈿則被分配在杭州筧橋中央航校任戰斗機飛行教官。同年10月任駐廣東空軍第3大隊17中隊中隊長。
1938年夏升任少校中隊長。
1939年又升任第3大隊副大隊長。
自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以後,到1939年12月27日的昆侖關戰斗他在華東、華南、中南地區執行過多次截擊、護航等任務,參加過著名的杭州筧橋大捷、武漢大空戰和南京保衛戰等重大戰役。陳瑞鈿在昆侖關戰斗中,因座機油箱起火被嚴重燒傷以後,因交通不便,整整用了三天才被送往柳州醫院,當時面部傷口已感染發炎。由於當地醫療條件較差,不能得到很好治療,以後又輾轉香港、衡陽,最後經飛虎隊的陳納德將軍和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女士的幫助,才於1940年返回美國就醫。在美國,他的面部雖然經過五年的整容治療但並不成功。他不顧面部已扭曲變形,於1945年初又返回祖國,在駝峰航線執行空運任務,繼續為抗日貢獻力量。抗日戰爭勝利後,則轉任中國航空公司飛行員。1949年夏天,他回到波特蘭市並於1952年在當地一家郵局從事信件整理、分發工作,直至1983年退休。1997年9月3日不幸病逝,享年84歲。
陳瑞鈿前後有三位夫人。第一位是愛國華僑伍月梅,是孫中山先生革命政府外交官員伍遷芳之女。她是在廣東讀書時與陳瑞鈿認識的。在一次日本飛機夜襲柳州時,為救丈夫,她撲伏在丈夫身上不幸被彈片擊中遇難陳瑞鈿與伍月梅育有2男。開始第二位是他在美國紐約的五年治療過程中認識的一位護士小姐,美國人弗朗西斯·梅爾道克(FrancisMurdock)。1945年,由於陳瑞鈿出院後又返回祖國抗日,所以他們從此分手。兩人育有一女。
第三位夫人叫楊瑞芝,是上海人。她是在中國航空公司作地勤服務工作時與他認識的,於1948年結婚。他們育有一個男孩,現為美國國務院駐新加坡的一名外交官。
陳瑞鈿現共有子女4人、孫子10人,曾孫1人。
名列榜首
陳瑞鈿的英雄事跡和坎坷經歷極大地震動了另一位美國空戰英雄,他就是肯恩·傑恩斯特(KenJernstbt)。
肯恩·傑恩斯特是美國空軍志願援華飛虎隊飛行員,他在退伍以後曾擔任俄勒崗州參議員30多年。在二次大戰期間對日作戰中,他取得了摧毀12架敵機的輝煌戰績(空中擊落日機5架,擊毀地面日機7架)。因此,他早就獲得了美國空戰英雄(ACE)的頭銜。
在陳瑞鈿1940年乘機返美就醫時,他也搭乘同一架飛機,兩人因此相識。他自己雖然已功成名就,但當他了解了陳瑞鈿作戰英勇無畏、戰功卓著和不幸遭遇後,深為感動。他認為,陳瑞鈿無疑是美國二戰的第一位空戰英雄,為此他長期以來一直為陳瑞鈿在空戰英雄榜上無名打抱不平,並竭力向空軍博物館顧問委員會推舉陳瑞鈿入選空戰英雄榜。
但是,顧問委員會認為,美國正式對日宣戰是在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以後,而陳瑞鈿在1940年已返回美國就醫,而且,當時陳瑞鈿參加的不是美國空軍,而是廣東空軍,所以遲遲不能認定。
其實,長期以來,國民黨空軍的態度也很令人失望:首先,把懷著以航空報效祖國到上海投軍的陳瑞鈿拒之門外就不應該;其次,對有如此戰功的陳瑞鈿不宣傳、不表彰,原因是陳不是嫡系中央軍而是廣東空軍。前台灣空軍總司令賴名湯上將在談及此事時,就曾說:陳瑞鈿是陳濟棠的廣東派系軍隊,非屬中央軍,雖打下多架日機,但不算數。真是荒謬!
經肯恩·傑恩斯特堅持不懈地奔走、游說,顧問委員會終於以陳瑞鈿是打擊同樣的敵人,美國空軍飛虎隊早在美國對日本宣戰之前就已在中國戰場與日作戰,陳瑞鈿本人也是美國公民為理由,接受了傑恩斯特的推薦在評選過程中,傑恩斯特也極力堅持陳瑞鈿才是第一位擊落日本飛機的美國英雄。因此,陳瑞鈿的名字才在1997年刻在了美國空軍戰斗英雄館的英雄榜上,正式被評選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的第一位空戰英雄。此次與他同時被評選列入《美國空軍戰斗英雄名人錄》的還有另外七位美國空軍英雄。
陳瑞鈿是在生前得知這一消息的,原打算親自到場參加表彰儀式,不幸的是,就在舉行儀式的前一個月零一天與世長辭了,而由他17歲的孫子代他出席了這次盛會。
陳瑞鈿的英雄事跡和不幸遭遇,在美國社會引起了很大反響,美國華人和新聞媒體更是關注。新聞界除廣為宣傳報道外,美國有線電視軍事頻道還准備將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拍攝成專集,並有意將當時返回祖國參加抗日戰爭的空戰英雄們拍攝成系列專題片。為此,他們特地委託美國矽谷專家葉晨暉博士幫助尋找、收集有關陳瑞鈿生前的資料,特別是面部毀容前的照片,以及其它英雄的資料。
葉晨暉先生對空戰歷史頗有研究,去年他曾經通過華文媒體(見本刊1997年6月號《巴伯的在華奇遇》一文),並經過湖南有關部門的多方努力,終於在今年初找到了曾在抗日戰爭時期救過美國空戰英雄巴伯的兩個恩人。巴伯在那次遇險獲救之前,曾駕機擊落了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的座機(見本刊1997年6月號《誰擊落山本該水落石出了》一文)。
徵集陳瑞鈿生前資料的消息通過新聞媒體披露以後,不少熱心讀者紛紛提供線索,葉晨暉先生很快就找到了現居住在波特蘭市的陳瑞鈿少校的遺孀楊瑞芝女士,並有幸見到了她珍藏的陳瑞鈿初入廣東空軍時的英俊戎裝照,以及《中國戰鷹》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