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作文大全 > 魏徵勸諫唐太宗寫作文

魏徵勸諫唐太宗寫作文

發布時間:2021-02-17 16:52:43

① 魏徵勸唐太宗的文言文

諫太宗十思疏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譯文:

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地位低見識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國君處於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就要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政權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慾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遠啊。

② 唐太宗容忍魏徵作文

唐太宗與魏徵的相關故事情節
(一)
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
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干出事來這么荒唐?」
魏徵介面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穿輔扁恍壯喝憋桶鉑垃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這堪稱對魏徵人生價值的最佳注釋。

寫作點撥:
從上故事1中可以寫唐太宗重用人才及心胸寬廣的態度為主題
從上面故事中,說明了唐太宗與魏徵之間君臣互相幫助,同時也反面寫出了唐太宗善於聽取他人意見(聆聽他人)的態度

希望這些能幫助你,對回答有疑問請追問!如果贊同請及時選滿意答案,您的贊同是我助人為樂的動力 謝謝!

③ 關於苦心進諫好處的作文

進諫,是臣子的本分,納諫,是君王的風度。
------題記
在本冊語文課本中有一篇經典的課文,那就是《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課文學過已經很久了,但是今天想起來,仍舊感慨頗深。
一天,鄒忌在穿朝服時隨口問自己的夫人:「我和城北的徐公那個漂亮呢?」夫人毫不猶豫地回答道:「當然是你漂亮了。」然後鄒忌又問了自己的妾和客人,都得到了相同的答案。但是當鄒忌真正看到徐公的時候,他發現自己遠不如徐公漂亮。由此他得到了一些啟示並且以自己的這件生活小事為例說理,經過一系列論證,最終得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結論,告訴齊王要善納忠言。齊王馬上採納了鄒忌的建議,廣開言路,最終使得齊國「戰勝於朝廷」。
從這件事情之中,我得到了一些啟示。進諫,固然是臣子的事情,但是納諫與否,則在於君王的決斷。能否納諫,是考驗一個君王風度和智慧的重要途徑,另外,善於納諫也會使國家變得興盛,而剛愎自用的君主往往會使國力大受損失,甚至亡國。歷史上的許多事例也正說明了這一點。
戰國末年,秦王准備兼並六國。韓國倍感恐慌,於是派遣「間諜」深入秦國內部取得秦王的信任並為秦國主持修建水渠,旨在浪費秦國的人力和物力。秦王了解到事實真相後大為惱怒,決定驅逐在秦國的所有六國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得知自己被驅逐之後直言進諫,上了流傳百世的《諫逐客書》,秦王覽表,採納,李斯重被重用,後來為秦王兼並六國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另外,許多六國的人才得以留在秦國施展自己的才能,也為秦王掃六合提供了條件。
但是同一個人的身上卻發生了不同的事情。秦始皇去世後二世即位,二世即位後大興土木,瘋狂地搜刮民脂民膏,李斯實在看不下去,於是上書勸諫,二世大怒,在趙高的讒言下,李斯成為了歷史上死的最慘的丞相,死無全屍,一代名臣死於自己所忠誠的國王之手,實在令人嘆息。但是這也正是說明了二世不能納諫,李斯死後不久,秦國就夭折在二世的手中。
唐朝時,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徵之間演繹了一段進諫與納諫的佳話。每當唐太宗犯錯誤之時,總有一個人挺身而出,直言勸諫,甚至犯顏而諫,這個人就是魏徵。唐太宗也以魏徵為自己的鏡子,為自己糾正過錯,使自己少犯錯誤,終於造就了「貞觀之治」。魏徵死後,唐太宗大哭:「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死,朕亡一鏡矣。」
從上面的事例不難看出,君主和賢臣配合得當,賢臣進諫,明君納諫,才能使政通人和,國家安定。對於一個君主來說,面子往往是很重要的。但是作為一個君主,能夠容忍自己的臣子犯顏直諫,從而糾正自己的過錯,這就很難得了,但是這也可以反映出一個君主的風度。
俗話說:「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我們應該像古代明君學習,做一個善於採納別人正確意見的人,這樣也可以使我們少犯錯誤,做一個更完美的人。

④ 在魏徵進諫的故事裡魏徵是怎樣進諫唐太宗的

魏徵是一位剛正不阿,敢於當面指責皇帝錯誤的大臣。但鮮為人知的是,魏徵其實還有「阿諛奉承」的一面,並且用「拍馬屁」勸諫唐太宗改正錯誤。
大約在貞觀十年(636年)前後,太子李承乾的地位出現動搖,崛起的魏王李泰試圖要奪取太子之位。但是以魏徵為代表的不少宰相級重臣堅持「嫡長子繼承製」的禮法,反對魏王李泰當太子。因此李泰總想找個機會壓壓魏徵他們的「囂張氣焰」。
有一次,李泰便跟唐太宗打「小報告」說:「朝廷三品以上(宰相級)的大臣對我不尊重,在路上遇到我都不下車或者下馬行禮!」根據當時唐朝的立法,宰相級別的官員只有在見到皇帝和太子的時候才要下車馬行禮,由此可知李泰此言的用心。
但愛子心切的唐太宗一時沒想到這點,還在朝廷上跟宰相發脾氣道:「隋文帝當年放縱自己的兒子,甚至讓他們可以當街毆打宰相。我如今好好管教我的兒子,結果反而放縱了你們這些宰相,在路上見了我的兒子竟敢不下車馬行禮。」
沒想到魏徵說道:「根據禮法,三品以上官員(宰相)和皇子親王的地位相等,就不應該下車馬行禮,三品以上官員(宰相)並沒有不尊重魏王。隋文帝就是因為不遵守禮法而放縱自己的兒子,結果隋朝滅亡了,兒子們也都死於非命。」
唐太宗聽完魏徵的話後,覺得自己既然是已經超越隋文帝的「千古聖主」,當然不能出現這種事情。於是跟大臣們說:「我本來還以為自己這次為兒子說話是有理的,聽完魏徵的勸諫後才知道自己竟然差點犯下了嚴重的錯誤。」

⑤ 唐太宗魏徵作文素材

唐太宗與魏徵的相關故事情節

(一)
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
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干出事來這么荒唐?」
魏徵介面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這堪稱對魏徵人生價值的最佳注釋。


寫作點撥:

  1. 從上故事1中可以寫唐太宗重用人才及心胸寬廣的態度為主題

  2. 從上面故事中,說明了唐太宗與魏徵之間君臣互相幫助,同時也反面寫出了唐太宗善於聽取他人意見(聆聽他人)的態度


希望這些能幫助你,對回答有疑問請追問!如果贊同請及時選滿意答案,您的贊同是我助人為樂的動力 謝謝!

⑥ 魏徵如何勸諫唐太宗貞觀之治

也可以看看《貞觀政要》,個人覺得這裡面寫得很細。側面反映了魏相的進諫效果

⑦ 魏徵勸諫唐太宗150字

貞觀六復年,唐太宗與長孫皇後特所制鍾愛的長樂公主將要出嫁,唐太宗特別下令讓有司准備比長公主多一倍的嫁妝,然而不久之前御史大夫韋挺剛剛上表批評過時風:「今貴族豪富,婚姻之始,或奏管弦,以極歡宴;唯競奢侈,不顧禮經。……若不訓以義方,將恐此風愈扇。」結果唐太宗竟然「頂風作案」,要為自己的愛女准備的嫁妝甚至比長公主還要多許多,此舉自然而然招徠了魏徵的嚴厲制止。

魏徵認為嫁妝比長公主多一倍不合禮法,極力諫止,唐太宗下朝後將這件事告訴了長孫皇後,長孫皇後感嘆道:「我知道陛下器重魏徵但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今天才知曉原來魏徵果然是於社稷有益的肱骨之臣,而魏徵作為臣下卻能夠秉直上諫,這份品行實在是難能可貴。」於是下旨賞賜了二十萬錢與四百匹絹給魏徵,並特意囑咐道:「我希望鄭公能夠一直將這份敢於直諫之心保持下去,認為不對的就直說,不要因為君臣之禮而有所諱言。」

⑧ 直言勸諫為話題的作文

從這件事情之中,我得到了一些啟示。進諫,固然是臣子的事情,但是納諫與否,則在於君王的決斷。能否納諫,是考驗一個君王風度和智慧的重要途徑,另外,善於納諫也會使國家變得興盛,而剛愎自用的君主往往會使國力大受損失,甚至亡國。歷史上的許多事例也正說明了這一點。
戰國末年,秦王准備兼並六國。韓國倍感恐慌,於是派遣「間諜」深入秦國內部取得秦王的信任並為秦國主持修建水渠,旨在浪費秦國的人力和物力。秦王了解到事實真相後大為惱怒,決定驅逐在秦國的所有六國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得知自己被驅逐之後直言進諫,上了流傳百世的《諫逐客書》,秦王覽表,採納,李斯重被重用,後來為秦王兼並六國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另外,許多六國的人才得以留在秦國施展自己的才能,也為秦王掃六合提供了條件。
但是同一個人的身上卻發生了不同的事情。秦始皇去世後二世即位,二世即位後大興土木,瘋狂地搜刮民脂民膏,李斯實在看不下去,於是上書勸諫,二世大怒,在趙高的讒言下,李斯成為了歷史上死的最慘的丞相,死無全屍,一代名臣死於自己所忠誠的國王之手,實在令人嘆息。但是這也正是說明了二世不能納諫,李斯死後不久,秦國就夭折在二世的手中。
唐朝時,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徵之間演繹了一段進諫與納諫的佳話。每當唐太宗犯錯誤之時,總有一個人挺身而出,直言勸諫,甚至犯顏而諫,這個人就是魏徵。唐太宗也以魏徵為自己的鏡子,為自己糾正過錯,使自己少犯錯誤,終於造就了「貞觀之治」。魏徵死後,唐太宗大哭:「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死,朕亡一鏡矣。」
從上面的事例不難看出,君主和賢臣配合得當,賢臣進諫,明君納諫,才能使政通人和,國家安定。對於一個君主來說,面子往往是很重要的。但是作為一個君主,能夠容忍自己的臣子犯顏直諫,從而糾正自己的過錯,這就很難得了,但是這也可以反映出一個君主的風度。
俗話說:「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我們應該像古代明君學習,做一個善於採納別人正確意見的人,這樣也可以使我們少犯錯誤,做一個更完美的人。

⑨ 收一篇800字作文 以良言進諫為題

進諫,是臣子的本分,納諫,是君王的風度。
------題記
在本冊語文課本中有一篇經典的課文,那就是《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課文學過已經很久了,但是今天想起來,仍舊感慨頗深。
一天,鄒忌在穿朝服時隨口問自己的夫人:「我和城北的徐公那個漂亮呢?」夫人毫不猶豫地回答道:「當然是你漂亮了。」然後鄒忌又問了自己的妾和客人,都得到了相同的答案。但是當鄒忌真正看到徐公的時候,他發現自己遠不如徐公漂亮。由此他得到了一些啟示並且以自己的這件生活小事為例說理,經過一系列論證,最終得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結論,告訴齊王要善納忠言。齊王馬上採納了鄒忌的建議,廣開言路,最終使得齊國「戰勝於朝廷」。
從這件事情之中,我得到了一些啟示。進諫,固然是臣子的事情,但是納諫與否,則在於君王的決斷。能否納諫,是考驗一個君王風度和智慧的重要途徑,另外,善於納諫也會使國家變得興盛,而剛愎自用的君主往往會使國力大受損失,甚至亡國。歷史上的許多事例也正說明了這一點。
戰國末年,秦王准備兼並六國。韓國倍感恐慌,於是派遣「間諜」深入秦國內部取得秦王的信任並為秦國主持修建水渠,旨在浪費秦國的人力和物力。秦王了解到事實真相後大為惱怒,決定驅逐在秦國的所有六國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得知自己被驅逐之後直言進諫,上了流傳百世的《諫逐客書》,秦王覽表,採納,李斯重被重用,後來為秦王兼並六國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另外,許多六國的人才得以留在秦國施展自己的才能,也為秦王掃六合提供了條件。
但是同一個人的身上卻發生了不同的事情。秦始皇去世後二世即位,二世即位後大興土木,瘋狂地搜刮民脂民膏,李斯實在看不下去,於是上書勸諫,二世大怒,在趙高的讒言下,李斯成為了歷史上死的最慘的丞相,死無全屍,一代名臣死於自己所忠誠的國王之手,實在令人嘆息。但是這也正是說明了二世不能納諫,李斯死後不久,秦國就夭折在二世的手中。
唐朝時,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徵之間演繹了一段進諫與納諫的佳話。每當唐太宗犯錯誤之時,總有一個人挺身而出,直言勸諫,甚至犯顏而諫,這個人就是魏徵。唐太宗也以魏徵為自己的鏡子,為自己糾正過錯,使自己少犯錯誤,終於造就了「貞觀之治」。魏徵死後,唐太宗大哭:「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死,朕亡一鏡矣。」
從上面的事例不難看出,君主和賢臣配合得當,賢臣進諫,明君納諫,才能使政通人和,國家安定。對於一個君主來說,面子往往是很重要的。但是作為一個君主,能夠容忍自己的臣子犯顏直諫,從而糾正自己的過錯,這就很難得了,但是這也可以反映出一個君主的風度。
俗話說:「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我們應該像古代明君學習,做一個善於採納別人正確意見的人,這樣也可以使我們少犯錯誤,做一個更完美的人。

⑩ 敢於進諫的魏徵的短文魏徵和唐太宗分別是一`個什麼樣的二

魏徵進諫,凡是他認為正確的意見,必定當面直諫,堅持到底,決不背後議論,這是他的可貴之處.
有一次,唐太宗對長孫無忌說:「魏徵每次向我進諫時,只要我沒接受他的意見,他總是不答應,不知是何緣故?」
未等長孫無忌答話,魏徵接過話頭說:「陛下做事不對,我才進諫.如果陛下不聽我的勸告,我又立即順從陛下的意見,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豈不違背了我進諫的初衷了嗎?」
太宗說:「你當時應承一下,顧全我的體面,退朝之後,再單獨向我進諫,難道不行嗎?」
魏徵解釋道:「從前,舜告誡群臣,不要當面順從我,背後又另講一套,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現,而是陽奉陰違的奸佞行為.對於您的看法,為臣不敢苟同.」
太宗非常贊賞魏徵的意見.

魏徵:字玄成,鉅鹿郡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

唐太宗: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閱讀全文

與魏徵勸諫唐太宗寫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