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麼寫關於介紹秋水的作文
我的家鄉南昌有許多有名的地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紅谷灘的秋水廣場。它位於贛江之濱,景色宜人。特別是音樂噴泉,雄偉壯觀。 秋水廣場一年四季真美。那兒春天鮮花盛開,夏天綠樹成蔭,秋天仙果飄香,冬天白雪一片,吸引了許多四面八方的遊客。 清晨,秋水廣場籠罩在白茫茫的薄霧之中,像被披上了一件神秘的面紗。音樂噴泉在廣場中央,噴泉的噴頭如出土的春筍一般,有的垂直朝天,有的傾斜成不同角度,密密麻麻挨在一塊兒。 到了晚上,秋水廣場成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突然,音樂響起,一條條水柱從噴頭一下子沖了起來。同時,五顏六色的絢麗光彩互相交錯,照在大小不一,高低不同的水柱上,金燦燦的、銀亮亮的、綠茵茵的、藍艷艷的,讓人眼花繚亂。 在音樂聲中,數百條水柱形成了妖嬈多姿的圖案。像柳樹垂下綠絲條,又像海鷗一樣展翅高飛,像仙女似的撒著五光十色的粉,在空中翩翩起舞,像飛龍直沖雲霄。。。。。。它們婀娜多姿,搖搖曳曳、晃悠悠的,姿態萬千。音樂激昂時,水柱奔騰咆哮,氣勢雄偉。音樂輕快時,水柱細密輕盈。最壯觀的是一百多米的主噴,如巨龍直沖藍天,落下如瀑布般飛瀉,引來一陣陣美好的贊嘆聲。 秋水廣場真是美麗哇!真是有名的地方,我愛那兒。
2. 秋水的寫作特點
《莊子-秋水》賞析
道家文化與哲學是中華文化傳統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以它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風骨、包羅萬象的廣闊胸懷而成為中華文化立足於世界的堅實基礎。而在源遠流長的道家文化與哲學的歷史發展中,莊子的思想可稱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脈,並且莊子之文亦以雄奇奔放、絢麗多姿的特色而被視為先秦諸子散文中的奇葩。莊子的思想被輯錄成書,即為今天所見到的《莊子》。《莊子》一書其體例有三部分,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內篇、外篇和雜篇。三大部分之間的關系,如果借用佛學用語,內篇相當於正法,也就是莊子自己的心法,由此直接能窺見莊子本人的真實面目;外篇則相當於像法,是離莊子比較近的弟子所為,由於有的弟子曾得莊子親傳,故即使不能完全得庄學之妙,亦不遠也;而雜篇乃莊子的後學所作,相當於末法,離庄學之真義已遠,然其有旁通其餘各家思想之功,亦不可廢也。就境界而言,內篇最得道學真諦,得其精髓可入道德經的境界;外篇乃就內篇之精義鋪衍而成——其實莊子一書可以整個被理解為對老子的解說——可視為內篇之輔佐;雜篇則以庄學攝其餘諸家之學,且通於各家學問之中,不妨稱為庄學與其他學問之間的交叉學科。內篇為君,外篇為臣,雜篇則為佐使,相輔相成,混成一體。
內篇之義高矣,故不易說之;雜篇之義已遠矣,故不可說之;外篇正處於有意無意之間,正當發其本意以歸於內篇,辨其真假以使統雜篇也,故我不自量力,擇外篇一文而說之。
外篇文亦多矣,擇何而言之乎?曰《秋水》也。為何如此?因為此篇最得莊子汪洋恣肆而行雲流水之妙。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徑流之大,兩岸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於己」。
文章一開篇,直契入題,引眾人開始進入文章自身的世界之中,「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時值秋季,雨水連綿,乃逐漸成勢,由文本身而看,「川」當為支流,而「河」就是幹流了,河水由支流而漸漸匯集到幹流之中,互相增益,於是乎終於達到了「徑流之大,兩岸之間,不辨牛馬」的浩大場景,這就難怪「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於己」了。應該說河伯的心態也是人之常情,試想,如果我們忽然間也擁有了一大筆財富,誰又不會象河伯一樣沾沾自喜呢?什麼叫「自滿「?這就叫自滿,自以為滿,可憐(也可以說幸運)河伯不知道後面將有一個多麼廣闊的世界展現在他面前!
「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見大海無邊無垠,水天一色,海天相接,乃望洋興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則見笑於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足以論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語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語至道者,束於教也「
等到河伯順流而到達大海之後,見到了大海的遼闊景象,才明白先前自己的自滿是多麼可笑——不過,河伯的可貴之處在於:當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後,能夠及時自我反省,於是就有了下面一段自我批評的話「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意思大約是說:俗話說,自己知道一點東西就自以為了不起,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唉,這難道不是在說我嗎?看來河伯在海神面前很不好意思,於是就對海神說「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則見笑於大方之家」。「大方之家」,就是廣大廣闊的大海,佛學有時也稱佛為大方廣佛,極言其廣大無邊也。海神你老人家千萬別和我計較,我看到你如此廣闊才知道自己以前的想法太可笑了,可讓你老人家見笑了。海神聞聽之下,就順承著河伯的意思並啟發他逐步超越自己的局限「井蛙不足以論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語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語至道者,束於教也「。三句話意思相近而強調的重點有別,井蛙之所以不足以論海,那是受空間的限制;夏蟲之所以不可以語冰,那是受時間的限制;而曲士之所以不可以語至道,那是受自己的限制,偏見太深而不能接受相反還排斥最高的真理。總之,人因為受到各種限制或束縛而無法聽聞大道,乃至於即使有機會聽聞大道也加以排斥,豈不聞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之語?一個人如果自己的偏見太深,你和他講道理,白費口舌,甚至還有可能遭到嘲笑乃至痛罵,所以就連聖人也只能「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唉,難啊,難啊。你看,河伯作了自我批評,還是被海神罵了個一無是處。不過海神絕對是個很好的教育家,你不是自滿嗎,那我先打打你的囂張氣焰,狠狠的貶你一頓,等到你自己貢高我慢的壞毛病消除了,再告訴你真理,於是,下面海神話鋒一轉,說道「今爾出於江河,觀於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行,你能知錯就改,孺子可教。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承認自己的渺小正是開始超越局限,走向偉大的開始,看來我還是可以給你講一講大道理的。海神接下來講的什麼大道理呢?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止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大海是天下萬水之源,之歸宿,雖然萬川歸之,並不見海水溢出,雖然尾閭不斷傾瀉,也不見海水乾涸,四季或旱澇的變化也對大海沒有影響,為什麼如此?很簡單,因為海的容量太巨大了。各位看到這里也許要問:剛說了河伯自滿,海神怎麼又重蹈覆轍,在這里自吹自擂?借用包老三之言曰:非也非也。因為這幾句話只是一個引子,後面緊跟著的一句話表明海神有對自己有著清醒的自我認識「而吾未嘗以此自多也」,我從來就沒有覺得自己這樣有多麼了不起,因為我深深知道「我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不似罍空之在大澤乎?中國之在四海,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罍空」,小酒杯那麼大一點空,一小汪汪水而已。我,大海在天地之間簡直太渺小了。
大海如此謙虛,我們更不可驕傲。現代科學所認識的東西和茫茫的宇宙相比,也只是滄海一粟而已,我們對宇宙的認識只能稱為管窺蠡測。現在自然科學所研究的宇宙范圍從層次上可分為渺觀,微觀,宏觀,宇觀和脹觀幾個層次,它們之間分別以誇克、布朗運動的顆粒、行星和總星系為界,分別屬於粒子物理學、量子力學、經典科學、廣義相對論和宇宙學研究的范圍,當然,渺觀之下還有無數更微小的層次,脹觀之上還有無數更高的層次存在。也許大家對介觀(介於微觀和宏觀之間的層次)比較熟悉,因為這個層次正是目前最前沿的納米技術所在的領域,所謂納米技術,從技術層面看,就是操縱單個分子或原子的技術。一納米有多大呢?我們知道,我們在中學學的參與化學反應的最基本的微粒——分子是很小的,分子就是納米級的粒子。經過簡單的計算,就知道,分子:乒乓球=乒乓球:地球。而原子的大小隻有10-10m,是分子的十分之一,基本粒子更小,只有<10-15m,至於誇克、輕子則只有<10-18m了。但還有比這更小的,超微觀層次是指小於普朗克尺度的范圍。所謂普朗克尺度,就是在普朗克空間:10-35m,和普朗克時間:10-43s之下的范圍。目前自然科學的視野從空間上看,最大范圍與最小范圍相差達到1061 倍,從時間上看,最長與最短相差達到1060倍。兩個數目初看起來是很大的。說到大數目,我們可能有些情況下對下面幾種情況下的數目感到無法計算,比如一場大雪中落下的雪花數,一場暴雨中下來的雨點數,全世界森林中的樹木上所有的葉子數,海洋中的水滴數等等,這些數目太巨大了,誰能計算得出來?只好用「不計其數」來形容了。但是所有這些數目都遠遠比不上總星系中的原子數,而後者只不過1081-85而已。
上面說的是空間的大小,下面說說時間的長短.佛學中經常說一剎那,那麼,一剎那究竟有多短暫呢?很簡單,在印度哲學中,「剎那」是這么計算出來的:一晝夜=30須臾,1須臾=30臘縛,1臘縛=60怛剎那,1怛剎那=120剎那,所以1剎那=0.013秒,並不是很短暫。佛學言壯士疾彈指經65剎那,而我們偉大的領袖毛澤東的一首詞中有「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一語,說時間過的很快,應該也源於此。當然這是向短處說,如果向長處說,則我們都知道佛學中有一個表示時間久遠的單位「劫」。它有多長呢?我們看一看它的意思,很容易算出來:從人壽10歲開始,每100年增長1歲,直到84000歲,再反過來減少到10歲,如此一增一減為一小劫,20小劫為一中劫,4中劫成、住、壞、空為一大劫,一大劫之中整個大千世界歷一成毀,經歷一個大的周期。如此算來,一大劫大約為1343840000年。這只是一般的劫,象一些特殊的劫更為長久,比如佛經上說:用一件極為輕軟的天衣,每隔三年拂拭一個方廣一里乃至四十里的磐石一次,直到將其消盡,為一小劫;每隔梵天中的三年拂拭一次方廣八十里的磐石一次,直到將其消盡,為一中劫;每隔凈居天中的三年拂拭一次方廣八百里的磐石一次,直到將其消盡,為一大劫。時間太久遠了.
至於說到咱們中國傳統文化,大家應該都知道「滄海桑田」的典故,說的是仙女麻姑自成仙以來,已經三次看到滄海變成桑田了。佛經中雲仙人壽命可達千萬歲,然也。不過麻姑如果碰到下面這幾位神仙,那簡直就年齡太小了。據《東坡志林》記載「嘗有三老人遇,問其年。一曰:滄海變桑田時,我下一籌。爾來我籌已滿十間屋。一曰:吾與盤古有舊」。這兩位神仙的年齡真是久遠久遠矣。「籌」,簡單說就是小木棍,滄海桑田一變遷以一個小木棍來記錄,這種小木棍那位老神仙已經堆滿十間屋了,你說他老人家有多大吧。另一位也不簡單,盤古何人也?開天闢地者也,「吾與盤古有舊」,那還不與天地同壽?從空間的大小來看,剛才說到「大千世界」,也是來源於佛經,其意思是這樣的:四大部洲構成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中含有10億個小世界。我們地球人居住在其中一個部洲裡面,而宇宙中有無量大千世界。其實根據現代科學的計算,地球在太陽系中就好像一個沙粒在操場之中一樣,太陽系在銀河系中又好像沙粒在操場,銀河系在總星系亦然,而總星系在宇宙中連沙子也不是,而是無窮小。所以,海神說自己在天地之中很是渺小,並不是謙虛,而是實事求是的說法啊。
河伯聽了這番道理,深覺言之有理,乃把自己的體會給海神說出來,以求得到海神的首肯「然則我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北海若說,你看,我剛表揚了你,怎麼你又迷糊了呢?「否」,你這樣說那就不對嘍。大理我給你講了,但尚未與你語至理啊。「何以知毫末足以定至細之倪?何以知天地足以窮至大之域?」你以為原子就是小之極至嗎?你認為總星系就是最大的了?唉,剛才我真和你白說了,你剛從一個陷阱里跳出來又進入了另一個陷阱,什麼時候是個頭呢?須知天外有天,總星系之外還有總星系,原子之下還有原子,從更高的層次來看,總星系就好象是原子那麼渺小,而從極微小的層次看,原子就好象是總星系那麼浩瀚。你得連天地的境界都超越過去,達到道的境界才行。什麼是道?道非大非小,非善非惡,非常非變,非正非奇,非外非內,超越一切,含攝一切,貫通一切,乃全,乃備,乃妙。領悟了如此妙道,方始明白:宇宙間一切事物皆本來完備具足大道一切真體妙用。偉大的天地固然美妙,難道世間的一草一木不是同樣美妙的嗎?「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萬物皆備於我」,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實理具備,隨在各足。猶如王陽明所說的:孔子、堯、舜,聖人、凡人,猶如金子,雖然分量不一樣,但如果都經過提純,成為足金、赤金,其純度是完全一樣的,沒有任何區別,所謂個個圓成是也。整個宇宙中的一切,從極大的天地到極小的原子,都互相含攝,互相具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互相之間緣起無盡,圓融無礙,宇宙中一切的一切都是美妙之極的,故禪宗先師才說「翠竹黃花,無非妙道;擔柴挑水,皆是菩提」,我佛如來亦言「煩惱即菩提」。禪宗至高無上的法門是不斷煩惱,不求解脫,因為煩惱即菩提,本來無縛,今亦無脫。出家出家,何謂出家?出家的真義就是「沒有煩惱」,隨緣任運,無處不是極樂。
可見,<秋水篇>沿著河→海→天地最後一直到達道的境界的思路將我們引入一個越來越廣闊、越來越美妙的境界之中,讀此妙文,悟此妙道,千載之下,吾心通於莊子之心,乃至通於無量眾生之心,通於宇宙萬事萬物,可得大自在矣。
3. 莊子 秋水 運用的寫作方法
從寫作角度看,本文主抄要運用了以寓言形式闡明觀點的寫作手法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對話的形式,討論「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莊子採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對話來討論玄妙的哲學問題。課文這一段河、海的對比,實際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貴賤之類的看法,然後一層深一層地引到漫無邊際的認識海洋。
4. 秋水 藝術特色
想像豐富,文筆流暢,極大地影響了後世的浪漫主義文學。
註:浪漫主義文學主要是指版想像豐富權,與現實主義文學相對而言,而不是體現愛情的浪漫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
課文節選《秋水》開頭的一段,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寫作風格: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想像豐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創造性,善用對比。
5. 寫秋水的作文
生命的目標即是死亡,因為死亡的存在,生命才有意義
紛擾人世間,浮華紅塵,往事可堪回首。在茫然之中走過了二十個春秋,青春年少不更事,二十年收獲了些什麼?錯過了些什麼?而奉獻於青春的又是什麼?是寄情於書畫藝術的痴狂,還是輿情於山水的明澈,亦或是坎坎坷坷的離情別緒,一切都已隨著煙波飄渺。
然,終究只是一場夢。夢,只能是回首,只有今天才是真正握於手中,心中常懷惆悵,胸中常積抑鬱,在歡樂與痛苦,瘋狂與沉默之中逐漸感悟生命的真諦。人生————一段旅程而已,目標是死亡,因有了死亡的限制,生命才變的有意義。在這段旅途中向死亡進軍的同時我們領略了生命的精彩,其中有許多美好、許多寶貴的東西,一如初戀。紅塵滾滾中,第一次兩心碰撞的感覺總是那麼令人難忘與神往。初戀之所以叫初戀說明那份情已然沒了結果,難道沒有結果的東西會讓人永久的懷念嗎?佛語雲:愛,是為情而生;情,乃愛之載體。人世間概括起來只有兩個字:情與佛。情是萬丈紅塵,佛是空門。一段情可以有兩種方式表達:對待一個感情很深的人可以選擇表達這份情與不表達這份情,而愛即是它的分界線,亦是它的結果。有了結果的東西終究是要有結束的時刻,只是一個時間長短的問題:幾個月、幾年、幾十年。在以後的日子裡誰也不敢擔保這份情會不會變質,因此在佛道中不講愛、不論愛,而另一種則是不表達那份情,那份情就沒了結果,當然只存於內心的情不會有完的那一天,它可以跨越千年乃至亘古,那將是一種無盡的愛。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感嘆我的生命,感嘆我的生活,經歷過了那陣陣翻雲覆雨般的情愛里程,才茫然頓悟:愛,是必須的;情是必要的。真正的愛不是在追與被追之中,而是存在於朝夕相處的關懷中。尋找這段奇情,覓取這份摯愛只須抱以一顆平常的心、感恩的心駐足於生活中,總有一天它會如約而至。生命旅程會有走完的時候,但情與愛卻如一泓秋水蜿蜒纏綿於遠方,這一路上有過香山紅葉,有過層巒疊嶂,有過激流跌宕,有過峰迴路轉,最終「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曾一心嚮往隱居的生活,於密林深處架起一舍茅屋在雨後的清晨擁抱一縷艷麗的朝陽,再竹板床上倚於床頭與枕頭相架的溫存里,心中懷有的是一份滿足與安然。歲月如歌,在二十年中奏響了多少悲歡離合、恩恩怨怨。歲月如輪,在二十年中走過了多少光輝歷史、坎坎坷坷。歲月如水一般,在我二十歲的天空中流淌,劃過一絲痕跡,往事如煙亦如一潭秋水在夕陽西下落葉紛飛的時刻擁有的潦然。
6. 秋水寫作意圖
答案:T;F;T
7. 以《秋水〉〉為特點,分析莊子行文的特點。
這是教育部給的標准答案!
本文節選自《莊子·秋水》,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人,他是老子之後道家的主要代表,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主張順應自然,提倡無為而無不為。莊子的文章想像豐富,汪洋恣肆,詞藻瑰麗,並多採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莊子》一書,共三十三篇。其中「內篇」,是莊周自著,「外篇」和「雜篇」是他的門人和後學者所作。
第二項,文體知識。
這是一篇以對話方式展開說理的論說文。
第三項,主旨。
本文的主旨是在無限廣大的宇宙中,個人的認識和作為,都要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因而是十分有限的,這一主旨在客觀上給人以有意的啟示,這就是人們不能囿於個人的見聞而自滿自足,應該努力學習,不斷上進。
中心論點是在無限廣大的宇宙中,個人的認識和作用是有限的,因此不可自多。
第四項,層次和段落。
本文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
即河伯所想所說。先寫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到海邊看到海以後,認識到最為天下之美近在已是錯誤的。會見笑於大方之家。
第二部分是第二個自然段。
即寫『海神』北海若的談話。闡述天下萬物是無限的,而人的認識和作用是有限的,人不可自多,不可自滿。
以上兩大段還可以各分幾個層次。
第一段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從開頭到天下之美為盡在已,寫何伯的自滿。
第二層從順流而東行到見笑於大方之家,寫河伯到海邊後才認識到自己那種自多的觀點是危險的。
第二段分為四層。
第一層從「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到「爾將可與語大理矣」。闡述人們的見識受到各種限制,只有對超越自己見識限制的人,才可以與他談論大道理。
第二段第二層從「天下之水」到「又奚以自多」,海若闡述海是比河大,但又比天地小,所以不能自多。
第二段第三層從「計四海在天地之間也」到「不似毫末之在於馬體乎?」,通過一系列的類力,闡述世界萬物和人類都有大小、多少之比,人是很渺小的。
第二段第四層從「五帝之所連」到最後,闡述人類社會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們所認識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為名,以此為博都是自多。而這些也像河伯開始時一樣,尚未超越自己的局限表現。
本文的結構特色:本文的結構特色是逐層推進的論證方法。本文的論證方法頗具特色。先由河與海比,從河水上漲,兩岸不辨牛馬,到海水不可為量數。這是由小到大,說明事物的相對性,河伯認識的局限性。那麼海就是最大的嗎?接下來就論述,盡管海水無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絕對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間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間。接下來從反面論述,由大到小,四海之於天地,中國之於海內,人之與萬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對的,那社會呢?人類社會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對的。這樣逐層論證,層層深入,論證透徹,充分地表達地文章的主旨。
第五項,本文的寫作特點。
一、寓論述於寓言之中。本篇是議論文,但我們未見有抽象的說教,而是虛構了河伯與海若對話的寓言故事,海若象莊子思想觀點的化身,河伯則代表了莊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觀點。通過兩個人物之間的對話來展現說理,闡明觀點。
二、景物描寫的襯托作用。本文開頭有一段對河水和海景的描寫。先寫秋水時至,百川灌河,黃河兩岸不辯牛馬,後寫北海浩瀚,不見水端,文章以河水與海水景象的大小對比,來襯托河伯與海若兩種不同的認識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這一文章的主旨。
三、援譬設喻使哲理具體化、形象化。莊子散文善於援譬設喻來表達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連類而及,層見迭出,令人目不暇接。
本文同樣如此,比喻句有:
1、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2、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澤乎?
4、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5、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於馬體乎?
以上比喻說明人的認識,受條件和環境的制約,世間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對的,人的認識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盲木地自我誇耀是愚蠢的,必定會見笑於大方之家。這些比喻以一個個具體生動的形象,把深奧而抽象地哲理表達的淺顯易懂。
四、運用排比句和反詰句,使氣勢磅薄,說理有力。
排比句有: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和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和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還有,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還有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而大倉乎?還有一個句子,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仕士之所勞,盡此矣。
第二段第四層從「五帝之所連」到最後,闡述人類社會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們所認識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為名,以此為博都是自多。而這些也像河伯開始時一樣,尚未超越自己的局限表現。
本文的結構特色:本文的結構特色是逐層推進的論證方法。本文的論證方法頗具特色。先由河與海比,從河水上漲,兩岸不辨牛馬,到海水不可為量數。這是由小到大,說明事物的相對性,河伯認識的局限性。那麼海就是最大的嗎?接下來就論述,盡管海水無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絕對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間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間。接下來從反面論述,由大到小,四海之於天地,中國之於海內,人之與萬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對的,那社會呢?人類社會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對的。這樣逐層論證,層層深入,論證透徹,充分地表達地文章的主旨。
第五項,本文的寫作特點。
一、寓論述於寓言之中。本篇是議論文,但我們未見有抽象的說教,而是虛構了河伯與海若對話的寓言故事,海若象莊子思想觀點的化身,河伯則代表了莊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觀點。通過兩個人物之間的對話來展現說理,闡明觀點。
二、景物描寫的襯托作用。本文開頭有一段對河水和海景的描寫。先寫秋水時至,百川灌河,黃河兩岸不辯牛馬,後寫北海浩瀚,不見水端,文章以河水與海水景象的大小對比,來襯托河伯與海若兩種不同的認識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這一文章的主旨。
三、援譬設喻使哲理具體化、形象化。莊子散文善於援譬設喻來表達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連類而及,層見迭出,令人目不暇接。
本文同樣如此,比喻句有:
1、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2、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澤乎?
4、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5、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於馬體乎?
以上比喻說明人的認識,受條件和環境的制約,世間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對的,人的認識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盲木地自我誇耀是愚蠢的,必定會見笑於大方之家。這些比喻以一個個具體生動的形象,把深奧而抽象地哲理表達的淺顯易懂。
四、運用排比句和反詰句,使氣勢磅薄,說理有力。
排比句有: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和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和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還有,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還有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而大倉乎?還有一個句子,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仕士之所勞,盡此矣。
8. 莊子 秋水 的文體特點
本文節選自《莊子·秋水》,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人,他是老子之後道家的主要代表,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主張順應自然,提倡無為而無不為。莊子的文章想像豐富,汪洋恣肆,詞藻瑰麗,並多採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莊子》一書,共三十三篇。其中「內篇」,是莊周自著,「外篇」和「雜篇」是他的門人和後學者所作。
第二項,文體知識。
這是一篇以對話方式展開說理的論說文。
第三項,主旨。
本文的主旨是在無限廣大的宇宙中,個人的認識和作為,都要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因而是十分有限的,這一主旨在客觀上給人以有意的啟示,這就是人們不能囿於個人的見聞而自滿自足,應該努力學習,不斷上進。
中心論點是在無限廣大的宇宙中,個人的認識和作用是有限的,因此不可自多。
第四項,層次和段落。
本文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
即河伯所想所說。先寫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到海邊看到海以後,認識到最為天下之美近在已是錯誤的。會見笑於大方之家。
第二部分是第二個自然段。
即寫『海神』北海若的談話。闡述天下萬物是無限的,而人的認識和作用是有限的,人不可自多,不可自滿。
以上兩大段還可以各分幾個層次。
第一段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從開頭到天下之美為盡在已,寫何伯的自滿。
第二層從順流而東行到見笑於大方之家,寫河伯到海邊後才認識到自己那種自多的觀點是危險的。
第二段分為四層。
第一層從「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到「爾將可與語大理矣」。闡述人們的見識受到各種限制,只有對超越自己見識限制的人,才可以與他談論大道理。
第二段第二層從「天下之水」到「又奚以自多」,海若闡述海是比河大,但又比天地小,所以不能自多。
第二段第三層從「計四海在天地之間也」到「不似毫末之在於馬體乎?」,通過一系列的類力,闡述世界萬物和人類都有大小、多少之比,人是很渺小的。
第二段第四層從「五帝之所連」到最後,闡述人類社會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們所認識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為名,以此為博都是自多。而這些也像河伯開始時一樣,尚未超越自己的局限表現。
本文的結構特色:本文的結構特色是逐層推進的論證方法。本文的論證方法頗具特色。先由河與海比,從河水上漲,兩岸不辨牛馬,到海水不可為量數。這是由小到大,說明事物的相對性,河伯認識的局限性。那麼海就是最大的嗎?接下來就論述,盡管海水無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絕對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間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間。接下來從反面論述,由大到小,四海之於天地,中國之於海內,人之與萬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對的,那社會呢?人類社會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對的。這樣逐層論證,層層深入,論證透徹,充分地表達地文章的主旨。
第五項,本文的寫作特點。
一、寓論述於寓言之中。本篇是議論文,但我們未見有抽象的說教,而是虛構了河伯與海若對話的寓言故事,海若象莊子思想觀點的化身,河伯則代表了莊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觀點。通過兩個人物之間的對話來展現說理,闡明觀點。
二、景物描寫的襯托作用。本文開頭有一段對河水和海景的描寫。先寫秋水時至,百川灌河,黃河兩岸不辯牛馬,後寫北海浩瀚,不見水端,文章以河水與海水景象的大小對比,來襯托河伯與海若兩種不同的認識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這一文章的主旨。
三、援譬設喻使哲理具體化、形象化。莊子散文善於援譬設喻來表達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連類而及,層見迭出,令人目不暇接。
本文同樣如此,比喻句有:
1、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2、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澤乎?
4、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5、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於馬體乎?
以上比喻說明人的認識,受條件和環境的制約,世間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對的,人的認識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盲木地自我誇耀是愚蠢的,必定會見笑於大方之家。這些比喻以一個個具體生動的形象,把深奧而抽象地哲理表達的淺顯易懂。
四、運用排比句和反詰句,使氣勢磅薄,說理有力。
排比句有: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和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和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還有,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還有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而大倉乎?還有一個句子,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仕士之所勞,盡此矣。
第二段第四層從「五帝之所連」到最後,闡述人類社會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們所認識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為名,以此為博都是自多。而這些也像河伯開始時一樣,尚未超越自己的局限表現。
本文的結構特色:本文的結構特色是逐層推進的論證方法。本文的論證方法頗具特色。先由河與海比,從河水上漲,兩岸不辨牛馬,到海水不可為量數。這是由小到大,說明事物的相對性,河伯認識的局限性。那麼海就是最大的嗎?接下來就論述,盡管海水無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絕對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間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間。接下來從反面論述,由大到小,四海之於天地,中國之於海內,人之與萬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對的,那社會呢?人類社會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對的。這樣逐層論證,層層深入,論證透徹,充分地表達地文章的主旨。
第五項,本文的寫作特點。
一、寓論述於寓言之中。本篇是議論文,但我們未見有抽象的說教,而是虛構了河伯與海若對話的寓言故事,海若象莊子思想觀點的化身,河伯則代表了莊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觀點。通過兩個人物之間的對話來展現說理,闡明觀點。
二、景物描寫的襯托作用。本文開頭有一段對河水和海景的描寫。先寫秋水時至,百川灌河,黃河兩岸不辯牛馬,後寫北海浩瀚,不見水端,文章以河水與海水景象的大小對比,來襯托河伯與海若兩種不同的認識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這一文章的主旨。
三、援譬設喻使哲理具體化、形象化。莊子散文善於援譬設喻來表達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連類而及,層見迭出,令人目不暇接。
本文同樣如此,比喻句有:
1、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2、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澤乎?
4、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5、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於馬體乎?
以上比喻說明人的認識,受條件和環境的制約,世間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對的,人的認識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盲木地自我誇耀是愚蠢的,必定會見笑於大方之家。這些比喻以一個個具體生動的形象,把深奧而抽象地哲理表達的淺顯易懂。
四、運用排比句和反詰句,使氣勢磅薄,說理有力。
排比句有: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和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和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還有,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還有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而大倉乎?還有一個句子,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仕士之所勞,盡此矣。
9. 莊子秋水的寫作特點
這是一篇以對話方式展開說理的論說文 本文的結構特色是逐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10. 《秋水》的語言特色
是莊子的《秋水》?
語言氣勢磅礴且充滿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