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學術界對哈姆萊特形象的主要觀點
哈姆雷特的轉變過程:快樂王子 - 憂郁王子 - 王子
延緩這一過程的原因,也有學術專界的很多觀點,戀母情屬結(也稱為戀母情結)就是其中的一個觀點。
有限公司關於一些其戀母情結的論點:
哈姆雷特有強烈的愛他的母親,他的叔叔克勞狄斯是不公正的敵人,也是他母親的直接競爭者和對手的愛欲。固體哈姆雷特有復仇的雙重動機,但哈姆雷特有戀母情結,競爭對手討厭愛比那些誰篡奪了復仇的寶座,以至於這種戀母情結的發展異常心理問題,甚至有亂倫傾向,受法律觀念和社會常規的壓制道德意識。因此,這使得他憂郁的內心痛苦也越深,越多他的行為是弱者,所以造成了他的猶豫,無力,甚至變態。
中國
個人識別,戀母情結是沒有的原因,其延遲的結果,哈姆雷特本身薄弱,優柔寡斷的性格和他的強大的外部力量,他希望它的根本原因以改革宇宙的野心一直猶豫不敢向前的根本原因。
B.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800字議論文
一部人類心靈詠唱出的偉大史詩,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完成於1601年的《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最高成就。
哈姆雷特是一個刻畫得極為成功的藝術形象,他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真實,但又要比我們偉大。哈姆雷特在我心目中始終是一個英雄,一個充滿了悲劇美的英雄。
悲劇具有一種深刻的美,悲劇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它不只是為了贏得人們一滴同情的眼淚,而是要通過悲劇產生、發展、結局的整個過程喚起人們對生命意義的嚴肅思索。莎士比亞所塑造的哈姆雷特這一藝術形象及其性格特點,正是遵循了悲劇藝術的特徵,從而使哈姆雷特的塑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哈姆雷特》這一不朽劇作中,始終存在著善良與邪惡等一系列激烈的矛盾沖突。哈姆雷特作為該劇的主要角色,他的命運不可避免地處於這激烈矛盾沖突的漩渦之中。身為王子的哈姆雷特被莎翁塑造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年輕英俊,堅毅勇敢,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的父王和母後,有著心愛的戀人奧菲莉婭,可以說,他的生命正處於人生最美好的時刻。然而,這美好的生命時光瞬息之間又消失了,他是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環境之中呢?我們看到,當時的丹麥宮廷一片混亂,老王奇怪地駕崩,王後改嫁新王,國外敵軍壓境,國內群情激憤、一觸即發,而宮中卻在通宵達旦地酗酒取樂,這一切,都在哈姆雷特年輕美好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從而使他鬱郁寡歡,認為人間不過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這些已經為王子年輕的生命注入了悲劇的因素。
隨著老王鬼魂的出現,宮廷內幕的揭開,謀殺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悲劇的帷幕拉開了……面對陰險奸詐的新王,哈姆雷特開始了孤身復仇的行動:為了復仇,他失手殺死了戀人的父親;為了復仇,他佯裝瘋狂失去了深愛的情人;為了復仇,他對軟弱的母親冷言相向;為了復仇,他忍受著失去友情的痛苦。最後,在一場血淋淋的宮廷決斗中,他雖然殺死了陰險狡詐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結束在這「牢獄」般的宮廷中。
魯迅曾經說過:「悲劇就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哈姆雷特作為一個深受廣大群眾愛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備整頓局勢、治理國家、報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對著以陰險奸詐的新王為代表的強大的封建勢力,作為一個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他始終把這種和人民緊密相連的事業看做個人的仇恨而孤軍奮戰,因此,他的悲劇既是真善美與邪惡力量相沖突的悲劇,也是一個人文主義者時代的悲劇。
《哈姆雷特》這部巨作給我的力量與思索是巨大而無窮的……
C. 有關哈姆雷特論文的創新題目
實在抓不準的話,去找專業的幫忙
我去年過的是朋友介紹的國淘論文寫作幫我版做的,非常有耐權心,水平也很高。
導思:這是一篇給材料作文。該題雖然規定了作文題目,但仍給學生思維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從文體來看,寫議論文是最好的選擇。學生可以從是非觀、處世態度、治學精神等方面談自己的看法,闡述自己的見解和主張。要寫好議論文,必須做好以下三點:
1、確定論點。根據命題提供的材料,可從不同角度提煉出諸多觀點,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選准一個論點充分論證。
2、選好論據。論據能起到充分證明論點的作用,論據選擇要遵循兩個原則:①真實確鑿,不能有虛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說服力,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3、組織好論證結構。最常用的結構一般為「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D. 關於「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為主題的議論文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這句話被廣泛用來說明莎士比亞塑造的哈姆萊特這個典型人物的復雜性。差不多同樣的意思,魯迅曾經這樣談論《紅樓夢》,「《紅樓夢》是中國許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這明目的書。誰是作者和續者姑且勿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①許多時候我們都用魯迅的這段話來批判閱讀過程中對於文本的「誤讀」和「歪曲」,而事實上,在閱讀過程中這種「作者帶來文字,讀者則自帶意義」的「誤讀」和「歪曲」客觀地存在著。
文本解讀活動中,讀者在哪裡?「如果此時此刻有人問『你在做什麼』,你很可能會回答說『我在閱讀』,因而也就等於承認了這一事實:閱讀是一種活動,一件你做的事。沒有人會認為閱讀行為能在不存在讀者的狀況下發生——你怎麼可能把舞蹈和跳舞的人分開呢?但奇怪的是,在對閱讀的最終結果(也就是意義或者理解)進行分析性評述時,讀者卻往往被遺忘,或者被忽視。在最近的文學史上,讀者則被合法地完全地完全排斥在外了。」②而這恰恰是接受批評的理論前提。「有一點很明顯,盡管注重讀者的文學批評的理論家們在許多問題上存在著分歧,但他們在這一點是一致的,即都反對那種認為意義生來就完整地、獨立地存在於文學文本之中的說法。」③「由於把重點放在讀者方面往往會先是銷蝕、後來又破壞客觀的文本。」④讀者反應批評將解讀從集中文本,轉移到讀者,轉移到文本和讀者的關系。讀者和文本的關系不再是對文本預設了意義的尋找和發現,而是不同的讀者經由不同的路徑去創造性地重建文本的意義。由於20世紀70年代聯邦德國接受美學的廣泛影響,讀者反應批評也稱接受批評。它有點類似於我們傳統中的「詩無達詁」和「見仁見智」。一定意義上,讀者反應批評正暗合當今語文教學對學生閱讀創造性和開放性的訴求和強調。
「讀者反應批評學派所持批評主張在概念上並不一致,這個術語是為了區分出一個研究領域,是指那些使用讀者、閱讀過程以及反應這類用語的批評家。」⑤讀者反應批評思潮的淵源可以回溯到20世紀30年代。波蘭文藝理論家羅曼·英加登和美國女批評家路易絲·M·羅森布拉特是這一思潮的兩個源頭。英加登在他的《文藝作品》和《文藝作品的認識》等著作中提出了讀者是文學藝術作品的共同創造者的主張,並指出藝術作品與其「具體化」的區別和藝術作品與審美客體的區別。他的理論成果為後來的接受美學的代表人物沃爾夫崗·伊瑟爾等人直接吸收並加以系統發揮。羅森布拉特在她的《作為探索的文學》一書中,提出了文學溝通的概念,認為文學作品是通過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溝通來實現的,無人閱讀的作品等於不存在。她的這些主張成為20世紀50年代英美批評界研究讀者反應的導線。20世紀50年代是讀者反應批評興起的時期。在英美批評界,新批評派受到結構主義的巨大沖擊。而結構主義由於打破單部文學作品的確定性和封閉性,也必然為闡釋的多元論和相對主義,進而轉向讀者和閱讀過程的研究打開了大門。⑥20世紀70年代,接受美學發軔於聯邦德國,逐漸風靡世界,成為一種世界性的理論潮流。聯邦德國康斯坦茨大學教授、接受美學的理論大師沃爾夫崗·伊瑟爾和接受美學的另一位創始人漢斯·羅伯特·堯斯一道,以開拓性的理論創見,成為接受美學的巨擘。20世紀60年代末伊瑟爾在康斯坦茨大學發表了著名講演《本文的召喚結構》,這篇演講和堯斯作為接受美學誕生宣言的講演《文學史作為文學理論的挑戰》引起了很大反響。⑦
讀者反應批評理論豐富駁雜,從中學語文教學的實際出發,以下的一些方面值得關注。首先,我們的語文教學活動應該擔負「理想的讀者」培養。按照斯坦利·E·菲什「我的讀者是一種思維的產物,是一種理想的或者理想化了的讀者,多少有點像沃德霍所說的『成熟的讀者』,或者彌爾頓所說的『合適的讀者』;用我自己的話來說,這種讀者是那種有知識的讀者。而那種有知識的讀者又是:1.一個對構成那篇作品的語言運用自如的說話者。2.一個完全掌握了『一個成熟的……聽者竭力想理解的語義知識』的人。這里所說的語義知識包括有關各類片語的知識,有關搭配可能性的知識,有關成語的知識,有關專業用語和其他行話的知識等等(也就是說,既包括使用語言的經驗也包括理解語言的經驗)。3.一個具備文學能力的人。」⑧其次,接受批評中對於中學語文教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應該是接受批評所認為的只有通過讀者與文本的會合,文學作品才能成為現實。就像伊瑟爾所指出的,對文本的解讀,讀者必須積極補充文本中沒有寫出但是作出暗示的那一部分,擔當作品的共同創造者。另外還有一點我們中學語文教學不妨作些嘗試。從20世紀50年代末起,就有不少批評家直接以學生為對象,進行關於閱讀反應的實驗和定量分析。比如美國學者斯誇爾就以52名九年級和十年級的學生為實驗對象,把學生在閱讀一篇短篇小說過程中所說的任何話語都作為反應詳細記錄下來。然後用統計學方法集中對記錄進行分析。他得出,盡管青少年的閱讀反應表現出某種群體性傾向,可是每個讀者的能力、素質和經驗背景的獨特影響造成了個別的變化。這等於說,讀者的反應是主觀性的,它制約著作品的意義。而威爾遜用同樣的方法對大學一年級的小說閱讀者進行研究。他讓54名讀者每人閱讀三部小說,並對其中9名實驗對象進行了較全面的深層研究。威爾遜得出的結論是,從文學研究的關系來看,重視反應比運用種種衡量闡釋准確性的標准更為重要。⑨這些研究對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應該是有啟發意義的。近些年,關於語文教學的討論很多,但我們這些討論,包括教材開發和教學活動的開展多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我們對教學對象閱讀狀況的真實把握的基礎上的,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E. 寫一篇《哈姆雷特》的論文,可以從哪些方面寫
首先要講 這部文章是4大悲劇之一,與《麥克白》、《李爾王》和《奧賽羅》都是莎士比亞的得意作首先可以描述下作者,然後推及到內容你可以對主角介紹和分析,然後說出作品的價值,還有其中的重點語句台詞等等論文嗎, 一般都要大概的概括下 在網上找到了一些能幫到你的質料, 看看在結構上,莎士比亞用了多線索多層次的手法,以哈姆雷特為父報仇的線索為主線,以挪威小王子和雷歐提斯的復仇古詩為副線,互相對比,激化矛盾,是喜劇場面不斷轉化,推進情節矛盾,走向高潮,以達到藝術效果,共同表現全局的主題。 在人物塑造上,著重內心世界的描寫(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人物形象的復雜正突出了人物的魅力。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豐富性,還多處運用對比手法。 在語言上,莎士比亞彰顯了大家風范,將多種文體相結合,表現出英語語言的獨特魅力。哈姆雷特是一個處於現實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義者,曾經對天地萬物、人與社會都充滿了美好的希冀。但是現實的嚴酷與丑惡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的人文主義的信念破滅了。作為一個人文主義者,哈姆雷特在復仇道路上的猶豫,顯示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義與封建勢力的懸殊。藉此表現了作者對文藝復興運動的反思與對人的命運與未來社會的憂慮。 盡請採納
F. 評價哈姆雷特作文800字
有一位王子,本來過著十分幸福美滿的生活,災難突然降臨,上天將他逼上了一條復仇之路,他就是丹麥的王子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的代表作之一,這次讀完之後,頗有感觸。
《哈姆雷特》講述了一個丹麥王子十分悲慘的復仇故事。哈姆雷特是丹麥的王子,他的父親是丹麥的國王。不幸的是,他的父親被他的叔父毒死了,奪走了王位。不久後,他的母親也背叛了他的父親,嫁給了他的叔父。一下子,哈姆雷特身邊所有的人,包括他的母親,同學,朋友。甚至他的愛人歐菲莉亞都差點成為了他叔父對付他的工具。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哈姆雷特毅然選擇了復仇這條艱辛的道路。
這雖然只是一個故事,但卻折射出一個最現實的社會現象。雖然說,現在已經是現代社會,不再是以前的那種封建社會了,總是發生著這種帝位之爭。可是,我們又有誰能否認,現在就沒有這種「戰爭」呢?
我想,答案也許是沒有吧!只是,昔日的「帝位」變成了今日的「帝位」,金錢,權利罷了!現在這個社會已經物質化,還有什麼真情可言呢?存在的只有利益。每個人都在想方設法地去贏取自己的利益,即使是朋友之間,親人之間。現在,人與人的心相隔太遠了,人之間的情感也被沖淡了,被利益沖淡了。親情還是利益,我想現在的人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吧!
我曾在電視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老人,辛辛苦苦工作了一生,賺下了較為豐厚的家業。在他七十歲的時候,拿出了自己的積蓄為兒子買了一套房子!但他的女兒見此就不肯了,她說:「同樣是子女,為什麼我就沒份?我也要得一半……」為此,兩兄妹不停地爭執,甚至還鬧上了法庭,老人見了十分傷心,被自己的女兒給活活地氣死了!大家也許還不知道,他的女兒亦是十分的富有,不但已經有了一套很大的房子,還買了一部幾十萬的小車。可是,她就是要爭得那點利益,結果將自己的父親給活活地氣死了!
也許,這就是生命之悲吧!現在,人們的心靈都被這利益的灰塵給蒙蔽了。人們只是看到了眼前的這點蠅頭小利,而忽略了真正珍貴的親情,友情!
不要再讓這樣的生命悲劇發生了!
G. 論文《哈姆雷特》寫作的主要內容和目的
搜狐博客 > 愛猴的慧 > 日誌 > 文海拾貝
H. 哈姆雷特人物分析作文600字
作文還要抄啊,我教你寫吧。
設計新穎別致的標題吸引讀者
文題版是文章的窗口,是概括權文章內容的言簡意賅的語句。讀者讀一篇文章,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題目。好的題目,如人的眼睛,能傳情顯神,讓讀者「一見鍾情」,過目難忘。所以,同學們在作文時,如非命題作文,可首先給文章構思一個具有吸引力、沖擊力,讓讀者見之即驚又喜,不肯舍棄下文的標題。如美國作家舒爾伯格的小說《我的精彩糟糕詩作》;還有學生在寫作中用過的題目《高貴的施捨》等,都能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且使文章增添了無限光彩。
首先,巧用修辭手法添魅力。因為修辭是一項富於實效性的語言表達方式,用得好,可以達到化抽象為具體的效果。如一位同學在《關心》一文中是這樣寫地球的:「在遠古時代,地球就像一位年輕漂亮的女子,綠蔭如蓋的大地,是她美麗的肌膚……」讀這樣的文章就像在欣賞一幅美麗的圖畫。
其次,善用名言警句。如果我們在寫作時恰當地運用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畫龍點睛之效。
選擇具有時代精神的語言。如一些反映時代發展的詞語——「克隆」、「基因」、「網際網路」、「情商」等。如果在有些作文中運用這些語言,文章的時代感也會躍然紙上。
I. 求關於「哈姆雷特」論文的寫作提綱!提綱!
劇情簡介
這是一部真正拍出莎劇古典戲味的代表作,由勞倫斯.奧立佛自導自演,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金像獎。
描述丹麥王駕崩,守夜衛兵看見老王幽魂出現,告知哈姆雷特王子。而叔父克勞迪服喪未滿,即娶其兄嫂繼承王位。王子與幽魂對話,獲知叔父謀害父王之真相,王子裝瘋賣傻為證實真相,導演一出老王被毒殺短劇,請新王與新後觀賞,叔父當場色變,母後以為王子瘋了,奧菲莉亞遭情人失蹤及喪父子之痛投河自殺,引起雷奧提斯心頭之恨,與克勞迪王共謀比劍時塗劇毒於劍鋒,酒內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葛楚皇後誤飲,雷奧提斯自己亦為毒劍所傷,臨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報了父仇,自己亦壯烈犧牲。
全片成功地突破舞台劇局限,在場景設計和鏡頭運動上都充分發揮了電影的映象魅力。奧立佛的念白和表情同樣精彩,將王子的性格悲劇詮釋得絲絲如扣,吉恩.西蒙絲飾演奧菲莉亞則純美至極。
「有人因天性不良而喪失理智,或因積習難返而抱憾終身,雖有純潔的道德,亦無法補救」,本片時莎士比亞作品般上銀幕上,成就最高影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兩項大獎,提名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
詳細劇情
哈姆雷特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丹麥國王哈姆雷特突然逝世後不到兩個月,王後喬特魯德就和國王的弟弟、新國王克勞狄斯結了婚。這一連串事情在朝中引起了議論,有些大臣認為喬特魯德輕率無情,居然嫁給了可憎卑下起克勞狄斯。甚至有人懷疑克勞狄斯是為了篡位娶嫂,卑鄙害死了已故的國王。
受刺激最深的還是王子小哈姆雷特。因為哈姆雷特總是把他已故的父親當作偶像來崇拜,所以最令他難受的倒還不是沒能繼承照理來說應由他繼承的王位,而是母親喬特魯德很快就忘記了和老國王的恩愛。在哈姆雷特看來,這樁婚事是十分不正當的,用「亂倫」兩個字來形容是再恰當也不過了。悲痛和郁悶使年輕王子昔日慣有的快樂盪然無存,在他眼裡,一切高潔的花卉全都枯死了,倒是種草卻在那裡瘋長。新王和王後想盡了辦法叫他快活起來,但哈姆雷特總是穿著黑色的喪服來表示他的哀悼,甚至在新王舉行結婚大禮的那一天,他仍舊身著喪服以示鄙視。
在無數天悲哀的日子裡,年輕的王子反復思量著他敬愛的父親是怎樣死的。雖然克勞狄斯宣稱國王是給一條蛇咬死的,但敏銳的哈姆雷特懷疑克勞狄斯就是那條蛇,而且,他猜測母親喬特魯德也有可能參予了謀殺。這些懷疑和猜測困擾著哈姆雷特,直到有一天他聽說鬼魂的事,整個宮廷陰謀才開始顯露出輪廓。
有學問的霍拉旭是哈姆雷特的好朋友。他和宮廷警衛馬西勒斯曾在夜半看見過一個鬼魂,長得和已故的國王一樣,烏黑的鬍子略帶些銀色,穿著一套大家都很熟悉的盔甲,悲哀而且憤怒地走過城堡的高台。一到子夜他就來了,哨兵對他講話,他好像作出要說話的樣子,但這時雞鳴天亮了,鬼魂就消失了。當霍拉旭向哈姆雷特講起此事時,困惑中的王子立刻相信了,他斷定這一定是父王的鬼魂,他認為鬼魂這樣出現一定不會是無緣無故,說不定有什麼冤屈的事要講,盡管鬼魂一直沒開口,但哈姆雷特認為父親會對兒子說的。於是,王於決定當天晚上和哨兵一起去守夜,好見到父王的鬼魂。
哈姆雷特焦急地等待黑夜的到來。天剛黑,他就和霍拉旭、馬西勒斯等人登上了鬼魂經常出沒的高台。月冷星稀,朔風刺骨,給鬼魂的出現更添了幾分寒冷的前奏。正當他們談著天氣的時候,霍拉旭打斷了池們的談話。說鬼魂出現了。
哈姆雷特看見鬼魂果然和霍拉旭他們描述的一模一樣,起初他又驚奇又害怕,他還祈求天神保佑他們,因為他不知道鬼魂是善是惡,更不知道它帶來的是禍是福。可是漸漸的他覺得父王的鬼魂並沒有什麼惡意,只是悲哀地望著他,好像很想跟他說話。哈姆雷特膽子就大了起來,走向前去,望著和父親無甚兩樣的鬼魂,情不自禁地喊道:「國王,父親!」懇求他說說為什麼不好端端地安息在墳墓里,卻要離開那裡出現在月光底下的高台上?他請鬼魂告訴他怎樣才能平息它不安的靈魂。於是,鬼魂就示意哈姆雷特跟它到人少僻靜的地方去好一吐為快。霍拉旭他們竭力勸阻哈姆雷特不要跟鬼魂去,生怕鬼魂露出獰惡的面目嚇壞了年輕的王子。但睿智的哈姆雷特早就盤算著揭開父王暴斃的秘密,怎肯放棄這樣的機會?至於生命,他早就看得透了,而他的靈魂,既然也同樣是永生的,鬼魂又怎能加害於它呢?所以年輕的王子突然覺得像獅子一樣強悍,掙脫了霍拉旭們的阻礙,跟著鬼魂走了。
當四處無人的時候,鬼魂打破了沉默,說它正是哈姆雷特父親的鬼魂。鬼魂說他是被人害死的,兇手就是他的親弟弟克勞狄斯,目的是為篡奪王位、霸佔王嫂。當老國王照老習慣午後在花園里睡覺的時候,歹毒的克勞狄斯趁他熟睡的時候,偷偷溜進花園,把毒草汁灌進國王的耳朵和眼睛裡。那致命的毒汁像水銀瀉地一樣流進了他全身的血管里,燒幹了血液,並使皮膚到處長起硬殼似的瘡。這樣,卑鄙的弟弟奪去了他王兄的生命,篡奪了王位,霸佔了王嫂。鬼魂請求哈姆雷特說,要是他確實崇拜和摯愛他父親的話,那他一定要向那卑鄙的兇手復仇。鬼魂又喟嘆說沒想到恩愛多年的妻子居然如此寡廉鮮恥,輕易地就投入謀殺她丈夫的兇手的懷抱。但鬼魂又囑咐哈姆雷特在復仇時千萬不可傷害到他的母親,讓上帝去裁決她,讓她不安的良心時時刺痛她自己就夠了。 哈姆雷特含淚聽完了鬼魂的控訴,答應鬼魂一切都按它的吩咐去辦,鬼魂這才放心地消逝了。
哈姆雷特立誓要把他所記得的所有事情,包括他從書本及閱歷里學到的東西統統忘掉,只剩下鬼魂告訴他的話和要他做的事來支配他的腦子和身體。這個秘密,哈姆雷特只謹慎地告訴了密友霍拉旭一個人。他吩咐馬西勒斯等人對那晚上所看到的一切都要絕對地保守秘密。
在得知這個宮廷陰謀之前,精神的痛苦就使哈姆雷特的身體虛弱,精神頹唐,鬼魂揭開秘密又在他心靈上增加了極其沉重的負擔。哈姆雷特生怕這樣下去會引起克勞狄斯的注意,認為哈姆雷特知道許多內情而要對付他,因此存起什麼戒心來。於是王子就作出了一個奇特而大膽的決定:假裝發瘋。這樣一來,克勞狄斯可能就不會認為他有什麼圖謀,也不會有什麼猜忌了。而且,假裝發瘋不但可以巧妙地掩蓋他內心中的真實的不安,也可以給他機會冷眼窺視克勞狄斯的一舉一動。
自此,哈姆雷特在言語、服飾及各種行動上都裝得瘋癲怪誕。他裝瘋十分肖似,以至國王和王後都被他哄騙了過去。他們壓根兒不知道鬼魂揭秘的事,所以認為哈姆雷特的發瘋除悲悼他父親的逝世外,一定還有愛情的折磨,而且,國王和王後還自作聰明地看出來王子愛上了哪一位姑娘。在所有的變故發生之前,哈姆雷特確實愛上了一個叫做奧菲利姬的美麗姑娘,她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兒。哈姆雷特曾經給她寫過情書、送過禮物,有過許多熱辣辣的愛情表白,正大光明地向這位純潔美麗的少女求過愛,她也肯相信所有王子的海誓山盟都是真摯的。自從哈姆雷特定下裝瘋的計策,他就故意顯出一副對可愛的姑娘非常冷酷無情的樣子來。好心的奧菲利婭倒並沒有怎樣怪他,只是覺得王子的冷漠決非他的本意,而完完全全是因為他的瘋病。她認為王子以前的高貴和睿智彷彿是一串美妙的鈴鐺能奏出非常動聽的音樂,可是現在悲痛和憂郁損毀了他的心靈和理智,所以鈴鐺只能發出一片刺耳的怪響。
盡管哈姆雷特的復仇大事充斥了血腥味道,和求愛的羅曼蒂克很不相稱,同時在他看來愛情這種悠閑的感情和他的責任也是格格不入的,可是他有時仍情不自禁地思念起可愛的奧菲利婭。有一次哈姆雷特突然覺自己的冷酷好沒道理,就寫了一封滿篇狂熱誇張詞藻的信給奧菲利婭,什麼可以懷疑星星不是一團火,懷疑太陽不會動,懷疑真理是謊言,可是永遠不要懷疑他的愛情……等等。這狂躁的表現很符合他的瘋癲的外表,但字里行間倒也不免稍稍露出一些兒柔情,好讓這位好姑娘不能不承認哈姆雷特在心裡是深深愛著她的。奧菲利婭把這封信拿給她的老父親看了,於是國王和王後也清清楚楚地知道了什麼才使聰明的王子發瘋的。母後喬特魯德倒真心希望哈姆雷特是為了奧菲利婭的美貌才發起瘋來的,那麼,姑娘的溫柔是很可以叫哈姆雷特恢復到原樣的。
可是哈姆雷特的心病是遠非他母親所能想像的。丹麥王子的腦海里旦旦夕夕想的都是他父親的鬼魂,是為父親復仇的神聖命令。每天每時的拖宕在他看來都是罪惡的,都會破壞命令的神聖。但那國王整天有衛兵保護,而且總是和喬特魯德在一起,想要殺了國王不是那麼容易的。另外,篡位者恰好是他母親現在的丈夫,這使他分外痛心,要真動起手來就更猶豫不決了。天性溫柔敦厚的哈姆雷特本來就認為把一個同類活活殺死,是討厭而且可怕的。再加上他長時期的憂郁和頹唐也使他搖擺不定、無所適從,所以一直沒能採取果斷的行動。再說他聽說魔鬼是搖身百變的,或許它變成了他父親的樣子來叫他去殺人也未可知,於是他決定不能單憑幻象或幽靈的指使去行事,一定要有真實的根據才行。
正當哈姆雷特心意閃爍不定的時候,宮里來了個戲班子,這便給了王子一個試探的機會。哈姆雷特以前就很喜歡看他們演的戲,特別是里頭有個演員表演特洛伊老王普里阿摩斯的被殺和王後赫卡柏的悲痛這樣一段悲劇的台詞,常令哈姆雷特感動不已。哈姆雷特親自去向戲班子表示歡迎,說是過去聽了那段台詞是多麼地難以忘懷,並要求那個演員再表演一次。那個演員果然又活靈活現地演了一遍,演那個老國王如何被人殘忍地謀害,城池和百姓如何遭災,王後如何瘋子般光著腳在宮里跑來跑去,本該戴王冠的頭上蒙了一塊破布,本該披著王袍的腰裡卻裹了一條毯子。這場戲演得非常逼真生動,不僅流出了眼淚,觀看的人也都以為他們看到的是真的事情而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哈姆雷特心裡有些別扭,他想到那個演員僅僅說了一段編造的台詞,居然便動起情來,為千年前的古人赫卡帕流下同情的淚,那麼他哈姆雷特該有多麼遲鈍,因為他有真正該慟哭的原因——一個真正的國王,一個慈愛的父親給謀殺了,——然而他居然如此無動於衷,好像他已經忘了要復仇似的。不過,這件事還是給了哈姆雷特一個啟發,他想一出演得逼真的好戲對觀眾的影響是巨大的,有些奸詐的兇手往往會在觀看錶演時,由於場面和情節的相似,良心發現,居然會當場招供自己所犯的罪行。那麼,克勞狄斯是否也會這樣呢?於是,哈姆雷特決定叫這個戲班子在他叔叔面前表演鬼魂所說的謀殺場面,然後仔細觀察克勞狄斯的神情反應來確定他究竟是不是兇手。
照王子吩咐准備的一出戲是講發生在維也納的一件謀殺公爵的案件的。被害的公爵叫貢扎古,他的妻子叫白普蒂絲姐。說是公爵的近親琉西安納斯為了霸佔貢扎古的家產,便在花園里毒死了公爵,並騙取了公爵夫人的委身。國王和王後都應邀前來看戲。國王壓根兒不知道他上了哈姆雷特的當,當他和大臣們坐下來看戲時,哈姆雷特便坐在他旁邊,好仔細地察看他的神情。那出戲的開頭便是貢扎古和白普蒂絲姐的談話。那妻子再三向丈夫表白她至死不渝的愛,說是假如貢扎古先死了,她決不會再嫁,如果哪一天她再嫁了,便會招致報應。還說是除了那些謀殺親夫的毒婦,沒有哪個女人會再嫁的。哈姆雷特發現國王和王後聽到這段話時臉色頓時就變了。而當劇情發展到琉西安納斯把毒葯灌進在花園里熟睡的貢扎古的耳里時,哈姆雷特發現那個篡位的小人再也看不下去了,他忽然大喊點起火炬回宮,裝作身體不舒服的樣子,匆匆離開了劇場。現在哈姆雷特終於能斷定鬼魂說的全是實話,絕非是他的什麼幻象。在這個一直困擾著他的疑問霍然得到解決後,哈姆雷特感到很暢快。他對霍拉旭說,如今他的的確確知道他敬愛的父王是被克勞狄斯謀害了的。
正當哈姆雷特盤算著該如何去報仇時,王後卻派人叫他去後宮談話。喬特魯德是奉克勞狄斯之命去叫哈姆雷特的,克勞狄斯讓王後向哈姆雷特表示,他倆都很不高興他剛才的舉止。篡位的國王生怕出自母親的天性喬特魯德會偏袒兒子,可能會隱匿起一些他很想知道的話來,所以就吩咐御前大臣波洛涅斯躲在王後內宮的帷幕後面。這個安排非常適合老波洛涅斯的心意,他在多年的勾心鬥角的宮廷生活中平穩地混到了御前大臣的位置,深知用詭計來刺探內幕的訣竅。
當哈姆雷特來到後宮時,王後先是很溫婉地責備了他的舉止行為,說王子已經開罪於他的「父親」了,當然,她指的是新國王克勞狄斯。哈姆雷特聽到她把「父親」這樣一個聽起來令人肅然起敬的稱呼用在一個卑污之徒身上時非常吃驚和生氣,毫不客氣地沖著喬特魯德說:「母親,我想是你大大地得罪了我的父親。」王後脹紅著臉說他在胡說。哈姆雷特反駁道:「既然你那樣問法,我就應該這樣回答。」王後惱怒地說:「你莫非忘了在和誰說話?」哈姆雷特一聲冷笑,「我但願能忘記,但我又不能忘記,你確確實實是王後,你丈夫的弟弟的妻子兼我的母親。」王後勃然大怒:「你竟敢對我如此無禮。我只好去找那些會說話的人來了。」她的意思是要去找克勞狄斯或波洛涅斯。
哈姆雷特想,既然好不容易有個機會單獨跟王後在一起,總得想辦法叫她意識到自己的墮落來,於是就抓住王後的手腕不讓她走,按住她讓她坐下來了。哈姆雷特的這種強橫態度叫王後十分害怕,擔心他由於瘋狂會做出傷害她的事來,於是就大聲嚷了起來。而此時躲在帷幕後面的波洛涅斯驚恐萬狀地大喊道:「救命啊!快來人救王後啊!」哈姆雷特以為是國王藏在那裡,心想機會來了,於是拔出佩劍向幕布後刺去。喊叫聲嘎然而止,哈姆雷特以為國王克勞狄斯一定死了。當他把屍體拖出來一看卻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
「瞧瞧!」王後大聲嚷著,「你幹了一件多麼殘忍的事啊!」
「是的,母親,確實很殘忍,」哈姆雷特回答說,「但不比殺了一個國王又嫁了他弟弟的行為更殘忍!」
哈姆雷特想打開天窗說亮話,所以就坦白地說了出來。他認為對於父母的過錯,作兒女的應盡量寬容,但這種過錯如嚴重到一定地步,那麼連兒子也是可以嚴厲地責備母親的。他責備王後不該水性楊花很快就忘記先王,投入兇手的懷抱;不該輕易就忘記對先王的誓言。如果這樣的話,那足以讓人懷疑女人的一切誓言,一切所謂的美德也會變得虛偽,婚約還比不上賭徒的諾言,宗教也只是玩笑的空話。悲憤的王子指出王後的行為上愧於天下愧於地。為了讓顫抖的王後更好地悔悟,哈姆雷特拿出兩幅肖像,一幅是先王,王後的第一個丈夫,一幅是新王,王後的第二個丈夫。哈姆雷特說:「瞧,我的父王,他的額頭有多麼慈祥,氣概有多麼非凡!他的卷發像太陽神,前額像天神,眼睛像戰神,他的姿勢像剛降落在吻著蒼天的山峰上的傳信神。你再來看這一個,多像是害蟲和黴菌,因為他居然戕殘了他強健的兄長。」
正當哈姆雷特正在問王後喬特魯德她怎麼還能跟那個謀害了先王、竊取王位的兇手繼續生活下去時,他父親的鬼魂出現了,只有哈姆雷特一個人能夠看到,無論哈姆雷特怎麼指出鬼魂所站的地方,王後都不能看見,她很害怕地看著哈姆雷特對著空中說話,以為哈姆雷特仍舊在發瘋。哈姆雷特問鬼魂來干什麼,鬼魂說他是來提醒哈姆雷特不要忘記替他報仇的諾言的。鬼魂又說,要去和他母親說話,不然她會因為悲傷和恐懼而死掉的。鬼魂走後,哈姆雷特懇求王後不要以為他瘋了而把鬼魂引到人間,真正使鬼魂出現的原因恰恰是她自己的罪過。他懇求王後對上帝承認過去的罪孽,離開國王。要是王後以真正的母親的樣子來對待他,那他也會以真正的兒子的態度來祈求上蒼保佑她。王後終於感動了,答應照他說的去做。
和王後的談話結束後,哈姆雷特的心情平靜了一些。他看到不幸被他莽撞地殺死的老波洛涅斯的屍體時,王子傷心地哭了,因為這是他心愛的姑娘奧菲利婭的父親啊!
波洛涅斯的死給了克勞狄斯對付哈姆雷特的借口。按照國王的本意是要把他視為隱患的哈姆雷特殺死,但又怕擁戴哈姆雷特的百姓不答應,況且也怕畢竟是愛兒子的王後的阻撓,所以,波洛涅斯的身亡使國王可以借口把王子驅逐出境。狡詐的克勞狄斯要哈姆雷特由兩個大臣陪同坐船到英國去,以避免所謂的處分。當時的英國是向北歐強國丹麥納貢的屬國,所以克勞狄斯給英國朝廷寫了封信,編造了一些理由,要他們把哈姆雷特處死。聰明的哈姆雷特懷疑這裡面肯定有名堂,於是在夜裡偷偷從那兩個大臣處拿到那封信,巧妙地把自己的名字擦掉,而換上那兩個大臣的名字。不久,座船受到海盜的襲擊,哈姆雷特勇敢地拿著劍殺上了敵人的船,不料他自己的座船卻怯懦地溜之大吉了。那兩個大臣把他丟下,帶著改過的信件急急忙忙跑到英國去接受應得的懲罰了。
海盜俘虜了王子以後,倒對這個高貴的敵人十分客氣,不久就把他放了,希望王子在朝中替他們說些好話。當哈姆雷特返回王城後,見到的卻是一片悲慘的景象,那便是哈姆雷特曾經摯愛過的美麗姑娘奧菲利婭的葬禮。自從可憐的老波洛涅斯死了過後,這個未知世事的年輕姑娘受了很大刺激,神經也變得不正常起來,因為她沒想到可憐的老父親居然慘死在她所愛戀的王子手裡。她到處瘋瘋癲癲地跑來跑去,把一束束鮮花撒給宮里的女人們,說是在給她父親舉行葬禮;又時常唱一些愛情和死亡的歌兒,彷彿以前發生的事情全都給忘記了。她喜歡痴痴地坐在一條小河邊,那條小河的邊上斜斜地長著柳樹,葉子倒映在水面上。有一天,她趁人不備又偷偷溜了出來,來到小河旁,用雛菊、蕁麻、野花和雜草編結了一隻小小的花圈,然後爬上一棵柳樹,想把花圈掛到伸向河中的柳條上,可是樹枝一下折斷了;美麗純潔的奧菲利婭便帶著她編的花圈掉進了水裡。開始她還靠柔軟的衣衫托著在水裡浮了一陣,還斷斷續續哼唱幾句不知是什麼的曲兒,彷彿一點兒也沒在意自己遭受的滅頂之災,或者彷彿她本來就是生活在水裡的精靈一樣。可是沒多久,她的衣服就給河水浸泡得沉重了起來,她還沒來得及唱完那支婉轉的歌兒,就沉入水裡,一縷芳魂悠悠地上了天堂。
當哈姆雷特回到王城時,奧菲利婭的哥哥、從法國回來的雷歐提斯正在為不幸的夭亡的美麗姑娘舉行葬禮,國王克勞狄斯、王後喬特魯德和所有重要的朝臣都到了。一開始哈姆雷特不知道他們在舉行什麼喪葬儀式,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不想去驚動大家。他看見他們按照處女葬禮的規矩,在奧菲利婭墳上灑滿了芬芳的鮮花。花是由王後喬特魯德親自撒的,她邊撒邊說道:「唉,鮮花本應是撒在美麗的姑娘身上的!奧菲利婭,我本來滿心希望用鮮花來鋪滿你的婚床的,可愛的姑娘啊,沒想到卻是撒到了你的墳墓上了。你本來應該做我兒哈姆雷特的妻子的。」接著,一向摯愛妹妹的雷歐提斯又喃喃地說,希望奧菲利婭的墳頭上長出紫羅蘭來,然後雷歐提斯又發瘋似地跳進了奧菲利婭的墳坑,悲慟得死去活來,並且吩咐侍從拿土來堆在他身上,讓他和親愛的妹妹奧菲利婭埋葬在一起。看著這一切,哈姆雷特對奧菲利婭的熾愛又從心頭湧起,他不能容忍一個僅僅作為哥哥的人悲哀到這個程度,因為驕傲的王子覺得他自己對奧菲利婭的愛遠遠比四萬個哥哥的愛加起來還要深。所以,處於感情煎熬中的哈姆雷特不顧一切地跳了出來,比雷歐提斯更為瘋狂地跳進了奧菲利婭的墳坑。沖動的雷歐提斯認出這便是他全家的仇人哈姆雷特,因為他的老父和幼妹都是因為這個該死的哈姆雷特而死掉的,於是就沖上前去,死命地掐住哈姆雷特的脖子,眾侍眾趕緊上前才算把他們拉開。葬禮之後,哈姆雷特向大家道歉說,他剛才的舉止太魯莽了,叫人以為他竟然要和雷歐提斯大動干戈而跳進了墳坑;他解釋說他不能容忍竟然還有誰為了美麗的奧菲利婭的死而顯得比他哈姆雷特更悲傷。這樣一來,兩個高貴而又都高傲的青年似乎暫時講了和。
可是歹毒的國王卻不想放過哈姆雷特,於是他就利用雷歐提斯對其父親妹妹慘死所感到的內心忿憤,設奸計來謀害哈姆雷特。奸王唆使雷歐提斯假裝言歸於好而向哈姆雷特作出貌似友好的比劍挑戰。哈姆雷特當然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個看上去並無惡意的挑戰,並且約定了比賽的日子。比劍的那天,宮中所有重要人物都在場,因為大家都知道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兩人都精擅劍術,所以朝臣們都各自為兩位劍客下了為數不小的賭注。照一般的規矩,這種友好的比劍應該用圓頭不開刃的鈍劍,但毒辣的國王卻操縱了被仇恨所支配的雷歐提斯,讓他使用一把塗了致命毒葯的開刃尖頭劍。所以當哈姆雷特挑了一把鈍劍時,他已墮入國王的奸計,他一點兒也沒懷疑雷歐提斯有什麼不良企圖,也沒有檢查雷歐提斯的劍。比劍開始了,起初,雷歐提斯沒拿出真實本領來,故意讓哈姆雷特占些上風,好趁他掉以輕心之時全力一擊;而這時國王克勞狄斯也故意稱贊哈姆雷特的勝利,大聲喝著彩,頻頻為哈姆雷特的勝利乾杯,還下了很大的賭注,賭並不佔多少上風的哈姆雷特一定能贏。這一切都是為了分散哈姆雷特的心神,以便雷歐提斯能發起犀利的一擊。果然,幾個回合過後,哈姆雷特劍勢就有些鬆弛,這時,雷歐提斯兇狠地拿出了看家本領,用毒劍一下刺中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雖然還不知道全部陰謀,但這一擊也激起了他的怒火和勇氣。激烈的拚鬥中,哈姆雷特終於奪過那把毒劍並用它回敬了雷歐提斯一下,這下,雷歐提斯便成了國王奸計和自己的愚蠢的雙重犧牲品。正在這緊張的時刻,王後的慘叫又增添了幾分不祥色彩。原來,奸王特地給哈姆雷特准備下一杯有毒的飲料,以便哈姆雷特比劍時喝下去毒死他。這是一個多重的毒計,即便雷歐提斯的毒劍沒能刺死哈姆雷特,這杯下了烈性毒葯的飲料也足以要了哈姆雷特的性命。但國王忘了事先關照王後,所以當王後喝下那杯飲料時,剛來得及說她中了毒就倒地身亡了。
哈姆雷特頓時意識到這是又一個謀殺陰謀。於是他喝令把門關起來誰也不準外出,他要查出究竟是誰乾的。這時垂死的雷歐提斯覺得自己已深深地挨了哈姆雷特一劍,肯定是無救了,於是尚未泯滅的良心促使他招認了一切。他叫哈姆雷特不用查誰是兇手了,元兇是克勞狄斯,他自己也給克勞狄斯的奸計給害了。雷歐提斯請求哈姆雷特原諒他這個出賣朋友的人,告訴哈姆雷特說劍頭上塗了國王的毒葯,哈姆雷特已經活不過半個小時了,什麼靈丹妙葯都已救不了他了。說完這一切,雷歐提斯便死去了。哈姆雷特眼看自己快要死了,就拼起殘存的力量猛地向奸詐的國王撲去,把毒劍插進了奸王的胸膛,當即殺死了這個謀害他全家的兇手。哈姆雷特實現了他答應鬼魂的諾言,讓這個卑污的兇手遭到了報應。
奄奄一息的哈姆雷特用最後一口氣要求親眼目睹這場悲劇的好朋友霍拉旭一定要堅強地活下去,重義氣輕生死的霍拉旭想跟王子一快死。他告訴霍拉旭要把全部秘密公諸於眾。當霍拉旭含著眼淚答應他一定忠實地這樣做時,高貴的王子哈姆雷特便與世長辭了。霍拉旭和其餘人都流著淚祈禱天使保佑王子的靈魂。大家都覺得,要是哈姆雷特沒死的話,他一定會成為一個最尊貴、最得人心、最仁慈、寬厚的丹麥國王。
J. 淺談哈姆雷特 文章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復仇記》),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名著。
沙翁筆下的「哈姆雷特」形象經久不衰,至今還在打動著人們、感染著人們和震撼著人們,不僅僅因其為悲劇人物觀眾而掬一捧淚水,真正的原因是「哈姆雷特」身上體現出來的追求「真、善、美」、鄙棄「邪、丑、惡」,忠貞愛情為正義而拋卻私情、珍惜生命,為真理而甘於獻身的人格魅力使然。
一、身臨絕境,卻不向邪惡妥協、反抗憤爭的膽魄,勇於探索、追求真理的堅韌性格。
哈姆雷特正直、善良、情操純潔,是一個具有進步思想傾向,具有美好理想的青年王子。這就註定他與那個時代發生激烈碰撞是命運也是性格使然。
哈姆雷特最初是生活在一個開明君主的宮廷,一個充滿陽光、充滿幻想的理想王國之中。父親是一個理想的君主,英明治國,與母親恩愛相處。哈姆雷特與奧菲利亞之間有著純真的愛情,真誠的友誼。父亡、母嫁、叔父篡位,壞人當權等在一夜間發生,這惡夢似的打擊一串串襲來,現實的丑惡顯露出它原有的形態,理想和現實的反差如此之大,使哈姆雷特思想上受到了極大的震動,不得不對現實生活開始了重新認識。
「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麼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哼!哼!那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
「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楣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
憂郁與苦悶是哈姆雷特面臨現實與理想不一致時的一種表現,但是,在痛苦的思索、彷徨中,也使他逐步變得深沉、清醒、堅定和敏銳。探索中,他很快地意識到:「決心的赤熱的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在一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行動的意義。」他考慮到:「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是默默忍受,或是挺身反抗,他的內心經歷了一場激烈的思想斗爭。父親交給他的任務是復仇,嚴酷的現實需要他去行動,他也清醒地意識到自己 「有理想、有決心、有力量」來完成復仇的任務,為此他採取了一切力所能及的行動,他裝瘋、刺殺御前大臣,改寫密信,跳上海盜船直至最後決斗、處決奸王。這一連串的行動不僅反映出哈姆雷特勇敢、機智、判斷准確、行動果敢,更充分體現出他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抗爭鬥志。
二、忠貞愛情,卻為了復仇繼而「重整乾坤的事業,甘願獻出真愛乃至自己的生命
奧菲利亞是哈姆雷特心愛的人,一個心靈純潔的姑娘,是美和善的化身,她在哈姆雷特性格發展中是個必不可少的陪襯。哈姆雷特對她傾注了全部的愛「超過了一千個兄弟對她的全部的愛」,而為復仇和「重整乾坤」的事業,哈姆雷特在關鍵的時刻,選擇了自己的路,割斷兒女私情,勇敢地與邪惡勢力作不妥協的斗爭,表現出獻身精神。
哈姆雷特最終是與敵人同歸於盡,而沒有實現人文主義理想,他的悲劇也是人文主義者的悲劇,也是當時社會形態的悲劇。
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還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先進人物的特色。這個形象的力量在於提出了社會必須改革這樣一個問題,在於他勇敢地揭露世界存在的種種罪惡,所以這典型形象為文學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之一。尤其他的死,更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悲劇意義和悲劇美學內容,產生濃厚的社會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從而使悲劇充滿詩意和哲理性,也使悲劇《哈姆雷特》從一個傳統的復仇題材在莎翁的筆下而成為一部文學名著。(戚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