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作文古詩改編成一個故事600字
一隊人馬在邊塞的戈壁灘上緩緩前行,滿身鎧甲的將軍猛地勒住棗紅色的坐騎,馬仰頭長嘯,嘶鳴聲在狹長的山谷中激盪回響。
眾人抬頭,疲憊的眼神中頓時閃過熠熠的光彩。將軍古銅色的臉上露出難得的笑容,震顫的肌肉似乎要抖落滿面黃沙。
「就地休息!」將軍一揚手中的長鞭,雄渾的聲音震盪著兩面山上的碎石。
黃黃的斜陽,染黃了將軍灰白的胡須,也給整個隊伍灑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彷彿突降在這荒漠邊緣的一隊天兵天將。
站在秋天包裹著的西北邊塞,天地彷彿在此相接。邊塞的蒼穹似分外開闊空曠,寂寥深邃,沒有浮雲的嫌礙,只有荒涼而不透明的成熟。南飛的大雁偶爾掠過天空,排著古老的「儀仗隊」匆匆離去,竟一點也不留戀這好似專為它們而准備的邊塞景象。
這荒涼的西北邊塞!
秋風更強勁了,挾著黃沙,如馬鞭一般抽打著路邊瑟縮的灌木,抽打著冰冷而堅硬的石頭和那一隊疲憊的人馬。馬禁不住這無情的抽打,打著響鼻,嘶鳴著。士卒們緊緊地靠在一起,把頭埋得很低很低。時間在此時彷彿凝固了。
一聲悠遠而渾厚的收兵號角聲響起,四面傳來戰馬的嘶鳴聲,盔甲武器碰撞之聲,獵獵的秋風撕扯旌旗之聲以及風沙瘋狂摩擦而發出的狼嚎一樣的聲音……各種聲音交織、回響在這大漠的上空,彷彿只有它們才是這一片土地的主宰。
狂風吼叫著,攜捲起的黃沙彌漫了層層山巒,掩蓋了夕陽溫暖的黃色,留下一片倉皇的慘白。
宿營地上空,不斷升騰的股股濃煙,張牙舞爪,漸漸吞沒了西方那一抹慘白。周圍的群山,在夜幕中面目愈來愈猙獰。只有那座緊閉城門的孤城和孤城中的人馬和著邊塞的風入夢。
入夢?思鄉的人就怕入夢。
白天行軍、作戰勞頓,使他們沒有思鄉的罅隙,可月上中天,柔情萬般的明月把他們全攬在了故鄉的懷抱中。望著月亮,妻子淺淺的笑靨映在月中;望著月亮,年過花甲縫補衣裳的母親映在月中;望著月亮,孩子甜甜的喊聲從月中傳來……但士卒無奈,腮邊掛滿了冰冷的淚痕:奉命戍邊,雖已多年,但抗敵的功業尚未完成,有家難回,有家也不能回啊!
將軍獨自斟上一壺烈酒,為了緩解白天征戰的勞頓,更為了驅走那一股股襲上心頭的思鄉之情。淡淡的燈火在燈罩中搖曳著,把將軍疲憊的身影時而拖長時而縮短。將軍的手在作戰地圖上移動著,心中反復思忖著作戰計劃。他的眼停在了地圖上那個被群山環抱的點上,靜靜地出神。看著,看著,他彷彿看到自己帶領士卒殺向敵陣,所向披靡,敵人死的死傷的傷,屍橫遍野。士卒們簇擁著他:「勝利了!勝利了!」歡呼著,跳躍著。他走出隊伍,神情莊重地在一塊巨石上刻了一個大大的「宋」字……
將軍的面容紅紅的,不知是因為剛才的酒烈,還是依然沉浸在那勒功刻石的畫面中激動所致。頭上的白發被紅紅的面容映得更白了。
忽然,一管幽怨凄涼的羌笛聲,把將軍拉回了現實。它如泣如訴,如怨如怒,絲絲縷縷,在整個月夜中飄盪,如幽靈一般懾人魂魄,再次牽起了將軍心中那最溫柔最深沉的情感——無限的鄉思。
剎那間,帳外的秋霜再次爬上了將軍的額頭。
那夜,戍邊官兵圖報國,征戰男兒盡思鄉。
Ⅱ 中小學生古詩文的增加是好是壞作文600字以上。
當然是好事了,中國古典文學值得後人學習,多研究一下積累知識擴大閱讀面有好處的。作文六百字以上突出了精緻的特點,反對冗長拖泥帶水的八股文作風,學習古文化之精髓,使中華民族文化得從源遠流長。
Ⅲ 關於怎樣背誦古詩的作文600字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誦讀古詩詞已列為一項重要內容:要求小學階段的學生能夠熟練背誦一定篇目的古代詩詞.古人雲:為文之道在於厚積而薄發.小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
學校一直就非常重視學生古詩文的背誦與積累,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人文修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了更好的推動與傳承悠久燦爛文化.本學期,我校對六年級學生的積累背誦情況進行了綜合素質競賽,本次競賽學校要求我們六年級採取全員參與、活動展示的方法,這實施過程中我作為校本老師有幾點感受:
1、從積累的數量上就要求我們校本老師需要抓在平時,練在日常,真是: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2、學校開展的中華經典誦讀活動意義深遠.而最能代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經典有《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大學》、《中庸》、《論語》、《老子》、《中華古詩詞經典》等重要著作.在每個年段分別體現出來,可想而知,經過六年的學習積累,我想學生的收獲將是極大的.小學是學生記憶的黃金時期,孩子們能將經典詩文爛記於心,用一生的時間去感悟,去踐行,定會終生受用的.在實施校本課程的時候,學校要求學生試著作詩和改詩呢!班中有一學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寫到:「我喜歡中華經典誦讀,它讓我學會了許多知識,懂得了許多道理.」的確,在活動中,我們看到了孩子的進步.
3、在老師和學生的努力下,古詩文誦讀逐步走向深入.古詩文誦讀最大受益者是學生.誦讀大量可以振奮精神,溫潤生命的詩文,將使學生受益終身.師生情感誦讀,字字句句,抑揚頓挫,入情入境,令人陶醉.那一首首工整優美,寓意深刻的詩詞,宛如一隻短笛,吹奏出誘人的曲調,使人遐想,讓人感嘆,給人振奮,催人奮進.
4、古詩文的誦讀要常抓不懈.開展古詩文誦讀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要長期堅持下去,不能流於表面化、表演化.我班利用晨讀、課前三分鍾說話、語文大課活動等多種方式,採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向家庭延伸,喚起學生背誦古詩的熱情,並使這種熱情經久不衰.
5、我個人覺得古詩文誦讀要和讀書結合起來,班級要有自己的計劃,不要面面俱到,但要有班級的特色.
6、古詩文背誦要求四、五、六年級在背的基礎上要落實到筆上,要求會背的古詩要會默寫,這就要求教師要幫助學生歸歸類,從季節、花草樹木、帶有數字的、描寫邊塞或軍旅生活的、描寫友情送別的、珍惜時間的古詩等積累背誦.這一點上,因為正逢畢業,學生相對掌握的較好.
中華經典誦讀,好似一根無形的教鞭,鞭策著我們教師在工作之餘,勿忘「充電」.
學生們朗朗的誦讀聲至今縈繞於耳,通過開展古詩文的誦讀活動,不僅使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得以廣泛傳播,而且使學生在此活動中,提高了誦讀的興趣,同時,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得到了提高.我們將在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繼續深入地開展這項活動,讓「古詩文」這一華夏精髓真正沁入每個孩子的心田.
Ⅳ 怎樣把古詩改寫成600字作文
將古詩的大意理解,藉助參考書分析到位,設想一下自己是詩人,當時的環境,事件,心理,具體描寫出來,再寫一下自己的感悟,就差不多了。
Ⅳ 用古詩寫一篇作文,不少於600字
好寫,其實就是擴寫,把古詩寫成白話文,敘述下來
Ⅵ 古詩改寫成作文600字
一隊人馬在邊塞的戈壁灘上緩緩前行,滿身鎧甲的將軍猛地勒住棗紅色的坐騎,馬仰頭長嘯,嘶鳴聲在狹長的山谷中激盪回響。
眾人抬頭,疲憊的眼神中頓時閃過熠熠的光彩。將軍古銅色的臉上露出難得的笑容,震顫的肌肉似乎要抖落滿面黃沙。
「就地休息!」將軍一揚手中的長鞭,雄渾的聲音震盪著兩面山上的碎石。
黃黃的斜陽,染黃了將軍灰白的胡須,也給整個隊伍灑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彷彿突降在這荒漠邊緣的一隊天兵天將。
站在秋天包裹著的西北邊塞,天地彷彿在此相接。邊塞的蒼穹似分外開闊空曠,寂寥深邃,沒有浮雲的嫌礙,只有荒涼而不透明的成熟。南飛的大雁偶爾掠過天空,排著古老的「儀仗隊」匆匆離去,竟一點也不留戀這好似專為它們而准備的邊塞景象。
這荒涼的西北邊塞!
秋風更強勁了,挾著黃沙,如馬鞭一般抽打著路邊瑟縮的灌木,抽打著冰冷而堅硬的石頭和那一隊疲憊的人馬。馬禁不住這無情的抽打,打著響鼻,嘶鳴著。士卒們緊緊地靠在一起,把頭埋得很低很低。時間在此時彷彿凝固了。
一聲悠遠而渾厚的收兵號角聲響起,四面傳來戰馬的嘶鳴聲,盔甲武器碰撞之聲,獵獵的秋風撕扯旌旗之聲以及風沙瘋狂摩擦而發出的狼嚎一樣的聲音……各種聲音交織、回響在這大漠的上空,彷彿只有它們才是這一片土地的主宰。
狂風吼叫著,攜捲起的黃沙彌漫了層層山巒,掩蓋了夕陽溫暖的黃色,留下一片倉皇的慘白。
宿營地上空,不斷升騰的股股濃煙,張牙舞爪,漸漸吞沒了西方那一抹慘白。周圍的群山,在夜幕中面目愈來愈猙獰。只有那座緊閉城門的孤城和孤城中的人馬和著邊塞的風入夢。
入夢?思鄉的人就怕入夢。
白天行軍、作戰勞頓,使他們沒有思鄉的罅隙,可月上中天,柔情萬般的明月把他們全攬在了故鄉的懷抱中。望著月亮,妻子淺淺的笑靨映在月中;望著月亮,年過花甲縫補衣裳的母親映在月中;望著月亮,孩子甜甜的喊聲從月中傳來……但士卒無奈,腮邊掛滿了冰冷的淚痕:奉命戍邊,雖已多年,但抗敵的功業尚未完成,有家難回,有家也不能回啊!
將軍獨自斟上一壺烈酒,為了緩解白天征戰的勞頓,更為了驅走那一股股襲上心頭的思鄉之情。淡淡的燈火在燈罩中搖曳著,把將軍疲憊的身影時而拖長時而縮短。將軍的手在作戰地圖上移動著,心中反復思忖著作戰計劃。他的眼停在了地圖上那個被群山環抱的點上,靜靜地出神。看著,看著,他彷彿看到自己帶領士卒殺向敵陣,所向披靡,敵人死的死傷的傷,屍橫遍野。士卒們簇擁著他:「勝利了!勝利了!」歡呼著,跳躍著。他走出隊伍,神情莊重地在一塊巨石上刻了一個大大的「宋」字……
將軍的面容紅紅的,不知是因為剛才的酒烈,還是依然沉浸在那勒功刻石的畫面中激動所致。頭上的白發被紅紅的面容映得更白了。
忽然,一管幽怨凄涼的羌笛聲,把將軍拉回了現實。它如泣如訴,如怨如怒,絲絲縷縷,在整個月夜中飄盪,如幽靈一般懾人魂魄,再次牽起了將軍心中那最溫柔最深沉的情感——無限的鄉思。
剎那間,帳外的秋霜再次爬上了將軍的額頭。
那夜,戍邊官兵圖報國,征戰男兒盡思鄉。
(漁家傲)
Ⅶ 求古詩所見改寫成作文,敘述,600字
——改寫所見的作文1
夏日的黃昏,夕陽西下,天邊一縷縷餘光不再那麼刺眼,柔和的它們美麗動人。紅彤彤的太陽像小姑娘漲紅的臉。天邊一片片流雲五彩斑斕,火紅的、金黃的、銀灰的,酷似仙女的綢緞。一縷縷餘光灑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閃一閃的,像灑上了一層碎金。
田野里,放眼望去,綠油油的一片,稻穗兒樂彎了腰,一陣微風吹來,它們跳起了歡快的舞。田邊的鄉間小路上,小野花奼紫嫣紅,紅的、黃的、粉的……鮮艷無比。一棵棵大樹枝繁葉茂,可以擋住烈日的折磨。一條條小河彎彎曲曲的,河水清澈見底,一群群小魚活蹦亂跳,來回穿梭。炊煙裊裊,家家戶戶正在燒飯。
一陣清脆悅耳的歌聲傳來,原來是一個全身黑黝黝的,悠然自得的小牧童。他頭戴一頂草帽,身穿一件紅色的大衣,長著一雙機靈的大眼睛。他騎在牛背上,沾了泥土的小腳丫隨意地晃著。這頭老黃牛哞哞地叫著,彷彿在給小牧童伴奏呢!一陣蟬鳴傳入小牧童的耳朵,他的歌聲戛然而止,輕輕地拉了拉僵繩,老黃牛停了下來,小牧童用他機靈的眼睛四處搜索,突然一隻知了出現在他的視線里。小牧童驚喜地跳下牛背,准備去捉那隻知了。詩人袁枚見到了這一幕幕有趣的情景,回到家中,他提起筆來,寫下了這首流傳至今的古詩《所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古詩所見改寫成作文2
這是一個夏日的傍晚,火紅的太陽已經躲到了群山的背後,彩霞染紅了天空,染紅了雲彩,漁夫們都搖著船,收工回家了。
這時,一陣清脆的歌聲從樹叢深處傳來,這歌聲是多麼嘹亮啊!只見一個牧童騎著一頭老黃牛走了過來。你瞧,他頭戴金黃的斗笠,一雙烏黑的大眼睛撲閃撲閃的,圓嘟嘟的小臉蛋兒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他斜坐在牛背上,一雙小腳丫歡快地晃動著,顯得那麼活潑可愛。老黃牛「哞哞」地叫著,似乎在贊美牧童的歌聲動聽呢!
牧童正唱到高興,一陣清脆的蟬鳴聲從附近的一棵柳樹上傳來。蟬聲打斷了牧童美妙嘹亮的歌聲,他停止唱歌,側耳仔細的聆聽著。
牧童想要捉蟬的慾望油然而生,他拍拍黃牛,又指指樹上的蟬,老黃牛心領神會,用慢慢的速度,輕輕的腳步,小心翼翼地向蟬靠近。
近了,近了,離蟬只有一步之遙。但蟬還沒有感受到危險的降臨,仍然「知了知了」地展示著自己美妙的歌喉。牧童慢慢地從牛背上站起來,雙手輕輕地向蟬靠近。說時遲,那時快,牧童雙手向前一合,蟬「吱」地一聲,成了牧童的囊中之物。
牧童「哧溜」一下跳下了牛背,將手露出一條細縫,笑著說:「哈哈哈,誰讓你跟我比試歌喉來著,現在遭殃了吧!」此時的蟬,怎麼會就這樣束手就擒,善罷甘休呢?它在牧童手中不停的叫喚著,掙扎著,但就算這樣,還是無濟於事。
牧童笑著,他縱身躍上牛背,踏上了回家的歸途。
Ⅷ 改寫古詩詞作文600字干嗎體育今日復有人發
西北抄有高樓
《古詩十九首》襲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
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
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
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
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Ⅸ 把宿建德江改成作文600字,很急,快點
《宿建德江》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刻畫秋江暮色的詩,是唐人五絕中的寫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江邊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為自己的抒發感情的歸宿,寫出了作者羈旅之思。第一句點題,也為下面寫景抒情作了准備;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後兩句,因為「野曠」所以天低於樹,因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樹、人和月的關系,寫得恰切逼真。此詩前兩句為觸景生情,後兩句為借景抒情,描寫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現了細微的景物特點。全詩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風韻天成,頗有特色。
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小洲,
日暮時分新愁又湧上客子心頭。
曠野無邊無際遠天比樹還低沉,
江水清清明月來和人相親相近。
這首詩不以行人出發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為背景。它雖然露出一個「愁」字,但立即又將筆觸轉到景物描寫上去了。可見它在選材和表現上都是很有特色的。詩的起句「移舟泊煙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個煙霧朦朧的小洲邊,這一面是點題,另一面也就為下文的寫景抒情作了准備。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顯然和上句的「泊」、「煙」有聯系,因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為里的一段:「君子於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詩經·王風·君子於役》)這里寫一位婦女,每當到夕陽西下、雞進籠舍、牛羊歸欄的時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遠處的天空顯得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低」和「曠」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第四句寫夜已降臨,高掛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麼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種極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領略得到的。詩的第二句就點出「客愁新」,這三四句好似詩人懷著愁心,在這廣袤而寧靜的宇宙之中,經過一番上下求索,終於發現了還有一輪孤月此刻和他是那麼親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尋得了慰藉,詩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雖止,意未盡。「皇皇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自洛之越》)。詩人曾帶著多年的准備、多年的希望奔入長安,而今卻只能懷著一腔被棄置的憂憤南尋吳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對著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羈旅的惆悵,故鄉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人生的坎坷……千愁萬緒,不禁紛來沓至,湧上心頭。「江清月近人」,這畫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靜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著船上的詩人;可那畫面背後卻是詩人的愁心已經隨著江水流入思潮翻騰的海洋。「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劉勰《文心雕龍·明詩》)。孟浩然的這首小詩正是在這種情景相生、思與境諧的「自然流出」之中,顯示出一種風韻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藝術美。
此詩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然後寫到宇宙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親。一隱一現,虛實相間,兩相映襯,互為補充,構成一個特殊的意境。詩中雖只有一個愁字,卻把詩人內心的憂愁寫得淋漓盡致,然野曠江清,秋色歷歷在目。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Ⅹ 把古詩《所見》改寫成作文,600字左右!快點,急用!!!!!!!!
這是一個夏日的傍晚,火紅的太陽已經躲到了群山的背後,彩霞染紅了天空,染紅了雲彩,漁夫們都搖著船,收工回家了。
這時,一陣清脆的歌聲從樹叢深處傳來,這歌聲是多麼嘹亮啊!只見一個牧童騎著一頭老黃牛走了過來。你瞧,他頭戴金黃的斗笠,一雙烏黑的大眼睛撲閃撲閃的,圓嘟嘟的小臉蛋兒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他斜坐在牛背上,一雙小腳丫歡快地晃動著,顯得那麼活潑可愛。老黃牛「哞哞」地叫著,似乎在贊美牧童的歌聲動聽呢!
牧童正唱到高興,一陣清脆的蟬鳴聲從附近的一棵柳樹上傳來。蟬聲打斷了牧童美妙嘹亮的歌聲,他停止唱歌,側耳仔細的聆聽著。
牧童想要捉蟬的慾望油然而生,他拍拍黃牛,又指指樹上的蟬,老黃牛心領神會,用慢慢的速度,輕輕的腳步,小心翼翼地向蟬靠近。
近了,近了,離蟬只有一步之遙。但蟬還沒有感受到危險的降臨,仍然「知了知了」地展示著自己美妙的歌喉。牧童慢慢地從牛背上站起來,雙手輕輕地向蟬靠近。說時遲,那時快,牧童雙手向前一合,蟬「吱」地一聲,成了牧童的囊中之物。
牧童「哧溜」一下跳下了牛背,將手露出一條細縫,笑著說:「哈哈哈,誰讓你跟我比試歌喉來著,現在遭殃了吧!」此時的蟬,怎麼會就這樣束手就擒,善罷甘休呢?它在牧童手中不停的叫喚著,掙扎著,但就算這樣,還是無濟於事。
牧童笑著,他縱身躍上牛背,踏上了回家的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