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作文大全 > 以孔孟名言寫作文

以孔孟名言寫作文

發布時間:2021-02-08 19:30:38

A. 孔孟名言的作文

活到老,學到老,一生一世學不了。
聰明靠努力學習,知識靠平日積累。
刻苦學習的人總能實現自己的願望。
靈感是從來不拜訪懶漢的。
學成巧,總是巧;裝成巧,惹人笑。
平時不好學,臨考悔已遲。

B. 以孔子或孟子的名言寫一篇作文

孟子說:「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皆亡。』」與民同樂則民樂,不與民同樂則民怨。因此,君王要得到民眾的擁護,必須與民同樂。孟子進一步指出,「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樂民之樂,憂民之憂,站在民眾的角度為他們分憂,難么離王道政治也就不遠了。 對於統治者而言,人民的生活能否得到安頓和保障,直接決定了國家政權和君王統治地位能否得到_固。孟子認為,首先社會生產應做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_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林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其次施行「井田制」。「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做到這兩點,就可以達到社會安定。「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民有恆產,才有恆心,就能安於生活而不思犯上作亂。 來源:經濟研究導刊

C. 用有關孔孟的名言為題寫一篇作文

論孝道
早在幾千年前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說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教育我們要態度恭敬地贍養自己年邁的父母,而不是管吃管喝就萬事大吉了,還得了解父母的心。孔子又說過:「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說的就是父母健在,做兒女的要恭敬地陪侍在前,,就算真的要遠游,也要等到一切安排妥當方可游。孔子還說過:「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父母的年紀生日,咱們做子女的那得知道。一呢是為父母的高壽而高興,一是為不可避免的規律而擔憂。
幾千年的古人尚且知道講究孝道,更何況今人?可是電視、新聞卻屢屢報道兒女虐待父母的負面新聞,這不能不讓我們反思,當今社會孝道都到哪裡去了難道今人連古人都不如?
前幾天我聽到這樣的事:老太太早年喪夫含辛茹苦栽培大三個兒子,並都結婚生子分家了,老三舉家在外地生活,只有老大和老二在老家陪伴母親,這時的老太太應該像電視上說的過上了幸福的生。,可惜兩媳婦都借口說和她合不來,誰都不願意接收,沒辦法她只好一個人湊合著在老房子里生活。幸好老太太身體還硬朗也就過了幾年。今年開春天氣忽冷忽熱,前幾天山區還下起了雪,老太太腿腳本來就不方便,這天氣一變就更難受了,但是近得只要走三五幾步的兒子們卻沒有想到來看看老母親需要什麼,那天一早她冒著寒風雪出去摘菜,回來不小心被高高的門檻絆倒摔在地上暈倒了。這時還是沒有任何人發現。直到凌晨1點多才被起夜床的二兒子看到,急忙喊人抬進屋子,這時如果及時的保暖和搓心口也許老太太還有得救,但是所有的人都害怕而不採取任何措施,也沒有找醫生,結果本來還有救的老太太就在兒子們的耽誤下飲恨黃泉,釀成了悲劇……
嗚呼,死者已斯,生者何懼?還有很多很多這樣事例讓我們這些稍微有良知的人都感到悲哀、羞愧。「身體皮發受之父母,毀之不得。」父母不僅賦予我們這些,還教育我們成人,甚至在成人後還要擔憂你的工作、婚姻、下一代……還要為你做飯、帶孩子、做老媽子……這些一生一世你都償還不清,你又怎麼忍心在他們年邁什麼也做不了的時候嫌棄他們:嫌他們吃飯不利索,叫他們到自己的房間吃;嫌他們嘮叨,讓他們獨立住;嫌他們慢手慢腳,而橫加指責…..可是年輕的你們想到沒有,父母為我們付出過的一切;想過沒有,總有一天你也要老;想過沒有,也許今天你這樣對待你的父母,明天你的子女同等對待你…….如果你想過這些,就請對你們的父母好一點,不要因為他們老了,行動不便了,身體不好了而嫌棄他們,要足夠地尊重您的父母,在您的父母身體還健朗的時候多陪他們出去散散心,多陪他們聊聊天,不要因為工作忙的借口而忽視了他們,不能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局面,要不這樣後悔就來不及了!
孝道,人之本!請你、我、他(她)這世界的每一個人都好好地對待您的父母! 望笑納

D. 以孔子或孟子的一句名言為題作文

「樂而忘天下」的君子之樂。孟子雖然對「顏子當亂世,居於陋巷,一簞食,一瓢專飲;人屬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孟子·離婁下》)表示贊賞,但是他所謂的「君子之樂」與孔子、顏回那裡的「君子之樂」(宋人以此衍出「孔顏樂處」之說)還是略有差別的。孔子的「君子之樂」主要是對於物慾的超越,擺脫功名的羈絆,實現身心的解放和心靈和諧所獲得的最高快樂。 而孟子說:「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孟子·盡心上》)如果一個人充斥著「廣土眾民」的慾望,自然無法快樂;在政治訴求上所獲得的滿足感與快樂,雖然擺脫了擁有廣大土地和眾多百姓的外在功績,但是仍以安定天下作為道德和政治理想,這並不符合人的「仁義禮智」的本性。可見,孟子理想中的「君子之樂」在根本上並不局限於「快樂」的滿足,而恰是對「快樂」有所超越;而在談到「君子有三樂」的時候,認為「王天下不與存焉」則是極其正常的了。 來源:華夏文化

E. 以孔子、孟子的一句名言寫一篇議論作文600字左右

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這句話可以看出,孔子認為要想真正做到「仁」,必須要自覺,不是依靠別人來完成的,強調了為仁過程中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在《論語》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例如,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論語·子罕》)意思就是說,用土堆山的_,還差一堆土就可以堆成山,但是我停止了,是因為我停止了沒有最終堆積成山,在平地上的話,雖然只有一堆土,如果我想堆的話,也是因為我自己想要去堆的。孔子這句話的引申涵義就是,無論做什麼事,都是由自己決定的,想要成功,如果半途而廢,那麼就會功虧一簣,做事需要積少成多,以小見大,不可半途而廢,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是由自己決定的,與其他外部條件和環境無關,「雖覆一簣,進,吾往也」還強調了即使一個人所在的起點很低,但只要不放棄,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走,積少成多,最終就能成功。孔子還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論語·里仁》意思就是說,一天之內有沒有對善行的實踐,我從未見過一個人缺乏力量。也許有吧,是我沒見過。從孔子的這些例子里就可以看出孔子認為走向「仁」的途徑是「為仁由己」,仁是人們心中都有的,只要去踐行,就可以做到「仁」。最後孔子還把踐行仁的行為分成君子和小人之別,他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君子求仁的方式是「求諸己」,就是靠自己的主觀努力,而小人是「求諸人」,依靠別人來實現仁,而實現仁是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的,與外界條件無關,要通過自身的踐行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最終達到「仁」。 來源:傳播力研究

F. 寫一篇有關孔孟名言的作文~~急用

論孝道
早在幾千年前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說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教育我們要態度恭敬地贍養自己年邁的父母,而不是管吃管喝就萬事大吉了,還得了解父母的心。孔子又說過:「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說的就是父母健在,做兒女的要恭敬地陪侍在前,,就算真的要遠游,也要等到一切安排妥當方可游。孔子還說過:「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父母的年紀生日,咱們做子女的那得知道。一呢是為父母的高壽而高興,一是為不可避免的規律而擔憂。
幾千年的古人尚且知道講究孝道,更何況今人?可是電視、新聞卻屢屢報道兒女虐待父母的負面新聞,這不能不讓我們反思,當今社會孝道都到哪裡去了難道今人連古人都不如?
前幾天我聽到這樣的事:老太太早年喪夫含辛茹苦栽培大三個兒子,並都結婚生子分家了,老三舉家在外地生活,只有老大和老二在老家陪伴母親,這時的老太太應該像電視上說的過上了幸福的生。,可惜兩媳婦都借口說和她合不來,誰都不願意接收,沒辦法她只好一個人湊合著在老房子里生活。幸好老太太身體還硬朗也就過了幾年。今年開春天氣忽冷忽熱,前幾天山區還下起了雪,老太太腿腳本來就不方便,這天氣一變就更難受了,但是近得只要走三五幾步的兒子們卻沒有想到來看看老母親需要什麼,那天一早她冒著寒風雪出去摘菜,回來不小心被高高的門檻絆倒摔在地上暈倒了。這時還是沒有任何人發現。直到凌晨1點多才被起夜床的二兒子看到,急忙喊人抬進屋子,這時如果及時的保暖和搓心口也許老太太還有得救,但是所有的人都害怕而不採取任何措施,也沒有找醫生,結果本來還有救的老太太就在兒子們的耽誤下飲恨黃泉,釀成了悲劇……
嗚呼,死者已斯,生者何懼?還有很多很多這樣事例讓我們這些稍微有良知的人都感到悲哀、羞愧。「身體皮發受之父母,毀之不得。」父母不僅賦予我們這些,還教育我們成人,甚至在成人後還要擔憂你的工作、婚姻、下一代……還要為你做飯、帶孩子、做老媽子……這些一生一世你都償還不清,你又怎麼忍心在他們年邁什麼也做不了的時候嫌棄他們:嫌他們吃飯不利索,叫他們到自己的房間吃;嫌他們嘮叨,讓他們獨立住;嫌他們慢手慢腳,而橫加指責…..可是年輕的你們想到沒有,父母為我們付出過的一切;想過沒有,總有一天你也要老;想過沒有,也許今天你這樣對待你的父母,明天你的子女同等對待你…….如果你想過這些,就請對你們的父母好一點,不要因為他們老了,行動不便了,身體不好了而嫌棄他們,要足夠地尊重您的父母,在您的父母身體還健朗的時候多陪他們出去散散心,多陪他們聊聊天,不要因為工作忙的借口而忽視了他們,不能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局面,要不這樣後悔就來不及了!
孝道,人之本!請你、我、他(她)這世界的每一個人都好好地對待您的父母!

G. 以孔子或孟子的名言為題目寫一篇作文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識,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H. 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寫一篇600字作文

孟子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在孟子看來,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於能否接受教化,並將四端之心擴而充之,使道德規范內化為自身的主動性需求。如果四端之心不明,孟子則斥之為「非人也」。如果不能尊重五倫之義,那麼就會跟孟子所批評的楊朱、墨子一樣,「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下》) 在仁愛的次序上,人具有優先性。孟子在勸誡齊宣王「見牛不見羊」時,責備他「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由此可以看出,孟子認為在推恩於禽獸和百姓的次序上,百姓具有優先性。如果君王能夠關愛禽獸,而說不能關愛百姓,這不是能力上做不到,而是意願上的不情願。孟子還說:「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孟子·滕文公下》)如果達官貴人對動物妥善照顧,而讓老百姓餓死野外,那麼這就是率領野獸而吃人。而反過來,如果率領人來吃野獸,孟子則並不反對。對於親人,是最高層次,是親愛。孟子還認為,對動物的愛應該以滿足其生存需要為基礎,可以進一步對之寵愛,但絕不能上升到人的高度,用對待人的尊嚴的方式去對待動物。這些都告訴我們,關愛動物要講究方法,把握尺度。 來源:鄱陽湖學刊

I. 一篇以孔子名言為題的作文

第一篇:欲速則不達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位一心想早日成名的少年拜一位劍術高人為師.他迫不及待地問師傅多久才能學成.師傅答曰:「十年.」少年又問如果他全力以赴,夜以繼日要多久.師傅回答:「那就要三十年.」少年還不死心,問如果拚死修煉要多久,師傅回答:「七十年.」
少年可謂是不惜一切想盡快成功,可是為什麼在師傅的眼中,他越是努力就離自己的目標越遠呢?在我看來,這是因為它的心完全被渴望成名成功的思想所佔領,沒有平和的心態.努力本身並沒有錯,可是期盼迅速成功,一夜成名的心態反而會使人慾速則不達.
說起欲速則不達,不能不令人想到下面這則小故事.
天色漸晚,一個賣橘子的想趕在城門關上之前走到前面的一座城.小販問一位路人,他要什麼時候才能抵達城門.路人回答說:「如果你慢慢走,關門之前能到達.如果你走的很快,就到不了了.」小販感到很奇怪,沒有領會路人的話,開始快速趕路,卻又走得太急,打翻了橘子,不得不停下來撿拾滿地的橘子,也最終沒能在關城門前到達.究其原因,是因為小販一心只想著趕路與到達,沒有平和的心態,以至於最終自亂陣腳,打翻了貨物.
可見,急於求成,心態浮躁,會把最簡單、最熟悉的小事都辦糟,何況富有挑戰性的大事呢?
貝多芬寫《合唱交響曲》用了39年的時間,最終將無數次的靈感串聯成了曠世佳作.如果他也急不可耐地希望完成作品,一個小時作完曲子,我們還能聽見他發自內心的《歡樂頌》嗎?
越王勾踐為了滅吳受了多少年的凌辱,嘗了多少年的膽.他從來沒有草率地為報一箭之仇而出兵吳國,而是用平和、堅定的心對內不斷提升自己,對外等待最佳時機.可見,堅定而又平和的心態才是成功的前奏.
一針一線都是細心縫制的帆,才能迅速而安全地將我們送到成功的彼岸.
用焦急與功利心打造出的船,只能將我們埋葬在失敗的大海中.
第二篇:欲速則不達

1941年日本政府決定突襲美軍駐太平洋基地--珍珠港.12月7日日本發動的珍珠港戰役獲得巨大成功.美軍戰艦被擊沉4艘,重創1艘,炸傷3艘,炸沉其他船隻10餘艘,擊毀飛機260餘架,死傷人員4500多人.而日本僅損失飛機29架,潛艇6艘,死傷200人.日本在突襲珍珠港的同時,出兵五路,向東南亞和西太平洋進攻.英國2艘戰航威爾斯親王號和卻敵號在新加坡附近被擊沉,失去了在遠東的主要力量.美國在菲律賓失守後只得將遠東陸軍司令部撤至澳大利亞.到1942年6月,日軍佔領了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廣大地區.

但這一勝利,導致了日本甚至整個德、意、日軸心國更快走向滅亡.美、英在珍珠港事件後決心參加反法西斯戰爭.1941年12月,兩國首腦舉會「阿卡迪亞會議」提出組建反法西斯國家聯盟,後經中、蘇等國協商,1942年1月1日有26個國家共同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宣告的第一事項是「每一政府保證用軍事和經濟的全部資源,以對抗三國同盟成員及其仆從國」,隨後又有21個國家加入.法西斯的末日終於到來了.日本以珍珠港戰役的勝利換來了戰略的失敗.

更近的是拉登的基地組織.他們近十年來對美國發動了多次襲擊都沒有取得「輝煌勝利」:1993年2 月26 日,紐約世貿中心地下爆炸炸死5人;1995年4 月19 日俄克拉荷馬市中心的美國聯盟政府辦公樓被炸,死亡168人;1998年8月7 日,美國駐肯亞、坦尚尼亞兩使館被炸,有人員傷亡;2000年10月1日,美國導彈驅逐艦庫勒號被炸,17人死亡……但2001年9 月11日,紐約世貿中心和五角大樓爆炸,戰績「特別輝煌」:建築物損失50億--100億美元,保險公司賠額約30億美元,死亡2000多人,人壽保險賠額預計60億美元.在世貿中心辦公的公司,爆炸後4天的業務損失就有10億美元,爆炸當天美國股市停交,四天後開盤,開盤的當天,道指跌破9000點,一周內美國股市市值損失1.4萬億美元,倫敦、法蘭克福、巴黎、東京、香港股市統統下跌,除美國外其他主要股市一周損失1.5萬億美元.也就是說,全球股市一周內損失相當於13億人口的中國三年國民生產總值之和,嚴重打擊了世界經濟.

但是,9.11事件促成了包括阿拉伯穆斯林在內的世界反恐怖戰線的形成,拉登費盡心血創建的基地組織和塔利班出生入死奪得的阿富汗政權在全世界的譴責聲中,在美、英等國飛機、導彈轟擊下遭到毀滅性打擊,拉登和奧馬爾(阿富汗塔利班政權頭子)對9.11事件「輝煌戰果」真的是「來不及陶醉,來不及品味」便不知逃到那裡了.拉登以在9.11事件中的「輝煌勝利」換來了基地組織的滅亡,甚至導致了一國政府的滅亡.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見到一些人,因急功近利而失去很多.如某廠長,剛上任就實現了零庫存,工廠效益提高,工人工資上調,可謂成績不小.但不久產品就開始大量積壓,原來,他把次品夾雜進去,賣給了客戶,人家不再合作,斷了財路.某人在單位領導業務,地位已經不低,但又爭取兼管人事.有人去祝賀,但也有朋友提示:人才濟濟,我何(用)多佔,應提防(因)被嫉妒而受攻擊.不幸(的是果)被言中,失去了所有的職務.

這里,我們想到了孔子的名言:「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人做事眼光要遠一點,不僅要看到近期的得失,還要看到長遠的影響.目光太短淺,有時是要命的缺點.
第三篇: 欲速則不達
有一個小朋友,他很喜歡研究生物學,很想知道那些蝴蝶如何從蛹殼里出來,變成蝴蝶便會飛.
有一次,他走到草原上面看見一個蛹,便取了回家,然後看著,過了幾天以後,這個蛹出了一條裂痕,看見裡面的蝴蝶開始掙扎,想抓破蛹殼飛出來.
這個過程達數小時之久,蝴蝶在蛹裡面很辛苦地拚命掙扎,怎麼也沒法子走出來.這個小孩看著看著不忍心,就想不如讓我幫幫它吧,便隨手拿起剪刀在蛹上剪開,使蝴蝶破蛹而出.
但蝴蝶出來以後,因為翅膀不夠力,變得很臃腫,飛不起來.
蝴蝶以後再也飛不起來,只可以在地上爬,因為它還沒有經過自己奮斗,將蛹打開然後飛出來這個過程.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說明必須瓜熟,方能蒂落,必須水到,方能渠成.說明欲速則不達.
中國成語"欲速則不達",是說你希望很快完成的事情,結果達不到目的,反而還因快得慢. 我們在生活裡面看見很多例子,現在香港人講求急功近利,發財要快,做什麼都要快.炒樓一個量期要賺數十個百分比,少了便不滿意,慢些便不要預自己的份.
但是從以上蝴蝶脫蛹而出的故事,我們得到什麼啟示?
那隻蝴蝶在蛹裡面要破開蛹飛出來的時候,在最後的幾小時中,要很辛苦地掙扎,而掙扎過程實際上是鍛煉它那一對翅膀的過程,亦是看它身體能夠縮小的過程.
如果通過它的努力,最後它將這個蛹打開裂口,飛出來的時候, 它便可以一飛沖天.
但是這個小孩幫助它,用剪刀剪開蛹殼,蝴蝶輕而易舉地出來了,可是它的翅膀沒有經過在撕破蛹的過程中奮斗,是沒有力的.所以這個小孩想幫蝴蝶的忙,結果反害了蝴蝶,是欲速則不達.
而這蝴蝶一生飛不起來,是因為它沒有經過這一段艱難困苦的磨練,它沒有在實際經歷中將它的翅膀鍛煉得強硬一點.
所以我們談這個蛹化蝶的故事,表面上是一個自然界生物界里很小的事實,但是放大至我們的人生,我們的香港,我們今時今日所做的事業,都必須有一個痛苦的掙扎、 奮斗的過程,
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將你鍛煉得堅強,使你成長使你有力的過程

J. 以孔子或孟子的一句名言為題的作文

孟子說:「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內所性不存焉。」容(《孟子·盡心上》)如果一個人充斥著「廣土眾民」的慾望,自然無法快樂;在政治訴求上所獲得的滿足感與快樂,雖然擺脫了擁有廣大土地和眾多百姓的外在功績,但是仍以安定天下作為道德和政治理想,這並不符合人的「仁義禮智」的本性。可見,孟子理想中的「君子之樂」在根本上並不局限於「快樂」的滿足,而恰是對「快樂」有所超越;而在談到「君子有三樂」的時候,認為「王天下不與存焉」則是極其正常的了。 「樂而忘天下」的君子之樂。孟子雖然對「顏子當亂世,居於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孟子·離婁下》)表示贊賞,但是他所謂的「君子之樂」與孔子、顏回那裡的「君子之樂」(宋人以此衍出「孔顏樂處」之說)還是略有差別的。孔子的「君子之樂」主要是對於物慾的超越,擺脫功名的羈絆,實現身心的解放和心靈和諧所獲得的最高快樂。 來源:華夏文化

閱讀全文

與以孔孟名言寫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