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優美散文摘抄300-500字!!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
,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
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
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鬱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
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
一個世界裡。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
,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
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
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
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些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
是肩並肩密密的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
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
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
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
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
,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
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
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
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
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的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
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盪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
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女,盪舟心話:[益鳥]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
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於是又記起《西
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
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
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貳』 優秀作文 優美散文 共5篇 每篇500字 初一
我這里有三篇,不知道行不行,看看吧——望採納! 謝..
一、《玫瑰囈語》
當最後一滴苦淚被你凝在窗外的丁香樹上,那個再也不會完整的故事只得任遲到的黃梅的雨淅淅瀝瀝地淋濕,漫過季節的額頭,與無言的歲月一起流浪。
丁香樹一天天枯萎了,影子不再斑斑駁駁,你的消息已隨那辯雨中落花悄然而去,聲聲嘆息卻被多情的風兒遠遠銜來,在寂寞的暗夜溫柔而又固執地叩擊我緊閉的小門,我不知所措。
輕輕撫擊青苔般的日子,愴然回首我飄逸的長發在吉他的和弦下燦爛地與風共舞,他芬芳的歌聲與悠揚的鴿哨的在綠色的天空飄盪,而今,佇立曾經的丁香樹旁,即使長成一片片葉芽延伸百倍的呼喚,再也聽不到你熱切依舊的迴音。
夏天的影子一天天消瘦下去。
秋天殘酷逼迫我們交出所有的熱情。
一次又一次把傷痕累累的心五花大綁。任感情躲在一角哭得死去活來,仍鏟不平片片瘋長的思念之林。沿著林中那條幽深的小徑走過最初的咖啡屋,熟悉的音律隨黃昏緩緩升起,而我們再也不是座上客這樣的時候,我總是淚流滿面。被你凌結的心事,不知是否已落滿灰塵?
歲月刻下重重疊疊不眠的日子,仍驅散不開記憶深處漫山遍野的繽紛。
日記和詩交替長出零亂的長發,卻化成蝶。
二、《秋魂》
我喜歡風,尤其是秋風,它那份不需要任何修飾和刻意追求的孤傲與瀟灑。
有人贊美春風是綠色的,稱之帶來了鳥語花香,而說秋風掃去了人們眼中的最後一片綠。我為之不平,他們只捕捉住秋風的無情,卻忽略了秋風在掠走碧綠的同時,為人們鋪下了遍地金黃。
有人說秋風蕭瑟,不!秋風平和、爽朗,好微微的吹,輕颺而起,款款掠過湖水,掠過樹稍,掠過炙熱的夏季太陽,將天空擦成淡淡的景泰藍。秋風正如暴風雨後的那份寧靜。
自古就有秋風掃落葉的說法,這句話使秋風背上了橫行霸道,肆無忌憚的千古罵名。其實不然,秋風將落葉掃盡是為了春的繁榮昌盛,是為美好的明天打下扎實的基礎,「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如果沒有前輩的努力和退隱,就沒有時代的發展,歷史車輪的前進,我謳歌秋風!這么多年來,秋風一直默默忍受著,不去辯解,不去反駁,只是無聲地掃著地上的落葉,年復一年,日復一日。
我在努力尋找著、尋找著,終天有一天,我從《彷徨》和《吶喊》中發現了他——犀利的眼神,黃里帶白的臉,削瘦的面龐,精神抖摟的頭發,隸體「一」字似的胡須——魯迅。直面慘淡的人生,走在世人的前端,用憤怒的筆法揭露舊社會真實的罪惡嘴臉。「怒向刀叢覓小詩」、「俯首甘為孺子牛」成為先生一生的真實寫照。
先生≠秋風?我不知道。面對進步青年,先生像初秋的風那般平易近人,和藹可親;面對殘酷的敵人,先生如深秋的風霜那般孤傲,冷酷無情,令人拍手稱快。先生教會了我怎樣去做一個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他不僅是秋魂,也是中華魂!
聽,又是秋風起。
三、《寧靜的真諦》
蔚藍的湖面,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湖面上波光粼粼,如此的畫面也許留在你的夢中出現過,這樣的畫面總是給寧靜的遐想。或許,大多數的人都這樣認為吧!可我卻不然,陣陣的寧靜應該是來自那心底的最深處。
很久以前,有這樣一位國王,他舉辦了一個以「寧靜」為主題的繪畫比賽,邀請各方的能人才子參加。大約幾個月以後,名地的作品都已寄到,的確很多,可國王總是不滿意。做搖頭,右擺手,直到他發現了這兩幅作品。與此同時,他也很苦惱,不知如何去抉擇。一幅是青青的山,幽幽的水,倒倒映著柳樹婆娑的身姿,不是微風吹過,湖面上起了層層漣漪,這些與那藍藍的天構成了一副和諧的畫面。可另一幅呢?波濤洶涌,下著暴雨,海面上捲起層層巨浪,令人膽戰心驚。一隻鳥媽媽叼著蟲子飛向它的巢,它的孩子正等著它,它坦然自若,似乎這一切在它的面前很渺小。最後國王還是選擇了後者。這個故事,不得不讓人深思。
真正的寧靜應該是來自心底的,大海表面上驚濤駭浪,可它的深處是平靜的。有些人說寧靜的人是呆板的,有點傻氣。可他卻不知,寧靜恰恰是一個人最敏銳、充滿力量的時刻。真正獲得寧靜的人非但不呆板、生硬,反而極其豐富、堅韌。他可能會為了草得凋零或葉的飄零而感傷,也可能替素不相識的弱智小女孩擔心。他會好好睇對待一切在他生命中留下痕跡的東西。
莊子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意思是觀察一個人,觀其動不如觀其靜。自古以來,心如止水,寵辱不驚,以不變應萬變等說法,都表現了對寧靜心態的崇拜。寧靜並不是閉口不說,他需要用知識、情感來改變你的心態,去掉你以往的浮躁,以往的雜念,從而才能達到寧靜。
大海孕育著希望,高山承載無限可能。寧靜讓我更加睿智,帶著寧靜的翅膀,飛向夢想的遠方。
『叄』 500字優美散文精選
《借我一生》是余秋雨對中國文化界的「告別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諸多不為人知的經歷,還描繪了記憶中文革時「大揭發」、「大批判」的整人模式……從前輩到自己,作者以平實、真實的記憶組成一部文學作品。「我歷來不贊成處於創造過程中的藝術家太激動,但寫這本書,常常淚流不止。」 ——余秋雨 《文化苦旅》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行者無疆》行者獨步於遙遠的曠野,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處處的難題,只因為一個執著的信任,敢於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腳下,為後來人度步出一往無垠的疆土。 《千年一嘆》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他們一行人是去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卻發現竟然有那麼多路段荒草迷離、戰壕密布、盜匪出沒。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會遇到什麼,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在「千禧之旅」即將結束之時,作者寫下這樣的一段話:「四個月冒險奔波,天天都思念著終點。今天我們到了,回頭一看,卻對數萬公里的尺尺寸寸產生了眷戀。那是人類文明的經絡系統,從今以後,那裡的全部冷暖疼痛,都會快速地傳遞到我的心間。」 《霜冷長河》驚人的安靜,但這種安靜使它成了一條最純粹的河。清亮、冷漠、坦盪,岸邊沒有熱鬧,沒有觀望,甚至幾乎沒有房舍和碼頭,因此它也沒有降格為一脈水源、一條通道。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讓一件件岸邊的事情全都過去,不管這些事情一時多麼重要、多麼殘酷、多麼振奮,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狀態。它有點荒涼,卻拒絕驅使;它萬分寂寞,卻安然自得。很快它會結冰,這是它自己的作息時間表,休息時也休息得像模像樣…… 《山居筆記》《山居筆記》一書的寫作,始於一九九二年,成於一九九四年,歷時兩年有餘。為了寫作此書,作者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不再上班,因此這兩年多的時間十分純粹,幾乎是全身心地投入。投入那麼多時間才寫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寫作是與考察聯在一起的,很多寫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來。記得有一次為了核對海南島某古跡一副對聯上的兩個字,幾度函詢都得不到准確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這種做法如果以經濟得失來核算簡直荒誕不經,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謂「得失寸心知」。 《笛聲何處》中國歷史充斥著金戈鐵馬,但細細聽去,也回盪著胡笳長笛。只是,後一種聲音太柔太輕,常常被人們遺忘。遺忘了,歷史就變得獰厲、粗糙。這本書要捕捉的,就是曾經讓中國人痴迷了兩百年之久的崑曲的笛聲。在《笛聲何處》當中,余秋雨依舊以其一貫的文化的視角、散文的風格,關注的則是另一種歷史的、音樂的非物質的文化。余秋雨稱,《笛聲何處》的創作準備早在12年前就已經開始了。當時,《文化苦旅》還沒有進入台灣,余秋雨赴台所到之處的一系列活動,均是以崑曲學者的身份受到接待的。 《尋覓中華》縱觀《尋覓中華》全書,並沒有多少優美的詞句和華麗的詞藻,其間多的是睿智的語言,以及一則則通俗的故事。余秋雨也很少對山水名勝作具體的描述,往往是筆鋒一轉,人為地構造出了一幅幅濃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圖景,緊跟著便進入了直抒式的詠嘆,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著對中國文化的種種遐想和議論。它為每一名讀者解讀了中華文化的壯闊和黃河文明的盛衰,使讀者為文章的情緒所感染,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作者發自內心的感悟,從而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去思索人生、思索未來。
『肆』 兩篇優美的散文或作文
《合歡樹》
十歲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賽中得了第一。母親那時候還年輕,急著跟我說她自己,說她小時候的作文作得還要好,老師甚至不相信那麼好的文章會是她寫的。「老師找到家來問,是不是家裡的大人幫了忙。我那時可能還不到十歲呢。」我聽得掃興,故意笑:「可能?什麼叫可能還不到?」她就解釋。我裝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話,對著牆打乒乓球,把她氣得夠嗆。不過我承認她聰明,承認她是世界上長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給自己做一條藍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歲,我的兩條腿殘廢了。除去給人家畫彩蛋,我想我還應該再干點別的事,先後改變了幾次主意,最後想學寫作。母親那時已不年輕,為了我的腿,她頭上開始有了白發。醫院已經明確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沒辦法治。母親的全副心思卻還放在給我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很多錢。她倒總能找來些稀奇古怪的葯,讓我吃,讓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別浪費時間啦! 根本沒用! 」我說,我一心只想著寫小說,彷彿那東西能把殘廢人救出困境。「再試一回,不試你怎麼知道會沒用?」她說,每一回都虔誠地抱著希望。然而對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後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燙傷。醫院的大夫說,這實在太懸了,對於癱瘓病人。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沒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親驚惶了幾個月,晝夜守著我,一換葯就說:「怎麼會燙了呢?我還直留神呀!」幸虧傷口好起來,不然她非瘋了不可。
後來她發現我在寫小說。她跟我說:「那就好好寫吧。」我聽出來,她對治好我的腿也終於絕望。「我年輕的時候也最喜歡文學,」她說。「跟你現在差不多大的時候,我也想過搞寫作,」她說。「你小時候的作文不是得過第一?」她提醒我說。我們倆都盡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處去給我借書,頂著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電影,像過去給我找大夫,打聽偏方那樣,抱了希望。
三十歲時,我的第一篇小說發表了。母親卻已不在人世,過了幾年,我的另一篇小說又僥幸獲獎,母親已經離開我整整七年。
獲獎之後,登門采訪的記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認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備了一套話,說來說去就覺得心煩。我搖著車躲出去,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里,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聽見回答:「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在樹林里吹過。
我搖車離開那兒,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親去世後,我們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親住過的那個小院兒去。小院兒在一個大院兒的盡里頭,我偶爾搖車到大院兒去坐坐,但不願意去那兒小院兒,推說手搖車進去不方便。院兒里的老太太們還都把我當兒孫看,尤其想到我又沒了母親,但都不說,光扯些閑活,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當中,喝東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們終於又提到母親:「到小院兒去看看吧,你媽種的那棵合歡樹今年開花了!」我心裡一陣抖,還是推說手搖車進出太不易。大夥就不再說,忙扯些別的,說起我們原來住的房子里現在住了小兩口,女的剛生了個兒子,孩子不哭不鬧,光是瞪著眼睛看窗戶上的樹影兒。
我沒料到那棵樹還活著。那年,母親到勞動局去給我找工作,回來時在路邊挖了一棵剛出土的「含羞草」,以為是含羞草,種在花盆裡長,竟是一棵合歡樹。母親從來喜歡那些東西,但當時心思全在別處。第二年合歡樹沒有發芽,母親嘆息了一回,還不捨得扔掉,依然讓它長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歡樹卻又長出葉子,而且茂盛了。母親高興了很多天,以為那是個好兆頭,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過一年,她把合歡樹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時念叨,不知道這種樹幾年才開花。再過一年,我們搬了家。悲痛弄得我們都把那棵小樹忘記了。
與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樹吧。我也想再看著母親住過的那間房。我老記著,那兒還有個剛來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鬧,瞪著眼睛看樹影兒。是那棵合歡樹的影子嗎?小院兒里只有那棵樹。
院兒里的老太太們還是那麼歡迎我,東屋倒茶,西屋點煙,送到我跟前。大夥都不知道我獲獎的事,也許知道,但不覺得那很重要;還是都問我的腿,問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這回,想搖車進小院兒真是不能了,家家門前的小廚房都擴大,過道窄到一個人推自行車進出也要側身。我問起那棵合歡樹。大夥說,年年都開花,長到房高了。這么說,我再看不見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後悔前兩年沒有自己搖車進去看看。
我搖著車在街上慢慢走,不急著回家。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呆一會。悲傷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到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起他自己的媽媽,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樹。但他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麼種的。
如果你為四郎哭泣————龍應台
(2009-02-20 10:32:01)
轉載
標簽:
文化
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可能找得出一百個方式來回答「文化為什麼重要」這個問題,但是我可以從一場戲說起。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地帶了八十五歲的父親去聽。從小聽他唱「我好比籠中鳥,有翅難展;我好比虎離山,受了孤單;我好比淺水龍,困在了沙灘……」老人想必喜歡。遙遠的十世紀,宋朝漢人和遼國胡人在荒涼的戰場上連年交戰。楊四郎家人一一壯烈陣亡,自己被敵人俘虜,娶了敵人的公主。在異域苟活十五年。鐵鏡公主聰慧而善良,異鄉對兒女已是故鄉,但四郎對母親的思念無法遏止。悲劇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潛回宋營探望老母的片刻。身處在「漢賊不兩立」的政治斗爭之間,在愛情和親情無法兩全之間,在個人處境和國家利益嚴重沖突之間,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對母親失聲痛哭:「千拜萬拜,贖不過兒的罪來……」我突然覺得身邊的父親有點異樣,側頭看他,發現他已老淚縱橫,泣不成聲。父親十六歲那年,在湖南衡山鄉下,挑了兩個空竹簍到市場去,准備幫母親買菜。路上碰見國民黨政府招兵。這個十六歲的少年放下竹簍就跟著去了。此後在戰爭的炮火聲中輾轉流離。在兩岸的斗爭對峙中倉皇度日。七十年歲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見到那來不及道別的母親。他的眼淚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緊握著他的手,不斷地遞紙巾。然後我發現,流淚的不止他。斜出去前一兩排,一位白發老人也在拭淚。隔座陪伴的中年兒子遞過紙巾後,將一隻手環抱著老人瘦弱的肩膀。謝幕以後,人們紛紛站起來。我才發現,四周多的是中年兒女陪伴而來的老人家。有的拄著拐杖,有的坐著輪椅,他們不說話,因為眼裡還有淚光。中年的兒女們彼此不認識,但是在眼光接觸的時候。沉默中彷彿已經交換了一組密碼。是曲終人散的時候,人們正要各奔東西,但是在那個當下,在那一個空間,這些互不相識的人變成了一個關系緊密、溫情脈脈的群體。在那以後,我陪父親去聽過好幾次《四郎探母》。每一次都會遇見父老們和他們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場靈魂的洗滌、感情的療傷、社區的禮拜。從《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頂似的發覺,是的,我懂了為什麼《俄狄浦斯》能在星空下演兩千年仍讓人震撼,為什麼《李爾王》在四百年後仍讓人感動。文化,或者說,藝術,做了什麼呢?它使孤獨的個人為自己說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義。少小離家老大失鄉的老兵們。從四郎的命運里認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處境,認出了處境中的殘酷和荒謬,而且,四郎的語言——「千拜萬拜,贖不過兒的罪來」——為他拔出了深深扎進肉里的自責和痛苦。藝術像一塊蘸了葯水的紗布,輕輕擦拭他靈魂深處從未癒合的傷口。文化藝術使孤立的個人,打開深鎖自己的門,走出去,找到同類。他發現。他的經驗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體的經驗,他的痛苦和喜悅,是一種可以與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悅。孤立的個人因而產生歸屬感。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穿起來成為社會。而公民社會,因為不依賴皇權或神權來堅固它的底座,文化便成為它最重要的黏合劑。
『伍』 優美散文15篇600字以上
收藏時間
一米陽光散落在花草林蔭,微風揮舞著葉片,將光芒碾得粉碎。新綠與墨綠互相交織,光影流轉之間,悠閑自在的氣息不自覺地溢出客廳。
時間,這無影無形的物,你操縱了萬物!一切生命與變化,都有你的影子。所有生靈都渴望擁有你,卻不知道,一直以來,你都靜靜躺在他們手中。
眾里尋他千網路,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朋友,你可曾追尋時間?你可知,那一輪紅日,便是時間?你可知,那幾支筆桿,便是時間?你可知,那數句詩文,便是時間?你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你可知,這都是時間的痕跡?
朋友,你可曾收藏時光?你有沒有在哪個清凈的早晨,獨自借著初陽閱讀恬美的詩文?你有沒有在哪個悠閑的午後,獨自循著花香記下今日的光影?你有沒有在哪個血紅的落日,獨自踏著天邊的紫霞,吟誦千古的神話?
認真地充實你的生活,是收藏時間;堅持記錄你的點滴,是收藏時間;開心分享你的收獲,也是收藏時間……
朋友,生活不過是漫長的旅行,只是所有景點買的都是單程票,時間就是我們的道路,已然度過今日,何必留戀昨天?其實,時間的流失並非人間的悲劇,老去時,並不只有「徒傷悲」,回憶也可以很美好。
收藏時間,是態度,是心境,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時間的顏色,就是你心的顏色。
收藏時間,對昨天的告別只是為了更好的明天。
用心賞美
沒有用心體會過落日余輝的人,即使讀了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也很難體會那種光芒渲染的燦爛;沒有用心感受過波濤之洶涌的人,縱使將《老人與海》讀過千遍,也無法了解海洋的瞬息萬變。
輕輕打開書本,有這樣一個故事,寫一個男孩兒艱難的向樹梢爬去,手中緊緊握著一隻小鳥,為的只是將它送回家。我的心真的很感動。為他那顆赤子般的愛心所感動,為那個小心翼翼的場景所感動。難道這不是充滿善良的美嗎?
慢慢品析畫冊,有這樣一幅畫圖,畫一群老羚羊為了拯救小羚羊,竟將自己的身體作為踏板,在小羚羊用完後,墜下山谷。這一場景令我愕然無語,令我的心無比震撼。難道這不是充滿無私的美嗎?多麼悲慘的一幕,多麼壯觀的一幕,我的心被老羚羊無悔的付出所感動,被他們偉大的愛所折服。
其實,有時候美就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沒有用心體會罷了。「青山有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是一種美,是大自然酣暢淋漓的美;「誰言寸草心,報得三寸暉」是一種美,是母親無私偉大的美;「社會繁榮,國家昌盛」是一種美,是人民齊心協力,共同發展的美……
這個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缺少用心感受美的心靈。只要我們去把握它,去珍惜它,並擦亮我們的眼睛,敞開我們的心扉,那麼我們就會發現:
原來世界真的很美……又見秋風起
風乍起,吹皺了一池秋水,吹來了滿地荒涼,秋又到了。
獨自走在那條籬笆小徑,獨自站在那棵梧桐樹下,往事如昨,在眼前清晰可見。
我與她就相識在那棵梧桐下,那時是初春呢,梧桐樹上泛著點點新綠,朝陽灑在上面更添了生命的氣息,充滿希望,好美,好美,我們得相遇也是那樣,好美,好美……
上了小學,我們又成了同班同學,來往更密了,一起學習,一起游戲,就在那條籬笆小徑邊的梧桐樹下。它見證了我們的友誼,伴隨著我們一同成長,曾幾何時,她在那兒對我說,我們永遠不會分開,我們的友誼地久天長。
時光如白駒過隙,承載著那樣的誓言到了四年級。她要離開了,要搬家,搬去很遠的地方,要轉學,轉去很遠的地方,到底有多遠,我不知道,只記得她在那棵梧桐樹下與我作別。「是最後一面吧?」我這樣問她,她沒有回答,只是重復了那已半裂的誓言,我們的友誼地久天長。「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秋風起,梧桐落葉,紛紛揚揚,如蝴蝶般舞動,似是生命盡頭的最後一舞,很美也很有憂傷,我們相顧無言。她要走了,夕陽拉長了她離去時的背影,那一刻永遠定格在我的腦海中。
如今,我們也已有三、四年不相見了,不知她是否還記得我,當時的我們竟也不知道留下聯系方式,她如今過得還好嗎?
又見秋風起,一樣的籬笆小徑,一樣的梧桐落葉,細數昨日點滴,卻已是物是人非。
『陸』 優美長篇文章
《小英雄雨來》
『柒』 優美短篇作文、或散文
一朵白薔薇
怎麼獨自站在河邊上?這朦朧的天色,是黎明還是黃昏?
何處尋問,只覺得眼前竟版是花權的世界。中間雜著幾條白薔薇。
她來了,她從山上下來了。靚妝著,彷彿是一身縞白,手
里抱著一大束花。
我說,「你來,給你一朵白薔薇,好簪在襟上。」她微笑說
了一句話,只是聽不見。然而似乎我竟沒有摘,她也沒有戴,
依舊抱著花兒,向前走了。
抬頭望她去路,只見得兩旁開滿了花,垂滿了花,落滿了花。
我想白花終比紅花好;然而為何我竟沒有摘,她也竟沒有戴?
前路是什麼地方,為何不隨她走去?
都過去了,花也隱了,夢也醒了,前路如何?便摘也何曾戴?
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