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范仲淹的故事作文
走進范仲淹
等到飛鴻再過時,岳陽樓上是否還舊立著那「憂天下」的眺望人?又是一個穠麗闊遠的深秋。黃沙飛舞的時節里,仍暗透鄉思嗎?歷史的車輪輾過灰色的塵土。亘古不變的記憶中印著你意境寬廣的痕跡。我想品讀你----范仲淹。\x09\x09
你,精通儒學經典,崇高的政治抱負令人折服。日食兩餐冷粥的困境中刻苦攻讀,五年你未嘗入夢就枕。這番艱苦生活的磨練,讓你日後清廉律已,關心人民疾苦,終成博學多才的政治家。\x09
我想品讀你,品讀你遠在塞外,卻思鄉懷歸的情結,你將愁緒寄寓詩中,雁歸而人不得歸,此情何以堪,塞外之景,早已失去昔日寬廣的氣魄,你聽到的是凄涼的邊聲四起,牧馬悲吟;看到的是千山聳雲,孤城緊閉,荒僻蕭條之景歷歷在目,稍觸極悲的「畫面」籠罩著這曠遠雄渾的氛圍。於是,你提筆寫下《漁家傲》,「濁酒一杯」無法排遣思鄉的苦悶,「燕然未勒」歸家更是遙遙無期。在白霜滿地與「羌管悠悠」中難以入眠,在邊塞熬白黑發,滴盡相思淚。
漸漸地,你踏入仕途宦海浮沉中得到宋仁宗欽點被任命金西統籌邊防。52歲的你,仕途的艱辛蹉跎早已霜染鬢發,西夏軍隊犯宋土邊境,你忠心報國的熱忱依不減昔日。雖風塵僕僕奔波到延州,呈現眼前的到處是斷壁殘垣,茅廬草舍被焚燒成廢墟,但你一腔熱血,肝膽煙雲,金戈鐵馬般一掃唐末五代的萎靡之氣。夜太漫長,凝成霜,心已無處歸的百姓更因此尋得一番心靈撫慰。\x09\x09
誠然,你不忘「憂天下」的初衷,視天下興亡為己任。這份責任或是震撼盜賊淫威的一聲斷喝,又如抵禦不正之風的一堵牆垛,更是纏繞國債陰影的一縷焦灼。你的腳步更穩了。
『貳』 我讀懂了 半命題作文
人難免在某一階段生出「活得真累」的感慨,那些不順心的日子,在尋找了千百種理由之後,當我驀然回首曾經走過的那些歲月,我驚然的發現,其實生活賜予我的,並沒有與別人有什麼的不同,呈現在我視野里的生活,每個人其實都一樣,不同的僅僅是我們的胸襟中缺少一份「坦然」。
當看見那些假日的釣魚者,一大早的出門,在夕陽下卻拎著空空的魚簍回家時,一路上卻留下歡聲笑語。
當看見那些早出晚歸的農民,在晚霞的輝映下回家時,那張寫滿疲倦的臉上卻洋溢著朝霞一樣的笑容。
當看見那些戀人在分手時,雖然臉上帶著一份無奈的笑容,眼裡帶著一份淡淡的憂傷,但卻依然瀟灑的揮揮手,互道一聲珍重時,不禁內心會這樣的感嘆,坦然真好!
突然想起來這樣的一句話「天空留不下我的痕跡,但我已飛過」其實,這不就是對坦然最好的詮釋。
如果失敗是一種人生經歷,那麼這種經歷卻會使我們成熟,如果說一個人的成熟必須歷盡滄桑的話,那麼我想,滄桑就是一種美麗。
我坦然,於是我心美麗!我心美麗,於是人生跟著美麗。
坦然,是一種失意後的樂觀!坦然,是沮喪時自我的一種調整。
坦然,其實就是平淡中的一份自信!坦然是一份快樂!是一種瀟灑!
在人生中,許多的成敗與得失,並不是我們都能預料到的,很多的事情也並不是我們都能夠承擔得起的,但,只要我們努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後的坦然,其實得到的也是一種快樂!
生活里許多的人,我們是捉摸不定的,甚至防不勝防。但,我們不必去計較,更不必去埋怨,我們唯一做的是,當我們必須去面對他們的時候,同樣的奉上我們的真心。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懷,那不正顯示我們的博大的胸襟嗎?
我曾經愛過也哭過,曾經功成名就過,也曾失敗沒落過。但,當我回首這一切的時候,我仍然感到驕傲,因為:我曾勇敢地面對了這一切,且光明而磊落!
假如生活給我們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其實,這也沒什麼的,因為那隻是命運剝奪了我們活的高貴的權利,但並沒有奪走我們活的快樂和自由的權利。
沒有藍天的蔚藍,我們可以有白雲的飄逸。
沒有大海的壯闊,我們可以有小溪的悠然。
沒有草原的芬芳,我們可以有小草的青翠。
因為生活里是沒有旁觀者的,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位置,每個人也都能找到一種屬於自己的精彩。
坦然,會讓我們的生活美麗而快樂!
朋友,就讓我們的胸襟中盈盈感情坦然吧!
『叄』 我看范仲淹的憂樂觀700字作文
這篇作文,它就是讓你談談你的它的作者觀點有什麼感想,范仲淹,他的主要觀點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可以表達贊。
『肆』 走進范仲淹的作文600個字
等到飛鴻再過時,岳陽樓上是否還舊立著那「憂天下」的眺望人?又是一個穠麗闊遠的深秋。黃沙飛舞的時節里,仍暗透鄉思嗎?歷史的車輪輾過灰色的塵土。亘古不變的記憶中印著你意境寬廣的痕跡。我想品讀你----范仲淹。
你,精通儒學經典,崇高的政治抱負令人折服。日食兩餐冷粥的困境中刻苦攻讀,五年你未嘗入夢就枕。這番艱苦生活的磨練,讓你日後清廉律已,關心人民疾苦,終成博學多才的政治家。
我想品讀你,品讀你遠在塞外,卻思鄉懷歸的情結,你將愁緒寄寓詩中,雁歸而人不得歸,此情何以堪,塞外之景,早已失去昔日寬廣的氣魄,你聽到的是凄涼的邊聲四起,牧馬悲吟;看到的是千山聳雲,孤城緊閉,荒僻蕭條之景歷歷在目,稍觸極悲的「畫面」籠罩著這曠遠雄渾的氛圍。於是,你提筆寫下《漁家傲》,「濁酒一杯」無法排遣思鄉的苦悶,「燕然未勒」歸家更是遙遙無期。在白霜滿地與「羌管悠悠」中難以入眠,在邊塞熬白黑發,滴盡相思淚。
漸漸地,你踏入仕途宦海浮沉中得到宋仁宗欽點被任命金西統籌邊防。52歲的你,仕途的艱辛蹉跎早已霜染鬢發,西夏軍隊犯宋土邊境,你忠心報國的熱忱依不減昔日。雖風塵僕僕奔波到延州,呈現眼前的到處是斷壁殘垣,茅廬草舍被焚燒成廢墟,但你一腔熱血,肝膽煙雲,金戈鐵馬般一掃唐末五代的萎靡之氣。夜太漫長,凝成霜,心已無處歸的百姓更因此尋得一番心靈撫慰。
誠然,你不忘「憂天下」的初衷,視天下興亡為己任。這份責任或是震撼盜賊淫威的一聲斷喝,又如抵禦不正之風的一堵牆垛,更是纏繞國債陰影的一縷焦灼。你的腳步更穩了。
『伍』 作文那天我遇見了范仲淹
汴京,沒有范仲淹已經很久了.
大宋的春花開開落落,已不知過去了多少年,似乎誰也沒有察覺.
取出一本壓在書櫃最底層的宋詞,輕風吹去上面的細細塵埃,他的氣息漸漸撲面而來,纏繞在書頁間,執著而又倔強,像他一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的,這句話,他夜夜在說.夜闌盡處,閃爍的微弱心火,映出他決絕的容顏…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告別了繁花似錦的汴京,一路上風餐露宿,他忘記了有多少人死於飢餓和勞累.前面的人倒下去,後面的戰馬踩上去,鮮血混入泥土.他不敢亦不願回頭,回頭已然沒了意義.或許,當他們再次經過這里時,那些人已成了累累白骨.可沒辦法,既然選擇了駐守邊塞,選擇了報國,就沒有回頭路.
終於可以駐紮下來.他們,是那群死人中的倖存者.羌管悠悠霜滿地,一切都安靜下來,苦澀和思念終於細細密密的蔓延開來.這不能怨他,你知道那些軍士是怎麼唱的嗎?他們唱「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他們哀傷的聲音像一隻無形的手,揉搓著他的心.良久,一滴冰涼的淚滑過面頰,像一顆流星滑過天際,心中卻越發苦澀----明天,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命坐在這里流淚……
其實,當他寫下「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他一定也想過放棄,想到解救這些不得不戰爭的生靈.大家逃了吧,散了吧.他不怪他們.畢竟,這「四面邊聲連角起,長煙落日孤城閉.」是如此的催人淚下.可是,他不能這么做.盡管,邊塞的凄苦令人難以忍受.盡管,那最初的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早已被戰爭擊打得支離破碎.可他就是做不到,做不到背棄自己的祖國.選擇了報國,就不要怕背井離鄉.而死亡,本就是不能確定何時出現的流星,在戰場上,更可能隨時隕落.
可范仲淹這個男人,偏偏又這般倔強.駐守邊塞已是讓他嘗盡苦楚,在面對被壓迫的人民時,他若能視而不見,老老實實居廟堂之高,或許他的命運會好許多…
只可惜,他做不到…大殿上靜的出奇.「啪——」一本奏章被清脆地擲在他膝前.飽含他心血的墨跡印在白紙上,連半句硃批也無.「范卿!你還沒想明白嗎?」那聲音冷得像冰,一下下將那顆已是百般瘡痍的心碾得支離破碎.就算是這樣,改革這件事,他始終不覺得自己有錯.「陛下希望臣明白什麼?即使您將臣的話當做烏鴉的叫聲,臣也寧鳴而死,不默此生!」「好好好,你既如此說,朕也再無話可說,你走吧!」
紫宸殿的地毯那樣紅,那猩紅一色刺痛了他的眼睛.嘴角浮現出一個極盡凄苦的笑,又要被流放了.然而,這么多年一次次的流放,早已習慣了不是么?他孤獨地跪在大殿中央,鄭重三拜.隨著這最後的拜別,那場凝聚了范仲淹無盡心血的改革也付之東流.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看見這些字如紅色的流星墜落.多年的沉浮猝然結束.一生路盡,他如此眷戀這人世.縱使,命運將他玩弄了多次.死亡來臨的那一刻,他沒有痛苦,有的,只有驀然回首時的不舍和眷戀.命運浩浩如江水,向來由不得人做主,他只能無力沉淪其中.可他依舊要倔強的說出報國的誓言,好像自己真的做得了主似的.
對不起,我的大宋,我真的盡了力.只是這一生太短,我無法完成誓言,可惜我的眼睛再也無法亮起.
范公,我不曾怪你.我知道你已盡力.你這一生沉浮都是為了我.大宋有這樣的臣子,三生有幸.
事隔千年,如今,我們已將他的誓言吟詠千遍.
合上書,我睜大眼睛,我要看,這誓言為何還如此鮮明?世間還有沒有他這樣的人存在?不論存在與否,我還是要說,范公,北宋有你這樣的愛國臣子,北宋之幸.當我們回眸史冊,你的身影和思想依舊在茫茫歷史中閃耀華光.
『陸』 關於范仲淹的作文
記得小時侯上語文課最痛恨的事件之一就是背古文。拗口晦澀,繁復冗長的古文讓年少的我背來每每痛不欲生。但是不背的後果很嚴重,罰站、罰抄等等不一而足。後來雖然都已背下但都是囫圇吞棗,任老師怎樣解釋,未及弱冠嬌生慣養的我們又怎能完全理解文章作者那種深刻情懷?所以這些年過去那些所背之文大多都已在記憶里殘缺不全,惟有一篇范仲淹範文正公所書《岳陽樓記》仍記憶尤新,嘗頌之也是一字不差。
小時候雖然不懂什麼家國大義但讀《岳陽樓記》時讀到後面「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句時仍免不了內心震撼,年紀小小的我也感嘆那是怎樣的一種博大情懷。那是我第一次被一個一千年前的古人打動,所以對這篇文章我別有用心,加倍努力,對范仲淹這個人物也是倍感興趣。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是那樣寫的,事實證明,他也是那樣做的。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初二,范仲淹出生在一個中下層官吏范墉家中。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親便病逝了,母親謝氏貧困無依,只好抱著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東一戶朱姓人家。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在朱家長大成人。朱家雖然富裕但范仲淹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便就讀諷誦。一個偶然的事件,范仲淹驚諤地發現自己的身世,他毅然接回母親,辭別朱家前往睢陽應天府書院就讀。范仲淹十分珍惜嶄新的學習環境,晝夜不息地攻讀。一次,真宗皇帝路過書院,大家都爭相前趨觀望,范仲淹卻閉門不出,坐涌如舊。一位同學怪他怎肯錯過觀望皇上的良機,他卻回答:「日後再見,也未必晚。」數年之後,范仲淹對儒家經典已然堪稱大通:吟詩作文,也慨然以天下為己任。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過科舉考試,中榜成為進士。不久,他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他把母親接來贍養,並正式恢復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從此開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范仲淹始終能以清廉律已,關心人民疾苦,不忘「憂天下」的初志。中年做官後,他接連上書議論國事,譏切時弊。後得罪宰相呂夷簡,貶饒州。康定元年 (1040),邊事緊急,召為龍圖閣直學士,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防禦西夏。由於號令嚴明,訓練有方,又能團結當地羌人,戍邊數年,名重一時,羌人尊呼為「龍圖老子」,西夏稱為「小范老子」,贊其腹中有數萬甲兵。慶歷三年(1043),呂夷簡罷相,范仲淹參知政事。曾提出十條建議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頓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蔭官,引起腐朽官僚勢力的不滿,攻擊他引用朋黨,迫使離朝,「慶歷新政」即此結束。後於赴穎州途中病死享年六十四歲,卒謚文正。這時,范仲淹積蓄已盡,一家人貧病交困,僅借官屋暫棲,略避風雨。
從一個人死後旁人所為最能看出一個人的言行品德如何,在這方面范仲淹無疑成了一個典範。范仲淹死訊傳開,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涼等地的各少數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眾舉哀,連日齋戒。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老百姓紛紛為他建祠畫像,數百族人來到祠堂,像死去父親一樣痛器哀悼,根據他的遺願,遺體沒有運回原籍蘇州,而是葬在他母親長眠的那塊地旁——洛陽南郊萬安山下。范仲淹的行動和思想,贏得身前身幾代人的敬仰。歷代仁人志士也紛紛以范仲淹這位北宋名臣為楷模,學習和效法。
綜觀范仲淹生平在軍事上他雖然初始由於不通軍事大敗於西夏,但後來過而能改,治軍有方,始終扼守著陝西要略使西夏不能寸進一步。在政治上他針砭時弊、整頓吏治,上書十議,是波瀾壯闊的王安石變法的前奏。在文學上他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講究文以載道。他意識到宋初數十年來文章柔靡、風俗巧偽的危害,強調繼承歷史上進步的文學傳統,並推薦當代能堅持風雅比興傳統的好作品。
現在再讀起《岳陽樓記》,結合范仲淹生平才感悟到此文的可貴。《岳陽樓記》以事入景,以景生情,以情及理。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完美地交融合一,范仲淹把生平的理想抱負通過形容岳陽樓景色的華麗辭藻流淌出來,讓人不禁擊安叫絕。
儒家倡導「修身、治國、平天下」。可以說這句話概括了一個人一輩的作為。范仲淹在《岳陽樓記》里也對這三點給出了些須答案。關於修身范仲淹寫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可以說是修身的最高境界,甚至有點類同於不垢不凈佛家的「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無眾生相」的境地。對於「治國、平天下」范仲淹雖然沒有給出確切答案,但他給出了一個思想境界「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可以說范仲淹給儒家思想的「修身、治國、平天下」定義了一個新的境界。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出自《孟子·盡心上》的話是中國古代封建士大夫們的最大期望,又或者說是古代社會知識分子階層的一個道德標桿。但我始終對這句話保持疑慮。達則兼濟天下沒有問題,但窮則獨善其身是不是有失責任?難道窮困潦倒或是鬱郁不得志之時國家興亡就與自己無幹了嗎?所幸的范仲淹為他自己也為所有的後來人樹立了一個新的道德標桿——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許這是一個永遠無法企及的境界但范仲淹是一直努力去做的。范仲淹寫《岳陽樓記》的時候正貶官在外,本來可以採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閑快樂。可是他不肯這樣,仍然以天下為己任。淘淵明或許可以不為五斗米折腰去享夢桃園,後人也佩服他的淡薄。但是范仲淹不行,因為他知道為五斗米折腰後可以去為天下百姓多出一份力。李白也可以「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但是范仲淹也不行,因為他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或許范仲淹沒有一些人灑脫,那是因為他始終給自己背著一個沉重的包袱,一個古往今來至今也沒有人解決的包袱。這註定了他的一生是令人敬佩而又憂患實多的。究竟是為理想高貴地死崇高還是為理想卑微地活值得敬佩,我想我會選擇後者。
如果借用時下流行的一句話來概括範文正公生平所做所為以及其思想,我想曰之為:「酷!」
『柒』 以《走進范仲淹》為題,寫一篇字數不少於600的作文。
還有一篇
又一次來到你的身旁,面對衣袂飄然,捋髯沉思的你,我的心盛滿虔誠與嚮往。
車輛、人流,熙熙攘攘從你的身邊過去,又回來。風姿綽約的黛溪湖靜靜的躺在你的身邊,"舊貌換新顏"的黛溪河,綠柳青草相映,秀美如畫;你的面前高樓聳立,商店如龍。千年後的今天,一個能熟誦你的千古絕唱——《岳陽樓記》的風華少年卻與你相會在這樣一個明朗的清秋,是冥冥之中的約定,是一份心靈的默契?(每一次我都情不自禁的這樣想)在這個朝氣蓬勃的已躋身省經濟強縣之列的現代化城市的一角,你默默望著感受著眼前的這一切,神情悠然。我想,你定為飛駒過隙、白雲蒼狗的時世滄桑而感嘆噓唏,而千分萬分的驚喜吧。一生懷揣國計民生,追求民富國強的你,今天你所看到的可是你理想中繪描的景象?
我自感也是一個滿懷理想,正為美好的明天而求索奮斗的莘莘學子;於是,我喜歡走進你的過去,從你坎坷曲折的人生履歷中汲取著精神的營養。
你兩歲喪父,隨母親改嫁來到梁鄒這塊土地。21歲,為勵志求學,寧肯放棄家中優裕的生活去附近長白山的醴泉寺讀書。清燈苦讀,常常讀到東方欲曉。生活清貧,吃粥維系,鍥而不舍,始終如一。對家中生活奢侈的、無所事事的兄弟總看不摜,並屢屢規勸。在南京應天府書院就讀,五年未解衣就枕,食物不充裕,甚至不得不吃粥度日,有時一天只能喝上一頓。別人知道後送來飯菜,食物都放壞了卻不嘗一口,說:"我不是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已習慣於粗茶淡飯了,如果現在就享受這種豐盛的飯菜,以後還能吃的下粥嗎?"功夫不負有心人,五年苦讀終成大才。說到此,我總是滿懷憂慮。想想身邊的許多同窗,餐廳里大肆揮霍,平時零食不離嘴,穿衣服趕時髦,比品牌;而遇到一點小挫折便要死要活,萎靡不振。學習上缺少吃苦精神,缺乏意志品質,成績下滑了,就破罐子破摔,開始"混"日子。這樣的結果是:愛心缺乏,胸無大志,做事總以自我為中心,要麼走向自卑的極端,要麼狂妄自大,目中無人。我們是生活在"蜜罐子"中的一代,身體棒棒的,精神上卻開始缺"鈣"了。據有關權威部門調查表明現代中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普遍下滑便是明證。作為一名中學生我感同身受。如此下去,誰來擔當起建設祖國的重擔?面對同窗,我想讓他們早一點走近你,走進你的精神家園,傾聽你的教誨。或許應該慶幸,讓我早一點走近了你,早一點與你相約在這美好的金秋。修剪去了身上許多的"殘枝敗葉",我感到了清爽與輕松,對自己心中的夢想更加堅貞不一,信心滿懷。如今,與一千多年前的你的讀書環境比較,我,我的同窗,還有什麼樣的苦吃不了,還有什麼樣困難令我們望而卻步,還有什麼可抱怨的?
雖然時代變了,而你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輝,警人銘心。我還知道你入仕途後,心懷百姓,政績斐然,調至中央。卻因生性耿直,屢屢直言進諫,堅持"寧鳴而生,不默而死"。也由此招致禍患,幾次大起大落,卻仍百折不撓,本色不改。以滿腔熱情報效國家。我想,這與你青少年時代的讀書經歷應該是息息相關吧。"九尺平台,始於壘土",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壘土",他的許多東西將會有益或貽害一個人的一生。珍惜現在,就是在培育美好的明天。我默默地對自己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構建成你生命的精神家園,也托舉起中國歷史上一棵巍然挺立的大樹,名垂史冊,流芳千古。萬事德為本,崇高的理想、曠達的胸襟才會成就更加光輝絢爛的人生。這對於我們青少年來說是多麼深刻的教益呀!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你植下一棵能遮蔽梁鄒大地的精神之樹。歷史是一筆財富,你是鄒平財富中的財富。佇立你的面前,你巍然成一座高山,我思想的觸手,總是一次一次努力的攀登,再攀登,--雖然我知道我永遠沒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那一天,但我卻一次又一次體驗到了那份攀登者的興奮與快樂。見賢私齊,只要我們在"思",想"齊",又何嘗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每一次面對你,你總賦予我諸多的豁然頓悟和對生命的思索。從你深邃的眼睛裡,我讀出了你的那份"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超然胸襟;從你深深的皺褶中,我讀懂了你人生的磨難與滄桑,心懷天下的那份執著;從你卓然挺立的身影,我讀出了你"胸中自有甲兵數萬"的那份沖天豪氣;從你的人生史書里我悟出了生命價值的真諦------在你的賦予中,我成熟了許多,更收獲了許多。
再一次把你仰望,忽然覺得你是這般親切,和靄慈祥,如一位老爺爺般注視著我,給予我莫大的溫暖和力量。再一次把你仰望,我更覺得你是一位給我教益的師長,用自己的經歷正諄諄教誨著我,給我指引著前進的方向。
走到你的跟前,輕輕觸摸著你冰冷的身體,你離得是這般近,你早已成為我的朋友。
『捌』 評價范仲淹的作文三百字
記得小時侯上語文課最痛恨的事件之一就是背古文。拗口晦澀,繁復冗長的古文讓年少的我背來每每痛不欲生。但是不背的後果很嚴重,罰站、罰抄等等不一而足。後來雖然都已背下但都是囫圇吞棗,任老師怎樣解釋,未及弱冠嬌生慣養的我們又怎能完全理解文章作者那種深刻情懷?所以這些年過去那些所背之文大多都已在記憶里殘缺不全,惟有一篇范仲淹範文正公所書《岳陽樓記》仍記憶尤新,嘗頌之也是一字不差。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是那樣寫的,事實證明,他也是那樣做的。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初二,范仲淹出生在一個中下層官吏范墉家中。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親便病逝了,母親謝氏貧困無依,只好抱著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東一戶朱姓人家。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在朱家長大成人。朱家雖然富裕但范仲淹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便就讀諷誦。一個偶然的事件,范仲淹驚諤地發現自己的身世,他毅然接回母親,辭別朱家前往睢陽應天府書院就讀。范仲淹十分珍惜嶄新的學習環境,晝夜不息地攻讀。一次,真宗皇帝路過書院,大家都爭相前趨觀望,范仲淹卻閉門不出,坐涌如舊。一位同學怪他怎肯錯過觀望皇上的良機,他卻回答:「日後再見,也未必晚。」數年之後,范仲淹對儒家經典已然堪稱大通:吟詩作文,也慨然以天下為己任。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過科舉考試,中榜成為進士。不久,他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他把母親接來贍養,並正式恢復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從此開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范仲淹始終能以清廉律已,關心人民疾苦,不忘「憂天下」的初志。中年做官後,他接連上書議論國事,譏切時弊。後得罪宰相呂夷簡,貶饒州。康定元年 (1040),邊事緊急,召為龍圖閣直學士,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防禦西夏。由於號令嚴明,訓練有方,又能團結當地羌人,戍邊數年,名重一時,羌人尊呼為「龍圖老子」,西夏稱為「小范老子」,贊其腹中有數萬甲兵。慶歷三年(1043),呂夷簡罷相,范仲淹參知政事。曾提出十條建議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頓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蔭官,引起腐朽官僚勢力的不滿,攻擊他引用朋黨,迫使離朝,「慶歷新政」即此結束。後於赴穎州途中病死享年六十四歲,卒謚文正。這時,范仲淹積蓄已盡,一家人貧病交困,僅借官屋暫棲,略避風雨。
從一個人死後旁人所為最能看出一個人的言行品德如何,在這方面范仲淹無疑成了一個典範。范仲淹死訊傳開,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涼等地的各少數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眾舉哀,連日齋戒。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老百姓紛紛為他建祠畫像,數百族人來到祠堂,像死去父親一樣痛器哀悼,根據他的遺願,遺體沒有運回原籍蘇州,而是葬在他母親長眠的那塊地旁——洛陽南郊萬安山下。范仲淹的行動和思想,贏得身前身幾代人的敬仰。歷代仁人志士也紛紛以范仲淹這位北宋名臣為楷模,學習和效法。
『玖』 我最崇拜的一位古人范仲淹作文600
范仲淹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著名的《岳陽樓記》就出自他的筆下。
范仲淹從小勤奮好學,學習起來非常刻苦,從不浪費一刻學習機會。為了學習,他就一個人離家到附近山上的寺院讀書。當時他的家境非常艱苦,家裡沒有錢買書,范仲淹只好去寺院刻苦攻讀詩書,每天學習的時間是凌晨到半夜,直到三更才和衣而眠,早晨醒來,為了不讓自己再睡覺,就用冷水洗臉,然後,煮一鍋稀粥,留著早晚充飢。
為了進一步深造,他又背井離鄉,隻身一人趕赴應天府書院求學。應天府書院是宋代的一所著名書院,但是可以免費就學,所以范仲淹十分珍惜這寶貴的學習機會。應天府書院里有許多出名的老師指導學習,又有大量的書籍可以供讀書的人閱覽。還可以與許多飽讀詩書,學習勤奮的人切磋學問。
成語「劃粥割齏」的由來是:范仲淹每天早上起來後只煮一鍋米粥,等到米粥凝凍後,再用刀把凝凍後的米粥劃成四塊,早上和晚上各吃兩塊,並且把鹹菜切成碎末一起吃。
可是,范仲淹對「劃粥割齏」的這種生活毫不介意,他發憤苦讀,攻讀詩書,都是為了讓百姓過上好日子。
范仲淹的這些精神,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的。我們現在學習的條件遠遠比他好得多,所以我們更應該刻苦努力的學習。范仲淹為中國歷史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令後人敬仰!
『拾』 寫范仲淹的作文600字左右
記得小時侯上語文課最痛恨的事件之一就是背古文。拗口晦澀,繁復冗長的古文讓年少的我背來每每痛不欲生。但是不背的後果很嚴重,罰站、罰抄等等不一而足。後來雖然都已背下但都是囫圇吞棗,任老師怎樣解釋,未及弱冠嬌生慣養的我們又怎能完全理解文章作者那種深刻情懷?所以這些年過去那些所背之文大多都已在記憶里殘缺不全,惟有一篇范仲淹範文正公所書《岳陽樓記》仍記憶尤新,嘗頌之也是一字不差。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是那樣寫的,事實證明,他也是那樣做的。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初二,范仲淹出生在一個中下層官吏范墉家中。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親便病逝了,母親謝氏貧困無依,只好抱著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東一戶朱姓人家。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在朱家長大成人。朱家雖然富裕但范仲淹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便就讀諷誦。一個偶然的事件,范仲淹驚諤地發現自己的身世,他毅然接回母親,辭別朱家前往睢陽應天府書院就讀。范仲淹十分珍惜嶄新的學習環境,晝夜不息地攻讀。一次,真宗皇帝路過書院,大家都爭相前趨觀望,范仲淹卻閉門不出,坐涌如舊。一位同學怪他怎肯錯過觀望皇上的良機,他卻回答:「日後再見,也未必晚。」數年之後,范仲淹對儒家經典已然堪稱大通:吟詩作文,也慨然以天下為己任。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過科舉考試,中榜成為進士。不久,他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他把母親接來贍養,並正式恢復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從此開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范仲淹始終能以清廉律已,關心人民疾苦,不忘「憂天下」的初志。中年做官後,他接連上書議論國事,譏切時弊。後得罪宰相呂夷簡,貶饒州。康定元年 (1040),邊事緊急,召為龍圖閣直學士,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防禦西夏。由於號令嚴明,訓練有方,又能團結當地羌人,戍邊數年,名重一時,羌人尊呼為「龍圖老子」,西夏稱為「小范老子」,贊其腹中有數萬甲兵。慶歷三年(1043),呂夷簡罷相,范仲淹參知政事。曾提出十條建議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頓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蔭官,引起腐朽官僚勢力的不滿,攻擊他引用朋黨,迫使離朝,「慶歷新政」即此結束。後於赴穎州途中病死享年六十四歲,卒謚文正。這時,范仲淹積蓄已盡,一家人貧病交困,僅借官屋暫棲,略避風雨。 從一個人死後旁人所為最能看出一個人的言行品德如何,在這方面范仲淹無疑成了一個典範。范仲淹死訊傳開,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涼等地的各少數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眾舉哀,連日齋戒。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老百姓紛紛為他建祠畫像,數百族人來到祠堂,像死去父親一樣痛器哀悼,根據他的遺願,遺體沒有運回原籍蘇州,而是葬在他母親長眠的那塊地旁——洛陽南郊萬安山下。范仲淹的行動和思想,贏得身前身幾代人的敬仰。歷代仁人志士也紛紛以范仲淹這位北宋名臣為楷模,學習和效法。 綜觀范仲淹生平在軍事上他雖然初始由於不通軍事大敗於西夏,但後來過而能改,治軍有方,始終扼守著陝西要略使西夏不能寸進一步。在政治上他針砭時弊、整頓吏治,上書十議,是波瀾壯闊的王安石變法的前奏。在文學上他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講究文以載道。他意識到宋初數十年來文章柔靡、風俗巧偽的危害,強調繼承歷史上進步的文學傳統,並推薦當代能堅持風雅比興傳統的好作品。 現在再讀起《岳陽樓記》,結合范仲淹生平才感悟到此文的可貴。《岳陽樓記》以事入景,以景生情,以情及理。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完美地交融合一,范仲淹把生平的理想抱負通過形容岳陽樓景色的華麗辭藻流淌出來,讓人不禁擊安叫絕。 儒家倡導「修身、治國、平天下」。可以說這句話概括了一個人一輩的作為。范仲淹在《岳陽樓記》里也對這三點給出了些須答案。關於修身范仲淹寫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可以說是修身的最高境界,甚至有點類同於不垢不凈佛家的「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無眾生相」的境地。對於「治國、平天下」范仲淹雖然沒有給出確切答案,但他給出了一個思想境界「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可以說范仲淹給儒家思想的「修身、治國、平天下」定義了一個新的境界。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出自《孟子·盡心上》的話是中國古代封建士大夫們的最大期望,又或者說是古代社會知識分子階層的一個道德標桿。但我始終對這句話保持疑慮。達則兼濟天下沒有問題,但窮則獨善其身是不是有失責任?難道窮困潦倒或是鬱郁不得志之時國家興亡就與自己無幹了嗎?所幸的范仲淹為他自己也為所有的後來人樹立了一個新的道德標桿——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許這是一個永遠無法企及的境界但范仲淹是一直努力去做的。范仲淹寫《岳陽樓記》的時候正貶官在外,本來可以採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閑快樂。可是他不肯這樣,仍然以天下為己任。淘淵明或許可以不為五斗米折腰去享夢桃園,後人也佩服他的淡薄。但是范仲淹不行,因為他知道為五斗米折腰後可以去為天下百姓多出一份力。李白也可以「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但是范仲淹也不行,因為他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或許范仲淹沒有一些人灑脫,那是因為他始終給自己背著一個沉重的包袱,一個古往今來至今也沒有人解決的包袱。這註定了他的一生是令人敬佩而又憂患實多的。究竟是為理想高貴地死崇高還是為理想卑微地活值得敬佩,我想我會選擇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