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作文大全 > 論語十二章的其中一章寫作文

論語十二章的其中一章寫作文

發布時間:2021-01-24 04:00:23

① 論語十二章其中一章作文300字

這里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一則談談看法,也算是作文吧! 能夠溫故內而知新的人,說明其是有思想、容有方法的,做到了學而思、思而學。「溫故」不是復讀或者復述已經學到的內容,而是對已學知識的思考,同時又在思考中探尋了解新的知識,思想認識不斷發展和提高所以才能「知新」。這樣的人當然也會將自己的思想認識發揚出來,不論是否收徒當老師,都能起到老師的作用。而對於那些能夠做到溫故知新的人,應當將其作為老師來對待,好好地向他們學習的。當然如果自己能夠做到這點,那麼自己也可以發揮老師的作用。

② 在論語12章中挑選四則寫一篇作文

我只能給你提供點寫作思路,也就是每則的啟示。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啟示】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於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並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第3句話講的是為人態度。也是孔子認為的君子應該具有的氣度與修養。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
【啟示】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塑造理想人格,這句話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孔子所處的年代動亂不堪,弒父犯上作亂的現象已經甚為普遍,很多人已經不重視道德的修養,傳統觀念出現危機,這是孔子不願意見到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內求的修養方法。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
【啟示】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
【啟示】在能力范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復習,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啟示】這句話為孔子所提倡的一種讀書及學習方法。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這則講了學和思的辯證關系。學習而不思考,如學習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有正確的,有不正確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確的知識也接受了,這就受到欺騙,所以稱罔。正確的知識,如科學一定要由淺入深、按部就班去學習。不學習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學知識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誤。只有學習與思考結合,才能學到正確的知識,不致胡思亂想,陷於迷誤。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啟示】這句的中心思想是「安貧樂道」孔子的學生中最好、最明理、最通達道的,就是顏回,所以叫「復聖」。顏回這個人是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都做到。因為他「三月不違仁」,就是爭呢,也「不違仁」;貪,也「不違仁」;求,也「不違仁」;自私,也「不違仁」;自利,也「不違仁」。他是絲毫的自私心也沒有,隨遇而安,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真是安貧樂道!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2] 》
【啟示】這一則講的是關於興趣對於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三層境界:知 、好、 樂。學習知識重要的是培養學習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知識的學習感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以學習為樂事,在快樂中學習,既能提高學習的效率,還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學到的才能夠靈活地運用。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啟示】說明了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在貧困艱苦的情況下照樣可以很快樂,不道義而得到的富貴是不好的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啟示】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受到後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贊賞。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於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啟示】」對於「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傳統的解釋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優,朱熹從理學家的立場出發將這句話的意思概括為四個字「進學不已」,也就是說要不斷地學習,這個解釋對於我們現在的學習態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啟發意義。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啟示】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個普通人,也是要有堅定的志向的。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改變一個人的堅定意志,是非常困難的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啟示】這則是子夏提出的仁的幾個要求。豐富的知識,多多提出疑問,多多深入思考。對於自己的志向不能有過多的功利干擾,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靜的看待這些才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理想。

③ 選論語十二章其中一篇改寫成600字作文

放慢腳步,精彩就在身邊
曾幾何時,年少的我們為了追逐夢想而疲於奔命,曾幾何時年老的我們因為錯失親情而痛不欲生,放慢腳步,感動就在左右,放慢腳步,精彩就在身邊。
人生的旅途是很短暫的,往往在左顧右盼的流連之間,就已到了終點,往事如煙,也許如書中所說「人心是不待風吹而自落的花」。水自源頭出,最終入大海。人生的道路上,成功就在遠方,我們便努力地向目標大步邁進,而有的人終了一生也沒有到達自己當初立下的目標。失落抱憾的同時一無所獲,為何我們不能不能試一試放慢腳步,去重溫一下我們曾忽略了的沿途的風景。放慢腳步,去拾起我們曾拋下的親情;放慢腳步,回憶我們曾忘記的故事;放慢腳步,去細細欣賞我們曾不屑一顧的風景。別讓自己的人生路變得孤獨,別在成功的同時失去我們最寶貴的東西,別說放慢腳步的你會失去很多,事實是你會得到更多,放慢腳步,是一種意境,是生活的享受。
於是我們驅趕著生命,快的自己的靈魂都追不上。我們計劃未來的每一步,環環相扣,嚴絲合縫。評價量化,准確無誤,因為有太多的參照物,優劣宛然。一個眼睛看著過去,一個眼睛盯著未來,靈魂落在後面,周遭的一切都在為快速到來的未來做准備,這個姿勢難看,這個活法可笑,這個人生快的讓我們忘記快樂!需要我們做的就是放慢腳步,別再加速運動,那不但會使得你的身體日漸衰退,也會讓你錯過生命中最迷人的景緻,包括春天的綠,冬天的白,家人的疼,孤獨的愛。。。
說到親情,又有多少人為了事業的成功,經濟的富足,將自己的孩子託付給老人,將自己的老人託付給社會,直到孩子出現問題,老人離去了,才想起珍惜天倫之樂,才去處理家人之間的感情,可還得及嗎?別因為貪戀鮮花和掌聲而失去親情,請常記起臨睡前那一杯溫熱的牛奶,請珍愛下雨天為你送來的一把傘。多留意你身邊的親情吧!別在他離去時再淚眼相望,那你就將錯過這一生的美好,也包括友誼。。。
細數你身邊還剩多少朋友,又有多少人是敷衍你的虛偽。如果你一直奔跑在路上,沒有朋友的相聚相守,沒有兄弟姐妹的相扶相持,多年之後,無論你成功與否,你又有多少朋友陪你一路走過,你是不是記得傷心時有人與你徹夜長談,你是不是記得他們的真誠叮囑,放慢腳步吧,去細心聆聽朋友的心聲,分享每一份喜悅和悲傷,認真的回報友誼。否則,你成功的時候,沒有喝彩沒有祝福!
放慢腳步吧,你會發現你成功的同時也將收獲親情,友誼,健康。沒有成功,你也會因為擁有這些無價的財富而變得富有,這便是另一種成功!去用心的捕捉生活的細節,體會生活的樂趣,別再急於求成,放慢腳步!用心享受!

從孔子的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引發出一個問題 「短暫的人生該怎麼過?」

④ 論語十二章任選一章寫作文 300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夠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到事情不迷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歲時能廣泛聽取多種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
孔子自述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他認為自己的學習、修養是一個長期的不斷提高的過程,直到七十歲才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孔子的自述反映了他學而不倦的精神,實際上也是教導弟子們致力於學習和修養,不可懈怠。
孔子「十有五而志於學」。是說十五歲有志於學術。孔子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家境
貧寒,所以十五歲才有條件系統地研究學問。孔子回憶自己少年時期的經歷說「吾少也賤,
故多能鄙事。」他曾經為人放牧過牛羊,也為富人管理過帳簿,靠著這種半工半讀的生活,
最後竟成了中國最博學的大學者和思想家,這中間有多少屈折辛酸的經歷,後人未必知悉呢。
他追求的是人格而不是事業,他對完美人格的追求至老不衰。試想我們每一個人,孩提時都有夢想,都有追求,追求人生更美更充實。但夢想慢慢會褪色,追求不久會止步。
一般來說,二十歲之前進步是最快的,二十歲到三十歲很多人也還會有發展和突破。四十歲之後還有長足進步的人就少之又少了。現在大學校園裡面,好多年輕人終日里閑逛、
網聊、游戲甚至玩偷菜這種無聊東西,二十歲的年紀就如此空虛無聊。難道他們沒有
了追求,不準備有任何進步了嗎?如果這樣的話,他們的人生太可悲了。二十歲都不進步,
難道三十歲、四十歲會發生令人期待的奇跡嗎?不會的,二十歲不努力,等待你的只能是更
深的空虛甚至屈辱。孔子常告誡弟子,「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一個人不重視修養,
到了四十歲還是一個被人厭棄的人,那他的人生也就完結了。

⑤ 論語十二章中任選一章帶來的啟示 不是作文

子曰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自之者不如樂之者。」 翻譯:孔子說:「對於學習,了解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 本章闡述了學習態度:以學習為快樂 啟示是學習的最高境界是以學習為樂的人。

⑥ 論語十二章裡面的其中一句話連到生活事情寫作文400字

就說樂器,生活中也有很多。所以說生活是美妙的,生活是富有生命力,我覺得專音樂是最具有美感的,我屬也有點喜歡音樂。不過我今天啊!單單只說這「樂器」,笛子、小提琴……等一些是真正的樂器,至於生活中的樂器,在電視上也常見到,那便是——
是不是有些驚訝啊!自從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一些人用牙膏管吹出了美妙的樂曲之後,我便也有些蠢蠢欲動,正好,家裡有一個用了一半的牙膏,呵呵!我也來吹吹,搞不好,我也能哼幾首了!我拿來牙膏管,用手按著牙膏管亂按一氣,反正是沒有人能聽出來是什麼歌了,反正我也沒打算能吹出什麼好歌來,雖然說我是亂按一氣,但是從管內發出的聲音還是滿好聽的呢!
我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都很小,都不令人察覺,但是「小文章也能寫出大作來了」!只要留心觀察生活就能得到很多的道理和靈感,(靈感滿重要的哦!)生活就是如此的美妙,音樂不但讓人陶醉,其實生活也很令人陶醉呢!

⑦ 選擇《論語十二章》中任一章結合生活體驗,寫一篇四百字左右的作文

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合並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范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復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對於學過的舊知識,你要常去溫習它,你將會有新的體會,新的發現。你收獲的就會更多,你比別人懂得的就會更多,這樣在某方面就能成為別人的老師了。
生活中,每一件事,每一句話都有它的多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也許你一時只能理解其中的一點,當但你經歷多了,見識豐富了,你再去看時,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和體會。生活就是這樣多方面性的,當你對一句話不理解時,你是選擇遺棄它,還是深入的去思考?當你多次的去深究它的時候,你將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當我們忙完了一個階段的事情後,利用暫時的忙裡偷閑,回顧曾經的點點滴滴時,才發現我們不能變成工作的奴隸,我們要學會思考和總結,要讓我們的工作充滿堅持和成長才行。

⑧ 《論語十二章》作文400

論語,是記錄聖人孔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後,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教會人們應該如何接物待
事,而且十分嚴謹的規范自己,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後人成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
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譯成現代文,但是在注釋的幫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到現在都還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是
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繫心靈的橋梁。大家都希望人與人的相處應該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
忍和諒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復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同的人
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里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
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於是我們之間有了「牆」,於是你苦惱,我也苦惱。可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為什麼一定要他
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實,面對種種的不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面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屍」的結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峰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
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麼扞衛真理?他們最初不被接受,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們敢於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
前。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可以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己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
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知道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理解別人,並換取
別人的理解嗎,不是這樣的。

理解不僅僅只是你需要別人來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為什麼要逼迫別人理解你,難道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憐憫?這樣作難道不會太悲哀了嗎?於是,
終日沉浸在觀察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之中,優柔寡斷,碌碌無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卻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牽強的,是需要別
人有和你相同的東西然後互相共鳴而產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麼關系,只要我們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別人,想必別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這么說
過了,不擔心別人呢不了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不光為理解而活!

「理解萬歲」?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⑨ 選論語十二章其中一章作感想600字

說說開篇第一段,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我感覺孔子的這幾句話的前面都應當加上如果兩個字才是完整的,即如果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如果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如果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為什麼這么說,因為這幾句話不是孔子對現實情況的敘述,而是對於希望的假設。孔子希望他的學生、同事和朋友們都能夠學而時習之,甚至還可能也是對自己的自勉。希望大家能夠將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以積極的心態主動去學習,去溫故知新。當然,從事物的另一方面去看,學習對於常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甚至可能很痛苦,可能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啦!
縱觀孔子一生,他應當不是一個追求平靜生活的人。他帶著一幫擁躉們跑了不少地方,並不是被迫的,還有不少地方想去而沒去成呢。所以一旦不往外邊跑,在家裡呆久了多少會覺得生活缺乏生氣,如果這個時候有朋自遠方來,那個高興勁兒當然就不用說了。因此孔子對於有朋自遠方來這樣的事,孔子恐怕不只是希望了,而是盼望了。不過這里有一點要注意,不要因為我這樣的解釋,而將後邊的「不亦樂乎」的「樂」字理解錯了,這里的「樂」是指樂禮,不是說心情快樂,那個時候「樂」字沒有直接表達快樂的意思,這層意思是後來引申出來的。有朋自遠方來,心情當然是快樂的,心情快樂就要有所表示。怎麼樣來表示呢?首先就是隆重的接待。孔子時候對遠來之朋的隆重接待,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去當地高檔的酒樓吃一頓大餐,而是相應規格的禮樂。個人之間的會面,不太可能是鍾鼓齊鳴,但也有一定儀式,這種儀式是通過樂體現出來的。
必須說明的是,這里的「朋」現在常常被解釋為朋友,其實是不合適的。古人的朋和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人所說的友有我們現在的朋友的意思,是親人之外的情感關系的人,可以說是亞親人或者准親人。但朋不是,朋是指同類之人,或者說得好聽點是志同道合的人,同情感沒有必然的關系。所以對於朋需要以禮相待,對於遠方來朋當然更得這樣,也就應當有樂了。但是友是接近親人的人,自然不需要以禮相待,否則倒反而外道了。後邊提到的原壤同孔子就是友而不是朋,所以兩人見面不講究任何禮節,說話直來直去,甚至動手動腳,但是誰也不會計較。當然了,朋很多最終都發展成友,而友中也常常發現有朋,因此我們最終就將朋友混為一談了。
一個人如果自認為很有才學、才幹,卻沒有被社會發現、沒有被領導看重,心裡一般都會很委屈、憋悶,感覺懷才不遇,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消極表現。古往今來這樣的人、這樣的事可以說太多了。如果不因為懷才不遇而不高興,一直泰然處之,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這需要極大的胸襟和氣度,不是有樂觀的態度就可以做得到。有了這樣極大的胸襟和氣度,也一定能夠表現出極好的風度。而具有這樣極大胸襟和氣度,表現出這樣極好風度的人,在孔子看來當然是已經達到君子的高度了,所以才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而孔子的教育一直是著力於培養君子的,希望學生們都能夠成為君子。繼續把《論語》讀下去,你就會感覺到這一點。

⑩ 論語十二章用一章寫作文

這里說一說孔子晚年的自我總結,即「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句話應當是孔子晚年說的,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經歷的概括總結,不是對別人的要求。我們現在經常是對這句話進行掐頭去尾地引述和引用,曲解孔子的意思。特別是三十而立,我們現在很多人將其理解實在偏頗,有的人認為三十歲的時候要成就自己的事業;有的人認為三十歲要能夠在社會上自立;有的人認為三十歲要開始自己的事業;有的人又認為三十歲要離開父母而自己謀生。凡此種種,類似的說法還很多,但都不符合孔子這句話的本義。
孔子是從十五歲開始總結自己的一生的,以每十年為一個時間點。十有五而志於學,是說自己在這個時候開始立志學習,並將學習作為自己的主要生活內容。孔子剛出生父親就去世了,他是在單親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後來母親又去世了,孔子在十有五而志於學的時候,早已在社會上立足了,是先解決了生存問題之後才確定要進行學習的。《史記》記載魯國大夫孟釐子去世前誇孔子是年少好學的達者,囑咐繼承人孟懿子要以孔子為師。這個時候孔子只有十七歲,能夠得到執政大夫這樣的肯定,說明他已經立足於社會並取得相當的成就了。所以接下來的三十而立,就不是指三十歲的時候開始立足社會或者取得成就。這句話是說自己三十歲的時候明確了自己的奮斗目標,並以這個目標開創了自己今後的事業。有了目標,不等於事業發展就一帆風順,發展過程中,特別是事業開創的初期,一定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也會出現各種誘惑他放棄既定目標的所謂機會,說不定孔子也曾經動搖過。但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孔子就堅定了自己的目標,不會再因為困難和誘惑而動搖了,所以「而不惑」。五十歲的時候,對於社會的歷史、人生的命運都有了深刻的認識,了解了其中的很多規律,這就叫「知天命」了。孔子其實是個很感性的人,年輕的時候可能還有點偏激。作為聖人的孔子是清楚自己身上的弱點的,並且一直在努力克服。人到了六十歲,經歷的東西多了,雄性荷爾蒙的分泌也下降了,心態變得平和,自然開始「而耳順」了。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了,還有什麼看不透的,所以就從心所欲了,但還得注意遵紀守法,即不逾矩。
對於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我還有一點特別的理解,這里也同大家分享一下。曾經流行一個詞叫「瀟灑」,當時人們都力求瀟灑,自以為瀟灑。後來這個詞漸漸從我們的日常用語中淡出,現在基本沒人提了。因為我們現在開始更多地感覺不幸福,所以幸福成了我們現在的流行詞。但什麼是瀟灑、什麼是幸福,一直沒有誰說清楚過。我認為孔子在無意間就對瀟灑和幸福作了最好的注釋,這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

閱讀全文

與論語十二章的其中一章寫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