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寫《仁》的600字左右的作文
這學期我們學習了弟子規它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使我受益匪淺比如總序就讓我們明白了許多道理還有泛愛眾、則學文!
總序部分概括地介紹弟子規的主要內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事要嚴謹,還要誠實、博愛,在做好以上這些事情的基礎上,還要去學習文化知識。
入則孝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在家要孝順父母的道理。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了解父母的好惡,力爭為父母生活的更好創造條件。在這些方面,我感覺自己做的還可以,為什麼說只是還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這是因為在大多數時間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時候在有些細節上還不夠注意,比如,有時父母教育我時,我嫌他們嘮叨,沒有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出則悌的主要內容是: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並要學禮、懂禮等等。我在尊敬師長方面做的很好,對於老師和長輩我都能做到見面主動問好,從內心去尊敬他們,但是有些時候和同學相處的不太好,離「兄弟睦」的要求有點差距,我會努力做的更好。
謹和信的內容主要有: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著要端正,說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我感覺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較好,能夠以誠待人。但是在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方面做的不夠,有時東西擺放比較亂,而不經常收拾。另外,我在經常反省自己這方面做的不夠好,不擅於和不願意做自我批評,這是以後需要改正的,因為只有經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點,才能改掉缺點,從而使自己進步。
泛愛眾、親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誹謗別人,不強人所難等等。
今天,我就讀到了親仁這一部分,以後我會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讀完的,從我讀的弟子規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發現了自己的不少缺點,我一定會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請採納!】
❷ 寫一篇關於「仁」的作文
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春秋後期的孔子,最為主張「仁」,於是他如此道:「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其意為:人若不仁,怎樣來對待禮呢?人若不仁,怎麼來對待樂呢?誠然,仁,是重要的。沒有仁,便沒有禮;沒有仁,便沒有樂。孔子之所以能名揚天下,是因為他有一顆對萬物眾生的仁愛之心。唐太宗之所以能得「貞觀之治」的千古美名,是因為他有一顆對百姓子民的仁愛之心。漢文帝之所以能成因「親嘗湯葯」聞名的孝子,
是因為他有一顆對母親的仁愛之心。不同的榮耀背後總有不同的執著,不同的執著背後總閃爍著溫暖人心的仁愛,縱然那是一個平凡普通的百姓,縱然那是一個弒兄篡位的皇帝,縱然那是一位至尊的聖賢,然而,因仁愛之心,他們走到一起。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沒有仁愛的人,不可以長久地處於貧困的境地,也不可以長久地處於安樂的境地。有仁愛的人安於仁,聰明的人從仁中獲利。由此可風,仁,是重要的——以仁待人,別人也會以仁待已,如此一來,世界豈不美哉快哉?
沒有仁,何來孔子桃李滿天不?沒有仁,何來唐太宗「貞觀之治」?沒有仁,何來漢文帝「親嘗湯葯」的千古美名?沒有仁,何來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沒有仁,何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沒有仁,何來□嘔心瀝血一心為民?沒有仁,何來我們今日美好生活?
因為仁,山崩地裂之時,綠色的迷彩撐起了生命的希望,他樹起了旗幟,自己卻悄然倒下,在那災難的黑色背景下,他26歲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他累死在5.12抗震救災的第一線,讓全國13億人為之落淚;他,是武文斌。
因為仁,4.14玉樹大地震時,他不顧自己的安危,甚至來不及在救援家人,卻在第一時間趕到村民的身邊,挽救了近30多名受傷的各族群眾;對鄉親有最深的愛,所以才不眠不休,對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離不棄,鐵打的漢子,是廢墟上不倒的柱,不斷的梁;他沉靜的面孔,是高原上最悲壯的風景;他,是「玉樹鐵漢」才哇。
因為仁,讓一個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憊的肩膀,有了聖潔的光芒;她剪去長發,在風雨里長成南國高大的木棉,紅碩的花朵,不是嘆息,是不滅的火炬;她,是「最美」洗腳妹劉麗。
因為仁,危險裹脅生命呼嘯而來,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剎那搖擺;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傳統美德;她並不比我們高大,但那一刻,已經讓我們仰望;她,是「最美媽媽」吳菊萍。
願人人心中有仁,讓仁愛之心播種大地!
❸ 關於「仁」的作文,200字以下,50字以上!
仁
我們中華史上有許許多多的美德,仁義禮智信就是突出的,其中仁在其中站據第一。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感受古代的傳統美德吧!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秋天,諸葛亮採取攻心戰,七擒七縱收服了孟獲,與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關系後,班師回朝。大軍行到瀘水,忽然陰雲密布,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軍隊無法渡河。諸葛亮精通天文,對天氣變化非常熟悉,但這突然的變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請教前來相送、對這一帶地理氣候非常了解的孟獲。孟獲說:「這里幾年來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戰死在這里,這些客死異鄉的冤魂經常出來作怪,凡是要在這里渡水的,必須祭供。」諸葛亮想到這些戰士,為了國家的利益,拋屍他鄉,如今戰爭結束了,將士們得勝回朝,他們卻永遠成為異鄉孤魂,祭奠他們是應該的。他問孟獲用什麼作祭品。孟獲說:「要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祭供才會平安無事,而且來年肯定豐收。」諸葛亮一聽,心裡一沉: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49顆人頭去祭奠,不又是平白無故地增加49個冤魂嗎?這樣循環往復,冤魂就越積越多,瀘水便永無寧日。再說,祭品用人頭,這代價也太大了。
諸葛亮決定不以人頭祭瀘水。他來到瀘水邊,只見陰氣四起,惡浪洶涌,士兵和戰馬也處在驚亂之中,看來不祭是不行的。當地土人對諸葛亮說:「上次丞相渡瀘水之後,水邊就夜夜鬼哭神號。從黃昏至天明,從不斷絕。」諸葛亮心想,看來罪在我身上,怎麼能牽連無辜軍民呢,並決定親自祭供。諸葛亮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用另一種物品替代人頭的絕妙辦法。他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將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麵包上麵粉,並做成人頭模樣,入籠屜蒸熟。這種祭品被稱作「饅首」。諸葛亮將這肉與麵粉做的饅首拿到瀘水邊,親自擺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後一個個丟進瀘水。受祭後的瀘水頓時雲開霧散,風平浪靜,大軍順順當當地渡了過去。從此以後,人們經常用饅首作供品進行各種祭祀。由於「首」、「頭」同義,後來就把「饅首」稱作「饅頭」。饅頭作了供品祭祀後被食用,人們從中得到啟示,以饅頭為食品。如今,饅頭遍布中國各地,還傳到世界各地,至於其中包含著的諸葛亮的愛民精神,那知道的人也許就不多了。
啊!中華仁,和一般的仁不一樣,因為他是為了其他人而產生的
❹ 關於「仁」得作文!
他們的精神繼傳至今,他們的崇高事跡,令人拍案驚起,感嘆不已。在眾多英雄人物里,有這么一位我所敬佩的思想家,他為後人駛破洶涌滾滾的浪,那前進的道路上立即展現出萬道霞光,他的化身形成一股強力的風向標,那風向的盡頭,光彩奪目,波瀾壯闊,要駛達那裡,必須學會管理自己。這風向標指引著我們人生的目標和做人的准則,這人就是偉大的孔子。 「仁」,是我所追求的。「仁,就是愛人」。無論是友人,親族還是陌生人都要善待和尊重。誠信,本分,尊老,愛幼,這些中華美德的結晶就是「仁愛」。「仁愛」,也是「仁義」,從而「仁義」就是正義。先對人仁愛,便成仁義,成了仁義,便成正義,再之後就是堂堂正人君子。孔子的話簡明卻意深,總使人悟到生活以外的抽象的道理。 有人說孔子其貌不揚,醜陋不堪。不錯!孔子確實是如此,但是,光憑美貌論天下,何以仁人,仁家,仁國?有人才有家,有家才有國。仁人者便仁家,仁家者便仁國,仁國者便仁人,循環至此,國泰民安。如論美,君子得五美方可治天下:「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並不是外表美。「惠而不費」指運用智慧帶領人們謀生,使得安居樂業,百姓自然勞而不怨。這方是天下太平的方法!自己衣冠端正,目光尊嚴,儀態莊重,人望而生畏,便是不動之而懼,威而不猛。但從一面來看就像頂端的文明文化發展,所以才有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和「半章《論》語可以振興中國」之說。 仁者,「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無言,非禮勿動」。孔子的言行舉止同樣遵從。心中有「仁「這一信念,做法也會遵循。在公共場合,尊重別人言論。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我反駁你的言論,但我誓死扞衛你說話的權利。」有關於孔子的故事:一次,孔子周遊列國,在街上走時,天突然下起傾盆大雨,孔子措手不及,只得躲在別人屋檐下,身上淋得像只落湯雞,一街人諷孔子如喪家之犬,亦如下井之蛙。孔子並不駁論什麼,那街人很奇怪,問孔子原因,孔子只說了一個字:「仁。」街人不解,繼續問,孔子說:「仁,要在生活中運用,現在我們就是仁,以仁為本,君子為人之道,以做為本分事,寬待人,心中有知識與仁愛,就不空虛,就會寬待人,為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惡空虛之徒,但心中要有仁愛,要用信念去化解他。」街人聽了,感到慚愧,於是馬上跪下拜孔子為師,以後也成為了名士君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心存仁念,要去感化別人,不為小事而氣憤,要慷慨的容納,大方的原諒,可以辯論別人的不同觀點,但是要尊重別人的權利,因為人人都有自尊,並不是因為衣著打扮,錢財富有,而身份高貴,反而往往這些人都沒有修養,那些人對自己放縱,對別人則苛求貪利,正人君子則聲張正義。這就是「君子求誅己,小人求誅人。」 《論語》,是中華民族燦爛智慧與品德的精華。在滔滔的大江里,沖天波浪又湧起英雄兒女。 追問: 有關仁中包含的孝的作文 追問: 有關仁中包含的孝的作文 追問: 有關孔子中包含的孝的作文 回答: 《論語》內容廣泛,記載了關於哲學,藝術,倫理,文學,政治,教育等幾個方面的言論,是儒家學派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國文化絕對不可不讀的作品。一直以來,我都沒有細心地品讀過這享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譽的著作。今年寒假,鄭校特意挑選了這部書給全校教師學習,讓我進一步親近了孔夫子的思想。細讀《論語》,它不時激發著我思考,使我迸發出一絲絲的感悟。 孔子重孝,「孝」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是為人之本。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論語里有很多處都在講孝道,「父母在,不遠游」,「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中國古語說「父慈子孝」,為什麼在論語里,只看到關於子孝的討論,卻看不到關於父愛,母愛的內容為什麼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愛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尤其中國的父母,對子女更是愛的深,只是他們很少直白的表達出來而已。 論語沒有關於父母之愛的講述,實屬正常,因為實在沒有必要去講。需要講的是對孝的提醒,為什麼呢因為「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就拿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來說吧,這好像是在說費話,子女怎麼會不知道父母的年齡但是,走在大街上,隨便問一個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會給你一個精確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問問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看看有幾個能答上來的父母之年實際是代表了子女對父母關心多少的問題。 父母那樣的關心我們,而我們對父母的關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嗎知道他們喜歡吃什麼嗎知道他們愛看什麼樣的節目嗎知道父母內心中的希望嗎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當我真正體會到父母之愛的時候,我已經十四,五歲了。記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對我的生活處處操心,對我的事情樣樣提醒,我反而覺應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數的子女一樣,甚至對父母有一種反感。現在回想起來,自己真是「該當何罪」啊 大學畢業那一年的夏天,我媽媽去檢查身體,得知患了糖尿病,那時她檢查出來的血糖值是11。7,醫生建議我媽媽馬上住院治療。我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心裡非常害怕,因為我知道,肯定是病情嚴重才需要住院的。我真想馬上跑到媽媽的身邊緊緊地抱著她,可是,那時我還在學校上課。我無時無刻地牽掛著我的媽媽,盡管她在電話里一直跟我說叫我不要擔心,她的病情並不是我想像的那麼嚴重。那是我第一次對媽媽如此強烈的牽掛。因為我很怕改變現狀,很怕失去任何的一份愛,所以我要更好的愛我的父母。 自從那時開始,我十分關注我媽媽的飲食,什麼可以吃,什麼不可以吃;吃什麼對她的病有好處,吃什麼對她的病有害,我都了如此掌,還定期提醒她檢查血糖值,有時間就多陪在她身邊。幸好我媽媽現在的血糖值都很穩定,但每天都要吃葯。以後,我一定會更好地關愛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身邊的每一個人。 論語里說,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了解,關心自己的老父老母。我想我現在做到了,至少比以前好了很多。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意即:「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曰:「事父母能竭其力」,講的是:「做子女的侍奉自己的父母應竭盡心盡力。」 孔子主張人們恪守長輩與幼輩之禮,這種當時社會上的盡「孝」之舉如今似乎逐步褪色。不少學生認為家長的付出是天經地義的,於是社會上出現漠視父母的案例居然不足為怪。我們要知道,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每位學生的自覺行為。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為此,許多學校教育陣地慢慢興起了「孝道」教育,指導學生學會關愛,體貼自己的父母,學會感恩,形成一個健康的人格。我校在寒假期間,要求學生每天為父母至少做一項家務;過新年的時候向父母說一兩句祝福的話等等。這都是學校為了點燃學生心中對父母關愛之情的點滴舉措。人貴盡孝。我想,「孝道」教育是每一名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論語》,作為一部先聖的經典,帶給後人的啟迪和價值是說不盡的,而且越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孔子及其學說的魅力會越真實地展示出來。對於《論語》這本書,正如編者所說的:它是一切炎黃子孫必不可少的人生教科書。
❺ 關於仁的作文
仁的力量
每人心中都有一桿秤,正因為如此,人就更加需要"仁"來平衡你我他之間的關系。能用一顆仁愛之心幫助別人,也許是這個人一生的財富,因為在別人獲得雪中送炭的同時,他也收獲了別人的擁護、支持與信任。而對於政治家來說,這更是彌足重要。
當我唏噓感嘆這上下五千年一路走來的風風雨雨,分久而合,合久又分的變數,我發現能一匡天下、民心所向的都是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這不是偶然,不僅根深蒂固的儒家之仁告訴他們,也是前人成敗警醒著他們:仁者無敵。不然齊桓公就不會不計管仲那一箭之仇,反而讓他輔佐社稷。劉備就不會有如此的耐性三請諸葛亮出廬。仁有水一樣的胸懷,海納百川,包容萬物,自然也可容納別人的考驗或惡意,因為任何的污泥濁水在水的盪滌下都能恢復明澈,總有這樣一段故事感動著我,林肯總統對政敵很寬容,一個朋友對他說:"你不應對他們這么好,你應消滅他們。"林肯卻只是笑著說:"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時,我不就消滅了我的敵人?"就是這樣一句簡簡單單的話卻直抵我的內心,一語中地,擁有了寬容,公開的敵人也會成為潛在的朋友,而少了仁慈,再堅固的友誼也會風化,消失殆盡。
我們生活在鋼筋水泥中,難免也會硬化自己的心靈,只願獨善其身,但古語都告訴我們,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吃虧是福。而有仁則更是福。仁不是懦弱的妥協,更不是政客用來拉攏人心的手段,他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關愛,是王者的氣度。雖說漢高祖登基後也會狡兔死,走狗烹,但我還是無法忘懷他最初的仁義。他能從一介草民到一代天驕,全靠蕭何、韓信等謀士的出謀劃策。可追根究底,卻也是因為他寬宏大度、仁厚愛人。他能洗耳恭聽一個守門小吏的建議,更能謝絕民眾的好意,願意與大家同利,為人民謀永福。而這樣的氣度西楚霸王又怎有呢?一句話說:任何的過去的歷史都是一部現代史。縱觀全球,戰爭的發動者自己也焦頭爛額,而能正確對待歷史,以德報怨的國家反而能卧薪嘗膽,一路直追。「仁」不是好好先生,更不是縱容,不能像梁武帝蕭衍那樣即使子孫投敵叛國也不懲罰,「仁」更需要大義滅親的勇氣!
我也許無法像先賢那樣高尚,但如果它漸趨離開我們,我也會堅定的捍衛。不再多說,只願點亮一盞心燈,看清自己。是否對仇敵只想以牙還牙,那我的"牙"也快要脫落了,是否願意成人之美,那我也會變的真善美。
一句永遠不會老的話:仁者,無敵。
❻ 關於仁為話題的作文
孔子以仁為中心思想,不管在家侍奉父母,還是入朝對待同僚,總是以仁為基礎,並加以延伸擴大,使整個國家都彌漫著仁的芬芳。
而可以讓我終身奉行的仁,並不是婦人之仁,優柔寡斷、無法下決定,是以廣大的胸襟用仁德來對待萬物。有一次,楚莊王大宴群臣,大家都喝得不省人事,突然燈熄了,一名大臣竟伺機想非禮楚王的寵妃,而寵妃也很機智拉下了他的官帽並大聲叫喊,楚王的反應卻是先叫大家都把帽子丟到地上,再把燈點起,楚王不因小過而殺人之仁,使那位原本應死的大臣感激涕零。
幾年後,秦國來攻打楚國,楚國的軍隊全軍覆沒,正當楚王於存亡危急之秋,一名大將不顧危險地殺進重圍,英勇地將他救了出來,在犒賞之際,楚王好奇他的忠誠,,他才流淚答說:「我就是那位非禮大王妃子的臣子,因為大王的仁,我才可以繼續活著,所以一直在找機會報答。」楚王無心地行仁,救了一個人的生命,而在他瀕死之時,那人也奮不顧身的報答,這可以見證人所帶的益處。
仁,讓我們待人處世圓融美滿;仁,讓周圍的人感受溫馨和平;仁,讓這社會弭平暴戾之氣,使每個腳落都升起美好的旗幟。而仁是可以互相影響、傳遞的。當我們以仁對待別人,仁就似彈力球般滾回你身旁,可以感受的溫暖也是芬芳而持久的。
只要別人都秉持著仁,這社會將不會再有犯罪;只要大家接近仁、喜愛仁,那在人與人之間就會綻放美德的鮮花,先從我自己做起,「仁」就是我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希望長大我也能與孔子一樣,做一名傳播「仁」 的園丁。
❼ 關於仁的作文讀後感
《論語》的第四章,是論語核心思想「仁」的重點闡述,在《論語》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其闡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圍,如何去做一個有仁德的人,君子與小人之別,都是圍繞「仁」這一是非辨別標准進行的。
開篇,孔子便提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子說:「住的地方,要有仁德這才好。選擇住處,沒有仁德,怎麼能是聰明呢?」里,為動詞,居住也。仁,並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瑣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居住地人們的修養,都可以上升為仁。人與人之間形成社會,社會之風氣來自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氛圍。這讓我想起了,我學院所組織的學風建設月活動,創造優良的學風,首先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長期安於貧困的,也不能長期處在安樂之中。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處處講究實行仁德之道,聰明的人知道實行仁道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有好處。」沒有仁德修養的人,在逆境中只會失意忘形,在順境中得意忘形。而有仁德修養的人則會安貧樂道,富貴不淫。真正的智慧,修養達到「仁」的境界,無論處於貧富之際,得意失意之間,都會樂天知命,安之若素。此種仁的修養,是要成為堅持不懈的信念才可達成。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孔子說:「君子關心道德,小人關心田地;君子關心刑律法制,小人貪圖財利實惠。」君子是對於違背道德事情堅決反對,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小人對於物質利益可以不擇手段,不考慮法律的制裁。這也可以聯繫到個人修養,對於眼界的問題,也是對自製力的一種沉澱。很多人犯罪,並非不擔心法律懲罰的後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雙眼,看不到。其實小事也是如此,學生雖然知道曠課,無節制的玩游戲不利於身心,但是無法自拔於眼前的快樂,也只能接受自身前途的坎坷。我們作為思政工作者,應該盡自我所能去提升自我眼界,完善自我,提升學生眼界,教書育人。
「仁」,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實施起來任重而道遠。
論語簡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以語錄和對話文體,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應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論語》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於此。《論語》一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
❽ 關於仁的文章500作文
仁 曾讀過這樣一組畫面,一群中學生,其中不乏優秀的,在經過一家飯庄時,飯庄外的牆下蹲著一個老乞丐,從面容看,像是經歷了許多事情。這使人很容易想,他無兒無女,沒有任何親人,對待這樣的孤寡老人,讓人不禁心生側隱,然而這樣的一位老人,卻被一群中學生。他們嘻笑著走過老人面前,然而沒有一個人慷慨原給老人一點兒溫暖,這樣的一組畫面的確讓人心寒,或許,不禁要為國家的未來擔心,如何「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呢?整天仁義道德的中學生竟是如此,一個人,一個中國人,連自己國家的傳統都會拋棄,那怎樣用人義道德,讓世界
滿愛呢?仁義之心,人皆有之,就看是在內心深處,還是在表面。
愛
說到愛,自己有太多想要說,但又不知從何而起,因為自己從呱呱墜地的那刻起,就被愛包圍,此時,才真正體會到「愛有多深,說不盡」了。但還是願意社會片斷,來表達自己對愛的尊重。與君過共享一個讓我感動的真實的愛的故事;一對父母帶著孩子外出遊覽,他們乘纜車上懸崖觀光,當纜車快到山頂時,事故發生了,纜車飛速而下,很快臨近地面,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父母用雙手拖起了孩子,孩子的命是保住了,而父母卻永遠離開了。生命儀關之時,父母為什麼能那麼一致地將孩子拖起?因為愛,無私父母愛。我們怎能無動於衷,可有該如何做呢?或許以同樣的愛和孝敬來回報是最足夠的吧
孝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為人之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前有九歲黃冬溫席,冬天寒冷時,總是用自己的身體先把父親被褥暖熱。夏扇枕,夏天炎熱時,他用蒲扇把熱烘烘的被鋪扇的冰涼如水,以便讓勞累一天的父親安心休息,留為千古美談。近有陳毅成都為母親洗衣。陳毅南亞之行,在成都暫作停留。於是立即前去探望母親,向母親問好,並陪其談心,而且搶著為母親洗衣服。身為百忙的國家鄰導,能做到如此令人贊美。皆為孝之心。我們比黃香大,比陳毅多時間,更應該孝敬。
不管是仁愛,還是盡孝,都是生命的營養,不會仁愛,不懂盡孝的人,只不過活著的軀殼罷!
2、
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
——題記
仁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前我總以為仁孝離我們很遠。但自從我讀了《孝心無價》這篇文章後,我才懂得:仁孝,不在乎其年齡,也不在乎做了多大的事,哪怕是送給父母一束鮮花,一句溫暖的問候。正如畢淑敏所說的:「在『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價。」
其實,仁孝不僅僅是一種付出,也是一種收獲,在盡自己一份孝心的同時,我們也收獲了幸福和快樂。
記得有一次,爸爸到外面應酬,媽媽加班,說是八點才回來。此時,太陽已經下山,我早已餓得飢腸轆轆了。平時很少下廚的我,只會炒飯,可是翻遍了整個廚房,卻一無所獲我真的是回天乏術了。忽然我的腦海里萌生了一個念頭:自己做飯,自己炒菜來填飽肚子。可是,媽媽辛苦工作了一天,回來是不是要吃點什麼呢?再三考慮,我決定為媽媽和自己做一份豐富的晚餐。但是,另一個棘手的問題又出現了:該做什麼呢?怎麼做才好呢?
根據現有的食材,決定把冰箱里的所有東西放到過了炒,然後再做飯。我努力地回想媽媽以前做菜時的情景。在我的印象中媽媽總是不停地拿著鍋鏟,不停地翻炒。看似簡單的動作,實踐起來確實困難重重。我把很多東西放到鍋裡面後,炒了幾分鍾後,猛地發現:沒加油!我趕緊把油倒進去,只見油在鍋里歡快地跳著舞,我趕緊拿起鍋鏟,上去就是一頓亂炒。雖然心裡沒底,但是卻美滋滋的,畢竟能為媽媽做飯,盡自己一份孝心,是多麼地幸福啊!經過我的一番努力,那堆食材已經散發出誘人的「香味」了。心裡別提多有高興了。
大功告成,我把菜端到餐桌上,等待媽媽的到來。時針指向8點,我終於聽到了那熟悉的腳步聲,我迫不及待地去開門迎接。我拉著媽媽的手來到餐桌旁,媽媽面對這盤稀奇古怪的菜餚,臉上充滿了疑惑和驚奇。洗完手後,我打開電飯煲,裡面不知道是粥還是飯的東西。即便如此,我為媽媽做的晚飯,媽媽吃起來顯得很是幸福,吃著我精心烹調的菜餚,媽媽笑得像是吃了蜜糖般甜,笑得合不攏嘴了。看著媽媽的笑容,我也覺得很幸福!
此時,收音機里響起了《真的愛你》,唱出了我的心聲:「是你多麼溫馨的目光教我堅毅望著前路,叮囑我跌倒不應放棄……」盡管我做的飯菜一般,但那畢竟是我的一份孝心。我仁孝,我幸福!
❾ 有關"仁"的作文
仁愛
【立意指要】
a.仁愛是一種充滿人情味的社會溫情
b.仁愛是對他人的同情、關注和給予
c.仁愛是人德性、良知和教養的體現
d.仁愛付出的回報就是得到別人的愛
e.仁愛是社會穩定的人性基礎
【名言提示】
a) 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孟軻
b) 君子之行仁也無厭,志好之,行安之,樂言之。——荀況
c) 慈悲是高尚人格的真實標記。——(英國)莎士比亞
d) 所有形式的愛常常包含著共同的基本要素:關心、責任、尊重和理解。——(德國)弗洛姆
e) 只有對人類最強烈的愛,才能激發出一種力量來探求和領略生命的意義。——(俄國)高爾基
父親的仁
他,從山裡走來。在那個並不為人們所耳熟能詳的偏僻的小山村裡周周旋旋了三十來個年頭,他常常為自己踏出了一小步而欣然不已。他不懂得那些人的勾心鬥角,他只知道銘記著從父親那傳來的訓斥:腳踏實地。在他傻傻的露出被歲月的煙塵磨成半黑的牙齒的笑容中,我收獲了他的朴實,他的幸福。
那是一個知了不停歇地叫著的炎炎烈日當頭照的夏天,我們正伏在桌面上著那一學期的最後一課,是憑著大家即將分離的理由支撐著,澆著身上焦躁不安的火。
他是打過電話來,說中午會過來搬東西,但我不知道他會來那麼早。或許他也糾結地想過要不要讓我知道他來了,或許他只想靜靜地站在被太陽吞噬的走廊邊角等待我下課,但他熟悉的咳嗽聲還是讓我知道他已經來了。他是一個寧願早到也不願讓別人等他的人。
透過貼著破舊窗紙的窗戶,我分明地看見了他靜默的表情,面向那鑽藍的蒼穹,似乎在專注地想著什麼,時而他會踱幾步,時而雙手交叉地靠在牆上,習慣性地摸出煙,但又放回去。我不知道他怎麼會有如此大的耐性,還記得初中的時候,我讓他陪我參加一場講座,他聽了不到半小時就睡著了,他當時是不好意思地抓著頭笑著說他沒耐性。
終於下課了。
我看到他吐了口氣,像是心中懸著的石頭落了下來。他笑著走過來,接過我的書包,用那隻沉載著時光厚重的繭的手搭著我的肩膀和我一起走向寢室。
正當我忙著理東西的時候,我無意中瞥見了同學跑開的畫面,沒在意,而後聞到了一股在家裡很熟悉的氣味。我們都沒有多說什麼,他似乎已經察覺到了什麼,下意識地走到了最邊上。「最重的是那捆棉被,是上次留下來的。他匆忙地把被子扛上肩,把腳套進鞋子就轉身要走了,我突然就有股想要追上去的沖動,但還是沒有,我喊了一句:「爸,開車當心。」他回過頭,給了我一個異如往常的充滿幸福的微笑。
孔子對仁的解釋最通常的是愛人,是修身,是人性發展到理想的圓滿。我不知道在別人眼中,他的憨厚,他的如大山般的默然算不算仁,他踩螞蟻、電魚、抓泥鰍還算不算仁。他,沒有孔子那樣的博學多聞,沒有孔子那樣溫文爾雅的舉手投足,也沒有孔子那樣的大愛。但他,永遠是一個仁者,在我心中。
❿ 關於仁義的作文
如果說一個人不仁不義,必定是貶斥他人格的低劣和道德的敗壞。自古以來,聖人賢士都以仁義來嚴格律己,孟軻「捨生取義」,譚嗣同「殺身成仁」,他們甚至用自己的生命來詮釋「仁義」二字,可見,這如千斤巨石之重的兩個字是支撐人的兩塊基石,做人,就要做仁義之人。
「仁」是大聖人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孟子對仁的理解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那麼何謂惻隱之心?如果你看到東風無力百花殘,原本絢爛的事物在一個濕冷的夜在記憶中離去,只剩滿地殘破的軀體,你是否心中有所觸動,戚戚然若有所失;如果你看到有人衣衫襤褸,眼神因為飢餓而黯然無光,雙眸深深地凹陷,你是否頓生憐憫,不禁要伸出援手,如此,就是惻隱之心在暗中慫恿,而人之為人,是不可離了這顆惻隱之心的。沒有惻隱之心,也就無所謂「仁」,人,就成了高山上無法融化的永久冰雪,冷漠代替了熱心,社會也就永遠處於冰凍狀態,沒有情感,沒有光明,沒有溫暖,試問這樣的世界怎麼會惹人留戀?都言「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既然人是人,而非草木,就應當胸懷仁心,讓人間有情。
「義」的本義是「儀」,中國人習慣於以平衡的原則來處世,所以也把「正義」作為行為的准則之一。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何謂羞惡之心?《詩經》有言:「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所以人之為人,要懂羞惡,顧廉恥。俗話說人要臉樹要皮,也正是指的這一點。可是看看我們現在的社會中,又有多少人是能抵抗誘惑肯堅持自我,做到為人有「義」的?今年四月震驚全國的邯鄲農行金庫特大盜竊案結案,金庫被盜款數達5100萬之多,然而犯罪嫌疑人初起貪念是為了買彩票,小中了幾次之後就頻頻向金庫伸出黑手,而這兩個人竟都是該銀行現金管理中心管庫員,難怪結案後街巷老人要連罵他們「不顧廉恥」了。義,應當成為做人的根本立足點和價值取向,這也是我國傳統道德文化積淀的精蘊。
仁和義向來是相輔相成,形影不離的,作為儒家文化的最高的道德准則和人生理想,它不僅是這千年的迴音,也要成為當今社會中人們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堅持仁義,做仁義之人,才能成就坦盪盪凜然大丈夫,才能使人格升華,社會才有桃源之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