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節烹飪課(糖不甩)作文
在小學生涯里,我上了無數節課,但最令我難忘的不是語文、體育等課內,而是一節烹飪課。每當容我想起那熙攘的場面,總是樂在其中,我彷彿嗅到了當天的香味。一切就像發生在昨天一樣……
當老師對我們說要上一節烹飪課時,我們的歡呼聲可以震垮一座房子。那時候我們分了小組,討論要做什麼菜,准備什麼材料等。那晚,我
高興得難以入睡。第二天,我們就排著隊拿著材料興致勃勃地奔向烹飪室。一到那,我們紛紛拿工具出來,洗干凈後就開始了。
㈡ 東坑景點的作文有哪些
東坑「二月初二賣身節」,起源於明末清初。美麗的傳說和歷史足以說明,東坑之所以形成「二月初二」這個奇特的節日,是因為東坑有著「農耕年代」的輝煌。
在東坑,有「盧家地,謝家田」的著稱。連接寒溪江畔,一條青鶴小河得天獨厚地成為當時貫通省城的運輸大動脈。廣州、東莞、石龍、惠州等貨船常到東坑。東坑麻石街賣糖墩成為農副產品。、生活用品的中轉碼頭。蠶桑種養、蔗糖加工、穀米加工、榨油加工,相繼興起。尤其夏收夏種之後,一河兩岸,鬥蟋蟀的蟋寮,連綿一片。
其賭館、煙館、妓館昌盛。省港粵劇紅伶頻臨東坑鬧市,載歌載舞,燈紅酒綠,人稱為「小澳門」。特定的運輸環境,特定的農耕需求,譜寫成了一曲「二月初二」。傳說,「賣身節」是出自東坑塘唇村,有一姓盧的大戶,趕著明清之前開耕,農歷二月初二這一天,在塘唇村前,貼出雇請農耕長工啟事。
自此之後,形成習慣,沒有田地的青壯年斗在「二月初二」這天,坐在塘唇村前的圍籬上,頭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賣身」。接著,這快人傑地靈的寶地於是傳出了很多《遇仙記》。傳說著天上仙人下凡,到東坑觀看「賣身」,並行善事、普救眾生雲雲。比如,《曲磨臂》、《直魚鉤》、《金色的鋤頭》、《『東仔』故事》、《糖不甩》、《連天陰天、天必半晴》。神乎其神,真有仙人下凡相助的事。所以,「賣身節」,也有人叫「遇仙節」。越傳越神奇。於是乎,「二月初二」這一天,小河岸邊、木橋兩側,真是人山人海,遠近商賈雲集東坑。遠者,省、佛、陳、龍從水路乘船以至,近者周邊鄉里,步行而來,說要遇仙,真是盛會空前。走時,人人都要買一件物帶回去,以示遇到了仙人,帶回去好運。明清以來,一直至今。
東坑「二月初二」它曾幾經滄桑,這個名為「賣身節」又名「遇仙節」,後改為「翻身節」。近年來,遊人愛在大街上用玩具水槍射水作樂,故又名「射水節」。「二月初二」來趁歡樂的人們都希望在這一天,讓東坑之水灑一身吉祥,帶回去一身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