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難忘的亡人節的作文
本月31號是中元節,看日歷表才發現,什麼是中元節?我很疑惑。
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道教節日能與傳統民書相應,主要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即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已成為民俗節日。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哦,原來中元節是鬼節啊,好嚇人啊!
B. 中國鬼節和美國鬼節的差異作文
人類文化總是存在一定關聯。在祭祀習俗或者殯葬文化上,中國和西方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鬼節」都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的中元節被稱為鬼節,西方的萬聖節被稱為鬼節。兩者之間有什麼樣的區別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中國的鬼節「中元節」
中國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里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里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裡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有些地方會放河燈,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用木板加五色紙,做成各色各樣的彩燈,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有的人家還要在燈上寫上亡人的名諱。商行等一些單位,則習慣做一隻五彩水底紙船,稱為大法船。傳說可將一切亡靈,超度到理想的彼岸世界。船上要做一人持禪杖。也有的做成觀世音菩薩。
夜幕降臨,將一盞盞河燈置放河水中,讓其順水漂流。人們依據燈的漂浮狀況,來判斷亡魂是否得救。如果燈在水中打旋,被認為讓鬼魂拖住了。如果燈在水中沉沒,被認為亡魂得到拯救,已經轉世投胎了。如果燈漂得很遠或靠岸,被認為亡魂已經到達彼岸世界,位列天國仙班了。總之,放河燈一切都是為了祈福祝願。
西方的鬼節「萬聖節」
萬聖夜(Halloween)(又叫鬼節,萬聖節前夜)在每年的10月31日,是英語世界的傳統節日,主要流行於北美、不列顛群島、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紐西蘭。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糖果。華語地區常將萬聖夜誤稱為萬聖節。
萬聖夜英文稱之「Halloween」,為「AllHallowEve」的縮寫,是指萬聖節(AllHallowsDay)的前夜,類似於聖誕夜被稱為「ChristmasEve」。「Hallow」來源於中古英語halwen,與holy詞源很接近,在蘇格蘭和加拿大的某些區域,萬聖節仍然被稱為「AllHallowMas」,意思是在紀念所有的聖人(Hallow)那一天,要舉行的彌撒儀式(Mass)。
萬聖夜通常與靈異的事物聯系起來。歐洲傳統上認為萬聖節是鬼魂世界最接近人間的時間,這傳說與中國的盂蘭節類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Anoka號稱是「世界萬聖節之都」,每年都舉行大型的巡遊慶祝。
萬聖節起源於惡作劇,也要求大人帶孩子一起出門(一般是大人駕車停在路邊,小孩去敲門討糖)。大人要求孩子只許去門口有節日布置並點了燈的人家,否則不去打擾。另外討糖過程的始終必須站在大門口等待,不許進屋,討回的糖也要交大人檢查後才許吃。對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給自家製作的食品,也不給未包裝的食品。
孩子們會提著南瓜燈,穿著各式各樣的稀奇古怪的服裝,挨家挨戶地去索要糖果,不停地說「trick or treat」(意思是給不給,不給就搗蛋)。要是你不肯給糖果的話,孩子們就會很生氣,用各種方法去懲罰你,例如把垃圾倒在你家裡等等,直到你肯給他們糖果為止。
然而萬聖夜的重頭戲還是在餐桌上。你既要准備好美食來招待那些前來搗亂的「小鬼」,更要在這個特別的節日為你的餐桌裝扮一番。千萬不要讓你的客人們小瞧了你哦!
公共場合以及居家周圍的節日布置都是自願的。鬼臉南瓜燈、白網黑蜘蛛、白衣鬼等,都是節日的裝點,已全然沒有了駭人的鬼魅色彩。有的女學生還在這時候會買一對南瓜或者鬼骷髏的耳環來佩帶。如果有哪家的布置做得過分恐怖了,會遭到有關方面的制止,媒體也會令其曝光,讓公眾指責。
關於南瓜雕空當燈籠的故事。這源於古代愛爾蘭。故事是說一個名叫 JACK 的人,是個醉漢且愛惡作劇。一天他把惡魔騙上了樹,隨即在樹樁上刻了個十字,恐嚇惡魔令他不敢下來;然後與惡魔約法三章,讓惡魔答應施法讓自己永遠不會犯罪為條件讓他下樹。JACK死後,其靈魂卻既不能上天堂又不能下地獄,於是他的亡靈只好靠一根小蠟燭照著指引他在天地之間倘佯。
東西方「鬼節」的發展與演變
中元節和萬聖節最初都與祭祀習俗有關。但隨著人類的發展,都出現了演變。西方萬聖節就早發展成為帶有娛樂性質很強的盛大活動。而我國的中元節,也正在由傳統的祭祀習俗逐漸發展。中元節這天,南方人殺雞宰鴨,並焚香燒紙,祭祀先人。但也有不少年輕人忽視了「鬼節」這一傳統說法,把中元節當做親朋好友聚會的「團圓節」。從整體來看,西方萬聖節現在主要表現為狂歡,而我國在這個傳統的祭祀日,主要還是表現比較靜穆。
中國鬼節:祭祀祖先,莊重肅穆
在「敬鬼神而遠之」的中國文化中,「鬼」是忌諱,死亡更是一種禁忌。人們還不習慣跟「鬼」開玩笑,更不習慣活人「裝神弄鬼」。而在西方文化中,生與死被視為大自然的規律,死並不可怕,「鬼節」是可以慶祝的節日。為了節日的好玩有趣,增加節日氣氛,同時讓小孩子從小不怕鬼,即使是年過六旬的老太太,也會裝扮成「幽靈」,惡搞一下。這對於生活在西方歷史傳統下的人們很好理解,但是這對我們「敬鬼神而遠之」的東方國度卻不一定合適。即使那些旅居在外很久的華人,很大一部分仍然堅持認為,入鄉隨俗的同時也要考慮到中國國情在孩子身上的烙印。孔子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但是最大的問題還不在這里,此「鬼」非彼「鬼」,中西方在鬼節文化的背景和內容上是迥異的,
孔子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在《論語》中明確告誡弟子:「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中國也有自己的「鬼節」,但是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和西方人的萬聖節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的鬼節文化以我們綿延不絕的宗法血緣傳統為土壤,更和我們的慎終追遠的傳統息息相關。在基督教裡面,對於祖先的祭祀是不允許的。而中國人的鬼節彰顯的是對先人的懷念。相應地我們的鬼出來的目的主要還是接受人們的祭祀而不是尋找再生的替身,這種信念構成了中西方迥異的鬼文化。
西方萬聖節:歡樂活潑,娛樂為主
萬聖節的由來是在公元前500年時,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人們相信,往生人的亡魂會在10月31日這一天回到生前所居住的地方,並在活人的身上找尋生靈替身,以獲得再生的機會。當地居民因為擔心鬼魂來奪取自己的生命,故當10月31日到來時,會將所有燈光熄掉,使得鬼魂無法找尋到活人,並打扮成妖魔鬼怪以將鬼魂嚇走。隨著時間的流逝,萬聖節的意義逐漸變得含有喜慶的意味。因此現在象徵萬聖節的妖怪及圖畫,都變成了古靈精怪的模樣,如番瓜妖怪、巫婆等。喜愛發揮創意的美國人,在這一天則極盡所能將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樣,特別是孩子們會穿上每年不一樣的萬聖節服裝,拎著南瓜燈的提簍去挨家挨戶地討糖,說著「trick or treak」,這些都讓鬼節變得趣味多了。這也是萬聖節得到很多人喜歡的原因。
C. 求學霸賞我一篇以《我記憶中的傳統節日》為題的作文
「洋節」PK「中國節」
「媽媽,你知道10月31號是什麼日子嗎?」五歲多的悠悠神秘兮兮地問媽媽。
「嗯……十月的最後一天唄。」忙碌著的媽媽心不在焉地敷衍著。
這下,小悠悠可就得意啦:「媽媽,你真差勁,這都不知道——10月31號是萬聖節哦!幼兒園會有化妝舞會,我們可以帶面具、穿斗篷,打扮成魔鬼的樣子,我們還可以要到很多糖果……媽媽,你趕緊幫我准備舞會的東西吧,我要南瓜燈、鬼臉、斗篷、魔杖……」
不得已,媽媽在悠悠的軟磨硬泡下去批發市場買他需要的舞會「行頭」。不去不要緊,一去才發現,現在的「萬聖節經濟」可紅火得很呀,而采購萬聖節用品的,幾乎全是幼兒園老師、孩子家長。
一位六十開外的婦女,受孫女「重託」專程來買萬聖節服裝,忍不住叨叨著:「你說這幼兒園,還特別發了通知,讓家長准備萬聖節活動的服裝,我跑了好多地兒都沒買著我孫女喜歡的。我以前可從來不知道『萬聖節』是個啥,這兩天凈為這個洋節跑腿兒了。孩子上了兩年幼兒園,過中國節的時候啥事兒沒有,就過這洋節,真折騰。」
同樣忙著采購的還有幼兒園的老師們。「現在幼兒園不是嘗試雙語教學嗎?我們就想利用『洋節』搞些特色活動,讓孩子們了解西方的節日與西方的文化,這已經成了我們的辦學特色之一,一定得堅持的。」
而據攤主介紹,萬聖節銷售從半個月前就開始了,一天光斗篷就能賣出百十來個。雖然只能熱賣半個多月,但是不怕,「萬聖節過了,還有感恩節、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呢!」
買完東西回家的路上,悠悠媽媽就覺得心裡挺不是滋味——這個和絕大多數中國人八竿子打不著的萬聖節,在幼兒園怎麼就過得那麼熱鬧?仔細想想,近年來,中國人的節日過得越發新奇豐富,什麼洋節都「拿來」過,反倒是我們自己的許多傳統節日越來越邊緣。
回到家,悠悠接過媽媽買來的斗篷、魔杖、南瓜燈,樂得屁顛屁顛的。媽媽告訴悠悠:「其實啊,萬聖節不是咱們中國人的節日,是西方的節日。咱們中國人也有這樣的節日,名字叫『中元節』,古代的人們把這節過得可熱鬧啦。」於是,悠悠媽媽給孩子仔細講了講「中元節」的時間、來歷、風俗、意義等。末了,她問悠悠:「現在,你知道『中元節』是怎麼回事了嗎?」悠悠使勁兒點點頭說:「知道了,『中元節』就是中國的『萬聖節』嘛!」媽媽這下徹底無語了。
孩子的記憶是深刻的,引導他們了解「洋文化」的同時,對於本土文化的記憶和認同會不會斷裂?民族節日內含一個民族特有思維方式的想像力和文化意識,這種文化如同基因,必須靠活態傳承才會得以發揚光大。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傳承民族文化的血脈,堅守我們的民族文化自信,這成為了一個相當嚴肅的話題。
你知道「傳統節日」是什麼嗎?
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成果,我國的傳統節日同樣也是從遠古發展而來,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流傳至今的中國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構想出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近百年來中國推行公歷歷法、公歷節假日,逐漸統領了全社會外在的生活秩序,並和國際接軌。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破四舊」政治運動沖擊波、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的「現代化」市場經濟沖擊波,也使民俗節日傳承的鏈條斷裂。因此,近幾代人已經對屬於自己的民俗節日的由來和發展越來越陌生。
現在很多老師、家長會反映:在幼兒園開展與節日相關的活動時,洋節日似乎比傳統節日更吃香。在大城市,尤其是許多「雙語幼兒園」「國際幼兒園」,復活節、母親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洋節總是有豐富多樣、老少皆宜的活動可供選擇,如:復活節砸彩蛋、萬聖節化裝舞會、聖誕節環境布置等,而中國的重大傳統節日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都難以找到合適的組織孩子們活動的角度,意義最重大的「春節」,孩子們卻因為放假回到了各自的家庭,能感受到家人過節的氣氛,卻很少與同齡小夥伴共同探究「春節」的魅力。一方面,這與中國傳統節日與農耕、收獲緊密相連,因而更多關注「吃喝」更少關注「玩樂」有關;另一方面,也源於與我們當前對傳統節日的知識了解、意義挖掘不夠。
重拾那些漸漸被遺忘的重大傳統節日
「除夕」、「春節」、「元宵」、「中秋」,算是孩子們非常熟悉的傳統節日,但充滿韻味的民俗節日遠不止於此,因為種種原因卻被大多數人淡忘或忽略,它們的起源、意義、慶祝或紀念的方式,在孩子眼中變得很模糊。而從小沒有接受「傳統節日」的浸潤,指望孩子們長大了突然明白傳統節日的重要,恐怕是一種奢望。看看以下還有哪些節日是你熟記在心,有一天孩子問起其間的來龍去脈,你能胸有成竹地對答如流的?
寒食節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
端午節
端午節,為農歷五月初五。2009年9月30日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如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有諸多說法:紀念屈原、紀念孝女曹娥、紀念伍子胥、龍的節日等。而節日風俗更是花樣百出:佩飾,掛艾草、菖蒲、榕枝,龍舟競渡與祭祀屈原、曹娥,吃五黃(黃瓜、黃鱔、黃魚、咸鴨蛋黃、雄黃酒)、吃粽子。
七夕節
農歷七月初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所謂「乞巧」,即在月光下對著織女星用綵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受西方國家的影響,中國越來越多的情侶把這天視為中國情人節,男女雙方會互贈禮物,或外出約會。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又稱「鬼節」或「盂蘭盆會」、「亡人節」、「七月半」。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中元節時,道教宮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而佛教徒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叫「盂蘭盆齋」、「盂蘭盆供」。中元節期間,老北京還有舉行製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等活動。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重陽節
古代以九為陽,六為陰,九月初九(雙九)就是重陽,故稱「重陽節」,也叫「雙九節」。自古以來,重陽節就是人們敬老愛老、思念雙親、渴望團圓的日子。具體習俗如:登高、吃重陽糕、賞菊並飲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等。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
冬至
農歷十一月初七是「冬至」。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在中國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D. 民間習俗作文
你可以講一下中元節呀,剛好今天就是中元節。
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內",為三大鬼節之一容。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E. 求做作文題目是:亡人節
世界戒煙日
F. 幫我寫一篇亡人節的介紹英語作文
The weather of this weekend was good and comfortable with two sunny days. People could not wait to go out for a walk because it had been raining for such a long time. Some people went hiking, while others went to shopping or gathered together with friends. As for me, I just stayed at home on Saturday because my parents were busy so that they could not take me out. But Sunday, we went to the park and went boating on the lake. We were really happy on that day.
G. 文藝風賞華彩中關於波蘭亡人節的文章
它的基本內容即為食衣住行生活;廣義上指人的各種活動,包括日常生活行動、工作、休閑、社交等職業生活、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