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涓蜀梁疑鬼譯意
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見其影,以為伏鬼也;昂視其發,以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氣而死。豈不哀哉?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間、疑玄之時正之。此人之氫無有而有無之時也,而己以正事。故傷於濕而擊鼓——鼓痹,則必有敝鼓喪豚之費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故雖不在夏首之南,則無以異矣。
[疑難字]:夏:夏水,一名長夏港,相傳此水冬塞夏通,故名。夏水故道從今湖北沙市東南分長江東出,流經今監利縣北,至沔陽縣治附近入漢水。夏首:地名,即夏水分長江水的口子,因它是夏水之頭,故名夏首,故址在今湖北沙市東南。昂:同「仰」,抬頭。感忽:見15.2注,此指神志不清。玄:通「眩」,迷惑,迷亂。正:確定。無有:以有為無。有無:以無為有。故:猶「夫」,發語詞。痹:由風、寒、濕等引起的肢體疼痛或麻木的病。又,據下句,此下宜有「烹豚以禱神」一句。俞:通「愈」,病好了。
[現代漢語譯文]: 夏首的南邊有一個人,名叫涓蜀梁,他生性愚蠢而容易害怕。在月光明亮的夜晚行走,低頭看見自己的身影,就以為是趴在地上的鬼;抬頭看見自己的頭發,就以為是站著的妖怪;於是轉身就跑,等跑到自己的家中就斷氣死了。這難道不可悲嗎?大凡人認為有鬼,一定是在他精神恍惚的當口、疑惑迷亂的時候來判定它的。這正是人們把有當作沒有、把沒有當作有的時候,但他們自己卻在這個時候去判定事物。有人得了風濕病卻想敲鼓來驅除疾病,並烹豬求神,那就一定會有打破鼓、喪失豬的破費了,而不會有治癒疾病的幸福。所以這種人即使不住在夏首的南邊,卻也與涓蜀梁沒有什麼區別的了。
2. 涓蜀梁疑鬼譯文
涓蜀梁疑鬼
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內行,俯見其影,以為伏鬼容也;昂視其發,以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氣而死。
翻譯:夏首的南方有一個人,他的名字叫涓蜀梁。作為一個人來說,他愚蠢而且膽小。在有明亮月亮的晚上行走時,低頭看見他自己的影子,以為是趴著的鬼;仰望上面的頭發,以為是站著的魅。轉身逃跑,等他到家,已經絕氣身亡。
3. 中學文言文拓展閱讀(7)答案
我就找到這些還有一篇自己想辦法吧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
拾椹供親
桑葚成熟時甘甜鮮美,城裡人很少有機會吃到。但是,荒年是要用桑葚來填飽肚子,想一想也是令人悲哀的。蔡順是當時有名的孝子,後來他的母親去世了,人們推薦他出來做官,他也不答應,說是離家出去做官,會遠離母親的墳墓。孔子說:「父母在,不遠游。」。蔡順這樣的孝順,真讓人嗟嘆不已。敬重父母當然是沒有錯的,但是一輩子僅僅是以專孝順父母作為子女的唯一事務,社會就不能進步和發展了。
原文
蔡順少年孤,事母孝。歲荒,糧食不足,順日拾桑椹,以異器盛之。赤眉賊見而問之。蔡順:「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賊憫其孝,以白米牛蹄贈之。
古文今譯
西漢末年,有位年輕人叫蔡順,自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有一年,年成不好,他就出門摘拾桑椹給母親吃,遇到起義軍,軍中人看到他將摘拾的桑椹分成兩個籃子盛裝,便好奇的問他原因。蔡順說:''黑色的桑椹已經成熟了味道比較香甜,是給母親吃的;紅色的桑椹尚未成熟,還有酸味,是給自己吃的.''這些盜賊深受蔡順孝思的感動,就送他三斗白米和一頭牛,好讓他回去奉養母親。
注釋
蔡順:字君仲,東漢人
孤:幼年喪父的人。
事:伺候。
歲荒:年成不好。歲,年成,收成
日:天。順日即為每天。
桑葚:桑樹的果實,成熟時黑紫色或白色,味甜,可食。
以:用。此處可不譯。
異:不同的。此處異器為(兩個)不同的器皿。
赤眉賊:即西漢末年樊崇等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賊」是封建統治者對農民起義軍的蔑稱。
「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黑色的桑椹味道甘甜,用來供養母親;紅色的味道是酸的,用來給自己吃。
其:他
而:到
床頭捉刀人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三國志》
原文
崔琰,字季珪,眉目清秀。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解釋
床:指坐榻
雄:稱雄,威懾
雅望:氣度;
捉刀人:指執刀的衛士。站在坐榻邊的衛士。後來成為固定用語,比喻替別人代筆作文的人。
魏武將見匈奴使的「使」 (使者)
自以形陋(認為)
不足雄遠國(稱雄)
使崔季珪代(讓)
既畢(在)
魏王何如(怎麼樣)
然床頭捉刀人(但是)
此乃英雄也(是)
自以形陋(指形不高大,貌不威猛)
翻譯 魏武帝曹操要接見匈奴的使者,他自己認為長相不夠威猛,不能用威儀震服匈奴,就讓崔季珪代替他接見,他自己握刀站在坐榻旁邊做侍從。接待完畢,待匈奴人走後,曹操就派間諜,去問匈奴使者:「魏王這人怎麼樣?」匈奴使者評價說:「魏王高雅的氣質,不同尋常,但是坐榻邊上拿刀的那個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聽後,就派人追去,殺掉了這個使者。
舉例月得十篇,或作~乎。
啟示
1.深刻反映了曹操的矛盾心態。
2.表現出曹操心胸狹窄,奸詐狡猾,殘忍的性格。
3.描寫曹操羞慚,自卑心理。
4.怕匈奴使者回匈奴後說不利於自己的話(醜行、丑貌)。
5. 匈奴使者是人才,不為己用必後患無窮。
涓蜀梁疑鬼
原文:
夏水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見其影,以為伏鬼也;昂視其發,以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氣而死。
翻譯:
長夏河的南面住著一個叫涓蜀梁的人。他這個人愚蠢又膽小。在有明亮月亮的晚上行走時,低頭看見他自己的影子,以為是蹲在旁邊的鬼;抬頭看他的頭發,以為是妖怪。轉身逃跑,等他到家,由於受到過度驚嚇,氣絕身亡。
字詞注釋:
夏 :河名,即夏水,今名長夏河。
夏首:即夏水口,在今湖北省江陵東南。
焉:在那裡。
涓蜀梁:人名。
善畏:容易害怕。
霄:通「宵」夜。
魅:精怪。古人以為物老則成魅。
走:跑。
曰:名叫。
愚:愚蠢。
俯:低下頭。
句子解釋:
仰視其發,以為立魅也。
解:低下頭看見他的影子,以為是鬼。
背而走
解:轉過身跑。
鐵杵磨針
原文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譯文
磨針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課就出去玩了。他路過一條小溪,見到一個老婦人在那裡磨一根鐵棒,李白感到奇怪,於是就問這位老婦人在干什麼。老婦人說:「要把這根鐵棒磨成針。」李白問道:「鐵杵磨成針,能行嗎?」老媼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明白了她的意思,於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課完成了。那老婦人自稱姓武。現在那溪邊還有一塊武氏岩。
眉州: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帶。
世傳:事實代代相傳。
媼:年老的婦女。
鐵杵:鐵棍.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一頭粗一頭細的圓棒。杵:棒 木追
去:離開。
逢:碰上。
方:正在。
氏:姓…的人。
卒業:完成學業
王積薪聞棋
原文
王積薪棋術功成,自謂(13)天下無敵⑶。將游京師⑷,宿於逆旅⑸。既滅燭,聞主人媼隔壁呼其婦⑹曰:「良宵難遣⑺,可棋(14)一局乎?」婦曰:「諾⑻。」媼曰:「第幾道⑼下子矣。」婦曰:「第幾道下子矣。」各言數十。媼曰:「爾敗矣。」婦曰:「伏局⑽。」積薪暗記,明日復其勢⑾,意思⑿皆所不及也。
注釋
⑴本文是李肇所撰《唐國史補》卷上中的一則。《唐國史補》記唐代開元至長慶問一百多年的史事三百零八件。王積薪:人名,唐朝著名圍棋手。棋:指圍棋。
⑵李肇(zhào):唐代元和年問翰林學士,官至中書舍人,著有《翰林志》及《國史補》。
⑶敵:匹敵,相等。
⑷京師:京城。
⑸逆旅:旅店。逆:迎。
⑹媼(ǎo):老婦人。婦:指兒媳。
⑺良宵:美好的夜晚。遣:消遣。
⑻諾(nuò):表示應允的辭。
⑼道:本文指圍棋布子的位置
⑽伏局:意為這一局棋認輸了。
⑾復其勢:意為再次擺出那棋的局勢。
⑿意思:用意,此指下每一步棋的用意。
(13)謂:認為。
(14)棋:名詞作動詞,下棋。
(15)及:達到
既:後
爾:你
明日:第二天
譯文
王積薪下棋的功夫很高超,自以為天下沒有敵手。有一次他到京師去,路上借個小旅館過夜。熄燈以後,聽見旅館老闆老婆婆隔了牆壁叫她的媳婦,說:「今夜氣候溫和,沒有什麼消磨時光,和我下一局棋怎樣?」媳婦回答說:「好。」老婆婆說:「我在第幾道下了一子。」媳婦說:「我在第幾道下了一子。」這樣輪流說,各下了幾十子。老婆婆說:「你輸了!」媳婦說:「是我輸了。」王積薪把兩人下棋的過程記在心裡。第二天,復驗那盤棋的局勢,發現兩人下棋用意之妙,都是他遠遠比不上的。
穿井得一人
原文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
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注釋
①選自《呂氏春秋·慎行論第二·察傳》。
②溉汲——從井裡打水澆地。溉:音gai,澆灌。汲:音ji,從井裡打水。
③及——等到。
④國人道之——都城的人談論這件事。國:古代國都也稱「國」。
⑤聞之於宋君——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之:代詞,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聞」的賓語。於:介詞:當「被」講,引進主動者。宋君:宋國國君。
⑥問之於丁氏——向丁氏問這件事。於:介詞:當「向」講。
⑦使——使用,指勞動力。
譯文
譯文一:
春秋時代的宋國,地處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澤,而且乾旱少雨。農民種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澆灌。
當時有一戶姓丁的農家,種了一些旱地。因為他家的地里沒有水井,澆起地來全靠馬拉驢馱,從很遠的河汊取水,所以經常要派一個人住在地頭用茅草搭的窩棚里,一天到晚專門干這種提水、運水和澆地的農活。日子一久,凡是在這家住過莊稼地、成天取水澆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勞累和厭倦。
丁氏與家人商議之後,決定打一口水井來解決這個困擾他們多年的灌溉難題。雖然只是開挖一口十多米深、直徑不到一米的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進行井壁加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幹了半個多月才把水井打成。第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過節一樣。當丁氏從井裡提起第一桶水時,他全家人歡天喜地,高興得合不上嘴。從此以後,他們家再也用不著總是派一個人風餐露宿、為運水澆地而勞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說:「我家裡打了一口井,還得了一個人力哩!」
村裡的人聽了丁氏的話以後,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無關其痛癢並不在意的。然而誰也沒有留意是誰把丁氏打井的事掐頭去尾地傳了出去,說:「丁家在打井的時候從地底下挖出了一個人!」以致一個小小的宋國被這聳人聽聞的謠傳搞得沸沸揚揚,連宋王也被驚動了。宋王想:「假如真是從地底下挖出來了一個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聽個水落石出才行。」為了查明事實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問丁氏。丁氏回答說:「我家打的那口井給澆地帶來了很大方便。過去總要派一個人常年在外搞農田灌溉,現在可以不用了,從此家裡多了一個幹活的人手,但這個人並不是從井裡挖出來的。」
孟母戒子
原文
孟子少時,誦①,其母方②織。孟子輟然③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其母引⑤刀裂⑥其織,以此戒⑦之。自是之後⑧,孟子不復喧矣。
注釋
①誦:背誦。
②方:正在。
③輟(chuò)然:突然終止的樣子。輟,停止,廢止。如「輟學」、「輟筆」。然,……的樣子。
④喧(xuān):遺忘。
⑤ 引:拿來。
⑥裂:割斷。
⑦ 戒:教育
⑧自是之後:從此之後
譯文
孟子小時候,背誦詩文,他的母親正在織布。孟子突然停止背書,一段時間後,接著再背誦下去。孟子的母親知道他是因為分心而遺忘了書中的內容,於是把他叫來問道:「為什麼中途停止背書?」孟子回答說:「書中有些地方忘記了,後來又記起來了。」這時,孟子的母親拿起刀割斷她織的布,用這種方法來告誡他讀書不能半途而廢。從此以後,孟子不再因為分心而遺忘了書中的內容了。
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貫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
你覺得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麼獨特的地方?效果好嗎?
答:孟母是用實際行動來教育孩子。通過剪斷織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則失去了它的作用)來說明學習也是一樣的,不能中斷。
這樣的教育效果很好。
表水涉澭
原文:出自《呂氏春秋·察今》:荊人慾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注釋
荊①人慾襲宋,使人先表②澭水。澭水暴益③,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④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⑤。向⑥其先表之時,可導⑦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①荊:楚國的別名。
②表:標志,此處用作動詞,測量,即測量河水深度。下文中的「循表而夜涉」的「表」用作名詞,即標志。 澭:古水名。
③暴益:猛漲。
④溺:淹沒在水裡。
⑤驚:亂。 而:這里作「如」解。 都舍:大廈。舍,房屋。
⑥向:以前。
⑦導:通過。
譯文:
楚國人想襲擊宋國,派人先在澭水裡樹立標記。澭水突然漲水,楚國人不知道,順著標記在夜晚徒步過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軍中驚駭的聲音如同都邑里的房屋崩塌一樣。以前他們先在澭水裡樹立標記的時候,(標記)可以引導涉水,現在水已變化漲了很多,楚國人還順著標記涉水,這就是他們失敗的原因。
哲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社會的情況是不斷變化的,處理事情也要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如果把事情看成靜止不變,不去適應新的情況,採用新的措施,結果必定遭到失敗。
卞莊子刺虎
原文
卞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曰:"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斗,爭則 必斗,斗則大者傷,小者斃.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卞莊子以為然,立須 之.有傾,旋兩虎果斗,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而刺之,一舉果有兩虎之功.
4. 涓蜀梁疑鬼 翻譯
文復夏水之南有人焉,曰制涓蜀梁,其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霄行,俯見其影,以為伏鬼也;仰視其發,以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氣而死。
本段翻譯長夏河的南面住著一個叫涓蜀梁的人。他這個人愚蠢又膽小。在有明亮月亮的晚上行走時,低頭看見他自己的影子,以為是蹲在旁邊的鬼;抬頭看他的頭發,以為是妖怪。轉身逃跑,等他到家,由於受到過度驚嚇,氣絕身亡。
詞語解釋夏 :河名,即夏水,今名長夏河。
夏首:即夏水口,在今湖北省江陵東南。
焉:在那裡。
涓蜀梁:人名。
善畏:容易害怕。
霄:通「宵」夜。
魅:精怪。古人以為物老則成魅。
走:跑。
曰:名叫。
愚:愚蠢。
俯:低下頭。
句子解釋:
仰視其發,以為立魅也。
解:低下頭看見他的影子,以為是鬼。
背而走
解:轉過身跑。
比:及,等到。
5. 涓蜀梁疑鬼
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回見其影,以為伏答鬼也;昂視其發,以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氣而死。
【翻譯:夏首的南方有一個人,他的名字叫涓蜀梁。他做人愚蠢而且膽小。在有明亮月亮的晚上行走時,低頭看見他自己的影子,以為是趴著的鬼;仰望上面的頭發,以為是站著的魅。轉身逃跑,等他到家,已經絕氣身亡。】
這個寓言說明一切鬼神都是人的自我妄想。來諷刺那時候的盲目拜神,對專制制度的影射
==========================================================
「夏首之南有人焉」的「之」是什麼意思?【之是"的"的意思】
「背而走」的「走」是什麼意思?【跑的意思】
「比至其家」的「比」是什麼意思?【等到】
「其為人也」的「其」是什麼意思?【代詞指代涓梁蜀】
「俯見其影」的「其」是什麼意思?【代詞代指涓梁蜀】
「仰視其發」的「其」是什麼意思?【代詞代指涓梁蜀】
「比至其家」的「其」是什麼意思?【代詞代指涓梁蜀】
補充省略的部分
( 涓梁蜀)背而走,(涓梁蜀 )比至其家,(涓梁蜀 )失氣而死。
6. 涓蜀梁疑鬼文言文答案
是譯文?抄還是作業的答案,那題目呢?
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見其影,以為伏鬼也;昂視其發,以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氣而死。豈不哀哉?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間、疑玄之時正之。此人之氫無有而有無之時也,而己以正事。故傷於濕而擊鼓——鼓痹,則必有敝鼓喪豚之費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故雖不在夏首之南,則無以異矣。
[現代漢語譯文]: 夏首的南邊有一個人,名叫涓蜀梁,他生性愚蠢而容易害怕。在月光明亮的夜晚行走,低頭看見自己的身影,就以為是趴在地上的鬼;抬頭看見自己的頭發,就以為是站著的妖怪;於是轉身就跑,等跑到自己的家中就斷氣死了。這難道不可悲嗎?大凡人認為有鬼,一定是在他精神恍惚的當口、疑惑迷亂的時候來判定它的。這正是人們把有當作沒有、把沒有當作有的時候,但他們自己卻在這個時候去判定事物。有人得了風濕病卻想敲鼓來驅除疾病,並烹豬求神,那就一定會有打破鼓、喪失豬的破費了,而不會有治癒疾病的幸福。所以這種人即使不住在夏首的南邊,卻也與涓蜀梁沒有什麼區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