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作文大全 > 石鍾山記續寫作文

石鍾山記續寫作文

發布時間:2021-01-10 08:02:06

1. 《石鍾山記》讀後感,600字的作文,急啊

文一開始就提出人們對酈道元的說法的懷疑,以及自己對李渤的說法的懷疑。作者對版古代兩權位名人對石鍾山得名由來的說法並不輕信。 剛好他有了一個實地觀察的機會,他先問當地寺僧,寺僧的說法和演示跟李渤一樣。蘇軾仍不輕信,決心「莫夜」「乘小舟」實地考察。石鍾山在鄱陽湖入長江的湖口的臨江一面,地處偏僻,文中說「余方心動欲還」,「舟人大恐」。再加上風險浪惡,又是盛夏漲水季節,一葉扁舟夜航確是很危險的,所以「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而蘇軾為了弄清石鍾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艱險,親身探訪,是難能可貴的。雖然由於種種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結論,不完全正確,但這種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2. 石鍾山游記4年級400字作文

星期四,我一大早就起床了.為啥來著?那是去黃琅春遊.吃過早餐,我便背著背包專往學校跑屬去.我是第2批的,8點半出發了.
一路上,大樹,樓房在隨風走動.遠處,太陽公公用和煦的陽光撫摸著我們,歡迎我們的到來.
來到金清新閘,我們觀看了海潮.那一個接一個的海浪娃娃兇猛地拍打著岸邊的岩石,濺起一朵朵浪花,景象極為壯觀.站在一塊塊大小不一的卵石上,東倒西歪的,站也站不穩.卵石在你的腳下頑皮地就像一位小弟弟.在那松軟軟的海灘上,有數不清的,五顏六色的貝殼:紅的,黃的,黑的!
中午時分,我們又乘車來到有名的小普陀山的山腳下.一陣微風梳理著我們的秀發.吃完午飯,我們排著整齊的隊伍沿著山路拾級而上.山路上,小花擺動著腦袋,小樹搖著長辮子,小鳥'唧唧喳喳'唱著,似乎在歡迎遠方來的客人.來到山頂,四周的美景盡收眼底.向東看,一座座連綿起伏的群山拔地而起,手牽著手;往南瞧,一條條清澈見底的溪流在向大海奔騰;朝西,海邊的沙灘在眼前;向北,一艘艘軍艦像正在等待命令的衛士堅守崗位夕陽西下,小鳥歸巢,我們也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黃琅.

3. 讀《石鍾山記》有感 給一篇水平不能太高的作文。500左右

自信,一把雙刃劍
一個人要想成功,自信心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在自信的引導下不斷努力,理想才有可能變成現實。但讀了蘇軾的《石鍾山記》,又看了一些關於石鍾山的背景資料,我心中的一個想法得到了初步的證實。那就是:自信是一把雙刃劍!
蘇軾是一個才華橫滋的人,書法冠蓋當世,詩詞造詣在當時也幾乎無人能出其右。但一個優秀的文人,並不見得樣樣精通。
可嘆的是,才子們自視總很高,信心總是那麼足。看看蘇軾的表現吧:
「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原來不是專程來考察的,只是順便路過,順便探究一下石鍾之名的來源。寺僧讓小童給蘇軾演示「石之鏗然有聲者」,蘇軾「固笑而不信也」。總之在蘇軾的心中,李渤的解釋早已被槍斃了。任何一種試圖從那個方而探索的想法在蘇軾看來都是固陋可笑的。及至後面深潭之上蘇軾洋洋得意地對兒子發話和文末「蓋嘆郵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蘇大才子那種高度自信乃至於得意忘形的心態就躍然紙上了。
事實上,蘇軾有沒有資格笑傲古人呢?從勇於探索,富有實證精神的角度來說,蘇軾的確超越了前人,理應為我們學習;但真的考察起石鍾山的得名,蘇軾那走馬觀花式的一夜考察和僅僅根據看到的一部分證據,就武斷地下結論,而且頗有不屑地嘲笑前人的做法顯然是不妥當的。明清時有人認為,蘇軾關於石鍾山得名由來的說法也有錯,正確的是:「蓋金山皆空,如鍾硯地,故得鍾名。」今人經過實地考察,更進一步認為石鍾山的得名是因為它既具有鍾之「聲」,又具有鍾之「形」。蘇軾做夢也沒有想到,在一千年後他淺嘗輒止的行為遭到了後人的嘲笑!
蘇軾倒還沒有因為由自信產生的狂妄傷害自己,但歷史上拿著自信這把雙刃劍砍傷自己的大有人在。戰國末年,秦國欲攻取楚國,少年將軍李信不顧他人提醒,領兵20萬出征。他很自信,因為他在秦國吞並六國的戰場所向披靡,可他卻忘了,對手是楚國一代名將項燕和40萬最精銳的雄兵。結果呢?中了項燕的計, 20萬大軍全軍覆沒,李信自己也落得個丟官還鄉的結局。自信顯示了強大的威力,可惜,這次是負面的。
自信不能丟。而自信轉化為狂妄,與「不自信」同樣損及自身。看看蘇軾遺留下的笑話,想想我們自己,或許會對自信這把雙刃劍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本文來源於: http://www.wtabcd.cn/article/sort08/sort060/info-3162.html

4. 有關於石鍾山記那樣寫法的作文

本文一開始就提出人們對酈道元的說法的懷疑,以及自己對李渤的說法的懷疑。作者對古代兩位名人對石鍾山得名由來的說法並不輕信。
剛好他有了一個實地觀察的機會,他先問當地寺僧,寺僧的說法和演示跟李渤一樣。蘇軾仍不輕信,決心「莫夜」「乘小舟」實地考察。石鍾山在鄱陽湖入長江的湖口的臨江一面,地處偏僻,文中說「余方心動欲還」,「舟人大恐」。再加上風險浪惡,又是盛夏漲水季節,一葉扁舟夜航確是很危險的,所以「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而蘇軾為了弄清石鍾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艱險,親身探訪,是難能可貴的。雖然由於種種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結論,不完全正確,但這種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段提出結論,也就是本文的中心:「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這話無疑是正確的。
雖然後人有了新的看法,認為石鍾山是因山形像覆鍾而得名的,今人經考察又認為石鍾山是因「形」和「聲」兩方面而得名的。蘇軾的說法不完全正確。但並不能因此否定蘇軾的努力。人們對於客觀事物的認識,本來就有一個過程,而且後人對蘇軾說法的懷疑、察疑、釋疑,正是和蘇軾的不迷信古人,不輕信舊說,不主觀臆斷,而自願親身實地觀察的精神一致的。二。石鍾山簡介和歷代對石鍾山得名由來的三種說法石鍾山位於鄱陽湖入長江之處,屬江西湖口。由中石炭系的石灰岩構成。有上下兩座山,南邊一座濱臨鄱陽湖的叫上鍾山,面積約0.34平方公里,北邊一座濱臨長江的叫下鍾山,面積約0。2平方公里。兩山海拔都只有70米上下,相對高度50~55米。兩山相距不到一公里。石鍾山雖然並不高大,但因位於鄱陽湖入長江處,交通方便,而且波光山色,風景幽美,所以歷來成為旅遊勝地。
石鍾山得名的由來,古人有三說。

5. 石鍾山記讀後感作文 題目自擬

蘇軾為得石鍾山名的由來,親自游訪石鍾山,身臨其境,不怕困難,根據自己所回看到的得出原因。他敢於答懷疑,敢於對古人的說法進行批判,為正是真正的說法,自己去探究事實,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不論什麼事情,都應該敢於懷疑,敢於創新,這樣才會進步。蘇軾說:「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他注重調查的求實精神體現了樸素唯物主義觀點,至今還仍有借鑒意義。東坡先生認為石鍾山的命名,就是該地獨特的水、石等地形條件造成的,但是經過後人考察,認為石鍾山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既是有鍾之「聲」又有鍾之「形」。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蘇軾的觀點也非全對。所以,我們做事就是透過現象抓住事物本質,只有究其本質與規律,其內在的東西,才是最有價值的。

6. 作文:副標題:讀《石鍾山記》所想到的

我們在前些天剛剛與老師一同學習了由著名詩人王安石所寫的《傷仲永》,這是一篇評論教育的事,通過學習這篇古文,使我深深的明白了後天的教育是多麼的重要。

7. 石鍾山記翻譯改寫作文

《水經》雲:「彭蠡之口有石鍾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回,微風鼓浪,水答石相搏,聲如洪鍾。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鍾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鍾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閱讀全文

與石鍾山記續寫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