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解釋解釋
就本人半生的蹉跎體驗來說,老子的兩句話,實在無上的至理名言。
這句話有二層含義:
第一層:為學是日益的,增長知識需要每天學習。為道是日損的,想獲得人生終極大智慧,需要每天觀心以去執。簡而言之:為學要日益,為道要日損。
第二層:知識增加的同時,你的道行往往是損減的。簡而言之:為學日益了,為道就損減了。
為學日益,是說你的知識在不斷豐富,然而其結果往往是「為道日損」。
許多人在為「為學日益」辯解,種種圓融,那完全是在褻瀆老子如此清晰明白的言句。
不少人把為學日益,解釋成積累知識。把為道日損,解釋成提煉出規律。所以,兩者並不相違。這樣的解釋,自誤且誤人,自欺且欺人。
為道日損,損得是什麼?損得就是執著,損得是知見。當然,如果要非常精確地說,用佛學的術語,叫做所知障。楞嚴經上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當然,精確地說,知識並不等於所知障,也就是說,所知本身不是障。
但是,站在凡夫的角度來說,也近乎可以說,所知即是障。因為,凡夫接觸一件事物,認識一個人,學習一個知識,在形成某個認識的當下,這個認識也以某種勢力保存了下來。也就是說,你學到任何一個東西,都會在當下形成一種潛在的認識勢力。
這樣的情形,世俗中稱為第一印象效應,佛法中稱為分別法執,還有更深層的俱生法執,此處不討論。
這個第一印象效應,會有什麼弊端?可以說,弊端大到天邊去了!
我們的習慣性思維從何而來?就是從這第一印象效應中來。慣性思維,又稱為思維陷阱,是阻礙人類創新的根本性障礙。
古今中外,多少有名的權威科學家,也免不了最後會站到習慣傳統的一面,來打壓所謂的新奇的異說,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說,玻爾茲曼的熱力學第二定律,羅巴切夫斯基的非歐幾何,……,這些人都遭受過前輩們的指責。所以說,習慣性思維害死人,偉大如權威們,也免不了如此,更何況一般的芸芸百姓呢。
這個時代,是為學日益的時代,知識越來越多,弊端也越來越多。
其一、通才少了、沒了。入主出奴者,多了。這個通,不是學得多、懂得多的通,而是打通的通,是融匯貫通的通。
其二、學得越多,反而是執著越重,我慢越高。學了很多,大多是兩腳書櫃,根本沒有消化,談何吸收?就像淪為笑談的2020某省高考滿分作文一樣,滿口人家聽不懂的話,以顯自己的高深莫測。
其三、以有涯之生追逐無涯之學,可見這是一條無望之路。
再來說說為道日損。
為道日損,這是一條返樸歸真之路。
何者謂道?形而上者謂之道。
道在何處?道在每一個時間、空間點上。
為道,就是求道。日損,就是每天修行,減輕自己的執著。
如何才能做到日損?拿二幅圖來說事。
圖二,舉這幅圖是想說明,人的很多認知,根本就是錯誤的。
比如圖二,A格與B格的顏色,是一樣的,還是不同的?答案:是一樣的!
這就是不可思議處。人的認知,很容易被環境左右,就如上圖一樣。上圖是被圓柱的陰影所左右了,導致產生錯覺,認為A格與B格有差異。還說明,要清除錯覺,難度很高。
所以,在損之又損的過程中,要能減輕環境影響,乃至不被環境影響,這個需要下苦功夫,要有合適的方法手段才行。
為道日損,損去一份知見,就解放一分束縛,恢復一分靈性,獲得一分自由。最終回歸生命的真實。
何謂生命的真實?六祖慧能大師在徹悟時說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哪裡知道啊!原來生命本來就是清凈的、不生不滅的、圓滿具足的、無動無搖的,能夠生起世出世間的一切萬法的啊!
B. 755字高考滿分作文,30字老師不認識,後來怎樣
能在高考作文中獲得滿分的,真的都不是一般的考生,寫的也都不是一般的文章。
在2010年高考中,有一位江蘇如皋中學考生王雲飛,用755字的駢體文言文完成了一篇《綠色生活》,並獲得了作文滿分。值得注意的是,這篇作文中的文字非常佶屈聱牙、晦澀難懂,像是天書一樣,甚至有幾十個字連閱卷老師也不認識。
然而遺憾的是,2014年王雲飛從東南大學畢業後,從事本專業進入了一家施工單位工作,據說還在網路上撰寫古文相關文字作品,但從此之後再也沒有創造出當年寫高考作文那樣紅極一時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