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作文大全 > 用論語寫作文

用論語寫作文

發布時間:2021-01-08 13:05:32

1. 以「感悟《論語》」為話題寫作文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里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

2. 論語怎麼寫作文

可以運用論語名言在作文中使作文語句更好
其實我也不知道行不行

3. 用論語中一則寫作文講道理200以…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合並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范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復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對於學過的舊知識,你要常去溫習它,你將會有新的體會,新的發現。你收獲的就會更多,你比別人懂得的就會更多,這樣在某方面就能成為別人的老師了。
生活中,每一件事,每一句話都有它的多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也許你一時只能理解其中的一點,當但你經歷多了,見識豐富了,你再去看時,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和體會。生活就是這樣多方面性的,當你對一句話不理解時,你是選擇遺棄它,還是深入的去思考?當你多次的去深究它的時候,你將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當我們忙完了一個階段的事情後,利用暫時的忙裡偷閑,回顧曾經的點點滴滴時,才發現我們不能變成工作的奴隸,我們要學會思考和總結,要讓我們的工作充滿堅持和成長才行。

4. 關於論語的作文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說理深入淺出內、言簡意賅容。通篇以當時的群眾語言為基礎,兼借書面語言典雅精粹之風格,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創一體、自成一派。

《論語》雖非純粹的文學作品,然其大量文句卻逐漸演變成了格言、成語和典故,至今仍然保持著強盛不衰的生命力,充分說明了它有強大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文學特色。本文擬從語言使用的靈活性,塑造人物形象的飽滿性和記敘事情的洗練性三方面入手,對《論語》一書的文學特色作一淺析。

此外,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論語》中也有反映,如耿直魯莽的子路、安貧樂道的顏回、聯盟機智的子貢等。但輯錄者本意並非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性格,語錄體寫人畢竟也有局限。

《論語》的文學性還體現在以形象的語言來表達深刻 的道理。如「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子曰: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述而》)等等,形象簡約地表達了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無窮。

5. 用一句論語擴寫成作文 500

《論語》從這里讀起

《論語》開篇第一段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我感覺孔子的這幾句話的前面都應當加上如果兩個字才是完整的,即如果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如果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如果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為什麼這么說,因為這幾句話不是孔子對現實情況的敘述,而是對於希望的假設。孔子希望他的學生、同事和朋友們都能夠學而時習之,甚至還可能也是對自己的自勉。希望大家能夠將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以積極的心態主動去學習,去溫故知新。當然,從事物的另一方面去看,學習對於常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甚至可能很痛苦,可能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啦!

縱觀孔子一生,他應當不是一個追求平靜生活的人。他帶著一幫擁躉們跑了不少地方,並不是被迫的,還有不少地方想去而沒去成呢。所以一旦不往外邊跑,在家裡呆久了多少會覺得生活缺乏生氣,如果這個時候有朋自遠方來,那個高興勁兒當然就不用說了。因此孔子對於有朋自遠方來這樣的事,孔子恐怕不只是希望了,而是盼望了。不過這里有一點要注意,不要因為我這樣的解釋,而將後邊的「不亦樂乎」的「樂」字理解錯了,這里的「樂」是指樂禮,不是說心情快樂,那個時候「樂」字沒有直接表達快樂的意思,這層意思是後來引申出來的。有朋自遠方來,心情當然是快樂的,心情快樂就要有所表示。怎麼樣來表示呢?首先就是隆重的接待。孔子時候對遠來之朋的隆重接待,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去當地高檔的酒樓吃一頓大餐,而是相應規格的禮樂。個人之間的會面,不太可能是鍾鼓齊鳴,但也有一定儀式,這種儀式是通過樂體現出來的。

必須說明的是,這里的「朋」現在常常被解釋為朋友,其實是不合適的。古人的朋和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人所說的友有我們現在的朋友的意思,是親人之外的情感關系的人,可以說是亞親人或者准親人。但朋不是,朋是指同類之人,或者說得好聽點是志同道合的人,同情感沒有必然的關系。所以對於朋需要以禮相待,對於遠方來朋當然更得這樣,也就應當有樂了。但是友是接近親人的人,自然不需要以禮相待,否則倒反而外道了。後邊提到的原壤同孔子就是友而不是朋,所以兩人見面不講究任何禮節,說話直來直去,甚至動手動腳,但是誰也不會計較。當然了,朋很多最終都發展成友,而友中也常常發現有朋,因此我們最終就將朋友混為一談了。

一個人如果自認為很有才學、才幹,卻沒有被社會發現、沒有被領導看重,心裡一般都會很委屈、憋悶,感覺懷才不遇,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消極表現。古往今來這樣的人、這樣的事可以說太多了。如果不因為懷才不遇而不高興,一直泰然處之,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這需要極大的胸襟和氣度,不是有樂觀的態度就可以做得到。有了這樣極大的胸襟和氣度,也一定能夠表現出極好的風度。而具有這樣極大胸襟和氣度,表現出這樣極好風度的人,在孔子看來當然是已經達到君子的高度了,所以才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而孔子的教育一直是著力於培養君子的,希望學生們都能夠成為君子。繼續把《論語》讀下去,你就會感覺到這一點。

6. 用論語的一句話寫一篇150字作文

好吧,就說說《為政》篇中,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一內段吧!
溫故而知新是指容,能夠通過對已知事物的了解和掌握,去認識和判斷新的事物。能夠溫故而知新,說明這個人是有思想、有方法的,做到了學而思、思而學。「溫故」不是復讀或者復述已經學到的內容,而是對已學知識的思考,同時又在思考中探尋了解新的知識,思想認識不斷發展和提高所以才能「知新」。這樣的人當然也會將自己的思想認識發揚出來。同時,能夠溫故而知新,說明這個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而一個有思想、有方法,不斷回顧與思考,能夠將自己的思想認識發揚出來的人,其在品質方面應當不是問題了。這樣的人,不論是否收徒當老師,都能起到老師的作用。而對於那些能夠做到溫故知新的人,咱們也應當將其作為老師來對待,好好地向他們學習的。當然如果自己能夠做到這點,那麼自己也可以發揮老師的作用。

7. 用關於論語中禮貌待人的句子寫作文(500字)

朱熹集註:樂,音洛。知,去聲。約,窮困也。利,猶貪也,蓋深知篤好而必欲得之也。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約必濫,久樂必淫。惟仁者則安其仁而無適不然,知者則利於仁而不易所守,蓋雖深淺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奪矣。謝氏曰:「仁者心無內外遠近精粗之間,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亂,如目視而耳聽,手持而足行也。知者謂之有所見則可,謂之有所得則未可。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亂,未能無意也。安仁則一,利仁則二。安仁者非顏閔以上,去聖人為不遠,不知此味也。諸子雖有卓越之才,謂之見道不惑則可,然未免於利之也。」
 
我萬沒想到這句話,居然沒有一個人搞通了的。
關鍵字眼就是 智者利仁。
多數的理解是聰明人善於利用仁。這個解釋明顯是打胡說。
朱熹的認識是,利,猶貪也,蓋深知篤好而必欲得之也。我給他美化一下,那不叫貪,叫渴求。(是不是讀書人哦。)意思就是還沒具備仁的境界。最後謝氏還大言不慚地說:孔子的弟子,在顏回和閔損以下的,雖然有過人之處,說其不是糊塗蛋還湊合,但(安仁就差得遠了),未免就是在利仁那個檔次,(頂多算個聰明人)。
兩者的意思都是:利仁的境界要低於安仁的境界。
咔咔咔-------
我記得《劉三姐》裡面有一句歌詞:笑死人勒哎--------
 
比如,某人說:耶,慕容求輸,你還有一張利嘴兒咧?
我笑著回答:哪裡,是因為我的智慧。
意思就是,我智慧,才使我的嘴兒更能侃。
那麼,智慧對口才,是有利還是無利?
那麼,智慧對於仁呢?
 
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孔子座下弟子之後,少有儒家弟子,知道仁、義、信的具體含義。
仁,是儒家對長者要求的一種美德,形而下,就是寬容(廣)的胸懷。
所以,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的意思:寬容,使人心情安寧;睿智,使人心胸開闊。
 
從語法上講,我這個解釋是絕對沒得問題的,但是我總覺得,孔子想表達的是另外的意思。因此,我懷疑儒家弟子在整理、回憶、抄錄、流傳、刊印、校稿的這個過程中,有些許內容已經失真了。甚至由於悟性的高低,有人根據自己的認識擅自改動了其中的個別地方。何況,現在我們看到的《論語》,已經不是孔子座前弟子的第一手筆記,因為 《論語》 中加入了其弟子的言論,這絕對是嚴重褻瀆老師的行為。那麼,這個弟子的言論,絕對不是孔子的座前弟子所為,他們還沒無知到這個地步。那麼,肯定是後來的、後來的、後來的---------人,乾的這事兒。如此一來,這個 《論語》部分內容失去原貌也在情理之中。
 
我懷疑,智者利仁 的原文是: 愚者利仁。
就是說,愚蠢的人利用別人的寬容。
 
那麼,仁者安仁、愚者利仁的意思就出來了:寬容的人安樂於自己的寬容,愚蠢的人利用別人的寬容。
我覺得,孔子想表達的是這個意思。
 
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我得去追 利 的本義。
利 ,會意字。從刀,從禾。表示以刀斷禾的意思。本義:刀劍鋒利,刀口快。
那麼 愚者利仁,是不是就是  愚蠢的人,削弱自己的仁德,即:愚蠢,會使人心胸狹小?
孔子的意思是不是:寬容的人,安樂於自己的仁德;愚蠢的人,削弱自己的仁德?
但是,從刀口快,繞到削弱。我自己都過不了我自己這一關。
到底孔子的願意是什麼?我最終也茫然在這兒了。

8. 以我與論語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從小到大,我們大致來說經歷了三個階段.
首先是單純的幼兒階段,我相信老師們大人們說的沒一句話,也相信自己看到的聽到的,相信灰姑娘最終找到心愛的王子.
其次是懵懂的青春期,那時候的我開始有點叛逆,開始懷疑周圍的一切,並且開始有自己的想法,逆道而行.
接著是現在的成長期,卻有些迷茫了,一直以來自己堅信的一些真理,一些想法,會不經意的傷害到其他的人,然而對或者錯自己卻不得而知.
溫暖、樸素的道理深入淺出讓我們再度重溫孔子,近距離接觸孔子,其實「道不遠人」。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什麼叫心靈上的快樂,無欲無求、紅塵看破也不過是避世;忙忙碌碌地名利追求又會錯失良辰美景;人活於世,於大千世界,可以不為人情事故所困?人情事故即人的相處,我們最近的關系網莫過於親朋好友、同事還有一些「假想敵」: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蔬矣」,不管與領導還是朋友,都要保守一定的距離。與朋友相處時「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意思是:朋友做的不對的地方,要加之引導;如果他不聽就算了,不用自取其辱。
可見,孔子並沒有提倡朋友有難,拔刀相助、赴湯蹈火的義薄雲天,而是回歸平常,講究一個「度」,「見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對於剛認識的朋友是這樣,而對於熟識許多的好友,如果天天在一起,也不見得是一樣好事,「君子之交淡若水」。朋友之交廣遍天下,時不時電話簡訊聯系,知道對方好不好,互相交流思想、所見所聞,就可以了。朋友不是敵人,不需要知己知彼,給對方和自己一個空間。他有錯誤時,有困難時盡量幫,可以指正,但是如果他不接受,就算了。孔子在講這點時,想的是要讓自己的心靈快樂輕松就不能為煩事所擾,盡力就行未必盡心,但於我們卻不敢苟同,朋友可以偶爾才聯系一下,只要內心有他就可以,但是如果對方誤入歧途而為免自辱不力勸相助,那內心怎麼可能獲得了全然的快樂。
人之相處,除卻平常點頭之交,如何協調之間的德與怨:
孔子說「以直抱怨,以德報德」;「直」---是對事非的判斷,對於不利於己的人和事,可以說不!選擇讓自己過得舒心坦然的方式,「以德報怨是對人生的浪費」,就像小時候聽過的《農夫與蛇》的故事,農夫救了蛇並用自己的身體溫暖凍僵的蛇,最後蛇卻把農夫咬死。
有時,人不能太好心,孔子教我們的!

9. 用論語寫擔當的作文

於丹《論語》心得之一 天地人之道(1)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說,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
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嗎?
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
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
它就是這么一本語錄。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匯集編纂,後來就成了《論語》。
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裡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
其實,無言也是一種教育。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四季輪轉,萬物滋生。蒼天還需要說話嗎?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他們每個人都是一粒種子,把那種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
我們說孔夫子是聖人,聖人就是在他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神聖神聖,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樣的人;而聖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樣的人。
孔聖人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在大地上生長的信念,他這樣的人一定是從我們的生活裡面自然生長脫胎出來,而不是從空而降的。
中國的創世神話是盤古開天闢地,但這個開辟不是像西方神話講的那種突變,比如說拿一把大斧子,啪,劈開,然後金光四射出現一個什麼樣的天地萬物,這不是中國人的敘事情感。
中國人習慣的敘事是像《三五歷紀》裡面描述的那樣,是一個從容、和緩而值得憧憬的漫長的過程: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
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
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
丈。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
它說開始時「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在裡面呆了一萬八千年。
後來天地分開了,但它不是作為一個固體「啪」地從中間斷裂,而是兩股氣逐漸分開,陽清之氣上升為天,陰濁之氣下降為地。
這並不是天地開辟的完成,這種成長才剛剛開始。
中國人是講究變化的。你看,盤古在天地之間「一日九變」,像一個新生的嬰兒,每天都在微妙地變化著。
這種變化最終達到了一個境界,叫做「神於天,聖於地」。
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不是現實主義者。
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
盤古的變化還在繼續,這個故事還要接著講:
天地開辟之後,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也「日長一丈」,跟著天地一塊兒長。
如此又過了一萬八千年,最後是「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
人的意義跟天和地是一樣的,天地人並稱為「三才」。
所以,在孔子看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應該自重的。
讀《論語》我們會發現,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也是儒家的一種態度。

10. 求一篇用論語的某一則結合現實生活來寫一篇作文 600字左右

《論語》中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於別人身上。這句話說得短小而經典,因此被許多人引為座右銘掛在身上。

沒錯,這句話說得很對,但是我想了想,難道只有是己所不欲,才能勿施於人嗎?那麼己所欲,是不是就可以施於人?

每個人都有這么一個習慣,就是總喜歡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介紹給另一個人。我有一個同學,他很喜歡周傑倫,於是他把周傑倫的海報貼滿了整個宿舍,又不厭其煩的給我們講述他的經歷,終於找來了同學對他的反感。可他最後還很委屈的說:這么厲害的人,難道你們不敬佩他嗎?誠然,JAY的名氣很大,但也不是全天下的人都喜歡他一個,畢竟還有喜歡劉德華,喜歡李宇春的。那位同學很喜歡周傑倫,是沒錯。但如果把這種喜歡橫加與別人身上,就是他的不對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相信只要大家克制一點都能做到。 但己所欲,勿施於人,這點要做好就相對困難了。因為己所欲是指自己喜歡的東西,依照每個人的心理特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一定是好東西,既然是好東西,那把它拿來分給大家難道有什麼錯嗎?其實錯就錯在這,因為我們喜歡的東西不一定每個人都喜歡。有人是金錢為至高無上,又認識金錢為糞土垃圾,道理便是這樣。有時我也會不知不覺地做出一些這樣的事情,比如我迷戀創網,便把同學們都推薦到創網上去,結果他們都認為那隻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的網站,絲毫不感興趣。剛開始我也費解,這么好的網站為什麼他們全都置若罔聞?不過現在我明白了,每個人的興趣不同,一個文學愛好者當然喜歡像創網這樣能發表文章的網站,反之如果對一個討厭寫作的人來說又怎會喜歡上這里?可見一個人的愛好不同,個性不同,他所形成的世界觀也就不同。所以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東西,也沒有絕對差的東西,關鍵是我們自己對它的看法。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有人愛江山,有人愛美女,有人愛財富,有人愛自由。如果把比爾?蓋茨的金錢送給犬儒學派的第歐根尼?拉爾修,我相信他一定會嗤之以鼻。正如我們無法接受自己討厭的東西一樣,也許別人也無法接受我們的好意呢!己所欲,亦勿施於人!

閱讀全文

與用論語寫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