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介紹風味小吃作文開頭
小吃,其實是窺察一方水土風情的一個窗口。小吃,也是極具平民化的飲食方式之一,地域文化的林林總總和本土人的稟性都在小吃這個窗口裡暴露無遺。
數千年來,在坦盪無礙的魯西南平原上,農業社會的傳統與儒家重道輕器的觀念相結合,催生了眾多風味各異的手工小吃。我打小就特別喜歡家鄉小吃,從小吃到大。
前幾天回濟南,居然在人防那邊的小吃攤上吃到了菏澤的李家吊爐燒餅!這吊爐燒餅,一般不是在爐里烤,而是在爐子上倒扣一口平鍋,把拌好的發面貼在鍋面用碳火烤透。烤熟的燒餅外皮酥脆、顏色乳黃;內瓤松軟,味道咸香。年輕牙口好的還可將燒餅放在微火上烤,將內外水分全部蒸干,成為「干嘣兒」,用手一拍即碎,吃起來嘣焦酥脆,口齒生津,別有風味,而且燒餅又大又厚,一隻燒餅下肚可達半飽,吃的時候還要雙手抱著啃,一防芝麻掉在地下。大家也許不知道,幾乎沒有一個菏澤人沒吃過燒餅,幾乎沒有一個菏澤人不具有燒餅情結。圓圓的燒餅,散發著芝麻的香氣,影響了本土的一代又一代人。《水滸傳》寫沿街叫賣「炊餅」(類似今日之燒餅)的武大郎,一部《水滸傳》其實也是一部魯西南的小吃文化史。如果不登長城非好漢,那麼牙齒撕不開冷凍的牛蹄筋、舌頭攪不動風乾的燒餅蓋的菏澤人也非英雄的後人。
餅在古時,是穀物、粉面製成的食品的統稱。餅在小吃行里,是個大家族,有蒸餅、白餅、湯餅、肉餅、油旋等等,其中以生面或發面團作餅烤之,曰燒餅。
大家也許不明就裡,說燒餅和火燒一樣,其實最大的區別就是,燒餅是在火下烤的,而火燒是在火上烤的,所以燒餅又叫吊爐燒餅,意謂燒餅倒貼於鍋上烘烤。告訴大家我們菏澤人都知道的餅方吧:白面二斤,香油半斤,鹽半兩,好椒皮一兩,茴香半兩,三分為率,以一分純用油椒鹽、茴香和面為穰,更入芝麻粗屑尤好。每一餅夾穰一塊,提薄入爐。可見吊爐燒餅由來以久。
不知道這是不是純正的吊爐燒餅,也不知道它是什麼時候來到省俯的。但是不管怎樣,願李家燒餅一路走好!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喜歡吃濟南的砂鍋呢?!反正我是很喜歡,尤其喜歡一道砂鍋豆腐!大家不知道吧,這道菜最早是出自菏澤的「老賈豆腐砂鍋」!烹制此菜,別具匠心。先將豆腐經旺火沸氣蒸出蜂窩狀,然後涼透一點點濾出水分,再與粉絲、火腿、蘑菇、冬筍丁等放入砂鍋雞湯中,燒開罷改用文火慢燉,後用精鹽、味精調口,待豆腐入味後,淋熱油出勺,此菜湯鮮爽口,名雖「老賈」,實在「真嫩」。
小砂鍋里存有大乾坤,在「砂鍋」的店裡,每次性急的食客拍桌子問,砂鍋為什麼還不端上來,師傅們總笑著說:「甭急,甭急,慢慢燉才有味嗎。」砂鍋如此,生活亦復如此。
國人歷來喜歡用砂鍋熬湯、燉肉,這是因為砂鍋是陶製品,能保持食品原有的色、香、味。而砂鍋又素以文火慢慢燉為好,所以手腳毛糙的廚師做不來上好的砂鍋,猴急如豬八戒的食客也咂摸不出砂鍋的真滋味。煮砂鍋的師傅須具備熬中葯的心情,吃砂鍋也是食客僅次於品茶第二等大事。品茶須正襟危坐,安神撫氣,但吃砂鍋可以大呼小叫,可以用雙手往燙著的舌頭扇涼氣;品茶是閑雲野鶴的雅事,而砂鍋卻是大眾化的抗飢之物,引車賣漿者可以吃,吃得腹漲肚鼓連放響屁,小資女郎也可以吃,吃得臉現桃花直打飽嗝。
在濟南,更大超市裡都能見到曹縣燒牛肉吧!喜歡食葷不防買點嘗嘗看這從清朝傳下來的手藝!自清起,曹縣燒牛肉便是民間下酒名菜,取上好牛肉,洗凈,放好大料,入鍋燉,至爛為佳,是豪爽的山東人大塊吃肉的絕好酒餚。
在曹縣東關,打著「米家燒牛肉」招牌的小攤或作坊不下20家,與之區別的僅是,其中米金元的牛肉店鋪有著「老牌」兩字。「老牌米家燒牛肉」16元錢一斤,「一個子都不能少,但一個子也不會多收」。
前不久,濟南的一家經營肉類產品的個體商戶米廣洲搶注了「米家燒牛肉」的商標,這就意味曹縣米家軍所經營的燒牛肉生意都屬於「侵權行為」。此次失去「身份證」的曹縣米家牛肉將面臨著一場浩劫,在注重法律和規則的市場經濟里,商家失去了商標就意味著夭折乃至破產。而米金元卻對此很坦然,認為「商標與我何干?我把牛肉做好,別人自然來買。」既然當事人都這么說了, 我們的哀其不幸,恨其不爭也是多餘的了!那麼就好好吃肉,咋都得對得起人家的手藝!
其實,有時候我會想,幸好,菏澤小吃藝人不識大局、不趕潮流,不能簡單地用機械化生產、流線式作業代替手工勞動,才使得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正是這些技藝純熟精湛、恪守經營之道、深諳菏澤人口味的師傅們守護著地域飲食文化的最後一片家園。
Ⅱ 介紹當地的小吃作文四百字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美味,你看:北京的烤鴨、西安的羊肉泡饃、內蒙古的小肥羊、雲南的過橋米線、山西的刀削麵……從宴會上的正餐大菜到街頭村邊的風味小吃,可以說舉不勝舉。
魚香肉絲是我們這兒著名的風味小吃。
魚香肉絲的味道好,看相也不錯。一個盤子中有綠油油的青椒,紅艷艷的蘿卜,黃澄澄的肉絲格外顯眼,再澆上火紅的辣湯,真令人垂涎三尺。
魚香肉絲的做法很簡單,把肉,胡蘿卜。青椒都切成絲備用。在鍋內倒入少許油,放入肉絲炒熟,讓後倒在盤子里,再往鍋里放入生薑,蔥,辣椒,番茄醬,料酒等調料爆炒片刻,然後放入蘿卜,青椒,翻炒,幾分鍾後一盆色香味俱全的魚香肉絲便做成了。
吃魚香肉絲也挺有趣的,吃胡蘿卜時,我總愛先用舌頭舔一舔上面的辣湯味。然後再放進嘴裡,慢慢品味它內在的味道。有一次,媽媽回來晚了,但還是燒了我百吃不厭的魚香肉絲,一端上桌,我迫不及待地夾了一筷子,便香噴噴的吃起來,真香啊,辣中帶著微甜,簡直就是人間美味。就這樣,不一會兒,滿滿一盆魚香肉絲就到了我肚子里,弄得滿嘴都是辣湯,爸爸媽媽看我這副「狼狽」樣,都哈哈大笑起來。
南京是著名的鴨都,然南京人是十分愛吃鴨子的,不僅鴨肉,連鴨內臟、鴨血都能做出一道道美味。我吃過許多用鴨子做成的美食,其中,我最喜歡的要數鴨血粉絲湯。
今天,我和媽媽去新街口,剛走到新百f1樓的美食街,我立刻被鴨血粉絲湯誘人的香味給迷住了,腿腳像被一雙無形的鎖鎖住了一樣,再也邁不出一步。我懇求媽媽坐下來吃一碗再走。
我們坐進一家店,點了兩碗鴨血粉絲湯。鴨血粉絲湯是怎樣做出來的呢?我的好奇心大發,便悄悄地來到那位製作鴨血粉絲湯的大姐姐背後,聚精會神地觀察起來。只見大姐姐首先取出一個洗干凈的碗放在桌上,接著用一個很大的竹製漏勺從一個大堝里撈出一大把粉絲,放進剛煮開的熱水裡涮了涮,兩分鍾左右,再把燙好的粉絲裝進大碗里。她嫻熟地從一個個大陶瓷中取出適量的鴨血、鴨肝、鴨腸還有切成三角形的油果子,放入碗中,再撒上香菜、榨菜之類的調味品,最後放一勺辣油,少許的鹽和味精,這樣一碗香氣四溢的鴨血粉絲湯接做好了。
不一會兒,熱氣騰騰的鴨血粉絲湯上桌啦!此時的我恨不得把自己變成一個超清晰的數碼照相機,把眼前這碗美食深深刻在腦海里:碧綠的香菜猶如細細長長的「綠葉艇」一般漂浮在水面上;暗紅色大小不一的「鴨血小魚」從綠葉下探出腦袋,彷彿在和我打招呼;「池塘」邊的「大石頭」--油果子格外引人注目;大團大團的粉絲晶瑩剔透;還有灰白色的「鴨肝輕舟」,「榨菜石子」,或浮於「池」面,或沉澱在「池」底。
我實在抑制不住讒蟲的叫喚,迫不及待地抓起筷子開始品嘗。「咻--咻--咻--」地把一大團細滑的粉絲吸入口中。軟化的粉絲半著麻嘴的辣油在唇齒間回盪。寒入一塊入口即化的「小魚」,鴨血的醇美依然正宗不改……香噴噴的鴨肝、有嚼勁的鴨腸、松軟的油果子、脆嫩的榨菜,還有爽口的濃湯,都讓我捨不得停下筷子。不知不覺,一碗鴨血粉絲湯很快被我一掃而光,我咂咂嘴,仍然意猶未盡。
回家的路上,我腦海里依然回味著別具一格的南京美味--鴨血粉絲湯。
望採納!~~~
Ⅲ 寫一篇關於小吃的作文
油炸臭豆腐
這是江南冬天特有的地方小吃.
小的時候,一放學就往街上跑,當然,這是在口袋裡有幾個錢的時候.穿過小巷,翻過小橋,就可聞到油炸臭豆腐的香味.經營油炸臭豆腐的是個瘦瘦的老人,眉毛
鬍子全白了,他總是挑一副擔子,擔子其實是木頭做的箱子,前面一個箱子放著臭豆腐、醬油、辣椒醬和一疊小盤子,還有一個罐頭瓶,裡面插著幾雙筷子.後面一
個箱子安放著一隻小煤爐和一口鍋.
老人總是站在街的拐角,專心致致地油炸臭豆腐.從沒有聽過他的吆喝聲,但總有許多食客尋著香味而來,在他的小擔子前站成一圈.他的臭豆腐很有特色,乍看上
去黑不溜湫,和別的臭豆腐沒有什麼兩樣,但一入鍋再一出鍋,就變得金燦燦、香噴噴,塗上一層醬油或辣椒醬(他的辣椒醬是自製的,紅艷艷的,辣得香,辣得舒
服),黃黃紅紅,煞是好看.小心翼翼咬上一口(因為非常燙),外黃內白,外酥內嫩,香辣刺激,此時已不是在吃而是舌頭打著卷往下吞.
老人一次總是只炸幾塊,炸好幾塊賣幾塊,所以等的人都是一個吃,其他的人共同行注目禮.吃油炸臭豆腐的人大多是女人和孩子,真的很奇怪,江南女子都是不吃
辣的,但一到這擔子前就都變成「辣妹子」了,辣椒醬塗了厚厚的一層還要塗,女人此時也不管斯文了,直吃得嘴唇通紅,涕淚交加,熱汗直冒.老人只是不住地
說:辣得結棍,勿要吃得格許多.說歸說,他也不去阻擋.所以,老人的辣椒醬每天都要消耗一瓶.
那時,我父親每月給我五毛錢,至少有一半的錢是貢獻給臭豆腐了.一塊臭豆腐一分錢,吃完一塊,這一天才能安靜下來.有時候沒有計劃好超支了,那麼,我就克
制住自己不往那裡跑,怕自己的眼睛裡會長出鉤子來.不過,那樣的時候,只要我不小心溜到老人的擔子前,老人總會洞察一切,好象發現了我的口袋裡沒有半分
錢,就會笑眯眯地炸一塊最脆最嫩的送給我吃.不好意思白吃,等下個月父親寄錢來的時候,我馬上就去還給他,老人也收下,但必定多炸一塊臭豆腐給我.
離開那個江南小城二十多年了,我再也沒有吃過那樣美味的油炸臭豆腐(雖然我在其他江南城市也吃過油炸臭豆腐,但是味道好象總是差了一點).它總是出現在我的夢里,和它一起出現的還有那個連名字都不知道的白鬍子白眉毛的瘦老人.
肉骨頭粥
我只吃過一次肉骨頭粥.
那是江南冬日的一個星期日的早晨,一向節儉的舅母突然提出帶我去吃肉骨頭粥.我受寵若驚,一路屁顛屁顛地緊跟在她身後,生怕她又突然改變主意.
沿著青石板路,穿過熙熙攘攘的菜市,拐進一條小巷.遠遠看見一個小鋪子飄出陣陣白霧,還聽到鐵勺敲鍋沿的聲音.舅母領著我走進這間鋪子,鋪子里已經座無虛席.大家都在唏哩嘩啦地喝這叫肉骨頭粥的東西,好象這東西真的很好吃.
老闆娘把我們領進里間的灶旁,滿臉歉意地說:「就在這里吃吧.」老闆娘是一個40來歲的女人,頭發齊耳,一絲不苟地用黑色的發卡別在耳後.我生怕舅母臨陣
脫逃,趕緊自做主張說:「可以可以.」結果招來舅母兩個白眼.「好吧,來一碗肉骨頭粥.」老闆娘一手抄起大鐵勺,一手揭開大鍋蓋,頓時一股熱浪席捲著肉粥
的香味撲鼻而來.她用大鐵勺在鍋里攪了攪,盛了一大碗粥遞給我.這碗粥是灰白色的,米已經煮得不見原形,粥面上還點綴著幾小塊肉骨頭.我小心翼翼地嘗了
嘗,嗯,香香糯糯,黏黏呼呼.真的不需要「吃」,只要喝就行了.我就這樣站在大灶旁,端著大碗,呼啦呼啦地喝著有生以來第一次肉骨頭粥.最後還像小狗一樣
把那幾塊肉骨頭啃得乾乾凈凈.那碗粥花了舅母5分錢.
後來,舅母告訴我,煮肉骨頭很麻煩.先要把肉骨頭(連著些肉的骨頭)煮上幾小時,然後再把新米淘好放進去,再煮.不能煮焦,關鍵是要掌握火候,細火慢熬才
行.最後放上鹽和味精.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肉骨頭粥的,費時費力還不經喝.她還警告我,街上的肉骨頭粥不能多吃,因為有的老闆為省錢把客人吃過的骨頭,
又重新放進鍋里煮.也不知她說的是真是假.反正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吃過肉骨頭粥,不是因為害怕不衛生,而是口袋裡的錢還不夠分配的呢.
不過,我還是經常到那家肉骨頭粥鋪去,主要是想看看她們怎麼處理吃完的骨頭的.可老闆娘好象明白我的意圖,總是笑眯眯的招呼我:「小姑娘,來吃一碗啊.」然後,我撒腿就逃.
陽春面
陽春面名字挺好聽,很高貴的樣子,其實是江南老百姓最愛吃最便宜因而也最能爽氣掏錢的大眾麵食.《上海的早晨》中資本家徐義德為了逃避公私合營裝窮,叫小
伙計送的午飯就是這個陽春面,可見,陽春面是屬於勞苦大眾的專利.至於為什麼取這樣一個陽春白雪的名字,可能是取其反義吧,但我敢肯定,取這個名字的人絕
不是下里巴人.
二十多年前,舅舅一家好象特別喜歡吃陽春面,每到星期天,舅舅就必定帶領全家到鎮上的面館去吃陽春面.兩個表弟興高采烈,但我卻很不喜歡.陽春面上除了撒
一些蔥花就沒有別的了,光溜溜的,一點味道都沒有,吃了第一口就不想吃第二口.每次我都沒有方法把一碗陽春面吃完,我總是旁敲側擊地提醒舅舅還是吃餛飩
好,至少還有點肉味.但舅舅堅決不肯,說餛飩太貴,又不經吃,同樣一角錢,陽春面吃得飽飽的,而餛飩卻只能塞牙縫.舅舅的牙縫好大.不喜歡吃,但每個星期
天都得陪舅舅全家去吃,因為這是他們的節日,整整六天他們都在等著這一天.鎮上那家面館都認識舅舅,每次一來不用吩咐,就很快端上陽春面來,然後,舅舅一
家就開始埋頭苦幹,並製造出幸福的聲響來.每當此時,我就望著面前的陽春面愁眉苦臉.
陸文夫在《美食家》里專門提到過陽春面,說第一鍋的陽春面最清爽最可口,因此,很多人都趕早去吃頭湯.我想,舅舅們吃得絕對不是這種陽春面.但不管怎麼說,我對陽春面是沒有興趣的了,胃口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倒了.
光餅
光餅是福州的小吃.據說是記念戚繼光而來的,總之和這位民族英雄有一定的關系.
小的時候總喜歡站在高高的桶爐前面,看師傅做光餅.做光餅的師傅到處都有,一個案板,一個爐子就是全部的道具.光餅師傅把袖子卷得高高的,把放了鹼水和鹽
水的面團摔得啪啪作響,然後分成一個一個劑子,用手左右一拍,一個小圓餅就出來了,再用一根竹簽往中間戳一個小洞,就勢往桶爐內壁一貼,等著吧,不一會,
爐內就飄出香味來.估計差不多了,光餅師傅就用小鐵鏟利索地一鏟,焦黃的光餅就跳出來了.
這光餅硬梆梆、黃通通的,咬得很費勁,沒有一口好牙和頑強的拼搏精神是對付不了它的,但一旦入口就越嚼越香,越香越嚼,最後總是吃了一塊還想帶走第二塊.
光餅耐嚼還耐儲藏,放它十天半月沒有問題,堅韌不拔,很有民族氣概,可能這就是它和戚繼光的關系吧.光餅很便宜,一分錢一塊,那時經常光顧光餅爐,買上一
兩塊,一路嚼著上學校.
冬天光餅師傅比較幸福,守著爐子暖烘烘的,夏天就苦了,赤膊上陣還是大汗淋漓,汗水滴在爐子上嗤嗤作響.我就不敢買了,因為那光餅里必定也有光餅師傅勤勞的汗水.
前段時間,在福建「老鄉」處提到光餅,他們都說那玩意好吃而且對牙齒有利,經常嚼嚼絕對比「白箭」「綠箭」效果好.但不知現在還有沒有了,都好多年沒有吃過了.但願,這光餅爐子還能在福州的某個街角看到.
芋頭果
芋頭果是福州的早點之一,也稱三角糕.據說是把檳榔芋煮熟後剝皮碾成糊狀,再摻入米粉揉合而成.然後,切成一塊一塊三角形狀,放到油鍋里去炸,直炸得兩面
焦黃,出鍋.吃的時候,用一張紙包著芋頭果的下端(因為很油),以一個角為突破口,咬一口,外焦內嫩(內色灰白),還有一股芋頭的清香,嗯,味道好極了.
炸芋頭果的攤子也是到處都有,每天一大早,就可看到街頭巷尾支起的一個個攤子,煙霧繚繞,香氣四溢,買芋頭果的人端著碗或提著小竹籃,等著芋頭果出鍋.往
往炸出一鍋就買出一鍋.但也有買不完剩下的,擱一兩個時辰也不要緊,吃起來還是很香的,它不象油條,登陸不久就成了嚼不爛的老油條.所以,賣芋頭果的攤主
都很自得,有時候上午九十點鍾了,還不見他們收攤子,慢悠悠地守著還沒有賣掉的幾塊芋頭果.他們知道總有肚子容易餓的人自會尋香而去.
福州的市民通常是一碗鍋邊糊外加一隻芋頭果就解決了早飯問題,既好吃也實在,吃完後,打一個飽咯去上班,這革命干勁足得沒法說.
鍋邊糊
一次在辦公室里和同事們侃吃,我說要論吃,還是福州的鍋邊糊好吃.他們齊聲問:什麼叫鍋邊糊?這幫平日里吃遍天下無敵手的傢伙竟然也有不知道的東西.我得意洋洋地開始向他們介紹福州小吃——鍋邊糊.
鍋邊糊在福州乃至福建許多地方都有,但在外地我卻從來沒有看到過,不出產的原因可能是外地沒有一種叫「蝦油」的調味品,而鍋邊糊沒有加蝦油就不成為鍋邊糊了.
鍋邊糊的製做很復雜,要先把大米淘凈浸泡幾小時,然後磨成糊狀待用.支一口大鍋,煮上一鍋湯,湯里放上蝦米、蟶干、香菇、蔥、蒜、芹菜,最後放進必不可少
的蝦油若干勺,這濃湯就做成了.這還沒有完,萬里長征第一步.將湯倒出另裝,下清水若干燒到七成熱時,鍋邊抹勻花生油,然後舀一碗米糊繞鍋澆一圈,蓋上鍋
蓋.三分鍾後見鍋邊米漿起卷時,用鍋鏟鏟入清水中,再加入清水,重復上述行為.當最後也就是第四次澆完時,放入一份濃湯料,並視情再加入蝦油等輔助調料.
煮熟後盛放在另一口鍋中,用微火保持溫度,待售.
總之這是一個循環反復的過程,沒有耐心是做不成的.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鍋邊糊的,要吃就到街上去買.福州的大街小巷飯店小攤都有買,而且很便宜.鍋邊糊
味道特別,海鮮味濃,每片米糊都打著卷,白白的,象一管管青蔥,非常爽口,再配上黃黃的蝦米、蟶干,黑黑的香菇,綠綠的蔥蒜,色澤鮮明,令人食慾大開.
聽到這里,同事們的喉嚨都動了一下.然後商量,什麼時候能去福建出差,一定要去嘗嘗這鍋邊糊.我補充說,在福建,鍋邊糊都是作為早點和茶餘飯後的點心的,
並不把它當正餐,大概它是管吃不管飽的緣故吧.想想本地品種單一而又甜得發膩的小吃,大家都說:福建人民真是幸福.
是啊,福建人民真幸福.
餛飩
我想,大概沒有什麼小吃有餛飩那麼普及和名稱多樣了.餛飩在福建叫扁肉;在四川叫抄手;在雲南廣西一帶叫雲吞;只有在江南才叫餛飩.
內容差不多,形式卻有些差別.福建的餛飩注重鮮,加蝦油是它的一大特色.小時候總是被喜歡吃餛飩的母親支出去買餛飩,買來買去,也就買出經驗來了.知道街
頭的那家餛飩味太濃,吃完後就要趕緊灌開水;而街尾的那家餛飩味道尚好,就是只見皮不見肉;最好的是穿過幾條街的那家「野」店,說它野,是因為時開時不開
的,好像全憑主人興趣.這家的餛飩量足味最地道,每隻餛飩雪白剔透,中間一點紅紅的肉餡若隱若現,再配上幾粒蔥花,就好象一池秋水中的白蓮.福建的餛飩一
般都很節儉,一根小木棍往肉泥上一點再往餛飩皮上一翻,一隻餛飩就完成了,往往一盤肉泥可以對付一天所要出售的餛飩.吃餛飩的一般都是女孩子,她們可以不
計較得失,慢悠悠地翹起蘭花指,用小調羹小心翼翼地舀起餛飩往櫻桃小口裡送.所以,較之其他小吃,福建餛飩更顯得女人味一些.
而四川餛飩則個性鮮明,陽剛味十足.首先一大特色是沒有湯,第二大特色是辣得過口不忘.那一年去成都調研,特地拜訪「抄手」,誰知端上來的是幾只乾巴巴的
結結實實的餃子狀餛飩,上面還澆了一層紅彤彤的辣椒油.仗著本人吃辣還有一些功底,掙扎著把這碗「抄手」給吞了.結果,除了辣,我已經不記得它還有沒有其
它味道.
江南一帶,餛飩是最常見的小吃,這里的餛飩分為大餛飩和小餛飩兩種.大餛飩里餡比較多,有鮮肉的也有青菜的,但它又不同北方的餃子那樣皮厚餡足,江南人總
是不肯象北方人那樣乾脆利落地做出餃子風格,他們總要保持餛飩的傳統,哪怕再大一些,小家碧玉的本色不變.江南大餛飩是放大了的小餛飩,樣子象修女的帽
子,湯多量也足,一般人吃一碗也就有了七分飽的感覺.
正宗的江南小餛飩是最具江南文化味的,皮擀得講究,貼著碗能看到碗里的花紋,真正是薄如蟬翳.肉要精瘦的,處理得細膩無渣,燒好後的餛飩,皮子晶瑩舒展,
「白里透紅,與眾不同」,象一隻只美麗的白蝴蝶
.這時候的注意力就不會在吃上了.不過,這樣的小餛飩現在已經不多了,做的人和吃的人好象都已經缺少了這份精緻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滿街都是的大眾小餛
飩,簡單一裹,完事,連皮也不擀了,買現成的.
在北方讀書的時候,思念餛飩(福建的江南的),思念得咬牙切齒.北方同學很不以為然,說,那有什麼好吃的?清湯寡水的,不如咱北方餃子實在.
是的,要想實在,吃北方餃子;要想苗條,吃江南餛飩.
羊肉串
很奇怪,我向來不吃羊肉,但對羊肉串卻來者不拒.
第一次吃羊肉串是在北京.那一天,從北京圖書館查資料出來,拐到白石橋附近,那裡有一片飯店餐館和小吃攤點.先買了仿膳食品窩窩頭,吃得直冒酸水,發了一
通諸如慈禧太後的胃口怎麼這么好對付之類的牢騷後,就站到了烤羊肉串的攤子前.並沒有想要吃,的的確確是被那種香里帶膻的味道吸引過來的.
同學也是南方人,不吃羊肉,但他敢想敢乾的精神令我佩服.他先買了三串,然後視死如歸地說:「我先吃吃看.」他小心翼翼地先咬了一口,翻翻眼珠,接著就加
快了頻率.我盯著他上下翻飛的大嘴,直問:「哎,別顧吃啊,到底好吃不好吃?」他「嗯嗯」地一氣吃完了三串,才摸摸肚子很滿意地說:「不吃真傻.」趕緊掏
錢,一手抓一把,這串咬一口,那串咬一口,真的很好吃,肥而不膩,焦香十足,還有一種特有的,說不出來的怪怪的味道(後來才聽新疆的同學說,那是孜然的味
道).我們就這樣邊走邊吃,吃完了,就地再買,反正羊肉串攤子到處都有.直吃得飽咯里都帶羊膻味,不能再吃了,再吃下去,我們非得變成草原牧民了.
本來以為羊肉串就是這樣好吃了,誰知新疆的同學說:那算什麼羊肉串?真正好吃的是咱們新疆的羊肉串,那可是羊肉串的老家.第一次那麼羨慕新疆人,真正覺得新疆是個好地方.
咱也沒有機會去新疆啊,就把北京的羊肉串當新疆的吧.
回到南方後,也見過羊肉串,但不僅外貌小里小氣,味道也完全變了樣,如果說北京的羊肉串是仿名牌,那麼南方的羊肉串就是假冒偽劣了.也有例外,一次到南京
出差,在新街口發現了久違的羊肉串,那味道,那相貌和北京的一樣.我又一次站在南京的大街上不顧斯文地大嚼起來.以後只要去南京,都要想方設法地溜到新街
口去過過癮.
但總是心有不甘,有事沒事總鼓動頭兒:「咱們也到烏魯木齊去開個讀者作者聯誼會?」
羊肉泡饃
有了羊肉串墊底,去西安吃羊肉泡饃的時候就好象有了膽量.
看過雄赳赳氣昂昂的兵馬俑,摸過楊貴妃的洗澡池,躲過小商小販的圍追堵截,吃過田裡剛採下來的草莓,當然也爬過大雁塔和古鍾樓,接下來就是品嘗西安小吃的時間.
西安小吃最具代表性的小吃是肉夾饃和羊肉泡饃.不過,肉夾饃我連看都不看,一塊大肥肉塞在一塊大餅里,肥油直冒,盡管肉饃的主人說怎麼怎麼好吃,我就是吃不下去.不是怕胖,而是從小就不吃肥肉.肉夾饃是放棄了,但羊肉泡饃是一定要吃的.
於是就去找.在古樓附近轉來轉去,轉累了就在一個小攤子上坐下來.坐定後才發現對面一個老頭在專心致致幹活:把一塊硬硬的饅頭掰成顆粒狀.他神態專注地不
緊不慢地掰呀掰,掉下來的粉末都用小指捺到嘴裡.他在幹嘛?是不是牙口不好?正想著,又見老頭把掰好的產品倒進一個盛滿濃湯的大海碗里,那碗濃湯頓時就變
成了一碗漿糊.老頭有滋有味稀里嘩啦地喝完了這碗漿糊,站起身子,抹了抹沾在鬍子上的殘留物,打了個響亮的飽咯,滿臉都是幸福感.突然好象明白了什麼,趕
緊找來伙計問:「那是什麼?」「羊肉泡饃啊.」老天,這糊里糊塗的東西就是大名鼎鼎的羊肉泡饃?小的時候就最恨把饅頭放進湯里
,軟不啦及的,要口感沒口感要味道沒味道,再好吃的饅頭再好喝的湯都給攪渾了.
所以,很遺憾,在西安最大的收獲是買了一堆民間工藝品,而在吃上,卻是一片空白.
看了賈平凹寫的陝西小吃,其中花了大量的筆墨形容羊肉泡饃的精彩,但我還是沒有被他煽乎得流出口水來.這在我看關於吃的書籍的歷史中是少見的.
朝鮮涼面
初到東北,第一次看到正宗的朝鮮人和朝鮮文字還是大驚小怪的,後來看多了,就見怪不怪了.然後就開始琢磨如何深入了解朝鮮民族文化,比如,他們的飲食文化,更具體地說,如何吃遍學校周圍的朝鮮小吃店.
於是,先去朝鮮泡菜攤子前偵察一番,和買泡菜的朝鮮族老大媽套近乎,問:「道拉及是什麼意思?」朝鮮族老大媽真的很象《奇襲》里的老大媽那樣慈祥,她不僅
耐心地回答我的幼兒園水平的問題,還推薦我買了朝鮮泡菜的代表作——桔梗.嘗了桔梗後,對朝鮮小吃就有了信心.
那一天,零下18°,屋外早已是灰白兩色世界.從澡堂出來,頭發一會兒就凍成柴火棒.並不覺得冷,只是渴得慌.就到處找有水源的地方,後來發現一面「朝鮮
涼面」的幌子正迎風招展,涼面?正好解渴.一頭扎進去,裡面已是高朋滿座,人人都端著一個大海碗往肚子里灌涼面,很舒服的樣子.於是也要了一碗.等端上來
後,才覺得好象有點不對勁.鮮紅的面湯上波瀾不興,面條當然是潛伏在湯底的,只是這湯,怎麼看都好象是剛從自來水龍頭里出來,冷不說,還有股漂白粉的味
道.懷疑歸懷疑,我真的太渴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喝了再說.結果,渴是解了,但我體內的那點余溫可全給帶走了.一路跑著回到宿舍,又是捂熱水袋又是灌開
水,折騰了半天,才把胃裡的那塊冰坨融化掉.
我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東北人和南方人本來就不一樣,他們冰天雪地里可以吃凍梨吃冰棒,那是因為他們有從小就鍛煉出來的堅強的胃.所以他們可以裹著大棉襖吃涼面,而我,只能在穿短袖的時候.
但,我還是沒有勇氣再去品嘗朝鮮涼面了.甚至一想到這四個字,我的胃就開始冒涼氣.
不怪朝鮮涼面,只能怪我自己.
道口燒雞
說來慚愧,自己在外求學幾年,大部分的注意力花在吃上.究其原因,一是學校食堂乏味的飯菜,使自己時常處於飢餓狀態;二是天性所致,「民以食為天」嘛,自己當然也不例外.
於是,剛到長春不久,就打聽到「道口燒雞」挺有特色,忙親臨考察.果真,擺在櫥窗里的燒雞肥嫩嫩、黃燦燦、熱騰騰,撒發著迷人的香氣,又看到買燒雞的人排
成了長隊,更證實了此燒雞的名不虛傳.此後三年間,只要錢包里有點余錢,便忙不迭地往燒雞店送,買不起整隻就買半隻;買不起半隻就買雞雜碎(雞肝、雞卵等
構成,便宜而味極佳,是窮學生最親睞之物).那種拎著一小袋燒雞走路的愉快,無法言喻,只覺得生活在那一刻是多麼美好.此時若去攻讀書關,再厚的「磚頭」
也能毫不費勁地「啃」下來,這就是「道口燒雞」的威力.有時,人的胃口會比腦袋重要得多,換句話說,就是物質有時也能毫不客氣地戰勝精神.
逢到宿舍里的女同胞過生日,無例外地都要買只「道口燒雞」以饗大家.雞上檯面後,往往還沒等打開塑料袋,大家就已經操起傢伙躍躍欲試了.那香噴噴、熱騰騰
的燒雞,嫩而無渣,連骨頭都是酥的,一塊雞肉在舌頭上還來不及停留就溜進肚子里去了.而此時往往有師兄師弟尋著香味不請自到,說句「生日快樂」就一屁股坐
下來大嚼起來.那時候,要求師兄師弟辦事或反過來他們求我們辦事,都言不二價:一隻道口燒雞.
在長春的三年,可以說是伴著「道口燒雞」的香味渡過的.(雖不能常吃,但離學校不遠的一家燒雞店每天毫不吝惜地飄來的香味,使我們的讀書生活變得有滋有味起來.)
臨畢業的時候,有人告訴我,有一家大餅店專營夾肉大餅,味道好得沒法提.可惜沒有機會了.要不然,現在又會有一樣好吃的供我回味了
望採納謝謝
Ⅳ 介紹小吃作文短的120字
油炸臭豆腐
這是江南冬天特有的地方小吃。
小的時候,一放學就往街上跑專,當然,這是在口袋屬里有幾個錢的時候。穿過小巷,翻過小橋,就可聞到油炸臭豆腐的香味。經營油炸臭豆腐的是個瘦瘦的老人,眉毛鬍子全白了,他總是挑一副擔子,擔子其實是木頭做的箱子,前面一個箱子放著臭豆腐、醬油、辣椒醬和一疊小盤子,還有一個罐頭瓶,裡面插著幾雙筷子。後面一個箱子安放著一隻小煤爐和一口鍋。
老人總是站在街的拐角,專心致致地油炸臭豆腐。從沒有聽過他的吆喝聲,但總有許多食客尋著香味而來,在他的小擔子前站成一圈。他的臭豆腐很有特色,乍看上去黑不溜湫,和別的臭豆腐沒有什麼兩樣,但一入鍋再一出鍋,就變得金燦燦、香噴噴,塗上一層醬油或辣椒醬(他的辣椒醬是自製的,紅艷艷的,辣得香,辣得舒服),黃黃紅紅,煞是好看。小心翼翼咬上一口(因為非常燙),外黃內白,外酥內嫩,香辣刺激,此時已不是在吃而是舌頭打著卷往下吞。
Ⅳ 寫有歷史故事的風味小吃作文大全
給你介紹一種! 長沙油炸「臭豆腐」是中國小吃的一絕 湖南長沙臭豆腐的鹵水配料,系採用豆豉、純鹼、青礬、香菇、冬筍、鹽、茅台酒等共同煮製成。 用黑豆豉煮沸,冷卻後加香菇、冬筍、白酒等佐料,浸泡15天左右即可。 另外一種長沙火宮殿的油炸臭豆腐比較麻煩,收集腌芥菜餘下的汁水、臭覓菜的莧臭水、廢棄的豆豉水、煮臘八豆的湯水,以及廚房裡不用的香菇腳、冬筍老兜、蝦殼等,共納一鍋,先用武火燒沸,再轉文火熬,隨後棄渣取水,再加10%的紹酒和10%的老鹵水,裝入廣口大肚的陶缸內,用一沙袋蓋嚴,任其自然發酵,到了第二年春分時(一般是冬至以後熬制底料),底料便有了一種臭香味,水也變成了墨綠色。 這時,把若干塊水豆腐用紗布包好,放入缸內底料中浸泡10天,至水豆腐里外均呈淺綠色時,取出棄之不用,再取新鮮水豆腐包好泡入底料中,每隔10天一換,用此方法一直泡至立夏時,底料便會生出一股濃郁的臭香。隨之加入2%的青礬,這製作臭豆腐的底料才算製成了。 據行家介紹,長沙街頭現炸現賣的都不是正宗臭豆腐,火宮殿和蓉園賓館才是臭豆腐真正的"籍貫"所在地。 長沙臭豆腐的"一代宗師"是已故老廚師姜二爹,他的兩位嫡傳弟子劉濤雲和盛純分別"落戶"火宮殿和蓉園賓館。據他們介紹,正宗臭豆腐製作的關鍵就在於發酵水,是由冬菇、鮮冬筍、曲酒、瀏陽豆豉特製成的活水(其他地方都是死水),老嫩適宜的豆腐坯經過這種發酵水的浸泡以後,用小油鍋慢火炸熟,然後鑽孔滴入辣椒末、味精、醬油、芝麻油等佐料,即成焦脆而不糊、細嫩而不膩、風味獨特的臭豆腐。這種臭豆腐的特點是初聞臭氣撲鼻,細嗅濃香誘人,具有白豆腐的新鮮爽口,油炸豆腐的芳香鬆脆,不僅曾受毛澤東、彭德懷、胡耀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稱贊,而且美、英、法等國家的政界人士、新聞界朋友也慕名而來火宮殿品嘗,美國《食品》雜志的記者曾專程趕來長沙采訪臭豆腐,使之"臭"名遠播重洋。 正宗臭豆腐的製作工藝從來沒有外傳,因而街頭小攤的臭豆腐有相當一部分是粗製濫造,不但衛生條件極差,臭豆腐的表面還染上了有害人體健康的色素,廣大食客們決不能被"臭"味和廉價沖昏了頭腦。 油炸「臭豆腐」聞著臭吃著奇香,是中國小吃一絕。「臭豆腐」各地皆有,而湖南長沙「火宮殿」的油炸「臭豆腐」卻更有名氣。據說,50年代,有名人去湖南搜集民間資料,曾來過以「臭豆腐」聞名當地的「火宮殿」。這里的臭豆腐,系用文火炸焦後,再將一塊一塊的豆腐鑽孔,灌辣椒油。吃起來辣味十足,臭香濃郁,頗受贊賞,也因此,「火宮殿」的臭豆腐的名聲傳出了湘地,傳遍了大江南北。 先用黃豆等製成豆腐片(白豆腐),再醞釀制鹵水,用黑豆豉煮沸,冷卻後加香菇、冬筍、白酒等佐料,浸泡15分鍾。炸要炸透,表面炸焦,裡面卻是白白嫩嫩的。淋辣椒漿吃。 2》臭豆腐製成 原料及配方: 黃豆5kg、辣椒油250g、茶油1kg、麻油150g、醬油500g 鹵水15kg、粗鹽100g 、熟石膏300g 生產工藝: (1)制豆腐 將黃豆用水泡發,泡好後用清水洗凈,換入清水20~25kg,用石磨磨成稀糊,再加入與稀糊同樣多的溫水拌勻,裝入布袋內,用力把漿汁擠出,再在豆渣內對入沸水拌勻後再擠,如此連續豆渣不沾手,豆漿已擠完時,撇去泡沫,將漿汁入鍋用大火燒開,倒入缸內,加進石膏汁,邊加邊用木棍攪動,約攪15~20轉後,可滴上少許水,如與漿混合,表示石膏汁不夠,須再加進一些石膏汁再攪。如所滴入的水沒有同漿混合,約過20min後即成為豆腐腦。將豆腐腦舀入木盒內,蓋上木板,壓上重石塊,壓去水分,即成豆腐。 (2)油炸臭豆腐 將青礬放入桶內,倒入沸水用棍子攪開,放入豆腐浸泡2h左右,撈出豆腐冷卻。然後將豆腐放入鹵水內浸泡,春、秋季約需3~5個h,夏季約浸泡2h左右,冬季約需6~10個h,泡好後取出,用冷開水略洗,瀝干水分,再將茶油全部倒入鍋內燒紅,放入豆腐用小火炸約5min,一待焦黃,即撈出放入盤內,用筷子在豆腐中間鑽一個洞,將辣椒油、醬油、麻油倒在一起調勻,放在豆腐洞里即成。 (3)鹵水製法 以用豆豉2.5kg為標准計算,須加清水15kg燒開,過濾後,在汁水內加鹼1500g浸泡半個月左右,每天攪動1次,發酵後即成鹵水。 產品特點:色焦黃,外焦里嫩,鮮而香辣。 3》臭豆腐製成 原料: 豆腐、15cm×15cm的濕棉布(最好是白色)若干、稻草若干、紙箱一個 製作: 1、把買回來的豆腐切成6cm×6cm×2cm的小塊,每塊都斜放在中間濕布包緊(不用捆)。 2、稻草去掉葉子和稻穗,只留下稻桿,洗干凈,剪成20公分長的段洗凈晾乾備用。 3、將用布包好的豆腐一片一片整齊堆在木板上(可放在菜板上),最高可重疊三層或四層,底面積盡量大些,然後用另一塊木板或石板壓在上面,這時用大鍋加水放在上層木板或石板上(用巨石代替也是不錯的選擇,反正一個字,壓在上面的東西就是要「重」!),這樣壓著24小時內不要管它,這個過程是通過重力把豆腐裡面的水全部給擠出來,而且讓它結構更加緊湊。因為整個過程會有水滲出來,所以最好放在水池裡做這個工作,當然,這一天你的水池就不能用了。我是放在方形的盆里做的,這樣就不會因為有水滲出來把地板弄臟了。 4、一天以後再去檢查這些豆腐,你會發現它們被擠得扁扁的緊緊的,整整齊齊的。好了,現在可以把紙箱找出來,底下先密密實實地鋪上一層1cm厚的稻桿,然後把用布裹好的豆腐一層一層放在上面,放完以後上面再鋪上一層厚厚的稻桿。然後放在潮濕陰涼的地方,每天去檢查一遍,一般3天左右就可以聞到誘人的臭豆腐香味了,你檢查一下有沒有長毛或者表面拉絲,如果有,就算做好了,記住,標準是有臭豆腐的香味和長毛、拉絲。 5》香辣臭豆腐 【材料】 臭豆腐4片、青蒜1根、蒜末1大匙、酒1大匙、辣豆瓣3大匙、糖半大匙、醬油半大匙、清水1杯 【作法】 1.臭豆腐洗凈,用1碗油炸至酥黃時撈出。 2.另用2大匙油炒香蒜末,再加入所有調味料燒開,放入臭豆腐和切斜段的青蒜一同燒入味。 3.小火燜煮至湯汁稍干時,盛入煲內即可食用。 【叮嚀與解說】 1.如果嫌臭豆腐味道太重,怕清洗時留下異味,可買現成炸好的回來煮。 2.用煲裝較易保溫,沒有煲可用深盤,但要盡快食用,涼了味道不好。 6》油炸臭豆腐 原料: 精製水豆腐8片,切成32小塊,專用鹵水2500克,醬油50克,青礬(硫酸亞鐵)3克,鮮湯150克,干紅椒末50克,香油25克,精鹽8克,味精3克,炸用植物油1000克。 製法: 1、將青礬放入桶內,倒入沸水,用木棍攪動,然後將水豆腐壓干水分放入,浸泡2小時,撈出平晾涼瀝去水,再放入專用鹵水中浸泡(春秋季浸泡3-5小時,夏季浸泡1-2小時,冬季浸泡6-10小時),豆腐經鹵水浸泡後,呈黑色的豆腐塊,取出用冷開水稍沖洗
Ⅵ 介紹一種小吃作文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我可以封自己為「小小美食家」,因為我對菜頗有一番研究。光菜名,我就可以滔滔不絕的說上百種。北京的烤鴨、西安的羊肉泡饃、山西的刀削麵……在這么多可口的美食中,最讓我喜愛的,便是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不僅吃起來麻辣鮮香而且顏色五彩繽紛。嫩白的豆腐丁排著整齊的「隊」站在盤中,穿上了用鮮紅的辣醬做成的「衣服」,看上去火紅的一片,中間還夾雜著一些外酥里嫩的肉沫,綠色的蔥花散落在盤中,就如同一片片綠葉,在綠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引人注目。盤中散發出一陣陣誘人的香味,真令人垂涎三尺。麻婆豆腐的做法其實非常簡單:把豆腐切成小塊,讓它們一個個「跳」入熱氣騰騰的水中熱熱「身」,再把它們撈出。接著,把肉切成極小的塊,用植物油把肉塊抄酥。然後,向鍋里倒入適當的油,向油中放入事先准備好的干辣椒、花椒和薑片,等油在八十度時放入豆腐丁,再翻抄幾下,最後用小火慢慢燒兩分鍾,這道色香味俱全的麻婆豆腐就大功告成了!
吃麻婆豆腐是很有講究的。吃時,先夾上一塊豆腐,把它輕輕地放入嘴中慢慢地咀嚼,吃上去,辣辣的,這種味道一下充滿了嘴的任何角落。吃的時候,先把豆腐上的辣醬舔一舔,頓時,辣醬的麻和辣味一下「撲」入嘴裡,再吃豆腐,嫩嫩的豆腐從嘴裡一過,順滑爽口。如果你幸運的話,還能夠吃到一點點的肉沫,外酥里嫩,更一步增添了麻婆豆腐的風味,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怎麼樣,聽到了我的介紹,對麻婆豆腐有了一定的了解吧。呀,一盤麻婆豆腐出鍋了,我要去品嘗了。
Ⅶ 作文 介紹一種特色小吃或美食 500字
我的老家在揚州。它的歷史悠久,景色優美,既有大名寺等千年古跡,又有瘦西湖的旖旎風光。那裡的特產也特別多,如聞名遐邇的玉石漆器……但我最喜歡的是揚州小吃——富春包。
我叔叔家也會做富春包,所以我最喜歡去他家玩,目的就是能吃上幾個富春包。你們可別說我嘴饞,要是你能親自嘗一口呀,也准會吃上癮呢!
做富春包的面特別白,特別細,包子的皮也要擀得特別薄。包子上面的條紋像刻的一樣,又細又勻地扭成一圈。有一次,我拿著叔叔做的富春包,細細地數了一下上面的條紋。天啊!竟然有37條之多。包子的中間還留下了一個圓圓的小嘴,好像小鯽魚伸長著嘴巴正要吐氣泡呢。有時看著這些精心製作的小包子,簡直就像在欣賞一件藝術珍品,讓你都不忍心張口了。
富春包的餡兒味道真是美極了:香甜可口,鹹淡適宜,油而不膩,吃後令人回味無窮。包子的餡心品種繁多,有青菜、乾菜、鮮肉、蟹黃、三丁、豆沙等等。就是肉包還分蝦肉、熏肉、菜肉等好幾十樣呢!我最喜歡吃的是蟹黃餡的。用點醋蘸一蘸,比吃新鮮的螃蟹還可口呢。有一次,我一連吃了三個,脹得連腰都彎不下去了。富春包的個兒也不盡相同,大的吃一個就飽了,小的小巧玲瓏,一口就能吞進去了。
富春包的色、形、味俱全,難怪被外賓譽為「天下一品」。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我家鄉的特色小吃就是餃子。做餃子說難也不難,說不難也不是很簡單。
首先,從集市上買來新鮮的肉,把它切碎,剁成肉餡兒,然後將早已准備好的麵粉放進一個盆子里,再加入適當的水,就可以和面了,三下五除二,面就和好了,接著把和好的面團放到蒸板上,拿起擀麵杖,將面團擀一會兒,餃子皮就好了。但是你一定要注意,餃子皮不能太薄,因為太薄了,餃子皮里的肉餡兒會不聽話,從餃子皮的縫隙當中鑽出來;餃子皮不能太厚,因為太厚了,餃子放到水裡煮就不那麼容易熟。所以,餃子皮一定要厚薄適中,恰到好處。
餃子做好了,就要把它放到沸騰的開水裡煮,煮餃子一定要有耐心。過了兩三分鍾,餃子在水裡自由自在地東躲西藏。又過了一會兒,餃子如一尾尾小銀魚,在水裡活蹦亂跳,嬉戲著。藍色的火苗舔著鍋底,鍋里熱氣騰騰,鍋子裡面的餃子也一直在沸騰。過了不久,我見時間已到,便連忙拿來一個碗,盛了幾個餃子,我用筷子夾起一個餃子,送到了嘴裡。哇!真好吃,一股淡淡的汁水從我的嘴角里流了出來,真是只羨餃子不羨仙啊!我細細地品味著那個味道,就連天上的神仙也難得幾回聞。我輕輕地咬了一口,頓時,我的心裡產生了一種無法形容、說不出的感覺,似乎沒有比這更好吃的東西了。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我說:「我以餃子為天!」家鄉的餃子有著家鄉那獨特的味道。
我愛家鄉的小吃——餃子!
Ⅷ 介紹一種風味小吃 作文
海南粉是海南的風味小吃,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是最具有海南特色的風味小吃。
海南粉不僅好吃,外形也好看。白色的粉在碗里,灑上蝦醬、嫩椒、蔥花、爆花生米。令人看了都垂延三尺,恨不得馬上吃上一碗。
海南粉有兩種:一種是粗粉,一種是細粉。粗粉的配料比較簡單,只在粗粉上澆上滾熱的酸菜牛肉湯,撒少許蝦醬、嫩椒、蔥花、爆花生米等配料即成,叫做「粗粉湯」;而細粉比較講究,要用多種配料、味料和芡汁加以攪拌腌著吃,叫做「腌粉」。海南粉通常指的就是這類「腌粉」。
海南粉的做法很簡單:來了客人,抓適量凈粉絲放入碗中,加入適量的老抽,蒜泥,用蒜頭爆香過的花生油或芝麻油,煮熟的黑豆芽,用肉絲、筍絲、蝦仁、生粉製成的熱芡汁,牛肉於絲,炸魷魚絲,油炸花生米,炒芝麻仁末,脆炸麵包及碎香菜,用筷子夾著粉條和它們攪拌調均後便可進食。
吃海南粉也挺有意思。吃粉時,我喜歡一根一根的吃,找到粉的「頭」以後,「噓」地一下吸進嘴裡,真是順滑爽口呀!吃肉絲、花生、筍絲時,我先用舌頭舔一舔它的「粗」味道,再細細地咀嚼,品嘗它的「細」味道。
有一天我吃海南粉時,由於吸粉過猛,汁濺得滿臉都是,弄得我狼狽不堪。
海南粉只是海南的其中一種小吃,當然還有很多種,但海南粉是最著名的一種。如果你來到海南玩,千萬別忘了吃海南的風味小吃——海南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