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英作文 > 上海2013語文高考作文

上海2013語文高考作文

發布時間:2020-12-29 11:34:15

① 2010上海高考語文作文解析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一個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丹麥人去釣魚會隨身帶一把尺子,釣到魚,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將不夠尺寸的小魚放回河裡。他們說:「讓小魚長大不更好嗎?」兩千多年前,我國孟子曾說過「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細密的漁網在池塘里捕撈小魚,這樣才會有更多的魚。
實際上,其中的道理也貫穿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方面。
立意分析
今年高考作文題材料范圍很大,審題的角度也很多。
考生可以從眼前與長遠的角度考慮,針對那種目光短淺,缺少長遠考慮,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甚至後代的現象來寫;可以從生態平衡角度考慮,人與自然要和諧共處、實行可持續發展來寫,可聯繫到渤海灣休漁季、科學捕撈等事件來發揮;也可以從做事心態角度考慮,寫學會等待、不要浮躁、要有更寬廣的胸襟,才能獲取更大的發展空間來寫;還可以從時間的角度去考慮,事物的發展總有一個過程,小魚變成大魚也需要一個過程,現在很多人往往違背規律,揠苗助長。
同時,這道題也考驗學生的辯證思維,即「取」和「舍」的關系,若要得到更多的機會,就不要太計較眼前的小利等等;也可以從其他角度來寫,比如萬事都要有個「度」,也就是做事不能過度等等。

② 2012年上海語文高考作文題目是什麼

【上海卷】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一個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專歌)。

人們對屬自己的心靈中閃過的微光,往往會將它舍棄,只因為這是自己的東西。而從天才的作品中,人們卻認出了曾被自己舍棄的微光。

③ 1999年上海高考語文作文滿分卷

不是上海高考考生的,不過那一年高考的試題好像是這個題目

《記憶移植記》

—河北考生

"李XX教授生於2015年,於2110年9月10日逝世,是本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有二十五部專著,二百多項專利發明……"電腦屏幕上顯出如上字句。一個電腦工程師坐在屏幕前又打出另一份資料:" XX,十三歲,性頑皮,不務學業……"自然這就是生性頑皮,懶惰出名的我。工程師自言自語地說:"雖然這二人性格大相徑庭,但也許李教授的記憶可以改變這個頑皮孩子的一生,使他成為一個傑出的人才。好,就這樣定了!"
他的決定,使本人於公元2110年9月20日,在我強烈反對,父母強烈要求下,懷著上刑場的心情被推進手術室。畢竟望子成龍心太切,父母一聽這個消息,馬上同意,於是本人進了"刑場"。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是福還是禍,一絲恐懼逐漸在我的心中擴張開來。那隻碩大的無影燈射出的刺眼的白光,彷彿一隻冷笑的眼睛:"自己不努力,想吃現成的,哼,會有好戲!"我閉上了眼,意識逐漸模糊……
再睜開眼時,父母殷切的眼神,驚喜的面孔立即閃現出來。
"好孩子,手術成功了……啊,我是科學家的爸爸了,天啊,我終於快成名人的嫡親爸爸了,這不是做夢吧?……噢,是真的,孩子,我們回家吧!"爸爸簡直要瘋了。
這是一偉大的嘗試,我總覺得潛意識里有人在說話。在我回家以後的幾天里,這種現象明顯地表現出來了。
吃飯的時候,桌上的油炸大蝦伸開大爪等著我,我饞得口水就要淌下來了。我愛吃蝦,每頓飯無蝦不吃。可潛意識中那個冷冰冰的聲音喝道:"不許吃!我不愛吃。"我被那個堅定的意志力打敗了,眼巴巴地盯著,潛意識中的那個人只許我吃鹹菜,原來這是李教授的嗜好。我的身體逐漸消瘦成皮包骨了。
睡覺時,李教授有熬夜的習慣,已是深夜三點,記憶中那個意識仍強迫我不許睡,我的上眼皮直與下眼皮打架,而大腦仍不肯休息。我日漸憔悴了……所有的一切,我都被別人控制著,做我最不想乾的事,雖然有許多難題被我解決,但我沒有快樂,沒有自由。 不,我不要他的記憶了,我毅然決然地決定…… 再從醫院出來,啊,空氣如此新鮮,鳥叫得如此悅耳,我真的自由了。

來源:中青在線
《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山東考生
移植記憶在小動物身上已取得了成功,於是科學家的目標轉向了 人類。假如人的記憶可以移植的話,那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如果有一天記憶可以移植,那些因未完成科研項目而與世長辭的 科學家們將不再遺憾。他可以將自己全部的知識理論完全地轉移到另 一個人身上,讓另一個人繼續他的事業。這樣能使信息的傳遞速度大 大提高,人們不必再日積月累,只要一個手術,就會得到別人一生積 累的知識,再加上自己一輩子積累的知識一並傳給後人,這樣人類的 知識會快速地豐富起來。學生不必花十幾年來讀書,工人也不必積累 工作經驗,這樣會大大節省時間。
然而記憶移植也有很多弊端。假設愛迪生在進行燈絲試驗的中途 因故去世了,他的記憶帶著「鎢不能作燈絲」的結論移給了另一位科 學家,這位科學家記得鎢是不能作燈絲的,於是便向鎢以外的金屬尋 求合適的材料,那麼電燈還能不能發明就很難說了。因為記憶是死的, 人是活的,人類移植的是記憶而不是思維,這樣就會出現問題。比如, 知識到了另一個人那裡能不能被靈活地運用?另一個人能不能認同他 的想法?二者能不能達到協調統一?記憶中還有一部分屬於非知識的, 應該屬於個人隱私,如何過濾這些只保留知識部分,也是科研人員需 要研究的一個課題。
如果記憶可以移植,這也是對人性的一大挑戰。生物的進化告訴 我們:惡劣的環境能加快生物進化速度,優良的環境反而能導致物種 的退化甚至滅絕。如果人類真的那麼輕而易舉地得到知識,那人類還 會有進取心和意志力嗎?
而這兩樣又是成功不可或缺的。事物的發展都有兩面性,而且是 矛盾的,其發展速度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人們常常注意了事物的 這一方面而忽視了另一方面。記憶移植也是這樣。
如果哪一天真的能夠成功的話,也要考慮一下如何使其利大於弊, 更好地為人類造福。

選自山東省

還有一篇:http://www.ydec.com/ReadNews.asp?NewsID=658

④ 適合上海高考語文的作文書

額,樓上的答案,無語了……高考材料看散文真的會悲劇的……
我已經高考完了,還不錯……
記得以前做過《讀寫之旅》么,海南出版社的……有一本封面和那個一樣的小書,也是海南出版社的,是上海的一模範文,都是各區精挑細選的,一模之後會發的,外面很難買到……
每年上海都會出一本前一年高考作文的匯總,一二三四類卷都有,也是全上海精挑細選的,看那些作文,比看散文有用多了……悲劇的是這兩本書的名字我都忘了。。。書賣掉了= =
平時作文材料就從《南方周末》上摘錄,做剪貼本,估計材料作文的趨勢不會變,所以自己收集材料還是蠻重要的……
寫了這么多,希望對你有一丁點兒用……

⑤ 2013上海高考語文作文我覺得我寫偏題了

首先說話題作文話題很寬泛的!對不對還是要看閱卷老師老師怎麼想。自認為你寫的沒有偏題,而且最重要的是————好好考剩下的科目吧!——現在就算寫偏題了有用么?

⑥ 2014上海高考語文作文思路及範文

【作文題目】
根據以下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你可以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須穿越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題目評價】
2014上海高考作文題秉承上海高考「海派」氣質,一直延續材料作文的形式,材料短小,有限制,有空間,靈活、開放。題目與前年「心靈的微光」、去年的「重要的、不重要的」一致,都注重對學生結合關鍵詞語與材料整體發揮辯證思維進行審題立意的能力考查,以及對當下生活的關注。
這個題目總體比較容易,和平時模擬考中的很多文題都很相近,讓學生有話可說,有素材可用,然而想要寫出新意卻不算簡單。
【審題分析】
從審題角度來看,我們首先要求從整體上把握材料,然後再抓關鍵詞。這個材料的整體意思是說我們可以有選擇穿過沙漠道路的自由,但是沒有不穿過的自由,所以這里的自由與不自由是在選擇道路的情況下出現的,自由與不自由是附屬於這個選擇的。通讀材料不難提取出關鍵詞「自由」,材料也很容易想到「自由」和「不自由」的關系。「沙漠」又非常容易聯想到困難、挫折、人生必須經歷的各種無奈與不快等等。總體來看考生比較容易在看到題目的最開始便想到一些可以選擇的材料。
另一個關鍵詞是「選擇」,矛盾在於「選擇」和「不能選擇」。我們可以做出很多選擇,例如人生該如何度過;但是我們又不能選擇生老病死。
綜合兩組關鍵詞來看,「自由」在於自己能否作出「選擇」。
類似的很多話題在孩子們平時的練習中有較多的涉及。只是,「自由」這個關鍵詞比較容易讓人聯想到哲學和政治,擅長這一學科或對此感興趣的學生比較容易寫出深刻性。
【寫作內容】
從寫作內容分析,這個材料依然要求學生由內而外的思考。學生考察這個材料的思路應該是從自身角度出發,體會這樣的感受,然後再由自己及別人、及社會的思考,他關注的必定不僅僅是自己,而是更多的導向外界生活。包括他者的生活、包括生命的思考、包括社會的思考,所以這個材料需要學生較多的積累進行寫作方能成就一篇大氣之作、深刻之作。
比較容易聯想到盧梭的「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自由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自由也沒有絕對的不自由。
可以聯想到法律。自由和民主不是百無禁忌,必須在規則下有序進行。
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度過人生的道路和方式,但我們也必須經歷生老病死。
【趨勢分析】
【2011年上海高考】
猶太王大衛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銘文:「一切都會過去。」
契訶夫小說中的一個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銘文:「一切都不會過去。」
這兩句寓有深意的銘文,引起了你怎樣的思考?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2012年上海高考】
人們對自己心靈中閃過的微光,往往會將它舍棄,只因為這是自己的東西。而從天才的作品中,人們卻認出了曾被自己舍棄的微光。
【2013年上海高考】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還有更重要的事。
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人們對此的思考不盡相同。
【2014年上海高考】
你可以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須穿越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綜合前幾年的題目來看,近幾年的高考材料作文均為思辨類作文。且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考生們不僅要聯系自身反觀當下,似乎還需要對一些哲理有一定的體會和思考。
上海作文以09年為一個標志性轉折。那年是說鄭板橋的事例,結果造成一定審題的障礙,考生感覺困難重重。因此10年作文是一個反彈,是這幾年來最簡單的一個材料。材料中的兩個事例的指向性是同一的,考生無需考察兩個事例的區別,所謂兩個事例,就是一個事例,不過,命題者是把發展觀放到全球視野下進行考察而已。11年的作文,就有了一定變化,他的思辨性變強了,給出了兩個意思相反的句子,要求學生深入思考。
而12年的作文題,可以說是真正成熟的上海作文,其地域特色、思辨特色、清新風格就此形成。微光,需要進行思辨考慮,需要考生由自己及別人、由內而外的進行思考,不僅要考慮到自己,還要考慮到別人。材料中隱含的條件也比較多,比如放棄自己身上微光的原因是「只因為這是自己的東西」,這個是我們寫作時要必須考慮進去的。也就是說,材料在開放之外,內含的限定性條件增多。那麼13年的作文是這個延續,體現的就是這個思路,重要的事情以及更重要的事情,進行思辨思考,結合自身以及社會。所以,上海作文的穩定就在這兩年體現的特別明顯:自我與社會聯系,思辨性突出,觀察自我以及思考社會,我對自己的關注就是對社會個體的關注,我不僅僅屬於我自己,我還是社會的一員。
題材貼近生活,關注社會是上海高考作文堅持的命題思想。所以學生要善於由「內」而「外」,以自身的考察為入口,以社會的思考為出口,以對身邊事實的關照為基礎,結合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結論。因此,明年作文,我們可以預計上海依然會延續這個成熟的作文命題風格,這也是新一屆高三作文備考的重點所在。
我是精銳的語文老師,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如果有其他問題也可繼續追問哦!謝謝

⑦ 2003年上海語文高考作文範文

上大教授李白堅的上海卷高考作文
【純----同而不和 雜----和而不同】
上海大學教授 李白堅
現在是一個豐富多彩的時代。科學上,百家爭鳴;藝術上,百花齊放;吃的,是紅、黃、藍、白、黑,五色雜陳;穿的,是西裝、牛仔、露臍,時尚雜現;住的,是高樓、洋房、別墅,異彩雜呈;連娛樂,也是攀岩、蹦極、露營,紛至沓來。貴族玩的高爾夫,都"飛入尋常百姓家"了!

怎一個"雜"字了得!
我倒是經歷過不"雜"而極"純"的年代---人們幾乎快要遺忘了的文革十年。那時,一切都是"純"得"纖塵不染"。整個社會都要求純,提倡純,什麼都要一致、一律、一元、一統。
穿的一律:全體都是式樣相同、顏色相似的中山裝和軍便裝;
吃的一致:由於生產力低下,每個人的糧食、油鹽、豆製品,甚至年貨,都是連品種帶數量一模一樣配給的;住的一樣:房屋的結構、顏色、過道、房間,都出奇地相似,連抽水馬桶、電燈罩、電燈開關也是一個模子;審美娛樂一統:全國人民十年中共享樣板戲大餐;最糟糕或者說最可怕的是思想也要求一元:幾億人口,不允許有獨立的思考。一切問題的正確和錯誤,也只能有一個結論。哪位有自己的思想,而且還要發表出來和別人交流,那就完了。不是被割喉殺害,就是被整得神經病兮兮!
孔夫子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文革時代,實在是太追求"同"了,所以也就"不和"了。大家都穿中山裝,你穿了格子襯衫、牛仔褲,完全是個異類,能容你嗎?
大家講的是皇帝穿了件漂亮的新衣,惟獨你說皇帝赤膊,完全是個異端,能由你嗎?
太追求同一了!致使人與人之間多嫉妒、少寬容,多斗爭、少和睦。
太追求同一了!致使人們習慣於多因循、少創造,多保守、少進取。
改革開放以後,國門大開,宣傳求異求新,鼓吹思維逆向,抨擊從眾心理,反對思維定勢。於是人人創意,個個進取。"雜"的思想、"雜"的改革、"雜"的開拓、"雜"的創造,歡聚一堂,交相輝映,形成了一個百花爭艷的大好局面!
這個"雜"字,表現的就是不同,就是新鮮!有趣的是,在這種"不同"的狀況下,人們反倒"和"而不"斗"了。
你做服裝生了財,我就另闢新路搞玩具,交錯了相同的利益競爭,利潤既豐厚,關系也和睦;你研究文學出了名,我就舍棄了"巴(金)老(舍)曹(禺)"去搞第三產業,開墾肥沃處女地,自有豐收果實來!
"不同"而"和"的結果,不"純"而"雜"的結果,就是大家就都成了謙謙君子!
今天,我們對"雜"的意義應該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學得"雜"一點:因為只有"雜",才能出現各門學科之間的交融和碰撞,從而產生新的思維裂變;交友"雜"一點,多交朋友,"轉益多師",寬容待人,也就會有更多的朋友和情趣;生活"雜"一點,何妨跨越一個新的領域,學習一些新的玩意,就不會"窩里斗",愁眉苦臉,也不會"內耗"頻仍,"形容枯槁"了。
對!雜,原來就是大自然的本色。雜,也應該是人類回歸自然的精神追求!

⑧ 2014上海高考語文滿分作文

上海2014年高考作文700字範文:在生命的鐐銬里跳舞

「人生而自由但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盧梭簡單的話語卻蘊含著發人深省的哲理。是的,我們擁有許多自由的權利,但是卻又註定逃脫不了命運的枷鎖。正如我們可以選擇穿過沙漠的方式,卻無法逃避穿越沙漠的宿命。

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活著?既然我們無法對抗不可抗力,無法避免死亡這一終究會到來的歸宿,我們為什麼還要樂此不疲地在人生的沙漠奔波?

是的,盡管我們知道自己的歸途,盡管我們要戴著鐐銬去不斷地穿越人生的困境,我們還是會在有限的自由中享受生命,在生命的鐐銬里跳舞,舞出最動人的精彩!


是的,我們也知道我們的脆弱——我們無法像雄鷹一樣翱翔天際,我們也無法像魚兒一樣橫絕江河。可是,就是拖著這充滿著種種限制的血肉之軀,我們人類創造了無數的奇跡。在生命的鐐銬里,化不可能為可能,我們造出了飛機潛艇,我們上天入海……命運可以禁錮我們的軀體,卻禁錮不了我們靈魂和夢想的自由!

戴著鐐銬跳舞,是一種坦然,一種智慧。難以忘記史鐵生在地壇對生命的感悟:「上天看似無情地奪去了我的雙腿,實際上他給了我更多的機會來體味生活。」史鐵生的雙腿被禁錮了,但是他的心靈是自由的,他還擁有生命,還可以享受生命的一分一秒,他還可以用筆和紙記錄下自己的思索去填充自己學識和靈魂的高度。看起來,他無法再去跋山涉水,可是他的靈魂卻比我們常人走得更遠,他用最完美的方式穿越了這人生中最乾涸的沙漠——盡管這沙漠他不願意遇到。

戴著鐐銬跳舞,是一種超脫,一種境界。難以忘記曼德拉在走出羅本島的時候發出的感慨:「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其實我仍在獄中。」曼德拉應該是一個能夠打開自己心靈枷鎖的人,他用自己的隱忍和悲憫情懷,在穿越人生的沙漠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

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在生命的鐐銬里跳舞,那麼,即使我們走到生命的盡頭,我們也依然可以自豪地說,我們已經擁有最珍貴的自由與價值。

所以,不要埋怨上帝禁錮了你什麼,要全心全意地生活,做最精彩的自己,過無悔的人生!

⑨ 2009年上海高考語文作文題

是這個材料作文:
鄭板橋是清代書畫家、文學家,「揚州八怪」之一。他自回幼愛好書法,答立志掌握古今書法大家的要旨。他勤學苦練,然開始時只是反復臨摹名家字帖,進步不大,深感苦惱。直到後來醒悟到:書法貴在獨創,自成一體,老是臨摹別人的碑帖,怎麼行呢?從此以後,他力求創新,摸索著把畫竹的技巧滲在書法藝術中,終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板橋體。根據這段材料寫一篇作文,文體不限,不少於800字。

⑩ 歷年上海高考作文題目

2015年上海高考作文題目

根據以下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專不少於800字的屬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人的心中總有一些堅硬的東西,也有一些柔軟的東西,如何對待它們,將關繫到能否造就和諧的自我。

2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題目

你可以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須穿越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請根據材料作文。

32013年上海高考作文題目

2013上海高考作文題目:更重要的事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還有更重要的事。

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人們對此的思考不盡相同。請選取一個角度,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1)題目自擬;(2)全文不少於800字;(3)不要寫成詩歌。

閱讀全文

與上海2013語文高考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