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0全國一卷高考語文作文
2010年全國Ⅰ高考作文題:"貓吃魚"
漫畫作文
餐桌,許多貓吃魚,就一隻貓捉老鼠專,別的貓屬說:「有魚吃還捉老鼠?
2010年全國Ⅱ高考作文題《路徑》
請以「路徑」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1、自選角度,自行立意。2、除詩歌外,文休不限。3、不少於800字。
B. 2010全國1卷語文作文指導分析
什麼是漫畫呢?漫畫是一種諷刺性、批評性或幽默性的圖畫。畫家從生活現象中取材,通過誇張、比喻、象徵等手法來諷刺、批評或表揚某些人和事。
漫畫的特點:
① 有針對性。(針對現實生活中的某種現象或某個問題)
② 捕捉人事物的本質特徵。
③ 運用變形、誇張、比喻、象徵等手法。
④ 具有幽默或諷刺的效果。
因為漫畫多取材於社會現實和熱點問題,所以漫畫常常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現實性。漫畫為了表達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簡意賅、畫龍點睛的語言文字。解漫畫題時還要注意分析漫畫的誇張之處。誇張之處往往就是漫畫的弦外之音,是漫畫所要表達的寓意所在。
因此,我們在解漫畫題時,不僅要仔細品味畫中的語言文字還要注意漫畫細節的誇張,認真思考這些信息中所隱含的觀點,有時它就會成為我們弄清漫畫寓意的金鑰匙。
畫中字誇張處——寓意——觀點
從審題上看,可以分為捉老鼠的貓和吃魚的貓兩個角度,
首先捉老鼠的貓並沒有滿足於主人放在餐桌上的美味的食物,而是又通過自己的力量去捉老鼠,由果溯因,我們探究其背後的比喻象徵義,我們不難發現,這只捉老鼠的貓有以下幾個動機:
1.具有清醒的頭腦,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當物質生活富足有魚吃的時候,未雨綢繆,苦練自身本領,這樣才能保證不會在災難降臨沒有魚吃的時候措手不及,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歐陽修的"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正是這個道理。當大家沉淪之時正是危機到來之際,環境的集體麻木會消磨人的鬥志。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不應養尊處優,耽於安樂。人不能只為物質而活著,陽光和營養就在與風雨的搏擊中。站在大樹下的小樹永遠長不大,小鳥關進籠中飛不高」即使長大了也沒有抗擊風雨的能力。如果想要成為一棵參天大樹,你就不能沉醉於幸福鄉中,必須鍛煉自己的毅志,經受風雨的洗禮和考驗,擎起一片自己的藍天。正如陶行知所說:「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
2.貓的生存,主要依靠自己的一技之長,就是捉老鼠,要給自己准確定位,自立自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如果沉湎與享受,就會喪失本能。
3.這只貓不安於現狀,心裏面有更大奮斗標追求更大的發展。不願意依附人類,追求更大的生存空間和心靈空間。
4.貓逮老鼠天經地義 ,堅守自己的責任和本分,不甘心做一隻只會享受的寵物。
其次,其餘的貓面對那隻離席而去,飛躍捉老鼠的貓採取了「自足」「 驚訝 」「嘲笑」的態度。由果溯因,探究其背後的比喻象徵義,不難發現,這些麻木的「旁觀貓」有以下幾個動機:
1.沒有憂患意識. 不勞而獲,只圖享樂,為將來的安全埋下了隱患。
2.不能清醒的認識自己的本領,最終放棄了作為貓的屬性,導致了人們對貓的不信任,您可相信老鼠葯,也不相信貓了。
3.沒有自我價值的認定,沒有奮斗的目標,喪失了更的生存空間和心靈空間,只是依附於人類,同時失去了很多生存挑戰的樂趣。
4.放棄了自己的責任和本分, 笑話別人的人 ,終會被淘汰。
我們在審題的時候要抓住吃魚的貓和捉老鼠的貓兩個角度全面辯證的分析,透過現象,深入把握現象的本質,追因問果,細化立意。我們可以這樣立意:居安思危,自立自強,不僅是對自己和他人的負責,更可以實現自身的價值,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同時沒有憂患意識.,不勞而獲,沒有清醒的給自己定位,沒有責任感和使命感,反而譏笑他人,不僅自身得不到真正長久的幸福,也不會得到他人以及社會的尊重和認可。
從文體上看寫記敘文,議論文,散文等文體都可以出彩,但文體必須明晰,結構必須清晰,不能寫成四不像作文,圖中的吃魚的貓和捉老鼠形成鮮明對比,寫議論文比較容易上手,採用並列,層進,對比結構皆可成文。從材料上看有很多可以談,比如孟子,歐陽修,唐明皇,蜀漢後主劉禪,滿清慈禧太後等等,材料關鍵是要用的准確,扣題要准,能不能將真情實感融入材料中,能不能將材料細節處理好,能不能將材料中敘述,議論,抒情處理好都是能否完成好材料寫作的關鍵。當然語言是否清通而且有文采,打動人,行文中不出現錯別字都涉及到一個學生作文的基本功。
海潮語文網有更多作文資源,歡迎登陸下載。
C. 2016年語文全國卷1作文主旨內涵習外延
當中華民族正在走向復興之際,回首我們的民族走過的五千年漫漫歲月,展望中國更美好的未來,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優秀革命精神的偉大力量,它是推動我們民族發展和復興的強大驅動力。 沒有這一強大的驅動力,中華民族不可能在過去五千年的歲月中生生不息,作為人類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沒有這一強大的驅動力,中華民族不可能在其發展的進程中繁衍興盛,融會眾多民族,並且形成和維系了團結統一的趨勢。這一大趨勢穿越數千年時空歷久而彌堅。沒有這一強大的驅動力,中華民族不可能在20世紀後期全球化趨勢迅猛發展,壓力與日俱增,民族的生存和命運又一次面臨挑戰之際,掀起改革開放大潮,革故鼎新,與時俱進,開辟民族復興的新紀元。 革命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脊骨,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會。我認為當代的革命精神是一種開放包容的精神,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包含自強精神、仁愛精神、勤奮精神、探索精神、創新精神、愛國精神、氣節精神、斗爭精神、改革精神和開放精神十個主要方面。進一步建設和弘揚革命精神,是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需要。 革命精神是民族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會 革命精神融會古今,是民族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整合。如上所述,一部中華民族從遠古至今的發展史證明了它的強大生命力。自強精神是一種具有強勢張力的進取精神和斗爭精神。中國古代哲人通過觀測宇宙的變動不居,提出"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思想。自強,包含民族的自強和個人的自強兩個層面。不畏艱難困苦,不屈服於任何壓迫者,是中華民族的本色精神。一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地與生存環境抗爭,與內外邪惡勢力抗爭的歷史。自強不息,不僅是指在常境和順境中的奮斗,更是指在困境和逆境中的奮斗。歷代俊彥豪傑追尋"生當為人傑,亦為鬼雄"的壯懷激情,力行"窮且益堅,不墮青雲之志"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堅忍精神。自古以來,身處逆境而奮發有為的範例不勝枚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司馬遷受腐刑之辱,仍發憤作《史記》,開紀傳體史書之先河。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成大業。其精神皆垂範後世。 仁愛精神源遠流長,是我們的人民親和共處所依憑的准則。千百年來,經過世代哲人先賢的琢磨錘煉,激濁揚清,仁愛思想升華凝聚,成為中華民族構建倫理道德大廈的基準和標尺,並廣為人民所認同。仁愛精神內涵十分豐富。易經中以"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推重君子之德,即是強調一種"仁"的精神。《尚書》中說"有容,德乃大",也體現了仁愛寬容的精神。什麼是"仁"?"仁"就是愛人,與人友好相親。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子張問仁。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諸問之,曰:"恭、寬、信、敏、惠"。仁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是"忠恕之道",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墨子所提倡的仁愛精神則達到了極致。墨家主張"兼愛",推崇一種"天下之人皆相愛"的和諧境界,此即"強不執弱,眾不卻寡,富不欺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孟子以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為仁義禮智之端,是對仁愛精神更具深義的闡發。概而言之,仁愛精神涵蓋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十個方面。這樣的仁愛精神熏陶、哺育了一代代華夏兒女,並不斷得到發揚光大。 勤奮精神是我們的民族得以安身立命,創造財富和探索未知的巨大力量。勤奮,是我們民族歷來推重的美德之一。我們民族的傳統認為,勤奮包括勤於學習,勤於思考,勤於探索和勤於勞作。手不釋卷,孜孜不倦,謂之勤學;霄衣旰食,勵精圖治,謂之勤政;胼手胝足,持業不輟,謂之勤勞。勤奮,包含勤勉與奮發有為兩個相互依存的因素。有志於奮發有為方能勤勉,非勤勉不能有所為。"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業精於勤,荒於嬉"。"書山有路勤為\,學海無涯苦作舟"。這許多廣為流傳的古訓俗諺,體現了我們民族所崇尚的勤奮精神。自古以來,以勤奮精神立學、立言、立德和立業者恆河沙數。懸梁刺股,葦編三絕,愚公移山,等等,都是人們所熟知的佳話傳說。正是這樣的勤奮精神,激勵著我們的民族世世代代奮斗不息。 探索精神是中華文明發展昌盛的強力推進器。中國歷代的哲人智士都把探索未知作為人生的重要目的。這一探索指向宇宙法則和價值標准兩個方面,即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把握和對人生價值的認識,強調通過格物致知以追求真理和追尋價值。格物致知被認為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起點。因而,這樣的探索被賦予崇高的意義。故孔子"朝聞道,夕可矣";屈原不畏"路漫漫",而"上下求索",雖九不悔。此外,這樣的探索,不僅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也包含了在自然科學和文學藝術方面的探索。因此,在中國的歷史上不僅是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研究包羅宏富,邃密精深,流派紛呈,產生了燦若群星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政治家,而且在自然科學方面也創造了許多傑出的成就,在世界上引領風騷數千年。在文化藝術方面的累累碩果,更是風采卓異,璀燦多姿,是世界文明中的瑰寶。 創新精神是中華文明得以不斷發展的巨大動力。中華民族是富於智能和創造力的民族。中華文明的發展正是與五千年來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各方面與時俱進的推陳出新或發明創造相伴隨。以科學技術為例,英國學者羅伯特.坦普爾在世界著名的中國科技史權威李約瑟博士指導下所著《中國-發現和發明的國度》一書中指出,當代世界的基本發明和創造,可能有半數以上來源於中國的古老文明。他列舉了中國的一百個"世界第一"除了"四大發明",在現代農業、現代航運、現代石油工業、現代氣象觀測、毒氣、槍炮、降落傘、載人飛行、白蘭地、威士忌、蒸汽機的核心設計,幾乎都源於中國的發明。李約瑟博士認為,"在公元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中國保持了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水平"。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舉世公認。只是到了近代,由於封建制度的僵化和由此導致的國勢衰弱,這樣的創新精神受到束縛和壓抑。新中國的建立為我們民族的創新精神的發展開辟了天地,但是長期存在的左傾指導思想的錯誤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這種發展的巨大潛力。改革開放帶來了思想大解放和生產力大解放,是中國人民得以充份發揮智能和創造力的美好春天。二十二年來中國在思想理論、科學技術和經濟建設各方面的創新發展如同熔岩噴發,不可遏止,取得了劃時代的輝煌業績,再次向世界證明了中華民族的巨大創造力和創新力。 氣節精神是天地間的一種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氣者,乃正氣、骨氣;節者,為節義、節操。中國傳統精神認為,人的生命包含著價值因素,是生命價值的載體。生命,只有承擔了道義,才是可貴的。因此,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都以氣節操守為立身之本。王夫之提出:"生以載義,生可貴";"義以立生,生可舍",就是這種精神的凝聚。孟子萬世傳頌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為中華氣節操守精神的經典標尺。文天祥以生命實踐了自己"人生自古誰無,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樹立了氣節精神的豐碑。五千年來,歷朝歷代都涌現了許多具有這樣高風亮節的仁人志士。他們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為人民鞠躬盡瘁,或剛正不阿冒請命,或毀家紓難精忠報國,或血戰沙場馬革裹屍,或臨危不懼捨身取義。他們的浩然正氣,彪炳史冊,光照千秋。正是這樣的國魂精神,推動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征服千難萬險,越過漫漫歷史長河走到今天。 愛國精神是我們的民族的優秀傳統。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坎坷多艱,在不斷融會眾多民族的過程中發展壯大,愛國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無盡源泉,是維護和保衛國家民族利益的永恆動力。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祖國榮譽重於一切,愛國就是要衛國和興國。千百年來,無數愛國志士的嘉行懿德廣為人民所傳頌。賈誼"國而忘家,公而忘私";諸葛亮"鞠躬盡瘁,而後已";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岳飛"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陸游"位卑未敢忘國憂";林則徐"苟利國家生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秋瑾"他年成敗利鈍不計較,但恃鐵血報祖國"。孫中山第一個提出"振興中華",以熾熱的愛國激情"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鄧公年七十四,壯心不已,掀動矌古未有的改革大潮,二十年間打造出一個富強的中國,正是因為他所說的"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這樣的愛國精神代代相傳,中華民族根深葉茂,能夠抵禦任何狂風暴雨。 斗爭精神是我們的民族外抗強暴,內拒奸惡的利劍。為著追求自由和幸福,追尋光明和進步,為著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國人民敢於斗爭,從不畏懼,絕不屈服。在上古和中古時期,一次次反抗壓迫的農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統治者,迫使他們做出調整政策的讓步或是導致改朝換代,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改革精神在中國有久遠的傳統。《周易》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中國歷代有作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反對因循守舊,泥古不化。為著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促進國家的強盛,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殫精竭慮,不畏艱難,不顧身家性命力促變法改革者。戰國時期有商鞅變法。商鞅主張"便國不必法古,利民不循其禮"。韓非力倡變革思想。他認為"世異必變";"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之為備"。西漢時有晁錯之變法。北宋有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認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明代又有張居正變法。近代的"戊戌變法"更為世人所熟知。他們或是力主改革土地所有制,廢止世襲特權,鞏固封建統治;或是建言削蕃,加強中央集權;或是改革稅制以緩解社會矛盾;或是變法以求富國強兵。無論成敗,他們的努力順應歷史潮流,體現了時代精神。他們的思想或主張在當時或是後來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實現,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而推動了中國的社會發展。當代中國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總體目標的改革,更是一場以空前未有的規模和深度在中華大地上進行的除舊布新的偉大創舉。僅僅二十餘年,中國面貌一新,走上富強之路。改革精神在神州大地從來沒有這樣深入人心並展示如此強大的生命力。 開放精神在中國經歷了由重在政治交往的開放,到以有限地引入西學為目的開放,再到實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的發展過程。《尚書》中提出的"協和萬邦"的開放思想指向協調國家之間的關系和對異族異域的融會。孔子"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也是一種政治交往。墨子提出"兼愛"、"非攻",主張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矛盾沖突。漢唐以來,由於中國的強盛,統治者以中央王朝自居,因而其外交策略多有俯視世界的意味。例如,漢初陸賈提出將"寬博浩大,恢廓密微,附遠寧近,懷來萬邦"作為漢王朝的外交指導思想。此外,由於中國在經濟和科學技術方面長期居世界領先地位,也使得中國難以認識到向外國學習和與外國的經濟交往的意義。"絲綢之路的形成雖然對於溝通中西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文化意義,它對於中國對外交往的歷史發展的影響只是局部性和階段性的。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則更是以宣示國威為其宗旨。直到近代,在列強倚仗堅船利炮欺凌的壓力之下,國人才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落伍。從而有馮桂芬提出"學西方,謀自強","以中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魏源提出開眼看世界,"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後有"中體西用"之倡和洋務運動之興。中國旨在接納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學術思想的開放意識逐漸覺醒。本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和改變中國經濟發展遲滯狀態的緊迫性使以開放求發展成為中國的基本國策之一。鄧小平以求實精神所提出的"三個有利於"的標准,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的全面開放。在新的歷史時期,開放精神給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並帶來了歷史性的巨大變遷。 推進民族復興大業必需進一步弘揚革命精神 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在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度創造了發展的奇跡,使中國開辟了民族復興的新時代。我們為已經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和自豪,同時也務必清醒地看到,發展中的問題不容忽視,走向未來依然任重道遠。在全面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的進程中,切不可忽略我們的民族精神的建設和發展。因此,我們不僅要全力推進"科教興國",推進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而且必須大力弘揚革命精神。弘揚革命精神應當作為與科教興國一樣重要的國家大政方針予以充分重視。 加速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促進民族復興大業需要進一步激發自強精神。如前所述,自強精神體現在國家和個人兩個方面。作為前者,是國家的自強。一方面,中國當然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發展,不斷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落後就會挨打,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半個世紀前百年屈辱的歷史。中國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但是絕不依賴他人,也絕不受制於任何人。另一方面,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應保持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強精神;為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堅信中華民族具有不遜於任何民族的創造力和生命力,過去能夠、將來也必定能夠昂首闊步地走在世界發展的前沿;並充滿信心地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奉獻力量。作為後者,每一個人都激發自強精神是民族自強的基礎。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該奮發有為。人的能力有大小,秉賦有差異,機遇有不同。但是,只要能激發自強不息的精神,就可以在各自的崗位上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使自己的生命能量得到充分的釋放,從而在不同的人生軌跡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做出貢獻。中華兒女越是有更多的人以這樣的精神奮發進取,中國的發展就越是充滿活力,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就越是能夠勝利地向前推進。 進一步淳化民風,保持良好的社會風氣需要大力倡導仁愛精神。仁愛精神對於維護人們的心理健康具有增益改善作用,對於協調人際關系具有親和敦睦作用,對於維系整個社會肌體的良性運行具有導引潤滑作用,對於加強民族凝聚力具有向心促進作用。譬如,倡導和弘揚仁愛精神有利於減少和化解人民內部矛盾,減少或消解人們在處理社會生活中的各種關系時有可能遇到的消極因素的影響。這些關系包括長幼關系、夫妻關系、親友關系、鄰里關系、師生關系、同事關系、上下級關系、同行關系和同胞關系,等等。倡導和弘揚仁愛精神還有利於減少社會上某些人群中犯罪心理產生的機率,有利於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法制機制尚不完善的缺憾,促進社會的安定。因此,為了促進民族復興大業的發展,無論從民風教化,社會安定,強固國本各方面看,都有必要倡導和弘揚仁愛精神。 發揚勤奮精神是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鴉片戰爭以來的一個半世紀,中國失去的時間和機會已經太多。現在,我們終於有了一個和平發展的環境,有了卓有成效的發展戰略和政策。過去二十二年的成功已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強大的基礎。這個時候,我們尤其需要以腳踏實地的精神和只爭朝夕的精神勤奮工作。不說空話,不說大話。唯其如此,才能一步一個腳印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斷縮小。 改革時代呼喚進一步激發探索精神。繼續推進改革開放還會遇到許多未定和未知的因素;在科學技術方面追趕發達國家還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在中國這樣一個有悠久的文明史、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大國推進現代化建設是一項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事業,還會面臨各種困難的挑戰。這些,都需要鍥而不舍地不斷探索。探索是創新的前提。沒有勇於探索的精神,就不可能有創新的條件和機遇。二十二年的改革史證明,中國在各個領域的每一項成功改革或發展,都是一步一步通過探索、試驗才取得的。在科學技術方面的發展,亦是如此。因此,銳意探索,不斷進取,是必須發揚光大的時代精神。 激勵創新精神是改革開放時代的當然需要。從另一方面看,當今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知識經濟與信息時代聯袂而來,這是新的挑戰和機遇。在此背景之下,進一步激勵創新精神更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要在更多的方面迅速接近世界的前沿,並繼續促進國民經濟的穩定高速發展,也需要增強創新能力。只有不斷地進行理論創新、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才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使我們的國家保持強勁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D. 2016高考全國卷1語文作文怎麼寫
語文成績技巧語文高考到底考查高中生什麼?最核心就是考查學生兩個能力:一是思辨能力,簡單說就是認識、判斷能力,具體反映在兩種能力上:(1)閱讀能力,落實到試題則是現代文閱讀、古文閱讀,目標側重考查學生聯繫上下文語境准確把握個別詞句意思,概括、篩選段落、全文主要或者核心信息能力。(2)理解能力,要求學生從給定材料理解出字面、文面沒有的語義信息,包括主題思想、中心論點、與人生、社會實際聯系以及作文材料深層意義、寓意等。從本質上說,閱讀能力重在概括歸納,理解能力重在演繹推理。雖然兩種能力往往密不可分。二是表達能力,這是指聯系給定材料,如何熟練運用漢語、漢字流暢表述個人對人生社會的新看法、新見解。具體試題反映在古詩鑒賞、探究題和作文寫作,共計近80分左右。需提醒我們的同學注意的是,語言表達重在「三有」,即「有思想」、「有真情」、「有條理」,與之相反的是「無理」、「無情」、「無序」。克服大小毛病通病一:閱讀答案不精不細通病二:鑒賞缺乏詩情畫意通病三:探究不會聯系實際通病四:作文觀點疊加例子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個人認為,高中生要想提高語文成績,必須做到「四勤」,即「動眼勤看,動手勤練,動腦勤想,動筆勤攢」。(一)動眼勤看現在,由於課業負擔重,應試教育使然,大部分同學忙於上課、補課、完成作業,很少有時間閱讀,造成我們的高中生普遍閱讀面窄、知識面窄。為了應對高考閱讀理解材料涉及知識相對多元的現實,考生有必要增加一點閱讀量,比如:讀一些與考試材料風格相近的文章,像《新華文摘》、《人民日報》(理論版)、《光明日報》(理論版)等的社科論文等;讀讀《唐詩鑒賞辭典》等古詩詞鑒賞範文,學習、借鑒名家、權威如何解讀、表述古詩詞的鑒賞。也可以翻翻《史書》,找一兩篇好的歷史人物傳記讀讀,仔細琢磨其語言特點、內容結構等信息。除此之外還應當在學習之餘堅持收看央視晚間新聞報道類的主流媒體,了解社會民生的「最新聞」,讓自己的視角能伸向更宏闊的社會現實。(二)動手勤練高中語文學習、復習的「題海戰術」並不可取。尤其不要買一本本的習題集、模擬題反復做。語文的核心知識就那麼多,重在活學活用。但不多做題不等於一點不動手。其實,高中同學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很少在平時能將成套的語文試題、模擬題按照高考規定時間、要求完成,特別是容易將作文與前面17道客觀題分開做,結果實戰效果很差。一道高考,作文時間不是不夠,就是留得太多影響前面答題效果。要知道,對於考試而言,「只有平時像考試,考試才能像平時」。這就要求考生在平時能定期嚴格按高考標准完成一套語文試卷。動手勤練的另一方面是能「模仿造句、寫段落直至模仿經典文章」。未經高水平的模仿,很難有自己獨到的東西。尤其表達能力的訓練。(三)動腦勤想主要是能夠經常回想、默誦高考語文試卷的17道題的題干。通過思考找到自己常錯考點。自己試著總結尋求破解法。(四)動筆勤攢主要是積攢一些萬能的經典的獨到的理論論據,像先秦諸子散文中的名句、「四書五經」的名句、古詩詞名言警句等。這些往往能夠反映考生的傳統文化底蘊和語文素養。其次,要練習壓縮材料,最好用「排比+(比喻)+例子+觀點」的結構。最後,要練習、積累作文開頭結尾精彩語段。英語考前沖刺要想利用好最後的時間,使高考英語成績有所提高,考生要把握好兩個沖刺方向:一、再次梳理,把握知識重點。要對基礎知識進行再次梳理,復習的重點是以話題詞彙為單位,關注語境和應用。要重視生活詞彙的拼寫,注重熟詞新意,突出高考題對備考的引導。對於語法填空,提煉常見和重點考點,提升在語境中解題的能力。二、堅持始終,提升綜合技能。首先,要堅持閱讀天天訓練,適當進行延時訓練,即一次的訓練量超過高考的題量。其次,要提高總結提煉信息和推理判斷的能力,提升在有限時間內獲取處理具體信息的速度和准確度。下面針對不同基礎考生的英語復習給出一些建議。一、模擬考試90分以下考生備考關鍵詞:夯實基礎看單項提分關鍵點:詞彙首先,把考綱詞彙至少背兩遍,注意總結常考詞彙及相關用法。背第一遍時提煉不熟悉詞彙到本上,利用零散時間,不斷重復和強化。要把單詞放在句子中記憶,反復朗讀。其次,使用記憶方法提高效率。總結常見的詞根詞綴,通過詞根詞綴可以將詞彙進行分類;注意把外形相近的詞彙總結對比來記。然後,認真整理做過的高考真題,記下錯題和生詞,不斷積累和擴大詞彙量。二、模擬考試90-120分考生備考關鍵詞:提升能力多閱讀提分關鍵點:閱讀這個分數段的考生具備一定的詞彙量和語法基礎,復習重點就是強化閱讀,提高閱讀能力。考生每天要保證文章的閱讀量,文章來源以歷年高考題及當年模擬題為主。在做題過程中不斷強化「通過尋找關鍵詞來推測正確答案」的做題方法。閱讀文章時,了解文章的整個結構、作者意圖,做到70%的理解。可以適當閱讀些略高於高考閱讀能力的文章,讀些自己平常不喜歡的文體,通過不斷地訓練和強化,實現高考閱讀不丟分。三、模擬考試120分以上考生備考關鍵詞:「有懈可擊」巧寫作提分關鍵點:寫作+完形120分左右的考生在詞彙量和語法的掌握上已經比較扎實,要想與其他同學拉開檔次,除了要有針對性地查缺補漏外,務必對寫作及完形填空兩個題型加以重視。一方面,作文要盡量使用高級詞彙和句型;作文層次要鮮明,最好採取總分總結構,注重長短句的結合。背範文在最後沖刺階段很有效,基礎差的同學可以利用範文中的句子寫作,基礎好的同學可以利用範文中的關聯詞和一些復合句提高自己作文的得分檔次。建議考生考前熟記一些經典句子、台詞或習語,想法在作文的開頭或結尾使用,給閱卷教師留下好印象。另一方面,注意總結完形填空中常考的近義詞辨析以及常見的小詞。完形填空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不注意分析句子結構,在語義模糊時隨主觀想像選擇答案。建議考生先通讀全文,掌握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再做題。充分重視上下文,發現並利用詞彙復現信息,從詞彙的意義、用法和搭配等方面綜合考慮,結合前後語境進行邏輯推理,並利用生活常識,理解句子含義。
E. 2014高考全國卷1作文觀點
閱讀下面的材抄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山羊過獨木橋」是為民學校傳統的團體比賽項目。規則是,雙方隊員兩兩對決,同時相向而行,走上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獨木橋,能突破對方阻攔成功過橋者獲勝,最後以全隊通過人數多少決定勝負。因此習慣上,雙方相遇時,會像山羊抵角一樣,盡力使對方落下橋,自己通過。不過,今年預賽中出現了新情況:有一組比賽,雙方選手相遇時,互相抱住,轉身換位,全都順利過了橋。這種做法當場就引發了觀眾、運動員和裁判員的激烈爭論。
事後,相關的思考還在繼續。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河北高考作文閱卷評分細則之審題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