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10年北京中考語文試題分析及2011年命題趨勢
穩 中 有 變 易 中 有難
—— 2010年北京中考語文試卷分析
北京市2010年中考的大幕剛剛落下,和往年一年,今年的北京市語文試卷堅持穩中求變的原則,嚴格按照考試大綱的要求來出題,很多考生考完語文都自我感覺良好,覺得本次中考語文試題很簡單,殊不知,越是簡單的題往往越不容易得分。
今年中考語文試卷共六道大題,21道小題,和2009年中考語文試卷結構基本一致。下面我們就逐一解讀每一道題。
第一道大題,分別從字音、字義、詞義、句意四個方面來進行考查。第2、3兩道題雖然出題形式較09年來說有些不同,但是考查點卻是沒有絲毫的變化。
第2小題雖然難度不大,但是細究起來卻是有點意思,其中「忍俊不禁」和「情不自禁」這兩個詞語中的「禁」意思一樣,是「控制」的意思,不是「禁受」的意思。判斷起來非常簡單,只要將「禁受」的意思代入其中的任何一個詞語,即可得出結論。其實這道題的難在對「忍俊不禁」的理解,「忍俊不禁」 這個成語出自唐代趙磷《因話錄》卷五中的一句話:「櫃初成,周戎時為吏部郎中,大書其上,戲作考詞狀:『當有千有萬,忍俊不禁,考上下。」「俊」就是笑的意思,而「忍俊」是含笑的意思;「不禁」指無法控制自己。「忍俊不禁」的意思是指忍不住要發笑。這裡面最難理解的就是「俊」這個字的含義。因為在現代漢語裡面,「俊」這個字根本沒有「笑」的意思。很多學生對這個成語理解不透,導致失分。
第3小題考查學生對「飲水思源」和「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行百里者半九十」和「功虧一簣」四個俗語的理解。而後者比較好區分,「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五》(「詩雲:『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也。)」這個俗語強調的是對人的鼓勵,鼓勵人做事要善始善終。而「功虧一簣」出自《尚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強調的是因為做事只差最後一點努力沒有完成導致失敗的可惜。兩者相比,根據文意,很容易就能判斷出來選擇哪個。
難點在對「飲水思源」和「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理解。「飲水思源」 出自南北朝時期梁朝著名文學家庾信《徵調曲》中的一句話:「落實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比喻不忘本,重在強調思源,只停留在思想層面上,而「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比喻別人給你一點點的幫助都要加倍回報。重在強調回報,重點關注的是行動。而題干當中明顯強調張勝利回報社會的行動,絕不僅僅停留在思想層面上。
很多同學往往憑借所謂的語感,覺得讀著「飲水思源」比較通順,就選擇了B項,殊不知,沒有根據地選擇最終是不可靠的。這道題考查學生在意思相近或相似的兩個詞語之間選擇,能否准確地區分兩者的不同點和側重點。而這種考試題型在最近幾年的中高考等大型考試中越來越受到青睞。
第4道題難度比較大,很多學生面對這道題的時候無從下手。其實,這道題考查的是句意之間的銜接和上下文之間的聯系。下面我們來共同分析一下這道題:
【原題】 結合語境,將下列句子填入橫線處,順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促進民族團結,實現共同進步,是中華民族的生命、力量和希望所在。《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在少數民族地區落實相關政策,保護民族地區生態環境,保障少數民族群眾的合法權益。為達到這個目的,各級政府_________。
① 要讓民族地區各族群眾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② 要加快退耕還林、退耕還草、治理土地沙漠化的進程
③ 要貫徹由「救助式扶貧」向「開發式扶貧」轉變的工作方針
④ 要在公共服務和就業等方面滿足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切實需要
A. ③④②①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③②④①
題干當中共三句話,第一句話主要說明「促進民族團結,實現共同進步」是政府部門要在少數民族地區實施相關政策的最終目的;第二句話主要闡述政府部門為了「促進民族團結,實現共同進步」而著重抓的三個工作重點;第三句話主要是說各級政府在三個工作重點的指引下,採取的具體措施。
根據語義相連的原則,我們來仔細分析,題支中的③ 恰恰對應「要在少數民族地區落實相關政策」;題支中的② 正好對應「保護民族地區生態環境」;題支中的④與「保障少數民族群眾的合法權益」相吻合。而①句作為最後的總結放到前三句的後面。四句話構成的語段的結構是分——總。
如果單純從題支分析,不可能將①作為第一句話放在段首。因為由「為達到這個目的」這一句話所限制。「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之後必然填寫的是相關的具體措施,不可能是最終的結果。本道題看似簡單,實則內藏玄機。如果不能很好的分析清楚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那麼這道題十有八九要答錯。
第二道大題總體難度不大,「名著導讀」考的是《左傳》,考前一模很多城區在《水滸傳》和《朝花夕拾》上面大做文章,可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近幾年來,「名著導讀」越來越功利化,成為中考語文考試板塊中的一塊雞肋。中考設置這個板塊的初衷是引導廣大的初中生課余時間多多讀書,拓展文學視野,提高語文素養。結果,「名著導讀」成為諸多學校老師競相押題的靶子。很多學生臨考試之前,紛紛拿出老師幫其整理的資料,加班加點,勤於背誦,好不辛苦,到頭來往往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所以對於初中生來說,利用初一、初二的課余時間多看些書,既能夠在此版塊考查中穩操勝券,也能在真正意義上拓寬自己的文學視野。
第三道大題是綜合性學習題。設置綜合性學習題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教會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並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二是將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以及生活緊密的聯繫到一起,凸顯語文立體化整體推進式發展。綜合性學習考查的就是學生能否將知識活學活用。
概括能力、篩選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等諸多語文學習的能力要求濃縮到這一道題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不再像以前一樣語文學習和文學學習等同起來。而是將語文學習請下神壇,切實地解決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才是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
綜合性學習體現了新課程標准中「探究與學習」的指導思想,是近些年來北京中考語文試卷中重點推行的考試板塊。每一年命題人都會在綜合性學習這一考試板塊中出新,但是萬變不離其宗,落點是一致的。只要把握一條原則就可以很輕松地應對:那就是「審好題目」。這四個字不僅僅仔細看題目,還包括要認真的揣摩題目的意思。這是非常重要的。
舉例來說:09年海淀一模中的綜合性學習題考查的是對漢字發展的分析,請看下面這道題的題干:
下面兩則材料准備用於「漢字的發展」這一欄目,為了幫助大家明確主要信息,請你簡要概括這兩則材料的內容。(2分)
題干當中沒有明確就什麼問題進行概括,但是卻把概括的方向和內容隱含到了其中。我們需要做的工作一是確定方向:漢字的發展。二是仔細揣摩材料中哪些信息可以體現發展?三是結合分值做出最後表述。
再看2010年海淀一模的綜合性學習題:
在宣傳活動的起始環節,你要向大家介紹孔子學院的作用,請你從下面的材料中提取兩條主要信息。(2分)
這道題很多同學都丟分了,丟分的原因就是因為審題不清。題干當中還是沒有直白的告訴你就什麼問題來進行提取信息。只是給你設置了一個場景,讓你幻化成為本次活動的組辦者。答題思路與上題如初一轍。不過這次你要重點揣摩的詞語是「作用」二字。
而今年的綜合性學習題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相信考生在此項上面丟分也不會太多。針對於第一題來看,失分主要集中於答題點寫不全這種現象上面。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要有兩種策略,一種針對於文字材料,要學會以句號為單位進行細致切分,再認真比對,最後得出結論,在此過程中,一定要細致。另一種是針對於表格形式的材料,那麼我們在處理這種材料的時候,一定要抓住數據之中帶給我們整體趨勢和方向的信息。
第四大題文言文考查了《陳涉世家》。體型設置跟往年相比沒有什麼較大的變化。從中我們也可看到北京市在文言文考查方面只選擇課內文言文作為考查點的弊端:體型很老,出題角度已經面臨江郎才盡的局面。再不改革,恐怕很難有新鮮的東西誕生。不過,今年中考之前,很多學校將《讀<孟嘗君傳>》作為一篇重點考查的文章列入了復習范圍,這有可能是明年中考文言文考試改革的一個信號彈。包括之前初二期末統測出現的課內加課外,兩篇相比而考的形式,很有創意。這也進一步推進了文言文知識學習由內向外遷移的進程。希望2011年北京中考文言文考查能出彩出新。
第五大題現代文閱讀。其中記敘文《憶冼星海》分別從文章內容和寫作手法兩方面來出題。出題角度緊緊圍繞分析「冼星海」個人的人物形象來展開。全篇以「憶」為線索,貫穿全文,分別從三個片段(聽《黃河大合唱》、讀自傳、在西安與其見面)來描寫其人的。感情基調逐漸升高。全文敘議結合,感情充沛,是一篇上乘的敘事性散文。最值得回味的是最後一道題:簡要分析作者是怎樣把只見過一面的冼星海描寫得生動而感人的。(不超過150字)。
這道題的題干容易讓人理解偏差,一種理解方式是縱觀全文,就全文來看,作者是如何描寫冼星海的。另外一種理解方式是指就兩人在西安見面那一次來具體分析作者如何描寫冼星海的。這兩種答題角度都是可以的,參考答案上已經做出了詳解和分析。這一點應該說是本次考試的一個最大亮點。命題人在出題的時候不再像以前一樣一味堅持「唯我獨尊」的出題思路,而是換位,開始站在答題者的立場上來出題,真正地抓住了語文學科思想性、多面性的學科特點。
說明文《街頭雕塑》的考查點依然側重於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讀懂說明文是做對題的前提,並且也要學會學以致用。真正做到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議論文《創新的快樂從哪裡來》,從表象上來看,好像今年沒有從論點、論據、論證三方面來進行考查,但是細細分析,發現這三道的設置均是圍繞以上提到的三點。第一道題實質就是在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第二道題其實就是在考查②-④段的論證過程,只不過更加側重於對文章內容的闡釋。第三道題是在考查對議論文論據的分析。這三道題出的非常精巧。既覆蓋了中考考生大綱對議論文的考查要求,也能夠考查到學生閱讀議論文的靈活處理能力。其實,考查的最終目的無非是讓學生更能抓住議論文的特點,明確議論文的寫作特徵,理順議論文嚴密的邏輯性。
第六大題 作文《凝聚》。
本次作文題目既不想08年中考作文題《向前!向前!向前!》那樣怪異,也不想09年《——並沒有結束》那樣令人費心琢磨。外行看來稍微有些平庸,但是仔細一分析,卻發現,此題目好寫,但是寫好卻不容易。
「凝聚」這個題目是個大題目,首先我們應該考慮「凝聚」的主語、賓語是什麼?換句話說 XX 凝聚 XX .下面我們再來仔細品味提示語:
凝聚親情,才會有幸福的家庭;凝聚友誼,才會有溫馨的集體;凝聚愛心,才會有和諧的社會;凝聚智慧和力量,才能夠戰勝困難,實現理想……請以「凝聚」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提示語從家庭(親情)、集體(友誼)、社會(愛心)、個人(智慧和力量)四個角度來啟發考生。
到此,審題這一關已經順利通過。下一步就是構思,任何一個人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一定不好忽略核心:團結的力量。而且一定要注意如何將「凝聚「的過程寫明白。將大的題目落實到小的事件上去。這樣做,才能寫好這篇文章。寫這篇文章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很多學生一味的喊口號,說套話和空話。很難將文章具體化,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文章必將落入末流,而且這篇文章要想取得高分,必須要寫出真情實感。這是中考作文評分標准中明確提到的。再就是這個題目顯然與當今實事相聯系,無論是剛剛過去的玉樹大地震、還是正在上演的「世界盃」,都能夠完美闡釋出「凝聚」的具體含義。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多多留心身邊的人和事,素材就不會缺乏,而且還能保持常新。
縱觀2010年北京中考語文試卷,嚴格遵循考試大綱要求,穩中求變,易中有難,整張試卷不乏亮點,既符合初中學習著重夯實基礎的教學重點,也突出了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考查。
Ⅱ 2014,,2015年北京語文中考試卷及解析(word版)
Ⅲ 北京中考的語文怎麼提分呢
中考語文主要是考察孩子古文鑒賞、文言文、閱讀理解以及作文,因此中考語文提分就必須掌握語文技巧和方法,作文新斯文語文老師,我這里結合幾點我們學校方法,希望可以給你一些幫助
Ⅳ 北京中考語文考筆順難倒考生 網友:有意義嗎
這個肯定有意義
就好比知道對錯,卻不知道對錯的原因,這樣不行
Ⅳ 歷年北京中考語文文言文考了什麼
近五年北京市中考試題——文言文閱讀
07年四、文言文閱讀(共9分)
閱讀《桃花源記》選段,完成第10-13題。
林盡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①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不迷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①[余]有版本寫作"餘"。
10.下列各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與現代漢語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項是( )(2分)
A.良田 無論 B.絕境 問津
C.問訊 間隔 D.交通 妻子
1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字的意思。(2分)
(1)便要還家 要:
(2)欣然規往 規:
1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2分)
(1)才通人 翻譯:
(2)便扶向路 翻譯:
13.請你用自己的話,說出桃花源人與漁人的交談都涉及了哪些內容。(3分)
答:
四、本題共9分
10答案:D 11答案:(1)邀請 (2)計劃;打算
12.答案:(1)僅容一個人通過。(2)就順原路回去。
13.答案要點:①桃花源人問漁人從哪裡來。②挑花源人向漁人說明自己來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漁人詢問外界的情況。④桃花源人囑咐漁人不要向別人提起這里的情況。
08年四、文言文閱讀(共9分)
閱讀《岳陽樓記》選段,完成第10—12題。
若夫淫①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②,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① [淫]有版本寫作「霪」。②[曜]有版本寫作「耀」。
10.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3分)
(1)檣傾揖摧 摧:________
(2)浮光躍金 金:________
(3)把酒臨風 把:________
1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3分)
(l)山嶽潛形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長煙一空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靜影沉璧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登樓者面對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或「感極而悲」,或「其喜洋洋」,這樣的情懷分別源自他們怎樣的人生經歷或思考?(用原文回答)(3分)
「感極而悲」源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喜洋洋」源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閱讀(共9分)
10.答案:(1)斷折 (2)金色 (3)持(執)
(共3分。共3道小題,每小題l 分)
11.答案:(l)山嶽隱沒了形體。(2)大片煙霧完全消散。(3)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共3分。共3道小題,每小題1分)
12.答案:「感極而悲」源自:去國懷鄉 憂讒畏譏
「其喜洋洋」源自:寵辱偕忘
(共3分。共3句,每句1分,多答l句扣1分,扣完為止)
09年四、文言文閱讀(共9分)
閱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完成第10—12題。
①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高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10.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舜發於畎畝之中 發:______________
(2)人恆過然後能改 過:______________
1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4分)
(1)餓其體膚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拂亂其所為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閱讀第②段,說出就「國」而言,「死於安樂」中的「安樂」指的是什麼。(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閱讀
10.答案:(1)起,指被任用(2)犯錯誤(或:犯過失)
11.答案:(1)使他經受飢餓(之苦)。(或:使他經受飢餓,以致身體消瘦)(2)使他做事不順。(或:所行不順,使所做的事顛倒錯亂。/在他做事時,使他所做的事不順利。/所行不順,使他的經歷總是不順暢如意)
12.答案:無法家拂士,無敵國外患。
10年四、文言文閱讀(共8分)
閱讀《陳涉世家》(節選),完成第10~12題。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①。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②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③」陳勝、吳廣喜,念貴,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④「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
【注】①有教材為「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②有教材此處為逗號。③有教材此處為嘆號。④有教材此處有冒號。
10.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今亡亦死 亡:
(2)宜多應者 應:
1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4分)
(1)上使外將兵 翻譯:
(2)置人所罾魚腹中 翻譯:
12.閱讀選文,寫出引發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原因。(用原文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閱讀
10.答案:(1)逃亡(逃走) (2)響應
11.答案:(1)皇上派(他)在外面帶兵。(2)放在別人所捕(獲)的魚的肚子里。
12.答案:失期,法皆斬。(或: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11年四、文言文閱讀(共8分)
閱讀《魚我所欲也》(節選),完成第12~14題。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①
萬鍾則不辨②禮義而受之。③萬鍾於我何加焉?④為宮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向⑦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②有教材為"辯"。③有教材為逗號。④有教材為嘆號。⑤有教材為逗號。⑥有教材為逗號。⑦有教材為"鄉"。⑧有教材為冒號。
12.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蹴爾而與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1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2分)
呼爾而與之翻譯:
14."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麼?(用原文回答)(4分)
四、文言文閱讀(共8分)
12.(1)及,到踐踏(用腳踢;踢)(2)停止。這里是"止而不為"的意思。(放棄;止)
13.輕蔑地呼喝著給他吃(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吆喝著給他)。
14.(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有需要再聯系哦好
Ⅵ 2010年北京市中考語文考試說明的詞語解釋
2008年甘肅省蘭州市中考語文答案1.皇 巷 朔 也 瀉 絞 思路分析:「皇」不要寫為「惶」,「朔」不要寫為「溯」,「絞」不要寫「交」。 只要准確掌握字音字形和字義就不難作答了。2.具一俱 謾一漫 催一摧對於同音異形異義字不可亂用。3.B思路分析:體會上下句子的關系和所寫事物的特點准確選擇。4.主謂配搭不當,將「開辦」改為「舉行」。 第一個「鳥巢」前加破折號。 思路分析:病句修改比較容易但指出病因比較難,標點符號題中「國家體育場」與「鳥巢」顯然是被注釋與注釋的關系,所以用破折號。5.(1)國務院辦公廳通知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6月1日起禁止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或6月1日起實行塑料袋有償使用制度。) (2)示例:贊成禁止商品零售場所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的做法;這樣可以減少塑料袋對環境的污染,也能幫助廣大市民樹立環保意識。 思路分析:第(1)題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屬於常規考查,第(2)題考查學生分析能力,先表明自己態度,然後陳述理由,主要針對節約能源和環保來談即可。 本題是綜合能力考查,對於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應多了解和關注。做生活的有心人。6.運用通感(或比喻)的手法;用心理感受(內心感受)「夢」與「愁」來描寫視覺形象「花」和「雨」,突出花的虛幻飄盪和「雨」的綿綿迷離,透出愁苦無依的心情。 思路分析:首先要從修辭方法或者描寫方法的運用上分析,其次要從內容上分析,或揭發情意或描寫美景等。 品讀是語文學習的難點。難在對「品」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也難在對詩的內容豐富凝練。7.A性情急躁者B苛求他人者c意志不堅者D不懂忍讓者思路分析:A中通過「從忙裡錯」「靜中安」可知應選「性情急躁者」;8中通過「反觀」「細論」等詞可知應選「苛求 他人者」;C中通過「恆心」「勇氣」可知應選「意志不堅者」;D中通過「忍」「退」可適應選「不懂忍讓者」。8.(1)此時無聲勝有聲 (2)今人不見古明月 (3)月有陰晴圓缺(4)近鄉情更怯 (5)梧桐更兼細雨 (6)春蠶到死絲方盡(7)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思路分析:(1)~(6)題為直接填寫了詩句,(7)題是提示性默寫,其中「梧桐、苔痕」容易寫錯。 本題難度不大,但有的學生失分很多,原因是「掉字」「錯字」填寫,所以要准確默寫。9.B思路分析:A項中「其」分別指的「滁州城」和「太守」;B項中「於」都譯為「在」;C項中第一個「之」是助詞,第二個「之」是代詞「亭子」;D項中第一個「故」譯為「所以」,第二個「故」譯為「原來」。 本題考查一詞多義,有實詞有虛詞,用分類積累法。有助於對詞語的掌握。10.(1)就。(2)寄託。(3)情趣。(4)茂盛的樣子。思路分析:這些實詞有的詞古今意義不同,如「意」現代漢語中指「意思、意義」,文中指「情趣」,而「寓」「輒」的意義跟現在差別不大,所以要結合語境來解釋詞的意思。11.群山是背景,一泉山間出,林深路曲,亭臨泉上;林映山秀,山襯水清,亭添泉趣。彼此輝映生色,構成詩一般的優美境界。 思路分析:作者採用了由大到小,由整體到局部的「縮短頭」手法,由「群山一西南諸峰一琅琊山一泉一亭」,這些優美景色構成生動畫面。 本題考查理解和表達能力,要點明山林、泉、亭的關系。12.(1)敞亮的樣子。(2)整齊的樣子。(3)都。(4)邀請。 思路分析:這幾個詞結合語境不難翻譯,其中的「然」應譯為「……的樣子」。13.(1)老人和孩子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2)這個人(漁人) 一一為(他們)詳細地說出自己所知道的。 思路分析:第(1)個句子難點在於用了借代修辭「黃發」指「老人」,「垂髫」指「兒童」;第(2)句是省略句,將省略內容補出就明白了。 對於文言句式要根據特點來譯,盡量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14.①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社會安定;②人民安居樂業,和睦相處,平等自由;③環境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