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10年浙江高考語文作文題目
2010年浙江省高考語文作文題簡析
作者:hyllm 加入日期:-06-08
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
2010年浙江省高考語文作文題簡析(原創)
1、2010年浙江高考作文題回放:
傳說有的雛鳥長大後,會銜食喂養衰老的母鳥。人們把此現象稱為「反哺」。
人類社會也存在類似現象。年輕一代對年長一代的文化影響被稱之為「文化反哺」。千百年來,在以父輩對子輩施教為主流的正統傳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猶如潛流引而不現,但在迅疾變化的當今社會,年輕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們在科學知識、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審美情趣等各個方面,越來越明顯地影響著年長一代,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角色常常發生轉換。
以「角色轉化之間」為題,可以講述故事,抒發情感,也可以發表見解。文體除詩歌外不限,字數在800字以上。
2、作文材料分析:
這個作文題對於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因為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角色轉換之間,都會有自己的認識和感悟,所以很容易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這和高考作文關注生活、關注人生的倡導是吻合的,利於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反省,從而調動起他們的情感思維,寫出有生活氣息的、鮮活的文章,從而體現出學生個體的寫作能力,不失為一道好題。在行文中,學生能否抓住「轉換」這個側重點,是立意是否准確的關鍵。
該作文材料第一段解釋「反哺」。第二段第一句闡釋「文化反哺」;第二句提示「正統傳承方式」是「父輩對子輩施教為主流」,「文化反哺猶如潛流引而不現」,點撥考生應對傳統文化作深層思考;第三句為考生提示寫作思維拓展的方向(寫作切入點):科學知識、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審美情趣等,而且明確告知考生,年輕人的反哺能力「越來越明顯地影響著年長一代」,「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角色常常發生轉換。」
愚以為,2010年浙江高考語文作文命題有如下特色:
(1)角度多元
文題可從多個角度切入。材料已點示:考生可從「科學知識、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審美情趣等各個方面」多角度切入寫作點;也可從施教者或受教者兩個角度分別切入;也可從施教者和受教者互相轉化的辯證角度切入。而考生思考的層面、語文的素養、識見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考場作文等級,這使得2010年的浙江作文題更具區分度,更符合高考選拔性考試的要求。
(2)思維理性
命題《角色轉化之間》隱含著一對關系:施教者與受教者。由傳統的「父輩」對「子輩」的施教,到迅疾變化的當今社會,年輕人對長輩的文化反哺能力,需要考生在立意方面作出理性的辯證思維,對「傳統文化」和「文化反哺」都要有自己的正確認識,這樣方能立意准確。
(3)文題中性
命題《角色轉化之間》,既可以寫成記敘文,記敘兩代人之間對文化的認識差異和互相影響,也可以寫成散文,抒發自己對文化反哺現象及本質的情感;更可以寫成議論文,直接闡述自己對文化反哺中角色轉換的看法。任何一種文體都可以切合這個命題,因而文題是中性的。
(4)關注現實
2010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題繼承了2009年的「綠葉對根的情意」這個材料的命意,仍舊著眼於現實文化的困境:商品大潮洶涌而來,網路文化四處泛濫,外來沖擊無孔不入,在這物質享受高於一切的現實社會,在這娛樂至上娛樂至死的年代,在「科學知識」的傳承、「價值觀念」的分歧、「生活方式」的改變、「審美情趣」的更新上,我們很多人不知覺地失去了許多可貴的東西,作文將人們的視角帶入了當下,關注了現代社會文化,更關注了我們的精神。如果說,2009年浙江高考語文作文題比較感性和抒情,那麼,2010年的浙江高考語文作文題則更重理性和思辨。從這一點來說,作文難度有所提高。
(5)指向深刻
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是一個民族生存之根,而文化需要傳承和創新,既不能囿於傳統畫地為牢,也不能否定拋棄傳統而另起爐灶。文題引導考生反思文化,以期讓中華文化煥發生機,形成強烈的感染力,產生巨大的文化輻射力,使我們的民族文化真正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
3、寫作要點:
(1)全面理解材料,命題作文不能另起話題。如單寫「反哺」或僅寫物質生活上子女對父母長輩的反哺就是片面理解材料,審題不準確。
(2)可以以敘述為主,講講自己對家長的引導,比如看超女和快樂男聲,看非誠勿擾,沒有青年人引導,家長幾乎不可能看此類節目並產生興趣。 至於這個「反哺」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各站在自己的立場闡述就好。
(3)激活大腦庫存的知識和經驗,培養創新精神和關注現實的認識觀,引導心靈的真善美和思維的開闊和多樣。扣住「文化反哺」,將個體心理上升為一種群體情感傾向,一種公眾認同的正確觀點,則有望寫出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佳作美文。
『貳』 求浙江高考語文近5年現代文閱讀文章。題目及答案。 感謝
在【感恩生活】一文中,我們在失敗和不幸時更要感恩生活其意義是什麼?
『叄』 浙江省語文高考是全國卷嗎
不是,浙江省自己命題的,數語外是全國卷
『肆』 浙江高中語文名著要讀哪幾本
恩,其實呢,並沒有確切的規定。
但是我是浙江剛剛高三畢業的學生。。於是據我內的經驗來告訴你吧容
親最好能讀一下古代的《論語》《資治通鑒》《史記》,《呂氏春秋》因為呢,文言文的閱讀如果是人物傳記的話,大多會出自這些書中。。當然《莊子》詼諧充滿智慧的短小文章也是近年比較受喜愛的。
現代的話,建議讀一下歐洲的小說。。。比如說歐亨利的各種短篇,還有歐洲的散文,小說。。
中國的書,《圍城》。。史鐵生的作品(因為最近史鐵生才去世,所以他的作品建議多讀),其實魯迅的話,建議去讀,不過要看解析的、、他的思想比較曲折,表達所用的詞彙有比較獨出新裁么、、
還有古詩詞鑒賞,納蘭容若《飲水詞》(看不懂的話,可以去看看安意如的書)秦觀,蔣捷,易安,大小李杜的作品。還有孟浩然,六一居士等等。。
當然不能忘了默寫。。課本上的一定要背出喲。。然後課外積累,比如,《詩經》,《易經》等很多都是出自這里的名句。。
我這都是三年高中總結出的經驗了。。所以斗膽就把我的學習方法介紹給你了。。所謂名著其實也不是多多益善,要注重理解啦。。語文是積累的科目,不如數學,等理科。。。
『伍』 浙江新高考語文考社科文,人物傳記嗎
語文是語言文字、語言文章、語言文學、語言文化的簡稱,其本義是語言文字。語版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權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准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而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語文課之「語文」一詞原系國語(白話文即語體文)與國文(文言文)之合稱。
『陸』 浙江高考語文考試時間規劃
浙江高考語文考試時間規劃:
一、進入考場,首先要做的是讓自己冷靜下來。具體做法是: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後告誡自己:「欲速則不達」,「不要著急,按時交卷就行了」。
二、開考鈴聲響前有5分鍾時間讓你瀏覽試卷。此時不可用筆答題,否則違反考紀。你可以一邊深呼吸,一邊看試卷,但切記不可看作文題,以免影響答題情緒。
三、開考鈴聲響後允許答題。答題過程中要注意避免以下幾種心態:1、偏急心態,為了搶時間,沒有審清題目條件,慌忙答題,解決方法是心中默念:「匆忙做題,做了也白做」。
2、固執心態,久攻不下的試題,又不願意放棄,徒然浪費時間,解決方法是心中默念:「我攻不下,別人也攻不下,暫時先擱著,做了其它題目後或許會有靈感」。
四、時間安排策略
分配時間要服從於考試成功的目的,基本原則就是保證在能夠得分的地方不丟分,不容易得分的地方爭取盡可能多得分。在具體操作上,要求考生做到「量菜吃飯」,按「分數時間比」實用原則,分值大的題目多花些時間,分值小的題目少花一些時間;一看就會做的題目先花時間,需要考慮一下才能解答的題目放在第二梯隊完成;難度最大的或從來沒有見到過的題目,放在最後攻關。
時間安排大致可以是這樣的:Ⅰ卷50分鍾左右, 12—20題50小時左右,作文原則上不得少於50分鍾。
『柒』 浙江語文高考
(一)古文(12篇)
《論語》(《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語文學科教學指導意見》中規定的篇章)
1、《為政以德》——2.1、2.3、16.1章從「丘也聞有國有家者」到「而在蕭牆之內也」 (第1頁、第2頁)
◎2、《克己復禮》——12.1、3.1、16.2、13.3章(第7頁、第8頁)
3、《知其不可而為之》——18.5章和18.7章從「子路曰」到該章結束部分
(第18頁、第20頁)
4、《仁者愛人》——1.6、5.26兩章(第23頁、第24頁)
◎5、《君子之風》——15.9、4.16、6.11、7.16、7.19、6.23、8.7章(第28頁、第29頁)
◎6、《周而不比》——2.14、16.4、15.23、12.24章(第38頁、第39頁)
7、《誨人不倦》——7.8、11.22章(第53頁、第54頁)
◎8、《高山仰止》——17.4、9.11章(第58頁、第59頁)
9、《沂水春風》——從「點!爾何如?」到「吾與點也!」(第63頁)
◎10、《中庸之道》——11.16、13.23、13.24、17.13章(第67頁、第68頁)
古文背誦:
◎1、孟軻《孟子》——《寡人之於國也》(必修四 第4頁)
2、荀況《荀子》——《勸學》(節選:從「君子曰」到「用心躁也」)(必修一 第35頁)
3、莊周《莊子》——《逍遙游》(節選:從「北冥有魚」到「而後乃今將圖南」)
(必修五 第93頁第一、二、三段)
◎4、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從「廉頗曰」到「為刎頸之交」)
(必修三 第101頁最後一段)
◎5、司馬遷——《報任安書》(節選:從「古者富貴而名摩滅」到「難為俗人言也」)
(必修五 第74-75頁第五、六段)
◎6、王勃——《滕王閣序並詩》(節選:從「時維九月」到「豈效窮途之哭」)
(必修四 第70-71頁第二、三段)
7、韓愈——《師說》(必修一 第37頁)
◎8、杜牧——《阿房宮賦》(必修二 第71頁)
◎9、歐陽修——《秋聲賦》(節選:從「余曰」到「物過盛而當殺」)
(必修四 第73頁第二段)
10、蘇洵——《六國論》(節選:從「齊人未嘗賂秦」到「是又在六國下矣」)
(必修二 第70頁)
11、蘇軾——《赤壁賦》(必修一 第84頁)
(二)古詩詞曲(12篇)
◎1、《楚辭》——《漁父》(必修五 第77頁)
◎2、李白——《蜀道難》(必修四 第59頁)
3、杜甫——《登高》(必修四 第61頁)
4、白居易——《琵琶行》(必修四 第62頁)
◎5、李商隱——《錦瑟》(必修四 第64頁)
6、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必修四 第66頁)
◎7、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必修四 第66頁)
8、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必修四 第67頁)
9、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必修二 第75頁)
◎10、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必修四 第67頁)
11、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必修二 第76頁)
◎12、王實甫——《長亭送別》(節選:【端正好】【滾綉球】【一煞】【收尾】)(必修五 第50頁第一、二支曲;第54頁最後兩支曲)
O(∩_∩)O謝謝
『捌』 浙江高考語文閱讀題太難原作者:我也不會做。都是人類,為什麼還要難為自己呢
那些答案其實是命題人自己想出來的,作者其實也有不知道的地方
『玖』 浙江高考語文考文學常識嗎
必考,哪個省的語文都考,應該說現在小初高都會考文學常識,且比列漸增。
文學常識廣義指涵蓋文化的各種問題。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學中的地理,歷史各種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們眾所周知的文學習慣。
你可以看看這個鏈接。
2019高考語文試題解析
『拾』 2015年語文浙江高考作文。
題目:
古人說:「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則為文急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應該是一致的。
金代元問好《論詩絕句》卻認為「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藝術家筆下的文雅不能證明其為人的脫俗。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離的。
材料詳細解讀:
1.材料本身的重點詞句及關鍵信息:
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則為文急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應該是一致的。
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藝術家筆下的文雅不能證明其為人的脫俗——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離的。
這則材料前後兩句話中心意思相反。而每句話,都可分為三層來理解:一是觀點態度,是言為心聲,文如其人,還是文章中的聲音失真,要判斷一個人的人品,不能光看他的文章,更要觀察他的為人;二是人與文的具體表現,前一句表現為人個性的偏急澄淡與為文的急促悠遠,而後一句第二層具體表現為人與文的趣味問題,即雅俗問題;三是對第一層觀點態度的具體闡述,即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一致,或者是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背離。
2.思考材料可以寫作的角度與立意:
a.側重於談言為心聲,文如其人,即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應該是一致的,文章的風格即昭示著作者的人品與人格。當然,海風陸老師提醒大家,文章最好不要只論述這一點,而對材料中後一句話的意思避而不談,否則就很難體現出一個高中生該有的思辨性。
b.側重於談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背離,即文章中的聲音失真,要判斷一個人的人品,不能光看他的文章,更要觀察他的為人。跟上述角度與立意一樣,文章最好不要只論述這一點,而對材料中前一句話的意思避而不談。
c.綜合前面兩者,談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有的是一致的,有的是相背離的。因此,判斷一個人的人品,既要研究他的作品,更要看重他的為人,即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不要被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浪漫或高尚所蒙蔽。
d.綜合前面兩者,談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在一個人身上,有時是一致的,有時是相背離的。因此,更多地應該知人論世,看作者作品中所發表的言論是在何種情境下出於何種目的才發表的。
e.超越材料中所給出的「人品與文品」的關系來談,開掘兩者新的關系。比如,文品,將引起一個有良知的作家的反思,進而促進他的人品轉向高尚,轉向個性的從容,轉向趣味的高雅。
f.文以載道,道因文而生,文道相依,自古如此,有高的人品,才有高的文本。但是,卻不能將人品與文品等同而論,希望考生們能將此作為最佳立意。
其實要了解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首先我們先了解人品與文品的含義。何為人品,思想素質與道德修養歸結一點,落實到每個靈魂深處,就叫人品。而文品指文章的品格和風格,即人品理論的變異與總結的不同階段。應該指出的是,「人品」與「文品」,其中的「品」,應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胸襟、趣味等。
可用素材推薦:
1.拜倫:在他的詩歌里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個為理想戰斗一生的勇士;他積極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並成為領導人之一。據說他的個性很容易急躁,但他寫作時,往往是非常安靜沉穩地寫作。
2.「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孔子強調「詩教」,認為詩與樂可以對培養人的道德有巨大作用,而孔子的這一切都在其弟子和他一起整理的《論語》中體現,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記錄了下來,正是因為孔子自身對「仁」與「禮」的追求,對「詩教」的追求,他的《論語》,他的思想在中國歷史上乃至現在都有很深刻的影響。
3. 文章《人品和文品》有很多很好的。
人品的說法由來已久,有人稱為人格,有人名為品質,我們本地俚語叫「底」,或者叫「料」。一個人到底有沒有人品呢?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僅憑一個人的言論就能斷定他(她)人品的好壞嗎?特別是網路時代的言論有多少可以反映一個人的人品問題,這是值得商榷的問題。
範文:談文品與人品
人們常說「道德文章」,將道德與文章並稱,強調立人對為文的影響,追求文品與人品的統一。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曾經說過:「有德者必有言。」將言語與品德聯系起來,認為德行的好壞直接決定著言辭的好壞,言辭被認為道德修養的自然流露。漢代揚雄在《法言》中則更形象地描述道:「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認為從作品的格調高低可以直接判斷出作者的品質的高尚與卑下。南朝劉勰在其集大成的文學理論著作《文心雕龍》中也指出:「世遠莫見其面,文輒見其心」。可以說「文如其人」是中國古代文論中影響深遠的命題之一,儼然成為一個格言,一條定律。
的確,縱觀歷史長河,許多偉大的作家都是文品與人品的高度統一。正因為性情高古清正,陶潛唱出了一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遠之歌;正應為憂國憂民心懷天下,杜甫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悲壯的喟嘆;正因為經歷世事滄桑看淡人生起伏,蘇軾寫下了「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深有禪意的詞句。
然而每個命題的都不是無條件成立的,清代葉燮之論:「功名之士,必不能為泉石淡泊之音;輕浮之子,必不能為敦厚大雅之響」中兩個「必」字,就下得過於片面、輕率了。文如其人的說法也不是在所有人身上都能完美的體現。無論中外,文品較高而人品不佳,甚至十分底下者,亦累見不鮮。西晉潘岳性情輕浮急躁,趨炎附勢,曲事權臣賈謐。他常同劣跡昭彰的石崇一起等候賈謐出門後,「望塵而拜」。這樣一個精於逢迎拍馬,阿諛奉承的人卻留下了恬淡高潔,清新淡雅,為人稱贊的《閑居賦》。對此,金代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中不禁發出這樣的反問:「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閑居賦》,怎信安仁拜路塵。」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說出「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家喻戶曉的至理名言;在其著名的《培根論文集》中,論友誼、講人生、談真善美的絕妙好句俯仰可拾。但他卻是一個德行有虧的人,身為大法官,卻公然接受賄賂;為了博得女王好感,而出賣對自己有恩的好友。其文品與人品完全分裂,公然背叛了自己主張。
由此可見,文品與人品既可以和諧統,又有可能全然矛盾。「文如其人」,是我們大多數人美好的願景。我們不能因為文人無行就否定文人的寫作成就,甚至視其作品為洪水猛獸;也不能因為其文學成就而將某位無行文人的一切缺點都掩蓋起來,給他帶上巨大的光環。
錄取啦獨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