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深圳中考語文一本通說明文閱讀答案
一、精神棲身於茅屋
1、那些熱愛精神事物的人;清貧的物質生活;一個熱愛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於物質的奢華的。 (答案摘自WJW)
2、不能。這句話將作者「安於清貧的生活」的觀點與「苦行僧的哲學」區分開來,避免造成讀者誤解。使論證更加嚴密。同時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答案摘自WJW)
3、道理論證:補充論據示例:鳥翼上繫上了黃金,這鳥便永不能再在天上翱翔了。(答案摘自WJW)
4、示例:追求更好的生活本無可厚非,但不能被無盡的物慾遮住了雙眼,過於追求奢華,從而淪為物質的奴隸、精神的乞丐。我們應該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過一種更有價值的生活 。(答案摘自WJW)
二、和諧明善
1、和諧是求善、顯善更明善,只有明善才能贏得和諧、享受和諧,二者相輔相成。(答案摘自WJW)
2、道理論據 大量引用名言,有力地證明了「從古到今,人們對善都是倍加推崇、竭盡贊美,奮力追隨、屢加發癢的」。或有力證明了「和諧明善,要義在揚」。(答案摘自WJW)
3、過渡作用 事例:謝言信為了一句誓言,幾十年如一日照顧亡妻的父母和弟弟,這種善義之舉令人稱道。(答案摘自WJW)
4、「明善」不應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更應該落實到行動中,只要人人努力,獻出一點善,這個世界定會變成一個充滿和諧,和善,充滿愛意的人間。(答案摘自WJW)
5、示例:(1)一短句為主,簡明快捷,節奏感強。如「貴了不驕,富了不奢,謙以對人,虛以接物」。(2)句子多用排比。對偶等修飾手法,增強語言的氣勢,如「惡言惡語,難有和諧;刀槍相見,難覓和諧;你死我活,難見和諧。」(答案摘自WJW)
三、小議傳統讀書教育
1:傳統讀書教育是成功的 (答案摘自WJW)
2:④⑤⑥三段分別是從古人讀書的方法和目的兩個角度論證的。三段內容是遞進關系。 (答案摘自WJW)
3:先提出「一個人讀書怎麼樣,關鍵在讀書習慣、讀書能力和讀書情趣的培養」的觀點,然後指出孩童時期是一個人開發心智、引導情趣、培養習慣和技能的最佳年齡段,最後舉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先生因童年受到良好的傳統讀書教育而一生勤奮讀書的事例來印證自己的觀點。 (答案摘自WJW)
四、現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
1、.現代人需要敬畏之心。(答案摘自WJW)
2.證明:「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敬畏感「這一觀點。 (答案摘自WJW)
3、.示例一:在食品中添加有害物質牟利,危及消費者的健康。 示例二:在建築工程中偷工減料,威脅人們生命安全。示例三:生活中有些人亂扔垃圾,污染環境,危害健康。 (答案摘自WJW)
4、大自然的智慧遠遠高於人類的智慧,人要對自然存在有敬畏之心。 (答案摘自WJW)
五、多一些寬容
1.論點是「多一些寬容」,(或「寬容是一種高尚的人格修養(答案摘自WJW)
2.例:互諒,因為只有雙方的胸懷都很寬廣,心胸不狹隘,才有可能做到;四者之間應該是逐層遞進的關系,「互愛」的要求是最高的。(答案摘自WJW)
13.補充論述寬容與無原則的遷就、善惡兼容等的區別,使論述更嚴密,結構更完整。(答案摘自WJW)
14.自己想
15.自己想
六、奮斗的另一面
1.指的是「消極適應」(或:適應環境也是奮斗的組成部分)。(答案摘自WJW)
2.教授是以獅子、老虎、熊等猛獸為例,從反面舉例論證了自己的觀點,這樣更具說服力,論證效果更佳。(或:獅子、老虎、熊等猛獸善於拼搏、廝殺而不會適應環境從而導致生存境況岌岌可危,教授通過這一事實告訴學生要學會適應環境,這是從反面舉例,能更好地證明自己的觀點。)(答案摘自WJW)
3.本題沒有惟一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示例:①同意。因為人生在世,既會有鮮花和掌聲,也會有荊棘和坎坷。面對不同的人生境遇,我們都應該保持一種積極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②不同意。因為人生在世,總會遇到不同的機遇和挑戰。面對挫折和不順,我們不應盲目抗爭,可在暫時的退讓和消極適應中理性思考,積蓄力量,尋找機會再去拼搏,從而成為命運的主宰者。(答案摘自WJW)
4.示例:①司馬遷忍受「宮刑」的恥辱,在獄中潛心創作了「史家之絕唱」《史記》。②越王勾踐屈做「階下囚」,卧薪嘗膽,最終消滅了吳國。(答案摘自WJW)
七、年輕人也需要反省
1.年輕人更要善於反省 (答案摘自WJW)
2.①強調反省的重要 ②弓I出論題(答「引出論點」也可) ③作為論據論證論點
④引起讀者閱讀興趣 (答案摘自WJW)
3.①自身所作所為 ②別人的經驗教訓 ③挫折和失敗 (答案摘自WJW)
4.表明「取得同樣的成功、避免同樣的失誤」是有可能但也不確定的結果,語言准確、嚴密 (答案摘自WJW)
{2}文學作品閱讀
三、光陰里那些手繪的花朵
1、滿懷激情張揚的青春個性。②活力四射的叛逆個性和獨立自我。(答案摘自WJW)
2、示例:哇,那是多麼美麗嬌艷而又姿態萬千的一朵朵山茶花。同學們都為之欣羨。(答案摘自WJW)
3、青春活力,有個性,聰明有才氣,心靈手巧。(答案摘自WJW)
4、我認為同學們對手繪的喜愛是一種正當的興趣愛好,無可厚非,應該加以引導而不是「壓制」。 (答案摘自WJW)
四、彩蝶樹
1、主要寫了彩蝶樹的花和葉;彩蝶樹是極為尋常但又極為出色的一種樹。(答案摘自WJW)
2、寫法上:都使用擬人的手法描寫了花盛開時的熱鬧。 內容上:選文側重洋紫荊花的色彩種類多、次第開放;
《紫藤蘿瀑布》則強調紫藤蘿花開得繁盛歡快。(答案摘自WJW)
3、作者對失去朋友的惋惜。對親人緬懷朋友的欣慰,與對眼前美好生活的珍惜。(答案摘自WJW)
4、豐富了文章內容;與下文相呼應,融為一體;激發讀者閱讀興趣;深化文章主題。(答案摘自WJW)
5、作者曾經有過與「童話」中的「朋友樹」相似的經歷,所以看到「朋友樹」就想起了自己「生死與共,肝膽相
照」的戰友。 (答案摘自WJW)
五、那一扇門
1.a、孤獨苦悶(絕望自卑);b、萌生希望(看到希望);c、重拾信心(重啟心門)(答案摘自WJW)
2.比喻,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人們對少年的提防和厭惡;用鄰居對少年的態度反襯老人對少年的信任和幫助。(答案摘自WJW)
3.實指的"門":
①少年的家門:少年把自己關在家裡的門;
②老人的家門:老人有意為少年未鎖的那扇門。
虛指的門:
①少年的心門:少年因為自卑,將自己封閉起來,不敢與別人交往;或者:少年在老人的引導激勵下,終於重啟心
門,恢復了生活的信心。
②人們的信任之門:別人厭惡他、防範他,不再信任他,對他關起一扇門。或者:老人主動接近他,與他交往,巧妙為他打開的一扇信任之門、自信之門。(答案摘自WJW)
4.(1)主人公是"少年"。小說以"少年"的心理歷程為線索,敘寫了他痛改前非,最終走上正途的故事,表達了只要有改過自新的決心,勇敢地推開"那扇門",就能走向光明的主題,所以主人公是"少年"。(答案摘自WJW)
(2)主人公是"老人"。因為在別人遠離、防範少年時,老人卻主動接近他並給他信任;老人用智慧保護了少年的尊嚴,巧妙地重塑少年的自信。老人對少年的教育體現了他的智慧,所以"老人"是主人公。
(3)"少年"和"老人"都是主人公。沒有少年的改過自新,沒有老人的巧妙引導,就沒有這個故事,"那扇門"是老人和少年合力打開的。所以,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他倆.
六、夜晚
1.靜謐、安寧 、思鄉 (答案摘自WJW)
2、示例:雲彩是飄在藍天上的一條綵帶。(答案摘自WJW)
3.(1)不能。「篩下」比喻月光給人深刻地留下印象,程度比「落下」等來得深,且形象生動。 (答案摘自WJW)
(2)示例①:摘錄:禾苗上飄搖的月光,溪流上跳動的月光,樹林剪影里隨著你前行而且同步輕移的月光,還有月光牽動著的蟲鳴和蛙鳴,無時不在他們心頭烙下時間的感覺。 寫法妙處:在這句話中,作者用化靜為動的手法,寫出月光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它們在溪流上跳動,在樹林剪影里隨著你同步輕移。 示例②:看月亮透過樹蔭篩下的滿地光斑,閃閃爍爍,飄忽不定;聽月光在樹林里叮叮當當地飄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嘩啦嘩啦地擁擠。寫法妙處:在這句話中,作者用化靜為動的手法,寫出月光是有聲音的,它們時而丁丁當當,時而嘩啦嘩啦,帶我們進入了一個靜謐、安寧的境界。 (答案摘自WJW)
4、明白盛夏之夜是一個誰都沒看的地方. (答案摘自WJW)
5、對比、不想說(答案摘自WJW)
七、不可預知的奇跡
1、那道光、那隻山鷹。(2)永不言棄(答案摘自WJW)
2、這是老人對年輕人的鼓勵,激勵他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要放棄自己的信念。(答案摘自WJW)
3、自己想
4、自己想
(3)說明文閱讀
一、潔身自好的蓮花
1.形象地點出說明對象的特徵;引發讀者閱讀的興趣。(答案摘自WJW)
2.葉面上的灰塵經雨水清洗能變得清潔干凈。(答案摘自WJW)
3.①葉表面存在著非常復雜的多重納米、微米級的超微結構。或:葉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蠟質顆粒,覆蓋著無數的突包,每個突包的表面又布滿了更細的絨毛,在突包間的凹陷部分充滿著空氣。
②蓮葉上的水會在自身表面張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狀,風吹動水珠在葉面上滾動時,水珠沾起葉面上的灰塵從上面高速滑落。(答案摘自WJW)
4.使得葉面不沾水滴,保持清潔;能防止病原體的入侵,不易生病。(答案摘自WJW)
二、奇特的「電子生物」
1、「電子生物」的重要用途有:① 執行搜尋任務;② 當「間諜」』。(答案摘自WJW)
2、因為「電子鼠」』很難達到隱形的目的,而昆蟲除了體型小、不易被發現外,它們飛行的靈活性和敏捷性也是其他動物無法比擬的。(答案摘自WJW)
3、不久的將來」從時間上加以限制.說明時間不會太久遠;「很可能」表示雖然現在還是一種推
測,但作者對昆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昆蟲間諜」充滿信心。這些詞語的運用使語言表達更加准確。(答案摘自WJW)
4、能夠抓住「嚴謹」' 『一絲不苟」「勇於創新」(答案摘自WJW)
三、深層海水的利用
1、豐富; 營養豐富的食物 (答案摘自WJW)
2、儲量大 、 營養豐富 和 細菌含量少 (答案摘自WJW)
3、列數字 ; 說明深層海水是一種奇妙的「綠色葯品」(或:說明用深層海水治療先天過敏性皮炎療效良好) (答案摘自WJW)
4、C(答案摘自WJW)
四、我們的家園怎麼了
1.溫室效應在物理學上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對流等熱交換而產生的保溫效應。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答案摘自WJW)
2、① ② ③‖④‖⑤(答案摘自WJW)
3、不能。他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和嚴謹性。(答案摘自WJW)
4、少開車。多做公共交通工具,不亂扔垃圾,一紙兩用等(答案摘自WJW)
五、高明的大自然
1、不能。 「差不多」一詞說明了那些浮游生物吸收海洋中的碳接近三分之二(或不到三分之二),體現了說明
文語言的准確性。如果刪去,就說明達到了三分之二,與實際情況不符。
2、(1)不僅堅如磐石,而且還具有自我修復功能;(2)利用噴氣原理飛行(答案摘自WJW)
3、(1)總——分——總;(2)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
❷ 中考數學一本通答案
:其實初一初二沒必要做太多練習冊,認真將數學課本上的練習題理解透徹,課本知識點學好就可以了,初三就需要多大練習,加大題量!
❸ 1線超越書系,余剛主編的書,《新中考現代文考點閱讀 解題模式一本通》剛出來的,誰知道哪有買啊
它是值得的,或最後我沒法冬天會成為我的墓場懶惰的闊佬,給I.K. 三遍鈴響過,漸去漸遠的鈴聲他還能拿出什麼是你哈哈
❹ 深圳中考語文一本通
1、C。 A「言簡意賅」讀gāi,「追溯」讀sù;B「忍俊不禁」讀jīn;D「魁梧」讀wú,「熱忱」讀chén 。
2、C。A「抽噎」讀yē,「熾痛」讀chì;B「訕笑」讀shàn; D「緘默」讀jiān,「收斂」讀liǎn。
3、A。B「寒噤」讀jìn,「狡黠」讀xiá,「怒不可遏」讀è。C「哂笑」讀shěn,「乾涸」讀hé,「成吉思汗」讀hán。D「和煦」讀xù,「拮據」讀jū,「一抔黃土」 讀póu。
4、C。A「破綻」讀zhàn,「貯蓄」讀zhù,「隨聲附和」讀hè。B「澎湃」讀pài,「拈輕怕重」讀niān, 「一霎間」讀shà。D「迸濺」讀bèng,「相形見絀」讀chù。
5、D。A「下載」讀zài;B「苦心孤詣」讀yì;C「鍥而不舍」讀qiè。
6、C。A「啜泣」讀chuò,「面面相覷」讀qù。B「矯揉造作」讀jiǎo,「味同嚼蠟」讀jiáo。D「佇立」讀zhù,「綺麗」讀qǐ。
7、A。B「窺伺」讀kuī,「杳無音信」讀yǎo。C「畸形」讀jī,「湛藍」讀zhàn。D「汲取」讀jí,「越俎代庖」讀páo。
8、B。A「靜謐」讀mì。C「澄澈」讀chéng。D「慰藉」讀jiè。
9、B。A「參差不齊」讀cēn。C 「玲瓏剔透」讀tī。D「焦灼」讀zhuó,「重巒疊嶂」讀zhàng。
10、D。A「哺育」讀bǔ,「剽悍」讀piāo。B「女媧」讀wā,「獲益匪淺」讀fěi。C「驀然」讀mò。
11、D。A「傖俗」讀cāng。B「詰問」讀jié。C「鋥亮」讀zèng。
12、C。A「悲愴」讀chuàng,「莽莽榛榛」讀zhēn。B「稱職」讀chèn,「陰霾」讀mái。D「校補」讀jiào,「毛骨悚然」讀sǒng。
13、B。A「叱吒風雲」讀zhà。C「針砭時弊」讀biān。D「打折了腿」讀shé.
14、D。A「攢動」讀cuán,「攫取」讀jué。B「藩籬」讀fān,「羸弱」讀léi,「滑稽」讀jī;C「確鑿」讀záo,舊讀zuò。
15、A。B「跛腿」讀bǒ,「酷肖」讀xiào。C「巋然」讀kuī,「污穢」讀huì。D「髀骨」讀bì,「糟蹋」讀tà。
16、B。A「挑逗」讀tiǎo,「仙露瓊漿」讀jiāng。C「丫杈」讀chà,「呵責」讀hē。D「狩獵」讀shòu,「茅塞頓開」讀sè。
17、D。A「稽首」讀qǐ 「熱淚盈眶」讀kuàng; B「污漬」讀zì,「鞭撻」讀 tà C「烙印」讀lào ,「琴弦」讀xián。
18、B。A「慍怒」讀yùn,「汗流浹背」,讀jiā。C 「洗濯」讀zhuó。D「毛骨悚然」讀sǒng。 19、D。A「稀罕」讀han;「潛心貫注」讀qián。B「赫然」讀hè, C「惘然」讀wǎng,
20、D。A「扒竊」讀pá;B「風流倜儻」讀tǎng,「美味佳餚」讀yáo;C「嫉妒」讀jí,步履蹣跚pán。
21、B。A「深邃」讀suì;C「童心未泯」讀mǐn,「憂心忡忡」讀chōng;D「姊妹」讀zǐ,「斷壁殘垣」讀yuán。
22、D。A「妖嬈」讀ráo,「河畔金柳」讀pàn ,「竦峙」讀zhì B「腆著肚子」讀 tiǎn,C「扶掖」讀 yè,「半身不遂」讀 suí,「隱晦」讀huì。
23、C。A「重荷」讀hè,「一拍即合」讀jí;B「墮落」讀ò,「寶藏」讀zàng;D「重蹈覆轍」讀zhé,「抖擻精神」讀sǒu。
24、D。A折騰讀zhē,癖性讀pǐ; B「荒謬」讀miù,;C契合讀qì。
25、A。B「反省」讀xǐng,「計較」讀jiào;C「崔巍」讀wēi,「瓦楞」讀léng,D「星宿」讀xiù。
26、B。A「慷慨以赴」讀fù,「滿目瘡痍」讀chuāng;C「眼瞼」讀jiǎn,「秩序井然」讀zhì;D「挑撥離間」讀jiàn。
27、B。A「獎券」讀quàn,「愜意」讀qiè;「游弋」讀yì,「呱呱墜地」讀gū;D「參天」讀cān,「參差不齊」讀cēn。
28、A。「粗獷」讀guǎng。
29、C。A「地窖」讀jiào,「中軸線」讀zhóu;B「解剖」讀pōu,「文縐縐」讀zhōu,D「顛沛」讀pèi,「提防」讀dī。
30、D。A「笨拙」讀zhuō,B「蟾蜍」讀chú,「裝模做樣」讀mú;C「載歌載舞」讀zài ,「強迫」讀qiǎng。
31、B。A塾shú 龜jūn C「希冀」讀jì。D「干癟」讀biě 「稱職」讀chèn 。
32、B。A「鐫刻」讀juān,C「輟學」讀chuò,D「歸省」讀xǐng,「面頰」讀jiá
33、D。 A「庶民」讀shù,「風雪載途」讀zài;B「老嫗」讀 yù,「垢」讀gòu C「哽咽」讀yè 。
34、C。A「名諱」讀huì ,B「風靡」讀mǐ;D「對峙」讀zhì,「黝黑」讀yǒu
35、C。A「家醅」讀pēi,「祠堂」讀cí;B「巡捕」讀bǔ,「怵」讀chù;D「殲滅」讀jiān,「奢侈」讀chǐ,「摳門」讀kōu。
36、D。A「笑靨」讀yǎn,「悄然落淚」qiǎo;B「執著」讀zhuó,「日薄西山」讀bó;C「貶謫」讀zhé。
37、C。A「發酵」讀jiào,「肖像」讀xiào,「百舸爭流」讀gě;B「啜泣」讀chuò,「 蓬蒿」讀hāo,「噦」讀huì;D「綺麗」讀qǐ, 「即物起興」讀xìng。
38、A。「媚上欺下」mèi。
39、A。B「相公」讀xiàng,「夏侯敦」讀dūn;C「慪氣」òu,「桑梓」讀zǐ;D「解元」讀jiè。
40、B。A「間或」讀jiàn,「強人所難」讀qiǎng, C「粗獷」讀guǎng,「奄奄一息」yǎn;D「膽怯」讀qiè,「呻吟」讀yín,「歇斯底里」讀xiē。
41、 D。A「腳踝」讀huái,「寧願」讀 nìng;B「恐嚇」讀hè,「數見不鮮」讀shuò;C「昧」讀 mèi,「度德量力」讀 ó。
42、A。B「模式」讀mó,「脈脈」讀mò,C「簇新」讀cù,「周道如砥」讀dǐ;D「虔信」讀qián。
43 C。A「桎梏」讀kù;B「尷尬」讀gān,「湖泊」讀 pō ,「躡手躡腳」讀niè;D「懲罰」讀chéng,「禪讓」 讀shàn。
44、A。B「瘡疤」讀chuāng,「勉強」讀qiǎng,「轉彎抹角」讀mò,C「系鞋帶」讀jì,D「媲美」讀pì。
45. D。 A「怏」讀yàng,B「霄」應為「宵」,C「拗」應讀niù
46.B。 A「噤」讀jìn;C「剽」讀piāo,「愴」讀chuàng;D「玷」讀diàn,「必」應為「畢」。
47、B。A「諦」應為「蒂」 C「吁」讀音應為「xū」 D「底」應為「砥」,「鍥」應讀「qiè」
48、B。「禁」應為「噤」,「束」讀音是「shù」。
49、C。A「莫」應為「膜」 B「頹」應讀「tuí」 D「竟」應為「競」。
50、B。「馨」應為「罄」,「妍」應讀yán。
51、B。A「挲」念sā或suō,C「逮」念dài,D「誨」應為「晦」。
52、A.「訕」應讀shàn,「毯」應為「氈」。
53、A 。B「銀」應為「垠」 C「囿」讀音應為「yòu」 D「蔭」讀音應為第四聲,「貯」應為「佇」。
54、D。A「側」應為「惻」 B「攫」應為jué,「折中」因為「折衷」 C「潰」應為「饋」。
55、C。A「棲」讀qī,「消」應為「銷」 B「鎖」應為「瑣」,D「殷」讀「yān」。
56、A。「愴」應念chuàng,「唇」應為「蜃」。
詞語運用
1.A。 B「向」介詞使用有誤,應為「跟」;C關聯詞搭配不當,應為「只要……就……」或者「如果……就……」;D實詞「涉足」運用有誤,其意思是「進入某種環境或范圍」,用於此明顯失誤,直接換成「去」就行。
2.C。 「一竅不通」是指完全無知,本句的意思是李明不了解情況,並非無知。
3.B。介詞「以」在本句中應為「把」,才能跟下文的「作為」更好地銜接。
4.A。 B「不恥下問」是指「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同學之間不能這么說;C「崩潰」一般指堤壩或者情緒,不能用於樓房;D「無所不為」指什麼壞事都干。
5. C。A句「雷同」的意思是「不該相同卻相同」,用在這里顯然有誤;B句「最」字應為「再」。D句中成語「忘乎所以」意思是「因過度興奮或驕傲而忘記一切」,是個貶義詞,這里應該用「奮不顧身」。
6. C。「輕飄飄」本身就含有程度深的意思,不能再接受程度副詞「很、最」的修飾。
7. B。 A「由於」應改為「由」,並刪去「所」。 C「品位」是名詞,此句應該用動詞「品味」。 D句所使用的成語錯誤在於不理解詞語的感情色彩。「事半功倍」意思是:形容花費的勞力小,收到的成效大,是個褒義詞,但用在霸權主義者與掠奪者身上,顯然不當。
8. B。「七七八八」形容工作接近完成;大致、差不多;雜七雜八。A句中「否則」多餘,「要不是」已含有類似意思。C「深居簡出」用在這里很牽強,不合語境,屬於成語使用不當。D「狼藉」是「狼狽」的誤用。
9. .B。 「囊空如洗」多形容個人貧困或一時缺錢,災區受災不能用這個詞。
10.B。俗語「不是省油的燈」是貶義詞,意思是難以對付的人。用在此處感情色彩不對。
病句
1、A。 B句「廣泛」和「極大」重復,刪去「廣泛」。C「落實」後缺賓語,在句末加上「措施」。D缺主語,刪去「通過」或「使」。
2、C。 A「排出大量廢氣和雜訊」不妥,「雜訊」不能排出。B缺主語,刪去「在……過程中」。D「發出了」缺賓語,在句末加上「的倡議」。
3、B。 A「是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後面缺賓語,加上「的舉措」。C「有7至9個以上」不合邏輯。刪去「以上」。D「避免同類事情不再發生」語意相反,刪去「不再」。
4、A。 B項否定不當,刪去「不」;C項語意重復,刪去「目前」;D項關聯詞語搭配不當,「而且」改為「但是」。
5、D。 A「二千餘里左右」自相矛盾,刪去「左右」。B缺主語,刪去「令」。C「管理、認識、把握」詞序不當,應為「認識、把握、管理」。
6、D。 A「冒著」後面缺賓語,句末加上「的危險」。B主謂搭配不當,「態度」不能「提高」。C缺主語,將「他」提到句首。
7、D。 A「良好的心態」和「能否取得成功」不能搭配,刪去「能否」。B配搭不當,改為「為科學精神而獻身的居里夫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C「通過」和「使」只能保留一個。
8、D。 A「完善和建立」語序不當。B動賓搭配不當,將「水平」改為「能力」。C缺主語,刪去「在……下」或者「使」。
9、A。 B「用美的心靈去感受世界,用美的眼光去觀察世界」語序不當,顛倒過來。C「戲迷和中老年朋友」有交叉,不能並列。D缺主語,刪去「使」。
10、A。「想起」後缺賓語,句末加上「的情景」。
11、B。 A刪去「通過」或者「讓」。C「解決並發現」語序不當。D動賓搭配不當。「歡呼聲」不能「看到」。
12、C。 A語序不當,應為「日前,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先後對媒體表示將自動減薪」。B「炎熱的酷暑」語意重復,刪去「炎熱的」。D「通過」和「使」之能保留一個。
13、C。 A缺中心語,句末加上「的叢書」。B雙對單不搭配,刪去「否」。D「大約」和「左右」重復,刪去一個。
14、C。A「防止」「不再發生」自相矛盾,刪去「不」。B雙對單不搭配,刪去「能不」。D「只要……才能」關聯詞搭配不當,把「只要」改為「只有」。
15、D。 A語意重復,刪去「目前」。B「不刊之論」的意思是「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可改為「不經之談」。C「淋漓盡致」改為「體無完膚」。
16、C。A「認識」缺賓語,句末加上「的重要」。B「在學習與不學習這兩條路面臨我們抉擇時」語序不當,應為「當我們面臨著學習與不學習這兩條路的抉擇時」。D「完善和建立」語序不當。
17、C。雙對單不能搭配,去掉「是否」。
18、B。 A雙對單不能搭配,刪去「會不會」、「能不能」。C「橘子州」和「季節」不搭配,應為「橘子洲的夏天」。D缺主語,刪去「由於」或者「使」。
19、C。 A「通過」和「使」之能保留一個。B數量的減少不能用倍數表達。D「約」與「左右」重復,刪去一個。
20、A。 B語序不當,改為「體育健兒們紛紛表示,在即將舉行的廣州亞運會上一定要充分發揮自身水平」。C刪去「不再」。D「糾正並指出」顛倒。
21、B。 A「培養……水平」搭配不當,將「水平」改為「能力」。C「通過」和「使」只能保留一個。D雙對單,不能搭配,去掉「能否」。
22、C。A句的主語隱蔽於介詞短語之中,「他」放在「從」之前,主語顯露了,成分齊全了;B缺少賓語。「描繪」缺少賓語,可在「放鞭炮」後加上「的情景」;D句缺少主語,應該作主語的詞語。前頭使用了使令性動詞,使句子缺少主語,刪「使」,也可刪「由於」也就有主語了。
23、B。 A數字的減少不能用倍數表示;C「環境」不能「提高」;D刪去「不得」。
24、C。 A句,刪「在思想上」,「考慮」必然是在思想上,因此刪去「在思想上」;B句,刪「不再」,關了電門,應是阻止了電流通過。多使用了「不再」,變成了關電門,電流通過了;D句,主語和賓語搭配不當。
25、D A句「具體」與 「詳」重復;B「出售」前應該加上「講清」;C「全校師生」怎麼樣?後無謂語承接,換了主語「好人好事」。
26、C。 A句,或說「本著保證質量、降低成本的原則」,或說 「以保證質量、降低成本為原則」;B句,或說「我國大約30%的青年」,或說「我國30%左右的青年」;D句,或說「造價高達三千萬美元」,或說「造價達三千萬美元之巨」。
27、C。 A句,否定不當,「缺乏」的應當是「勇氣」、「謀略」,可刪去「不足」、「不當」;B句,「只要……才能」搭配不當;D句語序不當,應改為「素質教育的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極大關注」。
28、C。 A句,「通過」、「讓」 兩個介詞同時使用,使本句沒有主語。B句,「家庭」「社區」「社會」內涵有交叉,不能並列;D句,「顏色」不能「聽到」。
29、C。 A應該說我對電視劇感興趣;B「觀念」不能「提高」,只能「加強」,搭配不當;D關聯詞搭配不當,「只要……就……」。
30、A。 B「東亞」包括「中國」,不能並列;C「到」和「蒞臨」重復;D「總產量」與「發展」搭配不當。
四、句子排序答案:
1、D 2、B 3、B 4、A 5、D 6、D 7、B 8、C 9、B 10、B 11、D 12、A 13、B 14、C 15、D 16、D 17、A 18、B 19、C 20、A 21、C 22、D 23、B 24、B 25、D 26、C 27、B
❺ 中考文言文一本通中的中考名著導讀答案
啊!媽媽,我對您的感謝,不是端一百次就夠了,也不是用一份禮物就回可以償還給你的答,更不是洗一千次腳可以表達的.在此,我只能跟你說一句話:「媽媽,您辛苦了,謝謝您的攙扶.」
啊!媽媽您是我生命中的第二個太陽!
老師,我感謝你
時光荏苒,老師你還好嗎?
老師,我想對你說:你的音容笑貌,你的舉手投足,時常展現在我的眼前;你的關心,愛護,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里;你的循循善誘,諄諄教導,至今銘記在我的心中;你和我們一起時的一切,都如同昨日歷歷在目.
老師,我想對你說:是你給了我學習的自信;是你給了我生活的勇氣,是你給了我發奮發圖強的動力,是你給了我奔向好前程的希望.
老師,我想對你說:你是我開啟智慧的敲門磚;你是我打開幸福之門的金鑰匙;你是我生活航程中的引路人;你是我奏響人生樂章的指揮者.
老師,我想對你說:如果沒有你,或許我就會自暴自棄;如果沒有你,或許我就會那麼沉迷下去;如果沒有你,或許就沒有我生活的前景;如果沒有你,或許就沒有今天的我.
老師,我想對你說:感謝你風雨之中為我的遮
❻ 中考古詩文必考一本通當中的魚我所欲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標簽:
生死 初中文言文 文言文 其他
譯文 注釋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寧願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寧願舍棄生命而選取道義。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麼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方法哪會不採用呢?採用這種做法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採用這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採用。是因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厭惡的。並非只是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呼喝著給人吃,飢餓的行人也不願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認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它。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查看更多
賞析 相關內容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論述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義重於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捨生取義。
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也。」(《孟子·告子上》)又說:「義,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萬章下》)孟子認為自己做了壞事感到恥辱,別人做了壞事感到厭惡,這就是義;義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須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舍棄生命而...古詩文網>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論述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義重於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捨生取義。
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也。」(《孟子·告子上》)又說:「義,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萬章下》)孟子認為自己做了壞事感到恥辱,別人做了壞事感到厭惡,這就是義;義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須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舍棄生命而要義。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捨生取義」的主張。這個主張是全篇的中心論點。
孟子從三個方面論證了捨生取義的意義。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這幾句論證說:生命是我珍愛的,但還有比生命更為我所珍愛的(指義),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厭惡的,但還有比死亡更為我所厭惡的(指不義),所以有時對禍害(死亡)不願躲避。這是從正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捨生取義。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這幾句論證說:如果沒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惜的,那麼凡是可以用來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樣不能用呢!如果沒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那麼凡是可以用來避免禍患(死亡)的事情哪樣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這樣下去,人們的行為不是會變得無所不為、卑鄙無恥了嗎?這是從反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捨生取義。其三,「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這幾句論證說:通過這樣的手段(指不正當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願意採用;通過這樣的辦法(指不正當的辦法)就可以避免禍患(死亡),而有的人不願意去干。所以,還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愛的(指義),還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指不義);不單是賢人有這種重義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賢人沒有喪失罷了。這是從客觀事實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有人捨生取義。通過論證,文章開頭提出的中心論點就成立了。
為了使這種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著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簞」是古代盛飯的圓形竹籃,「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爾」是大聲呼喝著,「蹴爾」是用腳踢著。這幾句說:只要得到一小筐飯、一小碗湯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餓死,如果是輕蔑地呼喝著叫別人吃,哪怕是飢餓的過路人都不願接受,如果是用腳踢著給別人吃,那就連乞丐都不屑要了。《禮記·檀弓》有一段故事與此相類似:「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人厭惡,所以寧願餓死也不願接受別人侮辱性的施捨。連無人認識的路人和貧困低賤的乞丐都能這樣做,常人更不用說了。這一事例生動地說明了人們把義看得比生更為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就會捨生取義。
在孟子看來,「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這種重義之心,人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之時都應捨生取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並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窮困危急的情況下可以拒絕別人侮辱性的施捨,而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中卻見利忘義。文章第三段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會上確實存在「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有人不問合不合禮義而接受萬鍾俸祿呢,萬鍾俸祿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是為了住房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因為給了所認識的窮朋友以好處而使他們對自己感恩戴德嗎?華麗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這些都是身外之物,與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當初寧肯餓死也不願受侮,卻為了這些身外之物而不顧廉恥,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認為這種人原來也有捨生取義之心,後來因為貪求利祿而喪失了。孟子警告說:「是亦不可以已乎?」這種「不辯禮義而受之」的可恥之事應該罷休了。
孟子本人是一個比較高傲的人,他不肯遷就,不肯趨附權勢。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經在齊國任客卿,後來因為與齊王的意見不合,便決定辭去齊卿回家,齊王託人挽留孟子,條件是准備在首都的中心地區建一座房子給孟子住,並送給孟子萬鍾糧食作為弟子們的生活費用,結果遭到孟子的嚴辭拒絕。(《公孫丑下》)可見,孟子在本篇中所說的「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是有所為而發的,表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性格和氣概。
孟子在本篇中對捨生取義精神的頌揚,對「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批判,對後世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歷史上許多志士仁人把「捨生取義」奉為行為的准則,把「富貴不能淫」奉為道德的規范,對國家和民族作出了貢獻。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現代無產階級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義詩》中說:「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這都是與「捨生取義」的精神一脈相承的。
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生動活潑,充分體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個性,表現了孟子雄辯、善辯的才華。他喜歡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如:「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本來,這話用一句就可以說完,即「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來,加強了氣勢,增強了感情,顯示出說話人的義正詞嚴、理直氣壯。其次,為了把道理說得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孟子喜歡使用比喻,本篇以具體的魚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義,以「舍魚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捨生取義」,就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還大量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把魚與熊掌對比,把生與義對比,把重義輕生的人與貪利忘義的人對比,把「鄉為」與「今為」對比,這樣互相比較,道理說得更加清楚,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❼ 一本通現代文閱讀中考版全部答案
http://www.docin.com/p-255658337.html
❽ 幫幫忙,初三-安徽中考古詩文必考一本通2017版-其他這本答案誰有
我費了很大力才找到,回看下:答 https://www.kuaiizuoye.com/codesearch/m/bookview?bookId=
❾ 中考文言文古詩詞一本通 答案
中考語文一本通文言文對比閱讀答
一、1.()徹:通
(2)易:交替
2 .(1)你太不聰明了!
(2)誇父跟太陽競跑。
3. (1)比較: 共同點:他們都有偉大的抱負,宏大的雄心壯志,頑強的意志,誇父要追趕太陽,愚公決心搬走巍峨的山峰。不同點:誇父為了實現自己偉大的抱負,不惜渴死路上,這種為理想死而後已的精神,更加悲壯。愚公樂觀,相信子子孫孫幹下去,一定實現理想。選誰都可以,言之成理就行。
二、1. (1)多
(2)一起,一同
2.(1)我只喜愛蓮從污泥里長出卻不受沾染,在清水裡洗滌過卻不顯得妖媚。
(2)想要它跟普通的馬一樣尚且不能夠,怎麼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3. 蓮:象徵著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君子;馬:象徵著懷才不遇(被埋沒摧殘)的人才。(各2分。只答出「君子」、「人才」,前面不加修飾語的,得一半分。)
三、1、(1)到(2)偏愛
2、(1)我難道想要你鑽研經書當博士嗎!(重點詞:豈、治經)
(2)能在公共場所議論(君王的過失),並能傳到我的耳朵里的,可接受下等的賞賜。(重點詞:謗譏、市朝、聞)
3、甲文中孫權是呂蒙的良師,他勸說呂蒙學習。乙文中鄒忌是齊王的益友,他勸諫齊王要廣開言路。
四、1 (1)拖著
(2)腰掛(腰間佩帶)
(3)同「增」,增加,增長。
2.(1)因為這里有讓我足以快樂的事情,就不知道吃的穿的不如別人了。
(2)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受苦,使他的筋骨勞累。
3. 甲段文字用宋濂冒著嚴寒長途跋涉求學的艱辛、吃不飽穿不暖飽受貧窮折磨的事例,說明了乙段文字孟子所言:一個人要成就大事業一定要經受身體的勞累、飢餓的折磨和貧窮的摧殘,這樣才能增長才乾的道理。(大意如此即可得分。分開寫也可以。用原文回答的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