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英作文 > 中考語文文言文訓練

中考語文文言文訓練

發布時間:2020-12-27 00:25:31

㈠ 文言文閱讀高效訓練88篇九年級 中考第三次修訂內容及答案

建議你去做做歷年中考文言文試題,如果你都能做了,這個答案不要也罷。如果不會,就想想明年中考怎麼辦?如果是男子漢,寧可完成不了,也不會去抄作業的。

㈡ 要關於中考文言文拓展練習訓練,推薦幾本書

首先,需要認識到的是,我們所說的古文,不過是古代人日常交談的話語,就像我們現在的普通話一樣。所以說學好古文不難,難在有文采上。結合我自己的經驗,如果古文基礎較弱,建議按照以下步驟來學習:
1,朗讀《三字經》、《千字文》、《聲律啟蒙》、《笠翁對韻》、《詩經》,並且能達到流利背誦的水平(都是三字和四字短句,兼有音律美,朗朗上口,可以結合歷史故事)
2,《小學生古文100篇》(很經典的小短文,先自行翻譯,然後熟讀,仿寫)。
3,《三言二拍》、《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鑒》上述十一本書的文白本較好。上述以史書和文白小說為主,淺顯易懂而且趣味性較強,同時也具有較高的文學性,可讀性強
4,《世說新語》、《顏氏家訓》、《小窗幽記》、《浮生六記》、《幽夢影》、《菜根譚》、《東坡笑林》、《笑林廣記》、《曾國藩家書》上述九本書中主要涉及古人修身養性,臧否人物,能讓你感受到古代文學的平易與文學美,
5,《古文觀止》、《經史百家雜鈔》、《古文辭類篹》、《桐城派名家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水經注》、《洛陽伽藍記》、《荀子》、《孟子》、《莊子》、《韓非子》。以我所見,中華文明文學史上三個比較重要的階段是先秦、唐宋、明清之交。上述十一本書在這三個階段上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說是各有千秋。《古文觀止》、《經史百家雜鈔》、《古文辭類篹》是集古今名家名篇之大觀,但三者各有千秋,《古文觀止》較為基礎,後兩者較為艱深;其餘八本各有千秋,《孟子》說理精闢,文字流暢,語言形象;《莊子》多用寓言借喻,汪洋恣肆,極有表現力;《荀子》擅長說理,論辯機鋒百出,思想深邃,邏輯周密;《韓非子》以寓言和史料進行深入淺出的論證,平易中見哲理;《桐城派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屬於文集類;《洛陽伽藍記》、《水經注》記載較雜,山川地理風情世俗皆有涉獵,且文學性較高。從多個方面來學習,相互印證,全局觀可以形成。
6,就學習的方法來講,學習語言類都是四大法寶:聽說讀寫。對於古文來講,最重要的就是讀、背。建議多背誦一些古文的經典名篇,然後進行主題閱讀,漸漸的你就能找到那種感覺,就是摸到古代人在使用語言的規律和感覺,或者說,語感。找到了語感,對付日常的做題,問題應該就不大。
7,另外,在學習古文的時候,需要准備一本工具書,一本即可。就是王力主編的《古漢語詞典》。
8,需要注意的是,《古文觀止》只是古文選集中的一本,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多加涉獵才可開闊眼界,達到「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境界。
9,最後,如果不是對古文感興趣,只是側重於做題,那麼我的建議是要把課本上的一些常用字詞比如實虛詞的意思、用法搞清楚,還有一些特殊的句式比如頂真謂語前置等,一些經典的段落要能熟練背誦,如果想在考試中古文部分拿到比較高的分數,我建議看一看《史記》,《資治通鑒》,這兩本書的古文版和白話版都看,能做到看著古文就可以講出這個人的歷史事跡比較好。在日常的考試中,題目常常是選擇某個人的事跡,而後聯系已學過的古文知識來考察,所謂千變萬化,不離其中。兩本書一本是紀傳體,一本書斷代史,很具有代表性,考試中的小短文也大都選擇類似的文章進行考察。

㈢ 九年級+中考文言文閱讀高效訓練88篇第三次修訂的內容及答案

九年級中考文言文閱讀88篇第三次修訂
(一)敏慧
1、黃琬巧對
黃琬幼而慧。祖父瓊,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師不見而瓊以狀聞。太後詔問所食多少。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琬年七歲,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餘如月之初?」瓊大驚,即以其言應詔,而深奇愛之。
【注釋】①建和:漢桓帝年號。建和元年為公元147年。②京師不見:京城裡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況。
【文化常識】「太後」及其他。自從秦朝起,天子稱「皇帝」,皇帝的妻子稱「皇後」。「太後」(或皇太後)指皇帝的母親(周朝諸侯王的母親也稱「太後」),皇帝的父親稱「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稱「太皇太後」,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醫生叫「太醫」,皇帝的老師叫「太師」,皇帝的祖廟叫「太廟」。
【思考與練習】
1、 解釋:①詔 ②奇
2、翻譯:①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 ;②即以其言應詔
3、選擇:「瓊以狀聞」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不正確的?
①黃瓊因此聽說了這情況;②黃瓊把這情況報告皇上;③黃瓊把這情況讓皇上聽到。
4、理解:黃琬說的日食後的樣子到底是怎樣的?
2、神童庄有恭
粵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譽。家鄰鎮粵將軍署,時為放風箏之戲,適落於將軍署之內宅,庄直入索取。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詰之曰:「童子何來?」庄以實對。將軍曰:「汝曾讀書否?曾屬對否?」庄曰:「對,小事耳,何難之有!」將軍曰:「能對幾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將軍以其方之大而誇也,因指廳事所張畫幅而命之對曰「舊畫一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香鳥不叫,見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間一局棋,便可對矣。」應聲雲:「殘棋半局,車無輪,馬無鞍,炮無煙火卒無糧,喝聲將軍提防提防。」
【注釋】①粵中:今廣東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書。③神格:神條與氣質。④曾屬對否:曾經學過對對子嗎?⑤廳事:指大堂。⑥火卒:軍中伙夫。
【文化常識】
象棋。圍棋與象棋是中國的兩大棋類活動。多數專家認為,先有圍棋後有象棋。「象棋」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招魂》中,自秦漢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將、車、馬、卒四個兵種。唐時加了「炮」,到北宋時加了「偏」、「禪」,相當於「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國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將、士、象、兵、車、馬、炮。
【思考與練習】1、解釋:①署 ②適 ③弈 ④對 ⑤誇
2、翻譯:①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詰之曰 ;③庄以實對 ;④何難之有!
3、曹植聰慧
曹植年十餘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請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請人?」時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
【注釋】①《詩》、《論》:指《詩經》和《論語》。②賦:古代的一種文體。③太祖:指曹操。④論:議論。⑤鄴: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內。⑥銅雀台:曹操在鄴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識】
文學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兒子,字子建。他從小穎悟,從上文看,十多歲時讀過的書已相當多,而且文章也寫得不錯了。因富於才學,早年曾受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於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稱帝後,曹植更受猜忌,鬱郁而死。他的詩歌多為五言,前期少數傷口反映了社會的動亂與自己的抱負,後期則表現自己的苦悶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顧 ②悉 ③將 ④諸 ⑤援
2、翻譯:善屬文 ;②奈何請人 ;③太祖甚異之
3、理解:「可觀」的意思是什麼?
4、默寫《七步詩》。
4、鮑子難客
齊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吧曰:「天之於民厚矣!殖五穀,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有鮑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囋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釋】①田氏:齊國姓田的(貴族)。②祖:古人出遠門設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④非相為而生:不是為了對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種吸血的小蟲。⑥囋:叮咬。
【文化常識】
食客。春秋戰國時期憑一技之長投靠貴族的人叫「食客」。權貴人家為了網羅人才及顯示實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數百。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謀劃策,有的善外交辭令,那些擅長於偷雞摸狗的有時也能成為食客。食客中憑才能大小區分等級。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和 ②亦 ③並④類
2、翻譯:①天之於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題目「鮑子難客」中的「難」,解釋為 。
5、曹紹夔捉「怪」
洛陽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輒自鳴。僧以為怪,懼而成疾。求術士百方禁之,終不能已。紹夔與僧善,來問疾,僧俱以告,俄,擊齋鍾,罄復作聲。紹夔笑曰:「明日可設盛饌,當為除之。」僧雖不信紹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饌以待之。夔食訖,出懷中銼,銼罄數處,其響遂絕。僧苦問其所以,紹夔雲:「此罄與鍾律合,擊彼此應。」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釋】①罄:一種打擊樂器。和尚用來作佛事。②術士:有法術的人。③齋鍾:寺廟里開飯的鍾。④律合:指頻率相同。
【文言知識】
說「彼」。「彼」有兩個含義:一、指「那」、「那個」。上文「擊彼此應」,意為敲擊那個,這個就呼應。成語「此起彼伏」,意為這里起來,那邊下去。二、指「他」、「他們」。成語「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意為了解他們(對方)也了解自己,那麼一百次戰斗也不會有危險。又,「縱彼不言,吾不愧於心乎」,意為縱然他(他們)不批評,我在心裡能不感到慚愧嗎?
【思考與練習】1、解釋:①已 ②善 ③俄 ④作⑤盛饌 ⑥冀 ⑦具 ⑧訖
2、翻譯:①僧俱以告
②當為除之
③僧苦問其所以
6、楊億巧對
寇萊公在中書。與同事戲作對子:「水底日為天上日」,未有對,而會楊大年適來白事,因請其對,大年應聲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稱為好對。
【注釋】①寇萊公:即寇準,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萊國公。②中書:即中書省。寇準時任宰相。③楊大年:楊億,當時的文學家。
【文化常識】
對「對子」。對「對子」是古代啟蒙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如「黑」對「白」,「天」與「地」。「白蘿卜」對「紫葡萄」,其中「白」與「紫」均為表示色彩的形容詞,而「蘿卜」與「葡萄」又都是連綿詞,所以這樣對是合格的。若將「紫茶壺」對「白蘿卜」就不行,因為一則「茶壺」不是連綿詞,二則「茶壺」不能吃。對好「對子」,有利於日後作詩填詞中運用對偶句。如文天祥在《過零丁洋》詩中說:「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這對偶句寫得極好。對「對子」現在還有用,如寫春聯、鑒賞楹聯等。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為 ②應聲
2、翻譯:會楊大年適來白事
3、理解:楊大年對的對子好在哪裡?
7、解縉敏對
解縉嘗從游內苑。上登橋,問縉:「當作何語?」對曰:「此謂後邊又高似前邊。」上大說。一日,上謂縉曰:「卿知宮中夜來有喜乎?可作一詩。」縉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龍。」上遽曰:「是女兒。」即應曰:「化作嫦娥下九重。」上曰:「已死矣。」
又曰:「料是世間留不住。」上曰:「已投之水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宮。」上本欲詭言以困之。既得詩,深嘆其敏。
【注釋】①解縉:明朝人。②內苑:御花園。③上:指明成祖朱棣。
【文言知識】
說「卿」。「卿」本是古代高級長官及爵位的稱謂。西周、春秋時天子及諸侯下屬的高級長官均稱「卿」,如「卿大夫」(「卿」與「大夫」)。戰國時作為爵位的稱謂,有上卿、亞卿等。另外,它也是君對臣、長輩對晚輩的稱謂。上文「卿知宮中夜來有喜乎」中的「卿」,就是明成祖對解縉的稱謂,相當於「您」。「卿卿」是夫妻間的愛稱,有時也用在朋友之間。《紅樓夢》第五回:「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其中「卿卿」(即「你」)指王熙鳳,含有嘲弄之味。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對 ②說③方 ④遽 ⑤應 ⑥既 ⑦敏
2、翻譯:上本欲詭言以困之。
3、理解:「降金龍」的意思是
(二)學習
8、承宮樵薪苦學
承宮,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豬。鄉里徐子盛明《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其廬下,見諸生講誦,好之,因忘其豬而聽經。豬主怪其不還,求索。見而欲笞之。門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宮門下。樵薪執苦,數十年間,遂通其經。
【注釋】①承宮:東漢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東境內。③門下生:指學舍里的學生。④樵薪:砍柴。⑤執苦:干苦活。
【文言知識】
說「經」。「經」在古文中往往特指儒家經典著作。上文「鄉里徐子盛明《春秋》經」中的「經」,也指《春秋》。《春秋》是孔子編寫的一部魯國的編年史。孔子教育學生,以《詩》、《書》、《禮》、《易》、《春秋》為基本教材,世稱「五經」。之後,儒家學派的人又以《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俗稱「四書」)作為經典必讀書。所以後代有了「四書」、「五經」之說。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孤 ②明 ③廬 ④笞
2、翻譯:①豬主怪其不還,行求索
9、桓榮勤學不倦
桓榮初遭倉卒,與族人桓元卿同飢厄,而榮講誦不息,元卿嗤榮曰:「但自苦氣力,何時復施用乎?」榮笑而不應。及為太常,元卿吧曰:「我農家子,豈意學之為利若是哉!」
【注釋】①桓榮:東漢人。②倉卒:匆忙,此指社會動亂。③太常:職官名稱,負責祭祀禮樂及選拔人才。
【文言知識】
說「豈」。「豈」有兩個常用義項:一、指「哪裡」,表疑問。上文「豈意學之為利若是哉」,意為哪裡知道學習的好處能像這樣啊!「豈敢」即哪敢。二、指「難道」,表反詰。如「豈吾不若人」,意為難道我不如別人?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初 ②厄 ③嗤 ④應 ⑤及
2、翻譯:①而榮講誦不息
②但自苦氣力,何時復施用乎?
10、宋太宗學書
太宗朝有王著者右軍書,深得其法,侍書翰林。帝聽政之餘,留心書法,數遣內侍持書示著,著每以為未善,太宗遂刻意臨學。又以問著,對如初。或詢其意,著曰:「書固佳矣,若遽稱善,恐帝不復用意矣。」其後,帝筆法精絕,超越前古,世以為由著之規益也。
【注釋】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趙光義執政時期。②聽政:處理政務。③內侍:此指太監。④規:勉勵。⑤益:得益。
【文化常識】
「翰林」及「翰林院」。「翰」本指毛筆,引申為詩文。「翰林」照字面講,是詩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後成了專有名詞。古代在科舉考試中,凡優秀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進士擔任某種官職外,把所有人均投入翰林院。「翰林院」實際上是個人才儲備所。上文說到王著曾為「侍書翰林」,意為他在翰林院做「侍書」——即為皇帝起草各種文件。翰林可被皇帝任命去外地任職,也有長期在翰林院里的,他們的工作是草擬詔書,編撰史籍,校對文史,為皇帝講文論道,等等。
【思考與練習】
1、 解釋:①善 ②刻意 ③臨 ④或 ⑤遽 ⑥絕
2、翻譯:①數遣內侍持書示著
②又以問著
③書固佳矣
3、上文「學右軍書」中的「右軍」是指
11、崔景偁拜師
余始識景偁於京師,與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數歲,已而北面承贄,請為弟子。余愧謝,不獲。且曰:「偁之從先生,非發策決科之謂也。先生不為世俗之文,又不為世俗之人,某則願庶幾焉。
【注釋】①余:指本文作者張惠言。他是清代文學家。②北面承贄:拜師。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師下拜。③發策決科:科舉考試中獲得功名。④庶幾:有希望。
【文言知識】
名詞作壯語用。在漢語中名詞是不能直接用來修飾動詞的,但上文「以史事余」中的「兄」,它屬名詞,直接修飾動詞「事」,這「兄」就是名詞作狀語用(或稱之名詞活用為副詞)。這句話的意思是崔景偁用對待兄長的態度侍奉我。又,《狼》:「一狼犬坐於前。」「犬坐」要理解為像狗一樣坐著,「犬」也是名詞作狀語用。又,「車載之而行」,意為用車載著他前往,「車」同樣是名詞作狀語。
【思考與練習】
1、 解釋:①既 ②弟子 ③從
2、翻譯:①余愧謝,不獲
②某則願庶幾焉
3、上文有四個「為」,請依次作解釋:① ② ③ ④
12、為人大須學問
唐太宗謂房玄齡曰:「為人大須學問。朕向為群凶未定,東西征討,躬親戎事,不暇讀書。比來四海安靜,身處殿堂,不能自執書卷,使人讀而聽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書內。古人雲『不學業,牆面,蒞事惟煩。』不徒言也。卻思少小時行事,大覺非也。」
【注釋】①大須學問:很應該學習與求問。②君臣父子:指君臣父子之間的相處原則。③牆面:面對牆壁(一無所知)。④蒞事惟煩:處理事情只會麻煩。
【文化常識】
「朕」及其他。皇帝自稱,除了用「予」、「吾」等外,也有專用代詞——「朕」。上文的「朕」,是唐太宗自稱。諸侯王自稱,除了「予」、「吾」等外,也有專用代詞——「孤」、「寡人」。皇帝對臣子稱「卿」。臣子稱皇帝為「上」、「皇上」、「皇帝」、「陛下」、「天子」等。封建社會是等級森嚴的社會,在稱謂上有明確的規定。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向 ②暇 ③比 ④四海
2、翻譯:①躬親戎事 ②不徒言也 ③卻思少小時行事,大覺非也
3、唐太宗認為不讀書的後果是什麼?請用原文回答。
13、讀書五失
清袁文清嘗雲:「予少時讀書有五失:泛觀而無所擇,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縮而不敢望,其失懦而無立;纂錄故實,一未終而更端,其失勞而無功;聞人之長,將疾趨而從之,輒出其後,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學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注釋】①纂錄:摘錄。
【文言知識】
句末語氣詞常表達各種感情,有時表疑問,有時表感嘆,有時表警告,有時表呼籲。常見的句末語氣詞如「矣」、「也」、「耳」、「邪」、「乎」、「夫」等。一般情況下用一個語氣詞,有時卻兩個甚至三個連用。上文末句「其失又甚焉者也」中的「焉者也」,是三個語氣詞連用,其實只表達一個「了」的意思。又「人已去焉矣」,「焉矣」也只是「了」的意思。又「室中無人也矣」,「也矣」同樣只表示「了」。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擇 ②望 ③懦 ④立 ⑤功 ⑥長 ⑦輒
2、理解:①上文「纂錄故實」中的「故實」,應理解為
②「一未終而更端」中的「更端」,應解釋為 ③「未能蓄其本」中的「本」,是指
14、顏回好學
顏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注釋】①蚤:同「早」。②魯哀公:魯國國君。
【啟發與借鑒】
不遷怒,不貳過。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喜歡的學生是顏回,不僅因為他好學不倦,始終努力實踐孔子的理想,還因為他有「有遷怒,不貳過」的修養。「不遷怒」意為不把自己的怒氣發到別人頭上;「不貳過」是指不重復犯錯誤。人難免要犯錯誤,但決不能重復犯錯誤。比如說謊騙了父母或老師,但經指出後就要堅決改正,決不能再犯。如果再犯,就是「貳過」,就是明知故犯。再如玩電腦游戲玩過了頭,結果耽誤了功課,學習成績下降。這種情況發生後一定要吸取教訓,以後絕不再把大量的時間花在玩游戲上。要做到「不貳過」,首先要總結教訓,其次要有改正錯誤的決心。沒有這兩點,錯誤會一犯再犯。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慟 ②對 ③亡
2、翻譯:①門人益親 ②弟子孰為好學?
(三)仁愛
15、張孝基仁愛
許昌士人張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盡以家財付孝基孝基與治後事如禮。久之,其子丐於途,孝基見之,惻然謂曰:「汝能灌園乎?」答曰:「如得灌園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園。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復謂曰:「汝能管庫乎?」答曰:「得灌園,已出望外,況管庫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庫。其子頗馴謹,無他過。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復有故態,遂以其父所委財產歸之。
【注釋】①許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內。②如禮:按規定禮節。③就:本義為「接近」,此指「得到」。④馴謹:順從而謹慎。
【文言知識】
說「故」。「故」是個多義詞。一、指「舊」,與「新」相對。上文「不復有故態」,意為不再有舊的壞習慣。所謂「故居」,即原先住過的屋子。二、指「老朋友」。李白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指「所以」、「因此」。《曹劌論戰》:「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它還指「故意」、「事故」、「衰老」等。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不肖 ②且 ③惻然 ④稍 ⑤怪 ⑥頗 ⑦徐
2、翻譯:①其子丐於途
②遂以其父所委財產歸之
3、成語「就地取材」中「就」,解釋為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
16、陳實與「樑上君子」
陳實,東漢人也,為人仁愛,時歲飢民餒,有盜夜入其室,棲於樑上。實陰見之,乃起整衣,呼兒孫起,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成性,遂至於斯。」兒孫曰:「孰也?」實指樑上盜曰:「樑上君子者是也。」盜大驚,自投於地,叩頭歸罪。實徐諭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省己為善。」實知其貧,乃令人與之絹二匹。自是一縣無復盜者。
【注釋】①歸:承認
【文言知識】
盜與賊。現代漢語中,盜指強盜,賊指小偷,而文言中恰恰與此相反:盜多指小偷,賊多指強盜。上文「盜夜入其室」、「盜大驚」中的兩個「盜」,均指小偷;「無復盜者」中的「盜」指偷竊。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棲 ②陰 ③夫 ④斯 ⑤孰 ⑥徐 ⑦諭 ⑧省 ⑨一
2、翻譯:①時歲飢民餒 ②正色訓之
3、理解:「樑上君子」現已成成語。它是指
17、趙簡子元日放生
邯鄲之民,以正月元旦獻鳩於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簡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競而捕之,死者眾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簡子曰:「然。」
【注釋】①邯鄲:晉國的都城,今河北邯鄲市。②正月元旦:即農歷正月初一。③簡子:即趙簡子,晉國權臣。
【文言知識】
詞類的活用。上文「君如欲生之」中的「生」,為動詞,解釋為「活命」,但若把整個句子理解為「您如果想活命它們」就不通了,因為「生」在這句話中要作「使動詞」用,即「使……生(活命)」,句意為「您如果想使它們活命」就正確了。又如「人慾死之」,應理解為「人們想要使他死。」這是詞類的一種活用方法。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以 ②競 ③然
2、翻譯:①示有恩也 ②恩過不相補矣
3、理解:「死者眾矣」前省略了主語
4、上文有「不若禁民勿捕」,其中「禁」解釋為「禁止」,那麼成語「弱不禁風」中「禁」解釋為什麼呢?
18、鄧攸棄兒保侄
鄧攸,晉人也,有弟早亡,惟有一兒,曰遺民。時值動亂,胡人入侵京師,掠牛馬。鄧攸挈妻子亡。食盡,賊又迫,謂妻曰:「吾弟早亡,但有遺民,今擔兩兒,盡死。莫若棄己兒,懷遺民走。」妻涕如雨。攸慰之曰:「毋哭,吾輩尚壯,日後當有兒。」妻從之。
【注釋】:①胡人:匈奴人。②京師:京城。③挈:帶著。④毋:不要。
【文言知識】
「涕」及其他。「涕」現代漢語作「鼻涕」解釋,而在文言中指「淚」,而「鼻涕」在文言中則用「泗」表示。上文「妻涕如雨」,意為妻子的眼淚像雨一樣掉下。這就是古今詞義的不同。又,上文「懷遺民走」中的「走」,不是慢步而行,而是「奔」,這又是古今詞義不同。成語「走馬看花」中的「走」,是指「奔跑」,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那花當然看不清楚李,所以它用來形容大略地觀察一下。又,上文說到「挈妻子亡」,其中「妻子」是指「妻」與「子」。這又是古今詞義不同的一例。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惟 ②值 ③迫 ④但 ⑤擔 ⑥莫若 ⑦從
2、翻譯:①懷遺民走 ②吾輩尚壯
3、比較:上文有三個「亡」,依次分別解釋為:① ② ③
19、張之萬之馬
張尚書之萬,畜一紅馬,甚神駿,嘗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軍人見而愛之,遣人來買,公不許。固請,之萬無奈,遂牽而去。未幾,馬送回,之萬怪之,詢其故,曰:「方乘,遂為掀下。連易數人,皆掀墜。此乃劣馬,故退之。」之萬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馬。比公乘之,馴良如故。蓋此馬願從主也。
【注釋】①尚書:職官名稱。
【文言知識】
說「比」。「比」是個多義詞。一、指「比較」。二、指「等到」。上文「比公乘之,馴良如故」,意為等到張尚書騎上去,那馬溫順善良得跟早先一樣。三、指「並列」、「靠近」。成語有「鱗次櫛比」。又,王勃詩「天涯若比鄰」。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畜 ②遣 ③固 ④未幾 ⑤詢 ⑥蓋
2、翻譯:①之萬怪之 ②方乘,遂為掀下 ③連易數人
20、王安石辭妾
王荊公知制誥,吳夫人為買一妾,荊公見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執事左右。」安石曰:「汝誰氏?」
曰:「妾之夫為軍大將,部米運失舟,家資盡沒猶不足,又賣妾以償。」公愀然曰:「夫人用錢幾何得汝?」曰:「九十」公呼其夫,令為夫婦如實,盡以錢賜之。
【注釋】①王荊公:即王安石,因封荊國公,故又稱王荊公。②知制誥:職官名稱,掌握為皇帝起草詔書之事。③汝誰氏:你是誰家的。④軍大將:指軍中官員。⑤部米運:指監督運米。
【文言知識】
說「物」。「物」指事物,古今相同。但它又指「人」,這是要特別注意的。上文「何物也」,不能理解為「什麼東西」,鴯問「什麼人呀」。「物」即人。「物化」、「物故」均指人死;「物論」、「物議」均指遭人議論;「物望」即眾望,如「物望所歸」。成語「待人接物」中的「接物」,即「待人」;小說中的「人物」即人。
(在《網路文庫》找到了你說的文章。不過文章很長,超出了『最大允許值』經過不斷地刪減,現在剛剛好。只能發這么多。如需很急用,可以自己去下載學習。)

中考語文文言文復習重點

首先,應認真「吃」透近兩年天津市的中考題。近兩年的中考試題,在試題結構、命題內容和題型、題量上基本上沒有變化。試卷分為「積累」、「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和「作文」四大板塊。試題內容也保持相對的穩定,測試目的明確:從課內外名言名句的積累運用,到課內外文言文的閱讀,再到課外現代文的閱讀,最後是話題作文的寫作。重視考查學生的知識積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生活經驗,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近兩年的中考試題,應該怎樣分析?現僅就試卷的四大板塊簡單說明。

一、積累部分。考試的范圍基本是初中教讀篇目中要求背誦的名篇名句。背誦復習不但要強化記憶還要理解記憶,並且能夠靈活運用。不但篇篇背誦,還要字字落實,尤其是平時默寫時經常出錯的字,更要時時「溫故」。切記:一字出錯,滿「盤」皆輸。

二、文言文部分。課內文言文考試的范圍是初中教讀篇目。復習時一要抓好重點。根據考綱的考查范圍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對復習內容進行取捨、側重。一般考查常見的文言虛詞、實詞的含義和用法。實詞則常常考查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的詞語;對句子的考查則側重於關鍵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對內容考查就與現代文基本相似。從字、詞、句到文學常識以至思想感情、表現手法等,都要拎出要點,總結規律。二要選好篇目。選取教讀篇目中那些文質兼美的文章,它們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識的覆蓋面最廣的文章,這樣復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兩年的中考課外文言文閱讀大多選擇故事型的文段。內容比較淺顯,考查內容基本與課內部分相似。做題時一定要注意與課內學過的課文或知識點相聯系,注重由課內向課外的遷移運用。

中考考綱規定,文言文閱讀的材料來自課外,這在心理上給學生是一種壓力,導致做題時緊張,影響正常水平的發揮,從而得分不高。但從近幾年的中考試卷來分析,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文言文的材料雖然來自課外,但它所考查的知識點卻是課內的,如文言實詞的考查均在課本中出現過,虛詞的考查也規定了一定的數量。所以可以這么說,要做好中考文言文閱讀並不難,只要我們學生能對課內的文言文有了較好的掌握,有遷移能力,那麼,就可以說,中考文言文閱讀無非是對課本內文言文的考查。鑒於這樣的認識,筆者在實際的文言文復習中,採取了「一讀二看三遷移」的復習方法,收到了較為明顯的效果,減輕了學生對文言文的恐懼感。當然,這三個步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交叉,相輔相成的。

所謂「一讀」,就是整體閱讀所考查的文言文語段,能夠初步了解文章的內容,由於中考文言文閱讀考查的是有情節有人物的文言文,就可以減少一定的數量,可以說是降低了一定的難度。在閱讀的過程中,必須要有遷移,如「揚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見」,我們 就可以進行遷移,句子中的「甚」在我們課本中也出現過,如「可愛者甚蕃」;又如「晦」在「晦明變化者,山間之四時」也有出現,整篇文章通過這樣一遷移,我們就能了解了文章的內容。

「二看」是指在讀完以後,還存在一些難以理解的地方,我們就不妨到題目中去尋找一些信息,所以,我們的看就是看題目。在題目中尋找對我們理解文章內容有幫助的信息。當然,在題目中發現了這樣的詞語,我們同樣是需要進行遷移的。

「三遷移」指在做題的過程中,要運用課內的知識來解決課外的題目,可以說是遷移的匯總。

能否做好文言文語段,關鍵在於能否了解文章的內容,只要學生具備了舉一反三的遷移能力,那麼中考文言文閱讀也並非是高深莫測的。

文言文閱讀題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翻譯類。此類題解答思路是:(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傾向性。(2)詳知譯句上下文的含義,並逐字對應翻譯,做好換、留、刪、補、調。注意翻譯時應抓住句子中關鍵字詞,這些字詞往往是得分點。(3)還可由現代詞、成語推導詞語在文中的含義。(4)另外還要注意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偏義復詞等特殊現象。(5)若直譯不通,則用意譯。須根據上下文推導,不拘泥於原文結構,聯系生活實際大膽推想。二是啟示類。解答這類題目時要注意思想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場,聯系文章主要情節及主要人物,抓住評論性的語句從多角度、多側面思考作答。

三、現代文閱讀部分。要把握「考點」,掌握答題技巧。

近兩年的中考現代文閱讀的選文大多是一篇偏重於議論的散文和一篇自然科學類的文章。因此,在最後復習中,在課外選段上應盡量多選取這兩種類型的文章進行練習。另外,在閱讀題目的設置上,一般都是按照「整體——局部——整體」的順序進行考查。做題時要牢牢地記住:「答案不在你的腦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同時這也是我們檢驗解答效果的唯一標准。任何文段的考查都側重兩個方面,一是信息的篩選,二是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在閱讀復習中,應該注意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系,了解作者的觀點和文章的寫作意圖,做到從整體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寫了什麼」「為什麼要寫」

這兩個問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線索找答案。

比如,整體感知類的題目,常常要求考生回答「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或者「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什麼」等問題。做此類題,答題時應從三個方面來考慮:一看標題,二看開頭、結尾,三找議論、抒情的語句。這些常用的方法和思路一定要熟記於心。

再比如,同學們認為最難回答的「理解句子含義及作用」這一類題目,我們可以這樣作答:先觀察句子的特點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結構上的作用;結合語境,抓住句子表達時最關鍵的詞語,指出其語境意。此類題目考查的大多是那些在文章表達中起關鍵作用的語句,或是一些運用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的句子,所以分析把握句子的特點是做好此類題目的要訣。凡述種種題型,都有一定的解答思路和方法,所以做閱讀題切忌盲目。

四、作文部分。「話題」作文應該還是明年考查寫作能力的主流。

首先,在平時要多讀書看報,開拓自己視野、了解時代信息、把握時代脈搏,並學習別人的語言風格、章法技巧,為寫作積累素材,補充新鮮血液。雖學習比較緊張,但仍要每天「擠」出十到二十分鍾的時間來看書讀報。在寫作中,要善於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大題化小,以小見大,學會「一滴水裡見陽光」「半瓣花上說人情」;善於聯想,張揚個性。讓文章體現出你真摯的感情,豐厚的文學積淀,做到文質兼美,富有生活氣息。

其次,在復習中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歷年的答卷中都存在著一些考生不認真看原文,不能認真審題的毛病。平時做閱讀練習,一定要養成認真審題的好習慣,抓准題眼、抓住關鍵詞句,再作答。另外,書寫也應重視,若平時書寫潦草,則會在積累中出現錯別字,在寫作中丟掉書寫分。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若平時不能養成良好的閱讀和書寫的習慣,考試時也就會出現一些不必要的丟分。

總之,「厚積而薄發」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徵。提高語文成績,需要扎實的基礎知識,正確的答題思路,以及較強的理解表達能力。當然同學們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復習中有所側重。若三者都能兼顧,相信你一定會在中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㈤ 中考文言文篇目16篇

《論語(十則)》

《魚,我所欲也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曹劌論戰》

《鄒忌諷齊王納諫》

《出師表》

《桃花源記》

《三峽》

《馬說》

《陋室銘》

《小石潭記》

《岳陽樓記》

《醉翁亭記》

《愛蓮說》

《記承天寺夜遊》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閱讀全文

與中考語文文言文訓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