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英作文 > 台灣高考語文

台灣高考語文

發布時間:2020-12-25 06:12:18

⑴ 台灣的高中語文課,和我們選用的文章有多大的不同

我不知道大陸的課本都選用了哪些文章,所以只能說台灣選文狀況,和大陸的不同之處還要請你們指出。我自己簡單的感覺是,雙方教材在現代文學的選文上差異最大。台灣目前的教育是「一綱多本」,也就是教務部會訂出一個課綱列出基本規定,而各出版社可以根據課綱自由選擇,所以各課本版本的選文會有不同,尤其在白話文丶新詩方面。台灣的國文課本版本近幾年經歷了95課綱丶99課綱丶目前好像是101課綱,最近有爭議的是正在修改中的103課綱。我高中時用的是99課綱。(以下以99課綱和101課綱為例,大量引用雜志《秘密讀者》Facebook粉絲專業貼文──〈喔?原來你也在這里——13個國文課本的隱藏參數〉,為了閱讀方便刪減了一些不影響理解的吐槽。不過我認為要補充的一點是,除了國文課本內的文言文,國文課本也會有基本的國學常識內容的文言文,還有另一本叫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基本上都在讀孔孟)也是文言文,所以算起來的話,文言文的比例其實會更高一些。目前高中國文課本主要有三民丶南一丶翰林丶康熹丶龍騰五個版本。文章的入選狀況如下:五個版本中附錄的30篇建議古文全部入選,其中「唐傳奇」並未規定篇目,但所有版本都選了杜光庭〈虯髯客傳〉;「聊齋志異選」也未規定篇目,但所有版本都選〈勞山道士〉。不在 30 篇選文范圍內,但全部出版社都有選的諸子:「論語選」丶「孟子選」丶「老子選」丶「莊子選」丶「韓非子選」。古典詩文:白居易〈琵琶行並序〉丶蘇轍〈黃州快哉亭紀〉。現代文學中,賴和〈一桿稱仔〉丶魯迅〈孔乙己〉丶洪醒夫〈散戲〉丶琦君〈髻〉丶徐志摩〈再別康橋〉丶鄭愁予〈錯誤〉。這些文章入選了全部的版本。

⑵ 台灣的高中怎麼教語文

流程內容是差不多的,但台灣現在還在使用繁體字,所以教學也應該是使用繁體字的,之前台灣還想借繁體字申遺,唉,尊素丟人

⑶ 台灣的聯考比大陸的高考難度要大嗎

我們台灣和大陸的試題 難度是不相上下的!只是台灣的大學很多 人人都有大學可讀大陸的競爭激烈 所以顯的比較困難

⑷ 台灣高考考哪幾科啊

台灣高考制度
1、「大學聯考」的歷史淵源

「國民黨當局遷台之初,發現當時台灣地區專科以上學校為數不多,各自招生,形成試物重疊、財務浪費,且各校常常對同一考生重復錄取,致使許多學校缺員較多。」為使青年學生免除重復報考的奔波也為節省各招生學校的人力、物力與時間,1954年,台灣大學等四所大學聯合招生,掀開了聯考的歷史篇章。聯考由各大學輪流主辦,考試時間為每年的七月。「1984年,曾作過一次大幅度修正,各校系被分為文、法、商、理甲、理乙、工甲、工乙、農甲、農乙、醫十大類組,考試則分為四個類組。」三民主義、國文、英文是統考科目,各類組在統考科目的基礎上加試三至四門其它課程。實行先考試後填志願的方式,考生可跨類組選考。
大學聯合招生委員會根據考生的志願和考試成績錄取新生入學。大學聯考實施四十多年來,為台灣挑選並培養了無數的精英人才,公正客觀一直是島內民眾對其所持的肯定評價。統一的招考形式便利了台灣教育當局對全島高校的統籌管理,協調發展。對院校對考生,聯考都是比較經濟高效的招生形式。各大學不必費心到處招募學生。學生也無須在各校單獨招生的情況下疲於奔命,憑借一次考試成績,達到標准就可入學,對雙方都是省錢省時又省力的方式。然而,凡事有利就有弊。自聯考實施以來,就一直受到人們的指責和抨擊。尤其是近年來,聯考帶來的種種弊病癒演愈烈:首先,在社會上,它造成學歷主義,文憑主義的價值取向。不是唯才用人而是唯文憑用人,嚴重阻礙了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人才的合理流動。對於後進生而言,文憑主義和這種「一試定終身」的做法在實際上剝奪了其發展的權力。其次,它造成了教育的扭曲。應付聯考成為中學教育的終極目標。考試科目組合僵化,考試內容偏重死記硬背,造成學校教育文理過早分科、教學形式單調、方法死板、偏科教學,直接導致高中與大學兩級教育銜接不暢。第三,對於學生個人,在這種考試制度下,素質只能得到片面發展,好奇心、創造欲被扼殺;學生個體差異被忽視,過大的升學壓力對學生的身心都造成摧殘。第四,高校在這種體制下招生自主權缺失。大學排名成為考生選校的參考標准,高校不能發揮專業特色,無法依照培養目標要求招到合格的學生。

2、「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的內容與前景分析

聯考的種種詬病和帶來的諸多消極影響,使聯考改革的呼聲不絕於耳。「1989年,為改革台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制度,成立了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在研究比較美國、日本、韓國、英國、法國及祖國大陸招生考試方式後,經多方認證,於1992年正式提出「考試多元入學方案」,並於1994年開始試行。」當時提出改良式聯招(類似於後文提到的「考試分發入學制」)、推薦甄選和預修甄選三種方案。以「推薦甄選」的入學方式為例,由大學院校制定推薦條件,經高中生就讀的高中推薦且資格審查合格後,參加由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舉辦的「學科能力測驗」,即「考生不分類組,一律考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五科。其中國文和英文為高中前五個學期的學習內容,數學、社會為高中前四個學期的學習內容,自然則為高一的基礎科學課程。通過學科能力測驗的學生再參加學系的指定項目甄試,如面試、小論文、實驗等,才決定錄取與否。」
而自2002年開始將實施「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將分為「甄別入學制」及「考試分發入學制」兩大類。前者是合並目前申請入學、推薦甄選的入學管道,維持現有作業;後者由學科能力測驗加上傳統聯考轉型而成,共分甲、乙、丙案三種類型,各大學學系可根據實際情況擇一而施。其中甲、乙兩案皆採取二階段考試的方式,各大學學系依考生兩次成績綜合情況進行錄取。參加丙案的考生則無需學科能力測驗,直接報考指定科目考試即可。「大考中心解釋,指定科目考試與大學聯考相同,有語文、英文、自然組數學、社會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及地理等9科,每科采百分計分法,學系可以加重計分。大學學系指定以甲案招生時,指定考試科目為零至3科,乙案則為3科,丙案則依照聯考,分為4類組招生,每類組采計科目從5至6科。」
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最大的特點就是變統一為多元,加強自選性,考試類別和科目組合更加靈活。一方面,考生有了更多選擇的權利,可以更好的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特長選擇考試類別、報考學校和專業。另一方面,高校各學院系可根據自身特點,選擇不同的考試方案,依據實際情況提高某些科目的計分權重,錄取自己需要的學生。聯考的最大優點即保證公平,這是多年來其地位不得動搖的根本所在,也是人們對聯考改革期待的底線。新的入學方案如果在這一點上無法保證,最終也還是不可能跳出聯考的怪圈,實現真正的革新。但是,多元入學新方案在滿足考生和高校需要的同時,使考試復雜化了。較之以往,考生需要備考更多的科目,這到底是否能真正減輕考生的壓力,改變高中教學「為考而教」的現狀,使其朝向健康的方向發展呢?這個問題還待實踐檢驗。

⑸ 2019年誰知道台灣的高考時間是什麼時候

近日,教育部印發來《關於做好2019年普自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的附件《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明確了今年考試時間:6月7日9:00至11:30語文;15:00至17:00數學。6月8日9:00至11:30文科綜合/理科綜合;15:00至17:00外語(有外語聽力測試內容的,應安排在外語筆試考試開始前進行)。

各省(區、市)考試科目名稱與全國統考科目名稱相同的,必須與全國統考時間安排一致。具體考試科目時間安排報教育部考試中心備案後發布。省級統考和高校的招生考試時間,分別由各省級招委會和高校按照教育部有關要求確定並發布。

⑹ 兩岸合編高中語文教材正式在台灣出版是真的嗎

近日,由福建師大兩來岸文源化發展研究中心、福建師大文學院和台灣中華文化教育學會等兩岸機構合作編寫的語文教材項目——《兩岸合編高中語文》教材正式在台灣出版,並在台北、台中、高雄等多所高中投入使用。

兩岸合編出版的新教材不但圖文並茂,生動翔實,還為每篇課文設立「主編解讀」,將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編寫成易於施教的故事、幫助青年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華文化精髓和漢語言的無窮魅力。相較於以往的課本,這次合編出版的教材更加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選了大量古今名篇,例如《師說》、《岳陽樓記》等。此外,《論語》、《孟子》的選段,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的選篇,《孔乙己》、《再別康橋》等白話文也都入選其中。

⑺ 大陸的高考語文試題和台灣的高考語文試題之比較

在網路搜到一抄份台灣的襲高考試題看了下,覺得台灣更注重考的是古文,感覺對古代文化作品考的多,這是與大陸不同的地方,大陸盡管也考這些,但沒有那麼深,難。
我覺得無所謂誰的難度更大,台灣的學生和我們學的就不一樣,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側重點什麼的都不同,而試題也就是根據實際教學出的,而且之前也沒有對這些進行過深入比較。。。。

我的理解

⑻ 台灣高中文言文佔比維持45%至55%嗎

台灣「課審會」月9日大會決議:語文課文言文比例維持原有的45%至55%;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將不再限於原有的四書,可包括五經或諸子百家等相關選文。


此前幾周,在審查2019年12年義務教育課綱時,高中小組向「課審會」提案,將高中語文課文文言文比例由45%至55%降到30%以下、必讀古文由20篇降為10到15篇,具體篇目由網路投票決定。投票結果為得票高的前10篇,只有4篇是之前課綱的選文《桃花源記》《赤壁賦》《鴻門宴》《岳陽樓記》,其他6篇都是新增和與台灣相關的文言文。

此次語文課綱文言文佔比引起極大爭議,一是削減文言文被質疑政治凌駕教育專業,外行領導內行;二是此明顯的「去中國化」意圖引起社會不安。現在課綱定案,爭議暫時告一段落,台灣社會對此結果多數表示贊成。

⑼ 2007台灣高考語文試題

樓上的答案肯定是錯的!!!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96年度(西元2007年)指定科目國文科考試試題
國文考科

-作答注意事項-

考試時間:80 分鍾
作答方式:˙選擇題用 2B 鉛筆在「答案卡」上作答,修正時應以橡皮擦拭,切勿使用修正液˙非選擇題使用較粗的黑色或藍色原子筆、鋼珠筆或中性筆,在「答案卷」上作答。祝考試順利!

第壹部分: 選擇題( 佔55 分)

一、單選題( 3 4 分)

說明:第1至第17題,每題選出一個最適當的選項,劃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答對得2分,答錯或劃記多於一個選項者倒扣2/3分,倒扣至本大題之實得分數為零為止;未作答者,不給分亦不扣分。

1. 許慎〈說文解字敘〉有「六書」之說,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下列各組漢字,屬於同一種六書分類的選項是∶
(A) 刃、本、日 (B) 犬、下、公 (C) 慫、闊、筐 (D) 森、國、龍

2. 下列文句中,完全沒有錯別字的選項是∶
(A) 老唐誤信友人勸說,導致投資失敗,如今已到了走頭無路的地步
(B) 張三不僅工作能力好,又篤實可靠,因此備受重視,是炙手可熱的挖角對象
(C) 幾位實業家一口同聲表示,創業維艱,守成亦不易,必須戰戰兢兢,才可能鴻圖大展
(D) 考前他抱著勢在必得的決心,期待一舉金榜題名,沒想還是名落孫山,真教人為之挽惜

3. 下列各文句中「」內的詞語,用法正確的選項是:
(A) 他平素「色厲內荏」,是位外剛內柔的正直長官
(B) 聽到別人犯錯時,應該抱著「哀矜而勿喜」的態度
(C) 孫君「當仁不讓」,獨吞與友人合作投資所得的利潤
(D) 父親鼓勵張生要「不恥下問」,向老師多多請益,學業才會進步

4. 下列對《荀子•勸學》的解讀,正確的選項是:
(A) 質「的」張而弓矢至焉——「的」是「之」的意思
(B)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假」是偽裝、模仿的意思
(C)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結」用以形容心志之堅定
(D)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兩個「青」字和兩個「藍」字都是名詞

5. 隨著社會發展的加快,外來詞在現代漢語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重要,這值得我們重視。含有音譯成分的外來詞主要有:(一)純音譯,如布丁(二)半音半意譯,如千瓦(三)音譯加類名,如卡片(四)音意兼譯,如俱樂部。下列外來詞依此順序排列的選項是:
(A) 嬉皮、啤酒、吉他、華爾街 (B) 吉他、華爾街、啤酒、嬉皮
(C) 吉他、嬉皮、啤酒、華爾街 (D) 啤酒、吉他、華爾街、嬉皮

6. 成語是現成的簡短有力的片語,運用得當,可使文章生色,所以作者多樂於採用,如:
甲、唉呀,不好了,阿彌陀佛,怎麼辦呢?我急得□□□□(吳濁流〈一場虛驚〉)
乙、楊逵先生若是有三長兩短的話,我蒙上謀殺名作家的罪名是難免的。多麼敬愛祖父的楊翠小姐一定不能原諒我。如今回想當時的憂慮,□□□□(陳秀喜〈楊逵先生和大鄧伯花〉)
丙、每一次看見你□□□□/阿爸的心多麼絞痛/孩子呀!不要忘記/一時的得意/往往是無數怨恨的種子(吳晟〈愚行〉)
丁、在中篇小說〈雨〉裡面,鍾理和倒描寫了反面的地方士紳人物――羅丁瑞。「日據時代身任庄役場(鎮公所)兵事系要職,大權在握,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在地方上叱吒風雲,□□□□,不可一世……」(葉石濤〈新文學傳統的繼承者――鍾理和〉)
上引各段文字□□□□內的成語,依序最適宜填入的選項是:
(A) 心有餘悸/汗流浹背/趾高氣揚/吐氣揚眉
(B) 汗流浹背/心有餘悸/吐氣揚眉/趾高氣揚
(C) 心有餘悸/汗流浹背/吐氣揚眉/趾高氣揚
(D) 汗流浹背/心有餘悸/趾高氣揚/吐氣揚眉

7. 下引文字,依文意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是:
始吾幼且少,
甲、是固不苟為炳炳烺烺
乙、及長
丙、為文章以辭為工
丁、乃知文者以明道
務采色,誇聲音而以為能也。(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A) 丙乙丁甲 (B) 丁丙甲乙 (C) 丙甲乙丁 (D) 丁乙甲丙

8. 新詩並非全無格律可言,其取法古典詩,講求句式整齊、句尾押韻的例子時有所見。請據此推敲,下引戴望舒〈寂寞〉一詩,□□內最適宜填入的選項是:
園中野草漸□□/托根於我舊時的□□/給他們披□□的綵衣/星下的盤桓從茲消隱
(A) 離離/腳印/青春 (B) 緜緜/憂愁/年少 (C) 青青/懷念/繽紛 (D) 瑟瑟/創傷/斑斕

9. 以「也」字為句尾詞,《論語》、《孟子》及先秦諸子已多見,宋人散文亦好用之,其中使用「也」字形成特殊風格而最為後人所稱頌的文章是:
(A) 蘇洵〈六國論〉 (B) 蘇軾〈留侯論〉 (C) 曾鞏〈墨池記〉 (D) 歐陽修〈醉翁亭記〉

10. 人倫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質素,而文人亦常在詩作中流露對人倫的真切感受。我國傳統將人倫略分為五個層次: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為了更切合實際,可以稍稍改動為:(一)
夫妻(二)親子(三)手足(四)朋友(五)群己。下列詩篇,其內容符合此排序的選項是:
甲、自君之出矣,羅帳咽秋風。思君如蔓草,連延不可窮(南朝•梁•范雲詩)
乙、遊人武陵去,寶劍直千金。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唐•孟浩然詩)
丙、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唐•杜甫詩)
丁、一春檐溜不曾停,滴破空階蘚暈青。便是兒時對牀雨,絕憐老大不同聽。
雁回杳杳渾無夢,鵲語啾啾似有憑。忽得遠書看百過,眼昏自起剔殘燈(宋•劉克庄詩)
戊、燈怯寒威焰不青,忽聞急雪打窗欞。宵深未敢拋刀尺,為伴孤兒課一經(清•汪鈴詩)
(A) 甲丙乙丁戊 (B) 丙乙甲丁戊 (C) 甲戊丁乙丙 (D) 丙丁戊甲乙

11. 1959 年,潘天壽畫了一幅「誠齋詩意」(如附圖)。誠齋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別號,下列楊萬里所作七絕符合畫境的選項是:
(A) 〈誠齋〉:浯溪見了紫岩回,獨笑春風盡放懷。謾向世人談昨夢,便來喚我作誠齋
(B) 〈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C) 〈曉坐荷橋〉:四葉青蘋點綠池,千重翠蓋護紅衣。蜻蜓空裏元無見,只見波間仰面飛
(D) 〈秋涼晚步〉: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政是可人天。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

12. 《西遊記》假借玄奘取經的史實,改寫成長篇小說,流傳中外。下列有關《西遊記》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 《西遊記》敘述唐僧取經的歷程,是一部歷史小說
(B) 歷史上的唐僧取經,只有孫悟空為伴;豬八戒、沙和尚和龍馬是《西遊記》添加的虛構人物
(C) 齊天大聖大鬧天宮,要玉皇大帝搬出天宮,讓他來住,並且說:「常言道:『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這表現了民主精神
(D) 美猴王離開花果山水簾洞,參訪仙道,遇到一個樵夫,樵夫指點神仙住處說:「不遠、不遠。此山叫做靈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其中「靈台方寸」、「斜月三星」指的都是「心」,意指學仙不必在遠,只在此心

13. 下列關於書信用語、格式、禮儀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 為了保障自己的隱私權,信封上不可寫出自己的姓名,最好是連姓氏都不要輕易泄露
(B) 寫信回家,稱呼自己的家人應加一「家」字,如「家嚴」、「家慈」、「家兄」、「家姊」等
(C) 為求信件順利傳遞,信封上收信人的郵遞區號務必正確填寫;發信人的郵遞區號與信件傳遞的速度無關,自可略而不寫
(D) 自謙而尊人是禮儀的基本精神。老師對學生有所教導,在書信中往往用「商量」、「討論」等語,以示謙遜;但學生仍當恪守分際,而用「請教」、「請益」等語,保持敬意

14. 關於下引文字,敘述不正確的選項是: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註:公西赤,字子華;釜、庾、秉都是量的單位)(《論語•雍也》)
(A) 「請益」是指冉子向孔子請教贈粟的多寡
(B) 孔子認為君子行事,宜雪中送炭,非錦上添花
(C) 「周急不繼富」的「周」字通「周」字,是救濟的意思
(D) 從「乘肥馬、衣輕裘」,可知子華行裝豪華,並不窮困匱乏

15. 關於下引文字,敘述不正確的選項是:
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
(A) 「大舜有大焉」,「有」同「又」,意謂舜又比子路和禹更偉大
(B) 「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子路喜其得聞己過而改之,是勇於改過的表現
(C) 「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耕稼」謂種田,「陶漁」謂以陶器撈魚
(D) 此章言聖賢樂善之誠,並無人我的區隔,所以,別人的善可以用來充實自己,而自己的善也可施予別人

16. 關於下引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郗太傅(郗鑒)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王導)書,求女壻。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壻,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牀上坦腹卧,如不聞。」郗公雲:「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王羲之),因嫁女與焉。(《世說新語•雅量》)
(A) 「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是送書卷作為見面禮
(B) 「丞相語郗信」,是說王丞相口授回信給郗太傅
(C) 「唯有一郎在牀上坦腹卧,如不聞」,「一郎」是指王家的大少爺
(D) 「郗公雲:『正此好!』」郗鑒擇王羲之為壻,是因為他不做作,是個率真的人

17. 關於下引文字,敘述不正確的選項是:
一種社會所最可怕的不是民眾浮淺頑劣,因為民眾通常都是浮淺頑劣的。它所最可怕的是沒有在浮淺卑劣的環境中而能不浮淺卑劣的人。比方英國民眾就是很沉滯頑劣的,然而在這種沉滯頑劣的社會中,偶爾跳出一二個性堅強的人,如雪萊,卡萊爾,羅素等,其特立獨行的膽與識,卻非其他民族所可多得。這是英國人力量所在的地方。路易鏗笛生曾批評日本,說她是一個沒有柏拉圖和亞理斯多德的希臘,所以不能造偉大的境界。據生物學家說,物競天擇的結果不能產生新種,須經突變(Sports)。所謂突變,是指不像同種的新裔。社會也是如此,它能否生長滋大,就看它有無突變式的分子;換句話說,就看十字街頭的矮人群中有沒有幾個大漢。(朱光潛〈談十字街頭〉)
(A) 作者認為一個社會能否向上提升,系於這個社會有沒有卓越的大人格
(B) 「矮人群」一詞喻浮淺卑劣之民眾;「大漢」一詞喻特立獨行有膽有識之人
(C) 從文中的觀點來看,可知日本優於英國,因為她雖沒有柏拉圖和亞理斯多德,可是民眾並不浮淺卑劣
(D) 「在浮淺卑劣的環境中而能不浮淺卑劣的人」,這種人近於顧炎武〈廉恥〉所謂:彼眾昏之日而獨醒之人

二、多選題( 2 1 分)
說明:第18至第24題,每題各有5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出正確選項,劃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3分,各選項獨立計分,每答對一個選項,可得0.6分,每答錯一個選項,倒扣0.6分,完全答對得3分,整題未作答者,不給分亦不扣分。在備答選項以外之區域劃記,一律倒扣0.6分,倒扣至本大題之實得分數為零為止。

18. 下列文句中的「行」字,有「實施」之意的選項是∶
(A)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陶淵明〈責子〉)
(B)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孫丑》)
(C) 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戰國策•秦策》)
(D)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襄公二五年》)
(E)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論語•述而》)

19. 美學家說:「感覺是我們進入審美經驗的門戶。」因此,文學家多善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膚覺等意象,藉以引起讀者的聯想,激動讀者的情緒。下列作品中運用上述感覺意象三種以上(含三種)的選項是:
(A)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裏長(王昌齡〈送魏二〉)
(B)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秦觀〈踏莎行〉上片)
(C) 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游女帶香偎伴笑,爭窈窕,競折團荷遮晚照(李珣〈南鄉子〉)
(D)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蔣捷〈虞美人〉)
(E) 風飄飄,雨瀟瀟,便做陳摶也睡不著,懊惱傷懷抱。撲簌簌淚點拋。秋蟬兒噪罷寒蛩兒叫,淅零零細雨灑芭蕉(關漢卿〈雙調•大德歌〉)

20. 古人論孝道的言論很多,如敬養父母、先意承志等。除了事親之外,寶愛自身也是盡孝之道,下列文字,符合寶愛自身之孝的選項是:
(A) 孝子不登高,不履危(《大戴禮記•曾子本孝》)
(B)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
(C)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
(D)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章》)
(E) 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經•紀孝行章》)

21. 滕宗諒重修岳陽樓,「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並請范仲淹作記。范仲淹讀了前人作品,將其歸納為悲、喜兩類。下列有關岳陽樓的唐詩,抒發悲懷的選項是:
(A) 白首看黃葉,徂顏復幾何。空慙棠樹下,不見政成歌(張說〈岳州看黃葉〉)
(B) 日長風暖柳青青,北雁歸飛入窅冥。岳陽樓上聞吹笛,能使春心滿洞庭(賈至〈西亭春望〉)
(C)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杜甫〈登岳陽樓〉)
(D) 倚樓高望極,展轉念前途。晚葉紅殘楚,秋江碧入吳。雲中來雁急,天末去帆孤。明月誰同我,悠悠上帝都(江為〈岳陽樓〉)
(E) 萬古巴丘戍,平湖此望長。問人何淼淼,愁暮更蒼蒼。疊浪浮元氣,中流沒太陽。孤舟有歸客,早晩達瀟湘(劉長卿〈岳陽館中望洞庭湖〉)

22. 下列關於詞、曲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 北曲的四聲是平、上、去、入
(B) 詞、曲原可入樂,都屬音樂文學
(C) 相對於詞而言,曲的語言比較通俗、淺顯、自然、接近口語
(D) 一般來說,詞不能隨意增加襯字,曲可以有襯字,而曲的襯字大都用在句尾
(E) 詞、曲的句式,在其格律內可以長長短短,不必通首都是四言、五言或七言

23. 關於下引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在胡適以前,白話文、新文言體和漢字拉丁化的運用,主要是為了適應政治上和教育上的需要而已。早期的社會改革者在提倡白話文的時候,從未想到要涉及到文學的范圍去,而白話小說的作者自己,亦從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中國的正統文學。因此,胡適在白話文運動的貢獻是非常顯著的:他不但認識到白話文的教育價值,而且還是第一個肯定白話文尊嚴和它的文學價值的人。在他看來,中國文學能有今天的成就,乃是因為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有通俗的作品以非正統文學姿態出現的緣故。關於這一點,他在《新青年》早期的文章里、在《白話文學史》上卷中,一再從中國詩歌、戲劇和小說的發展史中引用例子來證明。依此看來,當時倡導白話文學,不但不會與中國文學的傳統脫節,而且還是保證這傳統繼續發展下去的唯一可靠辦法。(夏志清〈文學革命〉)
(A) 在胡適的觀念里,非正統文學是豐富中國文學的重要成分,是成就中國文學的重要力量
(B) 有人以為胡適是第一個提倡白話文的人,實不正確;但他的確是第一個肯定白話文的文學價值的人
(C) 「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中國的正統文學」,可見白話小說的作者普遍有求變求新的精神,要在正統文學之外,自創新局
(D) 所謂「主要是為了適應政治上和教育上的需要」,意指白話文、新文言體和漢字拉丁化,都更便於吸收新知、傳布新知,有助當時中國政治與教育的改革
(E) 本文旨趣在於強調當時倡導白話文學是正確的,並凸顯胡適對「文學革命」的重大貢獻

24. 關於下引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公明宣學於曾子,三年不讀書。曾子曰∶「宣,而居參之門,三年不學,何也?」公明宣曰∶「安敢不學。宣見夫子居宮庭,親在,叱吒之聲未嘗至於犬馬,宣說之,學而未能;宣見夫子之應賓客,恭儉而不懈惰,宣說之,學而未能;宣見夫子之居朝廷,嚴臨下而不毀傷,宣說之,學而未能。宣說此三者,學而未能,宣安敢不學而居夫子之門乎?」曾子避席謝之曰∶「參不及宣,其學而已。」(《說苑•反質》)
(A) 就公明宣所答可知:對於「學習」范圍的認知,公明宣比曾子更開闊
(B) 公明宣「三年不讀書」,實際上他所讀的是「為人處世」這部書
(C) 曾子「避席謝之」,是因為他自認忝為公明宣的老師,卻未能鞭策他讀書,深感慚愧
(D) 平心而論,曾子自身言行莊重,無意中產生了不言而教的效果,又時時關注學生的學習,固無負於老師之職分
(E) 子夏曾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學而》),與公明宣對「學」的看法相近

第貳部分: 非選擇題( 佔45 分)
說明:本大題共有二題,請依各題指示作答,答案務必寫在答案卷上,並標明題號。

一、 語譯(18 分)
請將下列文言文譯為語體文, 並注意新式標點的正確使用:
是以泰山不讓土壤, 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擇細流, 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卻眾庶, 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 民無異國, 四時充美, 鬼神降福,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 卻賓客以業諸侯, 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 裹足不入秦, 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李斯〈諫逐客書〉)

二、作文(27 分)
請以「探索」為題, 寫一篇首尾俱足、結構完整的文章, 文長不限。
【注意】不得以新詩、歌詞或書信的形式書寫。

⑽ 求台灣2002年的語文高考試卷

、「台灣2002年大學聯考國文科試題」選擇題部分第6題: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是一首漢代流行的歌謠,下列文句,與其意義最接近的是:
(A)人棄我取,人取我予
(B)入鄉問禁,入境隨俗
(C)風行草偃,變本加厲
(D)追求時髦,風尚互異
答案是C,但一不小心會選了D。此題將漢代歌謠與成語對接,創造出奇妙的間離效果。

4、下列各組語詞「」內的字,所指顏色系相同或相近的選項是:
(A)看朱成「碧」/金魄「翠」玉
(B)青紅「皂」白/「玄」端章
(C)「縞」衣白冠/玉貌「絳」唇
(D)「丹」楓白葦/「赭」衣塞路
(E)「緇」衣羔裘/「黔」首黎民
答案是A、B、D、E。借用小閔的一句話:「這個不必多說。」
5、沈德潛《說詩晬語》:「性情面目,人人各具。讀□□詩,如見其脫屣千乘;讀□□詩,如見其憂國傷時。」□□中的二位詩人,與下列選項所論詩人相同的是:
(A)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
(B)讀柳子厚詩,知其人無與偶;讀韓昌黎詩,知其世不能容
(C)王右丞如秋水芙蓉,倚風自笑;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葉微落
(D)子瞻以議論作詩,魯直(黃庭堅)又專以補綴奇字,學者未得其所長,而先得其所短
答案:A
【試題解析】題干語譯:個性和表情,每個人不同。讀李白的詩,就如同看到他在君王面前脫鞋;讀杜甫的詩,就如同看到他憂心國事、感傷時局的樣子。從「脫屣千乘」可知是李白;從「憂國傷時」可知是社會詩人,則選項中,(A)的杜甫最適當。
6、閱讀下列改編自《莊子"讓王》的漫畫,選出最適合形容原憲品德修養的選項:(本題無圖,沒法做)
(A)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
(B)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C)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
D)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答案:C
7、人倫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質素,而文人亦常在詩作中流露對人倫的真切感受。我國傳統將人倫略分為五個層次: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為了更切合實際,可以稍稍改動為:(一)夫妻(二)親子(三)手足(四)朋友(五)群己。下列詩篇,其內容符合此排序的選項是:
甲、自君之出矣,羅帳咽秋風。思君如蔓草,連延不可窮(南朝"梁"范雲詩)
乙、遊人武陵去,寶劍直千金。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唐"孟浩然詩)
丙、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唐"杜甫詩)
丁、一春檐溜不曾停,滴破空階蘚暈青。便是兒時對床雨,絕憐老大不同聽。
雁回杳杳渾無夢,鵲語啾啾似有憑。忽得遠書看百過,眼昏自起剔殘燈(宋"劉克庄詩)
戊、燈怯寒威焰不青,忽聞急雪打窗欞。宵深未敢拋刀尺,為伴孤兒課一經(清"汪鈴詩)
(A)甲丙乙丁戊 (B)丙乙甲丁戊 (C)甲戊丁乙丙 (D)丙丁戊甲乙
答案:C
【試題解析】甲、出自范雲〈自君之出矣〉。翻譯:「自從你離開後,房裡用絲羅作成的帷幕只能獨自吞咽秋風。我對你的思念如蔓生的野草,連綿延長不斷絕啊!」
乙、出自孟浩然〈送朱大入秦〉。翻譯:「遊人朱大要到武陵去,分手時,我將價值千金的寶劍贈送給他,用以表達我平素對朋友的一片真心。」
丙、出自杜甫〈孤雁〉。翻譯:「孤雁不吃不喝飲清水,只是哀鳴著想找同伴。誰來可憐形孤影單,與雁群失散於雲霧重重之中。同伴身影,似現天邊,孤雁於是更努力地哀鳴,希望同伴能聽見。偏偏林中的野鴉不知孤雁的心緒,猶自亂紛紛地鳴噪。」
丁、劉克庄〈和仲弟十絕〉。翻譯:「春天的時候,屋檐間流下的水滴,在台階上滴答作響,讓苔蘚的色澤更加青翠。想起小時候常一起對床聽雨,如今年紀大了卻無法同聽雨聲,真令人感傷。雁鳥飛得不知去向,連夢中都不曾出現;但鵲鳥啾啾卻又像是在訴說什麼。突然接到你從遠方寄來的信,忍不住翻來覆去地看了許多遍,那怕眼晴看花了,燈油快用完了,還是起身來把燈撥亮繼續看。
戊、出自汪鈴〈夜課〉。翻譯:「燈火似乎也害怕寒冷而顯得黯淡,忽然又聽到一陣急雪敲打窗戶。即便夜深,也不敢拋卻手上的剪刀與尺,只因為要陪伴小孩繼續讀書。」
8、(甲)萬古丹心盟日月,千年義氣表春秋
(乙)未劈曹顱千古恨,曾醫關臂一軍驚
(丙)天意欲興劉,到此英雄難用武
人心猶慕項,至今父老尚稱王
(丁)由仁居義,傳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
知言養氣,充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
上引對聯各詠一歷史人物,若依序排列,正確的選項是:
(A)關羽/扁鵲/項羽/孔子
(B)關羽/華陀/項羽/孟子
(C)文天祥/華陀/劉邦/孔子
(D)文天祥/扁鵲/劉邦/孟子
答案:B
【試題解析】
(甲)據說關羽喜讀《春秋》,甚且到了『一目瞭然』的地步。
(乙)出自〈王文濡題江蘇揚州華佗廟〉聯,「未劈曹顱」是說「曹操有頭痛的病症,聽說華佗醫術高超,便請他來為自己醫病。華佗對曹操說必須將他的腦袋切開醫治,生性多疑的曹操以為華佗是要來殺害他的,一怒之下就下令殺死華佗」。「曾醫關臂」是說「關羽手臂為箭所傷,後來傷口雖然癒合,但每到陰雨天,還是常覺得骨頭疼痛。華佗認為那枝箭頭上有毒,毒已入骨。只有剖開手臂,颳去骨上的毒葯,才能根除後患。關羽便伸出左臂,讓華佗剖割」。
(丙)出自〈江蘇無錫項王廟〉聯,「劉」是指「劉邦」,「項」指「項羽」。
(丁)出自〈乾隆題山東鄒縣孟廟〉聯,「由仁居義」、「知言養氣」、「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皆為孟子的學說主張。
9、下列各組文句中,「 」內連用數字的表達意義方式,前後不同的選項是:
(A)「什一」,去關市之徵,今茲未能/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
(B)只嫌「六七」茅竹舍,也有兩三雞犬聲/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C)鬢毛「八九」已成霜,此際逢春只自傷/溪回山石間,蒼松立「四五」
(D)美人「二八」顏如花,泣向花前畏花落/非復「三五」少年日,把酒償春頰生紅
答案:C 這題確實不容易~~~
【試題解析】文句中若有數字相連的情形,其關系大致為相除、相乘與分立三種關系。
(A)「什一,去關市之徵,今茲未能」出自《孟子.滕文公》,語譯為:「對農業徵收十分之一的稅率,免除關卡和市場的賦稅,這些政策今年不能做到。」可見「什一」為「十分之一」之意,為相除關系。/「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出自《史記.高祖本紀》,語譯為:「即使有披甲雄師百萬之眾,只要征調關中人民百分之二就可抵抗」。可見「百二」為「百分之二」之意,亦為相除關系。
(B)「只嫌六七茅竹舍,也有兩三雞犬聲」出自楊萬里〈至節宿翁源縣與葉景小酌〉,語譯為:「只有六七間用茅草竹木所建的屋舍,還有兩三聲雞犬的叫聲。」故「六七」為分立關系,即「六或七」之意。/「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出自杜甫〈無家別〉,語譯為:「前後左右鄰居有什麼,只有一兩位年老守寡的女人。」故「一二」亦為分立關系,指「一個或兩個」。
(C)「鬢毛八九已成霜,此際逢春只自傷」出自陸游〈春日雜賦〉,語譯為:「鬢毛大半已灰白,此時遇到春天只是更加感傷。」「八九」有「大半、接近全部」之意。/「溪回山石間,蒼松立四五」出自蘇轍〈呂希道少卿松局圖〉,語譯為:「溪流在山石間回轉,四五棵青松矗立在那裡。」故「四五」為分立關系,是「四棵或五棵」之意。
(D)「美人二八顏如花,泣向花前畏花落」出自蘇軾〈轆轤歌〉,語譯為:十六歲的美女容顏像花朵般美麗,在花前哭泣,怕花掉落。」「二八」為「十六」之意,為相乘關系。/「非復三五少年日,把酒償春頰生紅」出自黃庭堅〈戲答王定國題門兩絕句〉,語譯為:「不再是那十五歲的少年時,可以把酒迎春,喝得兩頰緋紅。」「三五」為「十五」之意,亦為相乘關系。
10、文學作品往往呈現作者不同的思想傾向,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安得不死葯,高飛向蓬瀛」,表達追求涅盤永生的佛教思想
(B)「生滅原知色即空,眼看傾國付東風」,表達諸行無常的佛教思想
(C)「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表達言不盡意、得意忘言的道家思想
(D)「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表達民胞物與的儒家思想
(E)「夢想三山更五湖,新從世外得真吾」,表達放心物外、崇尚真我的道家思想
答案:B C D E
【試題解析】
(A)出自李白〈游泰山〉。翻譯:「如何找到長生不死之葯,然後展翅高飛飛向仙山蓬萊與瀛洲這樣的人間仙境。」這是道教思想,而「涅盤」是佛教修行者的終極理想,意譯為「滅、滅度、寂滅」,指滅一切貪、瞋、痴的境界,因為所有的煩惱都已滅絕,所以永不再輪回生死。
(B)出自陳寶琛的〈落花詩〉。翻譯:「在生滅之間早知萬物萬象是一場空,眼看春花都要交付給東風。」(「傾國」是借代,本來指的是美女,在這里指「花」。)在這首詩里作者充滿了人生的問題,透過詩詞,以及對佛教真實智慧的開悟,把它表達出來。
(C)出自陶潛〈飲酒〉。翻譯:「這樣的生活中有著真淳樸實的意境,我已經瞭然領悟,心想辨明分說,卻一時不知如何表達」。「忘言」出自《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妄言。」據此,詩中陶潛要表達的是,他在與大自然景物融合之中已經體會領悟到一種人生的況味(得意),達到了「忘言」的境界。《人間詞話》稱此詩已入「無我之境」。
(D)出自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翻譯:「如何才能得到廣闊的房子,收容天下的貧寒之士,使他們都能遮風擋雨,展露歡顏?」充分表露推己及人的仁愛之心。
(E)翻譯:「我夢想回到三山五湖,能從大自然找到真正的自己。」呈現追求自然的道家思想。
三、(1)根據《醉翁亭記》和《始得西山宴遊記》,回答下列問題:
(1)歐陽修所寫的琅琊山不同時間的景色,柳宗元所寫在西山上看見的景色,分別怎樣的?(6分)這些景色令二人產生什麼感受?(3分)
(2)細閱以下兩節引文︰
甲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記》
乙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遊記》
1)說明甲、乙兩節引文各用了什麼寫作手法帶出醉翁亭和西山。這兩種手法分別產生什麼效果?(5分)
2)從兩節引文各舉出一種句式,兩者必須不同,並略述其作用及引例以對。(3分)
答︰
三、(1)所寫的景色:
《醉》︰(歐陽修抓著琅琊山早晚及四時的不同特點加以描繪)──太陽升起,林間的霧氣消散;黃昏時,雲煙聚集,山谷岩洞昏暗;春天野花盛放;夏天綠樹成蔭;秋天風霜高潔;冬天水落石出。(3分)
《始》︰(柳宗元從不同歐陽修抓著琅琊山早晚及四時的不同特點加以描繪)──俯瞰四周的土地,全在坐席之下;附近高低起伏的地勢,高山如土堆,深谷如洞穴,盡入眼簾;遠望四周,青山白水環抱,與天相接。(3分)
產生的感受︰
《醉》︰看到山間變化無窮的景色,因而產生無盡的樂趣。(1分)
《始》︰柳宗元在西山之巔目睹如斯開闊、壯麗的景色,覺得西山高聳特立,與一般小丘不同。自己的心神不覺與大自然合而為一,心胸豁然開朗,察覺自己真正的游歷是從游西山開始。(2分)
(2)1)寫作手法及效果︰
甲︰步移法──
描寫的景物隨著作者步伐前進而不同。作者入山六七里,聽見潺潺的水聲及看見泉水一瀉而下的情景;再經過曲折的小路,便看到在釀泉之上的醉翁亭了。
效果︰使景物描寫更有層次及具體。(2.5分)
乙︰襯托法──
作者先寫自己以為遍游永州的奇山異水,襯托後文西山的「怪特」。
效果︰通過比較更能突顯文章主體的特點。(2.5分)
2)不同的句式︰
甲︰(文言)判斷句︰「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用︰表示判斷語氣,點明所說的是什麼景物(1.5分)
乙︰頂真句︰「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
作用︰一氣呵成,結構緊密/加強節奏感
(或)
「到則披草而坐,傾壼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
作用︰起了承接作用
(或)
排比句︰「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
作用︰加增句子的氣勢(1.5分)

閱讀全文

與台灣高考語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