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廣東語文中考常考的修辭手法和寫作方法
基本文體知識識記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二、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反復、借代、反問、設問、引用、對比、對偶、反語
三、表現手法、寫作方法:象徵、聯想、想像、烘托、反襯、對比、襯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借物喻人、寓理於事、寄情於事、借物喻理、狀物抒情、、情景交融、運用典故、先(後)抑後(先)揚、欲揚先抑、以小見大、虛實結合、以靜襯動、動靜結合。
語言特點: 一般指口語的通俗易懂,書面語的嚴謹典雅,文學語言的鮮明、生動、富於形象性和充滿感情色彩的特點。分析時,一般從修辭上進行分析。
四、記敘文
1、記敘的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追敘)
2、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議論文
1、論證方式:立論、駁論
2、議論文三要素:
1、論點:解決「需要證明什麼」
2、論據:解決「用什麼來證明」
3、論證:解決「怎樣來證明」
3、議論文結構
1、引論:提出問題2、本論:分析問題3、結論:解決問題
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並列式、遞進式。
4、論據類型:
道理論據(理論論據):包括名人名言、俗語諺語、公式定律等。
事實論據:一切事實、史實、數據等。
5、常見論證方法:
1、最基本的論證方法:擺事實、講道理
2、常用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引用論證(如引用故事則屬於舉例論證,如引用名言則屬於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常有「同樣」「諸如此類」等詞語)
6、分析論據與論點的關系:
答題方式:本文(段)的論點是,這里所列舉的……屬(事實或道理)論據,是為了從(反面或正面)證明這個論點……
7、辨識論證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這類問題,首先需要明確常見的幾種論證方法的概念,了解它們之間的差別,然後結合語境,具體內容具體分析
2、答題方式:這一段(一句)運用了論證方法,論證了……(論點),顯得……(好處)。
六、說明文
1、說明文分類:
1、實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
2、科技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科學小品或知識小品)
2、說明順序:
1、時間順序 2、空間順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詞 3、邏輯順序:先總後分、由主到次、由表及裡、由簡到繁由此及彼、由現象到本質等。
3、說明方法: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分類別、作詮釋、下定義、列圖表、引用(名言、資料等)
4、兩大說明方式:平實說明與生動說明
5、說明文語言特徵:
1、說明文語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學性、准確性,簡練明確;文學性說明文還要求生動性、形象性。
2、分析說明文語言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其對說明事物特徵、性質的作用,其次是說明的嚴密性、科學性,第三是形象性、生動性
6、說明文的結構
1、說明文的結構有:總分式、並列式、層進式、對照式。一篇完整的說明文常常是幾種結構綜合運用的。
2、把握結構的意義。
⑵ 快到中考了,請問語文中的一些知識如描寫的方法有哪些,修辭手法有哪些還有什麼倒敘啊,插敘啊等等多一點
1、第一人稱敘事法
2、第三人稱敘事法
3、順敘法
4、倒敘法
5、插敘法
6、補敘法
7、分敘法
8、詳敘法
9、略敘法
10、直接抒情法
11、間接抒情法
12、先敘後議法
13、先議後敘法
14、夾敘夾議法
15、以物為線索
16、以人為線索
17、以思想變化為線索
18、以中心事件為線索
19、寫生法
20、轉動法
21、剝筍法
22、擬人法
23、化動法
24、說明法
25、運用「五覺」法
26、借物抒情法
27、托物言志法
28、物品自述法
29、遠眺近看法
30、內外結合法
31、移步換形法
32、說明介紹法
33、環境襯托法
34、彩筆描繪法
35、遠近結合法
36、時序變換法
37、生長變化法
38、展開聯想法
39、突出重點法
40、對照比較法
41、贊美頌揚法
42、靜態素描法
43、總分結合法
44、特徵舉例法
45、特徵說明法
46、重點突出法
47、成長變化法
48、實驗證明法
49、群體描寫法
50、現場目擊法
51、擬人法
52、動物自述法
53、議論抒情法
54、景物襯托法
55、季節特徵法
56、隨時變化法
57、日內變化法
58、定點換景法
59、定景換點法
60、移步換景法
61、圍繞中心法
62、分類描寫法
63、聽看想法
64、描寫議論法
65、動靜結合法
66、通篇擬人法
67、比較異同法
68、景物幻化法
69、借景抒情法
70、方位介紹法
71、參觀介紹法
72、畫面組合法
73、分類介紹法
74、觸景生情法
75、粗筆勾勒法
76、工筆細描法
77、畫龍點睛法
78、人物特寫法
79、動態速寫法
80、動靜結合法
81、展開想像法
83、人物漫畫法
84、自我介紹法
85、結合時代法
86、步步深入法
87、連續動作法
88、交替敘述法
89、概括描寫法
90、天女散花法
91、動作分解法
92、獨白法
93、對話法
94、直接描寫法
95、回憶想像法
96、夢境幻覺法
98、一事寫人法
99、幾事寫人法
100、對比寫人法
101、細節表現法
修辭手法 理解運用
1、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判斷修辭手法的種類及其運用的正確與否誤。
2、指出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運用某種修辭手法造句。
把握修辭手法的定義、種類、運用效果等。
修辭手法是根據表達需要,運用有效的語言手段來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使語言表達具有準確性、鮮明性和生動性的語言運用方式。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除此之外,課文里還涉及到的有對比、借代、引用、雙關、反語、頂針和呼告等。學習修辭,不要死摳名詞術語,要結合具體的語境,體會修辭的表達效果,並能學會運用修辭手法造句。
《考試說明》中要求學生掌握的常見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
常見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學習修辭常識的目的是為語言實踐服務。首先能在語言中辨識各修辭方法,繼而理解其適用效果;同時要會用這些修辭方法,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修辭方法又稱修辭格。據專家研究,漢語修辭格可達70種之多,常見的有10多種。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體的、淺顯、熟悉的事物或情境來說明另一種抽象的、深奧、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種修辭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本體)如(喻詞:像、似、若、猶、好像、彷彿)乙(喻體)。暗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是(喻詞:成、變成、成為、當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關系,暗喻則是相合關系。借喻:只出現喻體,本體與比喻詞都不出現。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2)借代。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關系的名稱來替代,如以部分代全體;用具體代抽象;用特徵代本體;用專名代通稱等。如:
①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針一線代群眾的一切財產)
②不要大鍋飯。("大鍋飯"代抽象的"平均主義")
③花白鬍子坐在牆角里吸旱煙。(花白鬍子是以特徵代本體)
④千萬個雷鋒活躍在祖國大地上。("雷鋒"以具體的形象代抽象的共產主義思想)
(3)比擬。把人當物寫或把物當人來寫的一種修辭方法,前者稱之為擬物,後者稱之為擬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翹尾巴,也不可夾著尾巴。(擬物)
②蠟炬成灰淚始干。(擬人)
(4)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描繪的一種修辭方法。如:
①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三千丈"為擴大誇張)
②芝麻粒兒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兒"是縮小誇張)
③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來"與後一事物"下火"誇張到幾乎是同時出現,有人稱此種誇張方式為超前誇張)
(5)對比。是把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並舉加以比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6)對偶。用結構相同或相近,字數相等的一對短語或句子對稱排列起來表達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滿招損,謙受益。
②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③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流水對)
④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扇面對)
(7)排比。把內容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一般要三個或三個以上)短語或句子連用的方法。如:
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於我的意外。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
(8)反復。根據表達需要,使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一再出現的方法。反復可以是連續的,也可間隔出現。如:
①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
②敵人從哪裡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裡滅亡,敵人從哪裡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裡滅亡。
(9)反語。即通常所說的"說反話"--實際要表達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從此可以不必"驚詫莫名",只請放心來瓜分就是了。
(10)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來表達確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難道中學老師和小姐騎自行車還成體統嗎?(《裝在套子里的人》)
(11)設問。為了突出所說的內容,把它用問話的形式表示出來。如:這七人端的是誰?不是別人,原來正是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三阮。設問是自問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現較多的修辭方法還有:引用、雙關、頂針(或稱"聯珠")、呼告、疊字、警策、通感、婉曲、諱飾等。
語文常識
第一部分
二種語言類型:口語、書面語。
二種論證方式:立論、駁論。
二種說明語言:平實、生動。
二種說明文類型:事理說明文、 事物說明文。
二種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烘託人物心情,渲染氣氛。
社會環境描寫--交代時代背景。
二種論據形式:事實論據、 道理論據。
第二部分
三種感情色彩:褒義、 貶義、 中性。
小說三要素:人物(根據能否表現小說主題思想確定主要人物)情節(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 環境(自然環境/ 社會環境。)
議論文三要素:論點、 論據、 論證。
議論文結構三部分:提出問題(引論)、 分析問題(本論)、 解決問題(結論)。
三種說明順序:時間順序、 空間順序、 邏輯順序。
語言運用三原則:簡明、 連貫、 得體。
第三部分
四種文學體裁:小說、 詩歌、 戲劇、 散文。
四種論證方法:舉例論證、 道理論證、 比喻論證、 對比論證。
句子的四種用途:陳述句、 疑問句、 祈使句、 感嘆句。
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記敘的四種順序:順敘、 倒敘、 插敘、 補敘。
引號的四種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諷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稱謂 ④表強調或著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種表達方式:記敘、 描寫、 說明、 抒情、 議論。
破折號的五種用法:①表注釋 ②表插說 ③表聲音中斷、延續 ④表話題轉換 ⑤表意思遞進
第五部分
六種說明方法:舉例子、 打比方、 作比較、 列數字、 分類別、 下定義。
六種邏輯順序:①總←→分 ②現象←→本質 ③原因←→ 結果④慨括←→具體 ⑤部分←→整體 ⑥主要←→次要
記敘文六要素: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六種人物的描寫方法: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神態描寫。
六種病句類型:①成分殘缺 ②搭配不當 ③關聯詞語使用不恰當 ④前後矛盾 ⑤語序不當 ⑥誤用 濫用虛詞(介詞)
省略號的六種用法:①表內容省略 ②表語言斷續 ③表因搶白話未說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維跳躍 ⑥表思索正在進行
六種常用寫作手法:象徵、對比、襯托(鋪墊)、照應(呼應)、直接(間接)描寫、 揚抑。
第六部分
七種短語類型:並列短語、 偏正短語、 主謂短語、 動賓短語、後補短語、的字短語、介賓短語。
七種復句類型:①並列復句 ②轉折復句 ③條件復句 ④遞進復句 ⑤選擇復句 ⑥因果復句 ⑦假設復句
第七部分
八種常用修辭方法:
①比喻--使語言形象生動,增加語言色彩。
②擬人--把事物當人寫,使語言形象生動。
③誇張--為突出某一事物或強調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強語言氣勢,加強表達效果。
⑤對偶--使語言簡練工整。
⑥引用--增強語言說服力。
⑦設問--引起讀者注意、思考。
⑧反問--起強調作用,增強肯定(否定)語氣。
⑶ 跪求中考語文所有修辭手法 說明方法 論證方法及其套話
你去買一本《五年中考三年模擬》上面總結得很系統很詳細也很全面,很不錯的一本教輔。
⑷ 請哪位語文中考天才告訴我:比喻,擬人,誇張,排比,設問,反問,引用的普遍作用。
1、比喻 分三種類型: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的作用:藉助喻體事物,語言形象生動,使被比喻的事物更加形象化。
①明喻
結構形式:本體+喻詞+喻體
常見喻詞:像、似的、如、宛如、好像、好似、彷彿、猶如……
例1:春深似海。
例2:海燕像黑色的閃電。
例3:過去的日子如輕煙。
★如何識別真假比喻句
區別難點:區別比喻句主要看兩點,一看是否是不同類事物,二看有沒喻體。決不能光憑喻詞來判斷。
例1:北斗星像太陽一樣是顆恆星。
例2:那神情簡直像要把宇宙看穿似的。
例3:一閉眼彷彿還看見一些桃花。
例4: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彼此有相似點,便用一事物來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種修辭格。這個概念看似簡單,但關於一些好像是比喻但又似是而非的句子,卻常常使同學們感到束手無策,那麼,怎樣才能准確判別真假比喻句呢?
一、明確構成比喻兩個必備條件。
1.甲(本體)和乙(喻體)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例①:塞納河如一條美麗的帶。該句中的「河」與「帶」是兩種本質不同的事物,且它們之間有「成條狀」的相似點,所以該句是比喻句;例②:她很像她姐姐。「她」和「她姐姐」都是人,本質相同,不會構成比喻。
2.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
例③:一座又一座立交橋,猶如雨後春筍。這是個比喻句:本體「立交橋」與喻體「雨後春筍」之間有相似點,即「立交橋」的「飛速發展」同於「雨後春筍」的「迅猛長勢」。
二、要注意審視以下帶有「像」、「好像」、「彷彿」等詞語的句子。
這些詞語有時在句中並非充當比喻詞,而是有其他表意作用,現列舉如下,以供參考。
1.表示猜測、揣度。例④: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該句中的「天黑沉沉」與「要下雨」雖有聯系,但它們之間並沒有相似點。
2.表示同類事物的外觀相同。例⑤:她長得很像她媽媽。「她」和「她媽媽」長相相同,但她們是同類,所以該句不是比喻句。
3.表示同類事物作比較。例⑥:她的性格很像她母親。這里是在比較「她們」兩人的「性格」,雖有相似點,但陳述的對象都是「性格」,本質相同,又是同類,所以該句不是比喻句。
4.表示舉例的引詞,如果是連用構成列舉。例⑦:近年來,又出現了許多奇妙的書,像會說話的書,「電視唱片」書等等,
5.表示想像。例⑧:他想到明天的軍訓,心是非常激動,彷彿一下子成了一名英武的軍人。
三、明辨比喻和擬人。
比喻重在「喻」,而擬人重在「擬」,擬人、要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例⑨:白楊樹是樹中的偉丈夫。不要以為「偉丈夫」是人,就把該句當擬人,「白楊樹」和「偉丈夫」之間有「偉岸、正直……堅強不屈與挺拔」的相似點,而作者並沒運用描寫人的詞語來寫「白楊樹」,所以該句應是比喻句。
總之,要准確識別和正確使用比喻這種修辭,必須牢記構成比喻這兩個必備條件,注意不要把有「像」、「好像」、「彷彿」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②暗喻
結構形式:本體+喻詞+喻體
暗喻的喻詞:直接把本體說成是喻體,喻詞一般由「是、變成、成為、成、為」這些詞充當。
例1:自由主義是一種腐蝕劑。
例2: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例3:萬里江山變成了一個粉妝玉砌的世界。
例4:晉祠,真不愧為我國錦綉河山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③借喻
結構特點:只出現喻體,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的比喻句。是比喻句的最高形式。
例1:孫中山先生說到做到,身體力行,不放空炮。
例2:(狂風)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
2.借代
這是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的修辭方式。
常見類型:
①以本體特徵代替本體 例:這件事肯定是紅領巾做的。
②以本體局部代替整體 例: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③以具體代替抽象 例:南國烽煙正十年。(代戰爭)
★借喻和借代的區別
借喻和借代兩種修辭格因為它們都有「借」字,也往往分不清。怎樣區別一個修辭格是借喻還是借代呢?一個最常用的方法是還原法。
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種,它是比喻的最高形式,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直接由喻體代替本體。喻體和本體具有相似性,從喻體可以想到本體,完全可以根據具體語境把本體找出來,再加一個「像」字將借喻還原成明喻的形式。比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燕雀」和「鴻鵠」都是借喻,我們把它們還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淺的人好像渺小的燕雀;自己好像翱翔萬里的鴻鵠。
②借代是一種獨立的修辭格,它捨去人或事物的本來名稱,而借用與它相關的人或事物的名稱來替代。所替代的名稱(本體)和所借用的名稱(借體)之間具有相關性。它們之間不能加比喻片語成明喻格式的句子。比如:那邊來了個紅領巾。「紅領巾」是借代,是用少先隊員的標志來代替少先隊員。不能說少年隊員像紅領巾。再比如: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槍桿子」是借代,用「槍桿子」來代替「武裝斗爭」。因為「武裝斗爭」必須得用槍桿子,二者之間有聯系。不能說武裝斗爭像槍桿子。
例1:欲悲聞鬼叫,我哭豺狼笑。灑淚祭雄傑,揚眉劍出鞘。
(評:用「鬼」、「豺狼」來比喻殘暴險惡的「四人幫」。可以組成「殘暴險惡的『四人幫』像豺狼」這樣明喻格式的句子。)
例2: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處話。
(評:用「厚障壁」來比喻「我」和閏土之間的隔閡。可以組成「我們之間的隔閡像一層可悲的厚障壁」這樣明喻格式的句子。)
例1: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評:「絲竹」是借體替代本體「弦樂和管樂」——即「音樂」)
例2: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評:借體「黃發」替代本體「老年人」,借體「垂髫」替代本體「小孩」。)
3.排比
概念:由三個或者三個以上意思相近、結構相似或相同的短語或者句子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強語勢和節奏感,更利於抒發感情。
類型:
①句中短語排比,例如:
(1)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2)後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疾速地搏擊著,大起大落地搏擊著。它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
例(1)是用五個「一個……人」形式的偏正短語構成的排比;例(2)前邊是用三個「……搏擊著」形式的偏正短語構成的排比,後邊是用三個「……你」的動賓短語構成的排比。
②分句排比,有的排比是由句子構成的。例如:
(1)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每一個舞姿都使人顫栗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嘆為觀止。
(2)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
③復句排比 ④段(節)排比
一般說來,排比的各項之間是並列關系,但有時也有先後、大小、輕重等區別,這時就要注意它們的排列順序。例如:
雕刻家的意思,隨隨便便雕一個石像不如不雕,要雕就得把這位英雄活活地雕出來,讓看見石像的人認識這位英雄,明白這位英雄,因而崇拜這位英雄。
這一句中構成排比的三個短語在邏輯上有先後,順序不能顛倒。
排比往往給人一氣呵成之感,語言暢達,節奏感強,有氣勢,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例如:
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後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麼壯闊、多麼豪放、多麼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這一段,有三處使用排比,將安塞腰鼓所表現出的力與美推到極致。
4.反復
文章中有意重復使用某個詞語、句子,這就是反復。
作用:有強調作用,用以表達強烈的感情。
類型:①連續反復 例:起來,起來,起來!
②間隔反復
例:在我灰心的時候,你鼓勵我;在我失敗的時候,你鼓勵我。
★排比和反復的區別
①排比句至少是三個句子,反復句是兩個以上的句子。
②排比句的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有共同的詞語;反復句是兩種以上相同的語句重復,為了突出強調。
例1: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排比)
例2:海鷗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呻吟著,呻吟著。(反復)
5.擬人
把人類以外的生物、無生物、抽象事物當作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叫做擬人。
例: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
(評:昆蟲都被賦予人的行為和感情了。)
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例:桃樹、杏樹、李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擬人和比喻的區別
在判斷修辭的時候,往往會把喻體是同人有關的比喻句判成是擬人。
例: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
★[比喻和比擬]
比喻和比擬是兩種常見的修辭格,使用的時候,往往分不清楚。怎麼樣才能分清呢? 關鍵是明確概念。
比喻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間的某此類似的地方,借一事物來說明另一事物。比擬是把物當做人或把人當做物,或把甲事物當成乙事物來描寫。比喻是打比方,憑借本事物和喻事物的相似點聯系起來。比擬是描寫,是憑人的聯想和想像聯系起來。
一個完整的比喻包括本體、喻體和比喻詞三部分。如:「共產黨像太陽。」「共產黨」是本體,「太陽」是喻體,「像」是比喻詞。本體和喻體之間靠的是二者都能給人以光明和溫暖這一相似點聯系在一起的。而比擬是按著人的想像和聯想直接把本事物當擬事物來寫。比如:鳥兒歌唱,花兒歡笑。「鳥」和「花」本來不會像人那樣「歌唱」和「歡笑」,但是人可以想像它們會歌唱、會歡笑。比擬沒有聯系詞,就直接來描寫
6.誇張
為了達到某種表達的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擴大或縮小的一種修辭方式。誇張不是浮誇,而是故意的合理的誇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礎和根據。
作用:揭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
誇張類型:
①擴大 例: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②縮小 例:他的心眼太小,芝麻大的事也容不得。
③超前,把先出現的說成後出現,把後出現的說成是先出現。
例:她還沒有端起酒杯,就醉了。
誇張就是有意對客觀事物言過其實,用來強調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特徵,表達某種強烈的思想感情。大家都知道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其中就用了誇張修 辭格。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三千尺」「落九天」都不是事實,都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作者通過這樣的誇張,突出強調了瀑布的氣勢,表達了作者望瀑布而興嘆的感情。
誇張可以是擴大的誇張,也就是把事物的形象、性質、狀態、特徵、程度等,故意往大、多、快、高、強等方面說。例如:
他既不關心他的軍隊,也不喜歡去看戲,也不喜歡乘著馬車去游公園——除非是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點鍾都要換一套衣服。人們提到他的時候總是在說:「皇上在更衣室里。」(安徒生《皇帝的新裝》)
先說皇帝什麼都不關心,只關心他的衣服,然後用一個極度的誇張——「每一天每一點鍾都要換一套衣服」,極言「換衣服」之多,把皇帝的特點強調到極致。
毛澤東在他的《十六字令》中歌頌紅軍戰士壓倒一切敵人、戰勝一切困難的英雄氣概,不是直接寫戰士,而是用山勢之高加以襯托,用的也是擴大誇張: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在人們的心目中,天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的。作者巧妙地利用這種心理,用戰士們登上高山,天距離山之近而故意言過其實,表達自己的贊美之情。
誇張也可以是縮小誇張,就是把事物的形象、性質、狀態、特徵、程度等,故意往低、小、短、少、輕、弱等方面說。例如:
雕刻家一邊研究,一邊想像,石像的模型在他心裡漸漸完成了。石像的整個姿態應該怎樣,面目應該怎樣,小到一個手指頭應該怎樣,細到一根頭發應該怎樣,他都想好了。
(葉聖陶《古代英雄的石像》)
考慮石像的模樣,「小到一個手指頭」「細到一根頭發」都考慮到了,作者用這樣的誇張,正強調了雕刻家思考的細致、周密,為後文做好了鋪墊。又如魯迅在《一件小事》中這樣說:
我從鄉下跑到京城裡,一轉眼已經六年了。
本來是六年的時間,作者卻說成「一轉眼」,突出強調時間之快。
事物的出現有先後順序,把後出現的事物說成是先出現的,或者是同時出現的,這也是一種誇張,我們叫它超前誇張。比如我們說一個姑娘很害羞,常常說「她還沒說話臉就紅了」,這其實也是一種誇張的說法。又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說《我的叔叔於勒》,寫「我」的父親去向船長打聽那個人是不是自己的弟弟時,這樣寫道:
船長冷冷地回答說:「他是個法國老流氓,……聽說他在那邊闊綽過一個時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經落到什麼田地!」我父親臉色早已煞白,兩眼呆直……
本來應該是聽完後才能動聲色,作者卻說成「早已煞白」,表現了「我」父親極度失望、極度害怕的心理。
誇張經常和比喻結合在一起使用,通過比喻誇大事實,起到強調的作用。例如:
敵人的死屍像谷個子似的在山前堆滿了,血也把這山岡流紅了。
(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從化的荔枝樹多得像汪洋大海,開花時節,那蜜蜂滿野嚶嚶嗡嗡,忙得忘記早晚。
(楊朔《荔枝蜜》)
這種景觀多麼壯麗啊!上百隻鶴的鶴群恰似飄搖於颶風中的鴻毛,輕盈飛颺;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渦,緩緩升騰。(江口渙《鶴群翔空》)
誇張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中非常多見,像李白的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
「白發三千丈」「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等,用的都是誇張。有些成語也包含誇張的意思,
如「揮汗如雨」「目不轉睛」「驚天動地」「氣吞山河」「千鈞一發」等。
7.對比
這是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並舉出來,相對比較的一種修辭方式。
其作用是總的說來,能使語言色彩鮮明。具體地說:兩物對比——揭示好同壞,善同惡,美同丑的對立,使人們在比較中得到鑒別。一物對比——揭示事物的對立面,反映事物內部既矛盾又統一的辯證關系,使人們全面地看問題。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
例: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8.對偶
把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兩個句子,成對地排在一起,叫做對偶。
對偶句式整齊、音節和諧、詞語簡練、表意凝練,能起到很好的表達效果。
例: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對偶」和「對比」的區別
①.對偶是上下兩句意思相關或者相近;對比是上下兩句意思相反或者相對。
例1: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對比)
例2: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對比)
②.對偶是上下兩句一般詞語不能重復,字數必須對等;對比是上下兩句詞語重復較多,而且字數可以不等。
例1: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對偶)
例2;當面不說,背後亂說;開會不說,會後亂說。(對比,上下詞語重復)
9.設問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們思考,有的為了突出某些問題。
例: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設問就是在並無疑問的地方,故意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以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劉增山在他的散文《秋魂》中幾次整段使用設問。例如:
秋是什麼顏色?
穀子說:秋是黃色的,我就是叫秋風吹黃的。高粱說:秋是紅色的,我就是叫秋氣染紅的。棉花說:秋是白色的,不然,我哪裡會有這銀裝素裹呢?墨菊卻說:秋是墨色的,我開放的花朵就是明證。松柏說:秋和夏沒什麼區別,都像我一樣青翠……
秋天聽了搖搖頭說:不,不,我是五彩繽紛的。如果我只屬於一種顏色,那秋天該是多麼的單調啊!
先自問「秋是什麼顏色」,接著讓不同的果實給出不同的答案,最後讓秋天自己站出來說話,這里用的就是設問。又如:
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戰士,我感到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先提出問題,然後作者自己給出答案,這也是典型的設問。
設問是無疑而問,目的是引起讀者的注意。有時,可以把設問和反問連用,一般是用反問回答設問,這樣比直接回答更有力量。例如:
朋友,當你聽到這段英雄事跡的時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覺得我們的戰士是可愛的嗎?你不以我們的祖國有著這樣的英雄而自豪嗎?(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作者先提出問題,然後用兩個反問回答這個問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設問和反問雖然都是無疑而問,但也有不同。設問是自問自答,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反問是只問不答,答案就在問句當中。例如:
①我用什麼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快樂的生活。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朱德《回憶我的母親》)
②當年毛委員和朱軍長帶領隊伍下山,不就是用這樣的扁擔么?
(袁鷹《井岡翠竹》)
例①先提出問題,接著給出問題的答案,是設問。例②只提出問題,答案就暗含在問題當中,用的是反問。
10.反問
無疑而問,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
例: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
反問就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某種確定的意思,只問不答。反問也叫反詰或激問。例如:
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
畫線的句子好像是疑問,其實並不是真的在問,不需要別人回答,因為雙喜知道八叔的船已經回來了,用這種疑問的形式只是出於修辭的需要,目的是提醒周圍人注意。
反問可以用否定形式表達肯定的意思。例如:
(1)強刺激的河北梆子,這不就是我們自己土生土長的「滾石樂」嗎?
(2)像這樣的教師,我們怎麼會不喜歡她,怎麼會不願意和她親近呢?
(3)即使是進行曲、諧謔曲,當這個歌曲被你學會,裝進你的頭腦,當一切都時過境遷的時候,記憶中的進行曲不是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越來越溫柔嗎?即使是最激越、最歡快的歌曲,一個人唱起來,不也有點寂寞嗎?
例(1)用「不就是」這一否定的形式反問,表達「這就是我們自己土生土長的『滾石樂』」這一肯定的意思;例(2)用否定的「怎麼會不喜歡」「怎麼會不願意」反問,表達肯定的「非常喜歡」「非常願意」的意思;例(3)用否定的「不是……嗎」反問,表達肯定的「會變得越來越溫柔」「也有點寂寞」的意思。
反問也可以用肯定形式表達否定的意思。例如:
(1)昨天不是說得好好的,你怎麼能這樣呢?
(2)到了第二天,作家想起擺渡人已跟那有權的走掉,沒有人擺渡了,那怎麼行呢?於是他就自動去做擺渡人。從此改了行。
例(1)用肯定的「怎麼能這樣」表達否定的「不能這樣」的意思;例(2)用肯定的「怎麼行」表達否定的「不行」的意思。
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能夠把確定的意思表達得更鮮明、更強烈,給讀者的印象更深刻。例如:
(1)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
(2)世界上有不經過風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實嗎?
世界上有不經過光射日曬而成熟的果實嗎?
例(1)通過否定的反問,突出強調了「我」能夠料理自己,比直接說表達的感情更強烈;例(2)通過肯定的反問,強調了沒有不經過風吹雨打、光射日曬而成熟的果實這樣的意思,比直說意思表達得更鮮明。
★ 設問和反問的區別
設問和反問都是有疑而問,但是設問是自問自答,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反問則是問而不答,以加強語氣。
例1: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是我們的戰士。
例2:難道你就覺得只是樹?
11.引用
引用現成的話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兩種。
例:「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們應該記住這一道理。
★ 謂詞性像字句類型
謂詞性像字句,亦稱像字句,是一種借彼寫此的描述性句式,主要特點是:以「像」(好像)為謂語的中心詞或謂語中心詞的限制詞。如果以具體的語境義和生動的表達效應為標准,有以下幾種類型:
①表示對情況的揣度、推測。
例1:好像出亂子了,長官。
例2:他像要立定在水裡,不知道哪是路,不曉得前後左右都有什麼,只覺得透骨涼的水往身上各處澆。(對情況作揣度性的描述)
②表示同類事物的相同或相似,即作比較。
例1:二妹子的女兒長大,不會再像她的姥姥和母親,大好春光中要捋榆錢兒充飢。
例2: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
例3:就說那個野蔥吧,香氣和家蔥一樣,味道像剛結出的李子,苦澀得讓人難受。
③表示列舉和舉例
例1:反之,像基本需要,基本困難,基本嚴重,基本發燒……就不大好理解。
例2: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了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個奇跡: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
④表示由某種情形產生的想像或聯想。
例1: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
例2:街上彷彿沒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寬了許多,空曠而沒有一點涼氣,白發發的令人害怕。
⑤表示摹擬某種情狀。
例1:嫂子在旁邊,三分像笑七分像發狠。
⑥表示誇張或擬人
例1:一陣風吹過,毛竹呼啦啦地響,好像也在焦急地叫喊:「快些送我們下山吧,莫要讓我們等老了。祖國社會主義建設多麼需要我們呀!」(擬人)
例2:茶從嘴裡進去,汗馬上從身上出來,好像身子已經是空膛的,不會再儲藏一點水分。(誇張)
例3:風帶著雨星,像在地上尋找什麼似的,東一頭西一頭地亂撞。(擬人)
⑦比喻和誇張的兼用
例1: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就已經像下了火。
(這是一個比喻句,句子有省略,意思是「太陽剛一出來的地面就像已經像下了火的地面」。以「下了火」比喻烈日炙烤下的地面的炎熱,而「下了火」又是誇張。)
⑧比喻。(和「比較」不一樣,比喻是不同類事物的比)
例1:小姑娘開心地笑了起來,像搖起一串快樂的銅鈴鐺。
例2:就連那手指頭也像是一面勝利的旗幟。
★ 比喻和比較的區別
①比喻在意義上看,是用與甲事物有相似點的乙事物來打比方,兩事物為異類事物。比較是把甲乙兩個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對照,按照一定的標准判別異同、高下,兩事物為同類事物。
例1:大家都宣傳他的英勇事跡,一個傳兩個,兩個傳三個,越傳越廣,那簡直就跟神仙一樣。(比喻)
例2:他跟爸爸一樣,眼睛都腫得通紅。(比較)
②在句子形式上,比喻有四種形式,比較也有四種形式。
比喻:像(好像)……一樣; 彷彿……一樣
跟……一樣; 同……一樣
比較:和……一樣; 與……一樣
跟……一樣; 同……一樣
③區別比喻和比較可以用替換法。
一般而言,凡是「一樣」這個詞能用「似的」替換而句子原意不變的,則為比喻,反之則為比較。
例1:樹上黃鸝的婉轉歌聲,就跟清涼的泉水一樣。
例2:我去跟你去一樣。
例3:樹上黃鸝的婉轉的歌聲,就跟清涼的泉水似的。
例4:我去跟你去似的。
(評:例3替換後,句子意義不變,則是比喻。
例4替換後,句子產生歧義,則是比較。)
12. 雙關
使語言幽默,饒有風趣。使表達含蓄曲折,生動活潑,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13. 頂真
總的說來,環環緊扣,引人入勝。
具體地說:議事說理,准確、謹嚴、周密。抒情寫意,格調清新。狀物敘事,條理清晰。
14. 反語
表示人與人之間的親昵感情;
揭露批判,辛辣諷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戰斗性。
⑸ 高考語文古詩鑒賞題怎樣答最好
技巧型題考查方式
①這首詩(兩首詩或句子)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現技巧)?並作簡要分析。②從某個角度(如動與靜、情與景、修辭等)來賞析這首詩。
解題提示
表現技巧是詩人用來抒發情感、表達題旨的一種手段方法,要准確回答就要熟悉古詩中常用的一些表現方法。①修辭手法:比喻、對偶、誇張、對比、擬人、雙關等。②描寫手法:A.襯托手法,又分正襯和反襯,反襯又有動靜襯、聲寂襯、樂哀襯等;B.側面描寫;C.虛實結合;D.象徵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種。
解題秘訣
①准確地指出用了什麼表現手法;②結合詩句分析,為什麼運用這種手法;③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旨意。
常用術語:
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誇張、對偶、排比、反復、襯托、對比、用典等。
表現手法有:象徵、想像、聯想、照應、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 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遠 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 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等。
⑹ 中考 語文修辭手法 表達方式 詳解.....
(1)表達方式,是指寫文章時所採用的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介紹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達方式有5種,即:記敘(敘述)、議論、抒情、描寫和說明。
記敘文主要以記敘和描寫為主,其中兼有說明、抒情和議論;說明文主要以說明為主,也有敘述、議論甚至描寫;議論文以議論為主,兼有記敘、說明或是抒情。
2。 寫作方法,也叫表現手法,是指在文學創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運用的各種具體方法和技巧。包括:對比、象徵、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揚先抑、襯托(烘托)、誇張諷刺、借景抒情、前後照應等。
分辨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幾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並分析其表達作用:
記敘文的四種記敘方式:順敘、倒敘、插敘、平敘(分敘)。
記敘文的描寫分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
記敘文的間接抒情方式:寓情於景、寓情於事、寓情於理。
3,
要掌握運用八種常見的修辭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比喻:用在記敘、說明、描寫中,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用在議論文中,能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運用比喻可以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比擬: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運用比擬,可使人或物色彩鮮明,描寫生動,蘊含豐富。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體、生動的效果。借代可使表達具體形象。
誇張:可以引起豐富的想像,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誇張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增強表達效果。
對偶: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用對偶,句子整齊,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排比:可增強語言的氣勢。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其作用在加強語氣、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設問:總的作用是引起讀者思考。用在標題上,能吸引讀者,啟發讀者思考,更好地體現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⑺ 中考語文記敘文標題的作用 各類修辭手法的作用 插敘倒敘的作用 每多一個+5
標題作用從兩方面答.1,結構:是全文的線索.2,內容,推動情節發展.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