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英作文 > 語文高考120個實詞

語文高考120個實詞

發布時間:2020-12-24 16:32:57

高考語文文言實詞要120個每個意思都背出來嗎

這個其實不是必須,但是要理解意思,你可以不知道某個字的意思,但是在文章中你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怎麼說呢,還是記住好。而且各地高考不同,全國卷考實詞的是選擇題,難度不大。

⑵ 高考大綱中120個文言文實詞有哪些

文言虛詞共18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實詞
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
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鍵。學習文言實詞,應特別注意它在語法上的四個主要特點:一是一詞多義,二是詞義的古今變化,三是詞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
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見的實詞的含義有幾種方法。

(1)文本遷移法
這一方法需要學習好所學的文言文,能在適合的時候遷移

(2)事理檢驗法
通過常識或所學知識推斷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慮是否有通假現象。

(3)語境推斷法
看實詞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語境,常見的是實詞的褒貶異議。

(4)語法推斷法
藉助語法知識分析特殊實詞的含義。

(5)互文見義法
同義對應和反義對應
結構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對照來推斷

6)成語推斷法

我們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語中推斷出文言文中實詞的含義,看遷入是否順暢

文言實詞釋義九法
解答文言文試題的關鍵在於牢固掌握文言基礎知識,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分析判斷的綜合能力。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要注重實詞、虛詞學習,逐個落實詞義、用法,進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點。下面介紹幾種文言實詞詞義的推斷方法。

1. 從字形推詞義。
在漢字中,形聲字佔大多數。形聲字分聲符和意符兩部分,其中的意符為我們推斷字義提供了條件。例如:「檣櫓灰飛煙滅」,其中的「櫓」我們知道是木製的「船具」,而對「檣」就不甚理解,但我們知道「檣」從「木」,同「櫓」字聯合成詞,都屬船具,便可推知「檣櫓」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格。

2. 從通假字推字義。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順文句的一種障礙,但我們只要根據通假字規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義來。如「兵不頓而利可全」,把「頓」理解為「勞頓」,就成了「武器不勞頓就可以取得完全的勝利」,意思顯然不通,這時「頓」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關鍵了。這時,如果我們根據同音形似通假的規律,聯想到表示「不鋒利」意思的「鈍」字,就可以將全句譯為「(未經戰斗)武器還很鋒利而勝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暢明白了。

3. 根據詞語結構推詞義。

漢語的構詞規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構詞法就可以推斷詞義了。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恤」,這是一個並列關系的片語。我們只要知道「恤」有「憐憫」之意,那麼,「存」與之同義並列,就具有與「恤」有聯系的「安撫」之意了。又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義並列,「存」就有「生存」的意思。

4. 按互文推詞義。
互文這種組合格式是古漢語中常見的現象。如「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這里的「殫」和「竭」是互文。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盡」,就可以推知「殫」的意思也是盡了。

5. 憑對文推詞義。
在句中,如果表達的意思互為相反,其所用詞語的一方對另一方就構成了反義。如:「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我們知道「終日」與「須臾」。是反義對文,這樣就可以由「終日」是「整天、時間長」的意思推知「須臾」的意思是「時間短」了。

6. 憑上下文推詞義。
這種方法就是結合上下文的語意來推斷出要解釋的詞語的含義。如繆賢對趙王稱贊藺相如時說「臣竊以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釋為「勇敢」或「勇氣」顯然不妥,但如果聯繫到後面詞語「有智謀」和他在「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中的表現來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膽識的人」。

7. 隨文引申推詞義。
詞有本義和引申義。如果我們按詞的本義解釋不通時,就可以從詞的引申義去考慮。如「朝服衣冠,窺鏡」中的「窺」的本義是從小孔或隙縫向里看,按這一本義顯然解釋不通,我們可以順其本義聯想而推斷出是「照」的意思。

8. 填補省略成分推詞義。
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這無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難度。例如「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中的「奔」字意義難以落實,若在「奔」字後面補上一個「馬」字,則「奔」字意義就可落實為「奔跑的馬」,這樣整個句子就文通字順了。

9. 用析句法推詞義。
在文言文翻譯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對句法的分析來確定詞類,再據詞類去推求詞義。這種方法,對解釋跨幾個類別的多義詞、活用詞、通假字、虛詞的作用較大。例如:「信」字在「煙濤微茫信難求」一句中,從結構上看是在狀語「難」和謂語「求」的前邊,可以推斷其詞性為副詞,這樣就可以解釋為「確實」的意思了。
上面談的幾種釋義方法,在解題中可以根據題乾和題肢的具體要求採用某一種,也可以綜合運用,從不同的幾個側面加以反復推斷,以提高解題的准確率。

⑶ 高考語文文言文要拿高分,120個實詞是不是都要背

比起背,做題是更好的。或者多看其他課外的文言文,因為有時候如果出了那個詞,但是你判斷不出是動詞還是名詞什麼的,很容易誤解的。

⑷ 120個實詞

高考考點—120個文言實詞集錦
1、 愛
吳廣素愛人(愛護,加惠)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觸》(喜愛)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喜愛)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歡)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阿》(愛護)
而臣衰,竊愛憐之《觸》(憐愛)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過》(吝惜)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齊》(吝嗇)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邶風?靜女》(通「薆」,隱蔽)
2、安
君者,知人安民(安撫)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安享,感到舒適)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怎麼)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諫》(安穩,安定)
君安與項伯有故(怎麼)
如寡人者,安與知恥《勾》(怎麼,哪裡)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季》(安定)
既來之,則安之《季》(使……安穩)
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
項王曰:「沛公安在?(哪裡)
3、被
澤被後世(施及,加於……之上,引申為蒙受)
被火之後,無處安身(遭受)
文天祥被執於五坡嶺(介詞,表被動)
被發行吟澤畔《屈》(通「披」)
將軍身被堅執銳《陳》(通「披」,穿)
凝霜被野草(覆蓋)
操吳戈兮被犀甲(穿)
4、倍
每逢佳節倍思親(加倍)
倍以結之,則民不倍(背叛背棄)
願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鴻》(違背)
5、本
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詞,本來)
墨之道,兼愛為本(根本,基礎)
若止印二三本,未為簡易《活》(量詞,冊)

6、 鄙
齊孝公伐我北鄙(邊境)
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報》(平庸,卑微)
鄙臣不敢以死為戲(自謙,代詞)
蜀之鄙有二僧《為》(邊境)
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鄭伯克段於鄢》(邊境)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淺陋)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邊境)
越國以鄙遠《燭》(以……為邊境)
7、兵
可汗大點兵(軍隊)
兵刃既接《寡》(兵器)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軍隊)
勒兵,下令軍中《信》(軍隊)
8、病
君之病在腸胃(疾病)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擔心,憂慮)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病》(患病)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困苦不堪)
9、察
徐而察之《石》(細看,觀察)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明察,了解)
微察公子《信》(觀察)
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潔白的樣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陳》(考察,舉薦)
10、朝
於是入朝見威王《鄒》(朝廷)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朝代)
期年不聽朝(朝政)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岳》(早晨)
能謗譏於市朝《鄒》(朝廷)
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上朝,朝見)
11、曾
曾益其所不能《愚》(通「增」增加)
相逢何必曾相識(曾經)
曾不若孀妻弱子《愚》(竟然,簡直)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觸》(竟然,簡直)
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信》(竟然,簡直)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蘭》)(竟然)

12、乘
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乘坐)
可以乘虛直抵其城(趁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衛風 氓》(登上)
13、誠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假如,果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確實)
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假如,果真)
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也《祭》(確實)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諫》(假如,果真)
可謂智力孤為,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六》(確實)
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致誠《祭》(真誠的心意)
14、除
灑掃庭除(台階)
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修治,整理)
詔書特下,拜臣郎中,承蒙國恩,除臣冼馬《陳》(任命官職)
15、辭
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告別,辭別)
臣等不肖,請辭去《廉》(告別,辭別)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廉》(道歉)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屈》(言辭,文辭)
欲加之罪,其無辭乎(托辭,說辭)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告別)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托詞,辯解之辭)
歸去來兮辭(古代一種文體)
16、從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狼》(跟隨)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 順從,跟隨)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聽從)
從是以後不敢復言(介詞,由)
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通「縱」締結盟約)
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屈》(通「縱」締結盟約)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桃》(介詞,由)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鴻》(使……跟從)
17、殆
驪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石》(大概,恐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通「怠」,懈怠)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幾乎,近乎)
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莊子 秋水》(危險)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危險)
古人所以重施刑於大夫者,殆為此也《報》(大概,恐怕)
農者殆則土地荒(通「怠」,懈怠)
18、當
當窗理雲鬢(對著,向著)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抵擋,抵禦)
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抵擋,抵禦)
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捕》(兩者相抵)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過》(方,值)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方,值)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阻擋)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在……時候)
吏當廣所失亡多(判決,判罪)
19、道
會天大雨,道不通《陳》(道路)
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取道)
治世之道(方法)
背道而妄行(道義)
道不同,不相與謀(志向)
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游》(說)
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念》(說)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師》(道理)
有碑仆道,其文漫滅《游》(道路)
20、得
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促》(收獲)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具備)
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與「無」一起,表示「莫非」、「豈不是」)
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傑之流《五》(能夠、可以)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獲得)
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六》(能夠)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必須)
古人雲:「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六》(適宜、得當)
21、度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估計、推測)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過》(制度)
試使山東與陳涉度長 大《過》(衡量)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越過)
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考慮)
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戒五日《廉》(估計、推測)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齊桓晉文之事》(估計、推測)
22、非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不是)
非淡泊無以明志(不)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錯誤)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勸》(沒有)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不同尋常)
大閹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於猝發《五》(特殊的計謀,陰謀)
要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報》(錯誤、過錯)
拾視之,非字而畫《促》(不是)
非有剖符丹書之功《報》(無、沒有)
23、復
更若役,復若賦《捕》(恢復)
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孔》(又)
阿母為汝求,便復在旦夕《孔》(又)
24、負
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用背馱東西)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廉》(依恃、依仗)
決負約不償城《廉》(違背、背棄)
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報》(蒙受、遭受)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辜負)
遂負土累石,塞其隘《愚溪詩序》(背)
予此所行負之責任《黃》(擔負)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登泰山記》(覆蓋)
25、蓋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連詞,連接上句或上段,表示原因)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同上)
英才蓋世(超過、勝過)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句首語氣詞)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諫》(大概)
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五》(句首語氣詞)
26、故
故壘西邊《念》(原來)
而兩狼之並驅如故《狼》(舊,原樣)
過故人庄(舊,朋友)
既克,公問其故《曹》(緣故,原因)
故久立與其客語《信》(故意)
桓侯故使人問之《扁》(特意)
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游》(緣故)
君安與項伯有故《鴻》(交情)
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鴻》(連詞,因此)
此物故非西產《促》(原來,本來)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因此)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因此)
27、顧
顧野有麥場《狼》(回頭看)
將軍宜枉駕顧之(拜訪)
成顧蟋蟀籠虛,則氣斷聲吞《促》(看見)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碩鼠》(顧念,顧惜)
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指》(顧及)
徘徊四顧,見蟲伏壁上《促》(看)
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五》(顧惜)
雖放流,眷顧楚國,繫心懷王《屈》(顧及,眷念)
28、固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鞏固)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阿》(固執)
藺相如固止之(堅決,一直)
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鴻》(本來)
少年固強之《促》(堅決,一直)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本來)
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季》(堅固)
余固笑而不信也《石》(仍然)
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本來)
君子固窮(堅守)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屈》(固然)

29、歸
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 明•歸有光《項脊軒志》(女子出嫁)
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孔》(被休回娘家)
歸去來兮!(回去)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回家)
臣請完璧歸趙(歸附,歸屬)
江表英豪咸歸附之(歸附,歸屬)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回去)
寡人聞古之賢人,四方之民歸之,若水之就下也《勾》(歸附)
圖久遠者,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汝《祭》(回家)
30、國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諸侯國)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岳》(國都)
紅豆生南國,此物最相思(地域,鄉土)
等死,死國可乎《陳》(國事)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國家)
31、過
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經過)
裘馬過世家焉《促》(超過)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過錯)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過錯)
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鴻》(責備)
過故人庄(拜訪)
32、何
大王來何操《鴻》(什麼)
今日之事何如《鴻》(怎麼樣)
婦啼一何苦《石》(多麼)
開國何茫然《蜀》(多麼)
主人何為言少錢《將進酒》(什麼)
租稅從何出《兵車行》(哪裡)
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信》(怎麼樣)
良將精弩寄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以定。——《史記•秦始皇本紀》 (通「訶(呵)」。譴責;呵斥)
33、恨
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報》(遺憾)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長恨歌》(怨恨)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遺憾)
34、胡
國胡以相恤(什麼)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少數民族的稱謂)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同上)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蜀》(什麼)
35、患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擔憂)
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屈》(擔憂)
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赤》(憂患)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擔憂)
36、或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有人)
雲霞明滅或可睹《夢》(有時)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倘若)
即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有人)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歸》(有時)
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有的方面)
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或許)
37、疾
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嫉妒)
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將恐深(疾病)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觸》(快速地)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宏大)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討厭,憎恨)
38、及
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屈》 (趕得上)
及撲入手,已股落腹裂《促》(等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比得上)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趕得上)
乃悟前狼假寐《狼》(才)
39、即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鴻》(表時間,相當於「當」「就在」)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同「則」,那就)
即捕得兩三頭,又劣弱不中於款《促》(即使)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 (同「則」)
胡天八月即飛雪(就)
40、既
既克,公問其故《曹》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
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病》
孝公既沒《過》(以上四句中的「既」都是「已經」「……以後」)
既而兒醒,大啼《口》(不久,一會兒)
41、假
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戰國策》(非正式,代理)
開倉廩,假貧民(借)
42、間
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之間)
奉命於危難之間 《出師表》(中間)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一會兒)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暗中)
侯生乃屏人間語曰《信》(偷偷地)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 《鴻》(抄小路)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參與)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口技》(夾雜)
43、見
我見相如,必辱之《廉》(看見)
項伯即入見沛公《鴻》(拜見,參見)
曹劌請見 《曹》(拜見,謁見)
秦王坐章台見相如《廉頗》(召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期《廉》(被)
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庄》(召見)
府吏見丁寧,結誓不別離《孔》(放在動詞前,有稱代作用,相當於「我」)
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孔》(同上)
才美不外見《馬說》(顯露)
軍無見糧,倉無見谷(現成的)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顯現,出現)
44、解
庖丁為文惠王解牛《庖》(剖開,解剖)
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渙散)
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促》(分開)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解答)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理解)
解鞍少駐初程《揚州慢》(解下,卸下)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理解)
45、就
持就火煬之《活板》(靠近)
荊軻遂就車而去 《荊》(上(車))
連辟公府不就 《張衡傳》(就任,赴任)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成就)
瞬息可就 《活板》(完成)
46、舉
舉所佩玉以示之者三 《鴻》(舉起)
舉類邇而見義遠 《屈》(舉出,提出)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陳》(舉行,施行)
眾議舉寵為督《出師表》(推薦)
舉賢以自佐《屈》(舉薦)
南取漢中,西舉巴蜀《過》(攻佔)
舉世混濁而我獨清《屈》(全)
大喜,籠歸,舉家慶賀《促》(全)
秦有虎狼之心,殺人如恐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鴻》(盡)
47、絕
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斷絕)
不如早與之絕《赤》(絕交)
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停,止)
以為妙絕《口》(極,最)
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隔絕難通的)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與世隔絕的)
搶呼欲絕《促》(絕命)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橫渡)
48、堪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蜀相》(能)
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孔》(忍受)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能夠)
49、克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傳•僖公四年》》(攻下)
克終者蓋寡《諫》(能,成語有「克勤克儉」)
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祭》(能)
克己奉公(克制)
50、類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屈》(事例)
中繪殿閣,類蘭若《促》(似,像)
佛印絕類彌勒《核》(相似)
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種類,類別)
51、憐
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觸》(疼愛)
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孔》(可愛)
可憐身上衣正單《賣炭翁》(值得同情)
可憐焦土《阿》(可惜)
52、彌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六》(越,更加)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更加)
曠日彌久而無益於理(長久)
何得苦海生波,益造彌天之孽《席方平》(滿,遍)
53、莫
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赤》(不要)
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游》(沒有誰)
莫如西歸《祭》(不)
莫能與之爭《伶》(沒有誰)
至莫夜月明《石》(同「暮」)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不能)
54、明
江船火獨明《春夜喜雨》(亮,光明)
如聽仙樂耳暫明《琵琶行》(清楚,明白)
吾未見其明也《師》(英明,明智)
方是時,……火尚足以明也《游》(明亮,照明)
明道德之廣崇《屈》(說明,闡明)
越明年,政通人和《岳》(第二(日,年))
55、內
距關,毋內諸侯《鴻》(通「納」,接納)
亡走趙,趙不內《屈》(同上)
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寡》(與「外」相對)
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蘭亭集序》(裡面)
內無應門五尺之僮《陳》(在家裡)
大內高手(皇宮)
56、期
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鄒》(一整年)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陳》(穿一年孝服的人)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蘭》(至,及)
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病》(限定或約定的時間)
57、奇
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六》(不平常的)
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游》(罕見的)
今日違情義,恐此事非奇《孔》(適宜的)
昂其直,居為奇貨《促》(珍貴的)
58、遷
終繼五國遷滅《六》(改變)
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過》(被征發戍邊的人)
以爾車來,以我賄遷《氓》(搬遷)
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琵》(降職)
頃襄王怒而遷之《屈》(放逐)
帝素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張衡傳》(升職)
59、請
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廉》(請人做某事)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石》(請允許我做某事)
臣請完璧歸趙《廉》(請允許我)
乃置酒請之(邀請)
(張湯)造請諸公,不避寒暑(謁見)
子犯請擊之《燭》(請示)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五》(報告並請示處理)
60、窮
61、去
62、勸
63、卻
64、如
65、若
66、善
67、少
68、涉
69、勝
70、識
71、使
72、是
73、適
74、書
75、孰
76、屬
77、數
78、率
79、說
80、私
81、素
82、湯
83、涕
84、徒
85、亡
86、王
87、望
88、惡
89、微
90、悉
91、相
92、謝
93、信
94、興

95、行
96、幸
97、修
98、徐
99、許
100、陽
101、要
102、宜
103、遺
104、貽
105、易

106、陰

107、右

108、再

109、造

110、知
111、致
112、質
113、治
114、諸
115、賊
116、族
117、卒
118、走
119、左
120、中

⑸ 高考要求掌握的120個實詞

一、愛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
2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歡,愛好)
3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愛惜,吝惜)
4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愛惜,吝惜)
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愛慕,欣賞)
6古之遺愛也(恩惠)
7愛而不見,搔首躑躅(隱蔽,躲藏)
二、安
1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
2何故置某於安閑之地。(安全)
3然後得一夕安寢(安逸)
4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安撫,撫慰)
5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安置、安放)
6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哪裡)
7衣食所安(養生)
8既來之,則安之(使---安)
三、被
1禹,湯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表示被動)
3將軍身被堅執銳,(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發行吟澤畔(通「披」散開)
5一日晝寢帳中,落被於地(被子)
6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覆蓋)

四、倍
1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違背)
2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鄰以倍鄭(增加)
4每逢佳節倍思親(越發、更加)
五、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莖干)
2蓋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礎)
3此之謂失其本心(本來,原來)
4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版本,稿本)
5是無難,別具本間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
六、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邊界地方)
2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庸俗,淺陋,鄙俗)
3鄙人?自稱的謙詞
4孔子鄙其小器(輕視)
七、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軍械)
2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士兵,軍隊)
3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戰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殺人)
5兵符:古代?兵用的憑證
八病
1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疾病)
2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睏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點)
4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擔心,憂慮)
九察
1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仔細看,觀察)
2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考慮)
3雖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潔白的樣子)
十、朝chao
1朝服衣冠(zhao 早晨)
2相如每朝時,常稱病(朝見,朝拜)
3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朝見,朝拜)
4於是入朝見威王(朝庭)
一一、曾
1曾不能毀山之一毛(用作加強語氣,有時相當於「連----都----」或「竟」、竟然「)
2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經)
3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竟然)
4是高、曾時為一倍(與自己隔兩代的親屬)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一二、乘cheng
1乘犢車,從吏卒(駕車,坐車,騎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著,憑借)
3自京師乘風雪(趁,冒著)
4比至陳,車六七百乘,(sheng量詞,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
一三、誠
1帝感其誠(真心真意)
2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實在,的確)
3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果真,如果)
4帝感其誠(誠心,誠意)
一四、除
1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台階)
2為漢家除殘去穢(清除,去掉)
3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一五、辭
1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言詞,言語)
2皆好辭而以賦見稱(文詞,文學)
3動以朝廷為辭(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推辭)
5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告別,辭別)
一六、從
1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跟隨,隨從)
2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聽從,順從)
3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向---學習)
4樊噲從良坐(依傍)
5從此道至吾軍(由,自)
6弟走從軍阿姨死(參與)
7其從如雲(隨從的人)
8欲不可從(放縱)
一七、殆
1知彼知已,百戰不殆(危險)
2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近於,幾乎)
3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大概,恐怕)
一八、當
1木蘭當戶織(對著,面對)
2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當中流(阻擋,抵擋)
4北邀當國者相見(執掌,主持)
5念竇娥葫蘆提當罪愆(承擔)
6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應當,應該)
一九、道
1懷其璧,從徑道之(路,道路)
2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取道)
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規律)
4於是廢先王之道(主張,思想,學說)
5伐無道,誅暴秦(道義)

二O、得
1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得到,獲得,與「失」相對)
2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心得,收獲)
3未得與項羽相見(能夠)
4吾得兄事之(應該)
5所識窮乏者我歟(通「德」感恩)
二一、度
1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大(量,計算)
2度我至軍中,公乃入(推測,估計)
3度義而後動(考慮)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碼)
5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6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制度,法度)
二二、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不,沒有)
2而墨子非之(責怪,反對)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不是)
4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除非,除了)
二三、復
1昭王南征而不復(返回。回來)
2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恢復)
3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再,又)
4山重水復疑無路(重復)
5王辭而不復(回答)
二四、負
1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背東西,以背載物)
2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擔負,承擔)
3秦貪,負其強,(依仗,憑借)
4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對不起,辜負)
二五、蓋
1日初出大如車蓋(遮陽避雨的用具)
2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器物上的蓋子)
3覆蓋周密無際(遮蓋)
4況劉豫州五室之胄,英才蓋世(壓倒,勝過)
5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約)
6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列傳》(連接上文,表示原因)
二六、故
1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事,事故)
2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舊,與「新」相對)
3暮去朝來顏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與項伯有故(老朋友,引申為交情)
6既克,公問其故(原因,緣故)
二七、固
1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堅固,)
1,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險要的地勢)
2固請,召有司案圖(堅持,堅決)
3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頑固,固執)
4至於顛覆,理固宜然(本來,原來)
二八、顧
1贏得倉皇北顧(回頭看;回頭)
2顧野有麥場(看)
3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探問,拜訪)
4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顧惜,顧念)
二九、國
1國破山河在,誠春草木深(國家,國家的)
2六國破滅,非兵不利(諸侯國)
3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國都,京城)
4逝將去女,適彼樂國(地區,地城)
5等死,死國可乎(國事)
三O、過
1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經過,通過)
2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超過)
3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勝過)
4以其境過清(過分,過於)
5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錯誤,過失)
三一、何
1卻看妻子愁何在(哪裡,代詞)
2何時眼前突幾見此屋(什麼,代詞)
3又何間焉(怎麼,為什麼,狀語)
4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樣,怎麼樣)
三二、恨
1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遺憾,不滿意)
2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怨恨)
3恨,憾,怨。「恨」和「憾」都表示遺憾。「怨」表示仇視、懷恨
4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感到遺憾)
5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恨恨:惆悵、悲傷)
三三、胡
1國胡以相恤(什麼)
2胡取禾三百廛兮(為什麼,怎麼)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古代我國西北部民族的統稱)
三四、患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憂慮。擔心)
2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六國論》)(憂慮,擔心)
3為操後患;(《赤壁之戰》)(禍患)
4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從困於所溺(禍害,災禍)
三五、或
1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有人)
2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相當「有的---,有的---)
3一食或粟一石(有時,偶或)
4雲霞明滅或目睹(也許,或許)
三六、疾
1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2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
3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痛心,痛恨)
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點,毛病)
5龐涓恐其賢於已,疾之(通「嫉」妒忌)
三七、及
1懷王悔,追張儀,不及,屈原列傳(趕上,追上)
2燒及北船,延及岸上營落(等到,到)
3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到達)
4一人飛升,仙及雞犬(涉及,牽連)
5其賢不及孔子(比得上)
三八、即
1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靠近,接近)
2項伯即入見沛公(立即,馬上)
3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當,當時)
4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倘若,如果)

三九、既
1言未既(盡,完)
2既克,公問其故(已經,---以後)
3將軍既帝室之胄(既然)
4三軍既惑且疑(既----又---並列關系)
5既而得其屍於井(既而:不久)
6餚核既盡,杯盤狼藉(全、都)
7壬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既望:農歷每月十六日)
四O、假
1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借)
2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憑借,藉助)
3大臣犯法,無所寬假(寬容)
4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假,不真,與「真」相對)
四一、間
1凡天地之間(兩事物的當中)
2奉命於危難之間(中間,期間)
3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一會兒)
4安得廣廈千萬間(指房屋的間數)
5彼節者有間(間隙,空隙)
6遂盧外人間隔(隔離)
7間以詩記所遭(間或)
四二、見
1事不目見耳間(看見,看見的東西)
2項伯即入見沛公(拜見,會見)
3秦王坐章台見相如(召見,接見)
4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見解,見識)
5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表示被動,相當於「被」)

四三、解
1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剖開,分解動物的肢體)
2悉埋於地,解其棕縛(把系著的東西解開
3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解開,使分開)
4師者,所以傳道受業惑也(解釋,解答)
5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理解,懂得)

四四、就
1金就礪則利(接近,依靠)
2連辟公府不就(赴任,就職)
3軻自知事不就(完成,達到目的)
4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成就)
5已股落腹裂,斯須就斃(即,隨即)
6若無罪而就死地(走向,走上)
7荊軻遂就車而去(上車、上路)
四五、舉
1中江舉帆,余船以次俱進(舉起,抬起)
2舉類邇而見義遠(舉出,提出)
3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發動,舉行)
4永元中,舉孝廉不行(推薦,推舉)
5將軍向寵,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推薦,推舉)
6吾不能舉全吳之地(總合,聚合)
四六、絕
1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斷絕)
2大聲發於水上噌?如鍾鼓不絕(停止,消失)
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隔絕,阻絕)
4佛印絕類彌勒(極,最,非常)
5而心目耳力俱窮,絕無蹤響(完全,絕對)
四七、堪
1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經得起,忍受)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能夠,可以)
3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能夠,可以)
4不堪吏人婦,豈合今郎君(勝任)
四八、克
1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能夠)
2然操遂能克紹(戰勝,攻破)
3克已復禮為仁(克制)
4引申為擔當、勝任子克家(肩負)
5克已奉公(克制、約束)
6與剋期俱至(限定、約定)
7更克畫,平斗斛度量文章(通刻、刀刻、雕刻)
四九、類
1有植土龕岩,亦此類耳(種類)
2舉類邇而見義遠(事例)
3中會殿閣,類蘭若(類似,象)
4義不殺少而眾,不可謂知類(類推)
5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條例)
6近歲風俗尤多侈靡,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大都、大多)
五O、憐
1可憐身上衣正單(憐憫,同情)
2愛士卒,楚人憐之(憐愛,寵愛)
3自各秦羅敷,可憐體無比(可憐:可愛)
4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疼愛、愛惜)
5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愛戴)
6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值得同情)
7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可惜)
五一、彌
1夜雪初霽,薺彌望(滿,遍)
2奉之彌繁,侵入愈急(越,更加)
3病日至秦。既彌留(彌留:病危將死)
4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經、終)
五二、莫
1至莫夜月明(通「暮」讀mu,日落的時候,傍晚)
2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沒有(誰),沒有(什麼)
3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不,不要)
4莫如以吾所長攻敵短(莫如:不如)
5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通「漠」,廣大)
6其事體莫須有(表測度、或許)
五三、乃
1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你)
2悉使贏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於是,就,才)
3今其智乃反不能也(卻,竟然)
4至城東,乃有二十八騎(只,僅僅)
5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是,就是)
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求之,自以為得其實(表意外、竟然)
五四、內
1少間,簾內擲一紙出(裡面,「外」相對)
2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內部,常指國家內部,朝廷內部)
3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內心)
4家有一堂二內(內室)

五五、期
1失期,法皆斬(日期,期限)
2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鋣(希望)
3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周(年),月)
4期日:暮見火舉而俱發(約定,約會)
五六、奇
1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奇特的,罕見的,不平常的)
2大將軍鄧騭奇其才(以----為奇,驚異)
五七、遷
1戰,守,遷皆不及施(遷移)
2終繼五國遷滅,何哉(改變)
3再遷為太史令(調動官職)
4是夕始覺有遷謫意(貶謫,放逐)
五八、請
1君不如袒伏斧質請罪(請求,請求對方做某件事)
2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請求,相當於請允許我,請讓我)
五九、窮
1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困窘,處境困難)
2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不得志,不顯貴,與「達」相對)
3所識窮乏者得我(貧困)
4窮予生之光明以療梅也哉(窮盡)
六O、去
1欲呼張良與俱去(離開)
2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過去的)
3為漢家除殘去穢(除去,除掉)
4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距離)
六一、勸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勉勵,獎勵)
2時周瑜受使至番陽,肅勸權召瑜還(勸說)
3皮令臣輕背其主(鼓勵)
六二、卻
1相如;因持壁卻立(退,退回)
2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卻凶奴七百餘里.(使---退,擊退)
3卻之為不恭(拒絕,推卻)

六三、貽
1嘗貽予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贈送)
2我之懷矣。自貽伊戚(遺留)
3老父之罪,不能鑒聽,坐貽聾瞽(造成)
4貽人口實(給、被)

七四、適
1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到----去)
2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好,出嫁)
3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順從,適合)
七五、書

1乃丹書帛曰「陳勝王」(寫,記下)
2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文字)
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
4家貧,無以致書以觀(書籍,書)
5拜送書於庭(國書)
6舉世唯知其書(書法、字體)
7《書》曰:「滿招損,謙得益(特指《尚書》,泛指一切經書)
七六、孰
1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通「熟」,仔細)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誰,哪個)
3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孰與:與---比,哪一個更---哪裡比得上)
4寒暑和節,而五穀以孰(成熟)
5 孰若:哪如、哪裡比得上
七七、屬
1衡少善屬文,游於三輔(連接,連綴)
2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托)
3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隸屬)

七八、數
1眾數雖多,甚未足畏(數目,數量)
2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幾,幾個)
3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命運)
4蒙沖斗艦乃以千數(計算)
七九、率
1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帶領,率領)
2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須取無莖葉時采(大致,一般,這個意義又說成「大率」)
3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全都,一概)
4將率不能(主將)
八O、說
1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講明)
2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言論,說法,主張)
3《師說》《捕蛇者說》(文體的一種)
4范增說項羽曰(勸說,說服)
5秦王不說(通「悅」高興)
八一、私
1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與「公」相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愛)
3私見張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傷長者之意(私利、私事)
5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私交、秘密的活動)
八二、素
1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白色的生絹)
2則素湍綠潭,回清侄倒影(白色的)
3彼君子兮,不至少餐兮(空,白白地)

八三、湯
1臣請就湯鑊(熱水,開水)
2臣侍湯葯,未曾廢離(湯葯)

八四、涕
1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淚)
2土皆垂淚涕泣(哭泣)
3臨表涕零,不知所言(涕零:流淚)
4目淚下,鼻涕長一尺(鼻涕)
八五、徒
1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同夥,一類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兩人在也(只,僅僅)

八六、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逃亡,逃跑)
2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失去,丟失)
3今劉表新亡(死亡,死)
4戰敗而亡,誠不得已(滅亡)
5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通「無」沒有)
6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出外、不在)
八七、王
1 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一國的君主)
2沛公欲王關中,(稱王,統治天下
一O一、陽
1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2斜陽草樹,尋常巷陌(陽光,太陽)
3春日載陽,有鳴倉庚(溫暖)
4儋陽為傅其奴(通表面上,假裝)
5周秦古璽,多作陽文(出的,外露的)
一O二、要
1增減要語,奉行者莫辨也(重要,簡要)
2築石寨土堡於要隘(險要)
3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也(需要)
4張良出,要項伯(同「邀「,邀請)
5惟大辟無吏可要,然猶質其首(要挾)
6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相約,誓約)
7要在安國家,利人民(要點、關鍵)
8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為(希望)
9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也(符合、適合)
10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總括、概括)
11然地亦窮險,唯京師要其道(約束、控制)
一O三、宜
1將軍禽操,宜在今日(適宜,合適)
2誠宜開張聖聽(應當,應該)
3今陰不調,宜更歷之過也(表推測,大概)
一O四、遺
1秦無亡矢遺鏃之費(遺失,丟失)
2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遺漏,忽略)
3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遺留,特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4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排泄,大小便)
5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送給,給予)
6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遺蹤:遺跡,舊址)
7地有遺利,民有遺力(剩餘的)
一O五、貽
1嘗貽予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贈送)
2我之懷矣。自貽伊戚(遺留)
3老父之罪,不能鑒聽,坐貽聾瞽(造成)
4貽人口實(給、被)
一O六、易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壁(換,換取)
2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改變,更改)
3采掇者易辨識耳(容易,平易)
4由是賊中險易遠近虛實盡知之(地勢,平坦,平易)
5是以古之易財,非仁者,財多也(輕視)
6民富則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整治)
7榮祿固操,莽之才,絕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很,非常)
5古代祭祀用的豬和羊(復合詞,少牢)
一O七、陰
1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2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陰暗)
3陰風怒號,濁浪排空(陰冷,寒)
4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影,樹蔭)
5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暗中,暗地裡)
6,陰漢印多用陰文(入的)
7性陰密,忍誅殺,不見喜怒(陰險)
一O八、右
1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右邊,與「左」相對)
2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秦漢以前以右為尊,因而指較高的地位,引申為上)
3又多豪右,共為不軌(古稱世家大族為「右族」、「右姓」)
4梁弘御戎,萊駒為右(古代戰車上坐在右邊負責警並防止車身傾側的力士稱「車右」,也稱為「右」)
5守成尚文,遭遇右武(尊重、重視)
6右韓而左魏(親近、袒護)
一O九、再
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第二次或兩次)
2一彈再三嘆(再三:屢次,多次)
一一O、造
1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到---去)
2不知便可登峰造極不(到達某一境界)
3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製作,建造)
4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制定)
5小子有造(培養,造就)
6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一一一、知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知道,懂得)
2君何以知燕王(了解)
3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感覺,感到)
4其真不知馬也(識別)
5孰為汝多知乎(知識)
6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通「智」,智慧)
7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主持,管理)
8悲歌辭舊愛,銜淚覓新知(知已、朋友)
9絕賓客之知(交情)
10子產將知政矣(主持、管理)
一一二、致
1致敬亭於幕府(送達,送來)
2一篇之中三一致志焉(表達,表示)
3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達到)
4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得到,取得)
5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招致,招引,引來)
6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招納,招引)
7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致使,使)
8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算(盡,極)
9先享無窮逸致矣(意志,意境)
10招募有才能的人(致士)
11是我於花之末開,先享無窮逸致矣(意態、情趣)
一一三、113質
1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人質或抵押)
2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通「贄」,信物)
3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資質;質地)
4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質詢,問)
5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通?,刑具,殺人時作墊用的砧板)
6形者神之質(本質、實質)
7質明,避哨竹林中(正、剛剛)
一一四、治
1故治國無法則亂(管理,治理)
2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安定,有秩序,與「亂」相對)
3今治水軍八十萬眾(修理,整訓)
4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醫治)
5不效則治臣之罪(懲處,處置)
6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整理)
7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對付、抵禦)
8此吾所以為治平之民慮也(治平;社會安定)
一一五、諸
1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各,眾多)
2投渤海之尾(「之於」合音詞)
3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之於」合音詞)
4潘崇曰:「能事諸乎?」(代詞,他、她、它(們))
一一六、賊
1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禍害,危害)
2忍能對面為盜賊(作亂叛國或外來侵犯的人)
1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會荊軻為賊(刺客)
2賊二人得我,我幸皆殺之矣(強盜)
3坐桂公塘土圍中,騎數千其門,幾落賊手死(敵人)
4二人相憎欲相賊也(殺害)
5董卓狼戾(兇狠)賊忍(殘忍)(狠毒)
一一七、族
1士大夫之族(家族,同姓的親屬,引申為「類」)
2族庖月更刀,折也(眾,一般的)
3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叢聚、集結之處)
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滅族)
一一八、卒
1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眾(步兵,士兵)
2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古軍隊編制,一百人為卒)
3初,魯肅聞劉表卒(死)
4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終於)
5五萬兵難卒合(通「猝」突然,倉猝)
一一九、走
1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古代指疾行,即跑)
2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逃跑)
3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使之逃跑)
4竊計欲亡趙走燕(奔向、趨附)
5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走向)
6太史公中馬走司遷再拜言(僕人)
7豫備走舸。系於其尾(快)
8走雖為敏(謙稱、我)
一二O、左
1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少(左邊)
2人莫能左畫方可畫圓也(左手)
3古代地理上以東為左。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東面)
4古代以右邊尊,左為較低的地位。諸士在已之左,愈貧賤,尤益敬,與鈞(較低的地位)
5古代車上以左為尊。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車上的尊位)

一二一、坐
1項王,項伯東向坐(坐著,坐下)
2因擊沛公於坐(通「座」,座位)
3停車坐愛楓林晚(因為,由於)
4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坐守)
5指位置所在,坐北朝南(坐落)
6坐法去官(觸犯)

⑹ 高中語文120個實詞和18個虛詞

文言虛詞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考綱劃定18個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以、因、於、與、也、則、者、之。其中「因、以、於、則、之、乃、而」是歷年高考試卷中的「老面孔」。常見考法是採用課內與卷內句對照區分的題型進行考查,但近幾年廣東卷主要是卷內句的對照區分。

【1、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並列復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分別陳述幾種事物,或者幾種事情,或一種事情的的幾個方面,分句之間是平行相對的並列關系。

主要關聯詞語是:既……又……,還,也,同樣,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時,一方面……一方面……,有時……有時……,有的……有的……。如:

①它既不需要誰來施肥,也不需要誰來灌溉。

②我們不是要空話,而是要行動。

③從門到窗子是七步,從窗子到門也是七步。】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勸學》

譯文:螃蟹有六隻腳,兩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沒有蛇、蟮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譯文:劍門關既氣象非凡,也格外高險。一人來把守,萬人難過關。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譯文:北邊援救趙國,西邊打退秦軍,這是五霸的功勛啊!」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遞進復句,後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進了一層,分句之間是層進關系。常用的關聯詞是:不但(不僅、不只、不光)……而且(還,也,又)……,尚且……何況(更不用說,還)……,況且。如:

①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

②橋的設計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

③他這樣膽小的人尚且不怕,我還怕嗎? 】

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譯文: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反省。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譯文:楚懷王起了貪心,並且信任了張儀,就和齊國絕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譯文: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廣泛。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尾「就」「接著」「來」。可不譯。

【承接復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一個接著一個的敘述連續發生的動作,或者接連發生的幾件事情。分句之間有先後順序。常用關聯詞語有:就,便,才,又,於是,然後,接著,首先(起初)……然後……,從而。如:

①他們倆手拉著手,穿過樹林,翻過山坡,回到草房。

②起初他們問我個人的情況,然後又問到有關革命形勢的一些問題和鎮頭市敵駐軍的動靜。

③吃過了飯,老秦跟小福去場里打穀子。 】

表示承接關系,可譯尾「就」「接著」「來」。可不譯。

①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譯文:把它丟在地上,拔出劍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譯文: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

③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赤壁賦》)

譯文: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問那客人

⑺ 可以發一個完整的高考文言文120個實詞的嗎如果打擾到你的話,請你諒解。

1. 與「君臣相顧,泣下沾襟」的「顧」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B.顧野有麥場,乃奔倚其下 
C.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   D.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1. 答案:B,看。A拜訪。C顧惜,顧念。D副詞,反而,卻。 
2. 與「李憑中國彈箜篌」的「國」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登斯樓也,則有去國還鄉   
C.等死,死國可乎             D.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2. 答案:B,國都,京城。A國家。C國事。D國家 
3. 與「過猶不及」的「過」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B.聞大王有意督過之 
C.今公子故過之           D.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 
3. 答案:D,超過。A過錯。B責備。C拜訪 
4 與「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患」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後患無窮                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       
C.此數者用兵之患也        D.故軍之患於軍者三 
4. 答案:B,擔心,憂慮。A禍患。C忌諱。D危害 
5. 與「人固有一死,或重於太山,或輕於鴻毛」的「或」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B.雲霞明滅或可睹 
C.或王命急宣                     D.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5. 答案:D有的人。A有時。B或許。C如果。 
6.與「疾言厲色」的「疾」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      B.草枯鷹眼疾,雪勁馬蹄輕    
C.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D.疾惡如仇 
6. 答案:C,快,急速。A嫉妒。B銳利。D憎恨。
7. 與「過猶不及」的「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B.卒不去,故及於難 
C.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D.一人飛升,仙及雞犬 
7. 答案:C,比得上,趕得上。A追上,趕上。B遭受。D涉及,牽連 
8. 與「若即若離」的「即」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B.匪來貿絲,來即我媒    
C.項伯即入見沛公            D.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8. 答案:B,接近,靠近。A如果。C當時。D立即,馬上 
9.與「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的「既」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既而得其屍於井            B.既來之,則安之   
C.餚核既盡,杯盤狼藉        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9. 答案:B,已經,……之後。A既而:不久。C全,都。D既望:農歷每月十六日 
10. 與「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的「假」意義不同的一項是(   ) 
A.狐假虎威                     B.不假思索      
C.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D.大臣犯法,無所寬假 
10. 答案:D,寬容。ABC均為「藉助」 
11. 與「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的「間」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侯生乃屏人間語曰    B.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C.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D.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11. 答案:C,間或。A悄悄。B從小路。D參與 
12. 劃線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項伯即入見沛公           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B.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C.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D.見笑大方   冀君實或見恕也 
12. 答案:B,被。A拜見;召見,接見。C看見;通「現」。D被;我 
13. 與「悉埋於地,解其棕縛」的「解」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  B.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C.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D.百思不得其解 
13. 答案:A,解開,解除。B解釋,解答。C理解,懂得。D解釋,解答 
14. 與「一蹴而就」的「就」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連辟公府不就       B.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C.金就利則利         D.軻自知事不就 
14. 答案:D,完成,達到目的。A赴任,就職。B成就。C接近 
15.劃線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永元中,舉孝廉不行   孫叔敖舉於海   B.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舉疾首蹙而相告曰 
C.殺人如不能舉   主人不問,客不能舉   D.戍卒叫,函谷舉   兔起鳧舉 
15. 答案:A,舉薦。B發動;全。C盡;動問。D攻佔;飛 
請自己整理,我自己做的題目,沒有辦法把實詞挑出來了。

⑻ 急救高考文言文的120個實詞!

120個文言實詞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
2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歡,愛好) 《阿房宮賦》
譯文:秦統治者愛好繁華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顧念自己的家
3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愛惜,吝惜)
4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愛惜,吝惜)
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慕,欣賞)
6古之遺愛也(恩惠)
譯文:(子產執政之道,)正是古人遺留下的恩惠啊
7愛而不見,搔首躑躅(隱蔽,躲藏)

1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
2何故置某於安閑之地。(譯文:為什麼把我放在安全清閑的地方。)《失街亭》
3然後得一夕安寢(安逸)
4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安撫,撫慰) 《赤壁之戰》
譯文:就應當安慰他們,與他們結盟友好
5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安置、安放)
6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譯文:將軍您迎順曹操,想要得到一個什麼歸宿呢)
7衣食所安(譯文:衣服、食品這些養生的東西)
8既來之,則安之(使---安)
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穩)《季氏將伐顓臾》
譯文: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不安定。

1世之有飢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蒙受,遭受)《論積貯疏》
譯文:年成有好壞(荒年、豐年),(這是)大自然常有的現象,夏禹、商湯都遭受過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表示被動)
3將軍身被堅執銳,(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發行吟澤畔(通「披」披散)
5一日晝寢帳中,落被於地(被子)
6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覆蓋)
譯文:大雪越過南嶺。覆蓋了南越之地的幾個州郡
7幸被齒發,何敢負德(加)《柳毅傳》
譯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記?

1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違背)
2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一倍,加倍)
譯文:有五倍(於敵人的兵力)就進攻他們,有一倍(於敵人的兵力)就設法分散他們
3每逢佳節倍思親(越發、更加)
4焉用亡鄰以倍鄭(增加)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莖干)
2蓋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礎)
3此之謂失其本心(本來,原來)
4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版本,稿本)
5是無難,別具本間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
7本未倒置(樹根,樹梢,引申為主次,先後等)
8抑本其成敗之跡(推究本源、考查)
9本在冀州之南(本來,原來)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邊界地方)
2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庸俗,淺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諱。(鄙人,復合詞,自稱的謙辭)
4孔子鄙其小器(輕視)
譯文:孔子輕視他器量狹小
5肉食者鄙(庸俗,見識淺,鄙陋)《曹劌論戰》
譯文:有權勢的人目光短淺,缺少見識,不能深謀遠慮。
6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史記•李將軍列傳》
譯文:我見李將軍,朴朴實實象個鄉下人,口不善於言辭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軍械)
2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士兵,軍隊)
3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戰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殺人) 《史記•伯夷列傳》
譯文:(武王)身邊的人想殺死他
5贏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內(兵符,復合詞,古代調兵用的憑證)
6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戰爭,軍事)《論積貯疏》
譯文:戰爭、旱災相繼而來,社會的財富極其缺乏
7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戰略) 《孫子•謀攻》
譯文: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敵方的)計謀,其次是挫敗(敵方的)外交,

1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疾病)
2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睏乏)
譯文:假使當初我不做這個差事,早已經困苦不堪了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點)
4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擔心,憂慮)
譯文:晉國范宣子執政,諸侯向晉國繳納的貢品很重,鄭國人深為這件事所苦。
5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損害) 《史記•貨殖列傳》
譯文:一斗米,賣二十錢損害農人,賣九十錢損害從事工商業的人。
6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責備、羞辱)《訓儉示康》
譯文:古人把節儉作為美好的品德,現代人卻用節儉來互相羞辱。
7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筋疲力盡)《赤壁之戰》
譯文:用疲憊染病的士兵控制三心二意的軍隊

1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仔細看,觀察)
2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考察,審察) 《赤壁之戰》
譯文:剛才我(魯肅)察看眾人的議論,(是)專門想貽誤將軍
3小大之獄,雖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潔白的樣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精明) 《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宮》
譯文:水清澈到極點就沒有魚(生活在裡面),人精明到極點就沒有人跟隨。
7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看清楚) 《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毛的末稍,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
8小大之獄,雖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曹劌論戰》
譯文:輕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依據實情處理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時,常稱病(朝見,朝拜)
3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朝見,朝拜)
4於是入朝見威王(朝廷)
5兩朝開濟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聽朝(朝政)
7坐南朝北(對、向)

1曾不能毀山之一毛(用作加強語氣,有時相當於"連----都----"或"竟"、竟然")
憑你老邁的年紀和殘余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土塊、石頭怎麼樣呢?
2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經)
3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竟然)
4是高、曾時為一戶(與自己隔四代的親屬)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1乘犢車,從吏卒(駕車,坐車,騎馬)
譯文:坐牛車,吏卒跟隨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著,憑借)
3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冒著) 《登泰山記》
4比至陳,車六七百乘,(shèng量詞,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登上)《涉江》
譯文:在鄂渚登岸,回頭遙望國都,對著秋冬的寒風嘆息。
6以乘韋先,牛二十犒師(四) 《餚之戰》
譯文:用四張熟牛皮,二十頭牛犒勞秦國軍隊。
7超乘者三百乘(輛)《餚之戰》
譯文:有三百輛兵車的戰士跳躍著登上戰車
8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憑借,依仗)《宋書•宗愨傳》
譯文:希望能駕御長風踏破萬里波濤

1帝感其誠(真心真意)
2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實在,的確)
3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果真,如果)
4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果真,如果)《隆中對》
譯文:如果真的做到這樣,那麼雄霸天下的偉業就能夠完成,漢朝的政權就可以復興了

1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台階)
2為漢家除殘去穢(清除,去掉)
3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拜官授職)
6扶輦下除(門屏之間)

1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言詞,言語)
2皆好辭而以賦見稱(文詞,文學)
3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借口) 《赤壁之戰》
譯文:挾持著皇帝來征討天下,動不動以朝廷(的名義)為借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推辭)
5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告別,辭別)
6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古代的一種文體)
7大禮不辭小讓(講究,計較)
譯文:做大事情不必顧慮細枝末節,講大禮不必講究小的禮讓。
8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辭令,應酬的言辭 )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辭謝,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辭伐罪(命令)
11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口實)《左傳》

12獄辭無謀、故者。(訴訟的供詞)《獄中雜記》
譯文:如果審判的供詞中沒有預謀、故意殺人罪名的

1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跟隨,隨從)
2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聽從,順從)
3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向---學習)
4樊噲從良坐(依傍)
5從此道至吾軍(由,自)
6弟走從軍阿姨死(參與)
7其從如雲(隨從的人)
8欲不可從(放縱)
9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zòng次於最親的親屬,堂房親屬)
10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通"縱"。東西為橫,南北為縱。合縱:戰國時期六國聯合反對秦國策略)
11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從事,官名)
12可以便宜從事,何必稟我(辦事)
13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從容,舒緩,不急迫)

1知彼知已,百戰不殆(危險)
所以說了解自己也了解對方,每一次戰斗都不會有危險
2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近於,幾乎)
況且燕趙兩國處於秦國把其他國家幾乎消滅完了的時候,
3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大概,恐怕)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ai)。(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譯文:孔子說:「學習了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學習,那就危險了。

1木蘭當戶織(對著,面對)
2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當中流(阻擋,抵擋)
4北邀當國者相見(執掌,主持)
5念竇娥葫蘆提當罪愆(承擔)
6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應當,應該)
7將獻公堂,惴惴恐不當意(恰當,適合,合宜)
8犯法當死(判處,判罪)
9有狼當道,人立而啼(阻,攔)
10一夫當關,萬人莫開(占據、把守)
11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
12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1懷其璧,從徑道亡(路,道路)
2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取道)
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規律)
4於是廢先王之道(主張,思想,學說)
5伐無道,誅暴秦(道義)
6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說,談論)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規律)
8道不同,不相為謀(意向)
9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走路、趕路)
10故園誰道有書來(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導、引導)
12道義:道德和正義

1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得到,獲得,與「失」相對)
所得到的劉表的軍隊,最多七八萬罷了
2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心得,收獲)
3未得與項羽相見(能夠)
4吾得兄事之(應該)
5所識窮乏者我歟(通「德」感恩)
6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得無:莫非,豈不是)
7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得意)
8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具備)
9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對、合適)

1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ó量,計算)
試拿餚山以東的各國與陳涉比比長短和大小,比較一下權勢和力量,那更不能相提並論了。
2度我至軍中,公乃入(ó推測,估計)
你估計我到了軍營,你再進去(見項王)
3 春風不度玉門關(過)
溫情的春風難以吹過玉門邊關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碼)
譯文:我忘了拿尺碼了。
5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譜曲)
我的心情悲愴感傷,撫今追昔感慨無限,就自己譜寫了這首詞曲。
6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制度,法度)
張衡一到任就樹立威信,整頓法度
7一夜飛度鏡湖月(通"渡"渡過,越過)
8常有大度。(度量)
9三言兩語,把一個人度了去了(度引,指度人離俗出生死)
10崔九堂前幾度聞(量詞、次、回、個)
11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論積貯疏》
譯文:生產東西有時間(的限制),但消費它卻沒有限度
12度義而後動(ó考慮)
譯文:(他)考慮理由正當,然後去做)
13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常態) 《荊軻刺秦王》
譯文:群臣都驚呆了,事情突然發生沒有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態
14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限度)《諫太宗十思疏》
譯文:游樂忘返地打獵時,就要想到把「網三面,留一面」作為限度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不,沒有)
2而墨子非之(責怪,反對)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不是)
4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除非,除了)
5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非常:意外的變故)
6覺今是而昨非(不對的,錯誤的)

1昭王南征而不復(返回。回來)
2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恢復)
3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再,又)
4山重水復疑無路(重復)
5先生又見客,是以王辭不復,何為無以應哉?(回答)
先生又是被以貴賓之禮接待的客人,所以齊王沒有回答您任何言辭,怎能說他無言以對呢
6有北面復匈奴之志。(報復)
7沛幸得復,豐未得復。(免除賦稅徭役)
8復之以掌,虛若無物。(通"覆",遮蓋,蓋上)
9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復算,追究)

閱讀全文

與語文高考120個實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