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考語文的構思,作文題目的公司應該寫表明問題的主旨,並且吸引人有特色
2. 2010上海高考語文作文解析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一個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丹麥人去釣魚會隨身帶一把尺子,釣到魚,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將不夠尺寸的小魚放回河裡。他們說:「讓小魚長大不更好嗎?」兩千多年前,我國孟子曾說過「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細密的漁網在池塘里捕撈小魚,這樣才會有更多的魚。
實際上,其中的道理也貫穿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方面。
立意分析
今年高考作文題材料范圍很大,審題的角度也很多。
考生可以從眼前與長遠的角度考慮,針對那種目光短淺,缺少長遠考慮,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甚至後代的現象來寫;可以從生態平衡角度考慮,人與自然要和諧共處、實行可持續發展來寫,可聯繫到渤海灣休漁季、科學捕撈等事件來發揮;也可以從做事心態角度考慮,寫學會等待、不要浮躁、要有更寬廣的胸襟,才能獲取更大的發展空間來寫;還可以從時間的角度去考慮,事物的發展總有一個過程,小魚變成大魚也需要一個過程,現在很多人往往違背規律,揠苗助長。
同時,這道題也考驗學生的辯證思維,即「取」和「舍」的關系,若要得到更多的機會,就不要太計較眼前的小利等等;也可以從其他角度來寫,比如萬事都要有個「度」,也就是做事不能過度等等。
3. 高考語文作文寫什麼文體好啊…
講真,現在不是那麼看重文筆,要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立意
4. 高考語文作文材料及立意分析
材料:南太平洋的小島上,有很多綠海龜孵化小龜的沙穴。一天黃昏,一隻幼龜探頭探腦地爬出來。一隻老鷹直沖下來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遊客發現了它,連忙跑過去趕走老鷹,護著小龜爬進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龜魚貫而出——原來,先出來的那幼龜是個「偵查兵」,一旦遇到危險,它便縮回去,現在它安全到達大海,錯誤的信息使幼龜們爭先恐後地爬到毫無遮擋的海灘。好心的遊客走了,原先那隻在等待時機的老鷹又飛回來了,其它老鷹也跟過來了。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 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2008年全國卷2高考作文題)
1、學生分組閱讀材料,選擇較合適的角度立意,要求說明審題的主要方法。要求學生要集思廣益,比一比,看哪一組的同學說的全面准確。(閱讀材料時,要「畫一畫,寫一寫」)(出示投影)(自學交流5分鍾)
2、交流探討(15分鍾)
生生、師生互動提示:
①、教師參與學生討論,提示學生審題的思路和方法。
②、學生交流時,談立意,要說明思路和方法,注意引導學生上升到理論高度:
★A組、大家重點關注了哪些信息?「找一找,圈一圈」,為什麼要關注?(下達指令的主要載體,「文眼」,體現命題者主要情感傾向。)
★B組、選了好心人、幼龜們等角度,有不同的嗎?引導學生明確選擇對象時要分清主次。
★C組、分析事例型材料要從現象探求本質,應該主要關注對象間的什麼關系?
由果溯因—
結果:幼龜大量被捕殺
-原因:表面--小海龜轉達錯誤信息
好心人不遵循自然之道
實質-- 海龜家族盲從,不謹慎
老鷹的堅持與善把時機
★D組、要在推選的代表中逐步落實上述要素,不排除學生有更好的方法,最後要引申到「聯系實際」:從現象到本質,悟出道理,這離立意還有一步之遙,要使我們的立意更有現實意義,更能啟迪我們,還需要我們聯系實際。剛才我們有些同學的分析中已經聯系了生活實際,比如:(出示投影)
從遊客的角度立意:要讓孩子自己經歷一些事情,過多的干預或保護可能避免一時的危險,但是會存在更大潛在的的危險;愛與害。
好的動機或願望不一定換來好的結果。
好的動機或願望不一定換來好的結果;光有愛心是不夠的;好心辦壞事。
認識事物的發展規律。要遵循自然規律,這樣才不至於好心辦壞事。
從海龜的角度立意:
盲目跟從要不得。
不是所有的經驗都是正確的。
從老鷹的角度立意:
老鷹很機智,善於審時度勢,善於把握時機。
機智,善於審時度勢,把握時機;堅持,不放棄目標等。
③、剛才大家理解得很全面很透徹,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總結一下審題立意的一般方法。
以上立意,較切合題意的是哪個角度?(遊客角度)該角度較有現實意義的又是那一點?(談教育方法問題)
3、課堂小結(出示投影)(2分鍾)
找 對 象 (分清主次,全面理解,)
找關鍵詞句 (把准脈,才能審准題)
由果溯因 (由表及裡,探求本質)
聯系實際 (悟道理,定立意)
三、 露兩手—根據剛才所學的方法,完成下面兩則新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重點注意要聯系實際來立意。(當堂訓練,交流探討18分鍾)
材料一:據說,凡是報考印度盂買佛學院的學生,進校的第一堂課就是由該校教授把他們領到該學院正門一側的一個小門旁,讓他們每人進出小門一次。這個門只有1.5米高,0.4米寬,一個成年人要想過去,必須彎腰側身,不然,就只能碰壁撞頭了。進出過這個小門的人幾乎無一例外地承認,正是這個獨特的行為,使他們頓悟,讓他們受益終身。 在人生之路上,常有需要我們彎腰側身才可以過去的小門。
【審題提示】:
找對象— 孟買佛學院的學生
找關鍵詞句—「在人生之路上,常有需要我們彎腰側身才可以過去的小門」
由果溯因----結果:必須彎腰側身才能通過
原因: 表 面—「這個門只有1.5米高,0.4米寬」
實 質---學會低頭,當低頭時則低頭。
聯系實際----人生路上要學會忍受,學會屈服;學會適應,適應環境;
敢於舍棄,舍棄那些虛無的面子、尊嚴。
【教師參考:】
①人生路上的「小門」可以理解為在人生路上遇到的限制、束縛、困難、坎坷、挫折、屈辱等。 ②在面對它時,人們應該學會「側身彎腰」即要有策略、學會變通、學會適應、忍一時之屈。
在人生之路上,常需要我們彎腰側身。但要區別開過小門的大智大勇與低三下四,奴顏婢膝。
③偏離題意:有的僅是強調「要有推開門的勇氣」而沒有寫怎樣過「小門」; 還有的把「小門」理解為走向成功的終南捷徑;也有人片面地認為我們應該昂首挺胸走小門,哪怕是頭破血流;更有甚者將「小門」錯誤地理解為「後門」——不能走後門。
材料二:馬嘉魚很漂亮,銀膚燕尾大眼睛,平時生活在深海中,春夏之交溯流產卵,隨著海潮漂游到淺海。漁人捕捉馬嘉魚的方法挺簡單:用一個網孔粗疏的網子,下端繫上鐵塊,放入水中,由兩只小艇拖著,攔截魚群。馬嘉魚的「個性」很強,脾氣很大,當遇到阻攔的時候,不愛轉彎,越受阻攔越往前沖,即使闖入羅網之中也不會停止。所以一條條「堅強」的馬嘉魚陷入網孔,網孔隨之收緊。孔愈緊,馬嘉魚愈激怒,瞪起魚眼,張開脊鰭,更加拚命地往前沖,結果被網孔牢牢卡死,為漁人所獲。
【審題提示】:
找對象— 馬嘉魚
找關鍵詞句—「『個性』很強,脾氣很大」「不愛轉彎」
由果溯因----結果:「為漁人所獲」
原因: 表 面—「『個性』很強,脾氣很大」「不愛轉彎」
實 質—不思改變
聯系實際----死板之路,死亡之路;適時改變,人生大智慧;
拐個彎,天塹變通途;靈活變通,柳暗花明; 死於固執,生於變通
【教師參考:】
常有人一方面抱怨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另一方面又因循守舊、不思改變,習慣在老路上繼續走下去。這是不是有些像馬嘉魚?其實,天生我材必有用,東方不亮西方亮。如果我們調整一下目標,改變一下思路,完全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無限風光。
人生在世,誰沒有受阻的時候,無論是感情上的,還是事業上的。受阻不要緊,要緊的是懂得轉彎,回頭,調整方向,尋找更大的更適合自己的空間。不妨常常捫心自問:生活中,你是一條不會轉彎的馬嘉魚嗎?
5. 高考語文作文的評分標準是什麼
作文對於我造成的壓力很小,但是對於參加過高考的我來說,高考的時候,作文考驗的是你的心態,體力和思想,這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的關系是互相彌補的。
下圖的這種主觀現象,是有的,但是肯定不會發生的,因為高考的閱卷會有一定的辨別,一份作文由2位閱卷老師去批改的。
下面來具體說說我們高考作文的評分標准吧。它分為2個等級,各個等級佔比分數有一定的比例:
在基礎等級:
所以,根據俗話,寫文章要「鳳頭、豬肚、豹尾」,就是要求開頭精彩,內容充實,結尾有力,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最後祝你高考順利,筆下出神龍!!相信未來的大學生活很美好,值得你去為他奮筆疾書!加油吧,少年們!
6. 高考語文作文的重要性
語文150分滿,作文60,佔五分之二,大體作文在45,46分,但是好的作文就會更高56到58,平時幾乎很少滿分版
提高作文可以提高分數,但是也權要抓基礎知識,還有閱讀的分析能力
有的證書有用,有的沒用,有用的一般會附加紙,上面有可提前入取的學校
但是,作文什麼時候都能用上,所以還是寫好的好嘍
7. 對高考遼寧卷語文作文題目的分析
精神分裂症的人物的內心世界。這不能不說得益於他在日本最初是學醫的。 就成才而言,「雜」,就是廣博。廣博與專深,同樣是不可偏缺的。就這個意義而言,人人都應成為「雜家」,「雜家」好! 至於「忙」,考生的生活經歷中「忙」的體驗就比較多,容易下筆。我是從母親的話展開,「母親在世時,曾經說我是『勞碌命』」最後歸結到,「忙碌,使我有一種充實感。每天都有成果,我感到生活的充實。一中用「搜索引擎」搜索出幾個包容之例進行鋪陳。至於篇末的「升華語」,那就不難了:「包容,不僅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涵養。包容不僅產生和諧,而且產生凝聚力。包容的前提,是寬廣的胸懷。所謂海納百川,首先就是有了大海那樣的胸懷,這才能夠百川並蓄。人人需要包容這一可貴的品格。」 我參加全國卷作文高考是在2002年。那一年,除了北京和上海的高考作文是本地區單獨命題的,其他省市則採用全國統一命題。全國高考的作文命題是這樣的: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風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風之處必死無疑。他走啊走,突然腳下碰到一個僵硬的東西,他扒開雪地一看,原來是一個凍僵的人,他心想:是救他呢還是繼續前行?經過心靈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後,他決定救這個人。於是,他脫下手套,開始給那個凍僵的人全身按摩。經過一番努力,終於把他救醒了。於是,兩人攙扶著走出雪地。 也許人人不一定能夠碰到這樣的生死抉擇,但是我們生活中也會面臨一些與觸動心靈有關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樣選擇?為什麼會作這樣的選擇?請以「心靈的選擇」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這個「心靈的選擇」,應當是難度相當高的作文題。這個作文題,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就作文題解里那登山者的故事展開議論,另一種是根據自身的所見所聞展開「心靈的選擇」這一命題。前一種寫法會一般化,不容易出彩,而後一種寫法,對於年輕的考生而言,遭遇「心靈的選擇」並不多,難以展開。正因為這樣,「心靈的選擇」這題目看似簡單,卻不好寫。我沉思良久,忽然想及2001年美國爆發911事件,我專程從上海飛往紐約采訪。最令我感動的是紐約的消防隊員。當別人急於從烈焰騰飛的世界貿易大廈逃命的時候,他們卻逆向沖進這兩座火光沖天的高樓。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他們「心靈的選擇」是感天動地的。我的思緒一旦突破了命題,就一瀉而下,只花四十五分鍾就揮就了《浴火的鳳凰》: 生命對於人生只有一次而已。生命對於人生是最可寶貴的。紐約的消防隊員們正是深刻懂得生命的意義,這才以自己的死去換取別人的生,盡管這些「別人」與他們素不相識。他們的心靈選擇,是最高尚的。正因為這樣,他們贏得了世人的尊敬。 在清理世界貿易中心大廈廢墟的那些日子裡,每當從瓦礫中挖掘到一具穿著「FDNY」(紐約消防隊)桔紅色消防服的遺體,人們就唱起了美國國歌,用星條旗覆蓋在英雄的遺體上。 我在紐」義大利畫家達·芬奇,能夠畫出《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等名作,「工夫在畫外」,因為他做過建築設計師,研究過地質學、植物學、水利學、機械學,特別是他曾詳細研究過人體解剖學。他親手解剖了三十具屍體,畫下大量的人體解剖圖,所以他筆下的人體比例非常准確。魯迅的小說《葯》,那華小栓是晚期肺病患者。魯迅寫華小栓 葉永烈:評點歷年高考作文題目 (原載2009年第一期《語文學習》雜志) 作為作家,對於高考作文的關注是理所當然的。尤其是從2000年起,我應邀八次參加高考作文,我與考生們同時寫作高考作文,而且在規定的時間內交卷。我參加高考作文的目的有二:一是在第一線體驗廣大考生的生活,與考生們零距離接觸,了解當代年輕人的心境;二是測驗自己的快速反應能力,因為作為紀實文學作家,常常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時效性很強的作品,因此快速反應能力是紀實文學作家的基本素質之一。 我生活在上海,因此六次寫的是上海考區的作文,一次參加全國卷高考作文,一次應北京之約寫北京卷題目。 每年,我作為「考生」,是命題組的老師在「考」我。如今反過來,讓我來評論每年的高考作文題目,進行換位思考。 有過高考作文實踐,我先就曾經寫作過的八個高考作文題目,進行評點: 2000年,上海考區的題目是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確立一個主題,加以論證,並說說你的設想」。這個題目富有前瞻性。當時,上海市剛剛開始申辦世博會,能否獲准尚不得而知。那時候,人們對於世博會所知不多,連我一看到這個題目都愣了一下,經過幾分鍾的思索,終於理出了頭緒。出這樣的題目,不僅考驗考生的文學水平,而且考驗考生是否關心時政。我在考場里用了一個小時寫出一篇散文《東方巨龍的騰飛》,完成了「作業」。我的這篇作文在翌日發表於上海《青年報》上,迅即被《新民晚報》轉載,並就我的作文發表評論。 我很喜歡的高考題目是2002年上海卷的《面對大海》。在我看來,《面對大海》這樣的題目,誰都能寫,但是寫得好不容易。高考作文不宜出偏題、出難題,不應「為難」考生,更不應該與考生「作對」。像《面對大海》,是「與人為善」的作文題。然而,要把《面對大海》寫成一篇有思想深度的作文,卻又有一定難度,這正是用來區分考生作文水平的一把標尺。對於我來說,《面對大海》可以寫成一篇文辭優美而又有思想內涵的散文。一見到《面對大海》這一題目,沒有「愣」了一下的感覺,我的思緒立即飛到浩瀚無涯、白浪滔滔的萬頃碧海。我在作文中先是描述我見過的世界各地各種各樣的海,贊嘆大海的博大,然後引出感慨:「面對大海的我,感到自我的渺小」,「每當我為一己私利、一度挫折而苦悶、而擲躅、而傍徨、而浮躁的時候,一想到大海,就豁然開朗。」 同樣,2008年上海卷的《他們》,這題目也很不錯。這與《面對大海》一樣,題目很大氣,我很喜歡。《他們》這題目,誰都能寫出來,選擇的角度也很多,可以從方方面面切入。可是,要把《他們》開掘深,卻令人在下筆前需要反復琢磨。我是在思索良久之後才寫的。當時腦海中涌現許許多多「他們」,最後我選定了特殊的「他們」——我在紐約街頭邂逅的一對把五星紅旗作為導游旗的華人父子導游,在到處是星條旗的紐約顯得那麼突出。我寫了父子兩代的截然不同的經歷,而「他們」都有一顆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 至於2007年上海卷《必須跨過這道坎》,由於「這道坎」是「必須跨過」的,說明這道「坎」不是普通的「坎」,而是相當艱難的。對於經歷簡單的考生們來說,這題目不大好寫。那天高考作文結束之後,我聽見有的考生說,今天的考題成了難以「跨過」的一道「坎」。對於閱歷豐富、經受過各種各樣的「坎」的我,寫起來自然不難。我選擇了左眼因手術失敗而失明這道「坎」,幾乎使我不能再做文字工作,而我如何「跨過這道坎」,一直從事創作至今。我在文末寫道:「人生的道路從來不平坦,誰都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坎。要像劉翔那樣勇往直前,你就能飛越一道又一道坎,你的人生就充滿燦爛和喜悅。」 2003年上海卷的題目「雜」和2004年的「忙」,都只有一個字,很簡潔。顯然,這兩個題目都要求考生寫一篇議論文。相對來說,「雜」比「忙」要難寫些。不過,考生們經過認真思索,還是可以寫出作文來「按著胸膛咳嗽」 葉永烈:評點歷年高考作文題目 (原載2009年第一期《語文學習》雜志) 作為作家,對於高考作文的關注是理所當然的。尤其是從2000年起,我應邀八次參加高考作文,我與考生們同時寫作高考作文,而且在規定的時間內交卷。我參加高考作文的目的有二:一是在第一線體驗廣大考生的生活,與考生們零距離接觸,了解當代年輕人的心境;二是測驗自己的快速反應能力,因為作為紀實文學作家,常常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時效性很強的作品,因此快速反應能力是紀實文學作家的基本素質之一。 我生活在上海,因此六次寫的是上海考區的作文,一次參加全國卷高考作文,一次應北京之約寫北京卷題目。 每年,我作為「考生」,是命題組的老師在「考」我。如今反過來,讓我來評論每年的高考作文題目,進行換位思考。 有過高考作文實踐,我先就曾經寫作過的八個高考作文題目,進行評點: 2000年,上海考區的題目是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確立一個主題,加以論證,並說說你的設想」。這個題目富有前瞻性。當時,上海市剛剛開始申辦世博會,能否獲准尚不得而知。那時候,人們對於世博會所知不多,連我一看到這個題目都愣了一下,經過幾分鍾的思索,終於理出了頭緒。出這樣的題目,不僅考驗考生的文學水平,而且考驗考生是否關心時政。我在考場里用了一個小時寫出一篇散文《東方巨龍的騰飛》,完成了「作業」。我的這篇作文在翌日發表於上海《青年報》上,迅即被《新民晚報》轉載,並就我的作文發表評論。 我很喜歡的高考題目是2002年上海卷的《面對大海》。在我看來,《面對大海》這樣的題目,誰都能寫,但是寫得好不容易。高考作文不宜出偏題、出難題,不應「為難」考生,更不應該與考生「作對」。像《面對大海》,是「與人為善」的作文題。然而,要把《面對大海》寫成一篇有思想深度的作文,卻又有一定難度,這正是用來區分考生作文水平的一把標尺。對於我來說,《面對大海》可以寫成一篇文辭優美而又有思想內涵的散文。一見到《面對大海》這一題目,沒有「愣」了一下的感覺,我的思緒立即飛到浩瀚無涯、白浪滔滔的萬頃碧海。我在作文中先是描述我見過的世界各地各種各樣的海,贊嘆大海的博大,然後引出感慨:「面對大海的我,感到自我的渺小」,「每當我為一己私利、一度挫折而苦悶、而擲躅、而傍徨、而浮躁的時候,一想到大海,就豁然開朗。」 同樣,2008年上海卷的《他們》,這題目也很不錯。這與《面對大海》一樣,題目很大氣,我很喜歡。《他們》這題目,誰都能寫出來,選擇的角度也很多,可以從方方面面切入。可是,要把《他們》開掘深,卻令人在下筆前需要反復琢磨。我是在思索良久之後才寫的。當時腦海中涌現許許多多「他們」,最後我選定了特殊的「他們」——我在紐約街頭邂逅的一對把五星紅旗作為導游旗的華人父子導游,在到處是星條旗的紐約顯得那麼突出。我寫了父子兩代的截然不同的經歷,而「他們」都有一顆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 至於2007年上海卷《必須跨過這道坎》,由於「這道坎」是「必須跨過」的,說明這道「坎」不是普通的「坎」,而是相當艱難的。對於經歷簡單的考生們來說,這題目不大好寫。那天高考作文結束之後,我聽見有的考生說,今天的考題成了難以「跨過」的一道「坎」。對於閱歷豐富、經受過各種各樣的「坎」的我,寫起來自然不難。我選擇了左眼因手術失敗而失明這道「坎」,幾乎使我不能再做文字工作,而我如何「跨過這道坎」,一直從事創作至今。我在文末寫道:「人生的道路從來不平坦,誰都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坎。要像劉翔那樣勇往直前,你就能飛越一道又一道坎,你的人生就充滿燦爛和喜悅。」 2003年上海卷的題目「雜」和2004年的「忙」,都只有一個字,很簡潔。顯然,這兩個題目都要求考生寫一篇議論文。相對來說,「雜」比「忙」要難寫些。不過,考生們經過認真思索,還是可以寫出作文來;「睡醒之後咳嗽約采訪,得知眾多的紐約小夥子報名參加紐約消防隊,以替代那些犧牲者的空缺的名額。紐約姑娘說:「我要嫁給具有消防隊員那樣心靈的人。我討厭那些每隔一小時就要查一下自己股票帳號的人——雖然這些人那麼富有。」 很榮幸,我的這篇作文獲得了58分。報紙在發表我的《浴火的鳳凰》時還配發了閱卷老師的評語:「首先,作者審題正確,立意切合題意。他准確理解『選擇』一詞的含義,引用的事例既是生死的選擇,又是一種心靈的選擇,相關論述充分有力,中心突出。除了很有分量的事例之外,充沛真摯的感情也使本文從眾多作文中脫穎而出。」 通過八次參加高考作文的實踐,我對高考作文題有四點感受: 一是題目應當是考生事先猜不到的,是種種「模擬考」所沒有的。只有這樣,才能測試出考生真正的作文水平。例如, 2008年高考時普遍猜測考題必定是寫汶川大地震,上海卻出了個《他們》,別具一格。 二是不要出偏題、難題,不要太深、太生。要從考生的水平、能力出發,使絕大部分考生都能寫得出來。 三是題目要簡明,大氣。比如2008年天津卷「人之常情」,2006年遼寧卷「肩膀」,2005年廣東卷「紀念」。但是,2005年福建卷作文題,像猜謎,非常費解,要考生從「下面兩幅圖」寫出「聯想或感悟」: 我規范,我穩定,我周長短,面積大…… 我新穎,我多變,我周長長,面積小…… 如果說「我規范,我穩定」和「我新穎,我多變」還能做點文章的話,那「我周長短,面積大」、「我周長長,面積小」,簡直成了幾何題!像這樣的晦澀的怪題,不應當成為嚴肅的高考題目。 四是命題看似淺,內涵深,下筆易,寫好難,這樣可以拉開考生間的差距,藉以達到作文考試區分優劣的目的。 我還饒有興味地閱讀了《語文學習》雜志發來的法國、美國的高考作文試題。法國的作文題目偏重名著,如「試分析盧梭《論人類的幸福、不幸和社會性》一文的哲學含義」,「評論叔本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美國的命題則要求考生從名人名言中闡述自己的見解。這樣的題目會引導學生讀名著,學習名人名言,可以說是別開生面,另有一番含意。 」;「。我是抓住「雜家」來做「雜」文章,把「雜」闡發為「博」: 常言道:「蜜蜂采百花而後釀佳蜜。」義大利畫家達·芬奇,能夠畫出《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等名作,「工夫在畫外」,因為他做過建築設計師,研究過地質學、植物學、水利學、機械學,特別是他曾詳細研究過人體解剖學。他親手解剖了三十具屍體,畫下大量的人體解剖圖,所以他筆下的人體比例非常准確。魯迅的小說《葯》,那華小栓是晚期肺病患者。魯迅寫華小栓「按著胸膛咳嗽」;「睡醒之後咳嗽」;「趁著熱鬧,拚命咳嗽」……這些描寫都嚴格符合醫學知識。魯迅的《狂人日記》,非常准確地寫了一個遭到封建勢力迫害而得了精神分裂症的人物的內心世界。這不能不說得益於他在日本最初是學醫的。 就成才而言,「雜」,就是廣博。廣博與專深,同樣是不可偏缺的。就這個意義而言,人人都應成為「雜家」,「雜家」好! 至於「忙」,考生的生活經歷中「忙」的體驗就比較多,容易下筆。我是從母親的話展開,「母親在世時,曾經說我是『勞碌命』」最後歸結到,「忙碌,使我有一種充實感。每天都有成果,我感到生活的充實。一旦無所事事,我卻反而無所適從,一種無可名狀的失落感襲上心頭。」 北京卷的「包容」,相對上海卷的「雜」和「忙」,主題更加充滿鮮明的積極意義。「包容」這題目一看就明白,破題卻費思量。作者必須從典型的包容事例引申出包容的含義和值得贊美之處。我在看了「包容」這道作文題之後,在腦海中用「搜索引擎」搜索出幾個包容之例進行鋪陳。至於篇末的「升華語」,那就不難了:「包容,不僅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涵養。包容不僅產生和諧,而且產生凝聚力。包容的前提,是寬廣的胸懷。所謂海納百川,首先就是有了大海那樣的胸懷,這才能夠百川並蓄。人人需要包容這一可貴的品格。」 我參加全國卷作文高考是在2002年。那一年,除了北京和上海的高考作文是本地區單獨命題的,其他省市則採用全國統一命題。全國高考的作文命題是這樣的: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風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風之處必死無疑。他走啊走,突然腳下碰到一個僵硬的東西,他扒開雪地一看,原來是一個凍僵的人,他心想:是救他呢還是繼續前行?經過心靈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後,他決定救這個人。於是,他脫下手套,開始給那個凍僵的人全身按摩。經過一番努力,終於把他救醒了。於是,兩人攙扶著走出雪地。 也許人人不一定能夠碰到這樣的生死抉擇,但是我們生活中也會面臨一些與觸動心靈有關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樣選擇?為什麼會作這樣的選擇?請以「心靈的選擇」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這個「心靈的選擇」,應當是難度相當高的作文題。這個作文題,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就作文題解里那登山者的故事展開議論,另一種是根據自身的所見所聞展開「心靈的選擇」這一命題。前一種寫法會一般化,不容易出彩,而後一種寫法,對於年輕的考生而言,遭遇「心靈的選擇」並不多,難以展開。正因為這樣,「心靈的選擇」這題目看似簡單,卻不好寫。我沉思良久,忽然想及2001年美國爆發911事件,我專程從上海飛往紐約采訪。最令我感動的是紐約的消防隊員。當別人急於從烈焰騰飛的世界貿易大廈逃命的時候,他們卻逆向沖進這兩座火光沖天的高樓。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他們「心靈的選擇」是感天動地的。我的思緒一旦突破了命題,就一瀉而下,只花四十五分鍾就揮就了《浴火的鳳凰》: 生命對於人生只有一次而已。生命對於人生是最可寶貴的。紐約的消防隊員們正是深刻懂得生命的意義,這才以自己的死去換取別人的生,盡管這些「別人」與他們素不相識。他們的心靈選擇,是最高尚的。正因為這樣,他們贏得了世人的尊敬。 在清理世界貿易中心大廈廢墟的那些日子裡,每當從瓦礫中挖掘到一具穿著「FDNY」(紐約消防隊)桔紅色消防服的遺體,人們就唱起了美國國歌,用星條旗覆蓋在英雄的遺體上。 我在紐趁著熱鬧,拚命咳嗽」……這些描寫都嚴格符合醫學知識。魯迅的《狂人日記》,非常准確地寫了一個遭到封建勢力迫害而得了精神分裂症的人物的內心世界。這不能不說得益於他在日本最初是學醫的。
就成才而言,「雜」,就是廣博。廣博與專深,同樣是不可偏缺的。就這個意義而言,人人都應成為 葉永烈:評點歷年高考作文題目 (原載2009年第一期《語文學習》雜志) 作為作家,對於高考作文的關注是理所當然的。尤其是從2000年起,我應邀八次參加高考作文,我與考生們同時寫作高考作文,而且在規定的時間內交卷。我參加高考作文的目的有二:一是在第一線體驗廣大考生的生活,與考生們零距離接觸,了解當代年輕人的心境;二是測驗自己的快速反應能力,因為作為紀實文學作家,常常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時效性很強的作品,因此快速反應能力是紀實文學作家的基本素質之一。 我生活在上海,因此六次寫的是上海考區的作文,一次參加全國卷高考作文,一次應北京之約寫北京卷題目。 每年,我作為「考生」,是命題組的老師在「考」我。如今反過來,讓我來評論每年的高考作文題目,進行換位思考。 有過高考作文實踐,我先就曾經寫作過的八個高考作文題目,進行評點: 2000年,上海考區的題目是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確立一個主題,加以論證,並說說你的設想」。這個題目富有前瞻性。當時,上海市剛剛開始申辦世博會,能否獲准尚不得而知。那時候,人們對於世博會所知不多,連我一看到這個題目都愣了一下,經過幾分鍾的思索,終於理出了頭緒。出這樣的題目,不僅考驗考生的文學水平,而且考驗考生是否關心時政。我在考場里用了一個小時寫出一篇散文《東方巨龍的騰飛》,完成了「作業」。我的這篇作文在翌日發表於上海《青年報》上,迅即被《新民晚報》轉載,並就我的作文發表評論。 我很喜歡的高考題目是2002年上海卷的《面對大海》。在我看來,《面對大海》這樣的題目,誰都能寫,但是寫得好不容易。高考作文不宜出偏題、出難題,不應「為難」考生,更不應該與考生「作對」。像《面對大海》,是「與人為善」的作文題。然而,要把《面對大海》寫成一篇有思想深度的自己的見解。這樣的題目會引導學生讀名著,學習名人名言,可以說是別開生面,另有一番含作文的目的有二:一是在第一線體驗廣大考生的生活,與考生們零距離接觸,了解當代年輕人的心境;二是測驗自己的快速反應能力,因為作為紀實文學作家,常常需要\
8. 高考語文作文審題技巧有什麼,
近幾年的高考作文大多是給材料作文,這種作文的審題技巧是:
1、要全面思考。看了所給的材料,一定要考慮全面,不能有所遺漏,更不能想到哪兒就寫哪兒。高考作文評分標准第一條就是切合題意,如果偏題了,不管寫的再怎麼好,大家都知道的肯定是分數很低的。
2、要注意傾向性。審題之後會有許多方面的東西可寫,但裡面肯定有幾個是閱卷考試最希望你寫的,所以要從整個材料的整體性上看出老師的傾向性,是讓你寫正面還是反面的,態度是批判的還是贊美的。
3、要寫自己了解的內容。要想想,自己的大腦裡面現在儲存的資料,更適合寫好哪些題目。一定不能寫自己不熟悉的事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