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高考語文命題有哪些變化
變化1、命題將更加科學,更注重考察能力
估計未來幾年,高考語文的命題將從過多依賴經驗,轉向適當運用先進的測量理論和命題技術。
比如,如何提高語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題如何設定適當的區分度和難度系數,怎樣的題更能考察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各種題型如何搭配,等等,都將會有更科學、更有可操作性的設定。
變化2、命題所依賴的材料范圍將大大拓展
現在全國卷和各省市卷的命題有很多是依賴題庫的,而多年建立的題庫覆蓋的范圍偏窄,不足以支持高考語文的改革。因此一些省市可能會致力於題庫的建設和擴容。
現在高考語文命題的另外一個問題是依賴的材料主要是文學方面的,也就是「文學化」太過了。這當然也受制於整個語文教學的狀況。
其實這幾年有些省市的語文高考已經注意到這一偏向,逐漸拓寬命題的材料來源。
比如2013年的全國卷和一些地方卷,命題材料覆蓋面就比以往要寬得多,除了文學,還有哲學、歷史、科技、社會、經濟、時政等。估計這也會是今後改革的一個方面。
變化3、更加註重邏輯思辨能力的考查
這是多年來語文高考的弱項,現在越來越受到質疑。
新高考語文試卷中這種「非連續文本」材料閱讀題會增加,而且分值不低。有點類似於考公務員的「申論」,看重的是思辨能力。可見命題者開始重視朝理性考察這個方向努力。
現在的學生大量使用網路,思維碎片化、絕對化的現象非常常見,普遍缺乏邏輯思維訓練,缺少理性分析能力。高考語文對此責無旁貸,一定會想辦法去引導和改善。
變化4、有意識考查讀書情況,包括課外閱讀、經典閱讀、閱讀面與閱讀品味
現在的語文課最大的毛病是「千人一面」:只注重精讀精講,注重做題,讀書很少,學過語文卻不怎麼喜歡讀書,這樣的語文課是失敗的,語文素養更無從談起。
課標提倡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是有針對性的。
近年來已有個別省市高考語文開始重視考察讀書的情況,甚至圍繞課外閱讀情況的考察來設計試題。
變化5、作文的改革,應當往理性靠攏
大家都知道,作文評判有一定的主觀性和模糊性,不可能做到像數學那樣精確,如果作文的分值太大,就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在溫儒敏看來,今後高考作文還是會維持60分-70分之間的分值。
也有另外一種辦法,就是設計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至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寫作」。大小作文各有分工。
現在的高考作文題有的過於「文藝范」,過於「小清新」,他認為今後的高考作文題目應當向理性靠攏。
如今中學作文教學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全線崩潰,全都是瞄準考試的套式訓練,全都是瞄準考試的套式訓練,幾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參與。未來高考作文的命題者要讓高考作文回歸理性,強化思辨,摒棄宿構、套作、模式化與文藝腔。
此外,如今高考語文幾乎都是做完全部考題之後,再做作文,往往剩餘時間不多,作文只能草草收場。
有專家主張高考語文分為兩段時間,一段是考作文之外其他試題,按規定時間交卷後,開始考作文,這樣就保證作文有充裕時間。溫儒敏認為這種建議有合理性,可以試一試。
變化6、文言文命題的改革不滿足於「讀通」
因為現在強調重視「傳統」,很多人預測文言文「地位」將在高考語文改革中飆升,增加分量。
現在高考語文的文言文所佔分值(除去作文)普遍已經達到40%甚至更多,這個比重不宜再增。道理很明白,現代社會還是用現代語言思考和交流,再說, 文言文因為好「拿分」,現在中學語文教學的精力一大半都給了文言文了,如果高考的文言文再增分值,就會加劇語文教學厚古薄今的失衡態勢。我想高考語文命題 是會考慮這一狀況的。
對於文言文考試的內容,斷句題和翻譯題會增多,虛詞等的知識性的考查相應減少。文言文命題應當多一些與現代生活的關聯,多一些文化意味。
② 被新高考改革不斷拔高地位的語文學科到底重不重要
在平時課本的知識外要多學習課外知識,n多看看新聞,雜志,了解了解生活中的知識,
③ 新高考改革後,語文閱讀量要求特別高,是嗎
新高考改革後,語文的閱讀量相對會有所提高,更加註重語文學習。
④ 新高考改革後,孩子如何才能學好語文
提高語文成績,有以下幾點建議:
1、工具書的應用:所謂的工具書,指的是字典、辭專典、成語典或網屬絡資源等。平常在閱讀的過程中,若遇到生難詞語就要動手查工具書。這樣可以立即解決疑難,又能增加對該字詞的認識,進而加深印象。
2、廣泛的閱讀:有人說:多讀書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閱讀沒有一定的數量,就不會有一定的質量。
3、勤於寫作:文字不單要知道它的意義,還需懂得它該如何應用。將新認識的文字、詞彙運用在自己的寫作(作文或造句)當中,比死記死背要來得好,如此不單可以讓自己精準掌握文辭的意義以及詞語應用的能力,駕馭文字的功力也會增強。
4、閱讀各種書籍或書報是絕對的必要;否則只學習課本,就想讓語文能力增強,就想要擁有好成績,那實在是非常困難了。所以能夠養成好的閱讀的習慣,增進語文的能力,實在是讓語文能力提高的好辦法。補充一些課外的文章及學生自發性的閱讀課外書籍,才是讓語文能力增強的關鍵。
⑤ 如何應對高考語文改革,精心打造「新高考改革·語文
1、高考改革方案已經公布,高考改革後,語文科目考試內容及方式版沒有變化。
2、高考權改革對語文科目沒有影響,語文科目總分仍然是150分,仍然是高考統考科目。
一篇成功的作文,不僅要有新穎的標題、深刻的立意,還要有新鮮、典型、生動的材料。而話題作文的普及又為學生們帶來了更大的發揮空間,有利於學生在廣闊的天地里選取新鮮獨特的材料進行寫作。
⑥ 高考語文小說問題分析
文學類文本是考小說或散文; 實用類文本是說明文、議論文。還有古文一般考人物傳記。
⑦ 2021新高考語文作文素材摘抄整理:社會熱點人物
【導語】2021年是新高考的一年,所以2021年高考生需要以新的狀態迎接高考的到來,其中語文作為新高考備考科目之一,大家除了需要做好基礎考點的復習,作文也是需要重點關注,在寫作文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做好素材積累,好好利用積累教材,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2021新高考語文作文素材摘抄整理:社會熱點人物,趕緊利用起來吧。
1、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陶淵明
適用主題:對生與死、得與失、榮與辱、是與非等問題的探討,以及形容在歷史長河前個人的渺小等立意。如2012年天津卷《清水還是濁水》、2013年四川卷《平衡的生活》。前段時間的熱播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中曹操曾權傾朝野,戎馬一生,臨終前的一句話卻是:「這江山,誰也帶不走。」縱你雄韜偉略,縱你似彭祖活夠八百歲,結局都是一樣的。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
2、丁真為什麼會意外走紅
上世紀70年代,藝術家安迪·沃霍爾曾經預言,每個人都可能在15分鍾內出名。
對於年僅20歲,來自四川甘孜理塘縣的康巴小伙丁真來說,這個過程只用了10秒不到。
雙11那天,無意之中走進攝影師鏡頭里的丁真,憑借著「天然+靦腆+野性」的笑容,造就了一場浩大的全民狂歡。
這最後的定格一笑,被無數女生比喻成「草原上涉世未深清澈的小狼王,性感又粗獷」。
整個11月,微博上隨便一個攜帶#丁真#的超話閱讀量,少則百萬,多則過億。最高的詞條,閱讀量近16億,討論數快20萬。
3、永不言棄,只為勝利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各地匯聚合力無私支援著武漢。
「疫情不滅,我們不退!」每一位英雄都在抗疫一線晝夜奮戰,奮勇拼搏。穿著防護服的白衣戰士,他們有的人放棄休假,有的人已退休又重返崗位,有的人已踏上歸鄉之路卻毅然返程;雙眼布滿血絲,雙手水泥砂漿來不及洗凈的建築工人,十天時間建成火神山醫院,世人驚嘆的背後是他們的質朴堅強、捨身奉獻;當萬家燈火熄滅,寂靜的火車站里傳來叮咚作響的搬運聲,鐵路工人在特殊時期仍然盡全力保障運輸渠道的暢通。運輸物資是救援的命脈,他們索性以站為家,堅守運輸陣地。
關於2021新高考語文作文素材摘抄整理:社會熱點人物,就給大家分享到這里了,希望高考生能夠好好把握和利用,目前,大家只剩下5個月左右的時間就要參加高考了,除了需要好好調整自己的心態,復習工作也不能拉下,祝大家早日進入理想學府,加油!
⑧ 新高考語文考什麼怎麼考
新高考語文考什麼?考題會有哪些變化?
變化1 命題將更加科學,更注重考察能力
這里的"能力",一方面是指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指與此相關的思維的能力。
以前的語文考察更注重知識的掌握及其熟練程度,今後的高考仍然會考察知識方面的內容,但比重可能會有所減少,而且考核方式也可能從考察記憶轉化到考察運用。
估計未來幾年,高考語文的命題將從過多依賴經驗,轉向適當運用先進的測量理論和命題技術。比如,如何提高語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題如何設定適當的區分度和難度系數,怎樣的題更能考察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各種題型如何搭配,等等,都將會有更科學、更有可操作性的設定。
變化2 命題所依賴的材料范圍將大大拓展
現在全國卷和各省市卷的命題有很多是依賴題庫的,而多年建立的題庫覆蓋的范圍偏窄,不足以支持高考語文的改革。因此一些省市可能會致力於題庫的建設和擴容。
現在高考語文命題的另外一個問題是依賴的材料主要是文學方面的,也就是"文學化"太過了。這當然也受制於整個語文教學的狀況。
專家認為,中學多學點文學是可以的,但不能都是文學。"我看到去年某市的語文卷,六七道大題全都是文學類的,很少涉及其他領域。這恐怕就不太合適。"
其實這幾年有些省市的語文高考已經注意到這一偏向,逐漸拓寬命題的材料來源。比如2013年的全國卷和一些地方卷,命題材料覆蓋面就比以往要寬得多,除了文學,還有哲學、歷史、科技、社會、經濟、時政等。估計這也會是今後改革的一個方面。
變化3 更加註重邏輯思辨能力的考查
這是多年來語文高考的弱項,現在越來越受到質疑。
幾年前曾有專家呼籲,語文高考特別是作文命題,要適當往理性靠攏。2013年全國卷的閱讀題,就採用了"非連續文本",給一組材料,觀點並不連貫,甚至彼此相左,讓考生去辨識、歸納和發揮。
專家表示,新高考語文試卷中這種"非連續文本"材料閱讀題會增加,而且分值不低。"有點類似於考公務員(課程)的'申論',看重的是思辨能力。可見命題者開始重視朝理性考察這個方向努力。"
現在的學生大量使用網路,思維碎片化、絕對化的現象非常常見,普遍缺乏邏輯思維訓練,缺少理性分析能力。高考語文對此責無旁貸,一定會想辦法去引導和改善。
變化4 有意識考查讀書情況,包括課外閱讀、經典閱讀、閱讀面與閱讀品味
專家認為,現在的語文課最大的毛病是"千人一面":只注重精讀精講,注重做題,讀書很少,學過語文卻不怎麼喜歡讀書,這樣的語文課是失敗的,語文素養更無從談起。
"課標提倡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是有針對性的。"
近年來已有個別省市高考語文開始重視考察讀書的情況,甚至圍繞課外閱讀情況的考察來設計試題。 如2013年四川卷就有這樣的題:從曹雪芹、貝多芬以及文學形象大衛·科波菲爾中任選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續寫下面的話:"即使在最惡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力量,這就是苦難帶給人生的意義。"
這樣的題其實就是考文學修養和閱讀面,考表達能力,也是微寫作,非常好。"我相信類似的考察讀書情況的命題,在今後的高考語文試卷中肯定會增多。"
與此同時,閱讀材料的量也會大增,需要考生有很強的閱讀能力,否則就可能來不及做完。 "這就涉及到我們的語文教學,不能都是精讀課,一定要有略讀課,讓學生學會自讀,再加上廣泛的課外閱讀。既要有閱讀量,又要有閱讀面。否則,閱讀量上不去,高考可能來不及做題;閱讀面上不去,來得及做也考不好。"
變化5 作文的改革,應當往理性靠攏
大家都知道,作文評判有一定的主觀性和模糊性,不可能做到像數學那樣精確,如果作文的分值太大,就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在專家看來,今後高考作文還是會維持60分-70分之間的分值。
也有另外一種辦法,就是設計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至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寫作"。大小作文各有分工。
專家認為現在的高考作文題有的過於"文藝范",過於"小清新",今後的高考作文題目應當向理性靠攏。
"如今中學作文教學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全線崩潰,全都是瞄準考試的套式訓練,全都是瞄準考試的套式訓練,幾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參與。未來高考作文的命題者要讓高考作文回歸理性,強化思辨,摒棄宿構、套作、模式化與文藝腔。"
此外,如今高考語文幾乎都是做完全部考題之後,再做作文,往往剩餘時間不多,作文只能草草收場。
有專家主張高考語文分為兩段時間,一段是考作文之外其他試題,按規定時間交卷後,開始考作文,這樣就保證作文有充裕時間。
變化6 文言文命題的改革 不滿足於"讀通"
因為現在強調重視"傳統",很多人預測文言文"地位"將在高考語文改革中飆升,增加分量。但專家認為文言文比重"不會也不應該大增"。
"現在高考語文的文言文所佔分值(除去作文)普遍已經達到40%甚至更多,這個比重不宜再增。道理很明白,現代社會還是用現代語言思考和交流,再說,文言文因為好'拿分',現在中學語文教學的精力一大半都給了文言文了,如果高考的文言文再增分值,就會加劇語文教學厚古薄今的失衡態勢。"
對於文言文考試的內容,專家認為斷句題和翻譯題會增多,虛詞等的知識性的考查相應減少。"文言文命題應當多一些與現代生活的關聯,多一些文化意味。"近年有些省市的文言文命題有創意。如2012年浙江題:"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讓學生談兩種標點方式反映出的孔子對人、對馬的態度,並要求談對後一種句讀的看法,就不滿足於"讀通",而有文化思考。這就是一種改進。
⑨ 新高考改革,學好語文,要怎麼改掉壞習慣
初中加強詞句的理解和使用,強化學生語文閱讀和寫作的基本能力。高中突出基礎性和選擇性,全面提高讀寫能力、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傳承經典,把中華傳統文化經典、革命歷史題材作為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的基本素材。在教學中重視對國學經典文化的學習,重視歷史文化的熏陶,使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
通過與課內古詩文相關聯的作家、作品,增加學生國學經典的閱讀數量。為學生推薦表現中國人民為了解放事業前赴後繼、英勇斗爭的革命歷史作品,有效對學生開展革命傳統教育。
重視漢字書寫、書法、楹聯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學習。
聚焦語言運用,引導學生掌握隨文學習的基本詞彙、語法知識、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實際運用效果。
擴大學生閱讀視野,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要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以及適應現實生活需要的實用類文章的寫作能力。
中、高考語文試卷中增大古詩文、現代文閱讀量,增加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考查,適當增加主觀題的比例,設置「可選擇性」作文命題。
東學堂語文助力改革變化
面對中高考改革,學而思培優旗下東學堂語文負責人唐哲老師向本報分享了他們的做法。
首先,北京市持續發布針對中高考的整體改革思路,其中對語文學科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使命。為此,東學堂語文從學科特點和長期學習的遠景目標出發,對東學堂小初高語文課程進行全面升級,在原有的規范體系之下,結合全新的變化與未來趨勢,提出「新語文」教育觀,不僅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更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與人文情懷,培養全面適應語文改革的全新人才。
其次,將對於改革的理解融入到課程研發與升級中,推出新課程體系。即「新語文」,包含新課標、新知識、新形式三重內涵。
■新課標
東學堂語文課程以「三維課標」為綱,在知識能力、方法技巧、情懷視野三維同步提升。
知識能力部分,根據語文教學回歸能力培養的需求,以「回歸閱讀」為課程核心理念,在文本閱讀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既有字詞句等語文知識的培養和積累,更有閱讀寫作知識點與概念的傳授,還加入了對中國傳統文化常識的學習與感悟。
此外,通過方法技巧培養讓孩子把握語文學科整體思路,養成良好的日常學習習慣並掌握靈活的應試答題技巧。
最終,孩子能夠從語文課堂中涵泳生活、思考時事並得到道德品質的提升,從而在情懷視野角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新知識
在課程內容層面,東學堂以「新知識」為承諾,每年四個學期課程內容全新,課堂閱讀篇目與寫作角度不重復;同時致力於拓展孩子的語文視野,將知識點由課內向課外延伸,並引導孩子形成對舊有知識的全新理解。
■新形式
自2011年起,東學堂已經普遍採用ICS(IntelligenceClassSystem智能教學系統)輔助教學。先進的ICS教學系統為孩子實現多姿多彩的語文課堂,精心營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活動,不僅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還能有效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
除ICS系統外,東學堂語文課堂更有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立足於智能教學系統的輔助,繪本閱讀、手工實驗、短劇表演、課堂演講、影視欣賞、搶答比賽等多元化的課程模塊,令知識內容得以形象生動並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員。
高考招考政策變化與應對策略
除了語文學科單科的命題改革外,更需關注的,還有全國高考各科命題、選拔、報名、招生一系列政策的整體變化。
未來,理化生史地政等副科將以本著學業檢測目的的「等級考試」形式加以考核,不管考試時間還是評價形式,都與過去的各科會考相似。對於較為優秀的學生群體,未來從各門副科中任選三門,基本可以保證較好成績。而英語考試一年多考的形式,很可能會導致高中英語學習的時間提前至初中,甚至可能出現大量高分的情況。
在這樣的形勢下,數學和語文作為高三夏季唯二的統考科目,在高考中的份量進一步加大。依據目前的形式,未來數學和語文兩科將逐步走回全國統一命題的形式。對於全國考生來說,學習的轉向和側重點變化勢成必然。而對於北京孩子來說,提升高中學習難度水平,可能會成為學習主題。
真正的改革,最早也要於2018年之後的高中生中正式展開,因此,現在的高中生或許可以松一口氣,但是對於目前和未來的小學生、初中生們來說,則會面臨新高考的挑戰。對於語文學習來講,不論現在這些孩子們屬於哪個年級,都需要盡快把語文學科的學習方法加以調整,從小開始面對新高考的未來,夯實基礎、廣泛接觸知識領域,避免在高中之後難以應對新時代的語文學習要求。語文是一個需要循序漸進進行積累的學科,在考試形式進行大變革的今天,考題的靈活度、難度、廣度大大提升。因此,真正練好「內功」,才是高分的唯一秘訣。
與此同時,家長們也須隨時關注政策變化,更重要的是,要把目光放長遠,避免功利化的教育觀,不要針對孩子的現處年級來制定短期的、割裂學習周期的學習計劃。要把語文學習看做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不急功近利,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增強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