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英作文 > 高考語文文言文復習

高考語文文言文復習

發布時間:2020-12-22 01:25:26

1. 語文的課本里的古文復習對高考有什麼用

一、精彩回放史傳性文章,積累豐富的文史知識。
新教材中的文言文選文可以說是文質兼美,包羅萬象,無所不有。從春秋戰國到近代,從孔子到近代的孫中山,從語錄體到紀傳體,從諸子散文到游記散文,為學生學習文言文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但是,高考文言文的選材多以史傳性文章為主,因此,應該指導學生將重點放在史傳性的課文上,如《燭之武退秦師》《鄒忌諷齊王納諫》《鴻門宴》《廉頗藺相如列傳》《屈原列傳》《信陵君竊符救趙》。從作家作品、史書體例、文化知識(古代官職、歷法、禮俗)、歷史典故等方面要求學生在復習時認真閱讀課文,了解上述有關的知識,以備高考考試時能做有效的參考。
二、重視課文後"辨析下列多義詞的意思"的練習設計,積累文言實詞。
新教材中文言課文後都附有"辨析下列多義詞的意思"的一道練習設計,多數從文言實詞的角度來訓練學生對實詞的意義、用法,一詞多義現象等掌握情況,如第一冊《鴻門宴》課後練習第三題辨析"因、如、舉、謝、意"的多義現象。這些一詞多義現象的練習設計在復習時是不可忽視的,可以此為基礎,進行逐個認識,比較鑒別,掌握規律,歸納實詞的意義、用法。
三、利用課文虛詞使用的實例,歸納整理虛詞意義及用法表格,供記憶和復習使用。
教學大綱列出"重點掌握的常見文言虛詞"共18個,而《考試說明》又在此基礎上縮減到8個,數量明顯少於文言實詞,但是使用率卻很高,雖無實際意義,但其語法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因此,在歷年高考中都要設計一道文言虛詞使用的題,考查學生。這樣,復習時就應該利用課文中虛詞使用的實例,逐個整理《考試說明》中規定的幾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以便在高考中靈活運用。如自己製作一個"常用文言虛詞簡表",列出"虛詞、詞類、意義、例句"幾個欄目,認真填寫,並且隨時把復習時見到的實例填寫到表格中。但是,應當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去死記字典的意義,因為那是生疏的,而課文卻是我們熟悉的,為什麼舍熟而就生呢?
四、串聯課文實例,總結特殊句式及詞類活用的規律。
特殊句式及詞類活用,在今年高考中輪空,不考。但是,在復習時仍需要認真對待,不可忽視。雖然不直接考查,但是在閱讀高考文言材料、翻譯句子時都可能碰到。如果不能夠了解古代一些特殊用法,如定語後置、狀語後置、賓語前置等,就有可能某些句子讀不懂,或不能順利地翻譯文句。因此,對這一點,也應該略作了解。
五、重譯課文重要文段,養成獨立通譯全文的習慣和技巧。
2002年高考將文言翻譯的考查由第一卷選擇題挪至第二卷,由考生直接翻譯。平時學習時,有教師講授,又有注釋和工具書相助,可以說沒有什麼大礙。但是,高考改為直接考查學生的翻譯文言文的能力,增加了難度。因而,對高三復習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麼,復習時重溫課文譯文,養成獨立通譯全文的習慣,熟悉一些翻譯的技巧,就顯得十分重要了。那種靠臆測僥幸選對的現象是不能再存在了。通過對課文的重新溫習,掌握翻譯的標准:信、達、雅,即准確表達原文的意思,譯文要明白通暢,要有文采。翻譯時應以直譯為主,以意譯為輔,關鍵是確切地表達原文的原意。詞義古今一一對應的,語序古今一致的,無須多說,直譯就是了。但是,當遇到特殊情況時,就需要現代漢語的各方面知識進行意譯了。切記不要臆測大意,誤將大意當做譯文。
復習時,重新通讀高中新教材中文言文課文,以課文作為積累文言知識、應試訓練的材料,認真進行"反芻",在高考文言文測試中將會受益非淺。

2. 2017屆江蘇高考文言文如何復習才能高效

2017屆江蘇高考文言文這樣復習才能高效:
如何有效復習高考的文言文部分,很多同學不知如何入手。其實,文言文的復習有一定的方法可循,文言文得分的提高也是可以循序漸進的,下面我提供給大家幾條途徑。
-從教材復習入手,注意語言積累與知識遷移。 雖然目前高考不使用課本中的語言材料命題,但是對教材的復習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語文高考文言文中的知識點一般都是教材中的直接或間接遷移。 例如:2003年上海高考卷中,要求寫出考題文言文中兩個"絕"字的含義。前句"余與二奴東越二嶺,人跡絕矣"中的"絕"與《石鍾山記》"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口如鍾鼓不絕,舟人大恐。」中的「絕」同義;而後句「涉不必有津,沖湍惡瀧,不無絕也」中的「絕」是「橫渡」之意,與《勸學》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中的「絕」同解。再如,2002年上海高考題中,要求解釋「旬日」和「已而」兩個詞的含義。分別出現在教材的《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和《促織》中的「旬余,杖至百」等句子中。「旬日」作「十天」解。「已而」作「不久」解。 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了解到教材是我們復習的重要材料,絕對不能忽視。 -從常見實詞入手,注意選段特點與要點把握。
語文考綱明確規定語文高考難易比例3:7,基礎部分顯得非常重要。在平時的復習中,我們應該以「常見的實詞為主,以不常見的實詞為輔;以常見的實詞為主,以不常見的句法、虛詞為輔。」對常見的實詞(約120左右)我們要了解其所有義項,做到能在不同的場合識別,並在考題中有準確的判斷與回答。 其次,我們在平時的訓練中,要了解高考文言選段的特點,對其有所准備。高考文言選段從體裁上說,史傳類的作品出現的頻率較高,主要以敘述為主,議論較少,篇幅短小,語言精練簡潔。選文主要出自《二十四史》。從內容上看,選文的主人公大多為有聲名的文臣武將,人物皆為正面形象,選文主要圍繞該人物展開記敘。
那麼,我們平時的准備中,就可以有意選擇一些這樣的作品進行閱讀訓練,並注重史傳類作品的特點,並歸納其要點。如:了解職官變動的文言詞語。表示授予、提升的詞語:征、辟、薦、舉、拜、除、授;表示陞官職的詞語:起、擢、拔。表示降職、罷免的詞語:貶、謫、左遷、罷、免、黜。又如了解常見職官詞語的含義。表示武官的詞語:一般稱呼為將軍、尉、將、司馬、節度使、掌書記、參謀、參軍等。表示文官的詞語:一般稱呼為大夫、侍從、郎中、員外郎、主事、太守、刺史、長史、知州、知府、令等。這些對復習都非常重要。 -從考點方向入手,注意整體閱讀與能力提高。
緊密圍繞考綱復習,緊密以考點為主攻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上海卷文言文從2002年開始就有這樣的變化趨勢,以整體理解為主,以考現代文的方式要求文言文閱讀成為高考文言文的重點,這對於同學們也是較難把握的。
所以,在復習訓練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對訓練題的整體閱讀,總體把握,依據文體特點抓重點、抓中心句、找關鍵句,理清文章的層次。在把握要點和中心的基礎上,分析判斷細節。充分利用各種信息,加深對文章內容及主旨的理解。通過理解作者對人物的描寫,人物的主次關系,對事件的敘述,詳略的安排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愛是憎,寫作的意圖是贊揚還是諷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讀者吸取什麼教訓還是獲得什麼啟示。對議論文也要通過論點、論據和論證的分析,聯系作者的身世和所處的時代,重點弄清作者的觀點態度。通過轉變閱讀方法,閱讀觀念來提高自己文言的整體能力。

3. 如何復習高考文言文

文言文其實不難、三道選擇題、兩句翻譯。(我們這里是這么考的)
先說選擇吧、第一道考實詞:四個選項、你把它給你的意思代回原文、看看通不通順。針對這道題、你就積累詩詞吧、除非你的文言文感覺很好。要知道、高考語文所考的內容一定是源於課本而高於課本的。就比如他可能在背誦默寫篇目范圍外的一些課文中的不經意間的一個位置挑出一個實詞考你什麼蘇武傳、什麼陳情表、什麼孔雀東南飛(偏義副詞什麼的) 。記住、他不會考你不知道的、就算有不知道的、剩下的三個你一定學過、只不過可能你沒印象而已。
第二道考的就是挑事件、就比如什麼「直接表現XXX驍勇善戰的是」「表現XXX怎樣怎樣性格的是」等等。這個就看你的理解能力了、不過這個不難真的、只要你文言文不算很差、就應該能選對。
第三道也是找事(理解題)。這個題就是看你對全文事件的理解了、他可能把時間或地點或人物悄悄給你換了什麼的、這個你只要仔細一點就可以不錯。
【選擇題的正答率就是題海戰術虐出來的(把感覺虐出來、最後生成條件反射)】
最後就是翻譯了、翻譯吧...翻譯有翻譯的采分點、采分點對了、句子大體上沒有什麼毛病就可以得滿了。關於翻譯、我建議你沒必要玩題海、首先把課本上的實詞弄會、然後你在做文言文的時候、千萬別做完就完了、一篇文言文、5道題、但是重要的卻不是題答得對不對、而是文言文本身、它的用處還是很大的、你不能局限於這篇文言文考的翻譯我會了就完了、要是下次還是這篇文言文、但是翻譯換成別的句子、你就好傻眼了、所以你明白我的意思了么?把做過的文言文拿出來翻譯(翻譯有用的、什麼介紹他小時候家裡怎樣就不用了、翻譯內些跟傳主關系較大的語言、行為什麼的)。我還是內句話、他不會考你沒學過的、都是源於課本而高於課本的。
【希望我這些對你能有些用處吧、我也是高三生哦、一起努力吧~】

4. 如何有效復習高考文言文

  1. 看語文課本上的注釋,必須熟記。因為高考文言文是考課外的,要想在課外拿版高分,那權就必須先將課內的常見注釋理解。

  2. 適當的去做做課外的文言文,先體會下自己的感覺,以免到時候高考慌

  3. 必須去做做最近1-3年的高考原題——文言文,體會高考文言文的真正感覺!了解一般高考考文言文的題型。

    備註:高考考文言文的題型舉例:解釋下列加點的字,翻譯下列句子等等

5. 高考文言文復慣用書

呃 同學我是福建的
我是今年高考完的~~~~
話說今年高考的文言文我們做過~~~就是題目換了下
《文言文基礎知識·高中(第3版)》看過一點點 我覺得吧 高三 了根本沒時間看這樣的書 因為非常那個繁雜啊 我建議你直接做03~10年的高考題目 練習是必要的 而且高考專項訓練里還要做其他省市的高考題目和模擬~~~
還有你如果想提高文言文 你看到不是這什麼亂七八糟的書 因為這些書是別的省份的出版社的 對於福建自主命題根本沒用!

我建議你買高考考綱的120個實詞虛詞用法
如果沒有的話網上下載 網路文庫有

至於課內文言文匯總 多得去了 哪個版本的都實用合適的 人教版的 你如果非要人推薦的話建議你隨大眾 或者看老師復習時候用哪個版本的
這不太重要
最重要把那個120個實詞虛詞用法看上3遍~~~~
祝你考試成功~~~加油~~高三其實不是很可怕的,因為有大家陪你一起度過 好好珍惜~~~~

6. 高考語文文言文怎麼復習

先把書上的文言詞弄清楚。其實高考題的選項一般在書上都可以找到。然後在做文言練習。用心看,弄懂沒個詞的意思、成分,不懂就問老師。沒什麼好害羞的。學習一定要用心。

7. 高考文言文怎麼復習才好呢具體步驟是什麼呢

一、文言文復習方案
1、夯實基礎,課本復習三遍
分析歷年高考試題,我們就會發現,文言文的考查,無論是實詞虛詞、特殊句式、文句理解,還是翻譯語段、默寫名篇,無一不是源自於課內,幾乎歷年的考點設置,都可以從課本中找到相關聯的知識點(這里,我就不再舉例了),尤其是辨析虛詞意義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寫,其中例句和考查內容,全部都是課文原句。可見,學好課本,鞏固基礎知識,是關鍵。
針對這種情況,需要加強對課本的復習。那麼為什麼要復習三遍呢?這是遵循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規律而確定的,為了真正做到「溫故而知新」。三遍復習法,採取由淺入深、由零散到集中、由個體到群體的方式。

第一步,從高一開始,每學完一冊書,利用寒暑假,要求學生將所有要求背誦的篇目(這里也有老師要求的),在假日里,復習背誦並且默寫在作業本上,三年一貫,「學而時習之」。這是疏通重點的一步,旨在熟記要點,形成口筆交互效果,增強記憶。

第二步,在高三上半年,利用晨讀,將1---6冊課本所有文言篇目(這時,最好不包括古詩與戲劇,這兩部分單獨復習,效果會更好),採取5、4、3、2、1、6的先後順序,每周三節晨讀,一周一個單元,十一周可以復習完。要求學生每篇必讀兩遍,第一遍連注釋一起讀,重點讀注釋,解義;第二遍,通讀全篇,如有背誦,復習背誦。之所以照前面順序安排,是為了提高復習的效率(一般高三先講第五冊,大約兩個月後能講到第六冊,如此安排這兩冊就可以及時復習)。這一步,是以學生個體的活動為主,教師僅指導而已,目的在於熟悉課文內容,在淺表意義上,力圖增強語感和熟悉程度。

第三步,在高三上學期末,利用一個月的課上時間,師生共同逐篇復習課文。這一步,是最關鍵的一步,尤其是對於第二步的深化與提高。要求教師必須認真備課,形式上,好象是在串講文言文,而實質上,教師一定要對全套教材每篇文言文的知識要點爛熟於胸,在課上復習時,要拎出要領,觸類旁通,注意知識前後聯系,總結規律,授之以漁。所以,這一復習過程中,一定要突出重點,做到每課有得,充分體現知識體系的連續性相關性和取法於課內、應用於課外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從量的積累達到質的飛躍,才能從淺表的熟識達到深層的理解進而從容的運用。

2、加強針對訓練,復習穩扎穩打

前面的三步復習,如果缺乏有力的督導措施,極容易半途而廢或者事倍功半。
第一步,檢查作業即可。而對於二、三兩步,則必須加強針對訓練。以考核來促進復習,以成績來檢驗效果。

第二步,一單元一測,命題側重課本中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以及詞類活用和文學文化常識,加上課文重點句子的翻譯、名句名篇的默寫。測試時間以一課時為宜。

第三步,一冊一測,時間以兩課時為宜。除了以上內容以外,再加入課外考查,翻譯和閱讀一律選自課外(最好選用最近六年來的高考文言文閱讀,翻譯也從中命題,這樣可以一舉兩得,節約復習時間),考查要點要與本冊知識點銜接,體現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轉化。

這種檢測題,必須教師自己命題,針對課本,針對學生,針對自己的教學。備課組里,幾個老師最好分工合作,根據具體情況,各分一部分命題任務,便於集體備課腦力資源共享,也避免重復考查無效勞作。

3、演練高考,學以致用

復習課本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得心應手遷移知識的運用能力。這種能力具備與否,或者說,能不能有效的發揮出來,最終體現在對試題的解答上。所以,面對高考,夯實基礎之後,就需要解決學以致用的問題。
高三下學期前兩周,在這方面做一下集中訓練,以便使學生能夠有效的把課本知識運用起來,游刃有餘的去解決問題。歷年的高考題已經通過復習課本時的檢測訓練全部練過了,這時還不要急於做文言文大閱讀與翻譯的模擬題,先用四課時,將實詞、虛詞、活用與句式分別集中匯總一下,聯系課文與高考,總結特點,抓住規律,使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分析,達到透徹理解。然後,採取集中強化訓練的方式,選擇優秀的模擬試題,做十個文言文大閱讀。最後,在高考前一個月里,應當要求學生每天做一個文言文閱讀(包括翻譯),其目的,就是為了保持良好的語感,最好選擇附有答案的習題,如果需要講解,教師只需在課前用八到十分鍾就足夠了。
二、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分析
縱觀近十幾年的文言文試題,除了在選材方面注重史傳類,文質兼美,命題點多,適合高中生閱讀外,還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1.從考試內容看,文言文測試是「言」「文」並重。這里的「言」,即文言知識,如實詞虛詞理解、古今詞辨析等;「文」主要指對文意的理解。近三年(1999年)以來的文言文試題,題量一般是6道,6道題的測試內容分工明確,基本上是前三題注重測試「言」,後三題注重測試「文」,分數「平分秋色」,各佔9分。文言文測試「言文」並重的特點,改變了過去重「言」不重文,實質上僅僅是古漢語測試的不良傾向,對中學文言文教學起到了積極的導向作用,受到了廣大中學語文教師的好評。故這一命題特點一直在文言文命題中保留著。2002年雖然有調整,但閱讀部分的命題不會出現大的變化。
2.從測試能力看,文言文測試著重考查文言知識的遷移能力和對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可能考慮到考生答卷的總書寫量和閱卷等多種因素,在題型方面,文言文測試一直採用選擇題,命題的指導思想一直定位在「能夠閱讀淺易文言文」。而這必須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識,這是閱讀的「階梯」。因此,從測試能力看,對「言」的重視,實質上是考文言知識的遷移能力,即利用有關文言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文」的重視,主要是考文意的理解能力,只有個別題目(一般是最後一道題)考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層級分別是B級或C級。這就使考生在掌握較扎實的文言文知識的前提下,感到文言文試題相對簡單,心中有「底」。因而,文言文整體得分情況相對穩定,區分度較好。文言文測試能力的相對穩定,對中學文言文教學改革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從答案的編制看,文言文測試是題目出在「課外」,答案在「課內」。這里「課外」的含義一般指「選材」是學生沒學過的,題目是沒做過的;「課內」的含義可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指測試的知識是學生「課內」學過的,二是學生可以利用學過的知識加以推斷。近幾年的文言文選材多出自封建社會官修的所謂「正史」,如2001年選自《史記·田單列傳》,2000年選自《三國志·胡質傳》「裴松之注」,1999年蘇瓊選自《北齊書·蘇瓊傳》,1998年李若水選自《宋史·忠義一·李若水》等,以上史書都列在「二十四史」中。選文內容或忠孝,或法制,或處事高明,或英勇有智謀,或清正廉潔……這些都是教材沒有出現過的,其包含著的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等積極因素,有一定的教益作用,適合中學生閱讀。高考把學生沒學過的內容和課內學過的內容結合起來,非常巧妙地測試出學生課內文言文學習的水平。例如2001年《田單列傳》11題中的實詞「拔、附、乘、龍」和12題中的古今詞,「反間、南面、鼓噪、擾亂」等都是課內學過或涉及的,只不過換了一下語境而已。學生可以利用學過的知識推斷的題目,如1991年第18題「頑魯者亦當矜憐」中「頑魯」的意思,如果注意到上文的「賢俊者自可賞愛」,二者是對舉比較,則不難據「賢俊」一詞推斷出「頑魯」的意思是「愚昧而蠢笨」。
4.文言句子翻譯由辨析改為筆譯,即由選擇題改為語言操作題。如前所述,這是2002年將增加的新要求,說其「新」,只是與近十幾年的高考相對而言,在1990年以前的高考中,文言文筆譯的題目並不少見。增加文言文筆譯的好處,一方面體現命題「穩中有變」的原則,另一方面,從測試的目的看,既考了理解文意,又考了語言表達,可以說一舉多得,導向良好。三、解題方法與技巧

1、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詞語含義必須結合語境。
A①根據上下文的意思來推斷。
如1998年高考試題第16題B項「金人曳出,擊之敗面」的「曳」字,題面釋為「蜂擁」。如果僅就這個句子看,「金人蜂擁而出」,似乎也可通,但是聯繫上下文來看就不行了。「(金人)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金人曳出,擊之敗面」,可知「曳「擊」的對象都是李若水。又「曳」後跟著「出」字,可知「曳」應是「拖、拉」的意思。
②詞彙、成語聯想法。文言文中有些字的意思今天見得少,但在某些詞語或成語里保留著,我們可以聯想有關的詞彙、成語,推測其在文中的意思。
如1997年第12題A項「善才繩之」,題面解釋為「捆綁」,是否正確呢?我們可以聯想「繩之以法」這個成語,「繩」是「制裁」的意思,可以推斷出「善才繩之」也應該是制裁的意思,這里作「捆綁」講是不正確的。B項「先涕泣不自勝」,題面注為「控制」,是否正確?可以聯想「勝任愉快「喜不自勝」,「勝」都作「承受」講,可知作「控制」講是不準確的。
③分析語法結構,確定詞性。
如1986年全國試題第9題2小題「宣王既與亮對渭而陳」,為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和解釋:A.chen陳列B、zhen陣地C.zhen陣容D.zhen列陣。為了正確把握「陳」字的讀音和意義,我們對其進行語法分析。「陳」字前有「而」字與「對渭」連接,說明「陳」是個動詞,所以B項、C項都不對。再聯繫上下文來看,他們是在打仗,故不是「陳列」而是「列陣」,應選D。
④利用相似的語言結構,處在相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特點,進行推斷。
如1991年全國試題18題「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頑魯」的正確意義是:A.愚笨而魯莽B.固執而粗魯C.頑皮而愚蠢D.愚昧而蠢笨。
我們在選擇的時候,就可以根據「頑魯」與上面「賢俊」相對的特點來加以推斷。「賢俊」是「賢能而俊俏」,那麼,能與之相對的只能是「愚昧而蠢笨」了,其他幾項中有些東西如「魯莽」「固執而粗魯」「頑皮」等都是人品,而非天生

B「常見文言實詞」是指考查范圍,包括通假字、異讀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等。新大綱中列出了120個重點實詞,原語文課本中共列了340個,根據十年的高考統計,在所考查的50多個實詞中,有40多個是上述詞語表中所列,特別是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更是考試的重中之重。復習時應注意兩點:一是結合教材和查閱古漢語詞典,弄清所列每個實詞的基本含義,並對多義詞進行歸納整理,要特別留心與現代漢語不同的義項,避免形成思維定勢,望文生義,如「愛」,古代多指「吝惜」,「坐」古代有兩個含義與今不同,「停車坐愛楓林晚」中的「坐」作「因為」解;「何坐?坐盜」中的「坐」當「犯……罪」解,也可以引申為「治……罪」、「觸犯」等。二是根據上下文,即詞的語言環境和語言結構確定詞義,要掌握「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

C推斷文言實詞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聯想推斷

試卷上常出現一些難理解的文言實詞,我們可以聯想課文有關語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異同,然後初步確定文中實詞的含義。例如:

不以外夷見忽。

[簡析]要理解此句,關鍵是「見」。我們可以聯想到《孔雀東南飛》中學過的「蘭芝初來時,府吏見叮嚀」來推斷。「見」是第一人稱代詞「我」之意,且「見」作賓語,賓語前置。「不以外夷見忽」中的「見」據此可推斷為第一人稱代詞,此句句意為:不因為我是外夷而輕視我。

也可以聯想成語推斷。不少成語源自文言文,可藉助這些成語中的意義來推斷文言實詞的意義。例如:

①腥臊並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③登高而呼,聲非加疾也

④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

[簡析]①句中的「薄」字,可藉助成語「日薄西山」中的「薄」字來推斷,「日薄西山」中的「薄」為「接近」之意,那麼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試解。②句中的「速」字,可藉助成語「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斷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風知勁草」中的「疾」字推斷出是「強」的意思。④句中的「責」字可由成語「求全責備」推知是「尋求,尋找」之意。

二、語言結構推斷

有些文言文句子結構整齊,講求對仗,常常採用互文的修辭格,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結構特點推知詞義。例如:

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②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簡析]①句從句式結構來看,屬於對仗,「忠」和「賢」相對,「用」和「以」相對;「忠」和「賢」同義,那麼「用」和「以」同義,故「以」的意義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②句從句式結構來看,也屬於對仗句,「六國」與「秦」相對,「滅」與「族」相對,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滅」的意思。
三、辨析詞性推斷

根據詞語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詞性,根據詞性進而推知它的實詞詞義。例如:

①據餚函之固,擁雍州之地

②帶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

[簡析]①句也為對仗句,「據」與「擁」相對,「固」與「地」相對,「地」是地方之意,名詞,那麼「固」也是名詞,據此推斷「固」為險固的地方之意。②句也為對仗句,「帽」與「環」相對,「帶」與「腰」相對,「帶」為動詞,「腰」也為動詞,「腰佩」之意。

四、語法分析推斷

根據漢語語法知識,主語、賓語大多是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是由形容詞、動詞充當,定語是由名詞、代詞充當,狀語是由副詞充當。根據它們所處的語法位置,推知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意義。例如:

辨析下列一組「信」字的用法

①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②今以蔣氏觀之,猶信

③信義著於四海 ④懷信亻宅 傺

[簡析]①句「信」處在謂語動詞「知」之前,作狀語;既作狀語,那麼一定是副詞,進而推斷它為「確實」之意。②句「猶」是副詞,作狀語,「信」處在謂語的位置上,是動詞,為「相信」之意。③句「著」為謂語動詞,「信義」處在主語的位置上,為名詞,故「信」為「信譽」之意。④句「懷」為動詞,處在謂語的位置,「信」處於賓語的位置,所以「信」為「忠誠」之意。

五、語境分析推斷

語境可分為句子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所謂內部語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所謂外部語境就是針對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語境,即上下文的語言環境。有些句子中的實詞義我們可以藉助句子內部語境來推斷。例如:

辨析下面一組加點字的實詞義

①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

②(屈原)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簡析]①的「應」搭配對象為節拍之「節」,「應節拍」即為「隨著節拍、和著節拍」,可釋為「隨著,和著」。②句中的「應」和「對」連用,都處於謂語動詞的位置上,而「對」為「回答」之意,故「應」為「應答」。

有些句子的實詞還需藉助句子外部語境來推斷,才能上下貫通,例如:

辨析下列加點字的用法

①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

②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簡析]兩句話同出蘇軾的《石鍾山記》,大多數同學把兩個「言」,都理解為「說」。①句根據前文語境可知,酈道元對石鍾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觀點表述上說得不夠詳細,由此推知此「言」為「敘述」之意。②句我們聯系整篇文章的語言環境及歷史背景來看,漁工水師大多文化水平較低,所以漁工水師雖然知道石鍾山命名的真實原因,不是不能說,而是不能用文字記載下來。故此處的「言」應理解為「記載」較為准確。

D文言實詞常用的推斷方法
①利用現代漢語的組詞方式推斷詞義。古漢語單音詞佔多數,一詞多義的現象很普遍,確定一個多義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意義,可先把這個多義詞素組成若干個雙音詞,然後用「代入法」把這些詞放在具體語境中去體會,可以推斷一些詞語的意義。如1994年14題中「上年實未八十,親故所知」中「親」可以組成「親人」、「親戚」、「母親」、「親自」等,根據上下文就可確定其意義。
②根據詞法結構推斷詞義。漢語的構詞規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構詞法就可推斷詞義。如上面所舉的「親故所知」,「親故」是並列短語,學生不難明白「故」的含義是「故友」之意,那麼「親」與之是近義,是「親戚」之意。1995年第13題中的「如汝先群忠勤之士也」中「勤」的意思可由「忠」推之。
③利用互文、對偶、排比、對文等修辭推斷詞義。古人作文,講究句式整齊,對仗工整。如「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並吞八荒之心」中「囊括」、可根據「席捲」、「並吞」來推斷;「八荒」可根據「天下」來推斷。又如「嶺嶠微草,凌冬而凋;並汾喬木,望秋先損」中的「凌」和「望」是反義對文,由「凌」的意思「越過」就可以推知「望」的意思是「未到」。
④憑上下文推斷詞義。結合上下文的語意來推斷出要解釋的詞語的含義。例1993年的13題要求選擇「子訪得之」中「訪」的詞義,四個選項為「咨詢」、「探望」、「尋求」、「訪問」,聯繫上下文內容,李衡臨終告訴兒子,他身前曾購置有「千頭木奴」,只有「尋求」一義合適,其餘三詞都不合文義。
⑤隨文引申推斷詞義。詞有本義和引申義,如果我們按詞的本義解釋不通時,就可以從詞的引申義考慮。如1996年12題中解釋「或遂寢而不行」中的「寢」字的意義,可聯想到《周忌諷齊王納諫》中的「暮寢而思之」中的「寢」,但此「寢」的意義為「睡下」、「躺下」之意,但試題中的「寢」用此法解釋不通,引申為「停止」就合文意了。
⑥用析句法推斷詞義。在文言翻譯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對句法的分析來確定詞類,再根據詞類去推求詞義。和種方法,對解釋跨類別的多義詞、活用詞、通假字、虛詞的作用較大。如1996年17題「永械致之府,府為並它縣追還」中的「械」在句中要作動詞用。再結合「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左忠毅公逸事》)中「械」為「刑具」之意。可推知試題中的「械」應作「戴上刑具」之意。
⑦根據題意推斷原因或根據。1993年第18題「李衡奔魏的原因是」可以用順推法和逆推法來找答案。「奔魏」是結果,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條件)有哪些,可以根據這一逆推,在「奔魏」前面去找。「尋而帝立衡憂懼」是產生「奔魏」這一想法的直接原因,「衡數繩之以法」是害怕的(「憂懼」)原因,它和「不用卿言」而得罪新帝,又不聽妻子的話,以至惶惶不安,是產生「奔魏」這一想法的間接原因。只有這樣一步步推斷,才能准確地找出答案。
上面談的幾種推斷方法,在解題中可以根據題乾和題肢的要求採取其中的一種,也可綜合運用,從不同的幾個側面加以反復推斷,使解題的准確率大大提高。
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所謂「用法」,包括弄清(1)虛詞的詞性,(2)語法作用,(3)與現代漢語的對應關系。考綱中列出了18個虛詞,一定要個個落實,結合教材,認真歸納其各種義項和用法,從常用義和非常用義方面進行比較區別,掌握常用義,照顧特殊義。例如「之」字,作代詞、助詞(結構助詞,語氣助詞,用於主謂之間,表前置賓語)是通常用法,而作動詞「到」、「用」(如「之其所短」中的「之」)講則是特殊義用法。
3 篩選文中的信息。

近三年來,主要考查的是以寫人為主的史傳文,且題目一般是用6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的形式,要求考生選擇全部表現人物某一方面品質的一組。解答這類試題的思路是,將6個句子逐句進行分析,篩選出符合題干要求的句子,然後再對照編組情況作出判斷。如果是寫事的文章,則要求從記述的時間、地點、人物及其關系、事件的發展及其走向、故事的梗概等要素把握閱讀對象。

4、正確把握文意
A根據所選文章的體例特點,我們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驟來閱讀:
①初讀文章,弄清楚人物之間的關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把握選段的內容梗概。
②利用題目選項,再讀文章。在高考試題中,有很多題目都是三個正確的,一個錯誤的,其正確的選項實際起到了疏通字句的作用。對文意的敘述這類題(第15題),也可以這樣利用,如1999年第16題ABC三項對文意的敘述,就起到了疏通文意的作用。
③核對文章。根據設置的題目內容,找出相關的語句進行核對,判明選項的正誤。
B這是在信息篩選的基礎上對文章材料和思想的進一步把握,要求考生讀懂全文,不要出現理解與概括分析上的錯誤。設計這類題,一般將閱讀材料的內容分為幾個方面,選取其中的四個作為切入點進行概括分析。如2002年第15題,就李廣的品格業績設計了四個切入點:卓越功勛;足智多謀;廉潔自律;承認過錯。試題中擬設了四個選項對相關文章內容概括分析,要求考生選出不正確的一項。這類題目中的錯誤選項,常常是在大體正確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夾雜一兩處不正確的表述作為干擾,因此必須從細微處仔細核對原文,將選項中的每句話認真與原文對號,看是否對文意有所改動,切不可粗心大意。

C怎樣整體把握文意?常用的方法有兩種:
一是提取主要信息法。即拿來一篇文言文,通過整讀,應能快速准確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寫的是什麼人,其生活在什麼時代(朝代),幹了什麼事(起因、經過、結果),這些事有什麼意義,文中還涉及了什麼人,他與主要人物之間是什麼關系等等。
把握了上述信息,可以說基本上解決了文章的「大意」。在這個前提下再讀題、做題,也許仍會有小的偏差,但一般不會有大的失誤。如果不能整體把握文意,有時不僅會搞錯了主要人物,搞錯了人物之間的關系,還會混淆是非,如2001年第16題,如果不把握文意,就極易作出錯誤選擇。
二是倒啖甘蔗法。這是根據試題的測試特點,利用試題題面快捷地幫助我們把握文章的方法。考生速讀了一篇文章,有時受理解能力限制,可能不會迅速獲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便可試用此法:當考生速讀了一段文字,也已提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但不能判斷自己提取的信息是否正確,也可使用此法印證。
把讀過原文獲取的信息與此相對應,便可印證自己的閱讀結果,有時自己想說而說不出的話,一讀最後一題的題面便可豁然開朗。

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與前一條不同的是,它要求考生能夠分析概括出作者在記述某一人物事件時所體現出的自己的看法或愛憎感情,而文中作者的觀點態度有時表現得直露而明顯,有時表現得含蓄而曲折,這就要求考生從閱讀材料中首先篩選出作者自己的看法,然後再准確地進行分析或概括。

閱讀全文

與高考語文文言文復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